外接式近拍辅助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85094阅读:186来源:国知局
外接式近拍辅助构件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外接式近拍辅助构件,尤其是一种在手机上使用,可以得到较佳效果的外接式近拍辅助构件。



背景技术:

手机在人像或一般景物的拍摄上已能取得良好的拍摄影像,但是对于近拍或微物的拍摄功能通常并不重视。在进行近拍时,若周围光源不足,虽然可由手机上的光源模块提供光源,但手机所拍摄所得的影像常常是过度曝光或有严重的色差,并且所得到的影像无法呈现出物体的真实色彩;但不使用手机上的光源模块提供光源,则手机所拍摄所得的影像则常会过暗,甚至模糊,同样地所得到的影像亦无法呈现出物体的真实色彩。

在智能型手机愈来愈普遍的现代,现代人常常会使用手机上的拍摄功能,而非另外再携带笨重的专业相机。因此,如何提升手机的近拍效果,实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努力的目标。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上述的各种需求,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以解决上述问题的外接式近拍辅助构件。

在一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外接式近拍辅助构件,该外接式近拍辅助构件包括套筒及固定件。套筒提供一拍摄路径与一光源路径。拍摄路径由套筒的第一端穿过套筒延伸至套筒相对于第一端的第二端。光源路径由套筒的第一端穿过套筒延伸至套筒相对于第一端的第二端。套筒为不透光。固定件连接套筒。因此,套筒的第一端相对于第二端临近手持式电子装置,且固定件可用于可拆地固定套筒于手持式电子装置上。

在一实施例中,光源路径由第一端指向套筒的内壁并经由内壁延伸至第二端。其中光源路径包括第一子路径与第二子路径。第一子路径位在第一端与内壁之间。第二子路径位在内壁与第二端之间,且与拍摄路径重叠。

在一实施例中,外接式近拍辅助构件的第一子路径与第二子路径的夹角大于九十度。

在一实施例中,该光源路径具有至少一弯折。

在一实施例中,该拍摄路径为一直线路径。

在一实施例中,外接式近拍辅助构件的第一端具有拍摄开口及光源开口,第二端具有接物开口,拍摄路径的一端位于拍摄开口,光源路径的一端位于光源开口,拍摄路径的另一端与光源路径的另一端位于接物开口,拍摄路径为一直线路径。

在一实施例中,外接式近拍辅助构件的拍摄开口对准于接物开口,而光源开口与接物开口错位。或者使得光源开口在接物开口的垂直投影范围之外,或近拍辅助构件可以采用不透光材质,或套筒的内壁呈粗糙面,或光源路径具有至少一弯折。

在一实施例中,该固定件以能拆地固定该套筒于一手持式电子装置上,该手持式电子装置的光源模块面向该光源开口,并且该手持式电子装置的摄像模块面向该拍摄开口。

在一实施例中,固定件可以采用弯折后形成提供手持式电子装置插设的容置空间,或固定件可以是夹子,或固定件可以是黏着层。使得近拍辅构件能可拆式的将套筒固定于手持式电子装置的摄像模块前。

在一实施例中,外接式近拍辅助构件更包括光源模块,光源模块位于第一端,光源模块的发光面与接物开口错位。或发光面在接物开口的垂直投影范围之外。外接式近拍辅助构件自身设置有光源模块可以让外接式近拍辅助构件能更广泛的适用于各种类或型号的手持式电子装置。

在一实施例中,外接式近拍辅助构件更包括光源模块,该光源模块位于该第一端,该第二端具有一接物开口,该接物开口与该光源模块的一发光源错位。其中,该光源模块在该接物开口的垂直投影范围之外。

在一实施例中,光源模块固定于第一端并且邻近拍摄开口。

在一实施例中,外接式近拍辅助构件更包括近拍镜片,近拍镜片可拆式的设置于第一端。换言之,在手持式电子装置摄像模块前端设置的近拍镜片,可以提升手持式电子装置摄像模块的近距离拍摄清晰度。

在一实施例中,该固定件的一端衔接该第一端,且该固定件相对于该第一端延伸后弯折,以形成提供插设的一容置空间在该固定件与该第一端之间。其中,该固定件与该套筒为一体成型设计。

在一实施例中,套筒由第一端向第二端渐缩,或内壁由第一端向第二端渐缩。换言之,套筒与内壁的外形不直接关连,可以依设计上的需求进行不同的调整,以增进外型的美观,同时保持最佳的拍摄效果。

综上所述,在一些实施例中,外接式近拍辅助构件可以阻隔外界光源,以提供待摄物品一标准光源,借以避免环境光源影响拍摄效果,以致使影像所呈现的色彩更接近于物体的真实色彩。在一些实施例中,外接式近拍辅助构件可以应用于手持式电子装置上,以致使于手持式电子装置执行近距离拍摄时,光线可经由光源路径抵达待摄物品,而非直射于待摄物品,借以避免拍摄得的影像产生色差。在一些实施例中,外接式近拍辅助构件可以大于九十度的光线折射的方式,提供待摄物品一均匀光源,以使影像所呈现的色彩相近于物体的真实色彩。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外接式近拍辅助构件的第一视角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外接式近拍辅助构件的第二视角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外接式近拍辅助构件的使用状态分解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外接式近拍辅助构件的使用状态剖面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外接式近拍辅助构件的使用状态剖面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外接式近拍辅助构件的第一视角立体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外接式近拍辅助构件的使用状态分解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外接式近拍辅助构件的使用状态剖面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例的外接式近拍辅助构件的第一视角立体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例的外接式近拍辅助构件的使用状态分解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例的外接式近拍辅助构件的使用状态剖面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外接式近拍辅助构件的第一视角立体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的外接式近拍辅助构件的使用状态分解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的外接式近拍辅助构件的使用状态剖面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

1 外接式近拍辅助构件

ST 拍摄路径

LT 光源路径

LT1 第一子路径

LT2 第二子路径

LT3 第三子路径

10 套筒

101 第一端

101A 拍摄开口

101B 光源开口

101C 综合开口

102 第二端

102A 接物开口

102B 垂直投影线

103 内壁

103A 斜面内壁

103B 凸角

105A 主通道

105B 副通道

11 开关

20 固定件

201 容置空间

211 限位部

212 止挡部

213 连接部

214 弯折部

215 抵挡部

216 圆滑面

217 转动轴

218 第一夹片

219 第二夹片

14 近拍镜片

5 手持式电子装置

51 摄像模块

52 光源模块

53 耳机孔

6 光源模块

61 电源线

62 接头

63 发光面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外接式近拍辅助构件的第一视角立体图。外接式近拍辅助构件1包括套筒10和固定件20。固定件20连接在套筒10,并且固定件20用以将套筒10可拆地固定于手持式电子装置5。套筒10包括第一端101及第二端102。套筒10的第二端102有接物开口102A。在实施例中,固定件20的一端衔接套筒10的第一端101的其中一侧,并且固定件20相对于套筒10的第一端101向后延伸后再弯折,固定件20的另一端延伸到与第一端101的端面相对应而与第一端101的端面相隔一距离,因而与第一端101的端面共同定义出可供手持式电子装置5插设的容置空间201。在一实施例中的外接式近拍辅助构件1的固定件20与套筒10为一体成型设计。在本实施例中外接式近拍辅助构件1整体呈圆桶状外观。在本实施例中,由整体外观而言,借由套筒10和固定件20的相对位置关系,使得外接式近拍辅助构件1在远离接物开口102A的一端呈现凹槽状的容置空间201,容置空间201的尺寸恰可供一手持式电子装置5的一部份插设于其中,用以将手持式电子装置5的摄像模块51及光源模块52贴近于外接式近拍辅助构件1。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外接式近拍辅助构件的第二视角立体图。套筒10除了第二端102的接物开口102A之外,在套筒10的第一端101具有拍摄开口101A及光源开口101B。拍摄开口101A及光源开口101B的形状并不限定。在本实施例中,拍摄开口101A对应于摄像模块51的镜头,呈现圆形。在本实施例中,光源开口101B对应于光源模块52的发光面,光源开口101B呈方形。固定件20可以区分为限位部211及止挡部212,固定件20的限位部211位于凹槽状的容置空间201的底部,用以限制手持电子装置5嵌入容置空间201的深度,以确保手持电子装置5的一部份插设于容置空间201中时,拍摄开口101A能恰好对应于摄像模块51的镜头,以及光源开口101B能恰好对应于光源模块52的发光面。止挡部212连接于限位部211,并且大致平行于套筒10的第一端101。止挡部212外观呈圆盘状,以配合外接式近拍辅助构件1整体呈圆桶状,提升外接式近拍辅助构件1外观的美观程度。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外接式近拍辅助构件的使用状态分解示意图。外接式近拍辅助构件1在使用时,外接式近拍辅助构件1借由固定件20固定在具有摄像模块51的手持式电子装置5上。在本实施例中,手持式电子装置5容置于容置空间201内,并且借由限位部211与止挡部212将套筒10适当地定位于手持式电子装置5上。套筒10的第一端101邻接且对准于手持式电子装置5的摄像模块51及一光源模块52(图未示)的发光面。具体而言,摄像模块51邻接且对凖于拍摄开口101A及光源模块52的发光面邻接且对准于光源开口101B。套筒10的第二端102相对第一端101远离于手持式电子装置5。在一些实施例中,手持式电子装置5可为手机(mobile phone)、导航机(PND)或平板计算机(Tablet or Pad)等,具有拍摄取像功能的手持式电子装置。

图4为依据图3的剖面线A-A’得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外接式近拍辅助构件的使用状态剖面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套筒10内包括主通道105A及副通道105B。主通道105A是一直线通道并且连通于第一端101及第二端102之间。主通道105A在第一端101具有拍摄开口101A,主通道105A在第二端102具有接物开口102A。主通道105A提供一条拍摄路径ST(以虚框箭头进行示意)。拍摄路径ST由套筒10的第一端101延伸至套筒10相对于第一端101的第二端102。换言之,拍摄路径ST自套筒10的拍摄开口101A持续延伸到套筒10第二端的接物开口102A,用以让手持式电子装置5上的摄像模块51可以直接拍摄到一待摄物品9。接物开口102A位于第二端102,并且用以邻接待摄物品9。

在一实施例中,若待摄物品9的体积小于接物开口102A,可以使待摄物品9完全容置于主通道105A内部以进行拍摄,例如:待摄物品9为宝石。在另一实施例中,接物开口102A紧密邻接于待摄物品9的局部表面,例如:人的皮肤。换言之,光源模块经由外接式近拍辅助构件1能提供一标准光源至待摄物品9。其中,此标准光源指在每一次提供至无任何改变的同一待摄物品时均具有相同光学参数(例如:强度、颜色等)的光源,并且在此标准光源的辅助下,每一次拍摄无任何改变的同一待摄物品所取得的影像亦均具备有一致性的影像参数(例如:亮度、白平衡等)。在实际应用下,可以通过分析在外接式近拍辅助构件1的辅助下在不同时候所拍摄得同一待摄物品的影像,以得知待摄物品的表面特性,例如:鉴定宝石的优劣、比对皮肤的保湿度等等。举例来说,当欲检测一位受试者的皮肤状态时,可将外接式近拍辅助构件1的接物开口102A直接贴置于受试者的皮肤表面(待摄物品9)上进行拍摄,以便通过拍摄到的影像分析受试者的细部皮肤状态(例如:比较不同次拍摄到的细部皮肤影像的图像、颜色、亮度等信息借以判断皮肤状态)。

续参考图4,套筒10还具有一副通道105B,副通道105B在第一端101具有光源开口101B,副通道105B的另一端连通于主通道105A。在本实施例中,副通道105B的另一端连通于主通道105A靠近第一端101的那一端。套筒10内部除了拍摄路径ST之外,亦提供一光源路径LT。光源路径LT(以虚框箭头进行示意)的一端位于光源开口101B,另一端位于接物开口102A。在实施例中,光源路径LT是一条非直线路径,以避免光源直射于待摄物品9。光源路径LT由第一端101指向副通道105B的内壁103并经由内壁103延伸至该第二端102,以使光源散布的更为均匀。光源路径LT包括第一子路径LT1与第二子路径LT2,第一子路径LT1位在第一端101与内壁103之间,第二子路径LT2位在内壁103与第二端102之间且与拍摄路径ST重叠。换言之,光源路径LT具有至少一弯折。在一些实施例中的较佳状况下,第一子路径LT1与该第二子路径LT2的夹角大于九十度,以提供充足的光源。

外接式近拍辅助构件1使用时,光源开口101B邻接于手持式电子装置5的光源模块52的发光面,或可说是手持式电子装置5的光源模块52面向光源开口101B。虽然图式中以单一虚框箭头来示意光源模块的光线的进行方向,但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在一些实施例中,光源模块所发出的光线可为扇形发光的散射光,此时虚框箭头则是表示中心光线的进行方向。

在一些实施例中,拍摄开口101A对准于接物开口102A,使得摄像模块51能直接取得待摄物品9的影像,而光源开口101B与接物开口102A错位,使得光源模块52的光线不会直射于待摄物品9。换言之,光源开口101B在接物开口102A的垂直投影范围之外。拍摄时光源模块52的光线不直接照射于待摄物品上,而是经内壁103反射后进入拍摄路径ST,避免过于强烈的直射光线使得近拍影像产生色差。实际应用时候,例如,欲拍摄受试者的皮肤状态,将外接式近拍辅助构件1的接物开口102A直接贴置于受试者的皮肤表面(待摄物品9)上进行拍摄,在套筒10阻隔外界自然光线的同时,由光源模块提供光线,并且由于光源路径LT至少具有一次的弯折,受试者的皮肤所受的光线并非直射,可以避免直射的强光造成反光,使得取像时色彩产生偏差,并且由于人工光源比自然光源的稳定度高,就算不同时间拍摄,也让每次取像可以在相同的光源条件之下。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外接式近拍辅助构件的使用状态剖面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的套筒10外观相同,但是在第一端101具有综合开口101C,并且由接物开口102A的垂直投影线102B将综合开口101C区分为拍摄开口101A和光源开口101B。换言之,在本实施例中同样具有光源开口101B在接物开口102A的垂直投影范围之外的技术特征。摄像模块51邻接且对凖于拍摄开口101A的区域内及光源模块52的发光面邻接且对准于光源开口101B的区域内。

在本实施例中的拍摄路径ST由套筒10的第一端101延伸至套筒10相对于第一端101的第二端102,并且拍摄路径ST部分的内壁103由第一端101向第二端102渐扩。渐扩的设计可以放大接物开口102A,更便于拍摄的进行。在本实施例中套筒10的内壁103中包括斜面内壁103A,斜面内壁103A设置在光源模块52前方,使拍摄时光源模块52的光线不直接照射于待摄物品上。光源路径LT(以虚框箭头进行示意)的一端位于光源开口101B,另一端位于接物开口102A。光源路径LT的第一子路径LT1与第二子路径LT2,第一子路径LT1位在第一端101与斜面内壁103A之间,第二子路径LT2位于斜面内壁103A与第二端102之间且与拍摄路径ST部分重叠。在一些实施例中,光源路径LT还可以包括第三子路径LT3,第三子路径LT3位于内壁103与接物开口102A之间,且与拍摄路径ST也产生部分重叠。借由套筒10的内壁103上设置出不同的内壁角度,使得光源模块52发出的光线在内壁103上多次折射,抵达接物开口102A的光线就更柔和且均匀。在一些实施例中,由于内壁103上还设置有凸角103B,可以阻挡光线直接由光源模块52照射到接物开口102A,产生与光源开口101B与接物开口102A错位同样的效果。

图6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外接式近拍辅助构件的第一视角立体图。外接式近拍辅助构件1包括套筒10和固定件20。套筒10包括第一端101及第二端102。在本实施例中,固定件20大致由平板弯折而成,固定件20包括连接部213、弯折部214及抵挡部215。连接部213的一端衔接套筒10的第一端101的综合开口101C的侧边,弯折部214相对于套筒10向外延伸后再弯折并连接到抵挡部215,抵挡部215的末端延伸到综合开口101C中央相对应的位置,固定件20整体形成U型的套夹。在一实施例中的外接式近拍辅助构件1的固定件20与套筒10为一体成型设计,并且具有弹性。

图7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外接式近拍辅助构件的使用状态分解示意图。固定件20连接在套筒10,用以将套筒10的第一端101临接于手持式电子装置5。套筒10的第二端102相对第一端101远离于手持式电子装置5。使用时,套筒10借由固定件20夹设在手持式电子装置5的侧边,借由抵挡部215的回弹力将手持式电子装置5固定在套筒10和抵挡部215之间,并且将套筒10的第一端101邻接在手持式电子装置5的摄像模块51及光源模块52。在本实施例中,套筒10由第一端101向第二端102渐缩。换言之,套筒10在第一端101的截面积大于第二端的截面积,也可以说第一端101的综合开口101C大于接物开口102A。

图8为依据图7的剖面线B-B’得到的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外接式近拍辅助构件的使用状态剖面示意图。接物开口102A的垂直投影线102B将综合开口101C区分为拍摄开口101A和光源开口101B。套筒10在靠近拍摄开口101A的一侧,第一端101和第二端102之间的内壁103垂直设置,并没有渐缩。套筒10在靠近光源开口101B的一侧,第一端101和第二端102之间的斜面内壁103呈倾斜设置,并且由第一端101向第二端102渐缩。同理由于靠近光源模块52一侧的斜面内壁103是向第二端102渐缩,使得光源模块52不会直射到第二端102的接物开口102A,换言之,光源开口101B区域在接物开口102A的垂直投影范围之外。在一些实施例中,抵挡部215的末端再增设一弯折的圆滑面216,以避免在夹设于手持式电子装置5时,对手持式电子装置5的屏幕造成损伤。

在一些实施例中,套筒10为不透光,以避免外部光线的干扰。套筒10的内壁103可以采用粗糙面,提升光线的分散状态,使得整体待摄物品不会有局部过亮的情况。

图9为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例的外接式近拍辅助构件的第一视角立体图。图10为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例的外接式近拍辅助构件的使用状态分解示意图。图11为依据图10的剖面线C-C’得到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例的外接式近拍辅助构件的使用状态剖面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固定件20为一黏着层,以直接将套筒10的第一端101附着于手持式电子装置5。在本实施例中,外接式近拍辅助构件1更包括一光源模块6,光源模块6包括电源线61、接头62及发光面63。实际使用时由于各种型号的手持式电子装置5的摄像模块51和光源模块位置可能会变动,因此当外接式近拍辅助构件1利用自身的光源模块6为光源时,就能不受限制而更便利的使用。

参考图8,电源线61延伸自套筒10接近第一端101的的侧,电源线61的另一端连接于接头62,接头62用以插接于手持式电子装置5并且为光源模块6提供电源。参考图10,在本实施例中,套筒10借由固定件20(黏着层)直接黏附于手持式电子装置5,套筒10的第一端101具有拍摄开口101A邻接并对准于手持式电子装置5的摄影模块51(图8未示)。接头62插接于手持式电子装置5的耳机孔53,亦或是USB连接孔等以为光源模块6供电。套筒10外侧提供一开关11,开关11用以开启或关闭光源模块6。

参考图11,本实施例中的外接式近拍辅助构件1的光源模块6设置于第一端101的拍摄开口101A侧边。光源模块6包括一个发光面63位于套筒10内面。发光面63与第二端102的接物开口102A错位。换言之,光源模块6的发光面63在接物开口102A的垂直投影范围之外。当待摄物品邻置于接物开口102A时,不会受到发光面63的光线直接照射。

参考图11,外接式近拍辅助构件1更包括一近拍镜片14,近拍镜片14可拆式的设置于第一端101的拍摄开口101A,并且邻接于摄像模块51的前方,用以提升近距离拍摄时的清晰度。

图1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外接式近拍辅助构件的第一视角立体图。在本实施例中的固定件20包括第一夹片218、第二夹片219及转动轴217。第一夹片218的一端连接于套筒10的第一端101,第一夹片218上具有对应于套筒10的拍摄开口101A和光源开口101B的开口。第一夹片218的另一端连接于转动轴217。第二夹片219对应于第一夹片218,并且第二夹片亦连接于转动轴217。当同时按压第一夹片218及第二夹片219接近转动轴217的那一端时,远离转动轴217另一端的第一夹片218及第二夹片219会分离,以将近拍转助构件1夹设于手持式电子装置5上。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的外接式近拍辅助构件的使用状态分解示意图。图14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的外接式近拍辅助构件的使用状态剖面示意图。本实施例中光源模块6包括发光面63及接头62,光源模块6独立设置于手持式电子装置5,可以采用插接于手持式电子装置5的耳机孔,亦或是USB连接孔等为光源模块6供电。本实施例中套筒10的方向对应于摄像模块51和光源模块6。使用时,外接式近拍辅助构件1借由固定件20固定在具有摄像模块51的手持式电子装置5上,光源开口101B(图13未示)邻接于手持式电子装置5的光源模块6的发光面63。外接式近拍辅助构件1搭配移动式的光源模块6可以让整体使用时更具灵活性。

综上所述,在一些实施例中,外接式近拍辅助构件可以应用于手持式电子装置上,以致使于手持式电子装置执行近距离拍摄时,光线可经由光源路径抵达待摄物品,而非直射于待摄物品,借以避免拍摄得的影像产生色差。在一些实施例中,外接式近拍辅助构件可以大于九十度的光线折射的方式,提供待摄物品一均匀光源,以使影像所呈现的色彩相近于物体的真实色彩。在一些实施例中,外接式近拍辅助构件可以阻隔外界光源,以提供待摄物品一标准光源,借以避免环境光源影响拍摄效果,以致使影像所呈现的色彩更接近于物体的真实色彩。

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