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镜、透镜组及成像镜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05979阅读:245来源:国知局
透镜、透镜组及成像镜头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光学元件,具体的说是一种应用在便携式电子装置上的透镜、透镜组及成像镜头。



背景技术:

近年来,可携式电子装置发展快速,例如智能电子装置、平板电脑等,己充斥在现代人的生活中,而装载在可携式电子装置上的镜头模块也随之蓬勃发展。但随着科技愈来愈进步,使用者对于镜头模块的成像品质要求也愈来愈高。

其中,透镜是成像镜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用于调控光量和用于成像的光学元件,由于透镜在成像镜头的镜筒中主要是依靠光有效部实现光量的调控和成像,而非光有效部是实现在镜筒中的固定和与其他透镜的组装。因此,非光有效部容易使杂光通过透镜,这些杂散光最终在镜组的成像面上产生了鬼影或耀光等不必要的影像,使成像的效果不佳。

因此,如何使透镜能有效减少杂光提升成像镜头的成像品质,目前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透镜、带有该透镜的透镜组及带有该透镜组的成像镜头,能够在外界光线进入成像镜头中时,有效降低杂光通过透镜的风险,提高成像品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透镜,设置在透镜组中,包含:物侧表面;

像侧表面,其与所述物侧表面相对设置,且所述像侧表面有部分为非光学有效部;

圆周表面,其连接所述物侧表面和所述像侧表面;

其中,所述像侧表面的非光学有效部有部分为N条间隔设置的环形纹路,且所述N为大于1的自然数,且所述非光学有效部带有环形纹路的部位在所述透镜组中为一未承靠住其他光学元件的非承靠部位。

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透镜组,包含:M片依次叠设的透镜,所述M为大于1的自然数,且至少有一片透镜为如上所述的透镜。

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成像镜头,包含:镜筒;

如上所述的透镜组,其设置在所述镜筒内。

本实用新型同现有技术相比,由于透镜像侧表面的非光学有效部有部分为间隔设置的多条环形纹路,同时各环形纹路是位于非光学有效部的非承靠部位,通过各环形纹路可在增大像侧表面非光学有效部面积的同时还能够使杂光不规则散射,使杂光难以通过透镜,改善鬼影及耀光等现象,提高成像镜头的成像品质。

进一步地,各环形纹路依次相连形成连续的螺旋结构。由于各纹路依次相连,可进一步提升杂光不规则的散射效果,使透镜非光学有效部内难有杂光通过,提高透镜的成像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环形纹路包含第一斜面、与所述第一斜面相连的第二斜面。并且,为了满足实际的使用需求和装配需求,所述第一斜面和所述第二斜面相连的一端为一圆弧面或为一尖锐部。通过圆弧面或尖锐部可以有效减弱入射光线的强度,使非光学有部内杂光通过透镜的概率大大降低。

进一步地,所述环形纹路包含一竖直面、与所述竖直面相连的斜面。并且,为了满足实际的使用和装配需求,所述竖直面与所述斜面相连的一端为一圆弧曲面或为一尖锐部。通过圆弧面或尖锐部可以有效减弱入射光线的强度,使非光学有效部内杂光通过透镜的概率大大降低。

或者,所述环形纹路整体为一环形的圆弧凸起部,可以有效减弱入射光线的强度,使非光学有效部内杂光通过透镜的概率大大降低。

进一步地,各环形纹路与所述透镜一体成型。借此,可维持制造便利性,且适合大量生产,同时还可以有效降低装配的难度,易于生产制造。

进一步地,所述像侧表面的非光学有效部还有部分为用于承靠住所述透镜组内其它光学元件的承靠部位;其中,所述承靠部位整体环绕于所述非承靠部位,且整体低于所述非承靠部位。从而可保证透镜像侧表面的承靠部位可以充分的与其他光学元件进行相互承靠,而像侧表面的非承靠部位又可用于容纳其他光学元件,例如遮光片,从而使可使得整个透镜组的装配更加紧凑。

进一步地,所述物侧表面有部分为光学有效部,且该部分为一球面、外凸的圆弧曲面、内凹的圆弧曲面或平面。并且,所述像侧表面还有部分为光学有效部,且该部分为一球面、外凸的圆弧曲面、内凹的圆弧曲面或平面。通过具有不同形状的物侧表面和像侧表面的透镜,可使透镜拥有不一样的成像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环形遮光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图3为图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环形遮光元件的剖视图;

图4为图3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的环形遮光元件上环形纹路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方式的环形遮光元件上环形纹路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为镜筒、2为透镜组、21至26为透镜、3为遮光片、4为环形遮光元件、40为第一端面部、41为第二端面部、42为外环部、43为内环部、211为物侧表面、212为像侧表面、213为圆周表面、2121为环形纹路、21211为第一斜面、21212为第二斜面、2122为承靠部位、2123为光学有效部、21213为尖锐部、21214为竖直面、21215为斜面、21216为尖锐部、21217为环形的圆弧凸起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阐述。然而,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本实用新型各实施方式中,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申请而提出了许多技术细节。但是,即使没有这些技术细节和基于以下各实施方式的种种变化和修改,也可以实现本申请各权利要求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一种透镜,设置在透镜组中,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包含:物侧表面211、与物侧表面相对设置的像侧表面212、连接物侧表面211和像侧表面212的圆周表面213。

并且,像侧表面212和物侧表面211有部分为非光学有效部,另有部分为光学有效部。且像侧表面212的非光学有效部有部分为多条间隔设置的环形纹路2121。同时,如图3所示,该非光学有效部带有环形纹路2121的部位在透镜组中为一未承靠住其他光学元件的非承靠部位。

其中,透镜像侧表面212和物侧表面211的光学有效部用于成像,而非光学有效部用于该透镜在镜头镜筒内的有效固定,并且各透镜非光学有效部的非承靠部位是一个在镜头的镜筒内不与其他光学元件相互抵持的部位,环形纹路2121即设置在该部位上。

通过上述内容不难发现,由于透镜的像侧表面212的非光学有效部有部分为间隔设置的多条环形纹路2121,同时各环形纹路2121是位于非光学有效部的非承靠部位,通过各环形纹路2121可在增大像侧表212非光学有效部面积的同时还能够使杂光不规则散射,降低了杂光透过透镜非光学有效部分的可能性,使发生鬼影及耀光等现象的概率降低,从而提升了镜头最终的成像品质。

另外,如图3所示,各环形纹路2121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可采用依次相连的方式,从而使得各环形纹路2121整体形成一个连续的螺旋结构。通过螺旋结构可增大杂光通过透镜的非光学有效部的难度,从而进一步提高透镜的成像品质。

具体的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螺旋结构中的各环形纹路2121包含第一斜面21211、与第一斜面21211相连的第二斜面21212。且每个环形纹路2121的第一斜面21211和第二斜面21212分别与相邻设置的环形纹路2121的第一斜面21211或第二斜面21212进行连接。同时,每个环形纹路的第一斜面21211和第二斜面21212相连的一端为一尖锐部21213,从而使得整个环形纹路2121近似一个三角形结构,通过尖锐部21213能有效减弱入射光线的强度,使非光学有效部内杂光通过透镜的概率大大降低。而作为优选的方案,环形纹路2121的截面为一个等腰三角形,这样可以使得透镜像侧表面的非光学有效部在对杂光进行散射时,可以更为均匀的将杂光朝向各个方向进行散射,从而进一步提升反杂光不规则的散射效果,降低杂光的能量。

并且,需要说明的是,为了进一步提高透镜像侧表面非光学有效部对杂光的散射效果,在本实施方式中,环形纹路2121可铺满整个非光学有效部的非承靠部位。同时,为了方便透镜的生产和装配,各环形纹路2121与正片透镜采用一体成型的工艺。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透镜像侧表面212的非光学有效部还有部分为用于承靠住透镜组内其它光学元件的承靠部位2122。其中,承靠部位2122整体环绕于非承靠部位,且整体低于非承靠部位。从而在实际应用时,透镜在装配时,可通过承靠部位2122与其他光学元件进行相互承靠,而像侧表面带有个环形纹路2121的非承靠部位其高度又要高于承靠部位2122,如图3所示,为一个内凹的区域,从而使其可以容纳其他光学元件,例如“遮光片”,从而使其在装配完成后结构更加紧凑。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透镜的物侧表面211的光学有效部2111为一球面,而像侧表面212的光学有效部为一平面。而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透镜的物侧表面211的光学有效部也可以为一个外凸的圆弧曲面、内凹的圆弧曲面和平面中的任意一种。而像侧表面212的光学有效部2123也同样可以是一个球面、内凹的圆弧曲面和外凸的圆弧曲面中的任意一种。

由此不难发现,通过具有不同形状的物侧表面和像侧表面的透镜,可使透镜拥有不一样的成像效果。设计人员可以按照透镜所需要达到的成像效果选择具有不同形状的透镜。同时,需要说明的是,透镜的物侧表面211和物侧表面211的光学有效部仅以球面、外凸的圆弧曲面、内凹的圆弧曲面和平面为例进行说明,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透镜的物侧表面211和物侧表面211的光学有效部还可采用其他的形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不对透镜的物侧表面211和物侧表面211的光学有效部的具体形状作具体限定。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一种透镜,第二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大致相同,其主要区别在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环形纹路2121是由第一斜面21211和第二斜面21212相互连接组成。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环形纹路2121包含一竖直面21214、与竖直面相连的斜面21215。

具体地说,竖直面21214、与竖直面相连的斜面21215使得整个环形纹路2121的截面近似一个直角三角形。其中,竖直面21214与斜面21215相连的一端为一尖锐部21216。

由此不难发现,尖锐部21216也可以使非光学有效部内杂光通过透镜的概率大大降低。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式涉及一种透镜,第三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大致相同,其主要区别在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环形纹路2121是由第一斜面21211和第二斜面21212相互连接组成。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环形纹路2121是由一斜面21215和一竖直面21214相互连接组成。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环形纹路2121整体为一环形的圆弧凸起部21217。

具体的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各环形纹路2121的表面为一个唯一光滑的圆弧曲面,从而使其构成一个环形的圆弧凸起部21217。由此不难发现,通过将环形纹路2121设计成环形的圆弧凸起部21217,同样可以使非光学有效部内杂光通过透镜的概率大大降低。

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方式涉及一种透镜组,由多片透镜依次堆叠构成。

其中,本实施方式的透镜组中至少有一片透镜为第一、第二或第三实施方式所述透镜。而作为优选的方案,每片透镜可均采用第一、第二或第三实施方式所述透镜。由此不难发现,通过在每片透镜像侧表面212的非光学有效部的非承载部位上间隔设置多条环形纹路2121,可在增大每片透镜像侧表212非光学有效部面积的同时,还能够使杂光在每片镜片上不规则散射,降低了杂光透过透镜非光学有效部分的可能性,使发生鬼影及耀光等现象的概率降到最低,从而提升了透镜组最终的成像品质。

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方式涉及一种成像镜头,如图7所示,包含镜筒1、设置在镜筒1内的透镜组2,且该透镜组为第四实施方式所述的透镜组。

其中,该透镜组2内由多片透镜组成,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透镜共有六片,分别为透镜21至透镜26。同时在本实施方式中,以透镜21为例进行说明,该透镜21即如第一、第二或第三实施方式所述的透镜,且位于镜筒1的进光侧。同时,除位于成像侧的透镜26以外,每相邻两片透镜之间会设置有一片遮光片3,而透镜26之上设有环形遮光元件4,通过各遮光片3和环形遮光元件4可对不需要进入成像镜头内的光线进行遮挡。

具体的说,镜头中的透镜组在装配时,如图7所示,透镜21的圆周面213用于和镜筒1相互抵持,而透镜21像侧表面212的承靠部位2122通过多条环形纹路2121可直接用于承靠住透镜22,从而实现透镜21在镜筒21内的精确定位。同时,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除透镜21以外,透镜22至26也可同样采用如第一、第二或第三实施方式所述的透镜,而在本实施方式中,不在进行详细阐述。

由此不难发现,由于每片透镜的像侧表面212的非光学有效部均可有部分为间隔设置的多条环形纹路2121,同时各环形纹路2121是位于非光学有效部的非承靠部位,通过各环形纹路2121可在增大像侧表212非光学有效部面积的同时还能够使杂光不规则散射,降低了杂光透过透镜非光学有效部分的可能性,使发生鬼影及耀光等现象的概率降低,从而提升了成像镜头最终的成像品质。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各实施方式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