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作用杆以及处理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59188阅读:150来源:国知局
一种作用杆以及处理盒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电子照相成像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处理盒和位于处理盒中的作用杆。



背景技术:

常用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以下简称设备),如打印机、复印机等,其中安装有多个旋转件,例如感光元件、显影件等,工作时,利用位于设备中的感光元件的光电特性,在感光元件的表面形成静电潜像,再由装载有显影剂(碳粉)的显影件将潜像显影,最终将影像转印至介质上。

一般的,感光元件被设计成可旋转的筒体,且可拆卸地安装在处理盒中,工作过程中感光元件需要不断的接收驱动力而旋转。图1是现有的一种处理盒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中处理盒C具有导电端E和驱动端F,包括处理盒壳体1、可旋转地安装在处理盒壳体中的旋转件(未示出)、以及与旋转件连接的驱动组件D0,所述驱动组件从设备中接收驱动力以驱动旋转件旋转。

如图1所示,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相互结合的动力传递装置2和作用杆3,动力传递装置2与旋转件连接,且动力传递装置2在作用杆3的作用下与设备中的动力输出件结合。定义图中旋转件的长度方向即处理盒C的长度方向为纵向X,处理盒C的安装拆卸方向为横向Y,与所述纵向X和横向Y垂直的方向为纵向Z,当处理盒C沿+Y方向被装入设备后,作用杆3受到设备盖门的作用,在包括纵向X和横向Y所在的平面内摆动,当作用杆3向处理盒壳体1摆动时,所述作用杆3可能会与驱动端F的壳体边部15产生干涉,从而影响动力传递装置2与动力输出件的结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处理盒,使得作用杆在运动的过程中,不会受到处理盒壳体的干涉,从而保证动力传递装置与动力输出件顺利的结合。

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作用杆,包括中间杆以及分别位于中间杆两端的受力部和抬升部,所述受力部接收外部作用力,抬升部与被抬升体结合,在作用杆的宽度方向上,所述受力部的中线与中间杆的中线不重合,具体的,所述受力部为具有中空腔的几何体,包括相邻设置的压迫面和保持面,受力部中与保持面相对的一侧形成有开口。

优选的,所述作用杆还包括与受力部相邻设置的第一避让部。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处理盒,包括处理盒壳体以及可拆卸地安装在壳体上的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相互配合的动力传递装置和作用杆,作用杆包括中间杆以及分别位于中间杆两端的受力部和抬升部,所述受力部接收外部作用力,抬升部与动力传递装置结合,在作用杆的宽度方向上,所述受力部的中线与中间杆的中线不重合,当受力部接收到来自盖门的外部作用力时,作用杆在包括处理盒纵向X和横向Y所在的平面内摆动。

为便于受力部更早的与盖门接触,保证受力部具有足够的行程,本发明实施例中,沿处理盒竖向+Z方向,所述受力部的中线位于中间杆的中线的下游。

所述处理盒具有导电端E和驱动端F,为防止处理盒壳体对作用杆的运动形成干涉,所述驱动端F的壳体边部包括第一肋条、第二肋条以及位于第一肋条和第二肋条之间的第四避让部,沿-Y方向的末端,所述第二肋条形成有干涉部。

为避免所述干涉部对作用杆的运动形成干涉,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受力部为具有中空腔的几何体,包括相邻设置的压迫面和保持面,受力部中与保持面相对的一侧形成有开口,当受力部向处理盒壳体的方向运动时,所述干涉部通过开口进入中空腔中。

如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处理盒C包括设置在至少处理盒壳体和作用杆其中之一上的避让部,且沿处理盒竖向+Z方向,所述受力部的中线位于中间杆的中线的下游,此种设计有利于受力部更早的与盖门接触,保证受力部具有足够的行程;当作用杆受到来自盖门的外部作用力而向着处理盒壳体运动时,将不会受到处理盒壳体的干涉,从而有效保证作用杆的顺利运动,动力传递装置与动力输出件的结合也将顺利实现。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的一种处理盒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A是实施例一中作用杆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B是实施例一中作用杆的俯视图。

图2C是实施例一中作用杆的底部示意图。

图3A是实施例一中作用杆受力前的状态示意图。

图3B是实施例一中作用杆受力后的状态示意图。

图4A是实施例三中作用杆受力前的状态示意图。

图4B是实施例三中作用杆受力后的状态示意图。

图5A是实施例四中作用杆受力前的状态示意图。

图5B是实施例四中作用杆受力后的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理解以及描述的连贯性,本发明实施例中涉及与背景技术相同的部件采用相同的编号。

所述处理盒C具有导电端E和驱动端F,包括处理盒壳体1、可旋转地安装在壳体中的旋转件(未示出)、位于壳体一个末端的端盖11和驱动组件D0,所述驱动组件D0可拆卸地安装在处理盒壳体上,包括相互配合的动力传递装置2和作用杆3,所述作用杆3在受到外部作用力时,在包括处理盒纵向X和横向Y所在的平面内摆动,动力传递装置2在作用杆3的作用下与设备中的动力输出件结合以接收驱动力,并将驱动力传递至旋转件。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实施例一

[作用杆]

图2A是实施例一中作用杆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B是实施例一中作用杆的俯视图;图2C是实施例一中作用杆的底部示意图。

如图2A所示,作用杆3包括中间杆30以及分别位于中间杆30两端的受力部31和抬升部32,所述抬升部32与作为被抬升体的动力传递装置2结合,受力部31用于接收外部作用力,所述作用杆3为杠杆,且被安装在端盖11上。当受力部31受到作用力作用时,作用杆3绕支点旋转,因而,所述作用杆3还包括设置在中间杆上的旋转突起33,如图2B和图2C所示,所述旋转突起33有两个,且为分体设置,相应的,在端盖11上还设置有旋转凹槽(未示出),旋转突起33与旋转凹槽配合;相反的,所述旋转突起33还可以设置在端盖11上,旋转凹槽设置在作用杆3上;如图2A所示,受力部31包括相邻设置的压迫面31a和保持面31b。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受力部31接收来自设备盖门的作用力,当安装有所述作用杆3的处理盒C装入设备后,盖门在关闭的过程中,逐渐触碰压迫面31a,并沿着压迫面31a运动至保持面31b。为避让盖门,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想到的是,将保持面31b设置的比中间杆30高,然而,受限于设备内的空间和作用杆3的行程,所述保持面31b需被设置的不超过中间杆30的高度,因而,为避让盖门,所述作用杆3还包括与受力部31相邻设置的第一避让部301,如图2A和图2C所示,第一避让部301设置在中间杆30上,且为与受力部31相邻的凹陷,当盖门越过保持面31b时,将进入第一避让部301中,从而不会对作用杆3的运动形成干涉;同时,考虑到盖门在压迫面31a上的运动轨迹,如图2B所示,在作用杆3的宽度方向上,受力部31的中线C2与中间杆30的中线C1不重合。

为增强作用杆3的强度,所述作用杆3整体采用金属制成,然而,从降低成本的层面考虑,所述作用杆3所用的金属材料应尽量减少,如图2C所示,所述受力部31为具有中空腔31g的几何体,且受力部31与保持面31b相对的一侧形成有开口31i,所述开口31i和中空腔31g的设置,还具有避免作用杆3在运动过程中被干涉的作用,具体将在下文中描述。

[作用杆的运动]

图3A是实施例一中作用杆受力前的状态示意图;图3B是实施例一中作用杆受力后的状态示意图。

如图3A所示,所述驱动端F的壳体边部15包括第一肋条151、第二肋条152以及位于第一肋条和第二肋条之间的第四避让部150,如图所示,所述壳体边部15位于处理盒壳体1的+X方向末端,且沿Y方向延伸;所述第四避让部150为形成在壳体边部15上的凹槽,所述凹槽沿-X方向从处理盒壳体1的末端向壳体内部延伸,由于凹槽的存在,所述第二肋条152沿-Y方向的末端形成有一尖部(干涉部)153;如上所述,在作用杆3的宽度方向上,受力部31的中线C2与中间杆30的中线C1不重合,结合图3A,所述作用杆3的宽度方向即为Z方向,所述中线C1和中线C2与横向Y同向,本发明实施例中,在+Z方向上,中线C2位于中线C1的下游,相对于中线C2与中线C1重合或者中线C2在中线C1的上游,本发明中受力部31的压迫面31a可以更早的与盖门接触,从而保证受力部31达到足够的行程。

如图3B所示,当作用杆3的受力部31受力后,受力部31将被压向所述壳体边部15,对比图3A和图3B可知,受力部31在受到盖门的外部作用力后,将更靠近处理盒的导电端E,或者说此时受力部31更远离驱动端F。由于第四避让部150的存在,受力部31的一部分将进入第四避让部150中,同时,如图中虚线所示,所述干涉部153将通过开口31i进入中空腔31g中,从而避免了受力部31被壳体边部15以及干涉部153干涉,保证了作用杆3顺利的摆动。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大体结构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端F的壳体边部15仅包括所述第二肋条152,如图3A中虚线所示,所述第一肋条151被切除,沿-Y方向,所述第四避让部150从第二肋条152一直延伸至处理盒壳体1的末端,此种结构更有利于避免作用杆3被干涉,原因在于,在保留有第一肋条151的情况下,所述凹槽(第四避让部)150可能设置的不够大或者位置有偏差,以至于受力部31在向处理盒壳体1运动的过程中与第一肋条151擦碰,而当切除所述第一肋条151后,在作用杆3的受力部31运动至处理盒壳体1的路径上,将不存在所述受力部31与第一肋条151擦碰的可能。

实施例三

图4A是实施例三中作用杆受力前的状态示意图;图4B是实施例三中作用杆受力后的状态示意图。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大体结构相同,下文中,将对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进行详细描述,对于两个实施例相同的部件采用相同的编号。

本实施例中,取消在驱动端F的壳体边部15上设置第四避让部150,改由在作用杆3上设置相应的避让部。如图4A所示,所述受力部31上设置有第三避让部31h,具体为,所述第三避让部31h也为凹槽,且被设置在压迫面31a上。

如图4B所示,当压迫面31a受到盖门的作用力时,受力部31向靠近处理盒壳体1的方向运动,由于存在所述第三避让部31h,因而,在受力部31向处理盒壳体1运动的方向上与受力部31相对的壳体边部15将进入第三避让部31h中,作用杆3的运动将不受干涉。为保证壳体边部15进入第三避让部31h中,所述壳体边部15的厚度,即壳体边部15在竖向Z方向上的尺寸须小于第三避让部31h的宽度。

进一步的,为使得壳体边部15更容易的进入第三避让部31h中,优选的,所述第三避让部31h被设置成锥状,即从压迫面31a的自由端向着保持面31b的方向,第三避让部31h的宽度逐渐减小,此种设计的第三避让部31h在与壳体边部15接触时,第三避让部31h较宽的入口将起导向作用,用于引导第三避让部31h与壳体边部15结合。

实施例四

图5A是实施例四中作用杆受力前的状态示意图;图5B是实施例四中作用杆受力后的状态示意图。

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大体结构相同,对于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部件采用相同的编号。

如图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处理盒壳体1和作用杆3的结构分别为实施例一种的处理盒壳体1的结构和实施例三中的作用杆3的结构。如图5A所示,壳体边部15包括第一肋条151、第二肋条152以及位于第一肋条和第二肋条之间的第四避让部150,所述第二肋条152沿-Y方向的末端形成有一尖部(干涉部)153;作用杆3包括设置在受力部31上的第三避让部31h,具体的,所述第三避让部31h设置在压迫面31a上。

如图5B所示,当受力部31受到盖门的作用力向处理盒壳体1的方向运动时,第三避让部31h将与第四避让部150结合,同时,所述尖部153进入中空腔31g中。

同样的,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肋条151也可以取消,所述第三避让部31h也可以被设置成锥状,以更好的保证作用杆3的顺利运动。

如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处理盒壳体1上设置第四避让部150,或者作用杆3上设置第三避让部31h,具体为所述第四避让部150设置在驱动端F的壳体边部15上,所述第三避让部31h设置在受力部31的压迫面31a上;上述第三避让部31h和第四避让部150的设置,可以选择其中一个,也可以同时设置,换句话说,处理盒C包括设置在至少处理盒壳体1和作用杆3其中之一上的避让部,当作用杆3受到来自盖门的外部作用力而向着处理盒壳体1运动时,将不会受到处理盒壳体1的干涉,从而有效保证作用杆3的顺利运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