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06036阅读:187来源:国知局
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申请基于2016年2月24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第2016-033222号主张优先权,并将其全部内容援引至本申请。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开发有使配置于显示区域的共用电极作为在与像素电极之间形成电场的显示用的电极、及检测与显示区域接触或接近的物体的检测用的电极这双方起作用的显示装置。

例如,已知有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具备沿扫描信号线(栅极线)的延伸方向延伸,并且在影像信号线(源极线)的延伸方向上排列的多个共用电极,且将该共用电极用于物体的检测。在该液晶显示装置中,在各共用电极之间形成有沿扫描信号线的延伸方向延伸的狭缝。在设置有该狭缝的区域和其他区域,液晶分子的取向有可能不同。因此,考虑通过在共用电极内也设置狭缝,使显示区域整体的狭缝的影响均一。

在使共用电极具有作为检测用的电极的功能时,若采用各共用电极沿影像信号线的延伸方向延伸,并且在扫描信号线的延伸方向上排列的结构,则从狭边框化等的观点来看是有利的。在这种构造中,因为相邻的共用电极之间的狭缝沿着影像信号线延伸,所以来自影像信号线的电场经由狭缝泄漏而可能对显示造成影响。因此,在这种显示装置中,也需要用于改善显示品质的手段。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改善显示品质的显示装置。

概略而言,根据各实施方式,显示装置具备多个影像信号线、多个扫描信号线、通过所述多个影像信号线和所述多个扫描信号线交叉而形成的多个像素、包括所述多个像素在内的显示区域、形成于所述多个像素各自的多个像素电极、和与所述多个像素电极对置的多个共用电极。该显示装置中,所述多个共用电极兼备作为检测物体向所述显示区域的接触或接近的电极的功能、和作为在所述显示区域显示图像的电极的功能。所述多个共用电极包括在第一方向上排列的第一共用电极和第二共用电极。在所述第一共用电极和所述第二共用电极之间形成有第一狭缝。所述第一共用电极和所述第二共用电极与互不相同的布线连接。换言之,所述第一共用电极和所述第二共用电极相互电性独立。在所述第一共用电极内形成有第二狭缝。所述第一狭缝和所述第二狭缝与所述影像信号线重叠,且在所述影像信号线的延伸方向上延伸。

例如,根据各实施方式,在具备检测与显示区域接触或接近的物体的功能的显示装置中,能够改善显示品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2是表示有关上述显示装置的图像显示的等效电路的图。

图3是概略性表示可适用于子像素的构造的一例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沿着图3的iv-iv线的截面的图。

图5是表示多个共用电极的概略的形状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共用电极的更详细的构造的图。

图7是说明共用电极间的狭缝的影响的图。

图8是表示有关因狭缝而产生的条纹的实验结果的图表。

图9是表示显示装置的性能和狭缝间的像素数之间的关系的图表。

图10是表示金属布线和共用电极的布局的一例的俯视图。

图11是概略性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12是概略性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13是概略性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14是表示沿着图13的xiv-xiv线的截面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几个实施方式。

此外,公开仅为一个例子,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对于保持发明的主旨的适宜变更能够容易想到的内容当然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另外,为了使说明更明确,附图有时与实际的方式相比被示意性地示出,但仅为一个例子,不限定本发明的解释。各图中,有时对连续配置的相同或类似的要素省略附图标记。另外,本说明书和各图中,关于已有的图发挥与上述相同或类似的功能的构成要素标注同一附图标记,有时省略重复的详细说明。

各实施方式中,作为显示装置的一例,公开有具有触摸检测功能的液晶显示装置。但是,各实施方式不妨碍各实施方式中公开的各个技术思想对其他种类的显示装置的应用。作为其他种类的显示装置,可以想到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等自发光型的显示装置、或具有电泳元件等的电子纸型的显示装置等。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的概略结构的图。显示装置1具备显示面板2、多个共用电极ce、与各共用电极ce对置的多个检测电极rx、控制图像显示的驱动器ic3、控制触摸检测的触摸检测ic4。

显示面板2具备阵列基板ar(第一基板)、外形比阵列基板ar小的对置基板ct(第二基板)、配置于各基板ar、ct之间的液晶层(后述的液晶层lc)。在各基板ar、ct的对置区域,显示面板2具有显示图像的显示区域da和显示区域da的外侧的周边区域sa。而且,阵列基板ar具有不与对置基板ct对置的端子区域na。

各检测电极rx在显示区域da沿第一方向d1延伸,并且在第二方向d2上排列。各共用电极ce在显示区域da沿第二方向d2延伸,并且在第一方向d1上排列。本实施方式中,各方向d1、d2垂直相交。各方向d1、d2也可以以垂直以外的角度相交。

驱动器ic3例如被安装于端子区域na。在端子区域na,经由安装端子5连接有向显示面板2供给图像数据的第一挠性布线基板6。在对置基板ct的端部,经由安装端子7连接有输出来自检测电极rx的检测信号的第二挠性布线基板8。各检测电极rx经由例如形成于周边区域sa的检测布线dl与安装端子7连接。

图2是表示有关显示装置1的图像显示的概略性等效电路的图。显示装置1具备第一驱动器dr1、第二驱动器dr2、与第一驱动器dr1连接的多个扫描信号线g、与第二驱动器dr2连接的多个影像信号线s。各扫描信号线g在显示区域da沿第一方向d1延伸,并且在第二方向d2上排列。各影像信号线s在显示区域da沿第二方向d2延伸,并且在第一方向d1上排列,且与各扫描信号线g交叉。

由各扫描信号线g及各影像信号线s划分出的区域相当于子像素sp。本实施方式中,假定一个像素px包含分别显示红色、绿色、蓝色的子像素spr、spg、spb各一个的情况。但是,像素px还可以包含显示白色的子像素sp等,且也可以包含与同一色对应的多个子像素sp。

各子像素sp具备开关元件sw和与共用电极ce对置的像素电极pe。开关元件sw与扫描信号线g、影像信号线s、及像素电极pe电连接。第一驱动器dr1对各扫描信号线g供给扫描信号,第二驱动器dr2对各影像信号线s供给影像信号。通过像素电极pe和共用电极ce之间产生的电场对液晶层lc作用,在显示区域da显示图像。

共用电极ce作为显示用的电极起作用,并且还作为与显示区域da接触或接近的用户的手指等物体(导体)的检测用的电极起作用。驱动器ic3在进行检测时向各共用电极ce依次供给驱动信号。各检测电极rx与各共用电极ce电容耦合。各检测电极rx输出与向共用电极ce供给的驱动信号相对应的检测信号。触摸检测ic4基于该检测信号检测与显示区域da接触或接近的物体。此外,在此说明的检测方式是一例,也能够应用其他检测方式。例如,也能够采用利用检测电极rx或共用电极ce自身具有的电容(自电容)来检测物体的方式。

图3是概略性表示可适用于子像素sp的构造的一例的俯视图。子像素sp通过相邻的两条扫描信号线g和相邻的两条影像信号线s划分。该图的例子中,影像信号线s一边弯曲一边沿第二方向d2延伸。子像素sp在影像信号线s的延伸方向具备长条的两条枝部bp。像素电极pe的形状不限于在此示出的形状,也可以具有更多的枝部bp。与像素电极pe对置地配置有共用电极ce。

在第一方向d1上相邻的子像素sp的边界配置有金属布线ml。金属布线ml与影像信号线s对置地沿影像信号线s的延伸方向延伸。在图3的例子中,金属布线ml俯视时与影像信号线s完全重合。但是,金属布线ml和影像信号线s也可以在俯视时部分地重合。

在子像素sp的边界形成有遮光层bm。图3中,由点划线表示遮光层bm的轮廓。俯视时,遮光层bm与扫描信号线g、影像信号线s、及金属布线ml重叠,并且在子像素sp内开口。

图4是沿着图3中的iv-iv线的截面的图。阵列基板ar具备第一绝缘基板10、第一绝缘层11、第二绝缘层12、第三绝缘层13、第一取向膜14、影像信号线s、像素电极pe、共用电极ce。

第一绝缘层11覆盖第一绝缘基板10的一个面。影像信号线s形成于第一绝缘层11之上。第二绝缘层12覆盖第一绝缘层11及影像信号线s。共用电极ce形成于第二绝缘层12之上。金属布线ml形成于共用电极ce之上。第三绝缘层13覆盖金属布线ml及共用电极ce。像素电极pe形成于第三绝缘层13之上。第一取向膜14覆盖像素电极pe及第三绝缘层13。像素电极pe及共用电极ce例如能够由氧化铟锡(ito)等透明导电材料形成。

对置基板ct具备第二绝缘基板20、彩色滤光片21、平坦化层22、第二取向膜23、遮光层bm。遮光层bm及彩色滤光片21形成于第二绝缘基板20的一个面。平坦化层22覆盖彩色滤光片21。第二取向膜23覆盖平坦化层22。

液晶层lc被封入第一取向膜14和第二取向膜23之间。检测电极rx例如形成于第二绝缘基板20的外表面。

如图4所示,金属布线ml和共用电极ce接触。由此,金属布线ml和共用电极ce电连接。此外,金属布线ml也可以形成于第二绝缘层12和共用电极ce之间。

在此,对共用电极ce的结构进行说明。图5是表示在第二方向d2排列的多个共用电极ce的概略形状的俯视图。在相邻的共用电极ce之间形成有第一狭缝sl1。另外,在各共用电极ce内形成有多个第二狭缝sl2(虚拟狭缝)。各狭缝sl1、sl2均沿第二方向d2(影像信号线s的延伸方向)延伸,俯视时与影像信号线s重叠。

第一狭缝sl1物理地分离各共用电极ce。即,相邻的共用电极ce通过第一狭缝sl1而电性独立(绝缘)。另一方面,第二狭缝sl2未完全分离各共用电极ce。即,存在于第二狭缝sl2的左右的共用电极ce的一部分彼此电连接。此外,设为电性独立的关系是指能够供给相互不同的电位的关系。

第一狭缝sl1的第一方向d1上的宽度为w1,第二狭缝sl2的第一方向d1上的宽度为w2。宽度w1和宽度w2例如相同。但是,由于隔着第一狭缝sl1相邻的共用电极ce需要可靠地绝缘,所以也可以使宽度w1比宽度w2大(w1>w2)。

各狭缝sl1、sl2以间距p在第一方向d1排列。即,第一狭缝sl1和与该第一狭缝sl1相邻的第二狭缝sl2的间隔、及相邻的第二狭缝sl2彼此的间隔均相同。

图6是表示共用电极ce的更详细的构造的图。在此,示出一条第一狭缝sl1和一条第二狭缝sl2。各狭缝sl1、sl2例如与图3所示的影像信号线s相同,一边弯曲一边沿第二方向d2延伸。

在显示区域da,在这些狭缝sl1、sl2之间排列有像素px。在图6的例子中,在像素px中,子像素spr(r)、spg(g)、spb(b)在第一方向d1上排列。

各狭缝sl1、sl2形成于在第一方向d1上相邻的像素px的边界。因此,在图6的例子中,狭缝sl1、sl2在子像素spr、spb之间延伸。此外,狭缝sl1、sl2也可以在其他颜色的子像素sp之间延伸。

共用电极ce具有第一区域a1、与第一区域a1相邻的第二区域a2、与第二区域a2相邻的第三区域a3。各区域a1~a3在第二方向d2上排列。第一区域a1位于图中的上侧(端子区域na的相反侧)的周边区域sa。第三区域a3位于图中的下侧(端子区域na侧)的周边区域sa。第二区域a2位于显示区域da。图6的例子中,第二区域a2也延伸设置在上下的周边区域sa的一部分。

第一区域a1及第三区域a3是未形成有第二狭缝sl2的区域。另一方面,第二区域a2是形成有第二狭缝sl2的区域。在这样的结构中,隔着第二狭缝sl2相邻的共用电极ce的一部分彼此在上下的周边区域sa连接。

上述的遮光层bm也形成于周边区域sa。图6中的点划线表示形成于周边区域sa的遮光层bm的缘部。在此,省略形成于显示区域da的遮光层bm的图示。第一区域a1及第三区域a3俯视时与遮光层bm重叠。

此外,隔着第二狭缝sl2相邻的共用电极ce的一部分彼此的连接方式不限于在此举出的例子。例如,这些共用电极ce的一部分彼此可以仅在上下某一方的周边区域sa连接,也可以在显示区域da例如与扫描信号线g重叠的位置连接。

在此,使用图7说明第一狭缝sl1可能对显示品质造成的影响。该图中,示出显示面板2的平面形状。假设在显示区域da例如显示有白色的图像即矩形状的高亮度区域ha和其周围的低亮度区域la的情况。

如上所述,第一狭缝sl1俯视时与影像信号线s重叠。因此,隔着第一狭缝sl1在影像信号线s和像素电极pe之间产生电场,且该电场作用于液晶层lc。由此,可视觉确认到沿着第一狭缝sl1的不希望的条纹。

该条纹在与穿过高亮度区域ha的影像信号线s(本实施方式中为蓝色子像素用的影像信号线)重叠的第一狭缝sl1变得显著。在图7的例子中,示出在高亮度区域ha的下侧(端子区域na侧)的区域ma1产生的条纹l1和在上侧(端子区域na的相反侧)的区域ma2产生的条纹l2。从条纹l1、l2漏出的光的颜色成为隔着第一狭缝sl1相邻的子像素sp的颜色(本实施方式中为红色和蓝色)的中间色调。另外,由于距端子区域na越远,施加于影像信号线s的电压越弱,所以与条纹l1相比,条纹l2的来自影像信号线s的电场泄漏少。在该情况下,例如,若低亮度区域la为蓝色,则因蓝色用的电场泄漏的影响使得条纹l1成为亮度高的明线,电场泄漏的影响少的条纹l2与条纹l1相比,成为亮度低的暗线。另外,若低亮度区域la为红色,则蓝色用的电场泄漏对红色显示造成影响,因此,条纹l1成为暗线,电场泄漏的影响少的条纹l2与条纹l1相比,成为明线。

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狭缝sl1之间设置有第二狭缝sl2。在该情况下,在第二狭缝sl2也产生同样的条纹。但是,因各狭缝sl1、sl2产生的条纹与未设置第二狭缝sl2的情况相比,以小间距(高频地)排列。通过将该间距设为足够小,使得人眼无法视觉确认各条纹,从而能够抑制对画质的影响。

发明人等通过实验验证了各狭缝sl1、sl2的间距p与条纹的视觉确认性之间的关联性。图8是表示该实验结果的图表。实验是通过使间距p多次变化并由多人观察在各间距p产生的条纹来进行的。横轴是间距p[μm],纵轴是能够视觉确认到条纹的人的比例(视觉确认率)。

在间距p高达2000μm的情况下,视觉确认率大致为100%。越使间距p降低,视觉确认率越低,在180μm附近成为非常低的值,进而在150μm以下成为0%。根据该结果,间距p只要为180μm以下即可,若为150μm则更佳。

此外,若使间距p过小,则虽然不能视觉确认条纹,但受电场泄漏的影响的子像素会过多。其结果为,图7所示的区域ma1、ma2的显示颜色可能会与目标的显示颜色不同。为了防止该现象,基于180μm以下或150μm以下的条件,最好尽可能增大间距p。例如,间距p优选为80μm以上。若将间距p设为100μm以上,则更佳。

各狭缝sl1、sl2优选形成于像素px的边界。由此,隔着各狭缝sl1、sl2相邻的子像素sp的颜色被统一,因此,各条纹的颜色变得接近,在提高间距p时,条纹的视觉确认性变得易降低。另外,与各狭缝sl1、sl2重叠的影像信号线s只要为同一颜色用的影像信号线s即可。例如,只要均为蓝色子像素用的影像信号线s即可。

在将各狭缝sl1、sl2形成于像素px的边界的情况下,间距p受像素px的尺寸的制约。图9是表示显示装置1的ppi(pixelperinch:每英寸像素数)、和应配置于各狭缝sl1、sl2之间或相邻的狭缝sl2之间的像素px的数量(像素数m)之间的关系的图表。在此,假定使间距p在150μm以下的范围内尽可能大的情况。根据该图表可知,若是350ppi程度以下的显示装置,则只要m=1即可,若是650ppi程度以上的高精细的显示装置,则只要m=4即可。另外,在它们之间的ppi中,只要阶梯性地决定为m=3、4即可。

在此,将像素px中所含的子像素sp的数量定义为n个。在将各狭缝sl1、sl2形成于像素px的边界的情况下,在相邻的狭缝sl1、sl2之间、及相邻的两条第二狭缝sl2之间在第一方向d1上排列的子像素sp的数量为n的整数倍。在本实施方式中,n=3。

在第一方向d1上,根据与一个共用电极ce重叠的像素px的数量(重叠像素数q)和上述的像素数m之间的关系,可能会产生无法使间距p一定的部位。例如,在m=3的情况下,若q=43,则必须在至少一个部位,将相邻的狭缝间的像素px的数量调整为2个或4个。在该情况下,由于间距p的周期性紊乱,所以会视觉确认出与该调整的部位对应的条纹。因此,优选确定共用电极ce的形状等,以使重叠像素数q成为像素数m的整数倍。在该情况下,能够将间距p固定为一定。

各共用电极ce的重叠像素数q也可以是不同的值。即使是该情况,也只要将各共用电极ce的重叠像素数q分别设为像素数m的整数倍即可。例如,在m=3的情况下,若将某共用电极ce的重叠像素数q1设为42个,并将其相邻的共用电极ce的重叠像素数q2设为45个,则能够在这些共用电极ce的范围内使间距p为一定。

接着,对金属布线ml及共用电极ce的关系的详情进行说明。图10是概略性表示金属布线ml及共用电极ce的布局的一例的俯视图。在此,示出连续的三条扫描信号线g附近的两个共用电极ce和金属布线ml的一部分。将这两个共用电极ce称作第一共用电极ce1及第二共用电极ce2。

金属布线ml不仅设置在未形成有各狭缝sl1、sl2的位置,而且还设置在形成有各狭缝sl1、sl2的位置。以下,将与各共用电极ce1、ce2之间的第一狭缝sl1对应的金属布线ml称作第一金属布线ml1,将与第一共用电极ce1具有的第二狭缝sl2对应的金属布线ml称作第二金属布线ml2。

共用电极ce由多个构成电极se构成。构成电极se相当于由相邻的两条扫描信号线g和相邻的两条狭缝(sl1和sl2、或sl2和sl2)划分的区域。图10示出6个构成电极se。以下,将这些构成电极se称作第一~第六构成电极se1~se6。

各构成电极se1、se2、se4、se5包含于第一共用电极ce1,各构成电极se3、se6包含于第二共用电极ce2。第一构成电极se1和第二构成电极se2隔着第二狭缝sl2相邻。第二构成电极se2和第三构成电极se3隔着第一狭缝sl1相邻。第四构成电极se4和第五构成电极se5隔着第二狭缝sl2相邻。第五构成电极se5和第六构成电极se6隔着第一狭缝sl1相邻。第一构成电极se1和第四构成电极se4、第二构成电极se2和第五构成电极se5、第三构成电极se3和第六构成电极se6均在第二方向d2上相邻。

第一金属布线ml1覆盖第一狭缝sl1的一部分。第一金属布线ml1与各构成电极se3、se6的缘部相接,并且在其与各构成电极se2、se5之间具有间隙。

第二金属布线ml2覆盖第二狭缝sl2的一部分。第二金属布线ml2与各构成电极se1、se4的缘部相接,并且在其与各构成电极se2、se5之间具有间隙。

例如,第一金属布线ml1与第一狭缝sl1重叠的宽度比第一金属布线ml1与各构成电极se3、se6重叠的宽度大。第二金属布线ml2和第二狭缝sl2及各构成电极se1、se4的关系也相同。从防止各共用电极ce1、ce2短路的观点出发,也可以使第一金属布线ml1的宽度比第二金属布线ml2或其他金属布线ml小。

图10的例子中,各狭缝sl1、sl2的左方的子像素为子像素spb,右方的子像素为子像素spr。本实施方式中,金属布线ml与子像素spb侧的构成电极se的缘部相接的狭缝和金属布线ml与子像素spr侧的缘部相接的狭缝在第一方向d1上交替重复。

此外,图10中仅示出三条扫描信号线g之间的布局,但金属布线ml的配置方式为例如在金属布线ml的整个长度上均相同。

假如在各狭缝sl1、sl2未配置金属布线ml的情况下,根据视觉确认显示区域da的视野角,像素px的显示颜色可能从目标的颜色向不同的颜色转移。这是因为在子像素spb的区域从阵列基板ar侧入射的光从与子像素spr对置的彩色滤光片21通过、或者产生相反的情况而引起的。本实施方式中,因为配置于各狭缝sl1、sl2的金属布线ml在子像素spr、spb的边界作为遮光层起作用,所以这种颜色转移得到抑制。

另外,假如在狭缝sl1、sl2将金属布线ml统一配置在子像素spr、spb的某一方侧的情况下,颜色转移的防止功能可能偏向子像素spr、spb的某一方。这一点上,在图10的结构中,因为针对每一狭缝改变金属布线ml的配置位置,所以能够将颜色转移的影响分散到子像素spr、spb。

如以上所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共用电极ce上设置与影像信号线s重叠的第二狭缝sl2、进而研究各狭缝sl1、sl2的间距p和金属布线ml的配置方式,能够提高显示装置1的显示品质。除此之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还能够得到各种优选的效果。

(第二实施方式)

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或类似的要素标注同一附图标记。另外,没有特别说明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图11是概略性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的俯视图。在此,着眼于隔着第一狭缝sl1相邻的第一共用电极ce1及第二共用电极ce2的一部分。

在显示区域da配置有多个第一间隔件sp1及第二间隔件sp2。例如,第一间隔件sp1形成于阵列基板ar上,第二间隔件sp2形成于对置基板ct上。各间隔件sp1、sp2在阵列基板ar和对置基板ct之间相互接触,且在第一取向膜14和第二取向膜23之间形成液晶间隙(cellgap)。

各间隔件sp1、sp2的形成位置例如是俯视时与扫描信号线g、影像信号线s、及遮光层bm重叠的位置。图11的例子中,第一间隔件sp1在第二方向d2上为长条,第二间隔件sp2在第一方向d1上为长条。若为这样的形状,则各间隔件sp1、sp2具有足够的余量地进行接触。因此,即使在因制造误差而各间隔件sp1、sp2的位置偏移、或者因外力而使对置基板ct和阵列基板ar相对偏移的情况下,也能够将液晶间隙保持为良好。

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狭缝sl1附近的第一金属布线ml1基本上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沿着第一狭缝sl1连续地延伸。但是,第一金属布线ml1以俯视时与第一间隔件sp1不重叠的方式在第一间隔件sp1的附近被截断。而且,在第一间隔件sp1的附近,各共用电极ce1、ce2具有凹部rp。由于第一间隔件sp1形成在由这些凹部rp包围的区域,所以不与各共用电极ce1、ce2重叠。

如本实施方式,若第一间隔件sp1和各共用电极ce1、ce2及第一金属布线ml1不重叠,则能够准确地规定第一间隔件sp1的高度。

此外,图11中着眼于与第一狭缝sl1重叠的间隔件sp1、sp2,但与第二狭缝sl2重叠的间隔件sp1、sp2附近的结构也相同。而且,对于不与各狭缝sl1、sl2重叠的金属布线ml也相同,在第一间隔件sp1的位置将金属布线ml截断。在该情况下,只要以第一间隔件sp1和共用电极ce不重叠的方式在第一间隔件sp1的附近使共用电极ce开口即可。

本实施方式中,假定了利用两个间隔件sp1、sp2形成液晶间隙的情况,但也可以由从阵列基板ar或对置基板ct延伸出的一个间隔件形成液晶间隙。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在该间隔件的附近应用与图11相同的结构。

(第三实施方式)

对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或类似的要素标注同一附图标记。另外,没有特别说明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图12是概略性表示第三实施方式中的金属布线ml及共用电极ce的布局的一例的俯视图。在各狭缝sl1、sl2的附近间断地形成金属布线ml这一点上,该图的例子与图10所示的例子不同。

图12中,在第一狭缝sl1的附近配置有第一金属布线ml1及第三金属布线ml3,在第二狭缝sl2的附近配置有第二金属布线ml2及第四金属布线ml4。各金属布线ml1~ml4在相邻的扫描信号线g之间沿着各狭缝sl1、sl2延伸。

各金属布线ml1、ml3覆盖第一狭缝sl1的一部分。第一金属布线ml1与第三构成电极se3的缘部相接,并且在其与第二构成电极se2之间具有间隙。第三金属布线ml3与第五构成电极se5的缘部相接,并且在其与第六构成电极se6之间具有间隙。

各金属布线ml2、ml4覆盖第二狭缝sl2的一部分。第二金属布线ml2与第一构成电极se1的缘部相接,并且在其与第二构成电极se2之间具有间隙。第四金属布线ml4与第五构成电极se5的缘部相接,并且在其与第四构成电极se4之间具有间隙。

图12的例子中,在各金属布线ml1~ml4的两端部形成有突出部分pr。各金属布线ml1~ml4的突出部分pr向各金属布线ml1~ml4所接触的构成电极se的方向延伸。突出部分pr也可以仅设置于各金属布线ml1~ml4的一端部。

以上的本实施方式中,在各狭缝sl1、sl2中,靠子像素spr配置的金属布线ml和靠子像素spb配置的金属布线ml在狭缝的延伸方向上交替排列。在第一方向d1上,与图10的例子相同,靠子像素spr配置的金属布线ml和靠子像素spb配置的金属布线ml交替排列。像这样,若各狭缝sl1、sl2处的金属布线ml的配置位置不仅在第一方向d1上分散,在各狭缝sl1、sl2的延伸方向上也分散,则能够进一步抑制上述的颜色转移和因从狭缝的电场泄漏带来的条纹的影响。

而且,通过设置突出部分pr,能够使各狭缝sl1、sl2附近的金属布线ml和构成电极se之间的电连接可靠。由此,能够防止因制造误差等而导致金属布线ml不与构成电极se接触从而成为浮置状态。

除上述以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还能够获得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第四实施方式)

对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或类似的要素标注同一附图标记。另外,没有特别说明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图13是概略性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结构的俯视图。在此,着眼于隔着第一狭缝sl1相邻的第一共用电极ce1及第二共用电极ce2的一部分。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进一步追加了屏蔽电极30。屏蔽电极30例如由ito等透明导电材料形成。屏蔽电极30的电位是任意的,但例如为与共用电极ce同电位,被施加共同电压。

屏蔽电极30与第一金属布线ml1一同沿影像信号线s的延伸方向延伸。图13的例子中,屏蔽电极30与第一狭缝sl1的整个区域重叠。作为其他例子,屏蔽电极30也可以与第一狭缝sl1的未被第一金属布线ml1覆盖的部分重叠,且不与第一狭缝sl1的被第一金属布线ml1覆盖的部分重叠。

图14是概略性表示沿着图13中的xiv-xiv线的截面的一例的图。该图的例子中,屏蔽电极30与像素电极pe为同层,即形成于第三绝缘层13和第一取向膜14之间。屏蔽电极30与遮光层bm对置。

此外,屏蔽电极30也可以配置于与像素电极pe不同的层。例如,也可以将第三绝缘层13分成两个层,并在这些层之间配置屏蔽电极30。图13及图14中,着眼于第一狭缝sl1附近,但在第二狭缝sl2也同样地配置有屏蔽电极30。

如本实施方式,若配置屏蔽电极30,则在各狭缝sl1、sl2,能够防止仅通过金属布线ml无法完全防止的电场泄漏。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显示装置1的显示品质。

以上,对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这些实施方式作为例子来示出,不意图限定本发明的范围。这些新的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实施,在不脱离发明宗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和其变形包含于发明的范围和宗旨内,并且包含在权利要求范围所记载的发明和其等同的范围内。

例如,各实施方式中公开的结构能够适当组合。

另外,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具有触摸检测功能的显示装置1。但是,各实施方式中公开的技术思想也能够适用于不具有触摸检测功能的显示装置。

另外,各实施方式中,示出将各狭缝sl1、sl2配置于子像素spr、spb之间的例子。但是,各狭缝sl1、sl2也可以配置于子像素spr、spg之间、或者子像素spg、spb之间。

另外,各实施方式中的共用电极ce也可以按每一构成电极se物理性地分离。在该情况下,通过利用金属布线ml电连接各构成电极se,能够构成一个共用电极ce。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