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72546阅读:137来源:国知局
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利用电子照相系统或静电记录系统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迄今为止,作为利用电子照相系统或静电记录系统的图像形成装置,存在利用中间转印系统的图像形成装置。在中间转印系统中,在多个图像承载部件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被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部件上以相互重叠。然后,调色剂图像从中间转印部件被二次转印到例如为纸的记录材料上,由此输出图像。在上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调色剂(二次转印残余调色剂)在二次转印步骤之后残留在中间转印部件上。因此,二次转印残余调色剂需要从中间转印部件被去除以被回收。作为从中间转印部件去除二次转印残余调色剂的方法,以下方法是已知的。具体而言,在二次转印残余调色剂通过带电单元带电到与调色剂的初始带电极性相反的极性之后,与一次转印部分处的一次转印同时,二次转印残余调色剂被转移到感光部件上,以通过感光部件的清洁单元被回收(日本专利no.3267507)。但是,发现用于在将二次转印残余调色剂带电到与调色剂的初始带电极性相反的极性之后将二次转印残余调色剂转移到感光部件上并且回收二次转印残余调色剂的配置具有以下问题。当二次转印残余调色剂被强烈带电到与调色剂的初始带电极性相反的极性时,二次转印残余调色剂在进一步通过带电单元被强烈带电之后在一次转印部分处通过感光部件被回收。此时,二次转印残余调色剂与要在一次转印部分处被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部件上的具有初始带电极性的调色剂(同时静电吸收)一起通过感光部件被回收。结果,不利地出现称为“重影”的图像缺陷。现在描述导致重影的机制。二次转印残余调色剂的电荷根据施加于二次转印部分的电压大大改变。当施加于二次转印部分的电压低时,用于将调色剂从中间转印部件转印到记录材料上的电场弱。因此,具有初始带电极性的电荷的调色剂作为二次转印残余调色剂残留在中间转印部件上而不被成功转印到记录材料上(以下,该现象被称为“弱中空”)。另一方面,当施加到二次转印部分的电压高时,在中间转印部件与记录材料之间出现放电。结果,调色剂具有与初始带电极性相反的极性的电荷,并因此作为二次转印残余调色剂残留在中间转印部件上而不被转印到记录材料上(以下,该现象被称为“强中空”)。因此,希望向二次转印部分施加不导致“弱中空”或“强中空”的适当的电压。同时,当施加于二次转印部分的电压降低到不出现“强中空”的水平时,有时与上述的“弱中空”独立地出现称为“爆发”的图像缺陷。“爆发”是按以下的方式导致的图像缺陷。具体而言,当在二次转印部分处带电的记录材料上的电荷低时,转印到记录材料上的调色剂不能通过电力被充分地吸引到记录材料。结果,调色剂发散到记录材料的非图像部分上以导致看起来如同调色剂爆发的图像缺陷。当记录材料的电阻高或者用于向二次转印部分施加电压的二次转印辊的电阻低时,“爆发”易于出现。这里,“强中空”是表现为不能在图像上目视观察的稍低图像浓度部分或极小的疏散点状白斑的图像缺陷。相反,“爆发”表现为图像上的爆发状图案。因此,“爆发”作为图像缺陷比“强中空”更明显。因此,通过稍微增大施加到二次转印部分的电压抑制“爆发”有时被视为优先。当可导致“强中空”的电压被施加到二次转印部分时,二次转印残余调色剂具有与初始带电极性相反的极性的强电荷。结果,电荷量通过带电单元进一步增加,由此有时导致上述的“重影”。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包括:被配置为在其上承载调色剂图像的图像承载部件;调色剂图像要从图像承载部件被一次转印到其上的中间转印部件;被配置为将调色剂图像从中间转印部件二次转印到记录材料上的二次转印部件;被配置为向二次转印部件施加转印电压的转印电源单元;被配置为使残留在中间转印部件上的残余调色剂带电的第一带电部件;被配置为使残留在中间转印部件上的残余调色剂带电的第二带电部件;被配置为向第一带电部件和第二带电部件中的每一个施加带电电压的带电电源单元;以及被配置为控制带电电源单元的控制单元,其中,控制单元被配置为在设定从转印电源单元向二次转印部件施加第一转印电压的第一模式中导致从带电电源单元向第一带电部件和第二带电部件施加极性与调色剂的初始带电极性相反的电压,以及在设定从转印电源单元向二次转印部件施加比第一转印电压高的第二转印电压的第二模式中导致从带电电源单元向第一带电部件施加具有初始带电极性的电压并且从带电电源单元向第二带电部件施加具有相反极性的电压。根据以下参照附图对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将变得清楚。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示意性截面图。图2是带清洁机构的附近的示意性截面图。图3是用于表示二次转印残余调色剂的电荷分布的示图。图4a、图4b和图4c是用于示出带清洁机构的操作的示意图。图5a和图5b是用于示出根据实施例的控制的示意图。图6是用于表示打印片材的数量与二次转印辊的电阻值之间的关系的示图。具体实施方式现在,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第一实施例]1.图像形成装置的总体配置和操作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0的示意性截面图。图像形成装置10包括被配置为形成黄色图像的第一图像形成部分1a、被配置为形成品红色图像的第二图像形成部分1b、被配置为形成青色图像的第三图像形成部分1c和被配置为形成黑色图像的第四图像形成部分1d,作为多个图像形成部分(站)。在本实施例中,除了用于显影步骤中的调色剂颜色不同以外,第一到第四图像形成部分1a~1d的配置基本上相同。因此,除了特别需要区分以外,省略附图标记中的分别表示设置组件的不同颜色的后缀a、b、c和d,以统一描述组件。在本实施例中,图像形成部分1包含后面描述的感光部件2、鼓带电辊3、曝光设备7、显影设备4、一次转印辊5和鼓清洁设备6。用作图像承载部件的鼓形感光部件(电子照相感光部件)2在图1中的箭头r1所示的方向上以预定的圆周速度被旋转驱动。通过作为用作感光部件带电单元的辊型带电部件的鼓带电辊3,旋转的感光部件2的表面均匀带电到具有预定极性(在本实施例中,为负极性)的预定电势。通过用作曝光单元的曝光设备(激光扫描器)7,感光部件2的带电表面根据图像信息被扫描和曝光。结果,在感光部件2上形成静电潜像(静电图像)。在感光部件2上形成的静电潜像通过使用调色剂通过用作显影单元的显影设备4被显影,由此在感光部件2上形成调色剂图像。在本实施例中,带电到与感光部件2的带电极性相同的极性(在本实施例中,为负极性)的调色剂附着到感光部件2上的曝光部分上,该曝光部分在均匀带电处理之后通过曝光具有更小的电势绝对值(反转显影系统)。在本实施例中,显影时的调色剂的带电极性的初始带电极性是负极性。因此,形成调色剂图像的调色剂主要具有负极性的电荷。由环形带构成的中间转印带20被布置为与感光部件2中的每一个相对。中间转印带20是可动中间转印部件的例子,该中间转印部件被配置为传输从多个感光部件2一次转印的调色剂图像,使得调色剂图像被二次转印到记录材料p上。中间转印带20环绕在用作多个张架辊的驱动辊21、张力辊22和相对二次转印辊23周围,以通过预定的张力被张架。通过在图1中的箭头r2所示的方向上被驱动辊21旋转驱动,中间转印带20在图1中的箭头r3所示的方向上以与感光部件2的圆周速度相等的圆周速度(处理速度)旋转(环绕移动)。在中间转印带20的内周表面侧,作为用作一次转印单元的辊型一次转印部件的一次转印辊5a~5d被布置为分别与感光部件2对应。一次转印辊5通过中间转印带20被压向感光部件2,以形成一次转印部分n1,在该一次转印部分n1处,感光部件2与中间转印带20相互接触。通过一次转印辊5的功能,在上述的感光部件2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在一次转印部分n1处被转印(一次转印)到旋转的中间转印带20上。在一次转印步骤期间,从一次转印电源(高电压电源电路)40施加具有与调色剂的初始带电极性相反的极性(在本实施例中,为正极性)的一次转印电压。例如,在形成全色图像时,分别在感光部件2上形成的黄色、品红色、青色和黑色的调色剂图像被依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0上以相互重叠。在中间转印带20的外周表面侧,在与相对二次转印辊23相对的位置处,布置作为用作二次转印单元的辊型二次转印部件的二次转印辊24。二次转印辊24压向相对的二次转印辊23以形成二次转印部分n2,在该二次转印部分n2处,中间转印带20与二次转印辊24相互接触。在上述的中间转印带20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在二次转印部分n2处通过二次转印辊24的功能被转印到夹在中间转印带20与二次转印辊24之间以被传输的例如为纸的记录材料p上。在二次转印步骤期间,从二次转印电源(高电压电源电路)44施加具有与调色剂的初始带电极性相反的极性(在本实施例中,为正极性)的二次转印电压。这里,二次转印电源44形成被配置为向二次转印部件施加二次转印电压的转印电源单元。记录材料p通过馈送/传输设备(未示出)被传输到对齐辊13,并且通过对齐辊13与在中间转印带20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同步地被馈送到二次转印部分n2。具有转印到其上的调色剂图像的记录材料p被传输到用作定影单元的定影设备14,并且,在定影设备14中,调色剂图像被加热和加压以被定影(熔融并且牢固地粘附)。然后,记录材料p被排放到图像形成装置10的装置主体的外面。并且,在一次转印步骤之后残留在感光部件2上的调色剂(一次转印残余调色剂)通过用作感光部件清洁单元的鼓清洁设备6从感光部件2被去除以被回收。鼓清洁设备6用被布置为与感光部件2接触的用作清洁部件的清洁刀片61从旋转的感光部件2的表面擦刮一次转印残余调色剂,由此在回收调色剂容器62中回收一次转印残余调色剂。并且,在二次转印步骤之后残留在中间转印带20上的调色剂(二次转印残余调色剂)通过使用用作中间转印部件清洁单元的带清洁机构30被回收。在后面详细描述带清洁机构30。在本实施例中,中间转印带20由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树脂形成。在本实施例中,中间转印带20具有5.0×1011ω/□的表面电阻率和8.0×1011ωcm的体积电阻率。并且,二次转印辊24由例如由海绵橡胶等制成的弹性部件构成。在本实施例中,覆盖有6mm厚nbr醇橡胶(hydrinrubber)的具有6mm的直径的镀镍钢棒被用作二次转印辊24。当在二次转印辊24在温度23℃和相对湿度50%的环境下以9.8n的力被按压抵靠铝筒并且以50mm/sec的速度旋转的状态下被施加1000v时,二次转印辊24(未使用状态)的电阻值是3.0×107ω。二次转印辊24伴随中间转印带20的移动旋转。并且,在本实施例中,一次转印电源40和二次转印电源44中的每一个可选择性地施加具有正极性的电压和具有负极性的电压。并且,在本实施例中,用作对图像形成装置10的装置主体设置的控制单元的控制单元(cpu)11被配置为根据存储在存储单元(存储器)中的程序总体控制图像形成装置10的区段和部分的操作。特别地,关于本实施例,控制单元11被配置为控制后面描述的清洁电源51和52的输出中的每一个的极性的切换,以控制清洁操作的模式。图像形成装置10现在执行响应于启动指令开始的、用于在一个或更多个记录材料p上形成图像并且输出图像的一系列操作的作业(打印操作)。作业一般包括图像形成步骤、前旋转步骤、在多个记录材料p上形成图像时执行的片材间隔步骤和后旋转步骤。图像形成步骤与实际在记录材料p上形成以被输出的图像的静电潜像的形成、调色剂图像的形成和调色剂图像的一次转印和二次转印的时间段对应。术语“在图像形成期间”和“图像形成时间段”指的是该时间段。更具体而言,图像形成时间段根据实施静电图像的形成、调色剂图像的形成以及调色剂图像的一次转印和二次转印的步骤中的每一个的位置而不同。前旋转步骤与从输入启动指令到开始实际形成图像的时间段对应,在该前旋转步骤中,实施图像形成步骤之前的准备操作。片材间隔步骤(图像间隔步骤)与对多个记录材料p连续实施图像形成步骤(连续图像形成)时的记录材料p上的图像形成与记录材料p上的图像形成之间的时间段对应。后旋转步骤与实施图像形成步骤之后的整理操作(准备操作)的时间段对应。非图像形成时间段是不包括图像形成时间段的时间段,并且包括上述的前旋转步骤、片材间隔步骤和后旋转步骤以及与在图像形成装置10通电或从睡眠状态恢复时执行的准备操作对应的前多旋转步骤。2.二次转印电压对图像的影响下面,描述二次转印电压对图像的影响。在表1中,表示本实施例的配置中的“爆发”和“强中空”的出现的评价结果。按以下的过程实施实验。具体而言,使用放置在温度15°和湿度10%的环境下48小时以变干的gfc-081(canonmarketingjapaninc.;商品名)作为记录材料p。并且,在改变二次转印电压的同时,输出青色、品红色、黄色、黑色、红色、蓝色和绿色纯色图像(最大浓度水平图像)。然后,对于采样的评价图像,评价“爆发”的出现和“强中空”的出现。上述的gfc-081的基重为81.4g/m2。当产生看起来如同在纯色图像周围泄漏液体的图像时,用“出现”标记评价“爆发”的出现,当不产生这种缺陷图像时,用“未出现”标记评价它。并且,基于转印到记录材料p上的中间转印带20上的调色剂的比率、具体而言基于转印效率评价“强中空”的出现。具体而言,具有100mm×100mm的尺寸的矩形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0上。测量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材料p上之前的调色剂重量与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材料p之后的中间转印带20上的调色剂重量。然后,由式1计算的值被定义为转印效率。具体而言,矩形图像在沿中间转印带20的旋转方向偏移的同时被转印两次。在第一矩形图像被转印到记录材料p上之后并且在第二矩形图像被转印到记录材料p上之前,中间转印带20停止以测量第一和第二调色剂图像的各重量,以由此计算转印效率。按以下的方式测量调色剂重量。通过吸引机回收中间转印带20上的调色剂。在调色剂吸引之前和调色剂吸引之后测量吸引机的过滤器的重量。然后,计算其间的差值。在本实施例中,实现90%或更高的转印效率的二次转印电压的设定值(在本实施例中,为提供可在图像形成装置10中实现的最高转印效率的设定值)被设定为适当的值。转印效率={(转印到记录材料p上之前的调色剂重量-转印到记录材料p上之后的调色剂重量)/(转印到记录材料p上之前的调色剂重量)}×100…(式1)表1二次转印偏压爆发转印效率3000v出现70%3200v出现80%3400v未出现85%3600v未出现90%3800v未出现90%4000v未出现80%如表1所示,当二次转印电压等于或低于3200v时,出现“爆发”。另一方面,当二次转印电压为3400v或更低时,出现上述的“弱中空”以降低转印效率。并且,当二次转印电压为4000v或更高时,出现上述的“强中空”以降低转印效率。从上述的结果,在本实施例的配置中,应当理解,当使用上述记录材料p时,可通过将二次转印电压的设定值(目标值)设定为大于等于3600v且小于等于3800v,执行良好的图像形成。3.带清洁机构图2是本实施例中的带清洁机构30的附近的示意性截面图。在本实施例中,带清洁机构30包含作为能够使二次转印残余调色剂带电的带电单元的、用作第一带电部件的导电刷子31和用作第二带电部件的带电辊32。导电刷子31和带电辊32被布置为在中间转印带20的行进方向在二次转印部分n2的下游侧以及在一次转印部分n1(最上游侧的一次转印部分n1a)的上游侧与中间转印带20接触。在本实施例中,导电刷子31和带电辊32通过其间的中间转印带20压向张力辊22。并且,带电辊32在中间转印带20的行进方向上被布置在导电刷子31的下游侧。在本实施例中,导电带31是由具有导电性的尼龙制成的刷子,并且具有7分特的细度、5mm的绒头长度和5mm的(在中间转印带20的行进方向上的)刷子宽度。当在导电刷子31被9.8n的力按压抵靠铝圆筒并且以50mm/sec旋转的状态下施加500v时,导电刷子31的电阻值为1.0×106ω。作为导电刷子31的替代,可以使用待被固定布置的泡沫海绵状构件(例如,由聚氨酯橡胶或nbr醇橡胶形成)、可旋转毛刷辊或可旋转泡沫海绵辊。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用厚度为5mm且由其中分散有碳的epdm橡胶制成的实心弹性构件覆盖直径为6mm的镀镍钢棒,形成带电辊32。当在充电辊32被9.8n的力按压抵靠铝圆筒并且以50mm/sec旋转的状态下施加500v时,充电辊32的电阻值为5.0×107ω。带电辊32以9.8n的总压力通过中间转印带20被按压抵靠张力辊22。导电刷子31和带电辊32分别通过用作电流检测单元的第一电流计71和第二电流计72(电流测量电路)与第一清洁电源51和第二清洁电源52(高电压电源电路)电连接。第一清洁电源51和第二清洁电源52可选择性地分别向导电刷子31和带电辊32施加具有正极性的电压和具有负极性的电压。张力辊22被电气接地(与大地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清洁电源51和第二清洁电源52形成带电电源单元500。带电电源500由控制单元11控制。在清洁操作期间,分别从第一清洁电源51和第二清洁电源52向导电刷子31和带电辊32施加具有正极性的dc电压。第一清洁电源51和第二清洁电源52的dc电压的输出值分别基于由第一电流计72和第二电流计72检测的电流被控制以经受恒定电流控制,使得电流值变得等于预设的目标电流值。作为目标电流值中的每一个,选择不使二次转印残余调色剂过度带电或者不由于带电不足导致清洁不足的值。在本实施例中,作为代表性的例子,在清洁操作(后面详细描述)期间,导电刷子31的目标电流值为20μa,带电辊32的目标电流值为30μa。二次转印步骤之前的中间转印带20上的调色剂具有与感光部件2的表面上的带电电荷的极性相同的负极性,并且在电荷的分布的变化较小的状态下带电。另一方面,二次转印步骤之后的中间转印带20上的二次转印残余调色剂现在形成宽的电荷分布,该电荷分布具有向与调色剂的微粒的初始带电极性的相反极性对应的正极性侧偏移的峰。结果,如图3所示,二次转印残余调色剂的微粒处于同时存在带电到负极性的微粒、几乎不带电的微粒以及带电到正极性的微粒的状态中。在这些微粒中,带电到正极性的微粒的数量相对较大。在清洁操作期间,向导电刷子31施加具有正极性的电压。结果,从导电刷子31向中间转印带20形成正电场。带电到负极性的二次转印残余调色剂的一部分通过导电刷子31被静电回收。以这种方式,可减少在清洁操作期间在带电辊32上通过的调色剂的量。另外,导电刷子31具有在通过在导电刷子31与二次转印残余调色剂之间导致的放电使调色剂带电(预带电)到正极性的同时分散在其上面通过的调色剂的功能。并且,在清洁操作期间,向带电辊32施加具有正极性的电压。结果,通过由于带电辊32与中间转印带20之间的电势差导致的放电,在导电刷子31上通过的二次转印残余调色剂均匀带电到正极性。图4a是用于示出在第一图像形成部分1a处回收二次转印残余调色剂的状态的示意图。通过带电辊32带电到正极性的二次转印残余调色剂移动到第一图像形成部分1a的一次转印部分n1a。然后,在第一图像形成部分1a处,通过施加于一次转印辊5a的具有正极性的一次转印电压的功能,二次转印残余调色剂从中间转印带20被转移到感光部件2a。然后,二次转印残余调色剂通过鼓清洁设备6a的清洁刮刀61a被去除以回收在回收调色剂容器62a中。并且,在第一图像形成部分1a处,同时执行图像形成。用带电到负极性的调色剂形成的调色剂图像从感光部件2a被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0上(与一次转印同时的回收)。但是,根据二次转印残余调色剂的电荷,有时出现“清洁不足”或“重影”。图4b是用于示出出现“清洁不足”的状态的示意图。当带电到正极性的二次转印残余调色剂向第一图像形成部分1a的一次转印部分n1a移动时二次转印残余调色剂的电荷低时,不产生足够大以将二次转印残余调色剂转移到感光部件2a的力,从而导致二次转印残余调色剂残留在中间转印带20上。残留在中间转印带20上的二次转印残余调色剂与从第一图像形成部分1a的感光部件2a转印的黄色调色剂一起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0上,从而表现为图像缺陷。同时,图4c是用于示出出现“重影”的状态的示意图。当带电到正极性的二次转印残余调色剂向第一图像形成部分1a的一次转印部分n1a移动时二次转印残余调色剂的电荷高时,二次转印残余调色剂静电吸引感光部件2a上的黄色调色剂,并且与黄色调色剂一起被转移到感光部件2a上。要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0上的黄色调色剂不利地与二次转印残余调色剂一起被感光部件2a回收。因此,缺少黄色调色剂的图像被转印到记录材料p上,从而表现为图像缺陷。因此,为了正常地清洁二次转印残余调色剂,二次转印残余调色剂的电荷需要被调节。在表2中,表示本实施例的配置中的清洁性能的评价结果。按以下的过程实施实验。具体而言,使用放置在温度15°和湿度10%的环境下48小时以变干的gfc-081(canonmarketingjapaninc.;商品名)作为记录材料p。并且,在改变施加到导电刷子31的电压和施加于带电辊32的电压的同时,对于青色、品红色、黄色、黑色、红色、蓝色和绿色中的每一个输出三个图像,即纯色图像(最大浓度水平图像)、半色调图像、文字/细线图像。然后,对于采样的评价图像,评价由于“清洁不足”和“重影”导致的图像缺陷的出现。更具体而言,当在与二次转印残余调色剂的颜色相同的颜色的采样评价图像上出现在中间转印带20的一周前形成的图像时,确定“清洁不足”。并且,当在中间转印带20的一周前形成的图像缺少黄色调色剂时,确定作为图像缺陷出现“重影”。然后,对于“清洁不足”和“重影”中的每一种,用“缺陷”标记评价图像缺陷的不存在,并且,用“无缺陷”评价图像缺陷的存在。表2如表2所示,清洁性能与流过导电刷子31和带电辊32的电流的值和施加于导电刷子31和带电辊32的电压的值相关。具体而言,当导电刷子31的电压值为800v或更低且带电辊32的电压值为2200v或更低时,出现“清洁不足”。同时,当导电刷子31的电压值为1200v或更高且带电辊32的电压值为3500v或更高时,二次转印残余调色剂强烈地带电到正极性以导致“重影”。4.二次转印电压被设定为比适当值强的情况下面,描述在本实施例的配置中出现“爆发”和“强中空”中的任一种的情况。在表3中,表示当使用与在获得表1所示的结果的实验中使用的记录材料p不同的记录材料p时,在改变二次转印电压的同时在本实施例的配置中出现“爆发”和“强中空”的评价结果。按以下的过程实施实验。具体而言,使用放置在温度15°和湿度10%的环境下48小时以变干的neenahclassiccrestcover(neenahpaperinc.;商品名)作为记录材料p。并且,在改变二次转印电压的同时,输出青色、品红色、黄色、黑色、红色、蓝色和绿色纯色图像(最大浓度水平图像)。然后,针对采样的评价图像,评价“爆发”的出现和“强中空”的出现。评价方法与在获得表1的结果的实验中使用的评价方法相同。上述的neenahclassiccrestcover的基重为216g/m2,它比在获得表1的结果的实验中使用的gfc-801的81.4g/m2大。由此,neenahclassiccrestcover的电阻比在获得表1的结果的实验中使用的gfc-801大。并且,在使用neenahclassiccrestcover的实验中,鉴于调色剂图像在记录材料p上的定影性,处理速度下降到在获得表1的结果的实验中使用的处理速度的三分之一。表3二次转印偏压爆发转印效率出现出现70%3200v出现80%3400v出现85%3600v出现90%3800v出现85%4000v未出现80%一般地,当记录材料p的电阻增大时,“爆发”的出现频率增加。如表3所示,当二次转印电压为3800v或更低时,出现“爆发”。并且,当二次转印为3400v或更低时,出现“弱中空”以降低转印效率。并且,当二次转印电压为3800v或更高时,出现“强中空”以降低转印效率。即,当使用neenahclassiccrestcover时,不存在既不出现“爆发”也不出现“强中空”的二次转印电压的范围。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抑制易于被识别为图像缺陷的“爆发”,希望以4000v或更高为二次转印电压的设定值执行图像形成。但是,当二次转印电压被设定为如上面描述的那样可出现“强中空”的值时,在一些情况下不利地出现“重影”。在表4中,表示在本实施例的配置中二次转印电压被设定为4000v或更高时的清洁性能的评价结果。虽然实验过程与获得表2的结果的实验相同,但是neenahclassiccrestcover在本实验中被用作记录材料p。并且,评价方法与获得表2的结果的实验中的评价方法相同。表4当二次转印电压被设定为会出现“强中空”的值时,带电到正极性的二次转印残余调色剂的比率增大。当导电刷子31的电压值为1000v或更高且带电辊32的电压值为2500v或更高时,在二次转印残余调色剂中特别强烈地带电到正极性的调色剂导致“重影”。具体而言,在第一图像形成部分1a的一次转印部分n1a处,上述的二次转印残余调色剂与黄色调色剂一起被感光部件2a回收。结果,黄色调色剂的一部分不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0上。同时,二次转印残余调色剂仍包含具有负极性的调色剂微粒或具有很少的电荷的调色剂微粒。因此,在不将导电刷子31的电压值设定为1000v或更高且不将带电辊32的电压值设定为2500v或更高的情况下,由于带电不足,调色剂微粒不在第一图像形成部分1a处被感光部件2a回收,由此导致清洁不足。如上所述,当二次转印电压被设定为会导致“强中空”以抑制“爆发”的值时,在一些情况下,二次转印残余调色剂强烈带电到正极性以妨碍良好的清洁。5.导电刷子的电压的切换在本实施例中,当二次转印电压被设定为会出现“强中空”的值时,在二次转印残余调色剂在导电刷子31上通过的同时,向导电刷子31施加具有负极性的电压。图5a是二次转印残余调色剂在导电刷子31上通过之前的带清洁机构30的附近的示意图。二次转印残余调色剂包含具有正极性的调色剂微粒、具有负极性的调色剂微粒和没有电荷的具有无极性的调色剂微粒。当二次转印电压被设定为会出现“强中空”的值时,正极性的调色剂微粒的电荷增加。上述的调色剂微粒导致“重影”。图5b是二次转印残余调色剂在被施加具有负极性的电压的导电刷子31上通过时的带清洁机构30的附近的示意图。具有负极性的电压被施加到导电刷子31。因此,强烈带电到正极性的调色剂微粒由导电刷子31捕获。结果,在导电刷子31上通过的调色剂微粒是弱带电到正极性的调色剂微粒、具有很少的电荷的调色剂微粒和带电到负极性的调色剂微粒中的任一个。这些调色剂微粒通过带电辊32被均匀带电到正极性,以在第一图像形成部分1a的一次转印部分n1a处被感光部件2a回收。施加到导电刷子31的具有负极性的电压只需要具有静电吸引并且保持强烈带电到正极性的调色剂微粒的值,并且通常可以是不导致与中间转印带20放电的电压。在表5中,表示在本实施例的配置中二次转印电压被设定为4000v或更高且向导电刷子31施加具有负极性的电压时的清洁性能的评价结果。虽然实验过程与获得表4所示的结果的实验的实验过程相同,但是施加到导电刷子31的电压被设定为-200v。并且,评价方法与获得表4所示的结果的实验的评价方法相同。表5在这种情况下,当带电辊32的电压值被设定为2500v或更高时,不出现“清洁不足”。当带电辊32的电压值被设定为3000v或更低时,不出现“重影”。因此,通过将带电辊32的电压设定为大于等于2500v且小于等于3000v,可执行良好的图像形成和清洁。具体而言,在本实施例中,图像形成装置10可在作为多个图像形成模式的正常片材模式和厚片材模式中执行图像形成。厚片材模式是当通过使用基重大于用于在正常片材模式中打印的记录材料(正常片材)p的基重的记录材料(厚片材)p执行打印时选择的图像形成模式。通过例如通过包含于图像形成装置10中的操作单元12或与图像形成装置10连接以能够相互通信的例如为个人计算机的外部装置的操作单元(未示出)向控制单元11输入指令,选择图像形成模式。当选择厚片材模式时,控制单元11设定比适当值强的二次转印电压(在本实施例中,为4000v或更高)并且将导电刷子31的电压设定为负极性(在本实施例中,-200v)以执行图像形成。在例如为用于作业的后旋转步骤的非图像形成时间段期间,通过向导电刷子31施加具有正极性的电压,如上面描述的那样由导电刷子31捕获的调色剂微粒从导电刷子31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0以被转移到感光部件2上以被回收。在本实施例中,在对作业完成第一图像形成部分1a上的图像形成(一次转印)之后,在从导电刷子31排出的调色剂微粒到达第一图像形成部分1a的一次转印部分n1a的定时处,向导电刷子31施加具有正极性的电压。以这种方式,从导电刷子31排出的带电到正极性的调色剂微粒被转移到第一图像形成部分1a的感光部件2a上以被回收。此时,在与图像形成中相同的条件下保持感光部件2a的电势和施加到一次转印辊5a的电压。并且,与清洁操作期间同样,具有正极性的电压被施加于带电辊32以允许从导电刷子31排出的具有正极性的调色剂微粒在其上面通过。从导电刷子31排出以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0上的调色剂微粒强烈地带电到正极性。但是,已完成图像形成。因此,没有与排出的调色剂微粒一起回收的调色剂微粒,并由此不出现“重影”。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控制单元11导致根据二次转印电压选择性地执行第一模式中的清洁操作和第二模式中的清洁操作。具体而言,在设定向二次转印辊24施加一次转印电压的第一模式与设定向二次转印辊24施加比一次转印电压高的二次转印电压的第二模式之间,切换清洁操作。在第一模式中的清洁操作中,向第一带电部件31和第二带电部件32施加具有与调色剂的初始带电极性相反的极性的电压。在第二模式中,分别向第一带电部件31和第二带电部件32施加具有不同的极性的电压。当二次转印电压被设定为获得预定值或更大的转印效率的适当值时,执行第一模式中的清洁操作。另一方面,当二次转印电压被设定为具有比适当值大的绝对值并且使得转印效率变得比通过适当值获得的转印效率低的值时,执行第二模式中的清洁操作。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向导电刷子31施加具有正极性的电压。以这种方式,强烈带电到正极性的二次转印残余调色剂被导电刷子31捕获以防止强烈带电到正极性的调色剂微粒在图像形成期间在图像形成部分1上被回收。以这种方式,即使当二次转印电压被设定为会出现“强中空”的比适当值高的电压时,也可执行良好的清洁。在本实施例中,强烈带电到正极性的调色剂微粒被布置在上游侧的导电刷子31捕获,并且,具有负极性的调色剂微粒和具有很少的电荷的调色剂微粒通过布置在下游侧的带电辊32带电到正极性。虽然在上述的模式中获得良好的结果,但是只需要通过一个带电部件捕获二次转印残余调色剂的一部分,同时只需要通过另一带电部件使二次转印残余调色剂的另一部分带电到与初始带电极性相反的极性。因此,与本实施例的配置相反,可通过布置在下游侧的带电部件捕获强烈带电到正极性的调色剂微粒,同时可通过布置在上游侧的带电部件使具有负极性的调色剂微粒和具有很少的电荷的调色剂微粒带电到正极性。在这种情况下,布置在上游侧的带电部件可以是辊,而布置在下游侧的带电部件可以是刷子。[第二实施例]下面,描述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基本配置和操作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基本配置和操作相同。第一实施例中的描述用于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或相应的功能或配置的组件,并且,在这里省略其重复的详细描述。如在第一实施例中描述的那样,当在向导电刷子31施加具有负极性的电压的状态下在大量的片材上连续地执行打印时,保持在导电刷子31上的调色剂的量连续增大。当保持的调色剂的量超过一定的量时,导电刷子31不再能保持调色剂。结果,强烈带电到正极性的调色剂的一部分在导电刷子31上通过以导致“重影”。在表6中,表示在第二实施例的配置中连续地在100个片材上执行打印之后的清洁性能的评价结果。实验过程与获得表5所示的结果的实验的实验过程相同。在这种情况下,在连续地在100个片材上打印预定图像之后,对青色、品红色、黄色、黑色、红色、蓝色和绿色中的每一种输出纯色图像(最大浓度水平图像)。评价方法与获得表5所示的结果的实验的评价方法相同。表6在这种情况下,当带电辊32的电压值被设定为2500v或更低时,出现“清洁不足”。当带电辊32的电压值被设定为2500v或更高时,出现“重影”。与表5所示的结果相反,即使当改变带电辊32的电压值时,“清洁不足”和“重影”也均不能被抑制。这是由于,调色剂滞留在导电刷子31上并且不能再被保持,使得强烈带电到正极性的调色剂在导电刷子31上通过。因此,在第二实施例中,当二次转印电压被设定于会出现“强中空”的值且在向导电刷子31施加具有负极性的电压的同时在大量的片材上执行连续打印时,执行以下的控制。具体而言,在完成预定数量的片材上的连续打印的时间处,图像形成暂时中断以增加片材间隔,使得导电刷子31即使在上述的情况下也可继续保持调色剂。然后,在片材间隔中向导电刷子31施加具有正极性的电压,使得带电到正极性的调色剂从导电刷子31被排出到中间转印带20上。在图像形成的中断期间,调色剂被第一图像形成部分1a的感光部件2a回收。以这种方式,由导电刷子31保持的调色剂被去除,使得导电刷子31可重新保持调色剂。在本实施例中,对作为预定片材数量的连续打印的每50个片材,执行上述的排出操作。但是,排出操作的执行频率不限于本实施例的执行频率,并且可根据导电刷子31的调色剂保持能力被适当地设定。具体而言,在本实施例中,当选择厚片材模式时,控制单元11设定比适当值高的二次转印电压(在本实施例中,为4000v或更高)并且将导电刷子31的电压设定为负极性(在本实施例中,为-200v)以执行图像形成。然后,对连续打印的每50个片材增加片材间隔,使得执行从导电刷子31排出调色剂并且通过第一图像形成部分1a的感光部件2a回收调色剂的操作。在表7中,表示在本实施例的配置中对连续打印的每50个片材中断图像形成以去除导电刷子31上的调色剂时的清洁性能的评价结果。实验过程和评价方法与获得表6所示的结果的实验的实验过程和评价方法相同。表7在这种情况下,当带电辊32的电压值被设定为2500v或更高时,不出现“清洁不足”。当带电辊32的电压值被设定为3000v或更低时,不出现“重影”。因此,通过将带电辊32的电压设定为大于等于2500v且小于等于3000v,可执行良好的图像形成和清洁。如上所述,当在大量的片材上连续执行打印时,图像形成暂时中断以执行从导电刷子31排出调色剂的操作。以这种方式,可执行良好的清洁。虽然在本实施例中每当完成预定数量的片材上的图像形成时执行从导电刷子31排出调色剂的操作,但是操作的执行不限于此。例如,保持在导电刷子31上的调色剂的量可被直接检测,使得当保持的调色剂的量超过预定量时执行从导电刷子31排出调色剂的操作。例如,二次转印残余调色剂的量与在中间转印带20上形成的图像的调色剂的量相关。因此,可基于要形成的图像的信息估计保持在导电刷子31上的调色剂的量。作为替代地,导电刷子31的电阻与保持在导电刷子31上的调色剂的量相关。因此,可通过检测当向导电刷子31施加预定电压时流动的电流的值或当导致预定电流流过导电刷子31时获得的输出电压的值,估计保持在导电刷子31上的调色剂的量。[第三实施例]下面,描述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基本配置和操作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相同。第一实施例中的描述用于具有与第一实施例中的部件相同或相应的功能或配置的组件,并且,在这里省略其重复的详细描述。如上所述,由于强烈带电到正极性的二次转印残余调色剂的存在,出现“重影”。因此,当不存在强烈带电到正极性的二次转印残余调色剂时,希望如正常情况那样施加正电压,以在不向导电刷子31施加负电压以用导电刷子31捕获调色剂的情况下与一次转印同时地尽可能多地回收二次转印残余调色剂。其原因如下。例如,在第二实施例那样的连续打印的情况下,当图像形成暂时中断以执行从导电刷子31排出调色剂的操作时,在一些情况下,产生停机时间(不能输出图像的时间段)以降低图像形成中的生产率。二次转印辊24的电阻值有时伴随打印片材的数量的增大而增大。这主要是由于辊的表面通过在打印时在二次转印辊24上导致的放电被氧化。图6是用于表示根据打印片材的数量的、二次转印辊24的电阻值从未使用状态的电阻值的变化的例子的示图。并且,一般地,当二次转印辊24的电阻值增大时,“爆发”的出现趋于减少。因此,当二次转印辊24的电阻值增大时,可能能够将二次转印电压设定为不出现“强中空”的值。在表8中,表示使用在50000个片材打印之后电阻值增加到5.5×107ω的二次转印辊24时的“爆发”和“强中空”的出现的评价结果。实验过程和评价方法与获得表3所示的结果的实验的实验过程和评价方法相同。表8二次转印偏压爆发转印效率4000v出现70%4200v出现80%4400v出现85%4600v出现90%4800v未出现90%5000v未出现80%如表8所示,当二次转印电压等于或低于4600v时,出现“爆发”。即,即使在比表3的情况中的二次转印电压低的二次转印电压下,也不出现“爆发”。并且,当二次转印电压为4400v或更低时,出现“弱中空”以降低转印效率。并且,当二次转印电压为5000v或更高时,出现“强中空”以降低转印效率。具体而言,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将二次转印电压的设定值设定为4800v,“爆发”和“强中空”均可被抑制以执行良好的图像形成。二次转印辊24的电阻值增大。因此,二次转印电压的设定值比表3的情况中的高。特别地,在第三实施例中,控制单元11用作被配置为对作为与二次转印辊24的电阻值相关的信息的二次转印辊24的使用量进行计数的计数单元,以在二次转印辊24处于未使用状态中时开始对打印片材的数量进行计数,以连续地更新打印片材的数量并将其存储在存储单元中。控制单元11通过检查通过二次转印辊24的打印片材的数量、根据二次转印辊24的使用量确定二次转印电压。然后,当二次转印电压被设定为会出现“强中空”的值(具体而言,由于比适当值大的值,转印效率下降)时,控制单元11将导电刷子31的电压设定为负极性。否则,控制单元11将导电刷子31的电压设定为正极性以执行图像形成。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当二次转印辊24的电阻值比预定值小时,控制单元11导致选择性地执行第一模式中的清洁操作和第二模式中的清洁操作。另一方面,当二次转印辊24的电阻值等于或大于预定值时,控制单元11导致执行第一模式中的清洁操作。换句话说,在本实施例中,在例如为厚片材模式的预定图像形成模式中,根据二次转印辊24的电阻值选择性地执行第一模式中的清洁操作和第二模式中的清洁操作。具体而言,当二次转印部件的电阻值等于或大于预定值时,执行第一模式中的清洁操作。当电阻值小于预定值时,执行第二模式中的清洁操作。如上所述,在第三实施例中,基于与二次转印辊的电阻值相关的信息,当存在出现“重影”的可能性时,向导电刷子31选择性地施加具有负极性的电压。结果,可在提高生产率的同时执行良好的图像形成。虽然作为二次转印辊24的使用量信息的关于打印片材的数量的信息被用作与二次转印辊24的电阻值相关的信息,但是信息不限于此。例如,作为二次转印辊24的使用量信息,可使用与二次转印辊24的使用量相关的任何信息,诸如二次转印辊24的转数、二次转印辊24的使用时间和二次转印电压的施加时间。并且,二次转印辊24的电阻可被更直接地检测。例如,通过在记录材料p如前旋转步骤中那样不存在于二次转印部分n2处的状态下检测当向二次转印辊24施加预定电压时获得的电流值或当导致预定电流流过二次转印辊24时获得的输出电压的值,可获取与二次转印辊24的电阻值有关的信息。然后,控制单元11可基于与电阻值有关的获取信息以与上述方式相同的方式确定二次转印电压。[其它]以上通过实施例具体描述了本发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例。在上述的实施例中,二次转印残余调色剂被描述为在中间转印部件的行进方向上的最上游侧的图像形成部分处被回收。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二次转印残余调色剂可在一个或多个任意的图像形成部分处与一次转印同时地被回收。例如,当二次转印残余调色剂的量相对多时,没有在最上游侧的图像形成部分处被完全回收的二次转印残余调色剂可在布置在被布置在最上游侧的图像形成部分的下游侧的图像形成部分处被回收。作为替代地,可通过在二次转印残余调色剂到达一次转印部分的时间处,已完成作业的图像形成(一次转印)的图像形成部分处停止一次转印电压或者设定与调色剂的初始带电极性相同的极性,防止二次转印残余调色剂被回收。在这种情况下,可在例如还没有完成图像形成(一次转印)的上述图像形成部分的下游侧的图像形成部分上回收二次转印残余调色剂。并且,虽然在后旋转步骤或图像间隔步骤中从带电部件排出的调色剂被描述为在中间转印部件的行进方向上的最上游侧的图像形成部分处被回收,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可在一个或多个任意的图像形成部分处回收排出的调色剂。此时,在希望使排出的调色剂通过的图像形成部分中,一次转印电压只需要具有与调色剂的初始带电极性相反的极性或者中间转印部件只需要与感光部件分开。并且,虽然当从带电部件排出调色剂时向带电部件施加极性与调色剂的初始带电极性相同的电压,但是,可重复地切换施加具有正极性的电压和具有负极性的电压,以提高排出效率。并且,可通过根据装置配置关断电压(或者使电压进入接地状态),简单且令人满意地排出调色剂。并且,虽然在上述的实施例中当上面形成有图像的记录材料的基重比预定值大时二次转印电压被设定为比适当值高且极性与调色剂的初始带电极性相同的电压被施加于带电部件,但是二次转印电压的施加不限于此。当通过设定比适当值高的二次转印电压,操作设定具有出现“重影”的可能性时,可通过向带电部件施加极性与调色剂的初始带电极性相同的电压,抑制“重影”的出现。虽然已参照示例性实施例说明了本发明,但应理解,本发明不限于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应被赋予最宽的解释以包含所有的变更方式以及等同的结构和功能。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