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63005阅读:187来源:国知局
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向薄片体转印显影剂像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向薄片体转印显影剂像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感光鼓,具有用于承载显影剂像的像载面;显影辊,与像载面相向地形成显影夹缝部;转印辊,与像载面接触以形成转印夹缝部;以及校准辊对,向转印夹缝部输送薄片体。在显影夹缝部,从显影辊向像载面提供显影剂以形成显影剂像,使薄片体通过转印夹缝部从而向薄片体的表面转印像载面上的显影剂像。作为这种图像形成装置,已知一种具有引导件的装置。所述引导件配置在转印夹缝部的薄片体输送方向的上游附近,用于将通过校准辊对输送的薄片体向转印夹缝部引导。

沿着引导件输送的薄片体在其顶端与感光鼓相抵接之后因感光鼓的旋转而立刻变形,并被引导到转印夹缝部。在薄片体的顶端与感光鼓相抵接的状态下该薄片体发生变形时,由显影夹缝部、引导件、薄片体顶端及感光鼓界定的空间的容量与薄片体顶端的变形相应地发生变化,随之,该空间内的压力也发生变化。在因薄片体顶端的变形而发生压力变化时,在所述空间内产生气流。在所述空间内产生气流时,在显影夹缝部发生显影剂飞溅,导致承载于感光鼓的像载面上的显影剂像发生错位。由此,在薄片体上的转印图像发生横线等图像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图像缺陷的发生的图像形成装置。

本发明的一方面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像载体、显影部、转印部、转印前输送路及引导部件。

所述像载体,具有用于承载向薄片体上转印的显影剂像的像载面,可以绕沿与薄片体输送方向正交的第1方向延伸的轴旋转;所述显影部,向所述像载面提供显影剂从而形成所述显影剂像;所述转印部,将所述像载面上的所述显影剂像转印到所述薄片体的转印面;所述转印前输送路,从所述显影部向所述转印部输送所述薄片体;所述引导部件,形成所述转印前输送路的与所述转印面相向的一侧面,其中,所述引导部件具备:板状的引导件主体,具有与沿着所述薄片体输送方向输送的薄片体的所述转印面平行地相向的引导面;以及,顶端部,包含与所述引导件主体的靠所述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端缘部相连的、在与薄片体输送方向及所述第1方向两个方向都正交的第2方向朝向所述转印前输送路的外侧膨出的弯曲部,并且,该顶端部的靠所述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顶端边缘与所述像载体相向地配置,在沿着所述引导面输送来的薄片体的顶端与所述像载体的像载面相抵接的状态下,所述顶端部的所述顶端边缘设置在相对于所述薄片体的转印面隔开间隙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结构,能够抑制图像缺陷的发生。

附图说明

图1是概略地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2a及图2b是放大表示图像形成装置的第1引导部件的附近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第1引导部件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4是第1引导部件的剖视图。

图5是用于说明薄片体通过第1引导部件的情况的图。

图6是用于说明通过了第1引导部件的薄片体的顶端与感光鼓相抵接的情况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进行说明。图1是概略地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结构的图。例如,图像形成装置1是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或具有这些功能的数码复合机等。在以下的说明中,“薄片体”一词是指复印纸、铜版纸、ohp薄片体、厚纸、明信片、描图纸以及接受图像形成处理的其它薄片体材料,或者接受图像形成处理以外的任意处理的薄片体材料。

图像形成装置1,在其装置主体10上设有图像形成部20、定影部30、薄片体输送路40和薄片体输送引导部50。

图像形成部20是在薄片体p上形成显影剂像(调色剂像)的部分,包含感光鼓21(像载体)、带电辊22、显影部23、转印辊24、滑动摩擦辊25和清洁刮板26。

感光鼓21是圆筒状的部件,在作为其周面的像载面21a上承载静电潜像及显影剂像。感光鼓21以可绕鼓转轴211旋转的方式支撑在装置主体10,所述鼓转轴211沿规定的第1方向x延伸。感光鼓21接受来自图中省略的马达的驱动力,绕鼓转轴211旋转。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方向x是水平方向(左右方向),第1方向x的一侧x1为右侧,与第1方向x的一侧x1相反的另一侧x2为左侧。

带电辊22是与感光鼓21的像载面21a相抵接的辊,用于使像载面21a均一地带电。图中省略的曝光装置向带电后的像载面21a照射激光。由此,在感光鼓21的像载面21a形成静电潜像。

显影部23向承载着静电潜像的感光鼓21的像载面21a提供显影剂(调色剂),从而形成显影剂像。显影部23装卸自如地安装在装置主体10。显影部23,在其显影外壳234中收容有显影辊231、第1搅拌部件232和第2搅拌部件233。

在显影部23,显影辊231是与感光鼓21平行地沿着第1方向x延伸的辊,以可绕轴旋转的方式支撑在显影外壳234。显影辊231的周面与感光鼓21的像载面21a相向地形成显影夹缝部23n。显影辊231在显影夹缝部23n向感光鼓21的像载面21a提供显影剂,以形成显影剂像。

在显影部23,第1搅拌部件232及第2搅拌部件233在与显影辊231平行地配置的状态下,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在显影外壳234。第1搅拌部件232及第2搅拌部件233通过旋转对显影外壳234内的显影剂进行搅拌,并向显影辊231补给该显影剂。

转印辊24是与感光鼓21平行地沿着第1方向x延伸的辊,以可绕轴旋转的方式支撑在装置主体10。转印辊24的周面与感光鼓21的像载面21a接触以形成转印夹缝部24n。转印辊24在转印夹缝部24n将承载于感光鼓21的像载面21a上的显影剂像转印到薄片体p。具体而言,转印辊24是具有导电性的弹性辊,当薄片体p通过转印夹缝部24n时,从薄片体p的背面向薄片体p施加转印偏压。通过对薄片体p提供电荷,承载于感光鼓21的像载面21a上的显影剂像在转印夹缝部24n转印到薄片体p。转印辊24是转印部的一个例子。

滑动摩擦辊25是利用作用力使其周面与感光鼓21的像载面21a相抵接的辊,该滑动摩擦辊25用于清洁像载面21a。清洁刮板26与感光鼓21的像载面21a摩擦接触,去除像载面21a上残留的显影剂。

定影部30相对于图像形成部20配置在与第1方向x正交的规定的薄片体输送方向h的下游侧,该定影部30是用于使转印在薄片体p上的显影剂像定影的部分。定影部30包含定影辊31和与定影辊31相向地设置的加压辊32,所述定影辊31的内部设有加热器。加压辊32的周面与定影辊31的周面压力接触,由此形成定影夹缝部。定影部30一边利用定影辊31及加压辊32加热并加压已转印了显影剂像的薄片体p,一边输送该薄片体p,从而将薄片体p上的显影剂像定影在该薄片体p上。

薄片体输送路40是经由图像形成部20及定影部30输送薄片体p的路径。如果薄片体p的输送方向为薄片体输送方向h,薄片体输送路40包含配置在转印夹缝部24n的薄片体输送方向h的上游侧的转印前输送路41和配置在转印夹缝部24n的下游侧的转印后输送路42。转印前输送路41及转印后输送路42都是沿着薄片体输送方向h输送薄片体p的输送路。薄片体输送方向h为大致水平方向。转印前输送路41是在显影部23的与第1方向x及薄片体输送方向h都正交的第2方向z的一侧z1,将沿着薄片体输送方向h输送的薄片体p引导到转印夹缝部24n的输送路,所述第2方向z是与第1方向x及薄片体输送方向h都正交的方向。转印后输送路42是将通过了转印夹缝部24n的薄片体p输送到定影部30的输送路。

在转印前输送路41的上游端配置有校准辊对43(输送辊对的一个例子)。即,校准辊对43在薄片体输送方向h上配置于转印前输送路41中所设置的后面叙述的薄片体输送引导部50的上游侧。薄片体p在校准辊对43暂时停止,并接受偏斜矫正处理之后,以图像转印的规定时机向转印夹缝部24n送出。

校准辊对43包括沿第1方向x延伸的第1辊431和与算1辊431相向地配置的第2辊432。第2辊432从第2方向z的一侧z1与第1辊431压力接触,以形成校准夹缝部43n。在校准辊对43,第2辊432是配置在第2方向z的一侧z1的辊,第1辊431是配置在与第2方向z的一侧z1相反的另一侧z2的辊。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方向z是上下方向,第2方向z的一侧z1为下侧,第2方向z的另一侧z2为上侧。校准辊对43在校准夹缝部43n夹持薄片体p,并向转印夹缝部24n输送该薄片体p。

本实施方式,在校准辊对43中,第1辊431是被赋予驱动力的驱动辊,通过圆筒状的不锈钢等金属被形成为辊状的金属制辊。此外,第2辊432是伴随第1辊431的旋转从动旋转的从动辊,是具备不锈钢等的圆筒型芯件和形成在芯件上的橡胶等弹性层的弹性体辊。由此,第2辊432能够以适当的夹持宽度及适当的压力对薄片体p施加输送力。

薄片体输送引导部50是在转印夹缝部24n和校准夹缝部43n之间配置于转印前输送路41的引导部分,用于引导通过了校准夹缝部43n沿着薄片体输送方向h输送的薄片体p,并向感光鼓21引导该薄片体p的顶端。薄片体输送引导部50包含配置在第2方向z的一侧z2(以下称为上方侧z2)的第1引导部件51(引导部件)和配置在第2方向z的另一侧z1(以下称为下方侧z1)的第2引导部件52。

在薄片体输送引导部50,第1引导部件51是形成转印前输送路41的上方侧z2的一侧面的引导部件。第1引导部件51,在薄片体输送方向h的下游侧部分界定转印前输送路41的上方侧z2,引导薄片体p中用于转印显影剂像的一侧表面p1(转印面),向感光鼓21引导该薄片体p的薄片体顶端。

此外,在薄片体输送引导部50,第2引导部件52是形成转印前输送路41的下方侧z1的一侧面的引导部件。第2引导部件52引导薄片体p的背面,向感光鼓21引导该薄片体p的薄片体顶端,所述薄片体p的背面是与用于转印显影剂像的一侧相反的面。第2引导部件52包含下游侧区域部52a和上游侧区域部52b,所述下游侧区域部52a在薄片体输送方向h上设置于转印前输送路41的下游端,所述上游侧区域部52b在薄片体输送方向h上设置于下游侧区域部52a的上游侧。

下游侧区域部52a被形成为向上方侧z2凸起的曲面。此外,上游侧区域部52b由倾斜面形成,该倾斜面以使薄片体输送方向h的下游端比上游端向上方侧z2倾斜。通过了校准夹缝部43n的薄片体p被第1引导部件51和第2引导部件52引导,并且,该薄片体p的薄片体顶端被向感光鼓21引导。

下面,详细地对薄片体输送引导部50的第1引导部件51进行说明。图2a及图2b是放大表示第1引导部件51附近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第1引导部件51的结构的立体图,图4是第1引导部件51的剖视图。此外,图5是用于说明薄片体p通过第1引导部件51的情况的图,图6是用于说明通过了第1引导部件51的薄片体p的顶端与感光鼓21相抵接的情况的图。

如图2a及图2b所示,第1引导部件51安装在配置于下方侧z1的底壁部,。换言之,显影部23被配置在相对于配置在转印前输送路41的第1引导部件51而言位于上方侧z2。通过将第1引导部件51安装在显影外壳234,能够在高精度地定位第1引导部件51的状态下将该第1引导部件51配置于应在的规定的位置,从而形成用于向转印夹缝部24n引导薄片体p的转印前输送路41的上方侧z2。此外,如图1所示,从第1方向x俯视,校准辊对43不被配置于转印辊24在转印夹缝部24n的切线l2上,而被配置在相对于该切线l2在下方侧z1。

第1引导部件51包括引导件主体511和顶端部512。在第1引导部件51,引导件主体511被形成为板状,并具有引导面511aa,该引导面511aa与通过了校准夹缝部43n并沿着薄片体输送方向h输送的薄片体p的一表面p1相向。

此外,在第1引导部件51,引导件主体511包括平坦部511a、倾斜部511b和固定片部511c,从而成为沿着显影外壳234的底壁部的形状。在引导件主体511,平坦部511a是配置在薄片体输送方向h的最下游的大致水平的部分。在该平坦部511a形成有突起部511d。在引导件主体511,倾斜部511b是与平坦部511a的薄片体输送方向h的上游侧端缘部相连的部分。倾斜部511b在薄片体输送方向h上以使其上游侧端部比下游侧端部位于上方侧z2的方式,相对于平坦部511a倾斜。在引导件主体511,固定片部511c是与倾斜部511b的薄片体输送方向h的上游侧端缘部相连的部分。通过将固定片部511c固定在显影外壳234的底壁部,可以在显影外壳234安装第1引导部件51。

在第1引导部件51,顶端部512被形成为板状,其是与引导件主体511的靠薄片体输送方向h的下游侧端缘部511ab相连的部分。该顶端部512以使薄片体输送方向h的下游侧的顶端边缘512a在薄片体输送方向h与感光鼓21相向的方式被配置。并且,顶端部512的顶端边缘512a比引导件主体511的引导面511aa更从转印前输送路41退避,与沿着引导面511aa输送来的薄片体p的一表面p1之间隔开间隙s2地配置。换言之,引导件主体511的引导面511aa(突起部511d的突出端511da)被配置在比顶端部512的顶端边缘512a位于下方侧z1。

如图5及图6所示,沿着第1引导部件51的引导件主体511的引导面511aa输送来的薄片体p,在其薄片体顶端p3与感光鼓21相抵接之后因感光鼓21的旋转而立刻变形,并被引导至转印夹缝部24n。既,薄片体p在薄片体顶端p3与感光鼓21相低接之后,以向感光鼓21的旋转方向弯曲的状态被输送到转印夹缝部24n。

在薄片体顶端p3与感光鼓21相抵接的状态下该薄片体发生变形时,由显影夹缝部23n、显影外壳234、第1引导件51、薄片体顶端p3及感光鼓21界定的空间s1的容积因薄片体顶端p3向下方的变形而增加,随之,该空间s1内的压力降低。由于薄片体顶端p3的变形产生负压,在所述空间s1内产生气流。在所述空间s1内产生气流时,在显影夹缝部23n发生显影剂飞溅,承载于感光鼓21的像载面21a上的显影剂像有可能发生错位。

于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第1引导部件51中的顶端部512的顶端边缘512a与沿着引导面511aa输送来的薄片体p的一表面p1隔开间隙s2地予以配置。由于该间隙s2的存在,所述空间s1不在是由显影夹缝部23n、显影外壳234、第1引导部件51、薄片体顶端p3及感光鼓21所界定的封闭空间。因此,即使薄片体顶端p3与感光鼓21相抵接,所述空间s1因为不是封闭的空间所以能够避免所述负压的产生,能够使伴随所述变形在所述空间s1内所带来的压力变化变小。据此,能够使因薄片体顶端p3的变形而发生的气流减弱,可以防止在显影夹缝部23n发生显影剂飞溅。因此,能够抑制薄片体p上的转印图像发生图像缺陷。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及图4所示,第1引导部件51的引导件主体511具备沿着薄片体输送方向h延伸并向转印前输送路41侧凸起的突起部511d。在本实施方式中,突起部511d构成引导面511aa,该突起部511d的突出端511da配置在比顶端部512的顶端边缘512a位于下方侧z1。在此,突起部511d的突出端511da是突起部511d中最位于下方侧z1的部分。另外,引导面511aa,相对于薄片体p的一表面p1隔开比所述间隙s2还窄的间隙s3(s3<s2)而相向对置。

通过引导件主体511的突起部511d,沿着该突起部511d输送来的薄片体p的一表面p1和顶端部512的顶端边缘512a之间更可靠地形成间隙s2。由此,能够可靠的防止所述封闭空间的形成,更可靠地减少薄片体顶端p3与感光鼓21相抵接时的变形所带来的压力变化,可以使因薄片体顶端p3的变形而发生的气流减弱。进一步,在引导件主体511和薄片体p之间,由引导件主体511的突起部511d形成沿着突起部511d的通道,该通道是因薄片体顶端p3的变形而发生的气流的通道。所以,因薄片体顶端p3的变形而发生的气流在沿着突起部511d的所述通道中流动。据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因薄片体顶端p3的变形发生的气流所带来的显影夹缝部23n中的显影剂的飞溅。

本实施方式中,多个突起部511d在第1方向x上隔开间隔地形成于引导件主体511。按照通过校准夹缝部43n的不同尺寸的薄片体p的薄片体宽度,阶段性地设定多个突起部511d之间的第1方向x的间隔。由此,能够提高第1引导部件51沿着突起部511d的输送性能,该突起部511d构成针对不同尺寸的薄片体p的引导面511aa。

参照图1,例如,对于使转印夹缝部24n位于第2辊432在校准夹缝部43n的切线l1上的图像形成装置而言,由校准辊对43输送的薄片体p的薄片体顶端p3不与感光鼓21抵接而直接进入转印夹缝部24n,因此可以减少该薄片体顶端p3的变形。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从第1方向x俯视,第1引导部件51相对于切线l1配置在上方侧z2。并且,转印辊24相对于切线l1配置在下方侧z1。换言之,从第1方向x俯视,第1引导部件51和转印辊24隔着切线l1予以配置。

在这种结构中,沿着第1引导部件51的引导面511aa输送来的薄片体p,在其薄片体顶端p3刚与感光鼓21相抵接之后向转印夹缝部24n被引导时,容易发生薄片体顶端p3的变形。之所以不得不采用这种薄片体顶端p3容易发生变形的结构,是为了抑制所谓的转印前放电。如果采用将薄片体顶端p3直接引导至转印夹缝部24n的结构,在转印夹缝部24n的上游侧,感光鼓21周面的电荷向薄片体p放电。如果发生这样的转印前放电,会产生显影剂的飞溅引起图像不良。

然而,即使采用上述结构,在本实施方式的第1引导部件51具有使顶端部512的顶端边缘512a与沿着引导件主体511的引导面511aa输送来的薄片体p的一表面p1之间隔开间隙s2地配置的结构,因此能够减少薄片体顶端p3与感光鼓21相抵接时的变形所带来的压力变化。因此,能够使因薄片体顶端p3的变形而发生的气流减弱,可以防止在显影夹缝部23n发生显影剂的飞溅。

在本实施方式中,校准辊对43的第1辊431是金属制辊,第2辊432是弹性体辊。对于这种校准辊对43而言,第2辊432的周面在校准夹缝部43n成为凹陷的状态。因此,通过了校准夹缝部43n的薄片体p相对于第2辊432在校准夹缝部43n的所述切线l1,向配置有第1辊431的上方侧z2倾斜地输送。如上所述,第1引导部件51在校准辊对43的薄片体输送方向h的下游侧,相对于所述切线l1配置在上方侧z2。由此,薄片体p通过了校准夹缝部43n,并借助由弹性体辊构成的第2辊432向上方侧z2倾斜地输送之后,向第1引导部件51的引导面511aa前进。因此,能够使通过了校准夹缝部43n的薄片体p与第1引导部件51的引导面511aa低接并沿着引导面511aa输送,可以高精度地向感光鼓21引导薄片体p的薄片体顶端p3。

另一方面,在沿着第1引导部件51的引导面511aa输送薄片体p的情况下,由显影夹缝部23n、显影外壳234、第1引导部件51、薄片体顶端p3及感光鼓21界定的所述空间s1容易成为封闭空间,在薄片体顶端p3与感光鼓21相抵接时的变形所带来的压力变化容易增大。与此相对,本实施方式的第1引导部件51具有使顶端部512的顶端边缘512a与沿着引导件主体511的引导面511aa输送来的薄片体p(其中,薄片体顶端p3与感光鼓21为相抵接状态)的一表面p1之间隔开间隙s2地配置的结构,因此能够减少薄片体顶端p3与感光鼓21相抵接时的变形所带来的压力变化。因此,能够使因薄片体顶端p3的变形而发生的气流减弱,可以防止在显影夹缝部23n发生显影剂的飞溅。

在本实施方式的第1引导部件51中,如图4所示,在顶端部512处与引导件主体511的下游侧端缘部511ab相连的弯曲部512c,在上方侧z2,以向转印前输送路41的外侧膨出的方式弯曲。并且,顶端部512的顶端随着朝向顶端边缘512a而朝下方侧z1向下倾斜。由于顶端部512的弯曲部512c向上方侧z2弯曲,所以能更可靠地在沿着引导面511aa输送的薄片体p和第1引导部件51的顶端部512之间形成间隙s2。由此,能更可靠地减少薄片体顶端p3与感光鼓21相抵接时的变形所带来的压力变化。此外,由于第1引导部件51的顶端部512的顶端随着朝向顶端边缘512a而向下倾斜,因此能够提高将沿着引导面511aa输送的薄片体p向感光鼓21引导时的引导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的第1引导部件51中,如图4所示,顶端部512具有从顶端边缘512a向上方侧z2折弯而成的折弯部512b。既,折弯部512b被向上方侧z2折弯,更进一步向上游侧折返。该折弯部512b借助180度折返弯曲加工即所谓的折边加工来形成。由于在第1引导部件51的顶端部512的顶端边缘512a设有折弯部512b,能够提高第1引导部件51针对变形的强度,而且,能够防止沿着引导面511aa输送的薄片体p在与顶端部512的顶端边缘512a接触时发生卡住,提高薄片体p的输送性能。

在本实施方式的第1引导部件51,引导件主体511的突起部511d的突出端511da具有朝下方侧z1凸起的曲面。这样,由于突起部511d的突出端511da为曲面,其中该突起部511d在第1引导部件51的引导件主体511上构成引导面511aa,因此能够提高沿着引导面511aa输送的薄片体p的输送性能。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