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33333阅读:965来源:国知局
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揭露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显示装置的质量不断提升。就单一显示装置而言,如何增大显示装置的屏幕利用率,一直是重要的课题之一。举例而言,具有窄边框设计的手机机种现已为市场上的主流。

然而,为了因应上述的窄边框需求,手机屏幕上所设的遮光组件的宽度(即,可视化区域至屏幕边框的距离)极小,因此在大视角的观察角度时,观察者可能将会在可视化区域中看到亮线,此即可视化区域的漏光现象,而对显示装置的显示质量产生不利的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本揭露涉及一种显示装置,具有良好的显示质量。

本揭露的一实施态样包括一种显示装置。显示装置包含一显示单元、一第一偏光片以及一第二偏光片。显示单元具有一侧面。第一偏光片位于显示单元的上方,其中第一偏光片具有一第一弯折部。第二偏光片位于显示单元的下方,其中第二偏光片具有一第二弯折部,至少部分第一弯折部与至少部分第二弯折部在显示单元的侧面上彼此迭合,且第一偏光片的透振方向与第二偏光片的透振方向彼此垂直。

在本揭露的部分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偏光片自显示单元的上方沿一第一转向向外弯折后形成第一弯折部,第一弯折部与显示单元的侧面实质上平行。

在本揭露的部分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偏光片自显示单元的下方沿一第二转向向外弯折后形成第二弯折部,第二弯折部与显示单元的侧面实质上平行。

在本揭露的部分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弯折部覆盖显示单元的侧面,且第一弯折部位于显示单元的侧面与第二弯折部之间。

在本揭露的部分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弯折部的一端部的水平位置与第二偏光片的一水平部的上表面的水平位置齐平,且第二弯折部的一端部的水平位置位于该第一偏光片的上表面的水平位置与透光基板之间。

在本揭露的部分实施例中,上述的显示单元包含一主动数组基板以及一彩色滤光层。主动数组基板位于第一偏光片以及第二偏光片之间。彩色滤光层位于主动数组基板与第一偏光片之间,且主动数组基板的侧面与彩色滤光层的侧面共同形成显示单元的侧面。

在本揭露的部分实施例中,上述的显示装置更包含一黑色矩阵。黑色矩阵位于主动数组基板与彩色滤光层之间,其中黑色矩阵定义显示装置的一可操作化区域,且黑色矩阵的内侧边缘邻接可操作化区域的边缘。

在本揭露的部分实施例中,上述的显示装置更包含一透光基板以及一遮光组件。透光基板位于第一偏光片的上方。遮光组件位于第一偏光片与透光基板之间,其中遮光组件定义显示装置的一可视化区域,且遮光组件的内侧边缘邻接可视化区域的边缘。

在本揭露的部分实施例中,上述的可视化区域与透光基板的一边缘之间的宽度小于2毫米。

在本揭露的部分实施例中,上述的显示装置更包含一胶体,位于透光基板与第一偏光片之间。

基于上述,本揭露的实施例的显示装置藉由第一偏光片的第一弯折部与第二偏光片的第二弯折部相互迭合的配置,将能有效阻挡光线进入显示单元的侧面,而消除了可视化区域的漏光现象,进而使显示装置具有良好的显示质量。

附图说明

阅读以下详细叙述并搭配对应之图式,可了解本揭露之多个态样。应注意,根据业界中的标准做法,多个特征并非按比例绘制。事实上,多个特征之尺寸可任意增加或减少以利于讨论的清晰性。

图1是依据本揭露的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侧视示意图。

图2至图4是依据本揭露的一实施例的第一偏光片或第二偏光片的制作流程的侧视示意图。

图5是依据本揭露的一实施例的第一偏光片或第二偏光片的顶视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显示装置

110:透光基板

120:遮光组件

130:胶体

140:第一偏光片

141:第一弯折部

141e、161e:端部

143u、163u:上表面

150:显示单元

151:主动数组基板

153:彩色滤光层

150s:侧面

160:第二偏光片

161:第二弯折部

163:水平部

170:背光模块

180:黑色矩阵

aa:可操作化区域

bp:弯折部

cr:留白区

d:宽度

d1:第一转向

d2:第二转向

l:光线

pl:偏光片

va:可视化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图1是依据本揭露的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0的侧视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0包含一透光基板110、一遮光组件120、一胶体130、一第一偏光片140、一显示单元150、一第二偏光片160以及一背光模块170。在本实施例中,透光基板110例如为一玻璃盖体,遮光组件120包括不透明的绝缘材料,例如为一油墨,胶体130例如为一光学胶,但本揭露皆不以此为限。

详细而言,如图1所示,透光基板110位于第一偏光片140的上方,胶体130位于透光基板110与第一偏光片140之间,用以接合透光基板110与第一偏光片140。遮光组件120位于第一偏光片140与透光基板110之间,其中遮光组件120定义显示装置100的一可视化区域va。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遮光组件120定义出可视化区域va的边界的方式为遮光组件120的内侧边缘邻接可视化区域va的边缘。举例而言,在本实施例中,可视化区域va与透光基板110的一边缘之间的宽度d实质上小于2毫米,而可适用于窄边框设计的需求。应注意的是,上述各參數范围仅作为例示說明,其并非用以限定本揭露。

更详细而言,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偏光片140位于显示单元150的上方,第二偏光片160位于显示单元150的下方,换言之,显示单元150位于第一偏光片140与第二偏光片160之间。并且,显示单元150包含一主动数组基板151以及一彩色滤光层153,而背光模块170则用以提供显示单元150呈现显示效果时所需的光线。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显示单元150具有一侧面150s。此显示单元150的侧面150s是由主动数组基板151的侧面与彩色滤光层153的侧面共同形成。举例而言,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主动数组基板151位于第一偏光片140以及第二偏光片160之间,彩色滤光层153位于主动数组基板151与第一偏光片140之间,并且主动数组基板151与彩色滤光层153的侧面共平面,因此,主动数组基板151的侧面与彩色滤光层153的侧面共同形成显示单元150的侧面150s。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显示装置100更包含一黑色矩阵180,黑色矩阵180位于主动数组基板151与彩色滤光层153之间,其中黑色矩阵180定义显示装置100的一可操作化区域aa。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黑色矩阵180定义出可操作化区域aa的边界的方式为黑色矩阵180的内侧边缘邻接可操作化区域aa的边缘。此外,在本实施例中,黑色矩阵180的外侧边缘至显示单元150的侧面150s仍有一段距离,此即为显示单元150的留白区cr。在大视角的观察角度时,观察者可能会在可视化区域va中看见此显示单元150的留白区cr。

然而,此时背光模块170发出的光线若会从显示单元150的侧面150s进入,就可能会在留白区cr发生散射现象,而形成一条细小亮线。因此,若在显示单元150的侧面150s上,并无设置任何足以包裹或挡光的构件的话,观察者在大视角的观察角度时,可能将会看到上述的亮线现象(即可视化区域va的漏光现象),而对显示装置100的显示质量产生不利的影响。然而,在本实施例中,显示装置100可藉由第一偏光片140的第一弯折部141与第二偏光片160的第二弯折部161在显示单元150的侧面150s上相互迭合的配置特征,避免产生上述漏光现象的风险。

进一步而言,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偏光片140具有一第一弯折部141,而第二偏光片160具有一第二弯折部161。至少部分第一弯折部141与至少部分第二弯折部161在显示单元150的侧面150s上彼此迭合,且第一偏光片140的透振方向与第二偏光片160的透振方向彼此垂直。

如此一来,由于第一偏光片140的第一弯折部141与第二偏光片160的第二弯折部161相互迭合,且第一偏光片140的透振方向与第二偏光片160的透振方向彼此垂直,因此,背光模块170发出的光线l在经过第一偏光片140的第一弯折部141与第二偏光片160的第二弯折部161时就会被滤除,而不会进入显示单元150的侧面150s。如此,可视化区域va的漏光现象将会被消除,而能使显示装置100具有良好的显示质量。

详细而言,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偏光片140自显示单元150的上方沿一第一转向d1向外弯折后形成第一弯折部141,第一弯折部141与显示单元150的侧面150s实质上平行。另一方面,第二偏光片160自显示单元150的下方沿一第二转向d2向外弯折后形成第二弯折部161,第二弯折部161与显示单元150的侧面150s实质上平行。

并且,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弯折部141覆盖显示单元150的侧面150s,且第一弯折部141位于显示单元150的侧面150s与第二弯折部161之间。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弯折部141的端部141e的水平位置与该第二偏光片160的一水平部163的上表面163u的水平位置齐平,且第二弯折部161的端部161e的水平位置位于第一偏光片140的上表面143u的水平位置与透光基板110之间。

如此,第一偏光片140的第一弯折部141以及第二偏光片160的第二弯折部161的配置将可不致影响其他原有构件的位置配置,而可轻易整合至现有显示装置100的制程中。

以下将搭配图2至图4与图5,针对本揭露的第一偏光片140或第二偏光片160的制作流程进行进一步的解说。

图2至图4是依据本揭露的一实施例的第一偏光片140或第二偏光片160的制作流程的侧视示意图。图5是依据本揭露的一实施例的第一偏光片140或第二偏光片160的顶视示意图。首先,如图2所示,提供一偏光片pl。接着如图3以及图4所示,弯折偏光片pl。举例而言,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弯折偏光片pl的方式是使用模具进行裁切。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偏光片pl并未被完整切断,而仍有部分彼此相连。如此,被裁切后的偏光片pl呈现弯折,却不致断裂的状态。接着,如图4所示,再将偏光片pl两侧进行直角(即实质上约90°)的弯折。如此,即能产生如图5所示的具有弯折部bp的偏光片pl,而能藉以提供上述显示装置100所需的具第一弯折部141的第一偏光片140以及具第二弯折部161的第二偏光片160。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偏光片140或第二偏光片160的制作流程可在显示装置100的制程中进行,即在安装第一偏光片140以及第二偏光片160时,同时进行第一弯折部141与第二弯折部161的制作,而使至少部分第一弯折部141与至少部分第二弯折部161在显示单元150的侧面150s上彼此迭合,而能形成上述的显示装置100。

综上所述,本揭露的实施例的显示装置藉由第一偏光片的第一弯折部与第二偏光片的第二弯折部相互迭合的配置,将能有效阻挡光线进入显示单元的侧面,而消除了可视化区域的漏光现象,进而使显示装置具有良好的显示质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