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材堆叠装置、图像形成装置以及限制部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25463阅读:161来源:国知局
片材堆叠装置、图像形成装置以及限制部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堆叠片材的片材堆叠装置、具备该片材堆叠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以及限制部件。



背景技术:

打印机等图像形成装置采用了如下结构:将堆叠收容于供纸盒等片材堆叠装置的片材一张一张地依次输送到输送路径、并对在输送路径中输送的各片材形成图像。

在片材堆叠装置中设有限制部件,该限制部件与收容的片材的输送方向上游端(输送方向后端)、与输送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侧缘接触,限制该片材的位置向输送方向上游侧偏离或在宽度方向上偏离。

该限制部件大多是被支承为能够沿片材的输送方向(或者宽度方向)移动的结构,例如在取代a4尺寸的片材而收容b5尺寸的片材的情况下,用户能够使限制部件从与a4尺寸相应的限制位置移动到与b5尺寸相应的限制位置,从而能够收容不同尺寸的片材。

若限制部件被用户移动到与片材尺寸相应的限制位置,则被锁定成不会从该限制位置移动。作为该锁定机构,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使限制部件的限位器卡合于片材堆叠装置的底面的齿条部的结构。该卡合的维持利用了弹簧的恢复力。锁定的解除通过由用户以比该弹簧的恢复力更强的力向移动方向持续按压解除杆来进行。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6596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的结构中,为了解除限制部件的锁定而使限制部件移动到另一限制位置,将需要由用户以对限制部件施加比维持着限制部件的卡合的弹簧的恢复力更强的力而解除了该卡合的状态持续按压限制部件。

持续对限制部件施加较强的力是由用户来负担的。另外,根据用户的施力情况的不同,担心未能在目标的限制位置停止,或对限制部件施加的力过强后、限制部件保持着抵接于片材的状态而过度推入片材、进而给片材带来损伤。

所述的问题并不限于图像形成装置的供纸盒,也同样可能产生于具备对收容的片材的位置进行限制的限制部件的一般片材堆叠装置中。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鉴于所述的问题点而完成,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用户能够更简单地操作限制部件的片材堆叠装置、具备该片材堆叠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以及限制部件。

为了实现所述目的,本发明的片材堆叠装置特征在于,具备:堆叠部,其对片材进行堆叠;限制部件,其移动自如地被支承于所述堆叠部,与堆叠的片材的端缘接触而限制该片材的位置,所述限制部件具有:锁定部件,其能够在与设于所述堆叠部的卡合部卡合的卡合位置、解除了与所述卡合部之间的卡合的解除位置之间移动;施力部件,其将所述锁定部件朝向所述卡合位置施力;接收部,其接收用户的操作;锁定解除部,其将通过用户的操作施加于所述接收部的第一方向的力转换成克服所述施力部件的作用力的第二方向的力,并利用该第二方向的力使所述锁定部件从所述卡合位置移动到所述解除位置,解除锁定;

限位器,其在解除所述锁定之后不再有用户对所述接收部的操作时,使所述锁定部件在所述施力部件的作用力下欲从所述解除位置返回到所述卡合位置的移动停止。

另外,也可以是,所述限制部件具有:主体;操作部件,其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自如地被支承于所述主体;所述接收部与所述锁定解除部设于所述操作部件,所述锁定解除部在与所述锁定部件卡合,且将该锁定部件位于所述卡合位置时的所述操作部件的位置设为初始位置时,在所述操作部件通过用户的操作从所述初始位置向所述第一方向移动的期间,该锁定解除部将所述第一方向的力转换成所述第二方向的力并施加到所述锁定部件,在所述操作部件移动到所述锁定被解除的位置之后不再有用户的操作时,由于所述施力部件的作用力而受到向所述初始位置返回的方向的力,所述限位器与受到向所述初始位置返回的方向的力的所述操作部件卡合,克服该力而使该操作部件在解除保持位置停止,由此将所述锁定部件保持于所述解除位置。

这里,也可以是,所述锁定解除部具有相对于所述第一方向倾斜,并与所述锁定部件卡合的斜面,将由于用户的操作而施加于所述接收部的所述第一方向的力,转换成与所述斜面的倾斜角相应的所述第二方向成分的分力,并施加到所述锁定部件。

另外,也可以是,还具备保持解除部,该保持解除部通过使在所述解除保持位置停止的所述操作部件与所述限位器的卡合解除,解开所述限位器对所述锁定部件向解除位置的保持。

这里,也可以是,若在所述解除保持位置停止的所述操作部件再次被作用所述第一方向的力,则所述保持解除部利用该力而使所述操作部件与所述限位器的卡合解除。

并且,也可以是,具有:引导槽,其设于所述操作部件或者所述主体;卡合突起,其固定于所述主体或者所述操作部件,并卡合于所述引导槽,所述引导槽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纵长的第一槽、在所述第一槽的中途的分支位置分支的第二槽、设于所述分支位置的切换部,将所述第一槽隔着所述分支位置分为第一槽部与第二槽部,将所述第一槽部中远离所述分支位置的方向设为第三方向时,所述第二槽包括从所述分支位置延伸并相对于所述第三方向向斜前方倾斜的倾斜槽部、从该倾斜槽部的终端向与所述第三方向相反的一侧弯曲的弯曲槽部,在所述操作部件位于所述初始位置时,所述卡合突起位于所述第一槽部的起始位置,在所述操作部件在所述解除保持位置停止时,所述卡合突起位于所述弯曲槽部的弯曲部,所述切换部伴随着所述操作部件从所述初始位置向所述第一方向移动,使沿所述第一槽部从所述起始位置朝向所述分支位置移动的所述卡合突起,通过该分支位置引导到所述第二槽部,之后,伴随着由于不再有用户的操作而所述操作部件向返回所述初始位置的方向移动,使沿所述第二槽部向返回所述分支位置的方向移动的所述卡合突起,从该分支位置经由所述倾斜槽部被引导到所述弯曲槽部的弯曲部,在所述引导槽设于所述操作部件,且所述卡合突起设于所述主体的情况下,该卡合突起是所述限位器,在所述卡合突起设于所述操作部件,且所述引导槽设于所述主体的情况下,该引导槽的所述弯曲槽部的弯曲部是所述限位器。

这里,也可以是,在所述解除保持位置停止的所述操作部件被用户再次施加第一方向的力,使得所述操作部件移动到所述锁定被解除的位置,之后,若不再有用户的操作,则所述操作部件通过所述施力部件的作用力返回到所述初始位置,所述引导槽包括第三槽,该第三槽用于伴随着所述操作部件从所述解除保持位置向所述初始位置返回的动作,将位于所述弯曲部的所述卡合突起从该弯曲部引导而返回所述第一槽部的起始位置。

另外,也可以是,所述第一方向是下压所述操作部件的方向。

并且,也可以是,还具备将所述解除保持部的保持解开的保持解除部。

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将堆叠于片材堆叠部的片材一张一张地向输送路径送出,并在送出到该输送路径的片材上形成图像,、作为所述片材堆叠部,具备所述的片材堆叠装置。

本发明的限制部件移动自如地被支承于堆叠片材的堆叠部,与堆叠的片材的端缘接触而限制该片材的位置,、该限制部件具有:锁定部件,其能够在与设于所述堆叠部的卡合部卡合的卡合位置、解除了与所述卡合部之间的卡合的解除位置之间移动;施力部件,其将所述锁定部件朝向所述卡合位置施力;接收部,其接收用户的操作;锁定解除部,其将通过用户的操作施加于所述接收部的第一方向的力转换成克服所述施力部件的作用力的第二方向的力,并利用该第二方向的力使所述锁定部件从所述卡合位置移动到所述解除位置,解除锁定;限位器,其在解除所述锁定之后不再有用户对所述接收部的操作时,使所述锁定部件在所述施力部件的作用力下欲从所述解除位置返回到所述卡合位置的移动停止。

通过所述的结构,无论用户的操作如何,都利用解除保持部保持了锁定被解除的状态。由此,用户无需为了锁定解除而持续对限制部件施加例如比弹簧等的恢复力较强的力,能够用手指对限制部件施加较轻的力来使其移动至限制位置,易于进行限制部件的移动操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打印机的整体结构的图。

图2是表示供纸盒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3是放大表示供纸盒的底面的引导区域的图。

图4是表示后端限制板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5是后端限制板的主视图。

图6是后端限制板的左侧视图。

图7是后端限制板的仰视图。

图8的(a)是拆卸了一部分部件的后端限制板的锁定状态下的左侧视图,(b)是锁定解除状态下的左侧视图。

图9是后端限制板的分解立体图。

图10的(a)是引导槽配置部的主视图,(b)是立体图。

图11的(a)是示意地表示锁定状态下的杠杆的爪与底面的凹部的位置关系的仰视图,(b)是示意地表示锁定解除状态下的杠杆的爪与底面的凹部的位置关系的仰视图。

图12是表示伴随着操作部件的下压操作,引导棒的弯折部沿引导槽相对移动的情况的图。

图13是表示伴随着操作部件的下压操作,引导棒的弯折部沿引导槽相对移动的情况的另一图。

图14是表示伴随着操作部件的下压操作,引导棒的弯折部沿引导槽相对移动的情况的又一图。

图15是表示伴随着操作部件的下压操作,引导棒的弯折部沿引导槽相对移动的情况的又一图。

图16是表示伴随着操作部件的下压操作,引导棒的弯折部沿引导槽相对移动的情况的又一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a纸张堆叠部

15后端限制板

31供纸盒

16b槽部

16c凹部

53操作部件

53a接收部

53f引导槽配置部

53h引导槽

53m斜面

54、55杠杆

54c、55c爪

58引导棒

58a弯折部(卡合突起)

59板簧

61、62、63压缩弹簧

71、72、73、74、75、76、77槽

73a分支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以串联型彩色打印机(以下,称作“打印机”。)为例,说明本发明的片材堆叠装置、图像形成装置以及限制部件的实施方式。

〔1〕打印机的整体结构

图1是表示打印机的整体结构的图。

如该图所示,打印机通过公知的电子照片方式形成图像,具备成像部1y、1m、1c、1k、中间转印带2、供纸部3、定影部4、控制部5,连接于网络(例如lan),在接收到来自外部的终端装置(未图示)的印刷(打印)任务的执行指示后,基于该指示,执行由黄(y)、品红、(m)、青(c)以及黑(k)色构成的彩色的图像形成。

成像部1y~1k相对于中间转印带2处于正下方的位置,并沿中间转印带2的行进方向排列放置。

成像部1y在向箭头所示的方向旋转的感光鼓6上将y色的调色剂像成像。该结构对于其他成像部1m、1c、1k也相同,在该图中省略了附图标记。在各感光鼓6上,将对应颜色(m、c、k)的调色剂像成像。

供纸部3具备供纸盒31、搓纸辊32、输送辊33、同步辊34等。

供纸盒31是对作为记录用片材的纸张s进行堆叠收容的片材堆叠装置,以能够相对于装置主体9向装置正面侧抽出的方式支承于装置主体9。用户能够进行如下操作:在向供纸盒31补充纸张s时,向装置正面侧抽出供纸盒31,将新的纸张s收容于供纸盒31之后,向装置背面侧推入供纸盒31而使其返回到原始的供纸位置。

搓纸辊32从供纸盒31中将纸张s向输送路径30送出,输送辊33将送出的纸张s进一步朝向输送方向下游侧进行输送。

同步辊34采取将被输送辊33输送过来的纸张s向二次转印辊2a送出的时刻。

定影部4具备定影辊与加压辊,以规定的定影温度将纸张s加热、加压,使调色剂像定影。

控制部5基于来自外部的终端装置的图像数据,按照成像部1y~1k的每一个在其感光鼓6上使对应的调色剂像成像。

各感光鼓6上的调色剂像被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上。此时,各色的成像动作被错开时刻地执行,以便将该调色剂像多重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上的相同的位置。

多重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上的各色调色剂像通过中间转印带2的卷绕行进,移动到二次转印辊2a压接于中间转印带2的位置即二次转印位置2b。

配合于所述的成像动作的时刻,从供纸部3经由同步辊34输送过来纸张s,该纸张s被夹住卷绕行进的中间转印带2与二次转印辊2a之间地输送,在二次转印位置2b,中间转印带2上的各色调色剂像被一并地二次转印到纸张s。

通过二次转印位置2b后的纸张s被向定影部4输送,在这里通过加热、加压将调色剂像定影于纸张s之后,经由排出辊35而排出,并被收容于收容托盘36。

〔2〕供纸盒的结构

图2是表示供纸盒31的结构的立体图。在该图中,示出了供纸盒31已被向装置正面侧抽出的情况,关于送出辊32与装置主体9,省略了图示。另外,在该图中,用x轴方向表示与纸张s的送出方向(供纸方向)平行的方向,用y轴方向表示深度方向,用z轴方向表示高度方向,而且,用箭头a方向表示供纸方向,用箭头b方向表示与供纸方向相反的方向(纸张后侧方向)。

图2所示供纸盒31具备大致矩形形状的底面10、以包围底面10的方式设置的侧壁11。底面10与侧壁11构成对纸张s进行堆叠收容的纸张堆叠部10a。

侧壁11包括装置正面侧的正面侧侧壁11a、右侧壁11b、左侧壁11c以及背面侧侧壁11d。在正面侧侧壁11a安装有罩11e,在罩11e设有用户向装置正面侧抽出供纸盒31时、或者向装置背面侧推入供纸盒31时把持所用的把手11f。

在底面10上,以沿纸张s的供纸方向(箭头a方向)延伸的方式设有引导区域16,并以能够沿引导区域16滑动的方式配置有后端限制板15。利用该后端限制板15,与堆叠收容在底面10上的纸张s的大小(a4、b5等)相应地限制了该纸张s在纸张后侧方向(箭头b方向)上的端缘(纸张后端)的位置。

在底面10上的供纸方向前侧设有上推板12。上推板12在供纸盒31位于被推入装置主体9的供纸位置时,从底面10上推堆叠收容的纸张s中的供纸方向前侧的纸张部分,将最上位的纸张s按压于送出辊32。在该状态下,通过送出辊32的旋转,将最上位的纸张s向输送路径30进行送出(供纸)。

在正面侧侧壁11a与背面侧侧壁11d之间,沿y轴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有侧限制板13、14。侧限制板13、14以在底面10上沿y轴方向滑动自如的方式,支承于设于底面10的沿y轴方向延伸的引导槽(未图示)。利用该侧限制板13、14,与堆叠收容在底面10上的纸张s的大小相应地限制了该纸张s在y轴方向(纸张宽度方向)上的端缘(纸张侧缘)的位置。

图3是放大表示引导区域16的图。

如该图所示,引导区域16具有被设为比底面10低的低底板部16a、设于低底板部16a的中央的槽部16b、设于底面10和低底板部16a的台阶部的侧面的多个凹部16c。

低底板部16a与槽部16b被设为沿供纸方向延伸。

多个凹部16c分别按照不同的纸张尺寸的每一个,对应于该纸张s的供纸方向长度地设置。设于后端限制板15的杠杆54、55的爪54c、55c(图4)通过进入(卡合)到任意一个凹部16c之中,使得后端限制板15在该位置被锁定(禁止移动)。这意味着,凹部16c作为与杠杆54、55的爪54c、55c卡合的卡合部发挥功能。

〔3〕后端限制板的结构

图4是表示后端限制板15的结构的立体图,图5是后端限制板15的主视图,图6是后端限制板15的左侧视图,图7是后端限制板15的仰视图。图8是表示从图6所示的后端限制板15拆卸了罩57的状态的左侧视图,图9是后端限制板15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4~图9所示,后端限制板15具有基座51、主体52、操作部件53、杠杆54、55、弹性片56以及罩57。各部件在这里由树脂构成,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也能够采用其他材料、例如金属制。另外,也可以将某一部件采用树脂、将另一部件采用金属等,按照每个部件使用不同的材料。

基座51是大致梯形形状的板状部件,在基座51的下表面设有朝向下方突出的引导部件51a。在引导部件51a的前端侧设有向外侧突出的突部51b。

将该基座51的引导部件51a从设于引导区域16的槽部16b的供纸方向前方的开口部16f(图3)插入,使其沿纸张s的后侧方向移动。由此,成为利用基座51与突部51b夹住引导区域16的低底板部16a的状态,可防止后端限制板15从槽部16b脱离。

主体52是基座51的纸张后侧方向的端部,包括在y轴方向上隔开间隙而从两侧的各个部分立起的两个立起壁52a、将这些立起壁52a的上端侧连结的主体上部52b。

操作部件53是从用户接收用于在纸张后端的限制位置锁定后端限制板15的锁定操作、用于解除该锁定的解除操作的部件。

操作部件53如图9所示那样为板状部件,大致具有上侧的接收部53a与下侧的引导部53b。

接收部53a是在用户用手指从上向下地对操作部件53进行下压操作时、由于该下压操作而接收由用户施加的力的部分,在y轴方向两端的各个侧面包括:突条部53c,其在上下方向上较长;斜面部53d,其从突条部53c的下端连续地设置,具有随着向下方行进而向接收部53a的y轴方向长度变短的方向倾斜的斜面(锥面)。

突条部53c嵌入到分别设于主体上部52b的缺口部52c的y轴方向两侧部、并在上下方向上较长的引导槽52p中,被支承为沿引导槽52p上下移动自如。

另一方面,引导部53b比接收部53a厚度更薄、并且y轴方向长度较短,y轴方向两侧缘53e分别被支承为,沿着设于比主体上部52b的缺口部52c靠下方的、沿上下方向较长的引导部件52e上下移动自如。由此,操作部件53能够相对于主体上部52b在上下方向上移动。

在引导部53b中,沿y轴方向并列地设有引导槽配置部53f与弹簧保持部53g,在引导槽配置部53f的主面上设有在从x轴方向观察时的主视下呈y字状的引导槽53h,在弹簧保持部53g设有向下方突出的凸部53i。

引导槽53h为与引导棒58卡合的有底的槽,如后述那样包括深度不同的部分,此外,最窄部分的宽度例如约为0.8mm。

引导棒58由细径(例如0.5mm)的硬钢丝、高硬线等金属制的材料构成,在直线部分的上端与下端分别具有弯折成直角的弯折部58a、58b。

引导棒58的弯折部(卡合突部)58a嵌入到引导槽53h中,其长度比引导槽53h的最深部分的深度长。另一方面,引导棒58的弯折部58b嵌入到设于主体上部52b的下端的凹部52f中而被固定。利用该固定,将引导棒58固定于主体上部52b。

引导棒58被板簧59的作用力施力为,引导棒58的弯折部58a始终抵接于引导槽53h的底面。板簧59的设于其下端部的两个突起59a嵌入到设于主体上部52b的下端的两个凹部52g中并被固定,其上端部59b对引导棒58的弯折部58a施加按压到引导槽53h的方向的作用力。

图10(a)是引导槽配置部53f的主视图,图10(b)是其立体图。在各图中,将y轴方向称为左右,将z轴方向称为上下。如图10(a)、(b)所示,引导槽53h以包围引导槽配置部53f的中央区域90的方式贯穿设置,包括槽71~77。

槽71是沿上下方向较长的槽,位于比其他槽72~77靠下方的位置。如图10(b)所示,引导槽53h以槽71~77的每一个与其底面79设有高低差。这里,将槽71的底面79称为基准高度,在说明底面79的高度的情况下,称为比基准高度高或者低。

槽72从槽71的上端连续地朝向左斜上方延伸,随着朝向上方,以底面79的高度变得比基准高度高的方式使底面79成为斜坡。

槽73从槽72的上端部起隔着台阶81连续地朝向上方延伸。由于该台阶81,槽73的底面79变得比槽72的上端部的底面79低。台阶81是将槽72的上端部倾斜地切割成主视时并非在左右方向上平行、而是右端比左端下降而设成。

槽74构成如下倾斜槽部:从槽73的下端部的分支位置73a延伸,相对于从上向下的方向(第三方向)向该方向的斜前方倾斜。

槽75在主视下呈v字状,槽75的左上端部隔着台阶82而连结于槽74的终端,构成相对于槽74的终端向与从上向下的方向(第三方向)相反的方向侧弯曲的弯曲槽部。槽75的底面79由于台阶82而变得比槽74的底面79低。如果将槽71、72、73设为在上下方向上较长的一个槽(第一槽),将槽74、75设为另一槽(第二槽),能够将第二槽采取为从第一槽中在分支位置73a分支的分支槽。

槽75的右上端部隔着台阶83而与槽76的下端部连续。由于该台阶83,槽76的底面79变得比槽75的底面79低。

槽76从隔着台阶83而与槽75的右上端部连续的下端部朝向上方延伸。

槽77从槽76的下端连续地朝向左斜下方延伸,随着朝向下方,以底面79的高度变得比槽76高的方式使底面79成为斜坡。槽77的下端部的底面79比基准高度高,槽77的下端部隔着台阶84而与槽71的上端部连续。

这样,槽71~77在中央区域90的周围,以从槽71出发、按照槽72~77的顺序最后返回到槽71的一周经由台阶81~84而连通。中央区域90在主视时呈大致v字形状,与未设有引导槽53h的其他部分成为同一平面。

槽74与槽76隔着v字状的槽75而连通。槽75由底面79和从这立起的两个侧壁75a、75b构成,上侧的侧壁75a和下侧的侧壁75b虽然都在主视时呈向下侧变凸的v字形状,但相对于上侧的侧壁75a的角部91的位置,下侧的侧壁75b的角部92的位置稍向右侧偏离。另外,中央区域90的下端的角部93的位置相对于槽71稍向右侧偏离。之后叙述产生这些偏离的理由。

返回图9,在设于弹簧保持部53g的凸部53i与设于主体上部52b的下端的接收部52h之间配置有压缩弹簧63。操作部件53由于该压缩弹簧63而始终受到上方向的作用力。此外,在主体上部52b,在引导部件52e的附近设有在上下方向上较长的两个贯通孔52i,设于引导部53b的背面侧的突起(未图示)进入该贯通孔52i,该突起的上下方向的移动范围仅被限制在贯通孔52i的长度方向的范围内。这里,在引导部53b的突起位于贯通孔52i的长度方向上端时确定操作部件53的上限位置。因此,即使操作部件53始终受到压缩弹簧63的作用力,也不会比其上限位置更向上移动,而是在上限位置停止。将该上限位置称作初始位置。

虽然如所述那样,引导棒58固定于主体上部52b,但由于操作部件53能够相对于主体上部52b上下移动,因此若操作部件53上下移动,则引导棒58的弯折部58a沿者引导槽53h的槽71~77以描绘y字的轨迹的方式相对移动。之后详细叙述该相对移动。

杠杆54是沿着一方的立起壁52a而在上下方向上较长的板状部件,杠杆55是沿着另一方的立起壁52a而在上下方向上较长的板状部件。杠杆54、55与两个立起壁52a在y轴方向上处于两个立起壁52a位于杠杆54、55之间的关系,杠杆54、55相对于表示后端限制板15的y轴方向的中央的线5z(图6)处于对称的位置关系。

如图9所示,杠杆54在设于比上端部54a稍靠下的位置的透孔54b中嵌入立设于主体上部52b的销52d,并被支承为以销52d为支点向箭头d所示的方向及与此相反的箭头e所示的方向旋转自如。

杠杆54的上端部54a始终被如图8所示那样配置于主体上部52b的压缩弹簧61的作用力向箭头c方向施力,成为按压于操作部件53的接收部53a的状态。这对于杠杆55也是相同的。

即,杠杆55在透孔55b中嵌入立设于主体上部52b的销52j,杠杆55的上端部55a始终被配置于主体上部52b的压缩弹簧62的作用力向箭头c方向施力,成为按压于操作部件53的接收部53a的状态。

在杠杆54、55的下端部的外侧侧面,设有用于锁定后端限制板15的爪54c、55c。

弹性片56如图3、图4所示那样以上端连结于主体上部52b,下端开放,并设为随着朝向下端而向供纸方向倾斜,与收容的纸张s的后端部接触,将该纸张s朝向供纸方向施力。

罩57从外部遮挡主体上部52b,以使用户无法目视观察到设于主体上部52b的引导棒58、压缩弹簧61~63等各部件。另外,罩57具有将杠杆54、55遮盖成脱离的功能。即,使以嵌入的销52d为支点支承的杠杆54无法从销52d脱离,另外,使以嵌入的销52j为支点支承的杠杆55无法从销52j脱离。另外,罩57为了对板簧59施加作用力,也具有使板簧59弯曲的功能。

〔4〕关于后端限制板的锁定与解除

在这样的结构中,锁定操作和解除操作都能够应用用户对操作部件53的下压操作,换句话说是利用相同的下压操作使后端限制板15锁定,之后使该锁定解除。以下,具体地进行说明。

图8(a)是表示锁定状态的图,图8(b)是表示锁定解除(非锁定)状态的图。

如图8(a)所示,在锁定状态下,操作部件53处于初始位置,即操作部件53的上表面与主体上部52b的上表面为一个面。作为锁定部件的杠杆54、55以上端部54a、55a抵接于操作部件53的各个斜面部53d的斜面53m的状态,受到压缩弹簧61、62的箭头c方向的作用力,以销52d、52j为中心向箭头e方向摆动,爪54c、55c以比基座51向外侧突出的状态成为静止的姿势。

图11(a)是示意地表示是锁定状态下的杠杆54的爪54c与设于底面10的引导区域16的凹部16c的位置关系的仰视图。如该图所示,杠杆54的爪54c进入(卡合)到凹部16c之中,后端限制板15相对于底面10成为锁定状态、换句话说是被禁止移动的状态。将图11(a)所示的杠杆54的位置称作卡合位置。这对于杠杆55也是相同的。此外,在该图中,示出了设有两个爪54c的例子,但能够锁定后端限制板15的爪54c的数量并不限定于此。

将图8(a)所示的锁定状态下的杠杆54、55的位置称作其爪54c、55c卡合于凹部16c的卡合位置。

在图8(a)所示的锁定状态下,若用户进行下压操作部件53的操作,则用户的下压力之中与斜面53m的倾斜角相应的y轴方向成分的分力,作为克服压缩弹簧61、62的箭头c方向的作用力的相反方向的力,作用于杠杆54、55的上端部54a、55a。该斜面53m具有将铅垂方向朝下(第一方向)的力转换成克服压缩弹簧61、62的作用力的相反方向(第二方向)的力而施加到杠杆54、55的施加部的功能。

若用户的下压力变强,克服压缩弹簧61、62的作用力的相反方向的力变得比该作用力大,则操作部件53下降。伴随着该操作部件53的下降,操作部件53的各自的斜面53m也保持其姿势地下降,相对于下降的各个斜面53m,杠杆54、55的上端部54a、55a以在其对置的斜面53m上上升的方式相对移动。

由于该相对移动,压缩弹簧61、62压缩,杠杆54、55以销52d、52j为中心向箭头d方向摆动,如图8(b)所示,爪54c、55c以比基座51向内侧退缩的状态成为静止的姿势(锁定解除状态)。

在图8(b)中,示出了杠杆54、55的上端部54a、55a在其对置的斜面53m上上升、位于与该斜面53m连续的突条部53c的铅垂面53n时的情况。

图11(b)是示意地表示锁定解除状态下的杠杆54的爪54c与底面10的凹部16c的位置关系的仰视图。如该图所示,杠杆54的爪54c离开凹部16c(未卡合),后端限制板15相对于底面10成为锁定解除、换句话说是移动禁止被解除了的状态。

在用户通过进行下压操作部件53的操作而使锁定解除之后,在手离开了操作部件53的情况下,如果采用操作部件53利用压缩弹簧61~63的作用力而自动地返回到原来的初始位置、换句话说是返回到锁定状态的结构,则如所述“发明将要解决的课题”这一项所说明,在使后端限制板15向另一限制位置移动时,用户为了维持锁定解除而需要持续下压操作部件53的操作。这对用户来说成为负担,此外,如果从上向下下压操作部件53的力变强、在后端限制板15的基座51与底面10的低底板部16a之间产生的摩擦力变大,则该摩擦力会成为针对后端限制板15的移动的制动力,变得难以使后端限制板15移动。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如下结构:在锁定解除后,即使用户的手离开操作部件53,操作部件53也不会返回到原来的初始位置,而是保持原样地停止在保持着锁定解除的保持位置,若用户再次进行下压操作部件53的操作,则解开锁定解除的保持,操作部件53返回到原来的初始位置,转变为锁定状态。该结构通过引导棒58的弯折部58a伴随着用户对操作部件53的下压操作而沿操作部件53的引导槽53h引导移动来实现。

〔5〕锁定解除的保持与锁定的切换

图12~图16是表示引导棒58的弯折部58a伴随着用户对操作部件53的下压操作而沿y字状的引导槽53h相对移动的情况的图。

图12是表示在锁定状态下操作部件53静止时的情况的图。

如该图所示,在锁定状态下,操作部件53在初始位置停止,成为引导棒58的弯折部58a嵌入引导槽53h的槽71中的状态。在该锁定状态下,如所述那样,成为杠杆54、55的爪54c、55c卡合于底面10的凹部16c的状态。将如图12所示那样操作部件53位于初始位置时嵌入槽71中的弯折部58a的位置称为起始位置。

若由用户下压初始位置的操作部件53,则如图13所示,伴随着操作部件53的下降,设有引导槽53h的引导槽配置部53f也下降。另一方面,引导棒58由于其下端部58b固定于主体上部52b,所以即使引导槽配置部53f下降也不会上下移动。

由于引导槽53h相对于引导棒58向下方移动,因此引导槽配置部53f的下降使得引导棒58的弯折部58a相对于引导槽配置部53f以被沿引导槽53h引导的方式相对移动。

图13示出了由于操作部件53的下降使得引导棒58的弯折部58a从槽71、72通过台阶81而移动到槽73的情况。由于操作部件53的下降,杠杆54、55向图8(a)所示的箭头d方向摆动,杠杆54、55的爪54c、55c与底面10的凹部16c之间的卡合被解除,成为锁定解除状态。这意味着,操作部件53作为通过用户的操作来解除杠杆54、55对后端限制板15的锁定的锁定解除部发挥功能。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果在引导槽53h中被引导的引导棒58的弯折部58a比图10(a)所示的边界位置101(虚线)靠上,则在哪个位置都成为杠杆54、55与底面10的凹部16c不卡合的状态、即锁定解除状态,弯折部58a位于起始位置100(虚线)时返回到锁定状态。

此外,在图12中,引导槽配置部53f中的中央区域90的角部93的位置相对于槽71稍微偏向右横方,因此在引导槽配置部53f沿铅垂方向下降时,引导棒58的弯折部58a从槽71被引导到位于角部93的左侧的槽72。换言之,预先将中央区域90的角部93相对于槽71的位置偏移量确定为,引导棒58的弯折部58a一定会从槽71被引导到槽72。

另外,由于引导棒58的弯折部58a被所述的板簧59的作用力施力为始终抵接于引导槽53h的底面79,因此假设引导棒58的弯折部58a在到达角部93之前从槽71向槽77移动,也不会越过台阶84,不会移动到槽77,而是沿向左斜上方倾斜的台阶84被引导到槽72。

在图13所示的锁定解除状态下,若用户的手离开操作部件53,则用户不再对操作部件53施加下压力,因此操作部件53通过压缩弹簧61~63的作用力开始向上方向(向初始位置返回的方向)移动。

若操作部件53向上方向移动,则引导棒58的弯折部58a在从槽73经由分支位置73a移动到槽74之后,通过台阶82移动到v字状的槽75,并如图14所示那样钩挂于槽75的角部92(弯曲部)。

虽然操作部件53持续被压缩弹簧63作用向上方的作用力,但由于引导棒58的弯折部58a钩挂于槽75的角部92,使得操作部件53被阻止了进一步向上方的移动。由此,操作部件53停止。这意味着,引导棒58作为使锁定解除后不再被施加用户的操作力(不再受到用户的操作)的操作部件53通过压缩弹簧61~63的作用力将要返回原来的初始位置的移动停止的限位器发挥功能。

由于图14所示的操作部件53的停止位置比图10所示的边界位置101靠上,因此仍为杠杆54、55与底面10的凹部16c未卡合的状态、即锁定解除状态。

将如图14所示那样引导棒58的弯折部58a位于槽75的角部92(弯曲部)时的操作部件53的停止位置称作解除保持位置。另外,将操作部件53位于解除保持位置时的杠杆54、55的位置(图11(b)的虚线54f所示位置:卡合被解除的位置)称作解除位置。这意味着,设有引导槽53h的引导槽配置部53f与引导棒58作为将锁定的解除后的锁定部件原样保持于解除位置的解除保持部发挥功能。

在操作部件53位于解除保持位置时,由于是用户的手离开了操作部件53的状态,因此操作部件53不会被作用任何来自用户的下压力。换句话说,无论用户的操作(换言之是从用户施加的力)如何,都成为锁定解除状态被保持的结构。

用户能够在保持了锁定解除状态的状态下,以较小的力使后端限制板15沿引导区域16的槽部16b移动至希望的限制位置。

此外,在图13中,在用户的手离开了操作部件53、所以操作部件53通过压缩弹簧61~63的作用力即将上升时,即使引导棒58的弯折部58a欲沿槽73持续向下方移动,也不能越过台阶81,所以不会返回到槽72,而是沿着向右斜下方倾斜的台阶81经由分支位置73a依次被引导到槽74、槽75。

这意味着,台阶81作为如下切换部发挥功能:将在槽71、72(第一槽部)中被引导的引导棒58的弯折部58a(卡合突起)从分支位置73a引导到槽73(第二槽部),之后,伴随着操作部件53因为不再有用户的操作而向返回初始位置的方向移动,将在槽73中向返回分支位置73a方向移动的弯折部58a从分支位置73a引导到槽74、75(第二槽)。

此外,只要是能够切换引导棒58的弯折部58a的引导目的地的结构,则并不限定于台阶81,例如也可以使用能够允许从槽72向槽73的行进与从槽73向槽74的行进、并禁止从槽73向槽72的逆行的分支器等。

在用户使后端限制板15移动至希望的限制位置之后,若用户再次对图14所示的操作部件53进行下压操作,则如图15所示,由于操作部件53在下压操作下向下方向移动,使得引导棒58的弯折部58a从槽75通过台阶83移动至槽76。

此外,在图14中,在操作部件53通过下压操作而下降时,引导棒58的弯折部58a即使欲从槽75返回到槽74,也不能越过台阶82,因此不会返回到槽74。另外,构成v字状的槽75的一方的侧壁75b的角部92的位置比另一方的侧壁75a的角部91的位置更偏向右横方。因此,在引导槽配置部53f沿铅垂方向下降时,钩挂于角部92的引导棒58的弯折部58a沿v字状的槽75中比角部91靠右侧的部分引导到槽76。这样,预先将角部91、92的相对位置确定为,引导棒58的弯折部58a可从槽75顺畅地引导到槽76。

若从图15所示的下压操作部件53的状态起,由用户将手离开操作部件53,则操作部件53在压缩弹簧61~63的作用力下向上方向移动,如图16所示那样,引导棒58的弯折部58a从槽76通过槽77、台阶84而返回到槽71的起始位置,操作部件53返回到初始位置。由此,移动到用户所希望的限制位置的后端限制板15在该限制位置成为锁定状态。

在解除保持位置停止的操作部件53(图14)被用户又一次下压,使得引导棒58的弯折部58a与槽75的角部92(弯曲部)的卡合被解除,解开了该卡合对锁定解除的保持(图15)。这意味着,操作部件53的槽76、77作为若再次对在解除保持位置停止操作部件53作用与锁定解除时相同的方向(从上向下的方向)的力、则利用该力解开锁定解除的保持的保持解除部发挥功能。

另外,槽76、77作为用于将引导棒58的弯折部58a(卡合突起)从槽75的角部92引导而返回至槽71的起始位置的第三槽发挥功能。

此外,在图15中,在用户的手离开了操作部件53、所以操作部件53通过压缩弹簧61~63的作用力上升时,即使引导棒58的弯折部58a欲从槽76返回到槽75,也不能越过台阶83,所以不会返回到槽75,而是沿着向右斜下方倾斜的台阶83被引导到槽77。

如以上说明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用户在锁定状态下能够通过对操作部件53进行一次下压操作而使锁定解除、并且保持该解除,在保持了锁定解除的状态下,能够通过再对操作部件53进行一次下压操作而解开锁定解除的保持,返回到锁定状态。

由此,用户在以保持了锁定解除的状态使后端限制板15移动的期间,完全不需要持续对后端限制板15施加用于锁定解除的较强的力,能够用手指对后端限制板15施加较轻的力来使后端限制板15向供纸方向移动,因此用户的负担相应地减少,易于进行后端限制板15的移动操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致力于设于底面10的引导区域16的凹部16c与杠杆54、55的爪54c、55c的形状,以便即使在锁定状态下,只要对后端限制板15施加一定以上的力,就可解除锁定。

具体而言,如图11(a)所示,凹部16c的供纸方向(箭头a方向)前方的侧壁16d与正交于供纸方向的方向(y轴方向)平行,爪54c形成为三角形状,爪54c的供纸方向前方的缘(端缘)54d相对于凹部16c的侧壁16d的朝向(y轴方向),随着向缘54d的前端侧去而向远离侧壁16d的方向(与供纸方向相反的方向)倾斜。假设在锁定状态下对后端限制板15施加供纸方向的力,则爪54c的缘54d抵接于凹部16c的侧壁16d。

此时,相对于y轴方向倾斜的爪54c的缘54d从平行于y轴方向的侧壁16d承受的力(反作用)中的箭头y方向成分的力,作为欲使杠杆54向箭头y方向移动的力发挥作用。由于杠杆54被压缩弹簧61作用了与箭头y方向相反的方向的作用力,因此如果作用于爪54c的箭头y方向的力大于该作用力,则杠杆54向箭头y方向移动而解除锁定。

因此,假设在用户忘记下压后端限制板15的操作部件53的操作、为了强行使处于锁定状态的后端限制板15向供纸方向移动而施加所需以上的较大的力时,也会由于杠杆54的爪54c欲退出凹部16c地移动而引导成锁定解除,所以能够避免爪54c的破损等。对于杠杆55的爪55c也是相同的。

此外,关于爪54c的供纸方向后方的缘54e,由于与y轴方向平行,因此即使施加与供纸方向相反的方向的力,也可维持锁定的状态。例如,关于爪54c的缘54e,也能够采用随着向缘54e的前端侧去而向远离凹部16c的侧壁16e的方向(供纸方向)倾斜的结构。另外,也能够使爪54c的缘54d、54e的朝向都与y轴方向平行。

<变形例>

以上,基于实施方式说明了本发明,本发明当然不限定于所述的实施方式,可考虑以下这种变形例。

(1)在所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在操作部件53的引导槽配置部53f设有y字状的引导槽53h、伴随着操作部件53的升降动作而引导棒58的弯折部58a沿引导槽53h被引导的结构,但并不限定于此。只要是能够进行从锁定向锁定解除后保持该解除的锁定解除保持的切换、从锁定解除保持向锁定的切换的结构即可。

例如,能够采取如下结构:使用作为交互动作的一个例子的棘轮方式,每当下压一次操作部件53,凸轮就仅旋转规定角度而停止,每当凸轮旋转规定角度,就通过杠杆54、55的摆动而使各杠杆交替地进行从图11(a)所示的卡合位置移动到图11(b)所示的解除位置(虚线)而停止动作、从解除位置移动到卡合位置而停止的动作。另外,也能够使用所谓的旋转凸轮方式等。

(2)在所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操作部件53设置引导槽53h,且在主体52固定引导棒58(卡合突起)的结构例,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能够采取在主体52侧设置引导槽、在操作部件53侧固定卡合突起的结构。在该结构中,设于主体52侧的引导槽可被设为使图10(a)所示的引导槽53h上下反转。在该结构中,也是在用户每次进行操作部件53的下压操作时,与实施方式相同,固定于操作部件53的卡合突起沿主体52侧的引导槽被引导,从而交替地执行从锁定经由锁定解除向锁定解除的保持的切换、从锁定解除的保持向锁定的切换。

即,若用户下压位于初始位置(锁定状态)的操作部件53,则操作部件53的下降使得固定于操作部件53的卡合突起沿主体52侧的引导槽的槽71~73(第一槽)被引导。然后,若用户的手离开操作部件53而使操作部件53转为上升,则操作部件53的卡合突起沿槽73经由分支位置73a引导到槽74、槽75,进而操作部件53在解除保持位置停止(锁定解除保持状态)。

若在解除保持位置停止的操作部件53再次被用户下压,则固定于操作部件53的卡合突起从槽75沿槽76被引导。然后,若用户的手离开操作部件53而使操作部件53转为上升,则操作部件53的卡合突起从槽76经由槽77被引导到槽71,操作部件53在初始位置停止(锁定状态)。

(3)在所述实施方式中,设为用户进行下压操作部件53的操作,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能够采取进行上提操作部件53的操作的结构。具体而言,将图9所示的操作部件53的斜面53m构成为随着朝下去而向外侧扩展,在操作部件53位于初始位置时,杠杆54的上端部54a抵接于突条部53c的铅垂面53n。对于杠杆55也是相同的。而且,将操作部件53的y字状的引导槽53h上下反转地构成,并且将压缩弹簧63变更为拉伸弹簧。

如果这样构成,则操作部件53始终被施加拉动弹簧向下方的作用力,并且若用户从初始位置上提操作部件53,则引导棒58的弯折部58a依次沿引导槽53h的槽71~73被引导,成为锁定解除的状态。之后,若用户的手离开操作部件53,则操作部件53开始下降。伴随着该下降开始,引导棒58的弯折部58a依次被槽73~75引导,成为钩挂于槽75的角部92的状态。由此,操作部件53在下降的中途停止(锁定解除保持)。

若用户再次上提操作部件53而松手,则引导棒58的弯折部58a在依次沿槽75~77被引导之后,返回到槽71,操作部件53在初始位置停止(锁定状态)。

(4)在所述实施方式中,由操作部件53兼作解除杠杆54、55的锁定的解除部与保持锁定的解除的解除保持部,但并不限定于此。

例如,锁定的解除由操作部件53来负责,关于锁定的解除的保持,能够采取区别于操作部件53的另一钩状的部件,具体而言是若杠杆54、55移动到解除位置则直接钩挂(卡合)于该杠杆54、55、使该杠杆54、55克服压缩弹簧的作用力而原样保持于解除位置的具有限位器的结构等。另外,也能够采取例如具备另一保持解除部件的结构,该另一保持解除部件通过用户的操作力而卡合于该限位器并消除其与杠杆54、55之间的钩挂,由此解开锁定解除的保持。

(5)在所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使用压缩弹簧作为将杠杆54、55朝向与凹部16c卡合的卡合位置施力的施力部件的结构例,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也能够使用其他弹性部件等作为施力部件。

(6)在所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片材堆叠装置应用于作为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个例子的串联型的打印机的情况下的结构例,但并不限定于此。图像形成装置也能够应用于例如复印机、传真装置、多功能外围设备(mfp:multiplefunctionperipheral)等的片材堆叠装置。

另外,作为对收容于供纸盒31的片材进行限制的限制部件,说明了后端限制板15的结构例,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能够应用于侧限制板13、14。并且,并不局限于供纸盒31,例如也能够应用于在对图像形成后的片材进行堆叠收容的收容托盘36中设置限制部件的结构。

并且,虽然设为通过使杠杆54的爪54c(被卡合部)卡合于底面10的凹部(卡合部)16c来锁定后端限制板15,但爪与凹部的卡合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能够采取在后端限制板15设置突起部、并在底面10设置供该突起部卡合的齿条的结构等。

另外,虽然设为沿着设于底面10的引导区域16将后端限制板15支承为移动自如,但是并不局限于此,只要是在靠近堆叠收容在底面10上的纸张s的方向与远离该纸张s的方向上移动自如地被支承于纸张堆叠部10a的结构即可。

另外,也可以在可能的范围内分别组合所述实施方式以及所述变形例的内容。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能够广泛应用于具备对堆叠收容的片材进行限制的片材限制部件的片材堆叠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