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35948阅读:183来源:国知局
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显示装置与柔性基板连接。显示控制信号配线和光源用电力配线被布线在该柔性基板上。图像信息经由显示控制信号配线从外部作为显示控制信号而被输入,从而显示动作被控制,并且经由光源用电力配线,用于从显示装置的面板部向观察者一侧照射光的光源用电力从外部被提供。由于光源用电力配线成为比显示控制信号配线更粗的配线,因而柔性基板被分为具有光源用电力配线的第一柔性基板和具有显示控制信号配线的第二柔性基板。由此,必须接线多个显示控制信号的第二柔性基板的接线的操作性的自由度增加(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60218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但是,由于第一柔性基板的宽度会变得比第二柔性基板的宽度还要窄,因而需要抑制振动导致断线的可能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会产生振动导致的电力配线的断线的显示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式的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部;光源装置,对所述显示部照射光,并且具有多个发光体;至少一个受电部,接受所述光源装置的电力;以及至少一个送电部,对所述受电部进行无线电力传输。

作为优选方式,所述显示装置包括:壳体,在内部容纳了所述光源装置和所述显示部;以及供电基板,被配置在所述壳体的外侧且安装了所述送电部,所述光源装置具有从一个所述受电部被供应电力的多个发光体。

作为优选方式,所述显示装置包括:壳体,在内部容纳了所述光源装置和所述显示部;以及供电基板,被配置在所述壳体的外侧且安装了所述送电部,所述光源装置具有多个从一个所述受电部一对一地被供应电力的发光体。

作为优选的显示装置的方式,所述光源装置和所述供电基板没有通过柔性基板而连接。

作为优选的显示装置的方式,所述光源装置包括导光体、隔着所述导光体的前盖以及后盖、安装所述多个发光体的光源安装基板,所述光源安装基板以及所述受电部相对于所述前盖或者所述后盖,更靠近所述导光体侧,所述受电部至少隔着所述前盖以及所述后盖中的一个以上,与所述送电部相向。

作为优选的显示装置的方式,所述受电部被插入到所述后盖的一部分被贯通的第一贯通部。

作为优选的显示装置的方式,所述受电部隔着所述壳体的一部分被贯通的第二贯通部,与所述送电部相向。

作为优选的显示装置的方式,所述发光体以与所述送电部送出的送电电力相应的发光量而发光。

作为优选的显示装置的方式,具有包围所述受电部的屏蔽部。

作为优选的显示装置的方式,所述多个发光体至少包含第一颜色的发光体、第二颜色的发光体、第三颜色的发光体,且通过场序方式被驱动。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式的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部,通过自发光体而发光;至少一个受电部,接受所述自发光体的电力;以及至少一个送电部,对所述受电部进行无线电力传输。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截面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截面图。

图3是光源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截面图。

图5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光源的俯视图。

图6是沿图5的VI-VI的截面图。

图7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框图。

图8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显示装置的截面图。

图9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显示装置的光源的截面图。

图10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显示装置的框图。

图11是第二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框图。

图12是第三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光源的俯视图。

图13是沿图12的XIII-XIII的截面图。

图14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显示装置的光源的俯视图。

图15是沿图14的XV-XV的截面图。

图16是第四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光源的俯视图。

图17是沿图16的XVII-XVII的截面图。

图18是第四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框图。

图19是第五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框图。

图20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像素的电路图。

标号说明

1 显示装置

10 导光体

20 光源

21、21R、21G、21B 发光体

22 光源安装基板

30 内框架

40 后盖

43n 贯通部

43 光源保持部

51 受电部

52 送电部

53 供电基板

54 供给部

55、56 屏蔽部

60 前盖

100 光源装置

200 显示面板

300 壳体

300W 贯通部

RW 电磁场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详细说明用于实施实用新型的方式(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并非通过以下的实施方式所记载的内容而被限定。此外,在以下记载的构成要素中包含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容易设想的要素、实质上相同的要素。进而,以下记载的构成要素能够适当进行组合。另外,公开到底只不过是一例,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容易想到的保证实用新型的宗旨的适当变更当然也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此外,为了使说明更加明确,与实施的方式相比,附图中各部分的宽度、厚度、形状等有时会示意性地示出,但只不过是一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解释。此外,在本说明书和各图中,有时对与关于已出现的图在先叙述的内容相同的要素,附上相同的标号,并适当省略详细的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图2以及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截面图。图3是光源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光源的俯视图。图6是沿图5的VI-VI的截面图。

显示装置1例如具有光源装置100、显示面板(显示部)200、壳体300。光源装置100向显示面板200照射光。显示装置1例如将从光源装置100发射的光通过显示面板200进行调制后显示图像。图1是表示显示面板200的设置有端子部201a的一侧的端部的截面图。图2是表示设置有光源20的一侧的端部的截面图。图4是表示设置了受电部51的周围的截面图。

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从光源装置100朝向显示面板200的方向设为“上”,将从显示面板200朝向光源装置100的方向设为“下”,将与上下方向正交的横向的位置设为“侧向”,从而说明各构件。

光源装置100具有导光体10、光源20、内框架30、后盖40、前盖60。导光体10和内框架30在分别固定到后盖40的状态下上部被前盖60的上表面盖部61覆盖。后盖40在使第二框体42的外侧面以及光源保持部43的外侧面沿着前盖60的侧面盖部62的状态下被嵌入到前盖60。在上表面盖部61上设置有使从导光体10发出的光向显示面板200透过的空隙63。

在上表面盖部61上经由隔板70设置有显示面板200。显示面板200例如具有第一基板201、第二基板202、液晶层203、第一偏光层206、第二偏光层207、显示控制电路204、FPC(柔性基板)205。第一基板201和第二基板202隔着液晶层203而相向配置。在第一基板201的下面设置有第一偏光层206。在第二基板202的上面设置有第二偏光层207。

隔板70上,在与空隙63相向的位置上,设置有从光源装置100侧向显示面板200侧贯通隔板70的贯通部71。第一偏光层206被容纳在贯通部71的内侧。贯通部71的俯视时的尺寸比第一偏光层206还要大。贯通部71的厚度比第一偏光层206的厚度还要深。

第一基板201具有向第二基板202的外侧伸出的端子部201a。显示控制电路204和FPC205被安装在端子部201a的上方。FPC205的端部沿着侧面盖部62被拉出至后盖40的下面侧。在显示控制电路204中经由FPC205从外部被输入图像信号。显示控制电路204基于图像信号来控制液晶层203的液晶的取向(调制量)。从导光体10发射的光透过第一偏光层206而入射到液晶层203,通过液晶层203被调制。由液晶层203所调制的光透过第二偏光层207,作为图像被识别。

光源装置100和显示面板200被收纳在壳体300的内部。壳体300设置有用于使透过了第二偏光层207的光传输至壳体300的外部的盖玻璃301。在盖玻璃301的周围设置的镜框区域中设置有光透射率比盖玻璃301还要低的遮光部302。FPC205通过后盖40和壳体300之间的缝隙,从设置在壳体300上的开口部300M被拉出至壳体300的外部。盖玻璃301只要是具有光透射性的基础材料即可,是玻璃、透明的树脂板材等。

导光体10是具有导光板的板状的构件。导光体10例如具有矩形形状。如图1所示,导光体10具有导光板11、反射片12、第一透镜片13、第二透镜片14、扩散片15。反射片12设置在导光板11的下面,对从导光板11漏出的光进行反射而使其入射到导光板11。第一透镜片13、第二透镜片14、扩散片15按照该顺序设置在导光板11的上面。第一透镜片13和第二透镜片14提高从导光板11的上面发射的光的指向性。扩散片15适当地扩散由第一透镜片13和第二透镜片14提高了指向性的光。反射片12、第一透镜片13、第二透镜片14以及扩散片15根据需要而设置,不是必须的。

如图2所示,在导光体10的侧向,配置有光源20。光源20使光入射到导光体10。导光体10的侧面的一部分成为来自光源20的光入射的光入射面。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与导光体10的长边对应的第一侧面16(参照图3)的一部分成为了光入射面。光源20的方式是任意的。光源20可以由多个点状的发光体(发光二极管等)构成,也可以由一个线状的发光体(冷阴极管等)构成。

图3、图5以及图6所示的光源20例如具有多个发光体21、受电部51、光源安装基板22。发光体21是发光二极管。多个发光体21被安装在光源安装基板22上。如图3、图5以及图6所示,受电部51安装在与多个发光体21的安装面相反侧的面的光源安装基板22上。如图3所示,多个发光体21沿着第一侧面16的长边方向相互相邻配置。在图3、图5以及图6中,发光体21的数目为6个,但发光体21的数目不限于此。在图6中还一并图示了送电部52相对于受电部51的位置。

如图3所示,导光体10被安装在作为第一框架构件的内框架30上。内框架30具有第一底板31和第一框体32。第一底板31支承导光体10的下面。第一框体32包围从第一底板31向导光体10侧突出的导光体10的外围。导光体10容纳在由第一框体32所包围的第一空间30A。第一空间30A稍大于导光体10。

内框架30被安装在作为第二框架构件的后盖40上。后盖40具有第二底板41、第二框体42、光源保持部43。第二底板41支承内框架30的下面,第二框体42包围从第二底板41向内框架30侧突出的第一框体32的外围。第一框体32容纳在由第二框体42所包围的第二空间40A。第二空间40A稍大于第一框体32。

光源保持部43从第二底板41向内框架30侧突出,配置在第二空间40A的外侧的位置上。光源保持部43在与导光体10的光入射面相向的位置上保持光源20。

在第一框体32中设置有第一侧面16、第二侧面17、第三侧面18以及第四侧面19。第二侧面17是与第一侧面16相向的侧面(例如,与导光体10的长边对应的侧面)。第三侧面18是与第一侧面16以及第二侧面17不同的侧面(例如,与导光体10的短边对应的侧面)。第四侧面19是与第三侧面18相向的侧面(例如,与导光体10的短边对应的侧面)。

如图3以及图4所示,后盖40具有光源保持部43的一部分成为了切口的贯通部43n,安装在光源保持部43上的光源安装基板22的受电部51被插入到贯通部43n的内部。由此,受电部51和送电部52的距离变短,能够提高无线电力传输的效率。另外,贯通部43n的大小比受电部51的面积还要大。贯通部43n例示了光源保持部43的切口,但也可以是光源保持部43的贯通孔。

图4以及图6所示,在供电基板53上安装有送电部52和供给部54。供电基板53例如是环氧玻璃基板等刚性基板。

壳体300具有其侧板的一部分被贯通的贯通部300W。贯通部300W在受电部51的侧向。供电基板53被固定,使得送电部52被插入到贯通部300W的内部。由此,受电部51和送电部52配置为侧向相向。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受电部51隔着前盖60的侧面盖部62而与送电部52相向。另外,受电部51和送电部52的位置关系不限于这一例子。例如,送电部52也可以配置在受电部51的下方,且受电部51和送电部52相向。如图4所示,光源装置100的光源安装基板22和供电基板53也可以通过FPC连接。

虽然在图6中省略了图示,但在图4所示的受电部51和送电部52之间存在前盖60的侧面盖部62。若前盖60的侧面盖部62为树脂,则受电部51和送电部52之间的电磁感应、电磁场谐振或者电波被屏蔽的可能性减小。此外,在内框架30、后盖40、前盖60、壳体300中,能够在确保密封性的同时,减小受电部51和送电部52的距离。其结果,能够在抑制电力传输损耗的同时,抑制异物混入壳体300的内部。

图7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框图。如图7所示,显示装置1包括:被输入来自控制装置400的图像输出部401的图像的输入信号SRGB,且基于输入信号SRGB而显示图像的显示面板(显示部)200;对显示面板200的驱动进行控制的显示控制电路204;从背面对显示面板200进行照明的光源装置100;对光源装置100的光源20的驱动进行控制的受电部51;以无线方式向受电部51传输电力的送电部52;向送电部52提供电力的供给部54。

控制装置400包含以CPU(中央处理单元)为中心的微处理器、存储处理程序的ROM(只读存储器)、临时存储数据的RAM(随机存取存储器)、成为存储部件的存储装置。控制装置400是对显示面板200以及光源装置100的动作进行控制的运算处理部。控制装置400与用于驱动显示面板200的显示控制电路204通过FPC205而连接。控制装置400与用于驱动光源装置100的供给部54电连接。控制装置400将输入信号SRGB输出到显示控制电路204,将光源控制信号SLED输出到供给部54。

如图7所示,显示面板200中像素220以二维的矩阵状(Matrix状)排列。显示控制电路204包括信号输出电路211以及扫描电路212。信号输出电路211通过配线DTL与显示面板200电连接。显示控制电路204通过扫描电路212来控制用于对显示面板200中的像素220的动作(光透射率)进行控制的开关元件(例如,TFT)的接通/断开。扫描电路212通过配线SCL与显示面板200电连接。

供给部54包括电压生成部541和光源控制部542。电压生成部541基于从蓄电池500提供的电力的基准电压,生成预定的电压。电压生成部541例如是使用了电感器的DC-DC转换器、或者使用了电容器以及开关的电荷泵电路。

光源控制部542基于光源控制信号SLED的信息,控制电压生成部541生成的驱动电压而送电至送电部52。

送电部52包含送电控制部521、逆变器部522、送电天线部523。送电控制部521根据输入到逆变器部522的驱动电压,控制逆变器部522。逆变器部522例如是谐振型的逆变器电路。送电天线部523包含发送用线圈,通过逆变器部522的驱动而产生电磁场RW。

受电部51包括受电天线部511、整流部512、受电压控制部513。受电天线部511包含接收用线圈,接受来自送电天线部523的电磁场RW而转换为电流。整流部512对通过受电部51受电的电流进行整流。受电压控制部513是将整流部512整流后的电力的电压调整为预定电压的调整电路。受电压控制部513对发光体21供应电力,发光体21发光。如图7所示,多个发光体21从一个受电部51接受供电。光源装置100具有从一个受电部51接受供电的多个发光体21。

在没有通过导电体连接的送电部52和受电部51之间,通过电磁手段传递电能从而进行无线电力传输。在送电部52和受电部51之间,无线电力传输的耦合方式选择电磁感应方式、电磁谐振方式、电波方式等的其中一个。例如,使用将在两个相邻的第一线圈中流过电流时产生的磁通作为媒介而在相邻的第二线圈中产生电动势的电磁感应方式的无线电力传输,在送电部52和受电部51之间传输电力。或者,使用利用了电磁场的谐振现象的电磁场谐振方式的无线传输,在送电部52和受电部51之间传输电力。或者,利用将电力变换为电磁波且经由天线进行发送接收的技术即电波方式的无线电力传输,在送电部52和受电部51之间传输电力。如图4所示,由于光源装置100和供电基板53没有通过FPC连接,因而不会发生振动导致的电力配线的断线。上述的壳体300若为金属材料,则能够抑制无线电力传输引起的意外的噪声。

送电部52根据基于光源控制信号SLED的信息的送电电力,发送与其相应的电磁场RW,受电部51通过与电磁场RW相应的电力来驱动发光体21。这样,发光体21以与送电部52送电的送电电力相应的发光量而发光。

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包括显示面板200、具有多个发光体21的光源装置100、接受光源装置100的电力的受电部51、对受电部51进行无线电力传输的送电部52。因此,不需要用于对发光体21提供电力的FPC等。不需要设置用于对发光体21提供电力的FPC所需的导光体10的周围的后盖40或者前盖60的抽出口(缝隙、孔等)。其结果,抽出口引起的光泄漏被抑制。此外,用于对发光体21提供电力的FPC因振动等而断线的可能性被抑制。即使是显示装置1搭载在汽车等移动体中,由于不存在用于对发光体21提供电力的FPC,因而故障的可能性也会降低。

在送电部52和受电部51之间进行了无线电力传输的情况下,被输出到发光体21的输出电压的变动是0%以上且3%以下的范围。送电部52和受电部51之间的距离能够高精度地固定不变。被输出到发光体21的输出电压的变动比发光体21本身所容许的电压变动(例如10%电压变动)还要充分小。显示控制电路204能够容许的输出电压的变动能够设为发光体21能够容许的输出电压的变动的三分之一以下。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与对显示控制电路204提供的电力的供应分开,单独通过无线电力传输而进行对光源20(发光体21)的电力供应,从而抑制对显示面板200的控制的影响。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包括具有从受电部51接受供电的发光体21的光源装置100、在内部容纳光源装置100以及显示面板200的壳体300、配置在壳体300的外侧且安装了送电部52的供电基板53。通过该结构,光源装置100被壳体300覆盖,密封性提高。光源20配置在由后盖40、前盖60、导光体10所包围的空间中,成为受电部51不会暴露到外部的构造。通过该构造,抑制异物对光源装置100的影响。

[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

图8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显示装置的截面图。图9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显示装置的光源的截面图。如图8以及图9所示,受电部51被安装在与多个发光体21的安装面相同一侧的面的光源安装基板22上。在图9中还一并图示了送电部52相对于受电部51的位置。

图8所示的第一变形例的显示装置在光源保持部43中不具有贯通部43n(参照图4)。虽然在图9中省略了图示,但在图8所示的受电部51和送电部52之间,存在前盖60的侧面盖部62以及后盖40的光源保持部43。这样,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中,受电部51隔着前盖60的侧面盖部62以及后盖40的光源保持部43,与送电部52相向。若图8所示的前盖60的侧面盖部62以及后盖40的光源保持部43为树脂,则受电部51和送电部52之间的电磁感应、电磁场谐振或者电波被屏蔽的可能性减小。

[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

图10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显示装置的框图。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中,供给部54包括光源控制部542。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显示装置1中,受电部51包括光源控制部510。光源控制部510基于光源控制信号SLED的信息,控制受电压控制部513对发光体21提供的电力量。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中,光源控制信号SLED从显示控制电路204提供给光源控制部510。

送电部52发送成为预定的送电电力的电磁场RW,受电部51基于光源控制信号SLED的信息而控制与电磁场RW相应的电力,驱动发光体21。这样,即使使得送电部52送出的送电电力成为一定,也能够控制发光体21的发光量。

[第二实施方式]

图11是第二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框图。对本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通用的构成要素附上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的受电部51对多个发光体21供应电力。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一个受电部51对一个发光体21供应电力。也就是说,光源装置100具有多个从一个受电部51一对一地被供应电力的发光体21。

因此,一对的受电部51和送电部52分别经由电磁场RW通过上述的无线电力传输的耦合方式被耦合。因此,通过所决定的一对的受电部51和送电部52进行无线电力传输,例如期望减少相邻的另一对的受电部51和送电部52之间的无线电力传输的影响。

例如,使通过第一组的受电部51和送电部52进行无线电力传输的谐振频率、和通过与第一组相邻的第二组的受电部51和送电部52进行无线电力传输的谐振频率不同。由此,在成对的受电部51和送电部52的每个组中,无线电力传输的效率提高。其结果,送电部52能够对各受电部51提供不同的送电电力,使得发光体21分别成为不同的发光量。并且,由于发光体21分别以不同的发光量被控制,因而功耗减少,并且光源装置100能够按照将显示面板200进行区域分割而划分的每个区域,以最佳的亮度来发射光。

[第三实施方式]

图12是第三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光源的俯视图。图13是沿着图12的XIII-XIII的截面图。第三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具有与图11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的框图相同的结构。对本实施方式中与从第一实施方式至第二实施方式的其中一个通用的构成要素附上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如图12以及图13所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光源20例如具有多个发光体21、受电部51、光源安装基板22、屏蔽部55。配置区域21M表示发光体21和受电部51成对配置的范围。屏蔽部55是在俯视时包围受电部51的大小的金属制的框体。屏蔽部55也可以是在俯视时包围配置区域21M整体的大小的金属制的框体。受电部51和送电部52相向配置。屏蔽部55的送电部52一侧为开口。

在图13中还一并图示了送电部52相对于受电部51的位置。如图13所示,在第三实施方式的供电基板53上安装了送电部52、屏蔽部56。屏蔽部56是在俯视时包围送电部52的大小的金属制的框体。屏蔽部56的受电部51一侧为开口。另外,当屏蔽部55是在俯视时包围配置区域21M整体的大小的金属制的框体的情况下,期望屏蔽部56也设为在俯视时包围配置区域21M整体的大小的金属制的框体。

第三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也能够由送电部52对各受电部51提供不同的送电电力。并且,由于发光体21分别以不同的发光量被控制,因而功耗减少,并且光源装置100能够按照将显示面板200进行区域分割而划分的每个区域,以最佳的亮度来发射光。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屏蔽部55以及屏蔽部56,但也可以是屏蔽部55以及屏蔽部56中的一个。

[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图14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显示装置的光源的俯视图。图15是沿着图14的XV-XV的截面图。在图15中还一并图示了送电部52相对于受电部51的位置。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显示装置1具有与图11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的框图相同的结构。对本实施方式中与从第一实施方式至第三实施方式的其中一个通用的构成要素附上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如图14以及图15所示,受电部51被安装在与多个发光体21的安装面相同一侧的面的光源安装基板22。在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没有设置屏蔽部55以及屏蔽部56。

根据屏蔽部55以及屏蔽部56,能够抑制通过第一组的受电部51和送电部52进行无线电力传输的电磁波、和通过与第一组相邻的第二组的受电部51和送电部52进行无线电力传输的电磁波的干扰。由此,在成对的受电部51和送电部52的每个组中,无线电力传输的效率提高。其结果,送电部52能够对各受电部51提供不同的送电电力,使得发光体21分别成为不同的发光量。并且,由于发光体21分别以不同的发光量被控制,因而功耗减少,并且光源装置100能够按照将显示面板200进行区域分割而划分的每个区域,以最佳的亮度来发射光。

与图4同样地,在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显示装置中,也在受电部51和送电部52之间存在前盖60的侧面盖部62。若前盖60的侧面盖部62为树脂,则受电部51和送电部52之间的电磁感应、电磁场谐振或者电波被屏蔽的可能性减小。此外,在内框架30、后盖40、前盖60、壳体300中,能够在确保密封性的同时,减小受电部51和送电部52的距离。其结果,能够在抑制电力传输损耗的同时,抑制异物混入壳体300的内部。

[第四实施方式]

图16是第四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光源的俯视图。图17是沿着图16的XVII-XVII的截面图。在图17中还一并图示了送电部52相对于受电部51的位置。图18是第四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框图。对本实施方式中与从第一实施方式至第三实施方式的其中一个通用的构成要素附上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如图16以及图17所示,第四实施方式的光源20例如具有多个发光体21、受电部51、光源安装基板22、屏蔽部55。配置区域21M表示发光体21和受电部51成对配置的范围。发光体21具有第一颜色的发光体21R、第二颜色的发光体21G、第三颜色的发光体21B。第一颜色的发光体21R例如能够发出红色光。第二颜色的发光体21G例如能够发出绿色光。第三颜色的发光体21B例如能够发出蓝色光。

第四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具有与图11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的框图相同的结构。第四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具有第一颜色的发光体21R、第二颜色的发光体21G、第三颜色的发光体21B,通过所谓的场序方式被驱动。在最初的一定时间,第一颜色的发光体21R发光,并且仅显示第一颜色(例如,红色)的像素220使光透过而显示。此时在显示面板200整体中,只有第一颜色点亮。在下一个一定时间,第二颜色的发光体21G发光,并且仅显示第二颜色(例如,绿色)的像素220使光透过而显示。在此时的显示面板200整体中,只有第二颜色点亮。在又一个一定时间,第三颜色的发光体21B发光,并且仅显示第三颜色(例如,蓝色)的像素220使光透过而显示。在此时的显示面板200整体中,只有第三颜色点亮。由于人眼的时间分辨率有限,产生残影,因而人眼会识别为三个颜色合成后的图像。在场序方式中,能够不需要滤色器,滤色器中的吸收损耗降低,因而能够实现高透射率。相对于在滤色器方式中通过按第一颜色、第二颜色、第三颜色分割了像素220的子像素来生成一个像素,在场序方式中,可以不用进行这样的子像素分割,因而提高分辨率变得容易。

在此,由于本实施方式的发光体21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因而参照图18,更加详细地说明受电部51、送电部52以及供给部54。如图18所示,供给部54包括电压生成部541、光源控制部542、编码部543。受电部51包括受电天线部511、整流部512、调光输出部514、解码部515。编码部543基于光源控制信号SLED的信息,将上述的第一颜色的颜色信息、第二颜色的颜色信息、第三颜色的颜色信息变换为能够通过送电天线部523发送的信号。送电天线部523包含发送用线圈,通过逆变器部522的驱动,产生电磁场RW,并且产生第一颜色的颜色信息、第二颜色的颜色信息、第三颜色的颜色信息重叠的信号电磁场SRW。

受电天线部511包含接收用线圈,接受来自送电天线部523的电磁场RW而变换为电流。此外,若受电天线部511接受来自送电天线部523的信号电磁场SRW,则解码部515对第一颜色的颜色信息、第二颜色的颜色信息、第三颜色的颜色信息进行解码。调光输出部514基于解码后的第一颜色的颜色信息、第二颜色的颜色信息、第三颜色的颜色信息,改变整流部512整流后的电力的电压,控制第一颜色的发光体21R、第二颜色的发光体21G以及第三颜色的发光体21B的各发光时间以及发光强度。

根据该结构,通过无线方式对光源装置100传输电力,并且发光体21R、21G、21B以无线方式被高速驱动。一般而言,若增加分辨率,则发光体21R、21G、21B的数目会增加,因而拉出至外部的配线数目会增加,但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由于发光体21R、21G、21B以无线方式被高速驱动,因而能够减少配线数。此外,以振动为主要原因的断线导致光源装置100的不点亮(供电不良)的可能性降低。并且,显示面板200没有滤色器也能够实现彩色显示。

另外,也可以在第一颜色的发光体21R、第二颜色的发光体21G以及第三颜色的发光体21B的每一个中单独具备受电部51,各受电部51对第一颜色的发光体21R、第二颜色的发光体21G以及第三颜色的发光体21B的每一个单独提供电力。

[第五实施方式]

图19是第五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框图。图20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像素的电路图。对本实施方式中与从第一实施方式至第四实施方式的其中一个通用的构成要素附上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在第五实施方式中,显示面板200点亮所谓的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那样的自发光体。电源电路213通过电源线PCL对作为各像素220的自发光体的有机发光二极管E1供应电力。

如图20所示,像素220包含多个子像素,图20所示的子像素的点亮驱动电路排列成二维的矩阵状(Matrix状)。点亮驱动电路包含控制用晶体管Tr1、驱动用晶体管Tr2、电荷保持用电容器C1。控制用晶体管Tr1的栅极连接到配线SCL,源极连接到配线DTL,漏极连接到驱动用晶体管Tr2的栅极。电荷保持用电容器C1的一端连接到驱动用晶体管Tr2的栅极,另一端连接到驱动用晶体管Tr2的源极。驱动用晶体管Tr2的源极与电源线PCL连接,驱动用晶体管Tr2的漏极连接到作为自发光体的有机发光二极管E1的阳极。有机发光二极管E1的阴极例如连接到基准电位(例如接地)。

在本实施方式中,受电部51对电源电路213供应电力。这样,由受电部51供应的用于从显示面板200向观察者一侧照射光的电力,作为显示面板200的自发光体的有机发光二极管E1发光。因此,不需要用于对电源电路213供应电力的FPC等。即使是显示装置1搭载在汽车等移动体中,由于不存在用于对电源电路213供应电力的FPC,因而故障的可能性也会降低。

以上,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样的实施方式。实施方式中所公开的内容只不过是一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宗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宗旨的范围内进行的适当变更当然也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内。

例如,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壳体300是金属,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壳体300的基础材料为树脂,在外侧设置网状的金属,且在受电部51和送电部52相向的位置上不存在上述网状的金属。

在第四实施方式中,作为发光体21而例示了红色、绿色、蓝色这三个颜色的发光体,但不限于此。即使发光体21是青、品红、黄的发光体,也能够应用本实用新型。此外,发光体21除第一颜色的发光体21R、第二颜色的发光体21G、第三颜色的发光体21B之外,还可以具备第四颜色的发光体。

进而,第一实施方式至第五实施方式所公开的结构是一例,还能够适当组合这些结构,或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宗旨的范围内进行适当变更。

上述的各实施方式能够适当组合各构成要素。此外,关于由本实施方式中叙述的方式所带来的其他的作用效果,根据本说明书记载了解到的或者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容易想到的当然要解释为是由本实用新型所带来的作用效果。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