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膜片及显示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35946阅读:699来源:国知局
光学膜片及显示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光学膜片及显示设备,特别是涉及一种能产生高准直性光源的光学膜片及所应用的显示设备。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器的应用极为广泛,包括手机、PDA、车用显示器、笔记本电脑、计算机屏幕以及液晶电视等。然而,TFT-LCD(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为非自发光型(non-emission)显示器,除控制画面显示的液晶面板外,需要外加背光模块提供平面光源。至于传统侧光式背光模块采用导光板形成平面光源,主要构件除光源、导光板、反射片之外,通常另包括二片结构互相垂直的集光棱镜片(prism sheet)以及设置于该二集光棱镜片上下两面,将该二集光棱镜片夹设于其间的二扩散片(Diffuser),该集光棱镜片通常简称BEF(Brightness Enhancement Film),其作用在于限缩光限射出角度,使得大部份光线在正面视角±22~25度射出,并将其余光线回射再利用(recycling),达到集光增亮效果,至于该扩散片则具有扩散匀光功能,可减少亮度(辉度)不均匀性,并遮蔽莫列波纹(Moirépattern)之类的光学缺陷。

此外,传统利用微透镜聚光方式提高半穿反式(transflective)背光源光线利用技术,或利用光栅绕射彩色分光技术取代传统染料吸收式彩色滤光片,以提升光线利用率的技术,或采用柱状透镜膜片产生双眼视觉错位的立体显示技术(3D display),惟此类已知技术的共同需求在于高准直出光面型背光源,然而,传统液晶显示器背光模块出光光场的半高全宽约为30~50度,而已知可提供高准直背光源的高准直背光源技术的结构则过于复杂且工艺困难,并不利于量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准直性光源的光学膜片及所应用的显示设备。

于是,本实用新型光学膜片,包括入光层;出光层;中间层,位于所述入光层与所述出光层之间,所述中间层具有多数个通道部与多数个分隔部,所述通道部和所述分隔部互相交错排列,所述通道部具有面向所述入光层的第一端部与面向所述出光层的第二端部,所述分隔部具有面向所述入光层的第三端部与面向所述出光层的第四端部,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三端部被所述入光层所接触遮蔽,所述第二端部和所述第四端部被所述出光层所接触遮蔽。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显示设备,包括前述光学膜片、光源、光学板,以及显示面板,其中,所述光学板接收所述光源所产生的光线并转换为面状光源,所述光学膜片的所述入光层面向所述光学板,所述光学膜片的所述出光层面向所述显示面板。

附图说明

图1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光学膜片的剖视图。

图2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光学膜片的剖视图。

图3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显示设备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加明显易懂,下文将列举较佳实施例并参考附图进行详细的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光学膜片10的第一实施例,包括入光层12;出光层14;中间层16,位于所述入光层12与所述出光层14之间,所述中间层16具有多数个通道部161与多数个分隔部162,所述通道部161和所述分隔部162互相交错排列,所述通道部161具有面向所述入光层12的第一端部163与面向所述出光层14的第二端部164,所述分隔部162具有面向所述入光层12的第三端部165与面向所述出光层14的第四端部166,所述第一端部163和所述第三端部165被所述入光层12所接触遮蔽,所述第二端部164和所述第四端部166被所述出光层14所接触遮蔽。

其中,所述第一端部163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端部164的宽度,所述第三端部165的宽度大于所述第四端部166的宽度,因此,所述通道部161会呈现从所述入光层12朝向所述出光层14逐渐变宽的形态,所述分隔部162则会呈现从所述入光层12朝向所述出光层14逐渐变窄的形态。

除此之外,所述光学膜片10还包括多数个反射件18,分别设置于所述分隔部162的所述第三端部165。因此,当光线通过所述入光层12之后,其中一部分的光线就会被所述反射件18所反射而无法通过所述分隔部162,另外一部分的光线则会通过较为狭窄的所述第一端部163,于所述通道部161之中传递,再经由较为宽广的所述第一端部163,最后再穿过所述出光层14。而由于所述第一端部163较为狭窄,所以只能让角度较为准直的光线通过,至于角度较为发散的光线就容易受到所述第三端部165上的所述反射件18予以反射,藉此可将出光光场的半高全宽(FWHM,Full Width Half Maximum)度数大幅缩小。

再者,本实施例再搭配所述通道部161的折射率大于所述分隔部162的折射率,来让所述通道部161成为一种光密介质,所述分隔部162成为一种光疏介质,当光线在所述通道部161之中传递时,在光密介质与光疏介质的交界处,容易产生全反射的效果,避免光线折射至所述分隔部162中,造成能量的逸散。此状况可以体现于所述分隔部162内具有空气,所述通道部161是PET或PMMA之类的塑料材质,PET或PMMA所制成的所述通道部161就是光密介质,相较于所述分隔部162内的空气则是光疏介质。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光学膜片10的第二实施例,类似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地方在于,第二实施例的所述分隔部162还具有面向所述通道部161的侧面167,所述侧面167与所述第三端部165皆具有反射功能,所述信道部161内具有空气。

当光线通过所述入光层12之后,其中一部分的光线就会被所述第三端部165所反射而无法通过所述分隔部162,另外一部分的光线则会通过较为狭窄的所述第一端部163,于所述通道部161之中传递,再经由较为宽广的所述第一端部163,最后再穿过所述出光层14。而由于所述第一端部163较为狭窄,所以只能让角度较为准直的光线通过,至于角度较为发散的光线就容易受到具有反射功能的所述第三端部165予以反射,藉此可将出光光场的半高全宽(FWHM,Full Width Half Maximum)度数大幅缩小。

再者,本实施例再搭配所述分隔部162整体可以是由高反射率的物质所制成,或是表面涂布有高反射率的涂层,因此,所述侧面167与所述第三端部165皆具有反射功能,当光线在所述通道部161之中传递时,在所述侧面167会因为其反射功能而被所述侧面167反射,避免光线折射至所述分隔部162中,造成能量的逸散。此时本实施例就不是利用在光密介质与光疏介质的交界处的全反射原理,而是单纯利用所述分隔部162本身的高反射率的物质或高反射率的涂层来达成。因此,本实施例就可以采用所述通道部161内具有空气的形态,有别于第一实施例是采用所述分隔部162内具有空气,所述通道部161是PET或PMMA之类的塑料材质的形态。

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显示设备,包括光学膜片10、光源20、光学板30,以及显示面板40,其中,所述光学板30接收所述光源20所产生的光线并转换为面状光源,所述光学膜片10的所述入光层12面向所述光学板30,所述光学膜片10的所述出光层14面向所述显示面板4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光学板30是导光板形态,用以应用于侧入式背光模块,除此之外,如果应用于直下式背光模块时,所述光学板30便是扩散板形态。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高准直性光源的光学膜片10及所应用的显示设备,利用所述第一端部163较为狭窄,所以只能让角度较为准直的光线通过,至于角度较为发散的光线就容易受到所述第三端部165上的所述反射件18或是具有反射功能的所述第三端部165予以反射而无法进入所述分隔部162中,藉此可将出光光场的半高全宽(FWHM,Full Width Half Maximum)度数大幅缩小。

虽然本实用新型通过前述的实施例进行如上公开,然而其并非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中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应当可作出许多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界定的保护范围为准。

符号说明

10~光学膜片;

12~入光层;

14~出光层;

16~中间层;

161~通道部;

162~分隔部;

163~第一端部;

164~第二端部;

165~第三端部;

166~第四端部;

167~侧面;

18~反射件;

20~光源;

30~光学板;

40~显示面板。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