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LC显示面板及PDLC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42360阅读:623来源:国知局
PDLC显示面板及PDLC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了PDLC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了一种PDLC显示面板及PDLC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相对于传统LCD显示器件来说,聚合物分散型液晶(PDLC)显示器具有很多优点,例如不需偏振片、亮度高、视角宽、不需液晶取向层等优点,故在制备柔软、高亮度、宽视角的大面积液晶显示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一般地,PDLC显示器的对比度提高主要是通过增加开态透过率、降低关态透过率来实现。而降低关态透过率的主要有两条途径可以实现:一、通过增大膜厚来降低暗态的透过率来实现的,但是PDLC的驱动电压也随着厚度的增大而增加;二、改善制备工艺,获得整体性能优异的PDLC,如,控制微滴半径在λ/5,体积系数在0.5,使得散射最大,而这涉及到的制作工艺比较复杂,也是当前PDLC研究的热点。而提高开态透过率除了改善PDLC材料外,主要通过增大驱动电压来实现。但是,无论是降低关态透过率还是增加开态透过率,制程复杂且成本高,不利于产业化,影响PDLC的应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PDLC显示面板及PDLC显示装置。所述PDLC显示面板通过采用外表面镀高性能AR膜的高透上下基板,抑制表面反射,减少基板的光损耗,提高自身透过率,也提高光的利用率,进而提升显示器的开态透过率,相比只有单侧设置AR膜可以更大程度地提高透过率,使透明状态下透过玻璃看到的实物更加清晰。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PDLC显示面板,其包括相对设置的上基板和下基板、分别设置在所述上基板下侧和所述下基板上侧的导电层、介于所述上基板和下基板之间的聚合物分散液晶层;还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上基板上侧和所述下基板下侧的AR膜。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PDLC显示面板的一种改进,每一所述AR膜的上下界面光程差为200~380nm。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PDLC显示面板的一种改进,每一所述AR膜的膜厚为160~300nm。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PDLC显示面板的一种改进,每一所述AR膜的折射率介于所述上基板或下基板的折射率与空气的折射率之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PDLC显示面板的一种改进,每一所述AR膜包括至少一层光学薄膜。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PDLC显示面板的一种改进,所述光学薄膜为MgF2、TiO2、SiNx或SiOx。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PDLC显示面板的一种改进,所述PDLC显示面板还包括密封胶,其与所述上基板、下基板形成一密闭空间,用于密封所述聚合物分散液晶层。

一种PDLC显示装置,其包括任一上述的PDLC显示面板以及位于所述PDLC显示面板一侧的背光模块。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PDLC显示装置的一种改进,还包括位于所述PDLC显示面板另一侧的触控面板。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PDLC显示装置的一种改进,所述触控面板为OGS、GF、GFF或GG触摸屏。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所述PDLC显示面板通过采用外表面镀高性能AR膜的高透上下基板,抑制表面反射,减少基板的光损耗,提高自身透过率,也提高光的利用率,进而提升显示器的开态透过率,相比只有单侧设置AR膜可以更大程度地提高透过率,使透明状态下透过玻璃看到的实物更加清晰。

增加紫外光波段的反射率。调整膜厚使得上下界面光程差等于紫外光波长,致使紫外光发生干涉相长,增强紫外光的反射率,降低紫外光的透过率。紫外光会使PDLC固化,如果在使用的过程中PDLC器件持续受到紫外光照射作用,那么会严重影响PDLC的活性,降低器件的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PDLC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有AR膜的玻璃与无碱白玻璃的透射谱,上条曲线为具有AR膜的玻璃,下条曲线为无碱白玻璃;

图3为本实用新型具有AR膜的玻璃与无碱白玻璃的反射谱,上条曲线为无碱白玻璃,下条曲线为具有AR膜的玻璃;

图4为本实用新型PDLC显示面板制造方法的一种实施方式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PDLC显示面板制造方法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流程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PDLC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说明,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PDLC显示面板1,其包括相对设置的上基板11和下基板12、分别设置在所述上基板11下侧和所述下基板12上侧的导电层13、介于所述上基板11和下基板12之间的聚合物分散液晶层15;还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上基板11上侧和所述下基板12下侧的AR膜14。每一所述AR膜14包括至少一层光学薄膜,可以是一层或多层光学薄膜,使得在可见光波段,基板(上基板11或下基板12)有较高的透过率,所述光学薄膜优选但不局限为MgF2、TiO2、SiNx或SiOx;每一所述AR膜14的折射率介于所述上基板11或下基板12的折射率与空气的折射率之间。

做进一步改进,增加紫外光波段的反射率。调整AR膜厚使得上下界面光程差等于紫外光波长,每一所述AR膜14的上下界面光程差为200~380nm,AR膜14膜厚约160~300nm,致使紫外光发生干涉相长,增强紫外光的反射率,降低紫外光的透过率。紫外光会使PDLC固化,如果在使用的过程中PDLC器件持续受到紫外光照射作用,那么会严重影响PDLC的活性,降低器件的寿命。

做进一步改进,所述PDLC显示面板1还包括密封胶16,其与所述上基板11、下基板12形成一密闭空间,用于密封所述聚合物分散液晶层15。一般地,所述PDLC显示面板1通过驱动电压变换驱动聚合物分散液晶层15材料扭转实现显示功能。

所述上基板11或下基板12优选但不限定为玻璃基板。将表面设置有AR膜14的玻璃与无碱白玻璃进行反射谱和透射谱对比,如图2、3所示,由于实际结构中其它膜层的影响,使用AR膜14玻璃基板后开态透过率比无碱白玻璃提高3%~10%。

本发明人通过对镀有AR膜的玻璃进行测试,可以发现AR膜对360~390nm间有较强紫光吸收,365nm波长的紫外光透光率~50%,而400nm波长的紫外光透过率可达到97%。因此,在PDLC显示面板的制造过程中,AR膜与紫外光固化的顺序对成品质量有较大影响,可以根据不同波长的紫外光对AR膜的透过率来选择制造方法。

作为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4所示,所述PDLC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其主要是先形成AR膜,再进行密封固化,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提供一上基板和一下基板;

分别在所述上基板和下基板的一侧形成导电层;

分别在所述上基板和下基板的另一侧形成AR膜;

在具有导电层的上基板和/或下基板一侧上涂布密封胶并相对贴合成盒;

采用400nm波长紫外光对密封胶进行光固化固定成盒;

按预形成小片显示面板的切割线进行切割获得若干个PDLC显示面板半成品;

灌装聚合物分散液晶层至盒内,并对聚合物分散液晶层进行紫外光(优选但不限定为365nm)固化形成聚合物网络结构,得PDLC显示面板。

优选地,控制AR膜膜厚约160~300nm,使其AR膜的上下界面光程差为200~380nm,增强紫外光的反射率,降低紫外光的透过率。

作为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5所示,所述PDLC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其主要是先进行密封固化,裂片后再形成AR膜,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提供一上基板和一下基板;

分别在所述上基板和下基板的一侧形成导电层;

在具有导电层的上基板和/或下基板一侧上涂布密封胶并相对贴合成盒;

采用365nm波长紫外光对密封胶进行光固化固定成盒;

按预形成小片显示面板的切割线进行切割获得若干个PDLC显示面板半成品;

依次在每一所述PDLC显示面板半成品的上基板和下基板的另一侧形成AR膜;

灌装聚合物分散液晶层至盒内,并对聚合物分散液晶层进行紫外光(优选但不限定为365nm)固化形成聚合物网络结构,得PDLC显示面板。

优选地,控制AR膜膜厚约160~300nm,使其AR膜的上下界面光程差为200~380nm,增强紫外光的反射率,降低紫外光的透过率。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上基板和下基板优选为玻璃,但不局限于此。位于所述上基板和下基板的导电层可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的图案导电层,本实用新型对其没有特殊要求,也不是本实用新型的改进,故在此不再详述。本实用新型对密封胶、聚合物分散液晶层的紫外光固化的光积量以及固化时间并没有特殊要求,均可采用常规的光积量和固化时间,在此不再详述。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PDLC显示面板的具体实施例中,导电层的材料包括氧化铟锡(ITO)或氧化铟锌(IZO)。

值得注意的是,所述AR膜的形成方法可以是蒸镀等沉积方法,所述AR膜为一层光学薄膜或多层不同折射率的光学薄膜。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所选用的光学薄膜材料调整膜厚使得AR膜的上下界面光程差等于紫外光波长,所述AR膜的上下界面光程差约为200~380nm。所述AR膜的形成方法以及控制膜厚的方法均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详述。

本实用新型对所采用的聚合物分散液晶层没有特别的限制,可直接采用现有的聚合物分散液晶层。

如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PDLC显示装置,其包括上述的PDLC显示面板1以及位于所述PDLC显示面板1一侧的背光模块2。优选地,还包括位于所述PDLC显示面板另一侧的触控面板3。

作进一步改进,所述背光模块2包括透明导光板和光源,所述光源位于所述透明导光板的侧边。采用侧边入光,所述透明导光板上下表面均为出光面(上出光面和下出光面),其上出光面贴合在所述PDLC显示面板1的下方。优选地,在所述上出光面设置有微结构,使其出光量为20~40%,则下出光面的出光量为60~80%,上出光面和下出光面的出光量之和为100%;即出光量较少的出光面正对所述PDLC显示面板,出光量较多的出光面背离所述PDLC显示面板,可更好地看到PDLC显示屏内容,同时可以更加清晰的看到PDLC显示面板后的实物。

做进一步改进,所述触控面板3为OGS、GF、GFF或GG触摸屏。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出光量在所述透明导光板的表面进行微结构设计,使其满足出光量的要求,此为现有技术,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属于公知常识,在此不再详述微结构的具体设计方式。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但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的形式所获得的技术方案,均应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