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92359发布日期:2019-03-02 01:04阅读:223来源:国知局
液晶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液晶显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液晶显示面板。



背景技术:

在采用boa(bmonarray,阵列基板上的黑色矩阵)技术或bps(blackphotospacer,黑色间隔件)技术的液晶盒等传统显示装置中,bm(blackmatrix,黑色矩阵)或bps设置在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即下文中的下基板)侧,在非显示区,为了使金球(auball)导通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中的第一金属层和彩膜基板(即下文中的上基板)的共通电极层,在与金球所在位置对应的区域(即下文中的转移区域)内,需要去除bps层和pv(passivation,钝化层)/pfa(polymerfilmonarray,阵列基板上的有机膜层)以使得第一金属层裸露形成连接端子,基于该连接端子使得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中的第一金属层和彩膜基板中的共通电极层通过金球连接。

现有显示装置的连接端子为正方形或者近似正方形,如图1所示,连接端子为1190微米*1990微米的近似正方形。在这种情况下,若形成连接端子的第一金属层为网格状,则显示装置中与该区域对应的部位会出现漏光现象,若第一金属层为整面金属,则显示装置中与该区域对应的部位会出现反光现象,降低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即,现有显示装置中的连接端子存在反光导致用户体验差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液晶显示面板,以解决现有显示装置中的连接端子处存在反光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其包括:

上基板;

下基板,与所述上基板对向设置,所述下基板包括与所述上基板重叠设置的显示区,和设置有连接端子的非显示区;所述连接端子与所述上基板的共通电极层之间填充有导电介质,所述下基板的第一金属层通过所述连接端子以及所述导电介质,与所述上基板的共通电极层电连接;

其中,所述连接端子的形状为细长条形。

在本发明的液晶显示面板中,所述连接端子的宽度不大于200微米,所述连接端子的长度不小于5000微米。

在本发明的液晶显示面板中,所述连接端子由所述下基板的第一金属层裸露形成。

在本发明的液晶显示面板中,所述连接端子由设置在所述下基板的遮光层上的辅助导电层形成,所述辅助导电层通过贯穿所述遮光层以及所述下基板的平坦化层的通孔与所述第一金属层电连接。

在本发明的液晶显示面板中,所述连接端子由所述下基板的导电电极层裸露形成,所述导电电极层通过通孔与所述第一金属层电连接,所述连接端子与所述第一金属层之间设置有光阻层。

在本发明的液晶显示面板中,所述光阻层至少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光阻层以及第二光阻层,所述第一光阻层与所述第二光阻层用于阻挡不同颜色的光线。

在本发明的液晶显示面板中,所述第一光阻层为红色色阻块、绿色色阻块、蓝色色阻块中的任意一种,所述第二光阻层为红色色阻块、绿色色阻块、蓝色色阻块中除所述第一光阻层外的另一种。

在本发明的液晶显示面板中,所述光阻层延伸至所述下基板的遮光层与所述第一金属层电之间。

在本发明的液晶显示面板中,所述导电电极层包括位于所述下基板的遮光层与所述下基板的平坦化层之间的延伸部,所述延伸部通过贯穿所述下基板平坦化层的通孔与所述第一金属层电连接。

在本发明的液晶显示面板中,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上基板与所述下基板之间的间隔构件以密封胶,所述间隔构件围绕所述导电介质,所述密封胶包覆所述间隔构件以及所述导电介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提供一种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包括对向设置的上基板和下基板,下基板包括设置有连接端子的非显示区,连接端子的形状为细长条形;这样通过将正方形或者近似正方形的连接端子设置为细长条形,减弱了局部区域大面积金属的反光,这样人眼感观就不会那么明显,解决了现有显示装置中的连接端子处存在反光导致用户体验差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显示装置中连接端子的放大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中连接端子的放大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液晶显示面板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液晶显示面板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转移区域内液晶显示面板的第一种截面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转移区域内液晶显示面板的第二种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各实施例的说明是参考附加的图示,用以例示本发明可用以实施的特定实施例。本发明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内]、[外]、[侧面]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以说明及理解本发明,而非用以限制本发明。在图中,结构相似的单元是用以相同标号表示。

针对如图1所示的现有显示装置中的连接端子存在反光导致用户体验差的技术问题,如图2所示,本发明通过将正方形或者近似正方形的连接端子设置为细长条形,进而能够解决该缺陷。

在一种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液晶显示面板包括:

上基板1,如彩膜基板等;

下基板2,如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等,与所述上基板1对向设置,所述下基板2包括与所述上基板1重叠设置的显示区,和设置有连接端子21的非显示区;所述连接端子21与所述上基板1的共通电极层11之间填充有导电介质22,所述下基板2的第一金属层23通过所述连接端子21以及所述导电介质22,与所述上基板1的共通电极层电11连接;

其中,所述连接端子21的形状为细长条形。

在一种实施例中,液晶显示面板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上基板1与所述下基板2之间的间隔构件(如挡墙等)以密封胶,所述间隔构件围绕所述导电介质,所述密封胶包覆所述间隔构件以及所述导电介质,以形成密封部件。

在一种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连接端子的宽度不大于200微米。

在一种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为了保证上下导通电性,需要保证连接端子与导电介质(如金球等)的接触面积大于一个阈值,此时,所述连接端子的长度不小于5000微米。

在一种实施例中,细长条形的连接端子形成跨度长,在底端设计可以贯穿整条边,因此看起来连续,不会像现有显示装置那也存在一个明亮的金属块;由于显示装置的上端存在cofbonding走线,无法采用连续线条,需要设置为多个细长条形以避开fanout走线,下端则可以采用长条整条线条设计。

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端子由所述下基板的导电电极层裸露形成,所述导电电极层通过通孔与所述第一金属层电连接,所述连接端子与所述第一金属层之间设置有光阻层,下文将结合图5进行详细描述。

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光阻层至少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光阻层以及第二光阻层,所述第一光阻层与所述第二光阻层用于阻挡不同颜色的光线。

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光阻层为红色色阻块、绿色色阻块、蓝色色阻块中的任意一种,所述第二光阻层为红色色阻块、绿色色阻块、蓝色色阻块中除所述第一光阻层外的另一种。

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光阻层延伸至所述下基板的遮光层与所述第一金属层电之间。

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导电电极层包括位于所述下基板的遮光层与所述下基板的平坦化层之间的延伸部,所述延伸部通过贯穿所述下基板平坦化层的通孔与所述第一金属层电连接。

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端子由所述下基板的第一金属层裸露形成,下文将结合图6进行详细描述。

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端子由设置在所述下基板的遮光层上的辅助导电层形成,所述辅助导电层通过贯穿所述遮光层以及所述下基板的平坦化层的通孔与所述第一金属层电连接,该方式首先在需要形成连接端子的区域内打孔,形成贯穿所述遮光层以及所述下基板的平坦化层的通孔,然后在遮光层上增设辅助导电层,如导电玻璃ito层等,即可形成连接端子,实现简单,不再赘述。

下文以液晶显示面板是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面板为例进行说明。

连接端子由转移区域内裸露的导电层形成,下文不再赘述。

如图4所示,本发明适用于tft-lcd(thinfilmtransistorliquidcrystaldisplay,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面板)等。本发明的液晶显示面板包括彩膜基板(即上文中的上基板)302,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即上文中的下基板)301、液晶层303以及密封部件304,液晶层303设置于彩膜基板302和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301之间。

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显示区和外围区(即上文中的非显示区),所述外围区设置于所述显示区的至少一侧。

所述显示装置与外围区对应的部分包括密封部件304、所述显示装置的彩膜基板302的第二外围区部分以及所述显示装置的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301的第一外围区部分。

如图5或图6所示,所述密封部件304设置于所述第二外围区部分和所述第一外围区部分之间,所述密封部件304包括间隔构件3041、导电构件3042以及密封胶3043,所述密封胶3043包覆所述间隔构件3041和所述导电构件(即上文中的导电介质,如金球等)3042。所述密封部件304用于与所述彩膜基板302和所述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301组成一个用于容纳液晶层303的密封空间。

在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连接端子由转移区域内裸露的导电电极层411形成。

在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外围区部分中用于支撑所述间隔构件3041的支撑台的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一外围区部分中用于通过所述导电构件3042向所述彩膜基板302的共通电极层405输电的导电台的第二表面共面或大致共面。

所述支撑台和所述导电台均设置于所述第一外围区部分的第一基板401上,所述第一外围区部分包括支撑区域407和转移区域408,所述支撑区域407与所述转移区域408相邻接,所述支撑台由第一金属层402位于支撑区域407的部分、平坦化层403位于所述支撑区域407的部分、导电电极层411位于所述支撑区域407的部分以及遮光层404位于所述支撑区域的部分构成,所述导电台由所述第一金属层402位于转移区域408的部分、第一色阻块(即上文中的第一光阻层)409、第二色阻块(即上文中的第二光阻层)410、所述平坦化层403位于所述转移区域408的部分以及所述导电电极层411位于所述转移区域408的部分构成。

所述第一色阻块409为红色色阻块、绿色色阻块、蓝色色阻块中的任意一者,所述第二色阻块410为红色色阻块、绿色色阻块、蓝色色阻块中除所述第一色阻块409外的另一者。

所述第一色阻块409和所述第二色阻块410堆叠为一体所构成的整体(即上文中的光阻层)延伸至遮光层与第一金属层电之间(完全覆盖转移区域408,并部分延伸到支撑区域407),用于遮挡从所述转移区域408漏出至所述显示装置外的光线或者防止所述显示装置在所述转移区域408处反光。

所述转移区域408为所述显示装置在所述外围区中的漏光区域。所述第一色阻块409和所述第二色阻块410堆叠为一体所构成的整体覆盖所述转移区域408。

所述第一金属层402与所述显示装置设置于所述外围区中的导电垫片对应。

所述导电构件3042由导电材料(例如,铜)制成。所述间隔构件3041由绝缘材料制成。

所述间隔构件3041为圆球体、椭球体、多面体中的任意一者。

所述导电构件3042为圆球体、椭球体、多面体中的任意一者。

所述间隔构件3041和所述导电构件3042混合于所述密封胶3043中,并与所述密封胶3043一次性设置于所述第二外围区部分和所述第一外围区部分之间。

所述间隔构件3041用于使得所述第二外围区部分和所述第一外围区部分具有预定间隔。

同样,所述导电构件3042也用于使得所述第二外围区部分和所述第一外围区部分具有所述预定间隔。

所述导电构件3042用于将所述第一外围区部分中的导电电极层411与所述第二外围区部分中的共通电极层405电性连接。所述导电电极层411用于通过所述导电构件3042向所述共通电极层405输电。

所述间隔构件3041在垂直于所述显示装置所在的平面的方向上的高度与所述导电构件3042在所述方向上的高度相等或大致相等。

所述导电电极层411位于所述支撑区域407的部分夹设于所述平坦化层403位于所述支撑区域407的部分和所述遮光层404位于所述支撑区域的部分之间。

所述导电电极层411位于所述支撑区域407的部分(即位于遮光层与平坦化层之间的延伸部)通过贯穿所述平坦化层403位于所述支撑区域407的部分的通孔412与所述第一金属层402位于支撑区域407的部分连接。

在所述支撑台中,所述第一金属层402位于支撑区域407的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板401上,所述平坦化层403位于所述支撑区域407的部分设置在第一金属层402位于支撑区域407的部分上,所述导电电极层411位于所述支撑区域407的部分设置在所述平坦化层403位于所述支撑区域407的部分上,所述遮光层404位于所述支撑区域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所述导电电极层411位于所述支撑区域407的部分上。

在所述导电台中,所述第一金属层402位于转移区域408的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板401上,所述第一色阻块409设置在所述第一金属层402位于转移区域408的部分上,所述第二色阻块410设置在所述第一色阻块409上,所述平坦化层403位于所述转移区域408的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二色阻块410上,所述导电电极层411位于所述转移区域408的部分设置在所述平坦化层403位于所述转移区域408的部分上。

所述导电电极层411位于所述转移区域408的部分在所述导电台与所述支撑台的邻接处弯曲并与所述导电电极层411位于所述支撑区域407的部分连接。

所述间隔构件3041和所述导电构件3042均与所述第二外围区部分和所述第一外围区部分抵接。

所述彩膜基板302的所述第二外围区部分由第二基板406和共通电极层405构成,所述共通电极层405设置在所述第二基板406上。

所述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301的所述第一外围区部分由第一基板401、支撑台和导电台构成,其中,所述支撑台和所述导电台均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401上。

所述转移区域408位于两支撑区域407之间。

所述导电台用于提高所述转移区域408中的用于与所述间隔构件3041和/或所述导电构件3042相抵接的所述第二表面在垂直于所述显示装置所在的平面的方向上的高度,以使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第一表面共面,从而使得所述第二表面中的任意位置与所述第二外围区部分的距离等于或大致等于所述第一表面中的任意位置与所述第二外围区部分的距离。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在于所述支撑台所在的所述支撑区域相邻的所述转移区域中的所述导电台中设置所述第一色阻块和所述第二色阻块,所述导电台中的所述导电电极层设置在由所述第一色阻块和所述第二色阻块堆叠而成的整体上,因此,第一金属层与所述转移区域对应的部分不会漏光或发光,有利于防止显示装置在外围区中出现漏光现象或反光现象。

此外,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将尺寸相同的所述间隔构件3041和所述导电构件3042混合于密封胶3043中,并一次性设置在所述第二外围区部分和所述第一外围区部分之间,此时,所述间隔构件3041和所述导电构件3042均与所述第二外围区部分和所述第一外围区部分抵接,因此,无需将所述导电构件3042和所述间隔构件3041分两次制程设置于所述第二外围区部分和所述第一外围区部分之间,有利于缩短显示装置的制造工时。

所述导电电极层411与所述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301中位于所述显示区的像素电极的材料相同,并且均是在同一制程中形成的。

所述密封部件304是通过将混合有所述间隔构件3041和所述导电构件3042的所述密封胶3043一次性设置于所述第二外围区部分和所述第一外围区部分之间,并使得所述密封胶3043固化来形成的。

具体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采用两个不同的色阻(例如,rb,rg,bg)堆叠为一体的方式遮挡住所述第一外围区部分的漏光或反光的区域,并在堆叠为一体的两个色阻上分别设置平坦化层403和导电电极层411(ito),导电电极层411延伸至遮光层(bps,blackphotospacer)404位于所述支撑区域的部分的底部,在遮光层404位于所述支撑区域的部分底下的平坦化层403开通孔412,使导电电极层411连接至第一金属层402,从而使彩膜基板402的共通电极层405通过导电构件3042与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301的第一金属层402电性导通。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有利于改善boa/bps架构下的显示装置位于转移垫片(transferpad)位置处的漏光或反光问题。

此外,本发明还可以使得用于承载导电构件3042的导电台的表面与用于支撑间隔构件3041的支撑台的表面共面或大致共面,此时,可以在确保间隔构件3041与导电构件3042均与所述第二外围区部分和所述第一外围区部分抵接的情况下,将尺寸相等的间隔构件3041(fiber)和导电构件3042(auball)一次性设置于所述第二外围区部分和所述第一外围区部分之间,有利于简化制程,缩短显示装置的制造工时。

在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连接端子由转移区域内裸露的第一金属层502形成。

在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外围区部分中用于支撑所述间隔构件3041的支撑台的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一外围区部分中用于通过所述导电构件3042向所述彩膜基板302的共通电极层505输电的导电台的第二表面共面或大致共面。

所述支撑台和所述导电台均设置于所述第一外围区部分的第一基板501上,所述第一外围区部分包括支撑区域507和转移区域508,所述支撑区域507与所述转移区域508相邻接,所述支撑台由第一金属层502位于支撑区域507的部分、平坦化层503位于所述支撑区域507的部分、以及遮光层504位于所述支撑区域的部分构成,所述导电台由所述第一金属层502位于转移区域408的部分构成。

所述第一金属层502与所述显示装置设置于所述外围区中的导电垫片对应。

所述导电构件3042用于将所述第一外围区部分中的第一金属层502与所述第二外围区部分中的共通电极层505电性连接。所述第一金属层50用于通过所述导电构件3042向所述共通电极层505输电。

在所述支撑台中,所述第一金属层502位于支撑区域507的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板501上,所述平坦化层503位于所述支撑区域507的部分设置在第一金属层502位于支撑区域507的部分上,所述遮光层504位于所述支撑区域的部分设置在所述平坦化层503位于所述支撑区域507的部分上。

在所述导电台中,所述第一金属层502位于转移区域508的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板501上。

所述彩膜基板302的所述第二外围区部分由第二基板506和共通电极层505构成,所述共通电极层505设置在所述第二基板506上。

所述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301的所述第一外围区部分由第一基板501、支撑台和导电台构成,其中,所述支撑台和所述导电台均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501上。

所述转移区域508位于两支撑区域507之间。

在一种实施例中,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一液晶显示面板,该液晶显示面板包括:

上基板;

下基板,与所述上基板对向设置,所述下基板包括与所述上基板重叠设置的显示区,和设置有连接端子的非显示区;所述连接端子与所述上基板的共通电极层之间填充有导电介质,所述下基板的第一金属层通过所述连接端子以及所述导电介质,与所述上基板的共通电极层电连接;

其中,所述连接端子的形状为细长条形。

基于该结构,显示装置减弱了局部区域大面积金属的反光,这样人眼感观就不会那么明显,解决了现有显示装置中的连接端子处存在反光导致用户体验差的技术问题。

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端子的宽度不大于200微米,所述连接端子的长度不小于5000微米。

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端子由所述下基板的第一金属层裸露形成。

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端子由设置在所述下基板的遮光层上的辅助导电层形成,所述辅助导电层通过贯穿所述遮光层以及所述下基板的平坦化层的通孔与所述第一金属层电连接。

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端子由所述下基板的导电电极层裸露形成,所述导电电极层通过通孔与所述第一金属层电连接,所述连接端子与所述第一金属层之间设置有光阻层。

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光阻层至少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光阻层以及第二光阻层,所述第一光阻层与所述第二光阻层用于阻挡不同颜色的光线。

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光阻层为红色色阻块、绿色色阻块、蓝色色阻块中的任意一种,所述第二光阻层为红色色阻块、绿色色阻块、蓝色色阻块中除所述第一光阻层外的另一种。

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光阻层延伸至所述下基板的遮光层与所述第一金属层电之间。

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导电电极层包括位于所述下基板的遮光层与所述下基板的平坦化层之间的延伸部,所述延伸部通过贯穿所述下基板平坦化层的通孔与所述第一金属层电连接。

在一种实施例中,该液晶显示面板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上基板与所述下基板之间的间隔构件以密封胶,所述间隔构件围绕所述导电介质,所述密封胶包覆所述间隔构件以及所述导电介质。

根据上述实施例可知:

本发明提供一种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包括对向设置的上基板和下基板,下基板包括设置有连接端子的非显示区,连接端子的形状为细长条形;这样通过将正方形或者近似正方形的连接端子设置为细长条形,减弱了局部区域大面积金属的反光,这样人眼感观就不会那么明显,解决了现有显示装置中的连接端子处存在反光导致用户体验差的技术问题。

综上所述,虽然本发明已以优选实施例揭露如上,但上述优选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界定的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