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膜片模块及应用光学膜片模块的显示设备和发光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85643发布日期:2018-11-27 22:23阅读:17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光学膜片模块及其应用的装置,特别是关于一种可形成单机显示时的无边框视觉效果,或是多机并排时的接缝缩减或消除效果的光学膜片模块及应用光学膜片模块的显示设备和发光装置。
背景技术
:现今,由于任何显示器在显示时皆有外围边框,为求突显外观设计,各家显示器厂商力求将显示器的视觉接缝加以缩小而不惜成本。在大尺寸广告牌市场,其显示器的开发仍受限于成本及技术门坎而难以突破。因此,利用现有尺寸的面板进行组装,即为制造大型面板可寻求的解决方式之一。然而,利用多块液晶面板进行组装时,单一面板周围的边框所形成的面板间缝隙,将使拼接式大型面板的画面产生切割、不连续的显像结果。以电视墙为例,即便经由数台电视的组合来获得大型的影像呈现,提供户外展示或观赏上的便利,但其画面的整体性却因外框的存在而产生明显可见的间隙。同样地,利用多个面板组合成单一大型面板时,个别面板的外框也会使画面遭到切割,造成视觉上不完美的影像呈现。因此,如何缩减面板边框在拼接式大型面板上的接缝,即成为其达到高显像质量的关键。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学膜片模块,设置于至少一显示单元(如单一式显示屏幕或大型的多块拼接式显示屏幕)上,于本实用新型中,将可呈现完整画面的显示单元范围定义为一显示设备,因此一显示设备可由单个显示单元单独构成或由多个显示单元拼接而成。其中该至少一显示单元具有至少一显示区及至少一非显示区,该光学膜片模块包含一光学透光层及数个微透镜结构,光学透光层是设置于该至少一显示单元上,微透镜结构是形成于该光学透光层上,其中该些微透镜结构是覆盖于该显示单元的至少部分该非显示区及/或至少部分该显示区上。其中,每一个该微透镜结构具有一斜面、一底面及一仰角,该底面靠近光学透光层,该仰角由该底面及该斜面相夹而成。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当该光学膜片模块设置于该显示单元上时,至少50%以上的该些微透镜结构的该些仰角是指向非显示区外缘(即仰角开口朝向显示区)来排列。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每一个该微透镜结构的三角形剖面具有一顶角、一底角及一仰角,至少50%以上的该些微透镜结构的该些仰角是指向非显示区外缘来排列。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设备,该显示设备包含至少一显示单元及一光学膜片模块。该至少一显示单元具有至少一显示区及至少一非显示区。光学膜片模块是设置于该至少一显示单元上,该光学膜片模块包含一光学透光层及数个微透镜结构,光学透光层是设置于该显示单元上,微透镜结构是形成于该光学透光层上,其中该些微透镜结构是覆盖于该显示单元的至少部分该非显示区及/或至少部分该显示区上。其中,每一个该微透镜结构具有一斜面、一底面及一仰角,该底面靠近光学透光层,该仰角由该底面及该斜面相夹而成。本实用新型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学膜片模块,设置于至少一发光单元(如照明装置)上,其中该至少一发光单元具有至少一发光区及至少一非发光区,该光学膜片模块包含一光学透光层及数个微透镜结构,光学透光层是设置于该至少一发光单元上,微透镜结构是形成于该光学透光层上,其中该些微透镜结构是覆盖于该发光单元的至少部分该非发光区及/或至少部分该发光区上。其中,每一个该微透镜结构具有一斜面、一底面及一仰角,该底面靠近光学透光层,该仰角由该底面及该斜面相夹而成。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光装置,该发光装置包含至少一发光单元及一光学膜片模块。该至少一发光单元具有至少一发光区及至少一非发光区。光学膜片模块是设置于该至少一发光单元上,该光学膜片模块包含一光学透光层及数个微透镜结构,光学透光层是设置于该发光单元上,微透镜结构是形成于该光学透光层上,其中该些微透镜结构是覆盖于该发光单元的至少部分该非发光区及/或至少部分该发光区上。其中,每一个该微透镜结构具有一斜面、一底面及一仰角,该底面靠近光学透光层,该仰角由该底面及该斜面相夹而成。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显示设备可由多个显示单元所拼接组成,非显示区可形成于多个显示单元之间,例如非显示区为多个显示单元之间的接缝。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非显示区是形成于显示单元的周围,例如显示单元的边框区域。在本实用新型的不同实施例中,光学透光层的材料例如为塑料或玻璃等透明材质,用以承载光学膜片及微透镜结构。在本实用新型的不同实施例中,光学透光层的厚度可例如为50um~10mm,例如50um~250um(如透光膜)或1mm~10mm(如透光板)。在本实用新型的不同实施例中,光学透光层的折射率例如为1~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光学膜片模块还包含光学膜片,光学膜片是形成于光学透光层上,用于成型或承载微透镜结构。在一些实施例中,微透镜结构也可直接成型于光学透光层上,而未形成光学膜片。即光学膜片模块中可省略设置光学膜片。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光学膜片模块还包含保护层或保护膜,其中保护层填充并覆盖于微透镜结构上,而保护膜覆盖于微透镜结构上,均可用于保护微透镜结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保护层的折射率可小于微透镜结构的折射率。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保护层的折射率例如为1~2。在一些实施例中,当微透镜结构与保护层之间的折射率差异增加时,微透镜结构与显示单元或发光单元之间的距离可对应缩短。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当微透镜结构与保护层之间的折射率差异增加时,微透镜结构的仰角的最大角度可对应变小。在本实用新型的不同实施例中,微透镜结构的折射率例如为1~2.5。在一些的实施例中,微透镜结构的折射率可例如为1.3~1.75。在一些实施例中,微透镜结构的折射率可大于光学透光层的折射率。在一些实施例中,该些微透镜结构可排列于全部显示区(或发光区)及至少部分非显示区(或非发光区)上。在一些实施例中,该些微透镜结构可排列于显示区(或发光区)的周围区域及至少部分非显示区(或非发光区)上。在一些实施例中,该些微透镜结构可排列于显示区(或发光区)的周围区域及全部的非显示区(或非发光区)上。在不同的实施例中,这些微透镜结构可形成多个微槽道。在不同的实施例中,微透镜结构的高度例如为20um~300um,在一些实施例中,微透镜结构的高度例如为20um~50um。在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的实施例中,微透镜结构的底角可实质等于90度,即微透镜结构的剖面三角形可呈直角三角形。在一些实施例中,位于该非显示区外缘上的该微透镜结构的该仰角角度是该些微透镜结构的该些仰角中相对较大的角度,即位于非显示区上的微透镜结构的仰角角度是大于位于显示区上的微透镜结构的仰角角度。在一些实施例中,微透镜结构的仰角的角度变化可为连续性的,例如微透镜结构的仰角开口是朝向显示区中央来逐渐变小。在一些实施例中,微透镜结构的仰角的角度变化也可为非连续性的,例如部分的微透镜结构的仰角角度是相同的。在不同的实施例中,微透镜结构的仰角例如是小于70度。在一些实施例中,微透镜结构的仰角的最大角度例如为20~70度。在不同的实施例中,当微透镜结构的折射率变小,微透镜结构的仰角的最大角度应对应地变大。在一些实施例中,微透镜结构的顶角可指向显示单元或发光单元,而光学透光层是靠近于使用者。此时,间隔层是形成于光学膜片模块与显示单元之间;间隔层的作用是在提供足够空间予信号光线做偏折,因此间隔层的存在有助于正视角情况下的接缝或边框的消除能力。此间隔层的材质可为空气、透明液体或透明固体,且此间隔层的折射率小于微透镜结构的折射率。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透光层是设置靠近于显示单元或发光单元,光学膜片是靠近于使用者。此时,间隔层是形成于光学膜片与光学透光层之间。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膜片模块可包含多个光学膜片及一或多个保护层。多个光学膜片可上下堆叠地设置于光学透光层上,而微透镜结构可设置于堆叠的光学膜片之间,保护层可填充于光学膜片及微透镜结构之间或包覆最外侧的微透镜结构,以保护微透镜结构。在此一实施例中,也可采用保护膜取代保护层,用以保护微透镜结构。在一实施例中,上、下层的微透镜结构的顶角可皆指向使用者。在一实施例中,上、下层的微透镜结构的顶角可皆指向显示单元或发光单元。在一实施例中,上、下层的微透镜结构的顶角可相互指向彼此,即上、下层的微透镜结构可上、下相反。在一实施例中,上、下层的微透镜结构的顶角可相互指向相反的方向。在一些实施例中,上、下层的微透镜结构可分别朝不同的非显示区外缘来排列。在一些实施例中,同一层的微透镜结构也可分别朝不同的非显示区外缘来排列,例如排列成二维交错的微槽道结构。在一些实施例中,微透镜结构可排列于光学透光层的相对上、下表面上,而保护层填充于微透镜结构之间或包覆最外侧的微透镜结构,以保护微透镜结构。在一些实施例中,微透镜结构可排列于光学透光层的相对上、下表面上,而保护膜可覆盖于微透镜结构之上,以保护微透镜结构。在不同实施例中,光学膜片模块还可包含数个光补偿结构,用于补偿非显示区附近的亮度,以减少显示设备或发光装置整体亮度不一致的情形。光补偿结构的排列区域是该些光补偿结构中的至少部分光补偿结构位于显示区中且靠近于非显示区。每一个该光补偿结构具有一斜面、一底面及一仰角,该底面靠近光学透光层,该仰角由该底面及该斜面相夹而成。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一个光补偿结构可具有剖面三角形,光补偿结构的剖面三角形具有顶角、底角及仰角。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一个光补偿结构可具有两斜面及一底面,各该斜面与该底面间各有一相同角度的仰角,该光补偿结构为对称的等腰三角形形态,并且等腰三角形形态的光补偿结构可为正的等腰三角形形态或是倒的等腰三角形形态。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一个光补偿结构可具有一弧面及一底面,该弧面为对称的圆弧形态,且圆弧形态的光补偿结构可为正的圆弧形态或是倒的圆弧形态。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具有对称形态的光补偿结构可将显示器两侧的信号光同时作光补强,且使光线分布均匀;其作用是将显示区靠边框位置的信号光,经光补偿结构后,从原本正出显示器的方向(垂直出显示器表面的法线方向),向两侧偏折,转向至大视角出光,以补偿大视角的低亮度问题。在一些实施例中,该些对称形态的光补偿结构间可留有一间隙,通过该些光补偿结构间的间隙,利用窄缝分光的原理可进一步强化大视角亮度。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具有对称形态的光补偿结构,其设置位置与不具对称形态特征的光补偿结构相同,可设置该些不具对称形态(如直角三角形形态)的光补偿结构之处,均可设置该些具有对称形态(如正的等腰三角形形态、倒的等腰三角形形态、正的圆弧形态或倒的圆弧形态)的光补偿结构;其中,前述各种形态的光补偿结构皆可形成于补偿膜片上,并借由上述折射原理达到分光、强化大视角功能的效果。在一些实施例中,当光学膜片模块设置于显示单元或发光单元上时,至少50%以上的该些光补偿结构的该些仰角是指向显示区中央(或发光区中央)来排列。在不同实施例中,光补偿结构的折射率可例如为1~2.5,每一个光补偿结构的高度例如为20um~300um。在不同实施例中,光学膜片模块还可包含补偿膜片,光补偿结构可形成于补偿膜片上。在一些实施例中,光补偿结构可设置于微透镜结构及显示单元的发光源(例如背光模块)之间,用于调整由发光源所发出的光线路径。在一些实施例中,微透镜结构可设置于液晶显示面板的上方(或有光学透光层及间隔层),而光补偿结构可设置于微透镜结构与背光模块之间,光补偿结构例如可位于液晶显示面板的内侧(靠近背光模块)或外侧(靠近使用者)。当光补偿结构设置于显示单元的外侧(靠近使用者)时,补偿膜片可贴附于显示单元的表面上或光学透光层的另一侧表面上;且此时,间隔层可填充于显示单元与光学透光层之间。在一些实施例中,光补偿结构及补偿膜片也可设置于显示单元的发光源中。在一些实施例中,光补偿结构及补偿膜片可设置于背光模块的导光板或扩散板上,以补偿非显示区附近的亮度。在一些实施例中,光补偿结构可直接形成于背光模块的光学组件上,以补偿非显示区附近的亮度。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含数个视角补偿结构,可形成于光学膜片上,且穿插排列于数个微透镜结构之中,其作用可让使用者在较大视角观看时,仍有显示器(显示单元)边框或接缝消除的视觉效果。其中视角补偿结构具有一斜面、一底面及一仰角,且视角补偿结构的仰角角度指向可不同于微透镜结构的仰角角度指向;并且,该些视角补偿结构底面积与该些视角补偿结构及该些微透镜结构的底面积总和的比值小于50%甚至30%,以避免影响或稀释原有微透镜结构所形成的影像放大效果。上述避免影响或是稀释原有微透镜结构所形成的影像放大效果,是由于原有微透镜结构的主要功能为放大所投射的可视区,使其在视觉上填满边框或接缝;而视角补偿结构的主要功能乃是让使用者在大视角观看时,其边框或接缝也是被消除的。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透光层可具有导角结构,此导角结构可位于非显示区上,用于进一步将光线或信号朝显示区来偏折。其中,导角结构可为削角、圆弧导角或多边形导角。在一些实施例中,保护层的折射率可大于该些微透镜结构的折射率。当光学膜片模块设置于显示单元或发光单元上时,至少50%以上(例如70%以上)的这些微透镜结构的这些仰角是指向显示区中央(或发光区)来排列(仰角开口朝向非显示区的外缘)。当保护层折射率小于微透镜结构折射率时,微透镜结构的仰角是指向非显示区(仰角开口朝向中央的显示区);当保护层折射率大于微透镜结构折射率时,则微透镜结构的仰角指向显示区(仰角开口朝向非显示区的外缘)。综上所述,相较于现有的显示器接缝或边框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光学膜片模块可设置于显示设备或发光装置上,以形成无接缝或无边框的视觉效果。且光学膜片模块还可包含光补偿结构,用于补偿非显示区(非发光区)附近的亮度,以减少显示设备或发光装置整体亮度不一致的情形。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内容能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优选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为本实用新型显示设备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图2A及图2B为本实用新型显示设备的一些实施例的示意图;图3A至图3G为本实用新型显示设备的一些实施例的示意图;图4A、图4B为本实用新型光学膜片模块在一些实施例中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显示设备在一些实施例中的示意图;图6A至图6C为本实用新型显示设备在一些实施例中的示意图;图7A、图7B、图7C及图7D为本实用新型显示设备的一些实施例的示意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显示设备在一些实施例中的示意图;图9A、图9B为本实用新型显示设备在一些实施例中的示意图;图10为本实用新型显示设备在一些实施例中的示意图;图11为本实用新型光补偿结构在一些实施例中的示意图;图12A至图12E为本实用新型显示设备在一些实施例中的示意图;图13A、图13B为本实用新型显示设备在一些实施例中的示意图;图14A、图14B为本实用新型发光源在一些实施例中的示意图;图15A至图15C为本实用新型光学膜片模块在一些实施例中的示意图;图16及图17为本实用新型显示设备在一些实施例中的示意图;图18为本实用新型显示设备在一些实施例中的示意图。附图中的符号说明:100显示设备;110显示单元;111显示区;112非显示区;113发光源;114A导光板;114B扩散板;115扩散膜;120、220、320、420、520、1120光学膜片模块;121、221、321、421、521、921、1121光学透光层;122、222、322、422、522、1122光学膜片;123、223、323、423、523、1123微透镜结构;124、324、424、524、1124保护层;124A、524A保护膜;125、625、725光补偿结构;125A、125B光补偿结构;825A、825B视角补偿结构;126、626补偿膜片;127、224、327A、327B间隔层;927导角结构;A1视角补偿结构底面积;A2总底面积;A、D顶角;B、E底角;C、F仰角;C1~C3仰角;α、α’角度;α1~α8折射角;α1’~α8’折射角。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及其他目的、特征、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将特举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再者,本实用新型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顶、底、前、后、左、右、内、外、侧面、周围、外缘、中央、水平、横向、垂直、纵向、轴向、径向、最上层或最下层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以说明及理解本实用新型,而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附图和说明被认为在本质上是示出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在图中,结构相似的单元是以相同标号表示。另外,为了理解和便于描述,附图中示出的每个组件的尺寸和厚度是任意示出的,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在附图中,为了清晰起见,夸大了层、膜、面板、区域等的厚度。在附图中,为了理解和便于描述,夸大了一些层和区域的厚度。将理解的是,当例如层、膜、区域或基底的组件被称作“在”另一组件“上”时,所述组件可以直接在所述另一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中间组件。另外,在说明书中,除非明确地描述为相反的,否则词语“包括”将被理解为意指包括所述组件,但是不排除任何其它组件。此外,在说明书中,“在......上”意指位于目标组件上方或者下方,而不意指必须位于基于重力方向的顶部上。请参照图1所示,图1为本实用新型显示设备的一实施例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显示设备100可用于显示影像,显示设备100可包含至少一显示单元110,光学膜片模块120可设置于该至少一显示单元110上,用以形成无接缝或无边框的视觉效果。即光学膜片模块120可消除或减少使用者看到接缝或边框的可能性,因而可改善显示设备100的显像质量。如图1所示,显示设备100的显示单元110可例如为:液晶显示器(LiquidCrystalDisplay,LCD)、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OrganicElectroLuminescenceDisplay,OEL)、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OrganicLightEmissionDiodeDisplay,OLED)、发光二极管显示器(LightEmissionDiodeDisplay,LED)、电浆显示面板(PlasmaDisplayPanel,PDP)或3D显示器。如图1所示,显示设备100的该至少一显示单元110具有至少一显示区111及至少一非显示区112,显示区111是表示为显示单元110中央的显示区域,也可表示为显示单元110的实际影像显示区域。非显示区112是形成于显示区111的周围或多个显示区111之间,相对地,非显示区112是表示为显示单元110的非显示区域,非显示区112也可表示为显示单元110未产生影像的区域。请参照图2A及图2B所示,图2A及图2B为本实用新型显示设备的一些实施例的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A所示,显示设备100可由多个显示单元110(如LCD面板)所拼接组成;此时,非显示区112可形成于多个显示单元110之间,例如非显示区112为多个显示单元110之间的接缝。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B所示,显示设备100可由单一显示单元110所形成,此时,非显示区112是形成于此显示单元110的周围,例如为此显示单元110的边框区域。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膜片模块120也可设置于一个或多个发光单元(图面未显示,其意义相当于实施例所述的显示单元)上形成一发光装置,用于消除或减少用户看到发光单元间的接缝或边框(非发光区,意义相当于实施例所述的非显示区)的可能性。其中,发光单元例如为冷阴极荧光灯管(ColdCathodeFluorescentLamp,CCFL)、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Diode,LED)、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OLED)、平面荧光灯(FlatFluorescentLamp,FFL)或电激发光组件(Electro-Luminescence,EL)。如图1及图4A、图4B所示,光学膜片模块120可包含光学透光层121、光学膜片122、数个微透镜结构123及保护层124或保护膜124A。当光学膜片模块120设置于显示单元110或发光单元上时,光学透光层121、光学膜片122、微透镜结构123及保护层124(或保护膜124A)可依序地设置于显示单元110或发光单元上。光学透光层121的材料例如为塑料或玻璃等透明材质(在一实施例中,光学透光层121与显示单元110间可有空气层存在),用以承载光学膜片122及微透镜结构123。光学膜片122可形成于光学透光层121上,用于成型或承载微透镜结构123。其中,光学膜片122的材料例如为PET/TAC/PC膜等透明材料。保护层124或保护膜124A是如图4A、图4B所示覆盖于微透镜结构123上,用于保护微透镜结构123。在一些实施例中,保护层124的折射率可以是小于微透镜结构123的折射率,例如保护层124的折射率为1~1.5。在此一实施例中,保护层折射率小于微透镜结构折射率,则微透镜主结构仰角指向非显示区外缘。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透光层121的厚度及折射率可依据光学膜片模块120的光学设计来决定。其中,光学透光层121的厚度可例如为50um~10mm,例如50um~250um(如透光膜)或1mm~10mm(如透光板)。其中,光学透光层121的折射率例如为1~2。在一些实施例中,微透镜结构123也可直接一体成型于光学透光层121上,而未形成光学膜片122。即光学膜片模块120中可省略设置光学膜片122。如图1所示,微透镜结构123可形成于光学膜片122上。在一些实施例中,微透镜结构123可一体成型于光学膜片122上,且微透镜结构123的材料可相同于光学膜片122的材料,即微透镜结构123的折射率可相同于光学膜片122的折射率。其中,微透镜结构123的折射率例如为1~2.5。在一些实施例中,微透镜结构123的折射率可例如为1.25~1.8。具体地,微透镜结构123的折射率可依据光学膜片模块120的光学设计来决定。在一些实施例中,微透镜结构123的折射率可大于光学透光层121的折射率。请参照图3A至图3G所示,图3A至图3G为本实用新型显示设备(或发光装置)的一些实施例的示意图。数个微透镜结构123可直接形成于光学透光层121上,当光学膜片模块120如图1所示设置于显示单元110或发光单元上时,该些微透镜结构123的排列区域可覆盖于显示单元110(或发光单元)的至少部分显示区111(或发光区)及至少部分非显示区112(或非发光区)上。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A所示,该些微透镜结构123可排列于显示区111(或发光区)的周围区域及至少部分非显示区112(或非发光区)上。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B所示,该些微透镜结构123可排列于全部显示区111(或发光区)及至少部分非显示区112(或非发光区)上。在一些实施例中,该些微透镜结构可排列于显示区111(或发光区)的周围区域及全部的非显示区112(或非发光区)。关于微透镜结构的几种分布情形,如表1中的图3C至图3G所示:分布情形显示区111(发光区)非显示区112(非发光区)图3C部分区域有微透镜结构123全部区域有微透镜结构123图3D无微透镜结构123全部区域有微透镜结构123图3E部分区域有微透镜结构123部分区域有微透镜结构123图3F无微透镜结构123部分区域有微透镜结构123图3G全部区域有微透镜结构123全部区域有微透镜结构123表1请参照图4A及图4B所示,图4A及图4B为本实用新型光学膜片模块在一些实施例中的示意图。在不同的实施例中,光学膜片模块120的该些微透镜结构123可形成多个微槽道。在不同的实施例中,每一个微透镜结构123的高度例如为300um以下。以目前可达到的技术下,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一个微透镜结构123的高度可为20um~50um,并且随着技术的进步,可望缩小至20um以下。如图1及图4A、图4B所示,在不同的实施例中,每一个微透镜结构123可具有一斜面、一底面及一仰角C,该底面靠近光学透光层121,该仰角C由该底面及该斜面相夹而成。其中,微透镜结构123的斜面可以为倾斜的平面或倾斜的曲面。如图1及图4A、图4B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一个微透镜结构123可例如具有一剖面三角形,即每一微透镜结构123的剖面形状可呈三角形。此剖面三角形具有一顶角A、一底角B及一仰角C,微透镜结构123的斜面是形成于顶角A与仰角C之间。当光学膜片模块120如图1所示设置于显示单元110或发光单元上时,微透镜结构123的顶角A是朝向使用者,而底角B及仰角C是靠近于光学透光层121。微透镜结构123的底角B可实质等于90度,即微透镜结构123的剖面三角形可呈直角三角形。其中,保护层124的折射率可小于该些微透镜结构123的折射率,且当光学膜片模块120如图1所示设置于显示单元110或发光单元上时,至少50%以上(例如70%以上)的该些微透镜结构123的该些仰角C是指向非显示区112外缘(或非发光区外缘)来排列。在光学膜片模块120的微透镜结构123中,微透镜结构123的仰角C角度是可变化的(如图1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位于非显示区112(非发光区)上的微透镜结构123的仰角C角度(例如图1中的C1)是最大的,即位于非显示区112上的微透镜结构123的仰角C角度是大于位于显示区111(发光区)上的微透镜结构123的仰角C角度。在一些实施例中,微透镜结构123的仰角C的角度变化可为连续性的,例如在图1中,微透镜结构123的仰角C开口是朝向显示区111中央(发光区)来逐渐变小(C1>C2>C3)。然不限于此,在一些实施例中,微透镜结构123的仰角C的角度变化也可为非连续性的,例如部分的微透镜结构123的仰角C角度是相同的。在不同的实施例中,微透镜结构123的仰角C例如是小于70度。在一些实施例中,微透镜结构123的仰角C的最大角度(例如在图1中的C1)例如为20~70度。在不同的实施例中,微透镜结构123的仰角C的最大角度可依据光学膜片模块120的光学设计来决定。例如,当微透镜结构123的折射率变小,微透镜结构123的仰角C的最大角度应对应地变大。如图1所示,当光学膜片模块120设置于显示单元110或发光单元上时,利用微透镜结构123的光学设计,经过光学膜片模块120的光线或信号,会朝显示区111来偏折。利用微透镜结构123的光学设计,则人眼无法观察到非显示区112(非发光区)的暗带,即使用者会无法或不易看到非显示区112,因而可消除或减少使用者看到接缝或边框的可能性,形成无接缝或无边框的视觉效果。在不同的实施例中,依据微透镜结构123与保护层124之间的折射率差异,光学膜片模块120的光学设计会有所不同。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当微透镜结构123与保护层124之间的折射率差异增加时,微透镜结构123与显示单元110或发光单元之间的距离可对应缩短。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当微透镜结构123与保护层124之间的折射率差异增加时,微透镜结构123的仰角C的最大角度可对应变小。请参照图5所示,图5为本实用新型显示设备在一些实施例中的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膜片模块220包含光学透光层221、光学膜片222、数个微透镜结构223及间隔层224。当光学膜片模块220设置于显示单元110或发光单元上时,微透镜结构223的顶角A可指向显示单元110或发光单元,而光学透光层221可靠近于使用者。此时,间隔层224是形成于光学膜片模块220的光学膜片222与显示单元110之间,此间隔层224的材质可为空气、透明液体或透明固体,且此间隔层224的折射率小于微透镜结构223的折射率。请参照图6A至图6C所示,图6A至图6C为本实用新型显示设备在一些实施例中采用不同间隔层结构的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膜片模块320包含光学透光层321、光学膜片322、数个微透镜结构323及间隔层327A、327B。当光学膜片模块320设置于显示单元110或发光单元上时,光学透光层321是设置靠近于显示单元110或发光单元,光学膜片322可靠近于使用者。此时,间隔层可以几种形式结合于显示设备中,如图6A所示,该间隔层327A是形成于光学膜片模块320与显示单元110之间,在此一实施例中,保护层324填充于微透镜结构323之间,以保护微透镜结构;或如图6B所示,数个微透镜结构323及间隔层327B是形成于光学膜片322与光学透光层321之间;或如图6C所示,形成于光学膜片模块320与显示单元110之间的间隔层327A与形成于光学膜片322与光学透光层321之间的间隔层327B可同时存在设置。请参照图7A、图7B、图7C及图7D所示,图7A、图7B、图7C及图7D为本实用新型显示设备的一些实施例的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膜片模块420包含光学透光层421、多个光学膜片422、数个微透镜结构423及一或多个保护层424(其中,保护层424也可以图4B中的保护膜124A取代,但在此一实施例中仅以保护层424为实施例进行图式说明)。当光学膜片模块420设置于显示单元110或发光单元上时,多个光学膜片422可上下堆叠地设置于光学透光层421上,而微透镜结构423可设置于堆叠的光学膜片422之间,保护层424可填充于光学膜片422及微透镜结构423之间或包覆最外侧的微透镜结构423,以保护微透镜结构423。在一实施例中,如图7A所示,上、下层的微透镜结构423的顶角A可皆指向使用者。在一实施例中,如图7B所示,上、下层的微透镜结构423的顶角A可皆指向显示单元110或发光单元。在一实施例中,如图7C所示,上、下层的微透镜结构423的顶角A可相互指向彼此,即上、下层的微透镜结构423可上、下相反。在一实施例中,如图7D所示,上、下层的微透镜结构423的顶角A可相互指向相反的方向。在一些实施例中,上、下层的微透镜结构423可形成错位排列,例如图7C或图7D所示。请参照图8为本实用新型微透镜结构排列在一些实施例中的上视图。在一些实施例中,上、下层的微透镜结构423可分别朝不同的非显示区外缘来排列。在一些实施例中,同一层的微透镜结构423也可分别朝不同的非显示区外缘来排列,例如排列成二维交错的微槽道结构。请参照图9A、图9B所示,图9A、图9B为本实用新型显示设备在一些实施例中的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膜片模块520可包含光学透光层521、一光学膜片522、数个微透镜结构523及多个保护层524或保护膜524A。当光学膜片模块520设置于显示单元110或发光单元上时,该些微透镜结构523可排列于光学膜片522的上、下表面上,而保护层524可填充于微透镜结构523之间或包覆最外侧的微透镜结构523,保护膜524A可覆盖于微透镜结构523的外侧,以保护微透镜结构523。请参照图10所示,图10为本实用新型显示设备在一些实施例中的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膜片模块120还可包含光补偿结构125及补偿膜片126,光补偿结构125可形成于补偿膜片126上,用于补偿非显示区112(非发光区)附近的亮度,并避免在大视角观察时接缝处两侧的显示单元的信号光强度差异过大,以减少显示设备100整体亮度不一致的情形。光补偿结构125的排列区域是至少部分位于显示区111(发光区)中,且靠近于非显示区112(非发光区),用于将显示区111(发光区)的光线朝非显示区112(非发光区)来偏折,因而可调整光线穿过光学透光层121后,在非显示区112(非发光区)的亮度表现,以补偿非显示区112(非发光区)附近的亮度。请参照图11所示,图11为本实用新型光补偿结构在一些实施例中的示意图。在不同的实施例中,光补偿结构125的折射率及结构可相似于微透镜结构123。具体地,光补偿结构125的折射率可例如为1~2.5,每一个光补偿结构125的高度例如为20um~300um,每一个光补偿结构125可具有一斜面、一底面及一仰角F,该底面靠近如图10所示的光学透光层121,该些光补偿结构125的仰角F由该底面及该斜面相夹而成。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一个光补偿结构125可具有剖面三角形,光补偿结构125的剖面三角形具有顶角D、底角E及仰角F。不同于微透镜结构123,当光学膜片模块120设置于显示单元110或发光单元上时,该些光补偿结构125的该些仰角F可指向显示区111(或发光区)中央来排列。请参照图10及图12A所示,图12A为本实用新型显示设备在一些实施例中的示意图。光补偿结构125可设置于微透镜结构123及显示设备100或显示单元110的发光源113(例如背光模块)之间,用于调整由发光源113所发出的光线路径,使得显示区111(发光区)的光线可朝非显示区112(非发光区)来偏折,以补偿非显示区112(非发光区)附近的亮度。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膜片模块120的微透镜结构123可设置于液晶显示面板上,而光补偿结构125可设置于微透镜结构123与背光模块之间,光补偿结构125例如可位于液晶显示面板的内侧(如图10所示,靠近背光模块)或外侧(如图12A所示,靠近使用者)。如图12A所示,当光补偿结构125设置于显示单元110的外侧(靠近使用者)时,补偿膜片126可贴附于显示单元110的表面上或光学透光层121的另一侧表面上;且此时,间隔层127可填充于显示单元110与光学透光层121之间。请参阅图12B至图12E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的光补偿结构可为对称的形态,对称形态的光补偿结构可将显示器两侧的信号光同时作光补强,且使光线分布均匀;其作用是将显示区靠边框位置的信号光,经光补偿结构后,从原本正出显示器的方向(垂直出显示器表面的法线方向),向两侧偏折,转向至大视角出光,以补偿大视角的低亮度问题;如图12B及图12C中的光补偿结构125A或图12D及图12E的光补偿结构125B所示。请参阅图12B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一个光补偿结构125A可具有两斜面及一底面,各该斜面与该底面间各有一相同角度的仰角,该光补偿结构125A为对称的等腰三角形形态,并且该些光补偿结构为正的等腰三角形形态。请参阅图12C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一个光补偿结构125A可具有两斜面及一底面,各该斜面与该底面间各有一相同角度的仰角,为对称的等腰三角形形态,并且该些光补偿结构为倒的等腰三角形形态。请参阅图12D及图12E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一个光补偿结构125B可具有一弧面及一底面,该弧面为对称的圆弧形态,如图12D的正的圆弧形态或12E的倒的圆弧形态。前述该些光补偿结构125B间也可留有一间隙G,如同光补偿结构125A,通过光补偿结构间的间隙,可利用窄缝分光的原理进一步强化大视角亮度。上述具有对称形态的光补偿结构(如等腰三角形形态的光补偿结构125A或圆弧形态的光补偿结构125B),其设置位置与不具有对称形态特征的光补偿结构125相同,可设置该些不具有对称形态(如直角三角形形态)的光补偿结构125之处,均可设置该些具有对称形态的光补偿结构(如等腰三角形形态的光补偿结构125A或圆弧形态的光补偿结构125B);其中,前述各种形态的光补偿结构皆可成型于补偿膜片126上,并借由上述折射原理达到分光、强化大视角功能的效果。请参照图13A及图13B所示,图13A及图13B为本实用新型显示设备在一些实施例中的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光补偿结构625及补偿膜片626也可设置于显示单元110的发光源113(例如背光模块)中。例如,光补偿结构625及补偿膜片626可设置于背光模块的导光板114A或扩散板114B的扩散膜115之上,以补偿非显示区附近的亮度。请参照图14A及图14B所示,图14A及图14B为本实用新型发光源在一些实施例中的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光补偿结构725也可直接一体成型于发光源113(例如背光模块)的光学组件(例如导光板114A或扩散板114B的扩散膜115)上,以补偿非显示区附近的亮度。请参照图15A至图15C所示,图15A至图15C为本实用新型光学膜片模块在一些实施例中的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5A所示,视角补偿结构825A、825B可形成于光学膜片122上,且位于数个微透镜结构123之中,以补偿显示器接缝及边框的视角效果,让使用者在较大视角观察到接缝或边框时,该接缝或边框在视觉上仍旧是消失或缩小的。视角补偿结构可分为同向角及反向角,同向角代表其仰角指向与相邻的微透镜结构的仰角指向相同,反向角代表其仰角指向与相邻的微透镜结构的仰角指向相反,而同向视角补偿角与反向视角补偿角要同时存在。换言之,视角补偿结构的仰角指向与原有其它的微透镜结构123的仰角指向相同,为正向或同向的视角补偿结构825B;反之,则为逆向或反向的视角补偿结构825A(如图15A及15B所示)。视角补偿结构825A、825B的原理如图15B所示,视角补偿结构825A、825B的意义在于人眼在大视角观察时,可借由光线折射的角度缩小非显示区112的宽度,使使用者认为显示单元达到了无边框(单一显示单元)或接缝消除(多显示单元)的效果。如图15B所示,当微透镜结构123的折射率大于保护层124(如图15A所示)的折射率时,左方的黑色光线代表左侧显示单元110接缝附近的光穿过正向仰角的视角补偿结构825B后经折射角α1~折射角α8的折射路径进入眼睛;右方的黑色光线代表右侧显示单元110边框附近的光穿过逆向仰角的视角补偿结构825A后经折射角α1’~折射角α8’的折射路径进入眼睛。两条黑色光线进入眼睛的角度α与角度α’相同,且穿出微透镜结构123平面的位置接近,因此眼睛在此大视角的观察角度下,视觉上可感受到两显示单元110间的总边框(接缝)消除。此时微透镜结构123与视角补偿结构825A(及图面未显示的825B)的分布比例请参考图15C所示。其中,视角补偿结构825A(及图面未显示的825B)所占部分为视角补偿结构底面积A1,而微透镜结构123及视角补偿结构825A(及图面未显示的825B)的底面积总和为总底面积A2,则视角补偿结构825A(及图面未显示的825B)底面积占总底面积的比值为A1/A2;该比值需小于50%,以避免影响人眼在正视角(接缝的正前方或上方位置)时的无接缝或无边框的视觉效果,并且,该比值小于30%时可达到最佳的视角补偿效果。请参照图16及图17所示,图16及图17为本实用新型显示设备在一些实施例中的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透光层921可具有导角结构927,此导角结构927可位于非显示区112上,用于进一步将光线或信号朝显示区111来偏折。此导角结构927可为削角、圆弧导角或多边形导角,当通过此导角结构927,光线或信号会朝显示区111(发光区)来偏折。因此,利用微透镜结构123及导角结构927的光学设计,可使使用者更无法或不易看到非显示区112,因而可消除或减少使用者看到接缝或边框的可能性,形成无接缝或无边框的视觉效果。请参照图18所示,图18为本实用新型显示设备在一些实施例中的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膜片模块1120可包含光学透光层1121、一光学膜片1122、数个微透镜结构1123及保护层1124,其中保护层1124的折射率可大于该些微透镜结构1123的折射率。在此一实施例中,保护层折射率大于微透镜结构折射率,则不同于上述保护层折射率小于微透镜结构折射率时微透镜主结构仰角指向非显示区外缘,此时微透镜主结构仰角将指向显示区中央。当光学膜片模块1120设置于显示单元110或发光单元上时,至少50%以上(例如70%以上)的该些微透镜结构1123的该些仰角C是朝向显示区111(或发光区)来排列。利用微透镜结构1123的光学设计,经过光学膜片模块1120的光线或信号会朝显示区111(发光区)来偏折。利用微透镜结构1123与保护层1124的光学设计,则人眼无法或不易观察到非显示区112(非发光区)的暗带,即使用者会无法或不易看到非显示区112(非发光区),可消除或减少使用者看到接缝或边框的可能性,形成无接缝或无边框的视觉效果。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光学膜片模块可用于调整出光的路径,消除或减少使用者看到接缝或边框的可能性,以形成无接缝或无边框的视觉效果。且光学膜片模块还可包含光补偿结构,用于补偿非显示区(非发光区)附近的亮度,以减少显示设备或发光装置整体亮度不一致的情形。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术语“透镜”在内容背景允许时可指代各种类型的光学组件中任一种,包括折射、绕射、反射、磁性、电磁及静电光学组件,或其组合。这些例示性的实施例的各种态样是本领域技术者在将它们的工作内容传达给其他本领域技术者时所常用的用词来描述于本文中。但本领域技术者将可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只用某些被描述的态样来实施。为了说明的目的,特定的数量、材料及组态被提出,用以提供对于本实用新型的实体例的完整的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者将可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在没有特定的细节下被实施。在其它例子中,已知的特征被省略或被简化以避免遮蔽了示范性的实施例。“在一些实施例中”及“在各种实施例中”等用语被重复地使用。该用语通常不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但它也可以是指相同的实施例。“包含”、“具有”及“包括”等用词是同义词,除非其前后文意显示出其它意思。虽然各种方法、设备及系统的例子已被描述于本文中,但本揭示内容涵盖的范围并不局限于此。相反地,本揭示内容涵盖所有合理地落在权利要求界定的范围内的方法、设备、系统及制造之物,权利要求的范围应依据已被建立的申请专利范围解释原理来加以解读。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然其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项技艺的人士,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更动与修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后附的申请专利范围所界定的为准。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