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盒和成像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78768发布日期:2018-09-18 22:06阅读:11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照相成像打印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可拆卸地安装在成像装置上的处理盒以及具有该处理盒的成像装置。



背景技术:

成像装置是一种利用电子照相原理把图像形成于打印介质如纸张上的设备,包括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一体机等,通常包括主机及可拆卸地安装于主机内的处理盒。其中,处理盒上设置有旋转元件和接收打印机等主机提供的旋转驱动力的旋转力传递组件,旋转元件至少包括显影元件、感光鼓、充电元件中的一种,处理盒安装至主机之后,旋转力传递组件与主机的驱动机构配合并接收驱动机构提供的旋转力,进而带动旋转元件转动。

公布号为CN102067042A的中国专利文献中公布了一种处理盒,其旋转力传递组件采用圆球式万向节。这种圆球式万向节容易从齿轮中脱出,或者偏离方向,特别是在运输过程中,这种现象更易出现,此外,圆球式万向节结构比较难与主机的驱动机构啮合,从而造成圆球式万向节的传输功能丧失或工作不稳定。为了使圆球式万向节能够与主机的驱动机构配合,通常需要设置扭簧及限位件来对其进行定位,这便增加了零部件的数量,使处理盒的结构复杂化。

另外,公布号为CN103376696A的中国专利文献中公布了一种处理盒,其旋转力传递组件具有伸缩功能,包括驱动杆和齿轮组件,驱动杆相对于齿轮组件的轴向往复移动,该旋转力传递组件在安装和拆卸处理盒时易与打印机内的传动杆卡死,导致处理盒的驱动杆和打印机的传动杆损坏,使处理盒无法正常工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落机平稳,保证处理盒的驱动力传递组件与成像装置的驱动轴准确联接,同时驱动力传递组件与驱动轴易于脱离的处理盒。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上述处理盒的成像装置。

为实现上述主要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处理盒,包括盒体、辊和驱动力传递组件,辊可旋转地支撑在盒体的第一端壁和第二端壁上,驱动力传递组件位于盒体第一端壁侧并与辊驱动连接,驱动力传递组件用于接收驱动力;处理盒还包括驱动机构,驱动机构位于盒体的两端,驱动机构驱动盒体沿着盒体的长度方向移动;驱动机构包括驱动杆组件,驱动杆组件具有受力端和施力端,受力端接收外力,施力端推动盒体移动。

由上述方案可见,推动驱动杆组件的受力端后,驱动杆组件的施力端推动盒体沿着盒体的长度方向移动,进而实现处理盒上驱动力传递组件与打印机中驱动轴的联接或分离。具有该驱动机构的处理盒结构简单、落机平稳,而且能够保证处理盒的驱动力传递组件与成像装置的驱动轴的准确联接,同时驱动力传递组件与驱动轴易于脱离。

一个优选的方案是,驱动机构包括两个驱动杆组件,两个驱动杆组件对称设置在盒体长度方向的两端。

由上可见,位于处理盒上远离驱动轴一端的驱动杆组件用于在装机时使驱动力传递组件与成像装置的驱动轴准确接合;位于处理盒上靠近驱动轴一端的驱动杆组件用于在取出处理盒时使驱动力传递组件与驱动轴顺畅地脱离。

一个优选的方案是,驱动机构包括一个驱动杆组件和至少一个第一弹性件,驱动杆组件和第一弹性件分别位于盒体长度方向的两端。

由上可见,驱动杆组件与第一弹性件配合便于实现驱动力传递组件与驱动轴的联接与分离。

进一步的方案是,驱动杆组件安装在盒体的顶部并位于盒体上远离驱动力传递组件一端,驱动杆组件包括压杆、第二弹性件以及第一迫推件,第二弹性件的一端抵接在压杆上,第二弹性件的另一端抵接在盒体上,压杆具有受压部和推送部,推送部与第一迫推件连接并推动第一迫推件沿着盒体的长度方向移动。

由上可见,在处理盒装机时通过压杆与打印机内壁的接触,触发压杆移动,从而带动第一迫推件沿着盒体的长度方向向远离驱动轴一侧移动,由于第一迫推件与打印机第二侧壁抵接,因此第一迫推件推动处理盒向靠近驱动轴一侧移动,实现驱动力传递组件与驱动轴的接合。将处理盒从打印机内取出时,随着处理盒向外移动,压杆在第二弹性件的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移动,从而带动第一迫推件沿着盒体的长度方向向靠近驱动轴一侧移动,处理盒在第一弹性件的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推动盒体向远离驱动轴一侧移动,实现驱动力传递组件与驱动轴的分离。

一个优选的方案是,处理盒还包括端盖,端盖安装在盒体的端部,驱动杆组件安装在端盖上;驱动杆组件包括呈钝角设置的伸缩推杆和第二迫推件,第二迫推件的一端铰接在伸缩推杆上,第二迫推件的中部铰接在端盖上。

由上可见,推动伸缩推杆后,第二迫推件在力的作用下旋转且第二迫推件的自由端与打印机的第二侧壁抵接并推动盒体向靠近驱动轴一侧移动,从而实现驱动力传递组件与驱动轴的接合。

进一步的方案是,伸缩推杆包括推送杆、外杆、滑爪套、弹簧和连接杆,外杆固定在端盖上,外杆上设有沿其轴向布置的导轨,推送杆插装在导轨内,滑爪套的一端与推送杆的端部相匹配,滑爪套的另一端与连接杆的第一端连接,连接杆的第二端与第二迫推件铰接,弹簧设置在连接杆的第二端,弹簧的两端分别抵接在连接杆和端盖上,滑爪套在推送杆的推动下沿推送杆的轴向做往复运动和沿推送杆的周向做旋转动作。

由上可见,伸缩推杆具有自锁功能,可防止处理盒装机后第二迫推件转动,导致驱动力传递组件与驱动轴脱离,从而无法实现驱动力的传递。

一个优选的方案是,驱动杆组件包括至少一个拨杆,拨杆的中部铰接在盒体上,拨杆与盒体的宽度方向呈锐角设置,拨杆的受力端向驱动力传递组件一侧倾斜。

由上可见,打印机的门盖驱动拨杆转动后,拨杆的一端与打印机的第二侧壁抵接并推动盒体向靠近驱动轴一侧移动,从而实现驱动力传递组件与驱动轴的接合。

一个优选的方案是,处理盒还包括芯片座,芯片座安装在盒体上并可沿着盒体的长度方向移动。

由上可见,在盒体移动过程中,芯片座与打印机相对固定,并且芯片座相对于盒体沿着盒体的长度方向向远离驱动轴一侧移动,实现打印机电触点始终与盒体电触点电接触。

一个优选的方案是,盒体的第一端壁侧设置有可导电的第二弹性件,第二弹性件与处理盒电连接。

由上可见,实现处理盒与打印机电连接的导电部件为弹性件,从而保证了处理盒装机后与打印机进行良好的电接触。

为实现上述另一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成像装置,成像装置具有盒容纳室,盒容纳室中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第一侧壁上设置有驱动轴,盒容纳室中可拆卸地安装有处理盒,处理盒为上述的处理盒,驱动力传递组件与驱动轴接合并接收驱动力。

由上述方案可见,推动驱动杆组件的受力端后,驱动杆组件的施力端推动盒体沿着盒体的长度方向移动,进而实现处理盒上驱动力传递组件与打印机中驱动轴的联接或分离。具有该驱动机构的处理盒结构简单、落机平稳,而且能够保证处理盒的驱动力传递组件与成像装置的驱动轴的准确联接,同时驱动力传递组件与驱动轴易于脱离。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处理盒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处理盒第一实施例中端盖和驱动杆组件的结构分解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处理盒第一实施例中驱动杆组件第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处理盒第一实施例中驱动杆组件第二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处理盒第一实施例中伸缩推杆的结构分解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处理盒第一实施例中驱动力传递组件和驱动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处理盒第一实施例第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处理盒第一实施例第二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处理盒第一实施例第三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处理盒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处理盒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处理盒第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处理盒第四实施例中盒体和驱动杆组件的结构分解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处理盒第四实施例中驱动杆组件第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处理盒第四实施例中驱动杆组件第二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处理盒第五实施例中驱动力传递组件与驱动轴分离时的示意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处理盒第五实施例中驱动力传递组件与驱动轴接合时的示意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处理盒第六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本实用新型处理盒第七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处理盒和成像装置第一实施例

参见图1至图8,本实施例的成像装置为打印机,打印机具有盒容纳室和门盖105,门盖105安装在盒容纳室的开口侧,盒容纳室具有第一侧壁101、第二侧壁102和顶壁,第一侧壁101和第二侧壁102相对设置,顶壁位于第一侧壁101和第二侧壁102之间,顶壁上设置有电连接机构,电连接机构上设置有打印机电触点104,第一侧壁101上设置有驱动轴103,驱动轴103向外传输驱动力。盒容纳室中可拆卸地安装有处理盒。

处理盒包括盒体12、感光鼓、显影辊、芯片座13、驱动机构以及驱动力传递组件,盒体12长度方向两端的第一端壁和第二端壁上均设置有端盖14,芯片座13安装在盒体12的外壁上并可沿着盒体12的长度方向移动,芯片座13上安装有芯片,芯片上具有盒体电触点。感光鼓和显影辊均可旋转地支撑在盒体12的第一端壁和第二端壁上,并且驱动力传递组件安装在感光鼓上靠近盒体12第一端壁的轴向端处,驱动力传递组件用于与驱动轴103接合并接收驱动力。驱动机构位于盒体12的两端,驱动机构能够驱动盒体12沿着盒体12的长度方向移动。

驱动机构包括推送机构和复位机构,推送机构为一个驱动杆组件15,复位机构为至少一个第一弹性件16。驱动杆组件15位于盒体12上远离驱动力传递组件的一端,第一弹性件16位于盒体12上靠近驱动力传递组件的一端。驱动杆组件15具有受力端和施力端,受力端用于接收外力,该外力可以是用户施加的也可以是打印机的门盖施加的,施力端用于推动盒体12移动。

参见图2,端盖14上开设有安装槽141,驱动杆组件15安装在安装槽141内。驱动杆组件15包括呈钝角设置的伸缩推杆和迫推件151,迫推件151的一端铰接在伸缩推杆上,迫推件151的中部通过铰轴1511铰接在端盖14上。推动伸缩推杆后,迫推件151在力的作用下旋转且迫推件151的自由端与打印机的第二侧壁102抵接并推动盒体12向靠近驱动轴103一侧移动,从而实现驱动力传递组件与驱动轴103的接合。

参见图2至图5,伸缩推杆包括推送杆152、外杆153、滑爪套154、连接杆155和弹簧156,外杆153固定在端盖14上,外杆153上设有沿其轴向布置的三条导轨1531,推送杆152上与导轨1531相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定位柱1521,定位柱1521插装在导轨1531内。滑爪套154的周壁上与导轨1531相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定位凸起1541,伸缩推杆处于收缩状态时,定位凸起1541进入导轨1531内。滑爪套154的一端与推送杆152的端部的形状相匹配,滑爪套154的另一端与连接杆155的第一端固定连接,连接杆155的第二端与迫推件151铰接。连接杆155上靠近第二端处设有弹簧固定板1551和弹簧156,弹簧156沿着连接杆155的长度方向延伸,弹簧156的一端抵接在弹簧固定板1551上,另一端抵接在安装槽141的内壁上。滑爪套154在推送杆152的推动下沿推送杆152的轴向做往复运动和沿推送杆152的周向做旋转动作。此外,外杆153也可以与端盖14一体成型。伸缩推杆具有自锁功能,可防止处理盒装机后迫推件151转动,导致驱动力传递组件与驱动轴103脱离,从而无法实现驱动力的传递。

参见图6,驱动力传递组件包括驱动力传递件17和齿轮座18,齿轮座18设置在感光鼓的一轴向端上,且驱动力接收件17与感光鼓同轴设置,驱动力接收件17固定在齿轮座18的上,齿轮座18在其外壁设置有齿轮部174。驱动力传递件17的端部具有凸爪176,驱动轴103上相对于驱动轴103的轴线对称设置有两个驱动柱1031,凸爪176上与驱动柱1031接触的接触面平行于驱动力传递件17的轴线,因此,在将处理盒从打印机中取出时,驱动柱1031不会与凸爪176产生干涉,处理盒能够从打印机中顺畅取出。

盒体12的第一端壁侧设置有可导电的第二弹性件19(见图1),第二弹性件19的两端分别抵接在处理盒上和打印机的第二侧壁102上,通过第二弹性件19实现处理盒与打印机之间的电连接。由于实现处理盒与打印机电连接的导电部件为弹性件,从而保证了处理盒装机后与打印机进行良好的电接触。

下面对本实施例的处理盒的装机和取出过程作如下介绍。

参见图1、图6至图8,处理盒的装机过程包括如下步骤。

首先,将处理盒沿x方向插入打印机,打印机电触点104与盒体电触点接触实现电连接,同时,驱动力接收件17与驱动轴103处于分离状态。

接着,打印机门盖105或者用户用手按压推送杆152,滑爪套154运动并向前推送连接杆155,迫推件151在连接杆155的推动下进行逆时针旋转,迫推件151的自由端与打印机的第二侧壁102抵接并推动盒体12向靠近驱动轴103一侧移动,处理盒运动方向为图7中箭头A向,第一弹性件16压缩,驱动力传递组件与驱动轴103的接合,完成处理盒的装机。在盒体12移动过程中,芯片座13与打印机相对固定,并且芯片座13相对于盒体12沿着盒体12的长度方向向远离驱动轴103一侧移动,实现打印机电触点104始终与盒体电触点电接触。

参见图1、图8和图9,处理盒的取出过程包括如下步骤。

首先,打印机门盖105或者用户用手再次按压推送杆152,定位凸起1541进入导轨1531内,且滑爪套154运动并进入外杆153内部,迫推件151在连接杆155的拉力下进行顺时针旋转,迫推件151的自由端与打印机的第二侧壁102分离。

接着,盒体12在第一弹性件16的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向远离驱动轴103一侧移动,处理盒运动方向为图9中箭头A’向。

接着,驱动力传递件17与驱动轴103分离。在盒体12移动过程中,芯片座13与打印机相对固定,并且芯片座13相对于盒体12沿着盒体12的长度方向向靠近驱动轴103一侧移动,实现打印机电触点104始终与盒体电触点接触。

最后,沿着抽出方向x’将处理盒从打印机取出。

处理盒和成像装置第二实施例

作为本实用新型处理盒第二实施例的说明,以下仅对与上述处理盒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予以说明。成像装置第二实施例为安装有处理盒第二实施例的成像装置。

参见图10,推送机构和复位机构均为驱动杆组件,两个驱动杆组件对称设置在盒体22长度方向的两端。

下面对本实施例的处理盒的装机和取出过程作如下介绍。

处理盒的装机过程包括如下步骤。

首先,将处理盒沿x方向插入打印机,驱动力接收件与驱动轴103处于分离状态。

接着,打印机门盖105或者用户用手按压远离驱动力传递件一侧驱动杆组件25的推送杆,滑爪套运动并向前推送连接杆,迫推件在连接杆的推动下进行逆时针旋转,迫推件的自由端与打印机的第二侧壁102抵接并沿着A向推动盒体22向靠近驱动轴103一侧移动,驱动力传递组件与驱动轴103的接合,完成处理盒的装机。

处理盒的取出过程包括如下步骤。

首先,打印机门盖105或者用户用手再次按压远离驱动力传递件一侧驱动杆组件25的推送杆,滑爪套运动并进入外杆内部,迫推件在连接杆的拉力下进行顺时针旋转,迫推件的自由端与打印机的第二侧壁102分离。

接着,用户用手按压靠近驱动力传递件一侧驱动杆组件26的推送杆,滑爪套运动并向前推送连接杆,迫推件在连接杆的推动下进行顺时针旋转,迫推件的自由端与打印机的第一侧壁101抵接并推动盒体22向远离驱动轴103一侧移动。

接着,驱动力传递件与驱动轴103分离。

最后,将处理盒从打印机取出。

处理盒和成像装置第三实施例

作为本实用新型处理盒第三实施例的说明,以下仅对与上述处理盒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予以说明。成像装置第三实施例为安装有处理盒第三实施例的成像装置。

参见图11,推送机构为弹性件35,复位机构为驱动杆组件36。弹性件35位于盒体32上远离驱动力传递组件的一端,驱动杆组件36位于盒体32上靠近驱动力传递组件的一端。

处理盒和成像装置第四实施例

作为本实用新型处理盒第四实施例的说明,以下仅对与上述处理盒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予以说明。成像装置第四实施例为安装有处理盒第四实施例的成像装置。

参见图12至图15,盒体42包括相互铰接的鼓框架421和显影框架422。驱动杆组件45安装在鼓框架421的顶部并位于盒体42上远离驱动力传递组件一端。驱动杆组件45包括压杆、第二弹性件452以及迫推件453。压杆包括一体成型的受压部4511、推送部4512和导向部4513。受压部4511位于导向部4513的一端,推送部4512为自导向部4513的表面向外延伸的凸起。迫推件453内设置有斜槽4531,斜槽4531的宽度稍大于推送部4512的直径,推送部4512连接在斜槽4531内并推动迫推件453沿着盒体42的长度方向移动。

导向部4513上开设有沿着压杆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开口槽4514,第二弹性件452位于开口槽4514内,且第二弹性件452的一端抵接在压杆上,另一端抵接在鼓框架421上。

在处理盒装机时通过压杆的受压部4511与打印机内壁的接触,触发压杆移动,从而带动迫推件453沿着盒体42的长度方向向远离驱动轴一侧移动,迫推件453与打印机第二侧壁抵接后,迫推件453推动处理盒向靠近驱动轴一侧移动,实现驱动力传递组件与驱动轴的接合。

将处理盒从打印机内取出时,随着处理盒沿着抽出方向向外移动,压杆在第二弹性件452的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移动,从而带动迫推件453沿着盒体42的长度方向向靠近驱动轴一侧移动,处理盒在第一弹性件的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推动盒体42向远离驱动轴一侧移动,实现驱动力传递组件与驱动轴的分离。

处理盒和成像装置第五实施例

作为本实用新型处理盒第五实施例的说明,以下仅对与上述处理盒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予以说明。成像装置第五实施例为安装有处理盒第五实施例的成像装置。

参见图16和图17,图16为本实施例的处理盒的驱动力传递组件与驱动轴分离时的结构示意图。图17为本实施例的处理盒的驱动力传递组件与驱动轴接合时的结构示意图。

推送机构为拨杆55,复位机构为弹性件56。拨杆55的中部铰接在盒体52上远离驱动力传递组件一端。拨杆55与盒体52的宽度方向呈锐角设置,且拨杆55的受力端向驱动力传递组件一侧倾斜,即拨杆55上靠近打印机门盖105的一端向驱动力传递组件一侧倾斜。

关闭打印机门盖105的同时,推动拨杆55,拨杆55旋转,且拨杆55上远离门盖105的一端向打印机的第二侧壁102移动并抵接在打印机的第二侧壁102上,接着,继续向前推送门盖105,拨杆55推动盒体52向靠近驱动轴103一侧移动,驱动力传递组件与驱动轴103的接合,完成处理盒的装机。

打开门盖105,拨杆55不受力后处于自由状态,弹性件56在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向远离驱动轴103一侧移动,驱动力传递组件与驱动轴103分离,最后,将处理盒从打印机取出。

处理盒和成像装置第六实施例

作为本实用新型处理盒第六实施例的说明,以下仅对与上述处理盒第五实施例的不同之处予以说明。成像装置第六实施例为安装有处理盒第六实施例的成像装置。

参见图18,推送机构为拨杆65,复位机构为拨杆66。两个拨杆分别铰接在盒体62长度方向的两端,其中远离驱动轴103一侧的拨杆65与实施例五中拨杆55结构一致。靠近驱动轴103一侧的拨杆66铰接在盒体62上。处理盒的装机过程与实施例五相同。

处理盒从打印机中取出的步骤如下。打开门盖105,向远离驱动轴103一侧推动拨杆66的受力端,拨杆66的施力端与打印机的第一侧壁101抵接后向远离驱动轴103一侧推动盒体62,盒体62向远离驱动轴103一侧移动,驱动力传递组件与驱动轴103分离,最后便可顺利将处理盒从打印机取出。

处理盒和成像装置第七实施例

作为本实用新型处理盒第七实施例的说明,以下仅对与上述处理盒第六实施例的不同之处予以说明。成像装置第七实施例为安装有处理盒第七实施例的成像装置。

参见图19,推送机构为弹性件75,复位机构为拨杆76,拨杆76铰接在盒体72上靠近驱动力传递组件一端。并且该拨杆76的结构与实施例六中拨杆66结构一致。

将处理盒装入打印机时,向远离驱动轴103一侧推动拨杆76,同时将处理盒插入打印机中,此时弹性件75处于受压状态且驱动力传递组件与驱动轴103未接合,然后向靠近驱动轴103一侧推动拨杆76,盒体72在弹性件75的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向靠近驱动轴103一侧移动,驱动力传递组件与驱动轴103的接合,完成处理盒的装机。

将处理盒从打印机取出时,向远离驱动轴103一侧推动拨杆76,驱动力传递组件与驱动轴103分离,然后沿着抽出方向x’将处理盒从打印机取出。

上述实施例中的弹性件为弹簧或者由弹性材料制成的部件等。

由上可见,推动驱动杆组件的受力端后,驱动杆组件的施力端推动盒体沿着盒体的长度方向移动,进而实现处理盒上驱动力传递组件与打印机中驱动轴的联接或分离。具有该驱动机构的处理盒结构简单、落机平稳,而且能够保证处理盒的驱动力传递组件与成像装置的驱动轴的准确联接,同时驱动力传递组件与驱动轴易于脱离。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变化和更改,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