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分离式全密封高效散热投影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95449发布日期:2018-12-18 21:05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一种分离式全密封高效散热投影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分离式全密封高效散热投影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投影仪均是采用一体机的结构设计,诸如,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205301791U的“一种新型的激光投影机架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206224128U的“一种激光投影机外壳”等。缺点在于以下几点:1,无法适应雨雪天气、整机浸水等恶劣环境条件。2,DMD芯片的散热采用风冷的方式,散热效果不佳。3,投影机的工作距离有限,无法实现远距离投影。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一体机结构带来的弊端,提供一种新型的分离式全密封高效散热投影系统。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分离式全密封高效散热投影系统,包含有,

主机能源单元,其具有主机外壳、投影主机及主机散热风扇,所述主机外壳上具有主机进液口、主机出液口、主机光纤输出口及主机电源输出口;

成像放大模块单元,其具有成像放大模块外壳及成像放大模块,所述成像放大模块外壳上具有与所述主机进液口对应的成像放大模块出液口、与所述主机出液口对应的成像放大模块进液口、与所述主机光纤输出口对应的成像放大模块光纤输入口及与所述主机电源输出口对应的成像放大模块电源输入口,所述成像放大模块独立于所述投影主机,所述成像放大模块至少包含有DMD芯片及镜头;以及液冷装置,其具有循环液泵、换热器及制冷板,所述制冷板容置于所述成像放大模块外壳的内部且所述制冷板用于制冷所述DMD芯片,所述换热器及所述循环液泵均容置于所述主机外壳的内部,所述换热器与所述主机散热风扇相对,所述主机散热风扇用于散热所述换热器。

作为一种分离式全密封高效散热投影系统的优选方案,所述投影主机的供电模块与所述主机电源输出口相电连接,所述主机电源输出口与所述成像放大模块电源输入口相电连接,所述成像放大模块电源输入口与所述成像放大模块相电连接,以实现所述投影主机对所述成像放大模块的供电。

作为一种分离式全密封高效散热投影系统的优选方案,所述循环液泵的进液口与所述换热器相管路连接,所述换热器与所述主机进液口相管路连接,所述主机进液口与所述成像放大模块出液口相管路连接,所述成像放大模块出液口与所述制冷板的出液口相管路连接,所述制冷板的进液口与所述成像放大模块进液口相管路连接,所述成像放大模块进液口与所述主机出液口相管路连接,所述主机出液口与所述循环液泵的出液口相管路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循环液泵与其配置的水箱均外置于所述主机能源单元和所述成像放大模块单元。

作为一种分离式全密封高效散热投影系统的优选方案,所述投影主机的光纤模块与所述主机光纤输出口相光纤连接,所述主机光纤输出口与所述成像放大模块光纤输入口相光纤连接,所述成像放大模块光纤输入口与所述成像放大模块相光纤连接,以实现所述投影主机对所述成像放大模块的光信号传输。

作为一种分离式全密封高效散热投影系统的优选方案,所述主机光纤输出口与所述成像放大模块光纤输入口间的光纤长度、所述主机进液口与所述成像放大模块出液口间的管路长度及所述主机出液口与所述成像放大模块进液口间的管路长度均根据所述主机能源单元与所述成像放大模块单元的间隔距离设置。

作为一种分离式全密封高效散热投影系统的优选方案,所述主机光纤输出口与所述成像放大模块光纤输入口间的光纤、所述主机进液口与所述成像放大模块出液口间的管路及所述主机出液口与所述成像放大模块进液口间的管路均采用反扣快拆接口。

作为一种分离式全密封高效散热投影系统的优选方案,所述主机外壳于所述主机散热风扇处具有散热窗,而所述成像放大模块外壳为全密封。

作为一种分离式全密封高效散热投影系统的优选方案,所述主机能源模块及所述成像放大模块内部的电器和光引擎全密封。

作为一种分离式全密封高效散热投影系统的优选方案,所述主机散热风扇的数量为2个以上,沿所述换热器的长度方向布置。

作为一种分离式全密封高效散热投影系统的优选方案,所述主机进液口、所述主机出液口、所述主机光纤输出口及所述主机电源输出口处于所述主机外壳的同侧;所述成像放大模块出液口、所述成像放大模块进液口、所述成像放大模块光纤输入口及所述成像放大模块电源输入口处于所述成像放大模块外壳的同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至少在于:采用新增主机模块和成像模块之间的光纤和水管长度可以做长度调节分离式的设计,可实现主机模块和成像模块异地投影。并且成像放大模块单元为全密封,提高其对雨雪、暴风等恶劣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实现户外投影。另外,成像放大模块采用液冷,主机采用风冷,散热结构布置合理,可靠性增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主机能源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成像放大模块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请参见图1至3,图中所示为采用一种分离式全密封高效散热投影系统。该投影系统主要由主机能源单元1、成像放大模块单元2及液冷装置等部件组成。

所述主机能源单元1具有主机外壳11、投影主机12及主机散热风扇13。所述投影主机12包括除DMD芯片和镜头以外所有的元器件(现对于现有机型而言)。所述主机外壳11上具有主机进液口113、主机出液口112、主机光纤输出口111及主机电源输出口114。本实施例中,所述主机进液口113、所述主机出液口112、所述主机光纤输出口111及所述主机电源输出口114处于所述主机外壳11的同侧。

所述成像放大模块单元2具有成像放大模块外壳21及成像放大模块22。所述成像放大模块外壳21上具有与所述主机进液口113对应的成像放大模块出液口213、与所述主机出液口112对应的成像放大模块进液口212、与所述主机光纤输出口111对应的成像放大模块光纤输入口211及与所述主机电源输出口114对应的成像放大模块电源输入口214。所述成像放大模块出液口213、所述成像放大模块进液口212、所述成像放大模块光纤输入口211及所述成像放大模块电源输入口214处于所述成像放大模块外壳21的同侧。所述成像放大模块22独立于所述投影主机12。所述成像放大模块22包含有DMD芯片及镜头。

所述投影主机12的供电模块与所述主机电源输出口114相电连接,所述主机电源输出口114与所述成像放大模块电源输入口214相电连接,所述成像放大模块电源输入口214与所述成像放大模块22相电连接,以实现所述投影主机12对所述成像放大模块22的供电。

所述投影主机12的光纤模块与所述主机光纤输出口111相光纤连接,所述主机光纤输出口111与所述成像放大模块光纤输入口211相光纤连接,所述成像放大模块光纤输入口211与所述成像放大模块22相光纤连接,以实现所述投影主机12对所述成像放大模块22的光信号传输。

所述液冷装置(比如,水冷)具有循环液泵33、换热器32(冷水排)及制冷板31。所述制冷板31容置于所述成像放大模块外壳21的内部且所述制冷板31用于制冷所述DMD芯片。所述换热器32及所述循环液泵33均容置于所述主机外壳11的内部。具体地说,所述循环液泵33的进液口与所述换热器32相管路连接,所述换热器32与所述主机进液口113相管路连接,所述主机进液口113与所述成像放大模块出液口213相管路连接,所述成像放大模块出液口213与所述制冷板31的出液口相管路连接,所述制冷板31的进液口与所述成像放大模块进液口212相管路连接,所述成像放大模块进液口212与所述主机出液口112相管路连接,所述主机出液口112与所述循环液泵33的出液口相管路连接。为了便于维修,所述循环液泵33与其配置的水箱均外置于所述主机能源单元1和所述成像放大模块单元2。

所述主机光纤输出口111与所述成像放大模块光纤输入口211间的光纤长度、所述主机进液口113与所述成像放大模块出液口213间的管路长度及所述主机出液口112与所述成像放大模块进液口212间的管路长度均根据所述主机能源单元与所述成像放大模块单元的间隔距离设置。

所述主机光纤输出口111与所述成像放大模块光纤输入口211间的光纤、所述主机进液口113与所述成像放大模块出液口213间的管路及所述主机出液口112与所述成像放大模块进液口212间的管路均采用反扣快拆接口,便于维修。

所述换热器32与所述主机散热风扇13相对。所述主机散热风扇13用于散热所述换热器32。所述主机外壳11于所述主机散热风扇13处具有散热窗,而所述成像放大模块外壳21为全密封。所述主机能源模块1及所述成像放大模块2内部的电器和光引擎全密封。本实施例中,所述主机散热风扇13的数量为2个,沿所述换热器32的长度方向布置。

所述液冷装置的工作过程:所述DMD芯片与所述制冷板31进行热交换,使得其工作温度降低,保证正常运行。热交换后的热量从所述成像放大模块单元2进入所述主机能源单元1(即,进入所述换热器32)。通过所述主机散热风扇13对所述换热器32散热,以将热量变为冷量。再通过所述循环液泵33,将冷量从所述主机能源单元1送入所述成像放大模块单元2(即,进入所述制冷板31)。以此往复循环。

本投影系统的投影工作原理基本同目前的市售设备。区别在于,所述投影主机12的供电模块对所述成像放大模块单元2采取较长距离的拉线供电。同时,所述投影主机12对所述成像放大模块采用较长距离的拉线光信号传输。

以上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且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