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复合膜、背光源和液晶显示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72048发布日期:2019-02-15 20:42阅读:216来源:国知局
光学复合膜、背光源和液晶显示模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光学复合膜、背光源和液晶显示模组。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装置是目前常用的平板显示器,其中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装置(ThinTransistorLiquidCrystalDisplay,简称TFT-LCD)是液晶显示装置中的主流产品。其中,背光模组是液晶显示装置的重要部件,随着屏幕尺寸做大,背光模组设计也需要相应的调整,为保证液晶显示模组的画面品味,必须在背光模组中使用多张光学膜,如棱镜膜、扩散膜、微棱镜膜等。随着液晶显示模组超清、薄型化设计的需求,对光学膜片设计也提出了新要求。目前普遍做法是通过粘合剂将诸如棱镜膜、扩散膜、微透镜膜贴合在一起成为光学复合膜,具体为通过将棱镜的尖角刺入到粘合剂中来达到贴合的目的。目前市场上的光学复合膜在产品厚度及环境可靠性上表现较好,但是存在遮蔽性变差的问题。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光学复合膜,旨在解决目前市场上光学复合膜遮蔽性差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光学复合膜包括粘贴在一起的扩散膜和增光棱镜膜,所述扩散膜和增光棱镜膜分别设置在入光面和出光面;所述扩散膜包括第一透光基材和扩散层,所述扩散层包括背离所述入光面的第一透光基材上的若干个扩散粒子,所述扩散粒子大小不等地排列在第一透光基材上;所述增光棱镜膜包括第二透光基材和棱镜结构,所述棱镜结构位于靠近所述出光面的第二透光基材上。优选地,所述扩散粒子的形状为球形、椭球形和柱形中的一种或几种。优选地,所述扩散粒子的材料为二氧化硅、聚苯乙烯或陶瓷微粒。优选地,所述扩散膜和增光棱镜膜之间形成粘贴层,所述粘贴层的厚度≤10μm。优选地,所述粘贴层的粘合剂采用丙烯酸树脂、聚氨酯丙烯酸酯树脂、聚酯丙烯酸酯树脂和环氧丙烯酸酯树脂的一种或几种。优选地,所述棱镜结构包括多个平行排列的条状棱镜,所述条状棱镜的在垂直于所述第二透光基材方向的截面为三角形。优选地,所述第一透光基材和第二透光基材的厚度为10μm~250μm。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背光源,包括框架、设置在所述框架内的导光板、以及设置在所述导光板入光面的灯条,以及上述光学复合膜,所述光学复合膜设置在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上,且所述增光棱镜膜在远离所述导光板的一面。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液晶显示模组,包括上述任一项的光学复合膜或上述背光源。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光学复合膜包括粘贴在一起的扩散膜和增光棱镜膜,所述扩散膜和增光棱镜膜分别设置在入光面和出光面;所述扩散膜包括第一透光基材和扩散层,所述扩散层包括背离所述入光面的第一透光基材上的若干个扩散粒子,所述扩散粒子大小不等地排列在第一透光基材上;所述增光棱镜膜包括第二透光基材和棱镜结构,所述棱镜结构位于靠近所述出光面的第二透光基材上。本实用新型的扩散膜靠近导光板的出光面,从导光板出来的光先经过扩散膜对光进行雾化,减少了导光板微结构或网点对光的微观汇聚,改善了遮蔽性,有利于减少导光板和LCD面板之间出现的干涉条纹。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光学复合膜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扩散膜11第一透光基材12扩散粒子2增光棱镜膜21第二透光基材22条状棱镜3粘贴层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另外,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光学复合膜POD(PrismonDiffuser),包括粘贴在一起的扩散膜1(Diffuser)和增光棱镜膜2(Prism),扩散膜1和增光棱镜膜2分别设置在入光面和出光面;扩散膜1包括第一透光基材11和扩散层,扩散层包括背离入光面的第一透光基材11上的若干个扩散粒子12,扩散粒子12大小不等地排列在第一透光基材11上;增光棱镜膜2包括第二透光基材21和棱镜结构,棱镜结构位于靠近出光面的第二透光基材21上。上述扩散粒子12用固化胶水(紫外光固化或热固化)涂布在第一透光基材11上,或者利用固定层将扩散粒子12无序地填充在固定层中。扩散膜1粘贴在导光板的出光面,当光源从导光板出来,进入扩散膜1,扩散粒子12可以限制性地向出光面一侧的多个方向分散,达到扩散目的。经过扩散膜1对光进行打散雾化,减少了导光板微结构或网点对光的微观汇聚,改善了遮蔽性,有利于减少导光板和玻璃(LCD面板)之间出现的干涉条纹。其中,上述扩散粒子12的形状为球形、椭球形和柱形中的一种或几种。第一透光基材11和第二透光基材21的材料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或聚碳酸酯(PC)。扩散粒子12的材料为二氧化硅、聚苯乙烯或陶瓷微粒。第一透光基材11和第二透光基材21的厚度为10μm~250μm。此外,扩散膜1和增光棱镜膜2之间形成粘贴层3,粘贴层3的厚度≤10μm。粘贴层3的粘合剂采用丙烯酸树脂、聚氨酯丙烯酸酯树脂、聚酯丙烯酸酯树脂和环氧丙烯酸酯树脂的一种或几种。将第二透光基材21背面涂布粘贴层3,然后与扩散膜1贴合,并通过紫外光(ultravioletlight)或热固化方式进行固化。本实施例的棱镜结构包括多个平行排列的条状棱镜22,条状棱镜22的在垂直于第二透光基材21方向的截面为三角形。上述条状棱镜22的高度在20~32μm之间,每条棱镜的高度相同,且截面为等腰三角形。进一步地,为了减少或消除棱镜与LCD面板之间产生的莫尔干涉条纹,棱镜结构可以至少包含三种或三种以上间距和高度各不相同的条状棱镜22,从而打乱了棱镜条纹的规律性排列方式,可以消除因棱镜条纹规律性排列方式所产生的规律性亮度变化,因而可以降低或消除棱镜片和LCD面板之间产生的莫尔干涉条纹。同时各棱镜条纹的无规律排列组合显著提高了棱镜反射光线亮度的均匀化,提升了照明光线的利用率并可进一步提高LCD的辉度。更进一步地,可在条状棱镜22的顶尖表面设置软胶体,软胶能有效地抗刮抗压,使增光棱镜膜2能抗刮抗压,然后在高度较低的条状棱镜22顶尖的表面设置硬胶体,由于硬胶体对光的折射率比软胶高,光的透过率增加,使增光棱镜膜2的光能利用率高。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背光源,包括框架、设置在框架内的导光板、以及设置在导光板入光面的灯条,以及上述的光学复合膜,扩散膜1设置在导光板的出光面上,且增光棱镜膜2在远离导光板的一面。灯条位于导光板的侧面或者背面,灯条可以为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Diode,简称:LED)或者冷阴极荧光灯管(ColdCathodeFluorescentLamp,简称:CCFL)。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液晶显示模组,包括上述光学复合膜或上述背光源。本实用新型的液晶显示模组遮蔽性高,减少了干涉条纹,提高了光的均匀性。本实用新型通过将两张膜片通过无溶剂胶粘剂复合成一个整体,形成一张具有独立结构的光学复合膜,满足产品超薄化市场需求,大大低于传统膜片厚度,且光学性能好、组装效率高,成本低。另外,本实用新型的扩散膜1位于增光棱镜膜2的下层,导光板出来的光首先进入微扩散膜1,镜扩散膜1对光进行打散雾化,减少了导光板微结构或网点对光的微观汇聚,改善了遮蔽性,有利于减少导光板和LCD面板之间出现的干涉条纹。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所作的等效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技术领域
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