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19917发布日期:2019-04-16 23:53阅读:146来源:国知局
一种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晶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如图1至图5所示,现有技术中液晶面板源驱动板(source board,简称S板)1用于为液晶面板提供驱动电路,通常设置在背板3上,如背板3背面3-1的下部分上,其为液晶面板提供驱动显示数据,且S板1通过覆晶薄膜(Chip On Film,简称COF)4与液晶面板连接。通常S板1为多段子S板(例如4段子S板1-1、1-2、1-3和1-4)通过连接线6连接而成,沿背板3长度方向通过多个S板支架7将S板1设置在背板3背面3-1的下部分上,其中S板支架7具有滑槽7-1,滑槽7-1内两侧具有挡沿7-2,S板1通过滑槽7-1与挡沿7-2卡接,S板支架7的与滑槽7-1相对的面粘贴至背板3背面3-1上,如此S板1两侧到达背板1背面3-1下部分的两侧边缘,因此在装配上后壳时,从外观来看,后壳成“几”字型突出,导致产品整体美观性差且不能满足用户在视觉意义上的超薄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通过改变背板和S板在背板上的布置方式而达到改变后壳形状的目的,实现产品整体美观,且在视觉上对产品减薄。

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背光模组,包括背板、S板和多个S板支架,所述S板由多个子S板依次连接形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夹持子S板的多个夹持架,所述背板包括底板和位于所述底板底端朝向所述底板正面翻折的翻边,所述底板背面具有延伸至所述翻边的一部分的凹部,与所述凹部对应的部分翻边一侧的部分翻边开设有与所述凹部贯通的第一缝隙,且与所述凹部对应的部分翻边另一侧的部分翻边开设有与所述凹部贯通的第二缝隙,多个夹持架夹持S板一端的子S板并穿过所述第一缝隙安装至所述底板正面,多个夹持架夹持S板另一端的子S板并穿过所述第二缝隙安装至所述底板正面,剩余的子S板通过多个S板支架安装至所述凹部内。

进一步地,所述凹部位于所述底板背面的中间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S板支架具有滑槽,所述滑槽内两侧具有挡沿,S板通过所述滑槽与所述挡沿卡接。

进一步地,所述S板支架的与所述滑槽相对的面粘贴至所述凹部内。

进一步地,为了实现子S板在第一缝隙和第二缝隙处的安装,所述夹持架包括夹持基座和可翻转夹板,所述夹持基座上表面开设有凹槽和卡接通槽,所述凹槽在所述夹持基座的宽度方向上贯通,所述可翻转夹板的一端与所述夹持基座的一端铰接且另一端设置有与所述卡接通槽卡接的卡接部,所述子S板穿插过所述可翻转夹板和所述凹槽形成的空间。

进一步地,所述卡接部为凹陷的U型区域,且所述U型区域一侧的外壁上具有倒钩,所述卡接通槽具有台阶限位部,在所述卡接部卡接至所述卡接通槽时,所述倒钩钩住所述台阶限位部。

进一步地,所述夹持基座的另一端设置成楔形结构。

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液晶面板、覆晶薄膜和如上所述的背光模组,所述液晶面板通过所述覆晶薄膜与所述背光模组中S板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具有如下优点和有益效果:与凹部对应的部分翻边的一侧的部分翻边开设有与凹部贯通的第一缝隙,且与凹部对应的部分翻边的另一侧的部分翻边开设有与凹部贯通的第二缝隙,通过夹持架将对应子S板分别穿过第一缝隙和第二缝隙装配到背板的底板的正面,剩余的子S板仍通过S板支架设置在背板中底板的背面,改变S板在背板上的布置方式,使得将S板两侧的子S板藏到背板内部,实现安装后的后壳在两侧上的缩减,提高产品整体美观性,并且在视觉上对产品减薄。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要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中背板模组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2为图1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沿图1中A-A方向的剖视图,其中仅示出S板、S板支架和背板;

图4为图3中C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现有技术背光模组实施例中S板与背板装配的后视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背光模组实施例中S板与背板装配的后视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背光模组实施例中背板的结构图;

图8为图7中D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背光模组实施例中S板与背板装配的仰视图;

图10为图9中E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背光模组实施例中夹持架的主视图,其中可翻转夹板与夹持基座卡接在一起;

图12为本实用新型背光模组实施例中夹持架的俯视图;

图13为沿图12中F-F方向的剖视图,其中可翻转夹板与夹持基座卡接在一起;

图14为沿图12中F-F方向的剖视图,其中可翻转夹板未与夹持基座卡接在一起。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至图5所示,S板1通过S板支架7分布在背板3背面3-1上,其中S板1由四个子S板1-1、1-2、1-3、1-4通过连接线6依次连接而成,S板支架7具有滑槽7-1,滑槽7-1内两侧具有挡沿7-2,子S板1通过滑槽7-1与挡沿7-2卡接,然后再将S板支架7的与滑槽7-1相对的面粘贴至背板3背面3-1,利用COF 4将S板1与液晶面板(未示出)连接。由于上述S板1的分布,在图5的基础上装配后壳(未示出)后,后壳成“几”字型突出,产品整体不美观且不能实现视觉上的减薄。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施例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如图6至图14所示,包括背板3'、S板1'、多个S板支架7和夹持架8,本实施例S板1'与现有技术中S板1相同且仍由多个子S板1'-1、1'-2、1'-3、1'-4依次连接形成,如图7和图8所示,背板3'包括底板3'-1和位于底板3'-1底端朝向底板3'-1正面翻折的翻边3'-2,底板3'-1背面具有延伸至翻边3'-2的一部分翻边3'-2-1的凹部3'-3,即凹部3'-3的槽底延伸至翻边3'-2-1,部分翻边3'-2-1一侧的部分翻边3'-2-2开设有与凹部3'-3贯通的第一缝隙10,且部分翻边3'-2-1的另一侧的部分翻边3'-2-3开设有与凹部3'-3贯通的第二缝隙11,多个夹持架8夹持S板1'一端的子S板1'-4并穿过第一缝隙10安装至底板3'-1正面,多个夹持架8夹持S板1'另一端的子S板1'-1并穿过第二缝隙11安装至底板3'-1正面,剩余的子S板1'-2和1'-3通过多个S板支架7安装至凹部3'-3内。在本实施例中,术语“正面”指朝向液晶面板5的一面,“背面”指与“正面”相反的一面。

具体地,如图6至图10所示,由子S板1'-1、1'-2、1'-3、1'-4依次通过连接线6连接形成,利用S板1'分段的特点,将S板1'的两侧的一部分隐藏到背板3'内,具体将子S板1'-1和1'-4隐藏至背板3'内,从而实现“几”字型后壳的两侧的缩减,形成倒U型结构,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如图7和图8所示,底板3'-1背面凹设有凹部3'-3,该凹部3'-3的开口朝向翻边3'-2,子S板1'-2插入三个S板支架7的滑槽7-1且子S板1'-3插入另三个S板支架7的滑槽7-1,由于滑槽7-1内的两侧均具有挡沿7-2,因此子S板1'-2和1'-3在垂直于液晶面板5的方向上不会从S板支架7上脱出,然后将各个S板支架7粘贴至凹部3'-3内,实现子S板1'-2和1'-3与背板3'的固定。为了方便描述,将凹部3'-3对应的翻边部分3'-2-1记为第一区段,第一区段一侧的部分翻边3'-2-2记为第二区段,第一区段另一侧的部分翻边3'-2-3记为第三区段。

由于第一缝隙10中子S板1'-4的安装方式和第二缝隙11中子S板1'-1的安装方式相同,因此,出于简要说明的目的,如图7和图9所示,仅描述第一缝隙10中子S板1'-4的安装方式。子S板1'-4利用多个(例如两个)夹持架8将子S板1'-4装配至底板3'-1的正面,具体地,如图10至图14所示,夹持架8包括夹持基座8-1和可翻转夹板8-2,夹持基座8-1上设置有凹槽8-3和卡接通槽8-4,其中凹槽8-3在所述夹持基座的宽度方向上贯通,可翻转夹板8-2的第一端与夹持基座8-1的第一端铰接,第二端设置有与卡接通槽8-4卡接的卡接部8-6,在可翻转夹板8-2的卡接部8-6卡接至卡接通槽8-4时,子S板1'-4穿插在可翻转夹板8-2和凹槽8-3形成的空间中,便于固定子S板1'-4。为了实现可翻转夹板8-2和卡接通槽8-4的卡接,如图13所示,可翻转夹板8-2具有凹陷的U型区域8-6,并且在U型区域8-6的一侧外壁上设置有倒钩8-7,该倒钩8-7可以与U型区域8-6一起成型,对应地,卡接通槽8-4内具有台阶限位部8-5,在将子S板1'-4放置在凹槽8-3内之后,按住可翻转夹板8-2使卡接部8-6卡接至卡接通槽8-4内,在卡接到位时倒钩8-7钩住台阶限位部8-5,实现稳定可靠卡接,避免非人工操作时卡接部8-6从卡接通槽8-4内脱出。在将子S板1'-4利用两个夹持架8固定夹持之后,将带有子S板1'-4的夹持架8导入第一缝隙10的同时夹持架8卡装至底板3'-1的正面,具体地,夹持架8的夹持基座8-1卡装至底板3'-1的正面,使得在从背板3'的后视图看过去时,看不到子S板1'-4,即将子S板1'-4隐藏在背板3'内。此外,如图11所示,夹持架8具有一定的厚度d,一方面用于支撑背板3'中底板3'-1及内部灯板及其他光学器件9,另一方面S板1'上多有元器件,这个厚度d可保证元器件和其他部件之间的距离。

另外,如图11所示,为了便于将带有子S板1'-4的夹持架8导入第一缝隙10内,在夹持基座8-1的第二端设置成楔形结构8-8,即第二端的的表面8-8设置成斜面。

本实施例还涉及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液晶面板5、覆晶薄膜4和如上所述的背光模组,液晶面板5通过覆晶薄膜4与背光模组中的S板1'连接,其中背光模组的结构参见图6至图14所示及其描述,在此不做赘述。

本实施例的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凹部3'-3对应的部分翻边3'-2-1的一侧的部分翻边3'-2-2开设有与凹部3'-3贯通的第一缝隙10,且翻边3'-2-1的另一侧的部分翻边3'-2-3开设有与凹部3'-3贯通的第二缝隙11,通过夹持架8将子S板1'-4和1'-1分别穿过第一缝隙10和第二缝隙11装配到背板3'的底板3'-1的正面,剩余的子S板1'-2和1'-3仍通过S板支架7设置在背板3'中底板3'-1的背面,改变S板1'在背板3'上的布置方式,使得将S板1'两侧的子S板1'-4和1'-1藏到背板3'内部,实现安装后的后壳在两侧上的缩减,提高产品整体美观性,并且在视觉上对产品减薄。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