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55367发布日期:2019-05-24 21:15阅读:130来源:国知局
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具有机身薄、低功耗、以及画质清晰等优点,而广泛应用于电视、移动终端、计算机等显示领域。尤其是在3D显示技术中,采用液晶显示器作为3D显示器,从而显示出不同于平面型2D显示器的立体影像。

当前,通过将2D的显示面板与3D的显示基板贴合进行组装,从而得到2D与3D可切换显示装置。由于2D的液晶显示面板主要是由薄膜晶体管(Thin Film Transistor,TFT)阵列基板、彩膜(Color Filter,CF)基板、以及位于TFT阵列基板和CF基板之间的液晶层构成。其中,液晶显示面板的TFT阵列基板侧还设置有驱动芯片,以及绑定有电路板,例如柔性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FPC),以使TFT阵列基板的TFT传输信号驱动液晶显示面板的各像素单元进行显示发光。因而,TFT阵列基板的边缘相对于CF基板的边缘会有部分延伸,这就使得2D的显示面板与3D的显示基板贴合组装后,TFT基板与3D面板之间存在间隙,由此将会在面压测试或整机组装的过程中存在破片的风险。

现有技术中,通过在TFT基板与3D的显示基板之间的间隙位置注入液体胶水,以使液体胶水填充间隙。但是,所注入的液体胶水不够均匀,强度小,致使其支撑力不足,受压后会出现较大的形变量,仍会存在破片的风险,致使显示装置的良率下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显示装置的各显示基板的面积大小不同,造成显示装置的各显示基板贴片组装后的面压测试和绑定制程易出现破片的风险,从而降低良率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

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所述第一基板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

所述第一基板的第一区域朝向所述第二基板一侧设置有彩膜基板;所述第一基板以及所述第二基板的面积大于所述彩膜基板的面积;

所述第二区域的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形成有第一间隙;所述第一间隙内设置有隔垫结构;所述隔垫结构朝向所述第二基板的表面与所述彩膜基板朝向所述第二基板的表面齐平。

可选的,所述第二区域的所述第一基板上还设置有驱动芯片;所述隔垫结构包括第一隔垫结构,所述第一隔垫结构位于所述驱动芯片远离所述彩膜基板的一侧,且所述第一隔垫结构的侧边与所述驱动芯片接触。

可选的,所述隔垫结构还包括第二隔垫结构;所述第二隔垫结构位于所述驱动芯片与所述彩膜基板之间,且所述彩膜基板临近所述驱动芯片的侧边与所述第二隔垫结构接触。

可选的,所述第二隔垫结构与所述驱动芯片之间具有第二间隙。

可选的,所述隔垫结构包括光学胶层。

可选的,所述隔垫结构还包括胶带层;其中,所述胶带层位于所述光学胶层和所述第一基板之间。

可选的,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

偏光片,所述偏光片位于所述彩膜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且所述偏光片在所述第一基板上的垂直投影位于所述第一基板的第一区域内;

以及位于所述偏光片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的胶合层,所述胶合层与所述隔垫结构至少部分交叠。

可选的,所述第二基板靠近所述第二区域的侧边,且在所述第二区域的投影位于所述隔垫结构在所述第二区域的投影内。

可选的,所述第一基板为阵列基板,所述第二基板为3D光学模组面板。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其第一基板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并在第一基板的第一区域处朝向第二基板的一侧设置有彩膜基板,且该第一基板以及第二基板的面积大于彩膜基板的面积,由此第二区域的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形成有第一间隙,通过在该第一间隙内设置隔垫结构,且该隔垫结构朝向第二基板的表面与彩膜基板朝向第二基板的表面齐平,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显示装置在按压测试或整机组装时,支撑力不足,出现形变致使破片,造成显示装置良率下降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通过在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的第一间隙内设置隔垫结构,且该隔垫结构朝向第二基板的表面与彩膜基板朝向第二基板的表面齐平,使得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的之间的第一间隙内的隔垫结构具有与彩膜基板相同的支撑力,从而在面压测试或整机组装时减小显示装置中基板的形变量,以降低破片的风险,进而提高显示装置的良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还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例如可以为2D与3D可切换屏的显示装置。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10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其中,第一基板10包括第一区域11和第二区域12;在第一基板10的第一区域11处朝向第二基板20的一侧设置有彩膜基板30;该第一基板10以及第二基板20的面积大于彩膜基板30的面积;第二区域12的第一基板10与第二基板20之间形成有第一间隙41;该第一间隙41内设置有隔垫结构50;且该隔垫结构50朝向第二基板20的表面51与彩膜基板30朝向第二基板20的表面31齐平。

液晶显示装置具有显示区和非显示区,其非显示区设置有电路走线等,以驱动其显示区的各像素单元进行发光显示。而液晶显示装置的彩色显示通过液晶显示装置的CF基板与TFT阵列基板、以及位于TFT阵列基板与CF基板之间的液晶层共同作用来实现的。此外,液晶显示装置还可通过具有特定功能面板,实现液晶显示装置的附加功能。例如液晶显示装置的触控面板能够实现人机交互功能,液晶显示装置的3D光学模组能够实现三维显示功能等。通常液晶显示装置成盒后需要进行面压测试,以确保显示装置的具有足够的耐压程度,以及在后续组装时具备足够的支撑力。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100具有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以及位于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之间的彩膜基板30,且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的面积大于彩膜基板30的面积。当将第一基板10划分为第一区域11和第二区域12,且彩膜基板30位于第一基板10的第一区域11时,第二区域12的第一基板10与第二基板20存在一第一间隙41。此时,在对显示装置100进行面压测试过程时,第二区域12的第一基板10和/或第二基板20在第一间隙41的空间内发生较大的形变,进而容易致使显示装置100产生破片的危险。

为提高显示装置100的良率,降低显示装置100的破片风险,在显示装置100的第二区域12的第一基板10与第二基板20之间的第一间隙41内设置隔垫结构50,且该隔垫结构50朝向第二基板20的表面51与彩膜基板30朝向第二基板20的表面31齐平,以使隔垫结构50在第一基板10与第二基板20之间发挥支撑作用,防止面压测试时出现跷跷板的现象。此外,该隔垫结构50应具有一定的强度,以满足面压测试所需的支撑力。

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通过在第二区域的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设置隔垫结构,从而使得隔垫结构能够在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发挥支撑作用,以减小面压测试时显示装置中各组成部分的形变量,进而降低显示装置的破片风险,提高显示装置的良率。

可选的,继续参考图1,显示装置100的第二基板20靠近第一基板10的第二区域12的侧边在第二区域12的第一基板10上的投影位于隔垫结构50在第二区域12的第一基板10的投影内,从而进一步保证隔垫结构50在边缘处的支撑作用,防止面压测试时跷跷板现象产生。

可选的,在显示装置中还需设置相应的驱动芯片,该驱动芯片能够传输和发送相应的数据信号,以使显示装置实现特定图形文字等信息的显示。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2,显示装置100还包括驱动芯片60,该驱动芯片60设置于第二区域12的第一基板10上;且隔垫结构包括第一隔垫结构501,该第一隔垫结构501位于驱动芯片60远离彩膜基板30的一侧,且第一隔垫结构501的侧边52与驱动芯片60接触。

显示装置100成盒后需要进行面压测试,以保证显示装置100具有足够的抗压能力以及后续组装时具有足够的绑定支撑力。而显示装置100面压测试的压头所处的位置为驱动芯片60的附近,且靠近显示装置100的边缘。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结合图2和图3,对显示装置100进行面压测试时测试压头的位置例如可以为测试点110的位置,该测试点110位于靠近显示装置100的边缘,该测试点110在显示装置100组装时,可设置绑定背光模组等的卡扣(图中未示出)。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测试点110仅是示例性的面压测试的压头位置,而面压测试不仅仅限于测试点110,通常面压测试的测试治具会从显示装置100的面内逐渐向边缘移动,以对整个显示装置100的面板进行测试。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显示装置100面压测试的压头位置以及显示装置100组装时绑定其它部件的卡扣位置均处于显示装置100的边缘附近,以及驱动芯片60的附近。为防止驱动芯片60靠近显示装置100边缘的位置因支撑力不足,而造成显示装置100产生破片,将第一隔垫结构501设置于驱动芯片60远离彩膜基板30的一侧,即靠近显示装置100边缘的一侧。同时,将第一隔垫结构501的侧边与驱动芯片60接触,能够起到固定驱动芯片60的作用,且驱动芯片60的厚度h1小于第一隔垫结构501的厚度h2,从而防止按压时,驱动芯片60与其它部件之间产生撞键,影响显示信号。

可选的,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100的隔垫结构还包括第二隔垫结构502。该第二隔垫结构502位于驱动芯片60与彩膜基板30之间,且彩膜基板30临近驱动芯片60的侧边32与第二隔垫结构502接触。

如图4,在显示装置100的彩膜基板30与驱动芯片60之间还设置有第二隔垫结构502,以使得驱动芯片60的两侧均具有足够的支撑力。并且将第二隔垫结构502与彩膜基板30临近驱动芯片60的侧边接触,能够防止第一基板10的第一区域11和第二区域12的边界处支撑力变化,造成第一基板10或第二基板20弯折变形,致使显示装置100破损,致使显示装置100破损。

继续参考图4,驱动芯片60上设置有集成电路,致使驱动芯片在工作时产生一定的热量。为满足驱动芯片60的散热需求,在彩膜基板30与驱动芯片60之间设置有第二隔垫结构502,该第二隔垫结构502与驱动芯片60之间具有第二间隙42。

参考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显示装置100的隔垫结构50起支撑作用,因此该隔垫结构50应具备一定的强度,该隔垫结构50可选为包括光学胶层。通常光学胶可用于胶结透明光学元件,例如镜头、显示面板等,是一种特别的胶粘剂,其具有无色透明、较高的光透过率和胶结强度等特点,可在室温或中温下发生固化,且有固化收缩小的特性,从而能够满足隔垫结构50的支撑作用。可选的,该光学胶层的材料包括丙烯酸树脂。

可选的,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在满足强度要求的前提下,隔垫结构50可以包括胶带层520和光学胶层510两层结构。其中,胶带层520位于光学胶层510和第一基板10之间。该胶带层520例如可以为海绵胶带;光学胶层510例如可以为光学胶层,该光学胶层的材料可选为包括丙烯酸树脂材料。

可选的,显示装置为液晶显示装置,而偏光片是液晶显示装置成像的必要组成部分。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还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显示装置100具有第一基板10、第二基板20、以及位于第一基板10与第二基板20之间的彩膜基板30。此外,显示装置100还设置有偏光片70和胶合层80。其中,偏光片70位于彩膜基板30与第二基板20之间,且偏光片70在第一基板10上的垂直投影位于第一基板10的第一区域内;胶合层80位于偏光片70与第二基板20之间,且胶合层80与隔垫结构50至少部分交叠。

继续参考图6,显示装置100的偏光片70能够将不具有偏极性的自然光转化为偏极光,以使与电场方向垂直的光线通过,进而使得液晶显示装置能够正常的显示影像。而在第二基板20与偏光片70之间设置胶合层80,使得第二基板通过胶合层与偏光片70贴合,组成显示装置100。该胶合层80除具备较强的粘结强度外,还需要具有光透过性,以使显示装置100能够正常的显示。该胶合层80例如可以为光学胶层,相应的隔垫结构50也可以为光学胶层,以简化显示装置100的原料。

如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100的第一基板10可以为阵列基板,第二基板20可以为3D光学模组面板,从而使得显示装置100能够实现2D显示与3D显示的切换。其中,3D光学模组面板可以包括能够实现显示装置100进行3D显示的多个膜层,例如可以为透镜组件、液晶透镜、狭缝光栅或液晶狭缝,能够实现显示装置100的3D显示即可。此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100的第二基板20还可以为触控面板,从而使得显示装置100具有触控功能。

相对于背景技术而言,本实施例经实际测试,在共同设置第一隔垫结构501和第二隔垫结构502时,在面压测试时,可以将显示装置承受的最大面压测试力增加至少一倍。在只设置隔垫结构50的情况下,可以将显示装置承受的最大面压测试力增加50%以上。在只设置隔垫结构50,且隔垫结构50包括胶带层520和光学胶层510两层结构时,可以将显示装置承受的最大面压测试力增加70%以上。由此,本实施例可以有效避免破片。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中设置有隔垫结构,且该隔垫结构在显示装置中能够起到支撑基板的作用,从而在面压测试或组装绑定时,减小显示装置中基板的形变量,以降低破片风险,进而提高显示装的良率。

注意,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