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漏光背光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87230发布日期:2019-05-17 20:44阅读:303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漏光背光模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装置,尤其是一种显示装置的防漏光背光模组。



背景技术:

家电产品的开发为追求高档、直观的视觉效果,通常都具有液晶显示装置(LCD)。LCD具有外观小巧精致、低压微功耗、无电磁辐射、寿命长等众多优点,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LCD的构造是在两片平行的玻璃基板当中放置液晶盒,下基板玻璃上设置(薄膜晶体管(TFT),上基板玻璃上设置彩色滤光片,通过TFT上的信号与电压改变来控制液晶分子的转动方向,从而达到控制每个像素点偏振光出射与否而达到显示目的。

现有市场上的液晶显示装置大部分为背光型液晶显示装置,其包括液晶面板及背光模组。背光模组是液晶显示装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在于供应充足的亮度与分布均匀的背光源。在背光模组的设计中要做到成本低廉、结构设计精巧不占用空间、光线柔和均匀等要求。

传统的背光模组容易出现侧边漏光的问题,影响用户视觉感受,降低整体画面质量。为此,现有的背光模组,通常进行防漏光设计。如申请号为201720405971.3的中国专利公开的一种防漏光背光源,包括背光源支架、导光板、光源反射膜、扩散膜,导光板上设置有针脚和光源,光源反射膜位于光源与扩散膜之间,背光源支架上设置有挡板,背光源还包括反光膜或背光源支架上具有底板,反光膜位于导光板的下方。但是这种背光源,导光板只有在LED光源所在位置上面贴了光源反射膜,在没有贴光源反射膜的另外三边,由于光的折射作用,会从棱角处漏光,因此,没有完全达到遮光的效果。

又如申请号为201720626216.8的中国专利公开的一种背光模组的防漏光结构,包括LCD面板、上增光膜、下增光膜、扩散层、导光板以及反射膜,背光模组的侧壁设有胶框,胶框的上表面与所述LCD面板的上表面平齐,胶框的下表面与所述反射膜的下表面平齐,LCD面板具有向水平方向延伸的凸台,胶框与凸台之间通过黑色胶带固定连接,反射膜的上表面通过黑色胶带与胶框固定连接,胶框的外侧壁涂装有黑色遮光层。但是,这种防漏光结构,LCD面板、上增光膜、下增光膜、扩散层、导光板以及反射膜长度不一样,对公差的要求严苛,工艺要求高,价格高,胶框与凸台之间通过黑色胶带固定连接,反射膜的上表面通过黑色胶带与所述胶框固定连接,黑胶的用量不好控制,容易造成溢胶或者少胶,从而产生缝隙,使得光从缝隙中透出,因此,没有完全达到遮光的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防止可视区域内出现漏光的防漏光背光模组。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防漏光背光模组,包括依次叠置的扩散膜、遮光膜和导光结构,所述导光结构包括与遮光膜连接的导光板、设置在导光板远离遮光膜一侧的反光膜、以及设置在导光板上的LED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位于遮光膜和反光膜之间的侧面上设置有遮光层。

为防止导光板侧面交接处漏光,所述遮光膜中间镂空以便光通过,由此使得遮光膜具有外边框和内边框,所述导光结构在遮光膜上的投影位于外边框和内边框之间。

为便于控制光源和对光源供电,所述导光板的侧面设置有基板,所述LED光源设置在基板朝向导光板的一侧。

优选的,为便于设置光源,所述导光板的侧面具有向导光板内凹陷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朝向导光板内的底面具有向导光板内凹陷的第二凹槽,所述LED光源容置于第二凹槽内,所述基板容置于第一凹槽内。

优选的,所述基板的厚度与导光板的厚度一致,且基板远离LED光源的一侧与导光板相应侧面第一凹槽外的其余部分齐平,由此导光结构构成一个完整的长方体。

为避免基板和导光板的连接处漏光,所述遮光层覆盖基板和导光板的侧面的第一凹槽的连接处。

优选的,所述扩散膜的形状、尺寸与遮光膜的外边框的形状、尺寸适配,由此使得遮光膜和扩散膜完全贴合。

优选的,所述反光膜远离导光板的一侧设置有双面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通过在导光板的外侧面设置遮光层,可以有效改善漏光,通过对遮光膜和导光板的尺寸设计,防止光从侧面交接的棱边侧漏,提高了整个背光源的显示效果与画面品质;而且工艺简单,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后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剖视图;

图5为图4的背光模组的局部Ⅰ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参见图1~图5,一种防漏光背光模组,可用于液晶显示装置,如温度控制器。包括依次叠置的扩散膜1、遮光膜2和导光结构。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的扩散膜1、遮光膜2和导光结构均呈长方形。当使用时,扩散膜1朝向使用者,即扩散膜1相对使用者为“前”,而导光结构相对使用者为“后”。

遮光膜2中间镂空以便光通过,由此使得遮光膜2呈具有外边框21和内边框22的回字型,外边框21和内边框22均构成长方形。遮光膜2与扩散膜1粘贴固定。扩散膜1的形状、尺寸与遮光膜2的外边框21的形状、尺寸适配,由此使得遮光膜2和扩散膜1完全贴合。

导光结构包括导光板3和设置在导光板3远离遮光膜2一侧的反光膜4。导光板3为透明材质制成,在本实施例中,导光板3具有长度延伸方向上的相对的两个第一侧面33、以及宽度延伸方向上的相对的两个第二侧面34,导光板3还具有与遮光膜2相邻的前侧面35以及与反光膜4相邻的后侧面。遮光膜2朝向导光板3的一面可以粘贴在导光板3的前侧面35上从而使得遮光膜2和导光板3连接固定。

导光结构还包括LED光源5和基板6。基板6设置在导光板3的第一侧面33处,优选的,两个第一侧面33处均设置有基板6。基板6朝向导光板3的一侧设置有上述LED光源5,基板6远离导光板3的一侧上设置有焊点,由此可以将LED光源5与电源相连。

为便于设置基板6和LED光源5,在本实施例中,导光板3的第一侧面33分别向另一个第一侧面33方向(向导光板3内)凹陷而形成第一凹槽31,导光板3的其中一个第一侧面33上的第一凹槽31朝向另一个第一侧面33(向导光板3内)的底面具有向另一个第一侧面33方向(向导光板3内)凹陷而形成的第二凹槽32,第二凹槽32优选的位于第一凹槽31底面的中间。由此,可将LED光源5容置于第二凹槽32内,而将基板6容置于第一凹槽31内、并粘贴固定,使得基板6的厚度与导光板3的厚度一致,且基板6远离LED光源5的一侧与导光板3的第一侧面33除第一凹槽31外的其他部分齐平,由此导光结构构成一个完整的长方体。

导光板3的外侧面上设置有黑色的遮光层7,遮光层7可以通过涂敷的方式设置在导光板3上。在本实施例中,遮光层7覆盖导光板3的两个第二侧面34(未设置基板6的侧面),并且在端部弯折覆盖导光板3的第一侧面33位于第一凹槽31外的部分。也就是说,遮光层7覆盖导光板3的第一侧面33和第二侧面34,其中,由于基板6和导光板3之间的连接处由于工艺的限制而无法做到完全贴合,由此连接处的缝隙也可能漏光,因此遮光层7在第一侧面33处覆盖基板6和第一凹槽31连接处,以防止漏光。通过设置遮光层7,可以有效改善导光板3的外侧漏光。

可替代的,导光结构也可不为长方体,则同样使得遮光层7覆盖导光板3的各侧面。

扩散膜1的长度与导光结构的长度相同,扩散膜1的宽度大于导光结构的宽度。而遮光膜2的内边框22的长度小于扩散膜1的长度,遮光膜2的内边框22的宽度小于导光结构的宽度。也就是说,导光结构在扩散膜1上的投影位于扩散膜1内,导光结构在遮光膜2上的投影位于外边框21和内边框22之间。

遮光膜2因其不透光性,能够阻挡光的投射,通过上述尺寸设计,遮光膜2完全覆盖导光结构的外周(包括各侧面以及各侧面的交接处形成的棱边,当导光结构为其他柱体时,同样覆盖类似侧面的交接处)。由此,当使用者从前侧看向显示装置时,由于遮光膜2防止光从导光结构的这些交接处形成的棱边侧漏,将不会看到漏光,解决了传统液晶显示装置容易出现漏光的问题,提高了整个背光源的显示效果与画面品质,而且工艺简单,成本低。

反光膜4与导光板3的后侧面完全贴合,并且与导光板3的后侧面粘贴固定,将LED光源5发出的光向导光板3的方向反射,避免从远离导光板3的方向漏光。

反光膜4远离导光板3的一侧设置有双面胶8,用于将背光模组与其他部件固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