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载具辅助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888991发布日期:2020-11-10 18:10阅读:84来源:国知局
行动载具辅助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行动载具辅助系统,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能够判断驾驶者的生物特征进而控制行动载具的行动载具辅助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高频的商业活动以及运输物流快速的扩张发展,人们对于例如汽机车的行动载具的依赖也越深,同时驾驶者亦越来越重视行车时的自身生命财产的保障,一般除了考虑行动载具的性能以及乘坐的舒适性外,亦会考虑欲购买的行动载具是否提供了足够的安全防护装置或辅助装置。在此潮流下,汽车制造商或车用设备设计厂商为了增进行车的安全性,纷纷发展出各种行车安全防护装置或辅助装置,例如后视镜、行车记录器、可实时显示出行车死角区域物体的环景影像或是随时记录行车路径的全球定位系统等。

此外,随着数字摄影机近年来普及于日常生活以及计算机视觉领域迅速发展的发展,已被应用在驾驶辅助系统,希望藉由人工智能的应用降低交通事故的肇事率。

目前的行动载具的辅助装置只是着重于驾驶的安全性,并无法根据不同的驾驶者而改变行动载具的操作条件。

行动载具的操作条件经驾驶者调整设定之后,即适用于同一个驾驶者的驾驶习惯。对于多人共享一台行动载具的情况,第一个驾驶者设定完成后,虽可依习惯的方式驾驶行动载具。然而,若有第二个驾驶者欲驾驶行动载具,必须迁就于第一个驾驶者的驾驶习惯,才不致影响原先的第一个驾驶者的设定。倘若第二驾驶者重新调整原先的设定,以符合自身的驾驶习惯,则后续第一驾驶者又需重新调整设定,且调整后亦不一定会与原先的设定完全相同。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行动载具辅助系统,可依据驾驶者的生物特征,对行动载具进行对应的控制。

本发明实施例的态样针对一种行动载具辅助系统,包含一驾驶状态侦测装置与一控制装置,其中,驾驶状态侦测装置包含有一生物特征侦测模块、一储存模块及一运算模块;该生物特征侦测模块用以侦测一驾驶者的至少一生物特征;该储存模块设置于一行动载具中,且储存有一第一生物特征参数以及一第二生物特征参数、与对应前述生物特征参数的一第一作动模式与一第二作动模式;该运算模块设置于该行动载具中,且信号连接该生物特征侦测模块与该储存模块,以侦测该驾驶者的多个生物特征是否符合该第一生物特征参数或该第二生物特征参数,并产生对应的一侦测信号。

该控制装置设置于该行动载具并电性连接该运算模块与该储存模块,并于接收该驾驶者的多个生物特征符合该第一生物特征参数的侦测信号时,自该储存模块读取该第一作动模式控制该行动载具;于接收该驾驶者的多个生物特征符合该第二生物特征参数的侦测信号时,自该储存模块读取该第二作动模式控制该行动载具。

另外,该生物特征侦测模块更包含有一影像撷取模块用以至少撷取该行动载具中于该驾驶者处的一驾驶影像,该运算模块以该驾驶影像判断该驾驶者的多个生物特征是否符合该第一生物特征参数或该第二生物特征参数,并产生对应的该侦测信号。该影像撷取模块包含有一透镜组,且该透镜组包含有至少两片具有屈光力的透镜;此外,该透镜组更满足下列条件:1.0≤f/hep≤10.0;0deg<haf≤150deg;及0.9≤2(are/hep)≤2.0。其中,f为该透镜组的焦距;hep为该透镜组的入射瞳直径;haf为该透镜组的最大可视角度的一半;are为以该透镜组中任一透镜的任一透镜表面与光轴的交点为起点,并以距离光轴1/2入射瞳直径的垂直高度处的位置为终点,沿着该透镜表面的轮廓所得的轮廓曲线长度。

前述透镜组利用结构尺寸的设计并配合二个以上的透镜的屈光力、凸面与凹面的组合(本发明所述凸面或凹面原则上指各透镜的物侧面或像侧面距离光轴不同高度的几何形状变化的描述),同时有效地提高光学成像系统的进光量与增加光学成像镜头的视角,如此一来,便可使光学成像系统具备有一定相对照度及提高成像的总像素与品质。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该透镜组更满足下列条件:0.9≤ars/ehd≤2.0;其中,ars为以该透镜组中任一透镜的任一透镜表面与光轴的交点为起点,并以该透镜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处为终点,沿着该透镜表面的轮廓所得的轮廓曲线长度;ehd为该透镜组中任一透镜的任一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该透镜组更满足下列条件:plta≤100μm;psta≤100μm;nlta≤100μm;nsta≤100μm;slta≤100μm;ssta≤100μm;以及│tdt│<250%;其中,先定义hoi为该影像撷取模块的成像面上垂直于光轴的最大成像高度;plta为该影像撷取模块的正向子午面光扇的可见光最长工作波长通过该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该成像面上0.7hoi处的横向像差;psta为该影像撷取模块的正向子午面光扇的可见光最短工作波长通过该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该成像面上0.7hoi处的横向像差;nlta为该影像撷取模块的负向子午面光扇的可见光最长工作波长通过该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该成像面上0.7hoi处的横向像差;nsta为该影像撷取模块的负向子午面光扇的可见光最短工作波长通过该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该成像面上0.7hoi处的横向像差;slta为该影像撷取模块的弧矢面光扇的可见光最长工作波长通过该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该成像面上0.7hoi处的横向像差;ssta为该影像撷取模块的弧矢面光扇的可见光最短工作波长通过该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该成像面上0.7hoi处的横向像差;tdt为该影像撷取模块于结像时的tv畸变。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该透镜组包含四片具有屈折力的透镜,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以及一第四透镜,且该透镜组满足下列条件:0.1≤intl/hos≤0.95;其中,hos为该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该影像撷取模块的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intl为该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该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该透镜组包含五片具有屈折力的透镜,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一第四透镜以及一第五透镜,且该透镜组满足下列条件:0.1≤intl/hos≤0.95;其中,hos为该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该影像撷取模块的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intl为该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该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该透镜组包含六片具有屈折力的透镜,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一第四透镜、一第五透镜以及一第六透镜,且该透镜组满足下列条件:0.1≤intl/hos≤0.95;其中,hos为该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该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intl为该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该第六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该透镜组包含七片具有屈折力的透镜,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一第四透镜、一第五透镜、一第六透镜以及一第七透镜,且该透镜组满足下列条件:0.1≤intl/hos≤0.95;其中,hos为该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该影像撷取模块的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intl为该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该第七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该透镜组更包括一光圈,且该光圈满足下列公式:0.2≤ins/hos≤1.1;其中,ins为该光圈至该影像撷取模块的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hos为该透镜组最远离该成像面的透镜表面至该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

本发明实施例与透镜组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相关的元件参数的用语与其代号详列如下,作为后续描述的参考:

与长度或高度有关的透镜参数

光学成像系统的最大成像高度以hoi表示;光学成像系统的高度(即第一片透镜的物侧面至成像面的于光轴上的距离)以hos表示;光学成像系统的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最后一片透镜像侧面间的距离以intl表示;光学成像系统的固定光栏(光圈)至成像面间的距离以ins表示;光学成像系统的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间的距离以in12表示(例示);光学成像系统的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以tp1表示(例示)。

与材料有关的透镜参数

光学成像系统的第一透镜的色散系数以na1表示(例示);第一透镜的折射律以nd1表示(例示)。

与视角有关的透镜参数

视角以af表示;视角的一半以haf表示;主光线角度以mra表示。

与出入瞳有关的透镜参数

光学成像系统的入射瞳直径以hep表示;单一透镜的任一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指系统最大视角入射光通过入射瞳最边缘的光线于该透镜表面交会点(effectivehalfdiameter;ehd),该交会点与光轴之间的垂直高度。例如第一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以ehd11表示,第一透镜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以ehd12表示。第二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以ehd21表示,第二透镜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以ehd22表示。光学成像系统中其余透镜的任一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表示方式以此类推。

与透镜面形弧长及表面轮廓有关的参数

单一透镜的任一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指该透镜的表面与所属光学成像系统的光轴的交点为起始点,自该起始点沿着该透镜的表面轮廓直至其最大有效半径的终点为止,前述两点间的曲线弧长为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并以ars表示。例如第一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11表示,第一透镜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12表示。第二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21表示,第二透镜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22表示。光学成像系统中其余透镜的任一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表示方式以此类推。

单一透镜的任一表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指该透镜的表面与所属光学成像系统的光轴的交点为起始点,自该起始点沿着该透镜的表面轮廓直至该表面上距离光轴1/2入射瞳直径的垂直高度的坐标点为止,前述两点间的曲线弧长为1/2入射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并以are表示。例如第一透镜物侧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11表示,第一透镜像侧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12表示。第二透镜物侧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21表示,第二透镜像侧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22表示。光学成像系统中其余透镜的任一表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表示方式以此类推。

与透镜面形深度有关的参数

第六透镜物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终点为止,前述两点间水平于光轴的距离以inrs61表示(最大有效半径深度);第六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终点为止,前述两点间水平于光轴的距离以inrs62表示(最大有效半径深度)。其他透镜物侧面或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深度(沉陷量)表示方式比照前述。

与透镜面型有关的参数

临界点c指特定透镜表面上,除与光轴的交点外,一与光轴相垂直的切面相切的点。承上,例如第五透镜物侧面的临界点c51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51(例示),第五透镜像侧面的临界点c52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52(例示),第六透镜物侧面的临界点c61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61(例示),第六透镜像侧面的临界点c62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62(例示)。其他透镜的物侧面或像侧面上的临界点及其与光轴的垂直距离的表示方式比照前述。

第七透镜物侧面上最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为if711,该点沉陷量sgi711(例示),sgi711亦即第七透镜物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七透镜物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if711该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hif711(例示)。第七透镜像侧面上最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为if721,该点沉陷量sgi721(例示),sgi711亦即第七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七透镜像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if721该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hif721(例示)。

第七透镜物侧面上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为if712,该点沉陷量sgi712(例示),sgi712亦即第七透镜物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七透镜物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if712该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hif712(例示)。第七透镜像侧面上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为if722,该点沉陷量sgi722(例示),sgi722亦即第七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七透镜像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if722该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hif722(例示)。

第七透镜物侧面上第三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为if713,该点沉陷量sgi713(例示),sgi713亦即第七透镜物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七透镜物侧面第三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if713该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hif713(例示)。第七透镜像侧面上第三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为if723,该点沉陷量sgi723(例示),sgi723亦即第七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七透镜像侧面第三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if723该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hif723(例示)。

第七透镜物侧面上第四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为if714,该点沉陷量sgi714(例示),sgi714亦即第七透镜物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七透镜物侧面第四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if714该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hif714(例示)。第七透镜像侧面上第四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为if724,该点沉陷量sgi724(例示),sgi724亦即第七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七透镜像侧面第四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if724该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hif724(例示)。

其他透镜物侧面或像侧面上的反曲点及其与光轴的垂直距离或其沉陷量的表示方式比照前述。

与像差有关的变数

光学成像系统的光学畸变(opticaldistortion)以odt表示;其tv畸变(tvdistortion)以tdt表示,并且可以进一步限定描述在成像50%至100%视野间像差偏移的程度;球面像差偏移量以dfs表示;彗星像差偏移量以dfc表示。

单一透镜的任一表面在最大有效半径范围内的轮廓曲线长度影响该表面修正像差以及各视场光线间光程差的能力,轮廓曲线长度越长则修正像差的能力提升,然而同时亦会增加生产制造上的困难度,因此必须控制单一透镜的任一表面在最大有效半径范围内的轮廓曲线长度,特别是控制该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范围内的轮廓曲线长度(ars)与该表面所属的该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tp)间的比例关系(ars/tp)。例如第一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11表示,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tp1,两者间的比值为ars11/tp1,第一透镜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12表示,其与tp1间的比值为ars12/tp1。第二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21表示,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tp2,两者间的比值为ars21/tp2,第二透镜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22表示,其与tp2间的比值为ars22/tp2。光学成像系统中其余透镜的任一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与该表面所属的该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tp)间的比例关系,其表示方式以此类推。

该光学成像系统的正向子午面光扇的可见光最长工作波长通过该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该成像面上0.7hoi处的横向像差以plta表示;该光学成像系统的正向子午面光扇的可见光最短工作波长通过该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该成像面上0.7hoi处的横向像差以psta表示。该光学成像系统的负向子午面光扇的可见光最长工作波长通过该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该成像面上0.7hoi处的横向像差以nlta表示;该光学成像系统的负向子午面光扇的可见光最短工作波长通过该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该成像面上0.7hoi处的横向像差以nsta表示;该光学成像系统的弧矢面光扇的可见光最长工作波长通过该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该成像面上0.7hoi处的横向像差以slta表示;该光学成像系统的弧矢面光扇的可见光最短工作波长通过该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该成像面上0.7hoi处的横向像差以ssta表示。

单一透镜的任一表面在1/2入射瞳直径(hep)高度范围内的轮廓曲线长度特别影响该表面上在各光线视场共享区域的修正像差以及各视场光线间光程差的能力,轮廓曲线长度越长则修正像差的能力提升,然而同时亦会增加生产制造上的困难度,因此必须控制单一透镜的任一表面在1/2入射瞳直径(hep)高度范围内的轮廓曲线长度,特别是控制该表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高度范围内的轮廓曲线长度(are)与该表面所属的该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tp)间的比例关系(are/tp)。例如第一透镜物侧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高度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11表示,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tp1,两者间的比值为are11/tp1,第一透镜像侧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高度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12表示,其与tp1间的比值为are12/tp1。第二透镜物侧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高度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21表示,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tp2,两者间的比值为are21/tp2,第二透镜像侧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高度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22表示,其与tp2间的比值为are22/tp2。光学成像系统中其余透镜的任一表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高度的轮廓曲线长度与该表面所属的该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tp)间的比例关系,其表示方式以此类推。

藉由生物特征侦测模块,可测得目前的驾驶者的生物特征,运算模块更可藉由生理特征判断目前的驾驶者是否为预定的第一、第二驾驶者产生对应的侦测信号给控制装置,使控制装置对行动载具进行对应的控制,以配合驾驶者的驾驶习惯。

附图说明

本发明上述及其他特征将藉由参照附图详细说明。

图1a绘示本发明第一系统实施例的行动载具辅助系统方块图;

图1b绘示本发明第一系统实施例的行动载具辅助系统设置于行动载具的示意图;

图1c绘示本发明第一系统实施例的穿戴装置示意图。

图1d绘示本发明第一系统实施例的车用电子后视镜立体示意图。

图1e绘示本发明第一系统实施例的显示设备的短边侧剖面示意图;

图2a绘示本发明第一光学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b由左至右依序绘示本发明第一光学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光学畸变的曲线图;

图3a绘示本发明第二光学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3b由左至右依序绘示本发明第二光学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光学畸变的曲线图;

图4a绘示本发明第三光学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4b由左至右依序绘示本发明第三光学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光学畸变的曲线图;

图5a绘示本发明第四光学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5b由左至右依序绘示本发明第四光学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光学畸变的曲线图;

图6a绘示本发明第五光学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6b由左至右依序绘示本发明第五光学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光学畸变的曲线图;

图7a绘示本发明第六光学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7b由左至右依序绘示本发明第六光学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光学畸变的曲线图。

附图标记说明:光学成像系统10、20、30、40、50、60

光圈100、200、300、400、500、600

第一透镜110、210、310、410、510、610

物侧面112、212、312、412、512、612

像侧面114、214、314、414、514、614

第二透镜120、220、320、420、520、620

物侧面122、222、322、422、522、622

像侧面124、224、324、424、524、624

第三透镜130、230、330、430、530、630

物侧面132、232、332、432、532、632

像侧面134、234、334、434、534、634

第四透镜140、240、340、440、540

物侧面142、242、342、442、542

像侧面144、244、344、444、544

第五透镜150、250、350、450

物侧面152、252、352、452

像侧面154、254、354、454

第六透镜160、260、360

物侧面162、262、362

像侧面164、264、364

第七透镜270

物侧面272

像侧面274

红外线滤光片180、280、380、480、570、670

成像面190、290、390、490、580、680

影像感测元件、192、292、392、492、590、690

行动载具0000

驾驶座0001

动力系统0002

换文件器具0003

行动载具辅助系统0004

驾驶状态侦测装置0010

生物特征侦测模块0011

影像撷取模块0012

手部特征侦测模块0013

声纹侦测模块0014

亮度传感器0015

储存模块0020

运算模块0022

控制装置0030

更新模块0040

穿戴装置0050

本体0052

启动装置0060

启动按钮0062

警示装置0070

警示元件0072

提示模块0080

提示元件0082

显示设备0090

车用电子后视镜0100

壳体0110

眩光传感器0112

框胶0114

第一透光元件0120

第一收光面0122

第一出光面0124

第二透光元件0130

第二收光面0132

第二出光面0134

电光介质层0140

透光电极0150

透明导电层0160

电性连接件0170

控制元件0180

反射层0190

具体实施方式

行动载具辅助系统主要设计内容包含有系统实施设计与光学实施设计,以下先就系统实施例进行相关内容的说明:

参阅图1a为本发明第一系统实施例的行动载具辅助系统方块图,以及图1b为所应用的行动载具0000以车辆为例的交通工具。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的行动载具辅助系统0004至少包含一驾驶状态侦测装置0010与一控制装置,其中,该驾驶状态侦测装置0010包含一生物特征侦测模块0011、一储存模块0020及一运算模块0022,该生物特征侦测模块0011用以侦测行动载具目前的驾驶者的至少一生物特征;该储存模块0020设置于行动载具0000中,该储存模块0020储存有一第一生物特征参数以及一第二生物特征参数、以及分别对应前述生物特征参数的一第一作动模式与一第二作动模式。该第一生物特征参数对应一第一驾驶者的至少一生物特征,该第二生物特征参数对应一第二驾驶者的至少一生物特征。第一、第二作动模式各别包含有该行动载具0000的行驶速度控制参数、该行动载具0000的行驶距离控制参数、该行动载具0000的行驶时间控制参数及该行动载具上的至少一设备的控制参数至少其中一种。所述的该行动载具0000上的设备包含有空调系统、音响设备、卫星导航、行车记录器、电动座椅、移动电话、互联网装置及电动式后视镜至少其中一种。

可以预先针对第一、第二驾驶者分别设定第一生物特征参数及第二生物特征参数,以及设定第一、第二作动模式,并储存于储存模块0020中。

该运算模块0022设置于行动载具0000中,且以无线或有线的方式信号连接该生物特征侦测模块0011与该储存模块0020,以侦测该驾驶者的多个生物特征是否符合该第一生物特征参数或该第二生物特征参数,并产生对应的一侦测信号。该运算模块0022可为一控制器,例如mcu、dsp等。

该控制装置0030设置于该行动载具0000并电性连接该运算模块0022与该储存模块0020,该控制装置0030于接收该驾驶者的多个生物特征符合该第一生物特征参数的侦测信号时,代表目前的驾驶者为第一驾驶者,则控制装置0030自该储存模块0020读取该第一作动模式控制该行动载具0000。于接收该驾驶者的多个生物特征符合该第二生物特征参数的侦测信号时,代表目前的驾驶者为第二驾驶者,则控制装置0030自该储存模块0020读取该第二作动模式控制该行动载具0000。

藉此,让行动载具0000可以分别符合第一、第二驾驶者的驾驶习惯。以行驶速度控制参数为例,第一驾驶者可以设定最高行驶速度为200km/h,第二驾驶者可以设定最高行驶速度为130km/h,当不同驾驶者驾驶行动载具时,即可享有不同的最高行驶速度。

本实施例中,该生物特征侦测模块0011可包含复数个模块,该些模块包含一影像撷取模块0012、一手部特征侦测模块0013、一声纹侦测模块0014,该储存模块0020所储存的第一生物特征参数与第二生物特征参数各别有对应各该模块所侦测的生物特征的对应的相关特征值。实务上,该生物特征侦测模块0011亦可包含上述该些模块的其中至少一个模块。

该储存模块0020可电性连接一更新模块0040,藉由更新模块0040可更新该储存模块0020所储存的该第一生物特征参数、该第二生物特征参数、该第一作动模式与该第二作动模式至少其中一者。

该影像撷取模块0012设置于该行动载具0000中,且用以至少撷取该行动载具0000中于该驾驶者处的一驾驶影像,例如对朝向驾驶座0001的方向取像。该影像撷取模块0012包含一透镜组与一影像感测元件,该透镜组包含有至少两片具有屈光力的透镜用以成像至该影像感测元件而产生驾驶影像。透镜组的条件将于各光学实施例说明。

本实施例的生物特征侦测模块0011更包含有一亮度传感器0015电性连接该影像撷取模块0012,用以至少对该影像撷取模块0012撷取影像的方向进行亮度侦测,且当该亮度传感器0015所测得的亮度大于一上阈值时,该影像撷取模块0012以降低进光量的方式撷取该驾驶影像,而当该亮度传感器0015所测得的亮度小于一下阈值时,该影像撷取模块0012以增加进光量的方式撷取该驾驶影像。藉此,可得到亮度适当的驾驶影像,避免过度曝光或曝光不足。

运算模块0022依据该驾驶影像所分析的该驾驶者的生物特征为该驾驶者的脸部特征与该驾驶者的虹膜至少其中一者,且该储存模块0020所储存的该第一生物特征参数与该第二生物特征参数中具有对应的相关特征值。前述的脸部特征至少包含该驾驶者脸部器官的形状、该驾驶者脸部器官的大小,该驾驶者脸部器官于其脸部的占比、该驾驶者脸部器官于其脸部的位置以及该驾驶者于脸部上非器官的特征至少其中一者。运算模块0022于分析驾驶影像的生物特征后判断该驾驶者的多个生物特征是否符合该第一生物特征参数或该第二生物特征参数,并产生对应的该侦测信号给控制装置0030。

该手部特征侦测模块0013用以供该驾驶者手部碰触,而所侦测的该驾驶者的生物特征为掌纹或至少其中一手指的指纹,且该储存模块0020所储存的该第一生物特征参数与该第二生物特征参数中具有对应的相关特征值。运算模块0022判断驾驶者手部生物特征是否符合该第一生物特征参数或该第二生物特征参数,并产生对应的该侦测信号给控制装置0030。

该声纹侦测模块0014用以接收自该驾驶者处所发出的声音,而所侦测的该驾驶者的生物特征为声纹,且该储存模块0020所储存的该第一生物特征参数与该第二生物特征参数中具有对应的相关特征值。运算模块0022判断驾驶者声纹是否符合该第一生物特征参数或该第二生物特征参数,并产生对应的该侦测信号给控制装置0030。

该控制装置0030接收到生物特征侦测模块0011的任一模块产生的符合该第一生物特征参数或该第二生物特征参数的侦测信号后,即可依第一作动模式或第二作动模式控制该行动载具。

实务上,该控制装置0030接收到该影像撷取模块0012与该手部特征侦测模块0013所侦测的多个生物特征皆符合该第一生物特征参数或该第二生物特征参数中所具有的相关特征值后,才自该储存模块0020读取对应的该第一作动模式或该第二作动模式控制该行动载具0000。藉此,达到双重的确认,使判断更为准确。

当然,该控制装置0030同样可以在接收到该影像撷取模块0012与该声纹侦测模块0014所侦测的多个生物特征皆符合该第一生物特征参数或该第二生物特征参数中所具有的相关特征值后,才自该储存模块读取对应的该第一作动模式或该第二作动模式控制该行动载具0000。藉此,达到双重的确认,使判断更为准确。

更进一步,该控制装置0030可在接收到该影像撷取模块0012、该手部特征侦测模块0013与该声纹侦测模块0014至少其中两者所侦测的多个生物特征皆符合该第一生物特征参数或该第二生物特征参数中所具有的相关特征值后,才自该储存模块0020读取对应的该第一作动模式或该第二作动模式控制该行动载具0000。达到双重甚至三重的确认,使判断更为准确。

此外,该生物特征侦测模块0011的该些模块的至少一者可设置于该驾驶者的一穿戴装置0050(以图1c的手表为例)上,而可随该驾驶者进入或离开该行动载具0000。生物特征侦测模块0011以无线的方式将侦测结果传送到运算模块0022。例如,影像撷取模块0012位于穿戴装置0050的本体0052,取像方向为本体0052的外侧,而该手部特征侦测模块0013与该声纹侦测模块0014同样可以设置于本体0052。

本实施例中,行动载具辅助系统0004更包含一启动装置0060,该启动装置0060以无线或有线的方式信号连接该控制装置0030,该驾驶者可操作该启动装置0060而启动或关闭该行动载具0000的一动力系统0002,动力系统0002例如燃油车的引擎或电动车的马达。

启动装置0060可配合控制装置0030对行动载具0000适当的控制,其中,当该行动载具0000处于该动力系统0002关闭的状态,且该驾驶者操作该启动装置0060欲启动该动力系统,而该控制装置0030接收该驾驶者的多个生物特征符合该第一生物特征参数或该第二生物特征参数的侦测信号时,代表目前的驾驶者为第一或第二驾驶者,则以允许该动力系统0002启动的作动模式控制该行动载具0000,让第一或第二驾驶者可驾驶行动载具0000;反之,该控制装置0030接收该驾驶者的多个生物特征不符合该第一生物特征参数与该第二生物特征参数的侦测信号时,代表目前的驾驶者不是第一或第二驾驶者,则以禁止该动力系统0002启动的作动模式控制该行动载具0000,避免第一、第二驾驶者以外的人员擅自驾驶行动载具0000。

此外,为了在发现非允许驾驶的人员时发出警示,本实施例的行动载具辅助系统0004更包含一警示装置0070与一警示元件0072,警示装置0070电性连接该运算模块0022及该储存模块0020,用以接收到该驾驶者的多个生物特征不符合该第一生物特征参数与该第二生物特征参数的侦测信号时,产生一警示信息。警示元件0072电性连接该警示装置0070,用以当该警示装置0070发出该警示信息时产生对应的光线与声音至少其中一者,以达到警示、或者吓阻的目的。前述警示元件可为蜂鸣器(buzzer)或/及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diode,led),其可分别设置于行动载具0000的左、右侧,如a柱、左/右后视镜、仪表板、前视玻璃等邻近驾驶者座位的行动载具0000的内、外部区域。

亦可预先于该储存模块0020储存至少一紧急联络人信息,当该警示装置0070产生该警示信息时,发送该警示信息至该紧急联络人信息。例如,警示装置0070可具有一通讯模块,该通讯模块可连接电信网络或互联网,经由该通讯模块发送该警示信息至紧急联络人信息对应的电子装置(如手机、计算机等)。藉此,提示紧急联络人有非允许驾驶的人员欲启动行动载具0000。

本实施例中,该启动装置0060设置于行动载具0000中,例如位于驾驶座0001附近,并且该启动装置0060具有一启动按钮0062,以供驾驶者按压来操作该启动装置0060而启动或关闭该动力系统0002。生物特征侦测模块0011的至少一个模块可设置于启动装置0060上。举例而言,手部特征侦测模块0013位于启动按钮0062,驾驶者按压启动按钮0062的同时,手指同时碰触手部特征侦测模块0013,藉以侦测驾驶者的掌纹或指纹。

在实施上,该启动装置0060亦可为行动载具0000的一遥控器,生物特征侦测模块0011的至少一个模块可设置于遥控器上,生物特征侦测模块0011以无线传输的方式将所侦测的驾驶者的生物特征的无线信号传送到运算模块0022。

附带一提的是,生物特征侦测模块0011亦可设置于该行动载具0000的一换文件器具0003上,例如手部特征侦测模块0013位于换文件器具0003,该驾驶者操控该换文件器具0003而切换该行动载具0000的行驶状态,且当该驾驶者操控该换文件器具0003时,其手部会接触该换文件器具0003上的该换文件器具0003。

为了提示第一或第二驾驶者,本实施例的行动载具辅助系统更包含有一提示模块0080、一提示元件0082与一显示设备0090,其中,提示模块0080电性连接该运算模块0022,在提示模块0080接收到该驾驶者的多个生物特征符合该第一生物特征参数或该第二生物特征参数的侦测信号时,提示模块0080产生一提示信息,该提示信息对应该第一生物特征参数或该第二生物特征参数、或所对应的该第一作动模式或该第二作动模式。

提示元件0082电性连接该提示模块0080,用以当该提示模块发出该提示信息时产生对应的光线与声音至少其中一者。前述提示元件0062可为蜂鸣器(buzzer)或/及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diode,led),其可分别设置于行动载具0000的左、右侧,如a柱、左/右后视镜、仪表板、前视玻璃等邻近驾驶者座位的行动载具0000的内、外部区域。

实务上,提示模块0080亦可与警示装置0070整合为一者,提示元件0082亦可与警示元件0072整合为一者。

显示设备0090电性连接该提示模块0080以显示该提示信息。该显示设备0090以图像与文字至少其中一者的方式显示该提示信息。例如显示第一、或第二驾驶的名字、或显示目前使用的作动模式。

图1d绘示本实施例的显示设备0090的立体示意图,其为具有显示器的一车用电子后视镜0100,图1e绘示图1d的短边侧剖面示意图。在本发明的车用电子后视镜0100可装设于以交通工具为例的行动载具上,用以辅助交通工具的行驶,或是提供交通工具行驶的相关信息,上述交通工具例如为车辆,车用电子后视镜0100可为装设于车辆内部的车用内后视镜,或装设于车辆外部的车用外后视镜,两者用以协助车辆驾驶者了解其他车辆的位置。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除此之外,上述的交通工具并不限于车辆,上述交通工具也可指其他种类的交通工具,例如:陆地列车、飞行器、水上船舰等。

车用电子后视镜0100组装于一壳体0110中,且壳体0110具有开口(未绘示)。具体而言,壳体0110的开口与车用电子后视镜0100的反射层0190重迭(图1d),藉此,外来光在通过开口后可传递至位于壳体0110内部的反射层0190,进而使车用电子后视镜0100发挥反射镜的功能。当车辆驾驶者在进行驾驶时,驾驶者例如是面对开口,且驾驶者可以观看到由车用电子后视镜0100反射而出的外来光,进而得知后方车辆的位置。

请继续参考图1e,车用电子后视镜0100包括第一透光元件0120以及第二透光元件0130,该第一透光元件0120朝向驾驶者,且第二透光元件0130设置于远离驾驶者的一侧。具体而言第一透光元件0120以及第二透光元件0130为透光基板,其材质例如可以是玻璃。然而第一透光元件0120以及第二透光元件0130的材质亦可以例如是塑料、石英、pet基板或其他可适用的材料,其中该pet基板除具有封装及保护效果外,另具有成本低、制造容易、极轻薄的特性。

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透光元件0120包含一第一收光面0122及一第一出光面0124,一来自于驾驶者后方的外来光影像由该第一收光面0122入射至该第一透光元件0120,并由该第一出光面0124出射。该第二透光元件0130包含一第二收光面0132及一第二出光面0134,该第二收光面0132相向于该第一出光面0124,并藉由一框胶0114与该第一出光面0124之间形成一间隙。前述外来光影像接续由该第一出光面0124出射至该第二透光元件0130,并由该第二出光面0134出射。

一电光介质层0140设置于该第一透光元件0120的第一出光面0124及该第二透光元件0130的第二收光面0132所形成之间隙中。至少一透光电极0150配置于该第一透光元件0120以及该电光介质层0140之间。前述电光介质层0140配置于该第一透光元件0120以及至少一反射层0190之间。一透明导电层0160配置于该第一透光元件0120以及该电光介质层0140之间,另一透明导电层0160则配置于该第二透光元件0130以及该电光介质层0140之间。一电性连接件0170与该透明导电层0160相连接,另一电性连接件0170则与透光电极0150相连接,以透光电极0150直接电性连接或通过另一透明导电层0160电性连接至光介质层0140,藉此可传输电能至该电光介质层0140,改变该电光介质层0140的透明度。当超过一亮度的外来光影像产生时,例如来自后方来车的强烈的车头光线,与控制元件0180电性连接的眩光传感器0112可接收此光线能量并转换成信号,该控制元件0180可分析外来光影像的亮度是否超过一预设亮度,若产生眩光即藉由电性连接件0170对该电光介质层0140提供该电能以产生抗眩光效果。前述外来光影像若强度太强,将导致眩光效果而影响驾驶者眼睛的视线,进而危害行驶安全。

另外,前述透光电极0150以及反射层0190可例如是分别全面性覆盖第一透光元件0120的表面以及第二透光元件0130的表面,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在本实施例中,透光电极0150的材料可选用金属氧化物,例如:铟锡氧化物、铟锌氧化物、铝锡氧化物、铝锌氧化物、铟锗锌氧化物、其它合适的氧化物、或者是上述至少二者的堆栈层。另外,反射层0190可具有导电性,反射层0190包含选自于银(ag)、铜(cu)、铝(al)、钛(ti)、铬(cr)、钼(mo)所构成材料群组的至少一种材料或其合金,或包含二氧化硅或透明导电材料。或者,透光电极0150以及反射层0190亦可以包含其他种类的材料,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

前述电光介质层0140可采用有机材料制作,亦可以采用无机材料制作,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在本实施例中,电光介质层0140可选用电致变色材料(electrochromicmaterial),配置于第一透光元件0120以及第二透光元件0130之间,且配置于第一透光元件0120以及反射层0190之间。具体而言,透光电极0150配置于第一透光元件0120以及电光介质层0140(电致变色材料层ec)之间,且本实施例的反射层0190可配置于第二透光元件0130以及电光介质层0140间。另外,在本实施例中,车用电子后视镜0100更包括框胶0114。框胶0114位于第一透光元件0120与第二透光元件0130之间且环绕电光介质层0140。前述框胶0114、第一透光元件0120与第二透光元件0130共同封装电光介质层0140。

在本实施例中,透明导电层0160,配置于电光介质层0140以及反射层0190之间。具体而言,可以作为反射层0190的抗氧化层并且可以避免电光介质层0140与反射层0190直接接触,进而避免反射层0190受到有机材料的腐蚀,使得本实施例的车用电子后视镜0100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此外前述框胶0114、透光电极0150以及透明导电层0160共同封装电光介质层0140。在本实施例中,前述透明导电层0160包含选自于铟锡氧化物(indiumtinoxide,ito)、铟锌氧化物(indiumzincoxide,izo)或掺杂铝的氧化锌薄膜(al-dopedzno,azo)、氟掺杂氧化锡所构成材料群组的至少一种材料。

在本实施例中,车用电子后视镜0100可以选择性地设置电性连接件0170例如导线或导电结构而分别连接至透光电极0150以及反射层0190。透光电极0150以及反射层0190可分别利用上述导线或导电结构与提供驱动信号的至少一控制元件0180电性连接,进而驱动电光介质层0140。

当电光介质层0140致能(enabled)时,电光介质层0140会发生电化学氧化还原反应而改变其能阶,进而呈消光(diming)状态。当外来光穿过壳体0110的开口进而到达电光介质层0140时,外来光会被呈消光状态的电光介质层0140吸收,而使车用电子后视镜0100切换至防眩光模式。另一方面,当电光介质层0140不致能时,电光介质层0140会呈透光状态。此时,通过壳体0110开口的外来光会穿过电光介质层0140而被反射层0190反射,进而使车用电子后视镜0100切换至镜面模式。

具体而言,第一透光元件0120具有远离第二透光元件0130的第一收光面0122。来自后方其他车辆的外来光例如是由第一收光面0122进入车用电子后视镜0100,且车用电子后视镜0100反射外来光而使外来光由第一收光面0122离开车用电子后视镜0100。另外,车辆驾驶者的人眼可以接收到经由车用电子后视镜0100反射的外来光,进而了解后方其他车辆的位置。除此之外,反射层0190可选择适当的材料以及设计适当的膜厚,而具有部分穿透部分反射的光学性质。

车用电子后视镜0100的显示器可为lcd或led,显示器可设置壳体0110内部或外部,例如设置于第二透光元件0130远离第一透光元件0120的一侧,或例如是第二透光元件0130远离第一透光元件0120的第二出光面0134。由于反射层0190具有部分穿透部分反射的光学性质,因此显示器发出的影像光可以穿过反射层0190,进而让用户可观看到显示器显示的内部影像,以显示警示信息。

上述第一系统实施例的行动载具辅助系统0004,藉由生物特征侦测模块0011,可测得目前的驾驶者的生物特征,运算模块0022更可藉由生物特征判断目前的驾驶者是否为预定的第一、第二驾驶者产生对应的侦测信号给控制装置0030,使控制装置0030对行动载具0000进行对应的控制,以配合驾驶者的驾驶习惯。

以下兹就该透镜组可行的光学实施例进行说明。于本发明透镜组所形成的光学成像系统可使用三个工作波长进行设计,分别为486.1nm、587.5nm、656.2nm,其中587.5nm为主要参考波长为主要提取技术特征的参考波长。光学成像系统亦可使用五个工作波长进行设计,分别为470nm、510nm、555nm、610nm、650nm,其中555nm为主要参考波长为主要提取技术特征的参考波长。

光学成像系统的焦距f与每一片具有正屈折力的透镜的焦距fp的比值为ppr,光学成像系统的焦距f与每一片具有负屈折力的透镜的焦距fn的比值为npr,所有具有正屈折力的透镜的ppr总和为σppr,所有具有负屈折力的透镜的npr总和为σnpr,当满足下列条件时有助于控制光学成像系统的总屈折力以及总长度:0.5≤σppr/│σnpr│≤15,较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1≤σppr/│σnpr│≤3.0。

光学成像系统可更包含一影像感测元件,其设置于成像面。影像感测元件有效感测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即为光学成像系统的成像高度或称最大像高)为hoi,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hos,其满足下列条件:hos/hoi≤50;以及0.5≤hos/f≤150。较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1≤hos/hoi≤40;以及1≤hos/f≤140。藉此,可维持光学成像系统的小型化,以搭载于轻薄可携式的电子产品上。

另外,本发明的光学成像系统中,依需求可设置至少一光圈,以减少杂散光,有助于提升影像质量。

本发明的光学成像系统中,光圈配置可为前置光圈或中置光圈,其中前置光圈意即光圈设置于被摄物与第一透镜间,中置光圈则表示光圈设置于第一透镜与成像面间。若光圈为前置光圈,可使光学成像系统的出瞳与成像面产生较长的距离而容置更多光学元件,并可增加影像感测元件接收影像的效率;若为中置光圈,有助于扩大系统的视场角,使光学成像系统具有广角镜头的优势。前述光圈至成像面间的距离为ins,其满足下列条件:0.1≤ins/hos≤1.1。藉此,可同时兼顾维持光学成像系统的小型化以及具备广角的特性。

本发明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一透镜物侧面至第六透镜像侧面间的距离为intl,于光轴上所有具屈折力的透镜的厚度总和为σtp,其满足下列条件:0.1≤σtp/intl≤0.9。藉此,当可同时兼顾系统成像的对比度以及透镜制造的合格率并提供适当的后焦距以容置其他元件。

第一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1,第一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2,其满足下列条件:0.001≤│r1/r2│≤25。藉此,第一透镜的具备适当正屈折力强度,避免球差增加过速。较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0.01≤│r1/r2│<12。

第六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11,第六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12,其满足下列条件:-7<(r11-r12)/(r11+r12)<50。藉此,有利于修正光学成像系统所产生的像散。

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in12,其满足下列条件:in12/f≤60藉此,有助于改善透镜的色差以提升其性能。

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in56,其满足下列条件:in56/f≤3.0,有助于改善透镜的色差以提升其性能。

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分别为tp1以及tp2,其满足下列条件:0.1≤(tp1+in12)/tp2≤10。藉此,有助于控制光学成像系统制造的敏感度并提升其性能。

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分别为tp5以及tp6,前述两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in56,其满足下列条件:0.1≤(tp6+in56)/tp5≤15藉此,有助于控制光学成像系统制造的敏感度并降低系统总高度。

第二透镜、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分别为tp2、tp3以及tp4,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in23,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in45,其满足下列条件:0.1≤tp4/(in34+tp4+in45)<1。藉此,有助层层微幅修正入射光行进过程所产生的像差并降低系统总高度。

本发明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六透镜物侧面的临界点c61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61,第六透镜像侧面的临界点c62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62,第六透镜物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临界点c61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为sgc61,第六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临界点c62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为sgc62,可满足下列条件:0mm≤hvt61≤3mm;0mm<hvt62≤6mm;0≤hvt61/hvt62;0mm≤︱sgc61︱≤0.5mm;0mm<︱sgc62︱≤2mm;以及0<︱sgc62︱/(︱sgc62︱+tp6)≤0.9。藉此,可有效修正离轴视场的像差。

本发明的光学成像系统其满足下列条件:0.2≤hvt62/hoi≤0.9。较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0.3≤hvt62/hoi≤0.8。藉此,有助于光学成像系统的外围视场的像差修正。

本发明的光学成像系统其满足下列条件:0≤hvt62/hos≤0.5。较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0.2≤hvt62/hos≤0.45。藉此,有助于光学成像系统的外围视场的像差修正。

本发明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六透镜物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物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611表示,第六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像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6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0<sgi611/(sgi611+tp6)≤0.9;0<sgi621/(sgi621+tp6)≤0.9。较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0.1≤sgi611/(sgi611+tp6)≤0.6;0.1≤sgi621/(sgi621+tp6)≤0.6。

第六透镜物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物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612表示,第六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像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622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0<sgi612/(sgi612+tp6)≤0.9;0<sgi622/(sgi622+tp6)≤0.9。较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0.1≤sgi612/(sgi612+tp6)≤0.6;0.1≤sgi622/(sgi622+tp6)≤0.6。

第六透镜物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611表示,第六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像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6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0.001mm≤│hif611︱≤5mm;0.001mm≤│hif621︱≤5mm。较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0.1mm≤│hif611︱≤3.5mm;1.5mm≤│hif621︱≤3.5mm。

第六透镜物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612表示,第六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像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622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0.001mm≤│hif612︱≤5mm;0.001mm≤│hif622︱≤5mm。较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0.1mm≤│hif622︱≤3.5mm;0.1mm≤│hif612︱≤3.5mm。

第六透镜物侧面第三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613表示,第六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像侧面第三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623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0.001mm≤│hif613︱≤5mm;0.001mm≤│hif623︱≤5mm。较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0.1mm≤│hif623︱≤3.5mm;0.1mm≤│hif613︱≤3.5mm。

第六透镜物侧面第四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614表示,第六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像侧面第四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624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0.001mm≤│hif614︱≤5mm;0.001mm≤│hif624︱≤5mm。较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0.1mm≤│hif624︱≤3.5mm;0.1mm≤│hif614︱≤3.5mm。

本发明的光学成像系统的一种实施方式,可藉由具有高色散系数与低色散系数的透镜交错排列,从而助于光学成像系统色差的修正。

上述非球面的方程式为:

z=ch2/[1+[1-(k+1)c2h2]0.5]+a4h4+a6h6+a8h8+a10h10+a12h12+a14h14+a16h16+a18h18+a20h20+…(1)

其中,z为沿光轴方向在高度为h的位置以表面顶点作参考的位置值,k为锥面系数,c为曲率半径的倒数,且a4、a6、a8、a10、a12、a14、a16、a18以及a20为高阶非球面系数。

本发明提供的光学成像系统中,透镜的材质可为塑料或玻璃。当透镜材质为塑料,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与重量。另当透镜的材质为玻璃,则可以控制热效应并且增加光学成像系统屈折力配置的设计空间。此外,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一透镜至第七透镜的物侧面及像侧面可为非球面,其可获得较多的控制变量,除用以消减像差外,相较于传统玻璃透镜的使用甚至可减少透镜的使用数目,因此能有效降低本发明光学成像系统的总高度。

再者,本发明提供的光学成像系统中,若透镜表面为凸面,原则上表示透镜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若透镜表面为凹面,原则上表示透镜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本发明的光学成像系统更可视需求应用于移动对焦的光学系统中,并兼具优良像差修正与良好成像质量的特色,从而扩大应用层面。

本发明的光学成像系统更可视需求包括一驱动模块,该驱动模块可与该些透镜相耦合并使该些透镜产生位移。前述驱动模块可以是音圈马达(vcm),用于带动镜头进行对焦,或者为光学防手振元件(ois),用于降低拍摄过程因镜头振动所导致失焦的发生频率。

本发明的光学成像系统更可视需求令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及第七透镜中至少一透镜为波长小于500nm的光线滤除元件,其可藉由该特定具滤除功能的透镜的至少一表面上镀膜或该透镜本身即由具可滤除短波长的材质制作而成。

本发明的光学成像系统的成像面更可视需求选择为一平面或一曲面。当成像面为一曲面(例如具有一曲率半径的球面),有助于降低聚焦光线于成像面所需的入射角,除有助于达成微缩光学成像系统的长度(ttl)外,对于提升相对照度同时有所帮助。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配合下述光学实施例提出具体实施例并配合图式予以详细说明。

第一光学实施例

请参照图2a及图2b,其中图2a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一光学实施例的一种透镜组的光学成像系统10的示意图,图2b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一光学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10的球差、像散及光学畸变曲线图。由图2a可知,光学成像系统10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110、光圈100、第二透镜120、第三透镜130、第四透镜140、第五透镜150、第六透镜160、红外线滤光片180、成像面190以及影像感测元件192。

第一透镜11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112为凹面,其像侧面114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112具有两个反曲点。第一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11表示,第一透镜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12表示。第一透镜物侧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11表示,第一透镜像侧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12表示。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tp1。

第一透镜110物侧面112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一透镜110物侧面112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111表示,第一透镜110像侧面114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一透镜110像侧面114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1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sgi111=-0.0031mm;︱sgi111︱/(︱sgi111︱+tp1)=0.0016。

第一透镜110物侧面112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一透镜110物侧面112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112表示,第一透镜110像侧面114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一透镜110像侧面114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122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sgi112=1.3178mm;︱sgi112︱/(︱sgi112︱+tp1)=0.4052。

第一透镜110物侧面112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111表示,第一透镜110像侧面114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一透镜110像侧面114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1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hif111=0.5557mm;hif111/hoi=0.1111。

第一透镜110物侧面112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112表示,第一透镜110像侧面114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一透镜110像侧面114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122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hif112=5.3732mm;hif112/hoi=1.0746。

第二透镜12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122为凸面,其像侧面124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122具有一反曲点。第二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21表示,第二透镜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22表示。第二透镜物侧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21表示,第二透镜像侧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22表示。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tp2。

第二透镜120物侧面122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二透镜120物侧面122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211表示,第二透镜120像侧面124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二透镜120像侧面124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2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sgi211=0.1069mm;︱sgi211︱/(︱sgi211︱+tp2)=0.0412;sgi221=0mm;︱sgi221︱/(︱sgi221︱+tp2)=0。

第二透镜120物侧面122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211表示,第二透镜120像侧面124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二透镜120像侧面124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2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hif211=1.1264mm;hif211/hoi=0.2253;hif221=0mm;hif221/hoi=0。

第三透镜13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132为凹面,其像侧面134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132以及像侧面134均具有一反曲点。第三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31表示,第三透镜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32表示。第三透镜物侧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31表示,第三透镜像侧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32表示。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tp3。

第三透镜130物侧面132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三透镜130物侧面132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311表示,第三透镜130像侧面134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三透镜130像侧面134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3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sgi311=-0.3041mm;︱sgi311︱/(︱sgi311︱+tp3)=0.4445;sgi321=-0.1172mm;︱sgi321︱/(︱sgi321︱+tp3)=0.2357。

第三透镜130物侧面132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311表示,第三透镜130像侧面134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三透镜130像侧面134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3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hif311=1.5907mm;hif311/hoi=0.3181;hif321=1.3380mm;hif321/hoi=0.2676。

第四透镜14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142为凸面,其像侧面144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142具有两个反曲点以及像侧面144具有一反曲点。第四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41表示,第四透镜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42表示。第四透镜物侧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41表示,第四透镜像侧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42表示。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tp4。

第四透镜140物侧面142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四透镜140物侧面142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411表示,第四透镜140像侧面144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四透镜140像侧面144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4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sgi411=0.0070mm;︱sgi411︱/(︱sgi411︱+tp4)=0.0056;sgi421=0.0006mm;︱sgi421︱/(︱sgi421︱+tp4)=0.0005。

第四透镜140物侧面142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四透镜140物侧面142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412表示,第四透镜140像侧面144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四透镜140像侧面144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422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sgi412=-0.2078mm;︱sgi412︱/(︱sgi412︱+tp4)=0.1439。

第四透镜140物侧面142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411表示,第四透镜140像侧面144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四透镜140像侧面144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4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hif411=0.4706mm;hif411/hoi=0.0941;hif421=0.1721mm;hif421/hoi=0.0344。

第四透镜140物侧面142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412表示,第四透镜140像侧面144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四透镜140像侧面144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422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hif412=2.0421mm;hif412/hoi=0.4084。

第五透镜15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152为凸面,其像侧面154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152具有两个反曲点以及像侧面154具有一反曲点。第五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51表示,第五透镜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52表示。第五透镜物侧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51表示,第五透镜像侧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52表示。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tp5。

第五透镜150物侧面152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150物侧面152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511表示,第五透镜150像侧面154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150像侧面154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5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sgi511=0.00364mm;︱sgi511︱/(︱sgi511︱+tp5)=0.00338;sgi521=-0.63365mm;︱sgi521︱/(︱sgi521︱+tp5)=0.37154。

第五透镜150物侧面152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150物侧面152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512表示,第五透镜150像侧面154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150像侧面154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522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sgi512=-0.32032mm;︱sgi512︱/(︱sgi512︱+tp5)=0.23009。

第五透镜150物侧面152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150物侧面152第三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513表示,第五透镜150像侧面154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150像侧面154第三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523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sgi513=0mm;︱sgi513︱/(︱sgi513︱+tp5)=0;sgi523=0mm;︱sgi523︱/(︱sgi523︱+tp5)=0。

第五透镜150物侧面152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150物侧面152第四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514表示,第五透镜150像侧面154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150像侧面154第四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524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sgi514=0mm;︱sgi514︱/(︱sgi514︱+tp5)=0;sgi524=0mm;︱sgi524︱/(︱sgi524︱+tp5)=0。

第五透镜150物侧面152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511表示,第五透镜150像侧面154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5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hif511=0.28212mm;hif511/hoi=0.05642;hif521=2.13850mm;hif521/hoi=0.42770。

第五透镜150物侧面152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512表示,第五透镜150像侧面154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522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hif512=2.51384mm;hif512/hoi=0.50277。

第五透镜150物侧面152第三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513表示,第五透镜150像侧面154第三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523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hif513=0mm;hif513/hoi=0;hif523=0mm;hif523/hoi=0。

第五透镜150物侧面152第四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514表示,第五透镜150像侧面154第四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524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hif514=0mm;hif514/hoi=0;hif524=0mm;hif524/hoi=0。

第六透镜16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162为凹面,其像侧面164为凹面,且其物侧面162具有两个反曲点以及像侧面164具有一反曲点。藉此,可有效调整各视场入射于第六透镜的角度而改善像差。第六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61表示,第六透镜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62表示。第六透镜物侧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61表示,第六透镜像侧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62表示。第六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tp6。

第六透镜160物侧面162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160物侧面162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611表示,第六透镜160像侧面164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160像侧面164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6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sgi611=-0.38558mm;︱sgi611︱/(︱sgi611︱+tp6)=0.27212;sgi621=0.12386mm;︱sgi621︱/(︱sgi621︱+tp6)=0.10722。

第六透镜160物侧面162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160物侧面162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612表示,第六透镜160像侧面164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160像侧面164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6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sgi612=-0.47400mm;︱sgi612︱/(︱sgi612︱+tp6)=0.31488;sgi622=0mm;︱sgi622︱/(︱sgi622︱+tp6)=0。

第六透镜160物侧面162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611表示,第六透镜160像侧面164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6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hif611=2.24283mm;hif611/hoi=0.44857;hif621=1.07376mm;hif621/hoi=0.21475。

第六透镜160物侧面162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612表示,第六透镜160像侧面164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622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hif612=2.48895mm;hif612/hoi=0.49779。

第六透镜160物侧面162第三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613表示,第六透镜160像侧面164第三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623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hif613=0mm;hif613/hoi=0;hif623=0mm;hif623/hoi=0。

第六透镜160物侧面162第四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614表示,第六透镜160像侧面164第四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624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hif614=0mm;hif614/hoi=0;hif624=0mm;hif624/hoi=0。

红外线滤光片18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六透镜160及成像面190间且不影响光学成像系统10的焦距。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10中,焦距为f,入射瞳直径为hep,最大视角的一半为haf,其数值如下:f=4.075mm;f/hep=1.4;以及haf=50.001度与tan(haf)=1.1918。

本实施例中,第一透镜110的焦距为f1,第六透镜160的焦距为f6,其满足下列条件:f1=-7.828mm;︱f/f1│=0.52060;f6=-4.886;以及│f1│>│f6│。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10中,第二透镜120至第五透镜150的焦距分别为f2、f3、f4、f5,其满足下列条件:│f2│+│f3│+│f4│+│f5│=95.50815mm;︱f1│+︱f6│=12.71352mm以及│f2│+│f3│+│f4│+│f5│>︱f1│+︱f6│。

光学成像系统10的焦距f与每一片具有正屈折力的透镜的焦距fp的比值为ppr,光学成像系统10的焦距f与每一片具有负屈折力的透镜的焦距fn的比值为npr,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10中,所有具有正屈折力的透镜的ppr总和为σppr=f/f2+f/f4+f/f5=1.63290,所有具有负屈折力的透镜的npr总和为σnpr=│f/f1│+│f/f3│+│f/f6│=1.51305,σppr/│σnpr│=1.07921。同时亦满足下列条件:︱f/f2│=0.69101;︱f/f3│=0.15834;︱f/f4│=0.06883;︱f/f5│=0.87305;︱f/f6│=0.83412。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10中,第一透镜110物侧面112至第六透镜160像侧面164间的距离为intl,第一透镜110物侧面112至成像面190间的距离为hos,光圈100至成像面180间的距离为ins,影像感测元件192有效感测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为hoi,第六透镜像侧面164至成像面190间的距离为bfl,其满足下列条件:intl+bfl=hos;hos=19.54120mm;hoi=5.0mm;hos/hoi=3.90824;hos/f=4.7952;ins=11.685mm;以及ins/hos=0.59794。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10中,于光轴上所有具屈折力的透镜的厚度总和为σtp,其满足下列条件:σtp=8.13899mm;以及σtp/intl=0.52477。藉此,当可同时兼顾系统成像的对比度以及透镜制造的合格率并提供适当的后焦距以容置其他元件。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10中,第一透镜110物侧面112的曲率半径为r1,第一透镜110像侧面114的曲率半径为r2,其满足下列条件:│r1/r2│=8.99987。藉此,第一透镜110的具备适当正屈折力强度,避免球差增加过速。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10中,第六透镜160物侧面162的曲率半径为r11,第六透镜160像侧面164的曲率半径为r12,其满足下列条件:(r11-r12)/(r11+r12)=1.27780。藉此,有利于修正光学成像系统10所产生的像散。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10中,所有具正屈折力的透镜的焦距总和为σpp,其满足下列条件:σpp=f2+f4+f5=69.770mm;以及f5/(f2+f4+f5)=0.067。藉此,有助于适当分配单一透镜的正屈折力至其他正透镜,以抑制入射光线行进过程显着像差的产生。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10中,所有具负屈折力的透镜的焦距总和为σnp,其满足下列条件:σnp=f1+f3+f6=-38.451mm;以及f6/(f1+f3+f6)=0.127。藉此,有助于适当分配第六透镜160的负屈折力至其他负透镜,以抑制入射光线行进过程显着像差的产生。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10中,第一透镜110与第二透镜12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in12,其满足下列条件:in12=6.418mm;in12/f=1.57491。藉此,有助于改善透镜的色差以提升其性能。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10中,第五透镜150与第六透镜16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in56,其满足下列条件:in56=0.025mm;in56/f=0.00613。藉此,有助于改善透镜的色差以提升其性能。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10中,第一透镜110与第二透镜120于光轴上的厚度分别为tp1以及tp2,其满足下列条件:tp1=1.934mm;tp2=2.486mm;以及(tp1+in12)/tp2=3.36005。藉此,有助于控制光学成像系统10制造的敏感度并提升其性能。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10中,第五透镜150与第六透镜160于光轴上的厚度分别为tp5以及tp6,前述两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in56,其满足下列条件:tp5=1.072mm;tp6=1.031mm;以及(tp6+in56)/tp5=0.98555。藉此,有助于控制光学成像系统10制造的敏感度并降低系统总高度。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10中,第三透镜130与第四透镜14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in34,第四透镜140与第五透镜15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in45,其满足下列条件:in34=0.401mm;in45=0.025mm;以及tp4/(in34+tp4+in45)=0.74376。藉此,有助于层层微幅修正入射光线行进过程所产生的像差并降低系统总高度。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10中,第五透镜150物侧面152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150物侧面152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为inrs51,第五透镜150像侧面154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150像侧面154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为inrs52,第五透镜150于光轴上的厚度为tp5,其满足下列条件:inrs51=-0.34789mm;inrs52=-0.88185mm;│inrs51︱/tp5=0.32458以及│inrs52︱/tp5=0.82276。藉此,有利于镜片的制作与成型,并有效维持其小型化。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10中,第五透镜150物侧面152的临界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51,第五透镜150像侧面154的临界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52,其满足下列条件:hvt51=0.515349mm;hvt52=0mm。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10中,第六透镜160物侧面162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160物侧面162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为inrs61,第六透镜160像侧面164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160像侧面164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为inrs62,第六透镜160于光轴上的厚度为tp6,其满足下列条件:inrs61=-0.58390mm;inrs62=0.41976mm;│inrs61︱/tp6=0.56616以及│inrs62︱/tp6=0.40700。藉此,有利于镜片的制作与成型,并有效维持其小型化。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10中,第六透镜160物侧面162的临界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61,第六透镜160像侧面164的临界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62,其满足下列条件:hvt61=0mm;hvt62=0mm。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10中,其满足下列条件:hvt51/hoi=0.1031。藉此,有助于光学成像系统10的外围视场的像差修正。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10中,其满足下列条件:hvt51/hos=0.02634。藉此,有助于光学成像系统10的外围视场的像差修正。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10中,第二透镜120、第三透镜130以及第六透镜160具有负屈折力,第二透镜120的色散系数为na2,第三透镜130的色散系数为na3,第六透镜160的色散系数为na6,其满足下列条件:na6/na2≤1。藉此,有助于光学成像系统10色差的修正。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10中,光学成像系统10于结像时的tv畸变为tdt,结像时的光学畸变为odt,其满足下列条件:tdt=2.124%;odt=5.076%。

再配合参照下列表一以及表二。

表二、第一光学实施例的非球面系数

依据表一及表二可得到下列轮廓曲线长度相关的数值:

表一为图2b第一光学实施例详细的结构数据,其中曲率半径、厚度、距离及焦距的单位为mm,且表面0-16依序表示由物侧至像侧的表面。表二为第一光学实施例中的非球面数据,其中,k表非球面曲线方程式中的锥面系数,a1-a20则表示各表面第1-20阶非球面系数。此外,以下各光学实施例表格对应各光学实施例的示意图与像差曲线图,表格中数据的定义皆与第一光学实施例的表一及表二的定义相同,在此不加赘述。再者,以下各光学实施例的机构元件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光学实施例相同。

第二光学实施例

请参照图3a及图3b,其中图3a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二光学实施例的一种透镜组的光学成像系统20的示意图,图3b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二光学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20的球差、像散及光学畸变曲线图。由图3a可知,光学成像系统20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光圈200、第一透镜210、第二透镜220、第三透镜230、第四透镜240、第五透镜250、第六透镜260以及第七透镜270、红外线滤光片280、成像面290以及影像感测元件292。

第一透镜21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面212为凸面,其像侧面214为凹面,并皆为球面,。

第二透镜2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面222为凹面,其像侧面224为凸面,并皆为球面。

第三透镜2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面232为凸面,其像侧面234为凸面,并皆为球面。

第四透镜24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面242为凸面,其像侧面244为凸面,并皆为球面。

第五透镜25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面252为凸面,其像侧面254为凸面,并皆为球面。

第六透镜26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面262为凹面,其像侧面264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藉此,可有效调整各视场入射于第六透镜260的角度而改善像差。

第七透镜27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面272为凸面,其像侧面274为凸面。藉此,有利于缩短其后焦距以维持小型化。另外,可有效地压制离轴视场光线入射的角度,进一步可修正离轴视场的像差。

红外线滤光片28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七透镜270及成像面290间且不影响光学成像系统20的焦距。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三以及表四。

表四、第二光学实施例的非球面系数

第二光学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光学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光学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依据表三及表四可得到下列条件式数值:

依据表三及表四可得到下列轮廓曲线长度相关的数值:

依据表三及表四可得到下列条件式数值:

第三光学实施例

请参照图4a及图4b,其中图4a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三光学实施例的一种透镜组的光学成像系统30的示意图,图4b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三光学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30的球差、像散及光学畸变曲线图。由图4a可知,光学成像系统30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310、第二透镜320、第三透镜330、光圈300、第四透镜340、第五透镜350、第六透镜360、红外线滤光片380、成像面390以及影像感测元件392。

第一透镜31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面312为凸面,其像侧面314为凹面,并皆为球面。

第二透镜3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面322为凹面,其像侧面324为凸面,并皆为球面。

第三透镜3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332为凸面,其像侧面334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像侧面334具有一反曲点。

第四透镜34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342为凹面,其像侧面344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像侧面344具有一反曲点。

第五透镜35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352为凸面,其像侧面354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六透镜36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362为凸面,其像侧面364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362以及像侧面364均具有一反曲点。藉此,有利于缩短其后焦距以维持小型化。另外,可有效地压制离轴视场光线入射的角度,进一步可修正离轴视场的像差。

红外线滤光片38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六透镜360及成像面390间且不影响光学成像系统30的焦距。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五以及表六。

表六、第三光学实施例的非球面系数

第三光学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光学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光学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依据表五及表六可得到下列条件式数值:

依据表五及表六可得到下列轮廓曲线长度相关的数值:

依据表五及表六可得到下列条件式数值:

第四光学实施例

请参照图5a及图5b,其中图5a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四光学实施例的一种透镜组的光学成像系统40的示意图,图5b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四光学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40的球差、像散及光学畸变曲线图。由图5a可知,光学成像系统40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410、第二透镜420、光圈400、第三透镜430、第四透镜440、第五透镜450、红外线滤光片480、成像面490以及影像感测元件492。

第一透镜41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面412为凸面,其像侧面414为凹面,并皆为球面。

第二透镜4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422为凹面,其像侧面424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422具有一反曲点。

第三透镜4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432为凸面,其像侧面434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432具有一反曲点。

第四透镜44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442为凸面,其像侧面444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442具有一反曲点。

第五透镜45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452为凹面,其像侧面454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452具有两个反曲点。藉此,有利于缩短其后焦距以维持小型化。

红外线滤光片48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五透镜450及成像面490间且不影响光学成像系统40的焦距。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七以及表八。

表八、第四光学实施例的非球面系数

第四光学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光学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光学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依据表七及表八可得到下列条件式数值:

依据表七及表八可得到下列轮廓曲线长度相关的数值:

依据表七及表八可得到下列条件式数值:

第五光学实施例

请参照图6a及图6b,其中图6a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五光学实施例的一种透镜组的光学成像系统50的示意图,图6b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五光学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50的球差、像散及光学畸变曲线图。由图6a可知,光学成像系统50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光圈500、第一透镜510、第二透镜520、第三透镜530、第四透镜540、红外线滤光片570、成像面580以及影像感测元件590。

第一透镜5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512为凸面,其像侧面514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512具有一反曲点。

第二透镜5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522为凸面,其像侧面524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522具有两个反曲点以及像侧面524具有一反曲点。

第三透镜5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532为凹面,其像侧面534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532具有三个反曲点以及像侧面534具有一反曲点。

第四透镜54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542为凹面,其像侧面544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542具有两个反曲点以及像侧面544具有一反曲点。

红外线滤光片57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四透镜540及成像面580间且不影响光学成像系统50的焦距。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九以及表十。

表十、第五光学实施例的非球面系数

第五光学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光学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光学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依据表九及表十可得到下列条件式数值:

依据表九及表十可得到下列条件式数值:

依据表九及表十可得到轮廓曲线长度相关的数值:

第六光学实施例

请参照图7a及图7b,其中图7a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六光学实施例的一种透镜组的光学成像系统60的示意图,图7b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六光学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60的球差、像散及光学畸变曲线图。由图7a可知,光学成像系统60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610、光圈600、第二透镜620、第三透镜630、红外线滤光片670、成像面680以及影像感测元件690。

第一透镜6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612为凸面,其像侧面614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6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622为凹面,其像侧面624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其像侧面624具有一反曲点。

第三透镜6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632为凸面,其像侧面634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632具有两个反曲点以及像侧面634具有一反曲点。

红外线滤光片67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三透镜630及成像面680间且不影响光学成像系统60的焦距。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十一以及表十二。

表十二、第六光学实施例的非球面系数

第六光学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光学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光学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依据表十一及表十二可得到下列条件式数值:

依据表十一及表十二可得到下列条件式数值:

依据表十一及表十二可得到轮廓曲线长度相关的数值:

本发明的光学成像系统可视需求藉由不同片数的透镜达到降低所需机构空间。

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习此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权利要求所界定为准。

虽然本发明已参照其例示性实施例而特别地显示及描述,将为所属技术领域具通常知识者所理解的是,于不脱离权利要求范围及其等效物所定义的本发明的精神与范畴下可对其进行形式与细节上的各种变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