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02029发布日期:2019-10-08 20:08阅读:125来源:国知局
处理盒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成像设备的处理盒,尤其涉及一种带有分离力接收构件的处理盒。



背景技术:

如在激光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等通过电子照相成像的成像设备中,通常有一个处理盒,该处理盒能从成像设备中拆卸出来。现有的处理盒主要包括:将感光鼓单元和显影单元集成在一起的一体式处理盒,以及仅包括感光鼓单元或显影单元的分体式处理盒。

在一体式处理盒中,感光鼓单元和显影单元通常通过可旋转移动的方式彼此连接在一起。感光鼓单元包括感光鼓单元框架、被感光鼓单元框架可旋转支撑的感光鼓、充电辊、清洁刮刀、废粉仓等,显影单元包括显影单元框架、被显影单元框架可旋转支撑的显影辊、粉仓、送粉辊、层厚度调节装置等。在成像操作期间,显影辊保持朝向感光鼓挤压。在成像设备采用将显影辊放置成与感光鼓接触以使感光鼓上的潜像显影的显影方法的情况下,显影辊保持压在感光鼓的外周表面上。但在非成像操作期间,如果显影辊与感光鼓表面保持长期接触会带来许多不利的后果,例如:如果使用具有弹性层的显影辊,显影辊的弹性层与感光鼓的外表面保持接触可能会使显影辊的弹性层发生永久变形,在长时间使用后可能会使感光鼓上的潜像显影不均匀;如果在不形成图像时显影辊与感光鼓仍保持接触,那么无论显影辊是否具有弹性层,显影辊都可能会使感光鼓表面附上多余的显影剂;此外,当显影辊不用于显影时,感光鼓和显影辊仍彼此接触地旋转摩擦,有可能会导致感光鼓、显影辊和显影剂过早地退化。

为防止上述问题,现有一种成像设备,其包括设置有容纳室、盒托架、门盖,成像设备的容纳室内设有定位部、驱动力输出头以及多个作用部等等,其中作用部分布在成像设备的多个部位,用于在处理盒装入成像设备时限制和固定处理盒,例如驱动力输出头旋转中心的突起、成像设备底座的凸部、底座的横梁等等,定位部用于使处理盒在成像设备中安装到位。通常处理盒通过安装在成像设备的盒托架上并推入到成像设备容纳室内,此时处理盒相对成像设备的定位部在垂直于盒托架的方向上具有一定的移动距离,在关闭成像设备门盖后,处理盒可在门盖的闭合作用下落入成像设备的定位部中,处理盒的驱动力接收件与成像设备的驱动力输出头联接,完成将处理盒装入成像设备,此时落入定位部的处理盒在成像设备内受到多个作用部的作用,使得处理盒稳定固定在成像设备内,在打开门盖时,处理盒跟随盒托架脱离定位部,处理盒不受作用部作用。成像设备还具有一种可作用于处理盒的分离机构,该分离机构设有施力部。相对应的,处理盒在显影框架上设有分离力接收构件,该分离力接收构件可与成像设备的分离机构相配合并接收成像设备的分离机构的力,原厂家将处理盒的分离力接收部设计成可在待命位置和突出位置之间切换,其中在待命位置时分离力接收构件不从壳体表面突出,在突出位置时分离力接收件从壳体表面突出,使得处理盒的力接受部在安装入成像设备前隐藏于盒体内,在装入成像设备后从壳体表面突出,但该结构较复杂、生产成本高,因此,迫切需要提供一种新的设计方式来改善现有技术的不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稳定可靠、成本低的处理盒,在该处理盒中感光鼓和显影辊彼此可以接触和分离且处理盒在装卸过程中分离力接收构件不易受损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处理盒,可拆卸地安装到成像设备中,所述成像设备内设有作用部;所述处理盒包括以可移动方式彼此相连接的感光单元和显影单元;所述感光单元包括感光单元框架和感光鼓;所述显影单元包括显影单元框架和显影辊;所述处理盒还包括分离力接收构件;所述分离力接收构件安装在所述处理盒上,至少在一个移动方向上具有相对于所述显影单元框架固定的锁定状态和相对于所述显影单元框架可移动的释放状态;当所述分离力接收构件处于锁定状态时,所述分离力接收构件可从所述成像设备接收使所述显影单元框架相对于所述感光鼓框架移动的力,使所述显影辊与所述感光鼓分离。

上述处理盒,在分离力接收构件相对于显影辊处于锁定状态下,当分离力接收构件受到成像设备分离构件的力的作用时,可使得显影单元框架相对感光单元框架移动,从而使得显影辊与感光鼓分离;在分离力接收构件相对于显影辊处于释放状态下,分离力接收构件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可相对显影框架移动,防止分离力接收构件受到损坏,从而提高处理盒的使用寿命。

优选地,所述分离力接收构件包括接合部,所述接合部与所述成像设备的所述作用部接合,使所述分离力接收构件处于锁定状态。

上述处理盒,分离力接收构件设置有接合部,可直接与成像设备的作用部接合,使得分离力接收构件被锁定,充分利用了成像设备的作用部,简化处理盒的内部结构,使得该处理盒不但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

优选地,所述接合部为导孔、导槽、凹陷、凸块或突起。

上述处理盒,接合部设计成导孔、导槽、凹陷、凸块或突起,其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并且与成像设备的作用部的配合效果更好。

优选地,所述处理盒还包括一限制构件,所述限制构件包括限制部;所述分离力接收构件包括接合部,所述接合部与所述限制部接合,使所述分离力接收构件处于锁定状态。

上述处理盒,在接合部无法与成像设备的作用部直接接合的情况下,通过限制构件实现分离力接收构件的接合部与成像设备作用部的配合,在接合部与限制部接合时,分离力接收构件处于锁定状态,此时在成像设备分离力的作用下,显影单元框架相对感光单元框架可移动,显影辊与感光鼓分离,从而保护显影辊。

优选地,所述接合部为导孔、导槽、凹陷、凸块或突起。

上述处理盒,将接合部设计成导孔、导槽、凹陷、凸块或突起,其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与接合部的配合效果更好。

优选地,所述限制构件还包括第一杆部和安装在所述第一杆部上的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杆部从所述处理盒的端盖伸出,可与所述成像设备的所述作用部相抵接;所述接合部为导槽或导孔,所述限制部可插入至所述接合部。

优选地,所述限制构件为基本呈“L”型的推杆,包括第一杆部、第二杆部和安装在所述第一杆部的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杆部的自由端部从所述处理盒的端盖伸出,且可与所述成像设备的所述作用部相抵接;所述限制部位于所述第二杆部的自由端;所述接合部为导槽或导孔,所述限制部可插入至所述接合部。

优选地,所述限制构件还包括第一杆部、第一凸块和安装在所述第一杆部上的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杆部从所述处理盒的端盖伸出,可与所述成像设备的所述作用部相抵接;所述限制部设在所述第一凸块上;所述接合部为一具有倾斜表面的第二凸块,所述限制部与所述第二凸块的倾斜表面相抵接可使所述分离力接收构件处于锁定状态。

优选地,所述接合部为滑块,所述滑块的一端与所述限制部相抵接。

优选地,所述接合部还包括通孔、第二弹性件,所述滑块可在所述通孔内往复移动。

优选地,所述限制构件还包括第一杆部、第二杆部和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杆部的自由端设置有凸块,所述凸块从所述处理盒的端盖伸出,与所述成像设备的所述作用部相抵接;所述限制部设在所述第二杆部的自由端;所述滑块具有与所述限制部配合的斜面。

优选地,所述显影单元框架相对感光单元框架可绕一旋转轴线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旋转,当所述显影单元框架相对感光单元框架沿第二方向旋转时,所述感光鼓与所述显影辊分离;所述分离力接收构件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具有相对于所述显影单元框架固定的锁定状态和相对于所述显影单元框架可移动的释放状态。

优选地,所述分离力接收构件处于所述释放状态时,所述分离力接收构件可绕一旋转轴线沿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旋转,所述分离力接收构件的旋转轴线平行于所述显影单元框架相对于感光单元框架旋转的旋转轴线;所述分离力接收构件处于锁定状态时,所述分离力接收构件在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旋转均被锁止。

上述处理盒,分离力接收构件满足在第二方向上具有相对于显影单元框架固定的锁定状态和相对于显影单元框架可移动的释放状态的情况下,分离力接收构件可在锁定状态下接收成像设备的分离力而实现显影单元框架相对感光鼓框架移动,从而实现显影辊与感光鼓分离,从而保护显影辊。

优选地,所述分离力接收构件包括保持部,用于将所述分离力接收构件保持在预定位置,所述预定位置是所述分离力接收构件处于锁定状态时的位置。

上述处理盒,利用保持部将分离力接收构件保持锁定状态时的位置,即分离力接收构件可以接收到成像设备分离力的位置,保证分离力接收机构在锁定状态下接收成像设备的分离力,从而带动显影单元框架移动,实现显影辊与感光鼓分离,该处理盒不但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且性能稳定可靠。

优选地,所述保持部为一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分离力接收构件,一端固定在所述显影单元框架上。

上述处理盒,采用弹性件作为保持部,可以使得分离力接收构件在偏离预设位置时,在弹性件的作用下恢复到预设位置,该处理盒不但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且性能稳定可靠。

优选地,所述分离力接收构件处于所述释放状态时,所述分离力接收构件可绕轴旋转,所述分离力接收构件的旋转轴线平行于所述显影辊的旋转轴线。

上述处理盒,分离力接收机构在释放状态下可绕旋转轴旋转,当分离力接收机构的接合部与限制部接合或者与成像设备的作用部接合时,可使得分离力接收构件固定在显影单元上,从而实现在分离力接收构件处于释放状态时,分离力接收构件可移动,处于锁定状态时,分离力接收构件可被锁定。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一处理盒装入盒托架时成像设备与处理盒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一处理盒装入盒托架后处理盒与成像设备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一处理盒装入成像设备后且门盖未关闭前处理盒和成像设备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一处理盒装入成像设备后且门盖关闭后处理盒和成像设备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一处理盒装入成像设备后成像设备处于非工作状态时处理盒和成像设备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6是实施例一处理盒的立体结构图;

图7是实施例一图6中A的局部放大图;

图8是实施例一处理盒爆炸图;

图9是实施例一处理盒局部爆炸图;

图10是实施例一图9中的B局部放大图;

图11是实施例一处理盒未装入成像设备前处理盒与成像设备作用部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12是实施例一处理盒装入成像设备后处理盒与成像设备作用部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13是实施例二处理盒的局部位置爆炸图;

图14是实施例二图13中的C局部放大图;

图15是实施例二中分离力接收机构、限制机构以及作用部的立体图;

图16是实施例二处理盒未装入成像设备前处理盒与成像设备作用部的配合原理图;

图17是实施例二处理盒装入成像设备后处理盒与成像设备作用部的配合原理图;

图18是实施例三分离力接收构件的立体图;

图19是实施例三处理盒未装入成像设备前处理盒与成像设备作用部的配合原理图;

图20是实施例三处理盒装入成像设备后处理盒与成像设备作用部的配合原理图;

图21是实施例四分离力接收构件和限制构件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4、图11、图12所示,成像设备F包括设置有容纳室201、作为抽屉式部件的盒托架202、门盖203,其中容纳室201内设有第一侧壁2011和第二侧壁(未示出)、顶壁2012、底座2013以及多个作用部等等,第一侧壁2011与第二侧壁(未示出)彼此面对,第一侧壁2011上还设有向处理盒100传递驱动力的第一驱动力输出头204、第二驱动力输出头205;顶壁2012上设有分离构件的施力部件206,用于向处理盒100的分离力接收构件的力接收部加推压力。底座2013位于成像设备F容纳室201的底部,底座2013上设置有定位部20131,定位部20131用于将处理盒100定位到成像设备F中;作用部设置在成像设备F内的多个部位,用于限制和固定装入成像设备F内的处理盒100,本实施例的作用部为一突起2014,突起2014设置在第一驱动力输出头204旋转中心的位置;盒托架202用于支撑处理盒100,可相对成像设备F沿基本水平的方向(p、q方向)直线移动,门盖203在关闭时可对盒托架202施加作用力,使得盒托架202继续运动装设到位。在盒托架202处于抽出位置的状态下,处理盒100可沿基本垂直于盒托架202的方向C安装在盒托架202上,装设在盒拖架202上的多个处理盒100彼此平行,以使处理盒100的长度方向(感光鼓12和显影辊11的轴向)基本垂直于盒托架202的移动方向;当盒托架202装入到成像设备F容纳腔室201内且在门盖203关闭前,处理盒100相对成像设备F的定位部在C方向上具有一定的移动距离,在关闭成像设备门盖203后,处理盒100在成像设备F门盖203的闭合作用下落入成像设备F的定位部20131中,处理盒100的驱动力接收件与成像设备F的驱动力输出头联接,完成将处理盒100装入成像设备F中。

如图4、图5、图8至图10所示,处理盒100包括感光单元2、显影单元1、第一端盖5和第二端盖6,第一端盖5安装在处理盒100长度方向的第一端3,第二端盖6安装在处理盒100长度方向的第二端4,其中第一端3与第二端4在处理盒100长度方向上相对。感光单元2包括感光单元框架21、感光鼓22、充电辊(未示出)和废粉仓23等。显影单元1包括显影单元框架11、显影辊12、送粉辊19、层厚度调整装置(未示出)和粉仓13等,其中粉仓13内可以容纳显影剂,在显影辊12的轴线方向上设有第一凸柱131、第二凸柱132,第一凸柱131和第二凸柱132在显影辊12的轴线方向上向靠近第一端盖5的方向延伸。感光单元2和显影单元1以可旋转移动的方式连接在一起,当处理盒100处于没有受到分离力作用的初始状态时,感光鼓22与显影辊12处于相互接触状态。当处理盒100受到分离力的作用时,感光单元2和显影单元1可相对旋转移动,使感光鼓22与显影辊12分离。当分离力消失时,在处理盒100内的弹簧101作用下,感光单元2和显影单元1再次相对旋转移动,使处理盒100恢复到初始状态,感光鼓22和显影辊12相接触。也即,通过显影单元2与感光单元1间的旋转移动,显影辊12可在与感光鼓22相接触位置和与感光鼓相间隔位置之间移动。处理盒100的上述结构与现有技术中处理盒基本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如图8至图12所示,感光单元2还包括第二驱动力接收件24,第二驱动力接收件24位于处理盒100的第一端3,一端和感光鼓22相连接,另一端从第一端盖5的第一通孔51伸出,可与成像设备F内的第二驱动力输出头205相联接,从第二驱动力输出头205接收驱动力,进而传递给感光鼓22、充电辊(未示出),以驱动感光鼓22等旋转部件旋转。

如图6至图10所示,显影单元1还包括分离力接收构件14、限制构件15、齿轮支撑件16、齿轮护盖17、第一驱动力接收件18、送粉辊齿轮191、显影辊齿轮121等,本实施例中分离力接收构件14、限制构件15、齿轮支撑件16、齿轮护盖17、第一驱动力接收件18、送粉辊齿轮191、显影辊齿轮121均位于处理盒100长度方向的同一端,即位于第一端3。

齿轮支撑件16在处理盒100长度方向上设置在粉仓13的端壁外侧,且用于支撑显影辊12和送粉辊19等,齿轮支撑件16上设有第二通孔161、第三凸柱162和凸台163,其中第三凸柱162在显影辊12的轴线方向向靠近粉仓13的方向延伸并与设置在粉仓13上的第一凸柱131相对。第一驱动力接收件18设置有齿轮部181和驱动力接收头182,驱动力接收头182从第一端盖5的第三通孔52伸出,可与设置在成像设备容纳室内的第一驱动力输出头204相联接,从第一驱动力输出头204接收驱动力,进而通过齿轮部181将驱动力传递给送粉辊齿轮191和显影辊齿轮121,以驱动显影辊12、送粉辊等旋转部件旋转。齿轮护盖17在处理盒100长度方向上装配在齿轮支撑件16上,以便覆盖第一驱动力接收件18、送粉辊齿轮191和显影辊齿轮121,齿轮护盖17在处理盒100长度方向上具有向远离齿轮方向延伸的圆柱形部分171,第一驱动力接收件18通过圆柱形部分171的内部开口露出。

本实施例中,分离力接收构件14与第一驱动力接收件18、齿轮支撑件16位于处理盒100的同一端,即第一端3。分离力接收构件14具有力接收部141、保持部142、第一安装孔143、保持部的安装部144以及接合部145,其中第一安装孔143在处理盒100显影辊轴线方向具有两端,其一端套设在粉仓13的第二凸柱132上,另一端套设在齿轮支撑件16的第三凸柱162上,第二凸柱132与第三凸柱162彼此面对且第二凸柱132与第三凸162柱所在的轴线基本重合,使得分离力接收构件14支撑在粉仓13和齿轮支撑件16之间,并可沿第二凸柱132与第三凸柱162所在的轴线旋转。

本实施例中保持部142为拉伸弹簧142,拉伸弹簧具有两自由端。其一端通过保持部的安装部144固定在分离力接收构件14上,另一端固定在粉仓13的第二凸柱132上。本实施例中保持部的安装部144在处理盒100安装到成像设备F中时位于第一安装孔143的下方,可以是能够固定拉伸弹簧142的一个端部的任何形式,本实施例中是一个挂勾。拉伸弹簧142对分离力接收构件14具有弹性拉力,起到对分离力接收构件18的位置起到保持作用,可以使分离力接收构件14在受到外力作用而偏离预设位置时,能够恢复到预设位置。本实施例中,分离力接收构件14的预设位置是其在锁定状态下的位置,也是分离力接收构件14的力接收部141位于可以与成像设备的施力部件206相配合以接收来自成像设备的分离机构的推压力的位置。力接收部141,用于接收来自成像设备分离机构的施力部件206的推压力,使得显影单元框架11相对感光单元移动。本实施例中,当处理盒100安装到成像设备F中时,力接收部141位于分离力接收构件14的上部的面对成像设备的施力部件206一侧。接合部145可以为导孔、导槽、凹陷、凸块或突起,本实施例中接合部145为导槽,导槽145在处理盒100安装入成像设备F中时位于第一安装孔143的下方。

限制构件15具有限制部151。本实施例中,限制构件15为基本呈“L”型的推杆,包括第一杆部153、第一弹性件152、第二杆部155,限制部151位于第二杆部155的自由端,靠近导槽145,可与导槽145相互配合。当限制部151插入至导槽145时,分离力接收构件14处于锁定状态,反之分离力接收构件14处于释放状态。第一杆部153穿过齿轮支撑件16的第二通孔161、第一驱动力接收件18的第三通孔183以及第一端盖5的第一通孔51,使得设置在第一杆部153上的自由端1532暴露在端盖5外部,自由端1532用于接收来自成像设备F的突起2014的作用力,使得第一杆部153向导槽145方向移动;第一杆部153上还设置有限制突起1531,第一弹性件设置在限制突起1531和齿轮支撑件16之间,本实施例中,第一弹性件为螺旋弹簧152;螺旋弹簧152具有两自由端,其一端抵触在齿轮支撑件16的凸台163上,另一端抵触在限制突起1531上;螺旋弹簧152对第一杆部153具有弹性力;限制部151设置在第二杆部155的自由端,当设置在第一杆部153上的自由端1532受到突起2014的作用时,第一杆部153在处理盒100长度方向上向分离力接收构件14的导槽145移动并压缩螺旋弹簧152,随着第一杆部153的移动,第二杆部155的限制部插入到导槽145中;当成像设备F的突起2014撤离对第二杆部自由端1532的作用时,第一杆部153在螺旋弹簧152的弹性力作用下向远离导槽145的方向移动,此时第一杆部153与导槽145分离。

接下来描述处理盒装入成像设备和从成像设备拆卸的过程中,成像设备的作用部、分离力接收构件、限制构件之间的相互配合过程。

如图1至图5,、图10至图12所示,当处理盒100随着盒托架202装入成像设备F中,且在成像设备F门盖203关闭前,处理盒100相对成像设备F的定位部20131在方向C上具有一定的移动距离,处理盒100未落入定位部20131中,第一杆部153的自由端1531不受突起2014的抵压力,第一杆部153在螺旋弹簧152的弹力作用下,限制部151与导槽145处于分离状态,此时分离力接收机构14可绕轴线L1相对显影单元1自由转动,其中轴线L1为第二凸柱所在的轴线。

当关闭成像设备F门盖203时,处理盒100在门盖203的闭合作用下落入成像设备F容纳室内的定位部20131,此时处理盒100的第一驱动力接收件18与成像设备的第一驱动力输出头204啮合,使得从第一驱动力接收件18的第三通孔183伸出的第一杆部153的自由端部1531受到成像设备F第一驱动力输出头204的突起2014的抵压力,第一杆部153在突起2041的抵压力作用下克服螺旋弹簧152的弹性力向靠近导槽145的方向移动,使得限制部151插入到导槽145中。使分离力接收机构14被固定在显影单元框架11上。此时分离力接收构件14相对显影单元框架处于锁定状态,相对显影单元框架不可移动,即:不能绕轴线L1旋转;此种状态下,当分离力接收构件14的力接收部分141受到成像设备F的分离构件的施力部件206作用时,分离力接收构件14带动显影单元框架1绕感光单元转动,显影鼓与感光鼓分离。

当成像设备F门盖203打开时,处理盒100从成像设备F的定位部20131释放,处理盒100恢复到门盖203关闭前的位置,处理盒100的第一驱动力接收件18与成像设备F的第一驱动力输出头204脱离开,第一杆部153的自由端1531不受到突起2014的抵压力,第一杆部153在螺旋弹簧152的弹力作用下向远离接合部145的方向移动,限制部151从导槽145中脱离,此时分离力接收构件14相对于显影单元框架11处于释放状态,分离力接收机构14可绕轴线L1旋转。

下面参考图4至图7、图11、图12,介绍显影辊1和感光鼓2的分离过程。

在处理盒100处于自由状态时,显影辊1与感光鼓2处于接触状态;在处理盒100安装到成像设备F中并在形成图像时,分离力接收构件14处于相对显影单元可移动的释放状态,此时分离构件的施力部件206对力接收部141不施加推力,显影辊1与感光鼓2处于接触状态;当处理盒100安装入成像设备且处于不形成图像时,分离力接收构件14相对显影单元框架11处于锁定状态,在施力部件206沿q方向移动,与力接收部141接触,随着施力部件206的继续移动,向力接收部141施加作用力,使得分离力接收构件14带动显影单元框架11转动,使显影单元1相对于感光单元2发生旋转移动,显影辊12和感光鼓22分离。当成像设备F门盖203打开时,处理盒100脱离成像设备F的定位部,第一杆部153的自由端1531不受突起2041的挤压力,在螺旋弹簧152弹性力的作用下,分离力接收构件14与限制构件15分离,分离力接收构件14被释放,感光鼓22和显影辊12恢复到原来的位置,即感光鼓22和显影辊12彼此接触。籍此,可以防止当不形成图像时显影辊12上的调色剂附着到感光鼓22,同时显影辊12和感光鼓22不彼此磨擦,使得实施例中的处理盒在使用寿命上更长。

实施例二

如图13至图17所示,实施例二处理盒200与实施例一处理盒100的结构基本相同,区别仅在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接合部以及限制构件的结构不同,处理盒200与实施例一处理盒100的结构相同之处不再赘述,以下仅介绍不同之处。

如图13至图17,本实施例中,分离力接收构件20014的接合部200145包括滑块2001451、通孔2001452、第二弹性件2001453,其中滑块2001451具有第一端部20014511和第二端部20014512、凸起20014513;第一端部呈杆状,在处理盒200长度方向上位于靠近粉仓20013一端且可插入到设置在粉仓壁上的凹槽200131;第二端部20014512设有一斜面,在处理盒200长度方向上位于远离粉仓20013的一端。本实施例中第二弹性件为螺旋弹簧2001453,套设在滑块2001451上且具有两自由端,螺旋弹簧2001453一端抵接在限制突起20014513上,另一端抵接在通孔的端口的外部边缘;滑块2001451可穿过通孔2001452并可在通孔2001452内往复运动,当滑块2001451在处理盒200的长度方向上向粉仓20013一端移动时,螺旋弹簧2001453被压缩。

限制构件20015包括第二杆部200155、第一弹性件200152和第一杆部200153,其中第二杆部200155和第一杆部200153交叉成一角度并通过一弧形杆200154连接,第一杆部200153设有凸块2001531,凸块2001531从处理盒200的端盖2005凸出,且可与所述成像设备的作用部相抵接,本实施例中的作用部为设置在成像设备底座中的凸筋2002014;第二杆部200155上具有对称设置的限位突起2001552、在第二杆部200155具有一自由端,本实施例中的限制部为设在第二杆部200155的自由端2001551上,自由端2001551具有一斜面,第一弹性件套设在第二杆部上,本实施例中第一弹性件为第一螺旋弹簧200152,其具有两自由端,其一端抵接在限位突起2001552,另一端抵接在从粉仓20013壁伸出的凸柱上,当第二杆部200155向C的反方向移动时,第一螺旋弹簧200152被压缩,C的方向为实施例1中处理盒装入盒拖架的方向,第二杆部200155的自由端的2001551的斜面可与滑块2001451的第二端部20014512相抵接。

当处理盒200装入成像设备F且关闭门盖后,处理盒200落入成像设备F中的定位部,设置在第一杆部200153上的凸块2001531受到成像设备内的凸筋2002014作用时,第二杆部200155沿着C的相反方向向靠近滑块2001451的方向移动,第二杆部200155的自由端2001551的斜面与滑块2001451的第二端部20014512相抵接,在凸筋2002014的抵压力的作用下,滑块2001451在靠近粉仓的方向移动并最终插入到粉仓壁的凹槽200131中,从而使分离力接收构件20014固定在显影单元框架20011上。

实施例三

如图18所示,实施例三处理盒300与实施例一处理盒100的结构基本相同,区别仅在实施例三不具有限制构件,分离力接收构件的接合部可以是导孔、导槽、凹陷、凸块或突起,本实施例的接合部为一导孔300145,对应的成像设备的作用部为一凸柱3002014。

如图19至20所示,当处理盒300装入成像设备且在门盖关闭后,处理盒300落入成像设备的定位部中,此时凸柱3002014可直接穿过第一驱动力接收件30018的第三通孔300183插入到导孔300153内部,使得分离力接收构件30014固定在显影单元框架3001上。

实施例四

如图18所示,实施例四处理盒400与实施例一处理盒100的结构基本相同,区别仅在实施例四限制构件的限制部和分离力接收构件的接合部不同;限制构件40015的限制部为第一凸块400151,位于第二杆部400155的端部位置,分离力接收构件40014的接合部为第二凸块400145,第一凸块400151与第二凸块400145分别设有第一倾斜面4001511和第二倾斜面4001451。当第一凸块400151与第二凸块400145相互抵接时,第一倾斜面4001511和第二倾斜面4001451彼此面对;在面对处理盒400的第一端盖的方向上看,在逆时针方向上,分离力接收构件40014的转动受到限制构件40015的限制,当力接收部400141受到成像设备分离构件施力部的推压力,分离力接收构件40014带动显影单元框架40011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在顺时针方向上,第一凸块400151对第二凸块400145不具有限制作用,分离力接收构件40014转动不受到限制,分离力接收构件40014带动显影单元框架40011沿逆时针方向转动过程中,显影辊与感光鼓分离。

以上实施例只是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形状、构造及原理还有诸多变换,如,接合部可以是凹陷、凸块、斜面或突起,限制构件的限制部可以是凸块、凹槽、接合部可以通过限制构件与成像设备的作用部形成间接接触、亦可以与成像设备的作用部直接配合诸如此类等等。因此,任何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下所作的变换和修改,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