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显示器及其制造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3272341发布日期:2020-12-11 19:04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液晶显示器及其制造方法与流程

本揭示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液晶显示器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对于液晶显示器而言,穿透率越高,亮度就越高。液晶显示器的亮度直接影响了人对画质的观感。决定穿透率的最主要因素为液晶显示器中的液晶显示面板的开口率。目前主要是通过改善液晶显示面板的结构及制程来增加开口率。然而,现今对于液晶显示面板的高分辨率的需求正不断增加。随着分辨率越高,开口率越低。因此,在高分辨率的需求下,难以通过增加开口率来提升穿透率。

此外,在现今的技术中,亦难以通过减少液晶显示面板中各膜层对光线的吸收率来提升穿透率。再者,现今的减反射膜很薄,因此其需要先形成在较厚的基材膜层上,再涂布胶层,才能贴合至其它元件。据此,若将减反射膜应用于液晶显示器,将增加液晶显示器的厚度和工艺程序。有鉴于此,如何在无需改变液晶显示器的制程、结构及厚度的情况下提升液晶显示器的穿透率,为业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无需改变液晶显示器的制程、结构及厚度的情况下提升液晶显示器的穿透率。

为达上述目的,本揭示提供一种液晶显示器的制造方法,其包括:提供液晶显示面板,其中所述液晶显示面板包含在其相对两侧的入光面及出光面;设置第一偏光片于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入光面或出光面上;以及直接形成第一减反射膜于所述第一偏光片远离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表面。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偏光片包括硬化层,设置在所述第一偏光片最远离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一侧,用以防止所述第一偏光片被刮伤。所述第一减反射膜直接形成于所述第一偏光片的硬化层远离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表面上。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偏光片设置于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入光面。所述第一偏光片包括保护层,设置在所述第一偏光片最远离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一侧,用以隔绝水汽进入所述第一偏光片。所述第一减反射膜直接形成于所述第一偏光片的保护层远离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表面上。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偏光片设置于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出光面。所述第一偏光片包括防眩膜,设置在所述第一偏光片最远离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一侧。所述第一减反射膜直接形成于所述第一偏光片的防眩膜远离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表面上。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设置第二偏光片于所述液晶显示面板远离所述第一偏光片的表面;以及直接形成第二减反射膜于所述第二偏光片远离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表面。

本揭示提供一种液晶显示器,其包括液晶显示面板、第一偏光片及第一减反射膜。所述液晶显示面板包含在其相对两侧的入光面及出光面。所述第一偏光片设置于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入光面或出光面。所述第一减反射膜直接形成于所述第一偏光片远离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表面。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偏光片包括硬化层,设置在所述第一偏光片最远离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一侧,用以防止所述第一偏光片被刮伤。所述第一减反射膜直接形成于所述第一偏光片的硬化层远离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表面上。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偏光片设置于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入光面。所述第一偏光片包括保护层,设置在所述第一偏光片最远离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一侧,用以隔绝水汽进入所述第一偏光片。所述第一减反射膜直接形成于所述第一偏光片的保护层远离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表面上。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偏光片设置于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出光面。所述第一偏光片包括防眩膜,设置在所述第一偏光片最远离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一侧。所述第一减反射膜直接形成于所述第一偏光片的防眩膜远离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表面上。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液晶显示器还包括第二偏光片及第二减反射膜。所述第二偏光片设置在所述液晶显示面板远离所述第一偏光片的表面。所述第二减反射膜直接形成于所述第二偏光片远离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表面上。

在本揭示所提供的液晶显示器及其制造方法中,通过直接形成第一减反射膜于第一偏光片上及/或直接形成第二减反射膜于第二偏光片上,而能在不改变液晶面板的制程及结构,以及液晶显示器整体的厚度的情况下,减少所述液晶显示器的反射率,进而提升所述液晶显示器的穿透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描绘本发明液晶显示器的示意图。

图2描绘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液晶显示器的示意图。

图3描绘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液晶显示器的示意图。

图4描绘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液晶显示器的示意图。

图5描绘本发明液第四实施例的晶显示器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揭示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揭示一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揭示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揭示保护的范围。

在本揭示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垂直”、“平行”、“内”、“外”、“中心”及“侧边”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揭示和简化描述。再者,“第一”及“第二”等术语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以“第一”及“第二”等术语限定的特征可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

请参考图1,本揭示提供一种液晶显示器100的制造方法,其包括下列步骤。

步骤1:提供液晶显示面板10。所述液晶显示面板10包含在其相对两侧的入光面111及出光面121。具体地,所述液晶显示面板10包含阵列基板11、彩膜基板12及液晶层15。所述阵列基板11与所述彩膜基板12相对设置。所述液晶层15设置在所述阵列基板11与所述彩膜基板12之间。所述液晶显示面板10的入光面111为所述阵列基板11远离液晶层15的表面。所述液晶显示面板10的出光面121为所述彩膜基板12远离液晶层15的表面。

步骤2:设置第一偏光片20于所述液晶显示面板10的入光面111,及/或设置第二偏光片30于所述液晶显示面板10的出光面121。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液晶显示面板10可以仅设有第一偏光片20或第二偏光片30。

具体地,所述设置第一偏光片20于入光面111包含:涂布胶粘剂于第一偏光片20或入光面111,以形成胶粘剂层8,以及通过胶粘剂层8将第一偏光片20贴附至入光面111。所述设置第二偏光片30于出光面121包含:涂布胶粘剂于第二偏光片30或出光面121,以形成胶粘剂层8,以及通过胶粘剂层8将第二偏光片30贴附至出光面121。所述胶粘剂可为压敏胶(pressuresensitiveadhensive,psa)。所述压敏胶可为聚丙烯类胶,但不限于此。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偏光片20及第二偏光片30的位置可以互换。即,步骤2亦可为:设置第一偏光片20于所述液晶显示面板10的出光面121,及/或设置第二偏光片30于所述液晶显示面板10的上入光面111。

步骤3:当所述入光面111设有所述第一偏光片20时,直接形成第一减反射膜40于所述第一偏光片20远离所述液晶显示面板10的表面。当所述出光面121设有所述第二偏光片30时,直接形成第二减反射膜50于所述第二偏光片30远离所述液晶显示面板10的表面。具体地,可通过真空蒸镀或溅射将减反射材料沉积于所述第一偏光片20及所述第二偏光片30,来分别形成第一减反射膜40及第二减反射膜50,但不限于此。所述减反射材料可为具有低折射率及高强度的材料,诸如氟化镁。所述第一减反射膜40及第二减反射膜50的材料可相同或不同。

为了达成减反射的目的,第一减反射膜40的第一厚度可基于第一减反射膜40的第一折射率及背光板发出的第一光线101的光谱进行调整,以使第一减反射膜40的上下界面所反射的光干涉相消。

为达到较佳的减反射的效果,可通过下列公式(i)计算出第一减反射膜40的较佳第一厚度e1。

e1为第一减反射膜40的第一厚度,λ1为第一光线101的第一波长,以及n1为第一减反射膜40的第一折射率。

由于一般玻璃基板及偏光片的折射率约为1.52,且空气的折射率为1,因此第一减反射膜40的第一折射率较佳为1.23~1.38,但不限于此。第一反射率可通过改变第一减反射膜40的材料来进行调整。第一波长可选用背光板主要提供液晶显示器10亮度的第一光线101的波长,亦即针对背光板主要提供液晶显示器10亮度的波长进行减反射。常用的背光板主要提供液晶显示器10亮度的波长为450nm及500nm-630nm,因此第一光线101的第一波长可选用450nm或500nm-630nm,但不限于此。第一波长可通过改变背光板的光谱来进行调整。当第一折射率为1.23~1.38,且第一光线101的波长为450nm或500nm-630nm时,第一减反射膜40的第一厚度较佳为81.5nm~128nm,但不限于此。

举例而言,在第一波长λ1为450nm的情况下,若将若将第一折射率n1设定为1.23,则第一厚度e1较佳为91.44nm;若将第一折射率n1设定为1.38,则第一厚度e1较佳为81.5nm。在第一波长λ1为500nm时,若将第一折射率n1设定为1.23,则第一厚度e1为101.6nm;若将第一折射率n1设定为1.38,则所需的第一厚度e1为90.6nm。在第一波长λ1为550nm的情况下,若将第一折射率n1设定为1.23,则第一厚度e1较佳为111.8nm;若将第一折射率n1设定为1.38,则第一厚度e1较佳为99.7nm。在第一波长λ1为630nm的情况下,若将第一折射率n1设定为1.23,则第一厚度e1较佳为128nm;若将第一折射率n1设定为1.38,则第一厚度e1较佳为114.2nm。

同理,为了达成减反射的目的,第二减反射膜50的第二厚度可基于第二减反射膜50的第二折射率及穿透液晶显示器10的第二光线102的穿透光谱进行调整,以使第二减反射膜50的上下界面反射的光干涉相消。

为达到较佳的减反射的效果,可通过下列公式(ii)计算出第二减反射膜50的较佳第二厚度e2。

e2为第二减反射膜50的第二厚度,λ2为第二光线102的第二波长,以及n2为第二减反射膜50的第二折射率。

如前所述,一般玻璃基板及偏光片的折射率约为1.52,且空气的折射率为1,因此第二减反射膜50的第二折射率较佳为1.23~1.38,但不限于此。第二反射率可通过改变第二减反射膜50的材料来进行调整。第二波长可选用主要通过液晶显示器10的第二光线102的波长,亦即针对液晶显示器10主要产生亮度的波长进行减反射。根据常用的液晶显示器的穿透光谱,减少波长为540nm-560nm的绿色光的反射可以明显改善穿透率。因此,第二光线102的第二波长可选用540nm-560nm,但不限于此。第二波长可通过改变液晶显示器10的穿透光谱来进行调整。当第二折射率为1.23~1.38,且第二光线102的第二波长为540nm-560nm时,第二减反射膜50的第二厚度较佳为97.8nm~113.8nm,但不限于此。

举例而言,在第二波长λ2为540nm的情况下,若将第二折射率n2设定为1.23,则第二厚度e2较佳为109.8nm;若将第二折射率n2设定为1.38,则第二厚度e2较佳为97.8nm。在第二波长λ2为560nm的情况下,若将第二折射率n2设定为1.23,则第二厚度e2较佳为113.8nm;若将第二折射率n2设定为1.38,则第二厚度e2较佳为101.4nm。

在第一实施例中,请参考图2,所述第一偏光片20依序包含光学补偿膜21、偏振层22及保护层23。所述第二偏光片30依序包含光学补偿膜31、偏振层32、保护层33及硬化层34。所述偏振层22、32具有偏振作用。所述偏振层22、32可由聚乙烯醇(polyvinylalcohol,pva)制成,但不限于此。光学补偿层21、31用于补偿液晶显示器10的漏光及色偏。所述保护层23、33分别用于保护偏振层22、32。所述保护层23、33可分别隔绝水汽进入所述第一偏光片20及所述第二偏光片30。所述保护层23、33可由三醋酸纤维素(tri-acetylcellulose,tac)制成,但不限于此。所述硬化层34用以防止所述第二偏光片30被刮伤。在此实施例中,所述保护层23设置在所述第一偏光片20最远离所述液晶显示面板10的一侧,且所述第一减反射膜40直接形成于所述保护层23远离所述液晶显示面板10的表面上。再者,所述硬化层34设置在所述第二偏光片30最远离所述液晶显示面板10的一侧,且所述第二减反射膜50直接形成于所述硬化层34远离所述液晶显示面板10的表面上。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液晶显示面板10可以仅设有所述第一偏光片20及所述第一减反射膜40。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液晶显示面板10可以仅设有所述第二偏光片30及所述第二减反射膜50。

在第二实施例中,请参考图3,所述第一偏光片20依序包含光学补偿膜21、偏振层22及保护层23。所述第二偏光片30依序包含光学补偿膜31、偏振层32、保护层33及防眩膜(antiglarecoating)35。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在于:第二实施例以所述防眩膜35取代了第一实施例的第二偏光片30中的硬化层34。在此实施例中,所述防眩膜35设置在所述第二偏光片30最远离所述液晶显示面板10的一侧。所述第二减反射膜50直接形成于所述防眩膜35远离所述液晶显示面板10的表面上。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液晶显示面板10可以仅设有所述第一偏光片20及所述第一减反射膜40。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液晶显示面板10可以仅设有所述第二偏光片30及所述第二减反射膜50。

在第三实施例中,请参考图4,所述第一偏光片20依序包含光学补偿膜21、偏振层22、保护层23及硬化层24。所述第二偏光片30依序包含光学补偿膜31、偏振层32、保护层33及硬化层34。第三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在于:第三实施例的第一偏光片20额外增设了硬化层24。所述硬化层24是用以防止所述第一偏光片20被刮伤。在此实施例中,所述硬化层24设置在所述第一偏光片20最远离所述液晶显示面板10的一侧,且所述第一减反射膜40直接形成于所述硬化层24远离所述液晶显示面板10的表面上。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液晶显示面板10可以仅设有所述第一偏光片20及所述第一减反射膜40。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液晶显示面板10可以仅设有所述第二偏光片30及所述第二减反射膜50。

在第四实施例中,请参考图5,所述第一偏光片20依序包含光学补偿膜21、偏振层22、保护层23及硬化层24。所述第二偏光片30依序包含光学补偿膜31、偏振层32、保护层33及防眩膜35。第四实施例与第二实施例的不同在于:第四实施例的第一偏光片20额外增设了硬化层24。在此实施例中,所述硬化层24设置在所述第一偏光片20最远离所述液晶显示面板10的一侧,且所述第一减反射膜40直接形成于所述硬化层24远离所述液晶显示面板10的表面上。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液晶显示面板10可以仅设有所述第一偏光片20及所述第一减反射膜40。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液晶显示面板10可以仅设有所述第二偏光片30及所述第二减反射膜50。

请参考图1,本揭示还提供一种液晶显示器100,其包括液晶显示面板10、第一偏光片20、第二偏光片30、第一减反射膜40及第二减反射膜50。所述液晶显示面板10包含在其相对两侧的入光面111及出光面121。具体地,所述液晶显示面板10包含阵列基板11、彩膜基板12及液晶层15。所述阵列基板11与所述彩膜基板12相对设置。所述液晶层15设置在所述阵列基板11与所述彩膜基板12之间。所述液晶显示面板10的入光面111为所述阵列基板11远离液晶层15的表面。所述液晶显示面板10的出光面121为所述彩膜基板12远离液晶层15的表面。所述第一偏光片20设置于所述液晶显示面板10的入光面111。所述第一减反射膜40直接形成于所述第一偏光片20远离所述液晶显示面板10的表面。所述第二偏光片30设置于所述液晶显示面板10的出光面121。所述第二减反射膜50直接形成于所述第二偏光片30远离所述液晶显示面板10的表面。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液晶显示面板10可以仅设有所述第一偏光片20及所述第一减反射膜40。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液晶显示面板10可以仅设有所述第二偏光片30及所述第二减反射膜50。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偏光片20及第二偏光片30的位置可以互换。所述第一减反射膜40及第二减反射膜50可由具有低折射率及高强度的材料制成,诸如氟化镁。所述第一减反射膜40及第二减反射膜50的材料可相同或不同。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液晶显示器100还包含两胶粘剂层8。所述胶粘剂层8设置在所述第一偏光片20及所述入光面111之间,以及所述第二偏光片30与所述出光面121之间。所述胶粘剂层8是用于将第一偏光片20粘附至入光面111,以及将第二偏光片30粘附至出光面121。所述胶粘剂层8可压敏胶制成。所述压敏胶可为聚丙烯类胶,但不限于此。

为达成减反射的目的,第一减反射膜40的第一厚度可基于第一减反射膜40的第一折射率及背光板发出的第一光线101的光谱进行调整,以使第一减反射膜40的上下界面所反射的光干涉相消。同理,第二减反射膜50的第二厚度可基于第二减反射膜50的第二折射率及穿透液晶显示器10的第二光线102的穿透光谱进行调整,以使第二减反射膜50的上下界面反射的光干涉相消。对于第一减反射膜40与第二减反射膜50的较佳厚度的计算请参阅前述内容,在此不在赘述。

在第一实施例中,请参考图2,所述第一偏光片20依序包含光学补偿膜21、偏振层22及保护层23。所述第二偏光片30依序包含光学补偿膜31、偏振层32、保护层33及硬化层34。所述偏振层22、32具有偏振作用。所述偏振层22、32可由聚乙烯醇制成,但不限于此。光学补偿层21、31用于补偿液晶显示器10的漏光及色偏。所述保护层23、33分别用于保护偏振层22、32。所述保护层23、33可分别隔绝水汽进入所述第一偏光片20及所述第二偏光片30。所述保护层23、33可由三醋酸纤维素制成,但不限于此。所述硬化层34用以防止所述第二偏光片30被刮伤。在此实施例中,所述硬化层34设置在所述第二偏光片30最远离所述液晶显示面板10的一侧,且所述第二减反射膜50直接形成于所述硬化层34远离所述液晶显示面板10的表面上。再者,所述保护层23设置在所述第一偏光片20最远离所述液晶显示面板10的一侧,且所述第一减反射膜40直接形成于所述保护层23远离所述液晶显示面板10的表面上。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液晶显示面板10可以仅设有所述第一偏光片20及所述第一减反射膜40。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液晶显示面板10可以仅设有所述第二偏光片30及所述第二减反射膜50。

在第二实施例中,请参考图3,所述第一偏光片20依序包含光学补偿膜21、偏振层22及保护层23。所述第二偏光片30依序包含光学补偿膜31、偏振层32、保护层33及防眩膜35。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在于:第二实施例以所述防眩膜35取代了第一实施例的第二偏光片30中的硬化层34。在此实施例中,所述防眩膜35设置在所述第二偏光片30最远离所述液晶显示面板10的一侧。所述第二减反射膜50直接形成于所述防眩膜35远离所述液晶显示面板10的表面上。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液晶显示面板10可以仅设有所述第一偏光片20及所述第一减反射膜40。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液晶显示面板10可以仅设有所述第二偏光片30及所述第二减反射膜50。

在第三实施例中,请参考图4,所述第一偏光片20依序包含光学补偿膜21、偏振层22、保护层23及硬化层24。所述第二偏光片30依序包含光学补偿膜31、偏振层32、保护层33及硬化层34。第三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在于:第三实施例的第一偏光片20额外增设了硬化层24。所述硬化层24是用以防止所述第一偏光片20被刮伤。在此实施例中,所述硬化层24设置在所述第一偏光片20最远离所述液晶显示面板10的一侧,且所述第一减反射膜40直接形成于所述硬化层24远离所述液晶显示面板10的表面上。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液晶显示面板10可以仅设有所述第一偏光片20及所述第一减反射膜40。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液晶显示面板10可以仅设有所述第二偏光片30及所述第二减反射膜50。

在第四实施例中,请参考图5,所述第一偏光片20依序包含光学补偿膜21、偏振层22、保护层23及硬化层24。所述第二偏光片30依序包含光学补偿膜31、偏振层32、保护层33及防眩膜35。第四实施例与第二实施例的不同在于:第四实施例的第一偏光片20额外增设了硬化层24。在此实施例中,所述硬化层24设置在所述第一偏光片20最远离所述液晶显示面板10的一侧,且所述第一减反射膜40直接形成于所述硬化层24远离所述液晶显示面板10的表面上。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液晶显示面板10可以仅设有所述第一偏光片20及所述第一减反射膜40。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液晶显示面板10可以仅设有所述第二偏光片30及所述第二减反射膜50。

综上所述,在本揭示所提供的液晶显示器及其制造方法中,通过直接形成第一减反射膜于第一偏光片上及/或直接形成第二减反射膜于第二偏光片上,而能在不改变液晶面板的制程及结构,以及液晶显示器整体的厚度的情况下,减少所述液晶显示器的反射率,进而提升所述液晶显示器的穿透率。

以上对本揭示实施例所提供的液晶显示器及其制造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揭示的技术方案及其核心思想,并非用以限制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理解的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替换。凡在本揭示的技术方案的核心思想之内的修改或替换都包含于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