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转换膜及其制备方法、液晶显示模组的制作方法_3

文档序号:9349253阅读:来源:国知局
术中光源发出的光照射杂乱的量子点易造成光的散射,导致光转换效率不高的问题,同时,薄膜层能够起到水氧阻隔和耐高温的作用,因此可以在保证光转换效果的基础上,使得光转换膜与背光模组更接近,进而可以制备更紧凑的显不广品,提尚广品的使用寿命。
[0074]图3A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液晶显示模组的爆炸图,图3B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液晶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A和图3B所示,液晶显示模组包括:
[0075]叠层设置的液晶面板31、如前述任一实施例的光转换膜32、以及光源33 ;
[0076]其中,光转换膜32位于液晶面板31和光源33之间,薄膜层至光源33的距离小于第一水氧阻隔层至光源33的距离。
[0077]具体的,光源33发出的光照射在光转换膜32上,光转换膜32中的量子点在光的激发下,发出不同色度的光,并通过液晶面板31传到用户的眼睛里,实现图像的显示。
[0078]本实施例中,光转换膜32的薄膜层13具备水氧阻隔层的效果,并且可以有效阻隔温度,具备良好的耐高温性能。因此,在将光转换膜32设置在液晶面板31和光源33之间时,采取将薄膜层13设置在靠近光源的方式,通过薄膜层13阻隔光源33的高温,保护量子层15中量子点的性能不受干扰,从而提高光转换膜的可靠性,延长使用寿命。
[0079]进一步的,由于薄膜层13具备良好的耐高温性能,因此,可以有效缩减光转换膜32与光源33之间的距离,从而减小整个液晶显示模组的尺寸。
[0080]其中,光源33的结构可以有多种,例如,侧光式,光源设置在导光板侧面,拥有轻量、薄型、窄框化、低耗电的特色,适用于中小型设备,例如,手机、平板电脑、笔记型电脑等;直下型,适用于超大尺寸设备的背光模组,不含导光板且光源放置于正下方的直下型结构。光源由自发性光源(例如灯管、LED等)射出借由反射板反射后,向出光面射出冲空型,以空气作为光源传递的媒介,光源向下被棱镜片与反射板对方向调整及反射后,一部分向上穿过导光板并出射于表面,另一部分因全反射再度进入中空腔直到经折反射作用后穿过导光板出射,而向上的光源或直接进入导光板出射,或经一连串折射、反射作用再出射:导光板的形状为楔型结构,以实现均一化的效果。
[0081]可选的,如图3C所示,图3C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另一种液晶显示模组的爆炸图,在图3A或图3B所示的基础上,液晶显示模组还包括:
[0082]叠层设置的反射板331和导光板332,导光板332的侧面设置有光源33,导光板332至光转换膜32的距离小于反射板331至光转换膜32的距离。
[0083]具体的,光源33设置在导光板332的侧面,即入光侧,光转换膜32设置在导光板332的一面,即出光面,反射板331设置在导光板的另一面。光源33发出的光经由入光侧进入导光板332,一部分光经由导光板332的出光面照射至光转换膜32,另一部分经由反射板331反射至导光板332的出光面,照射在光转换膜32上。光源发出的光经由导光板的出光面射出,可以为光转换膜提供均匀的光源,反射板则可最大限度的提高照射在光转换膜上的光照,避免光损失,从而进一步提高光转换率。
[0084]其中,光源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确定,例如,光源33可以为设置在导光板332侧面的多个蓝光发光二极管。具体的,光转换膜32通过在表面存在电场的薄膜层上制备量子层,利用薄膜层表面的电场,使得量子层中的量子点排布更加有序,使出光的方向性更加集中,有效提高光转换效率,因此无需选用高能耗的光源即可达到良好的显示效果,有效降低能耗。
[0085]实际应用中,为了更好地改善显示效果,通常还会在液晶面板下设置增量膜。相应的,如图3D所示,图3D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又一种液晶显示模组的爆炸图,在前述任意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液晶显示模组还包括:
[0086]增亮膜34,增亮膜34设置在液晶面板31和光转换膜32之间。
[0087]相应的,增亮膜可以改善显示模组的发光效率。具体的,增光膜的类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其主要包括一般棱镜片、多功能棱镜片、反射型偏光片等。
[0088]进一步的,增亮膜的数量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例如,可以在液晶面板和光转换膜之间设置一个或多个增亮膜,且每个增亮膜的种类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例如,可以在液晶面板和光转换膜之间设置两个增亮膜,包括一次叠层的增亮膜(brightnessenhancement film,简称 BEF)和双重增亮膜 DBEF (dual brightness enhancement film)。
[0089]本发明提供的液晶显示模组的光转换膜,通过在表面存在电场的透明薄膜层的表面上叠加量子层,在电场作用下,量子层中的量子点有序排布,使出光的方向性更加集中,避免现有技术中光源发出的光照射杂乱的量子点易造成光的散射,导致光转换效率不高的问题,同时,薄膜层能够起到水氧阻隔和耐高温的作用,因此可以在保证光转换效果的基础上,使得光转换膜与背光模组更接近,进而可以制备更紧凑的液晶显示模组,提高液晶显示模组的使用寿命。
[0090]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主权项】
1.一种光转换膜,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叠层设置的第一基底、薄膜层、分布有量子点的量子层、以及第二基底; 其中,所述薄膜层为表面存在电场的透明薄层,所述量子点在所述电场的作用下有序排布。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转换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薄膜层为白云母薄片、氯化钾薄片或者金云母薄片。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转换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薄膜层采用剥离工艺制成。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转换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薄膜层的厚度为微米级。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转换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薄膜层为柔性薄膜层。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转换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光转换膜还包括: 第一水氧阻隔层,所述第一水氧阻隔层位于所述量子层和所述第二基底之间。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转换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光转换膜还包括:第二水氧阻隔层; 所述第二水氧阻隔层位于所述薄膜层和所述第一基底之间。8.根据权利要求1或2中任一项所述的光转换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底和所述第二基底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基底。9.一种光转换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第一基底的表面上贴附薄膜层,所述薄膜层为表面存在电场的透明薄层; 在所述薄膜层上涂布量子点材料,形成分布有量子点的量子层,所述量子点在所述电场的作用下有序排布; 在所述量子层的表面粘附第二基底。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薄膜层为白云母薄片;所述在第一基底的表面上贴附薄膜层,包括: 对白云母切片获得白云母薄片后,将白云母薄片贴附在所述第一基底的表面上。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薄膜层的厚度为微米级。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所述量子层的表面粘附第二基底包括: 在所述量子层的表面依次粘附第一水氧阻隔层和所述第二基底。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第一基底的表面上贴附薄膜层,包括: 在所述第一基底的表面上依次贴附第二水氧阻隔层和所述薄膜层。14.一种液晶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叠层设置的液晶面板、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光转换膜、以及光源; 其中,所述光转换膜位于所述液晶面板和所述光源之间,所述薄膜层至所述光源的距离小于所述量子层至所述光源的距离。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液晶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晶显示模组还包括: 叠层设置的反射板和导光板,所述导光板的侧面设置有所述光源,所述光转换膜位于所述导光板和所述液晶面板之间,所述导光板至所述光转换膜的距离小于所述反射板至所述光转换膜的距离。16.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液晶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晶显示模组还包括: 增亮膜,所述增亮膜设置在所述液晶面板和所述光转换膜之间。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光转换膜及其制备方法、液晶显示模组,包括:依次叠层设置的第一基底、薄膜层、分布有量子点的量子层、以及第二基底;其中,所述薄膜层为表面存在电场的透明薄层,所述量子点在所述电场的作用下有序排布。通过本发明提供的方案,能够使出光的方向性更加集中,从而有效提高光转换效率。
【IPC分类】G02F1/13357
【公开号】CN105068312
【申请号】CN201510478078
【发明人】刘旭海, 曹建伟, 黄顺明, 李富琳
【申请人】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11月18日
【申请日】2015年8月6日
当前第3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