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成像镜头及应用此镜头之电子装置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9686455阅读:来源:国知局
第九实施例在弧矢方向的像散像差。
[0068] 图23C绘示第九实施例在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
[0069] 图23D绘示第九实施例的崎变像差。
[0070] 图24绘示应用本发明四片式光学成像镜头的可携式电子装置的第一较佳实施例 之示意图。
[0071] 图25绘示应用本发明四片式光学成像镜头的可携式电子装置的第二较佳实施例 之示意图。
[0072] 图26表示第一实施例详细的光学数据。
[0073] 图27表示第一实施例详细的非球面数据。
[0074] 图28表示第二实施例详细的光学数据。
[00巧]图29表示第二实施例详细的非球面数据。
[0076] 图30表示第Ξ实施例详细的光学数据。
[0077] 图31表示第Ξ实施例详细的非球面数据。
[007引图32表示第四实施例详细的光学数据。
[0079] 图33表示第四实施例详细的非球面数据。
[0080] 图34表示第五实施例详细的光学数据。
[0081] 图35表示第五实施例详细的非球面数据。
[0082] 图36表示第六实施例详细的光学数据。
[0083] 图37表示第六实施例详细的非球面数据。
[0084] 图38表示第屯实施例详细的光学数据。
[0085] 图39表示第屯实施例详细的非球面数据。
[0086] 图40表示第八实施例详细的光学数据。
[0087] 图41表示第八实施例详细的非球面数据。
[0088] 图42表示第九实施例详细的光学数据。
[0089] 图43表示第九实施例详细的非球面数据。
[0090] 图44表示各实施例之重要参数。
[00川[符号说明]
[0092] 1光学成像镜头
[009引 2物侧
[0094] 3像侧
[009引4光轴[009引E延伸部
[0097]10第一透镜
[0098]11物侧面
[0099]12像侧面
[0100]13凸面部
[0101] 14凸面部
[0102]16凸面部
[0103]17凸面部
[0104]20第二透镜
[0105] 21物侧面
[0106] 22像侧面
[0107] 23凸面部
[010引24凹面部
[010引26凹面部
[0110] 27凹面部
[0111] 30第Ξ透镜
[0112] 31物侧面
[011引32像侧面
[0114] 33凹面部
[011引34凹面部
[011引36凸面部
[0117] 37凸面部
[om] 40第四透镜
[0119] 41物侧面
[0120] 42像侧面
[012U 43凸面部
[012引44凹面部
[012引46凹面部
[0124] 47凸面部
[0125] 70滤光片
[0126] 71成像面
[0127] 79影像传感器
[0128] 80 光圈
[0129] 100可携式电子装置
[0130] 110 机壳
[0131] 120影像模块
[0132] 130 镜筒
[0133] 140模块后座单元
[0134] 141镜头后座
[0135] 142 第一座体
[0136] 143 第二座体
[0137] 144 线圈
[0138] 145磁性组件
[0139] 146影像传感器后座
[0140] 172 基板
[0141] 200可携式电子装置
[0142] 1-1' 轴线
【具体实施方式】
[0143] 在开始详细描述本发明之前,首先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图式中,类似的组件是W 相同的编号来表示。其中,本篇说明书所言之"一透镜具有正屈光率(或负屈光率)",是 指所述透镜W高斯光学理论计算出来之光轴上的屈光率为正(或为负)。该像侧面、物侧 面定义为成像光线通过的范围,其中成像光线包括了主光线(chiefray)Lc及边缘光线 (marginalray)Lm,如图1所示,I为光轴且此一透镜是W该光轴I为对称轴径向地相互对 称,光线通过光轴上的区域为光轴附近区域A,边缘光线通过的区域为圆周附近区域C,此 夕F,该透镜还包含一延伸部E(即圆周附近区域C径向上向外的区域),用W供该透镜组装于 一光学成像镜头内,理想的成像光线并不会通过该延伸部E,但该延伸部E之结构与形状并 不限于此,W下之实施例为求图式简洁均省略了部分的延伸部。更详细的说,判定面形或光 轴附近区域、圆周附近区域、或多个区域的范围的方法如下。
[0144] 请继续参照图1,其系一透镜径向上的剖视图。W该剖视图观么在判断前述区域 的范围时,定义一中屯、点为该透镜表面上与光轴的一交点,而一转换点是位于该透镜表面 上的一点,且通过该点的一切线与光轴垂直。如果径向上向外有复数个转换点,则依序为第 一转换点,第二转换点,而有效半效径上距光轴径向上最远的转换点为第N转换点。中屯、 点和第一转换点之间的范围为光轴附近区域,第N转换点径向上向外的区域为圆周附近区 域,中间可依各转换点区分不同的区域。此外,有效半径为边缘光线Lm与透镜表面交点到 光轴I上的垂直距离。
[0145] 如图2所示,该区域的形状凹凸系W平行通过该区域的光线(或光线延伸线)与 光轴的交点在像侧或物侧来决定(光线焦点判定方式)。举例言之,当光线通过该区域后, 光线会朝像侧聚焦,与光轴的焦点会位在像侧,例如图2中R点,则该区域为凸面部。反之, 若光线通过该某区域后,光线会发散,其延伸线与光轴的焦点在物侧,例如图2中Μ点,则该 区域为凹面部,所W中屯、点到第一转换点间为凸面部,第一转换点径向上向外的区域为凹 面部;由图2可知,该转换点即是凸面部转凹面部的分界点,因此可定义该区域与径向上相 邻该区域的内侧的区域,系W该转换点为分界具有不同的面形。另外,若是光轴附近区域的 面形判断可依该领域中通常知识者的判断方式,WR值(指近轴的曲率半径,通常指光学软 件中的透镜数据库(lensdata)上的R值)正负判断凹凸。W物侧面来说,当R值为正时, 判定为凸面部,当R值为负时,判定为凹面部;W像侧面来说,当R值为正时,判定为凹面部, 当R值为负时,判定为凸面部,此方法判定出的凹凸和光线焦点判定方式相同。
[0146] 若该透镜表面上无转换点,该光轴附近区域定义为有效半径的0~50%,圆周附 近区域定义为有效半径的50~100%。
[0147] 图3范例一的透镜像侧表面在有效半径上仅具有第一转换点,则第一区为光轴附 近区域,第二区为圆周附近区域。此透镜像侧面的R值为正,故判断光轴附近区域具有一凹 面部;圆周附近区域的面形和径向上紧邻该区域的内侧区域不同。即,圆周附近区域和光轴 附近区域的面形不同;该圆周附近区域系具有一凸面部。
[014引图4范例二的透镜物侧表面在有效半径上具有第一及第二转换点,则第一区为光 轴附近区域,第Ξ区为圆周附近区域。此透镜物侧面的R值为正,故判断光轴附近区域为凸 面部;第一转换点与第二转换点间的区域(第二区)具有一凹面部,圆周附近区域(第Ξ 区)具有一凸面部。
[0149]图5范例Ξ的透镜物侧表面在有效半径上无转换点,此时W有效半径0%~50% 为光轴附近区域,50%~100%为圆周附近区域。由于光轴附近区域的R值为正,故此物侧 面在光轴附近区域具有一凸面部;而圆周附近区域与光轴附近区域间无转换点,故圆周附 近区域具有一凸面部。
[0150] 如图6所示,本发明光学成像镜头1,从放置物体(图未示)的物侧2至成像的像 侧3,沿着光轴(opticalaxisH,依序包含有一光圈80、第一透镜10、第二透镜20、第Ξ透 镜30、第四透镜40、滤光片70及成像面(imageplane)71。一般说来,第一透镜10、第二透 镜20、第Ξ透镜30都可W是由透明的塑料材质所制成,本发明不W此为限。在本发明光学 成像镜头1中,具有屈光率的镜片总共只有第一透镜10、第二透镜20、第Ξ透镜30、第四透 镜40等运四片透镜而已。光轴4为整个光学成像镜头1的光轴,所W每个透镜的光轴和光 学成像镜头1的光轴都是相同的。
[0151] 此外,光学成像镜头1还包含光圈(aperturestop) 80,而设置于适当之位置。在 图6中,光圈80是设置在物侧2与第一透镜10之间。当由位于物侧2之待拍摄物(图未 示)所发出的光线(图未示)进入本发明光学成像镜头1时,即会经由光圈80、第一透镜 10、第二透镜20、第Ξ透镜30、第四透镜40与滤光片70之后,会在像侧3的成像面71上聚 焦而形成清晰的影像。在本发明各实施例中,选择性设置的滤光片70还可W是具各种合适 功能之滤镜,可
当前第2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