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处理盒的制作方法_3

文档序号:9139011阅读:来源:国知局
装置。如图16a至图16c所示,在动力接收单元200的受压部221未受压时,其啮合部210受到弹性件250的弹性作用力使啮合部210沿方向Y保持伸出状态,其迫压件220的受压部221突出于挡板290的外表面,外表面为挡板290的外侧表面,受压部221的突出方向与啮合部210伸出的方向为同一方向,参考图16b中的Y向的箭头朝向。当动力接收单元200上的受压部221与导轨Fll的前端Flla抵接并受压时,如图17a和17b所示,迫压件220因受压部221的受压整体沿方向Y下移,其迫压件220的滑动面224被限制在挡板290的滑动面294内进行垂直的向下移动,随着迫压件220的下移,迫压件220的迫压面222同时下压滑动件230的滑槽232使滑动件230垂直下移,而随着滑动件230的下移,滑动件230同时也下压啮合部210的卡扣219使啮合部210同时下移。这样,通过上述各部件间的相互配合,在动力接收单元200的受压部221受压下移时,动力接收单元200的啮合部210也同时垂直下移,即啮合部210可相对于挡板290的表面实现向内缩进。如图17a所示,当受压部221受压下移时,其啮合部210的最顶端与电子成像装置中的驱动单元900的轴向最底端存在一定的间隙量H1,随着处理盒C沿着电子成像装置中的导轨(F11/F21)朝方向X的进一步安装,动力接收单元200的受压部221也受限于导轨Fll的长度使其一直保持受压状态。如图18所示,当处理盒C移动到后端Fllb时,保持向内缩进状态的啮合部210也随着处理盒C的移动而接近电子成像装置内的驱动单元900,当处理盒C安装到位时(即处理盒C在电子成像装置中的工作位置),处理盒C的啮合部210的旋转轴与驱动单元900的旋转轴基本同轴,其动力接收单元200的受压部221也随之移动到导轨FlI的后端FlIb的后方且不再受压,参考图19a和图19b,此时动力接收单元200中的弹性件250释放弹性作用力至连接件260上推动连接件260移动,连接件260则推动啮合部210向外伸出与驱动单元900啮合,随着啮合部210的向外伸出,与之配合的滑动件230和迫压件220也向外滑动至受压前的位置。
[0069]最后啮合部210将旋转的驱动力传递至连接件260上,其连接件260也通过两端抵靠在受力面273a上而使传递部270旋转,传递部270最终将旋转的驱动力传递至处理盒C中。
[0070]上述的处理盒C从电子成像装置取出的动作过程可参考上述的处理盒C安装入电子成像装置的动作过程,只需将处理盒C反向操作即可,在处理盒C沿着导轨(F11/F21)朝安装方向相反的方向从电子成像装置中取出时,其动力接收单元200上的受压部221随着处理盒C朝取出方向的移动与导轨FlI的后端FlIb产生抵接,后端FlIb迫压受压部221使其沿方向Y下移并最终带动啮合部210的向内缩进,啮合部210即可与驱动单元900脱离啮合,即处理盒C在从电子成像装置中取出时不会因啮合部210与驱动单元900的紧配啮合而产生的结构干涉现象而难以取出,在处理盒C完全从电子成像装置中取出时,其导轨Fll的前端Flla不再压迫动力接收单元200上的受压部221,因此受压部221和啮合部210即因弹性件250弹性作用力向外伸出,回复至受压前的初始位置。
[0071 ] 另外,为使处理盒C在从电子成像装置中取出时更加顺利、省力,如图20所示,在处理盒C完成显影工作后沿方向X(取出方向)从电子成像装置中取出时,其驱动单元900仍与啮合部210处于紧配啮合的状态使啮合部210难以沿取出方向移动,而传递部270可相对于啮合部210移动。因此当啮合部210因紧配啮合处于在取出方向的相对固定时,其传递部270取出方向的移动可使内设的斜滑面291产生压迫力F2并压迫在滑动件230的斜滑面231上使滑动件230向内缩进,与滑动件230相对固定配合的啮合部210也随着滑动件230的缩进而下移,另外,在滑动件230向内缩进时也下压迫压件220使迫压件220向内缩进,其挡板290的滑动面294使迫压件220的滑动面224保持垂直的向内滑动,通过迫压件220与滑动件230配合,滑动件230与啮合部210的固定配合使啮合部210在向内缩进时始终保持直立状态,在移动过程中啮合部210的旋转轴与传递部270的旋转轴始终保持基本同轴或平行。这样,通过挡板290的斜滑面291压迫在滑动件230的斜滑面231上最终使啮合部210相对于挡板290的表面向内缩进与驱动单元900脱离啮合。
[0072]上述的处理盒C从电子成像装置中取出时,通过动力接收单元200的受压部221被导轨Fll的后端Fllb抵压使啮合部210沿轴向向内缩进和挡板290的斜滑面291抵压在滑动件230的斜滑面231上使啮合部210沿轴向向内缩进的共同配合动作使啮合部210在与驱动单元900紧配啮合后更容易实现轴向脱离,避免啮合部210与驱动单元900在脱离啮合时产生的结构干涉。
[0073]实施例二
[0074]在实施例二中,动力接收单元200的啮合部210、挡板290、迫压件220、弹性件250、滑动件230等部件参考实施例一中的相关部件,这里不在复述,其主要区别点在于实施例二中的动力接收单元200的传递部280和连接件217。
[0075]如图21和图22c所示,连接件217为直杆结构,传递部280为圆柱形结构且内部设有凹孔282,传递部280的表面设有齿轮面281,凹孔282底部设有底面285,凹孔282中设有受力柱283 ( 一对),受力柱283为一凸块且凸块边上还设有一凹面283a,凹孔282中还设有一导块284,导块284比受力柱283更接近于传递部280的外端(凹孔口 ),导块284向内设有一引导面284a,引导面284a为斜面或弧面;从传递部280的端面方向上看,如图22b,受力柱283与导块284位置上互不重叠,从传递部280的侧面方向上看,如图22c,受力柱283的顶端高于导块284的底端(H2所示)。
[0076]在实施例二的动力接收单元200中,弹性件250的弹性作用力向外推动位于啮合部210的滑槽215中的连接件217使连接件217高于传递部280的受力柱283且不高于导块284,另外,由于与啮合部210配合的连接件217的端部并未在传递部280中受限,在啮合部210的旋转轴与传递部280的旋转轴基本同轴时,当啮合部210朝逆时针方向R进行转动,连接件217也随着啮合部210的转动而转动。
[0077]如图23至图27所示,位于动力接收单元200中的啮合部210可实现以下动作过程(为便于了解啮合部210在传递部280中的动作过程,动力接收单元200中的部分部件未出示):(1)当啮合部210的转速力小于弹性件250的弹性力时,如图24,随着啮合部210的转动,连接件217受到弹性件250的弹性力外推使其高于受力柱283且不高于导块284,连接件217不与受力柱283相互抵接;由于连接件217不高于导块284,当连接件217随着啮合部210的转动接近导块284进而与导块284的引导面284a抵接时,转动中的连接件217顺着引导面284a的引导而沿着滑槽215产生下移并同时下压弹性件250,当连接件217继续转动越过导块284时,连接件217不再受压,弹性件250释放弹性力外推连接件217回复至受压前高于受力柱283的位置;这样,在啮合部210的转速力小于弹性件250的弹性力时,连接件217可一直随着啮合部210的转动且不与受力柱283抵接,因此啮合部210可相对于传递部280转动且不传递驱动力至传递部280 ; (2)当啮合部210的转速力大于弹性件250的弹性力时,如图25,连接件217随着啮合部210的转动进而接近导块284并顺着引
当前第3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