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型光学薄膜及其扩散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462418阅读:674来源:国知局
整合型光学薄膜及其扩散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整合型光学薄膜及其扩散片,特别是指一种用于平面显示器的背光模块的整合型光学薄膜及其扩散片。
【背景技术】
[0002]在平面显示器中,背光模块的作用为提供平面显示器一个具有高亮度以及高均匀度的面光源。现有的侧光式背光模块包括一反射屏蔽、一设置于该反射屏蔽内的光源、一连接该反射屏蔽且设置于该光源一侧的导光板、一设置于该导光板底部的反射片,以及自该导光板依序堆栈设置的一扩散片、一聚光片,以及一上聚光片。
[0003]自该光源发出的光经由该导光板照射至该扩散片时,该扩散片会将光均匀扩散后,再通过该聚光片与该上聚光片修正光线的方向,以达成聚光及提高亮度的目的。然而,此背光模块的聚光片因入光面未作硬化或是雾化处理,在组装过程中易与扩散片摩擦而导致刮伤,影响其光学特性。此外,背光模块的光学薄膜,例如聚光片,通常会朝薄型化的方向作设计以达到轻量化以及提高产品适用性。然而,较薄的聚光片因结构强度不佳,容易因受到外力作用而产生薄膜形变,导致聚光片的聚光效果大打折扣。

【发明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即在提供一种在背光模块的组装过程中,能避免因摩擦而导致聚光片刮伤的整合型光学薄膜。
[0005]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即在提供一种在背光模块的组装过程中,能避免因摩擦而导致聚光片刮伤且配合一聚光片使用时能使聚光片较不容易因受到外力而产生薄膜形变的扩散片。
[0006]本实用新型整合型光学薄膜包含一扩散片以及一聚光片。该扩散片包括一具黏性并具有一第一扩散微结构的出光面,以及一相反于该出光面的入光面。该聚光片包括一黏附于该出光面的基板以及一设置于该基板上并且具有多个棱柱的聚光层。
[0007]较佳地,该入光面具有一第二扩散微结构。
[0008]较佳地,该第一扩散微结构具有多个朝该聚光片凸起形成的第一峰部,及多个朝该入光面凹陷形成的第一谷部,该聚光片的基板黏附于部分的所述第一峰部并且未接触所述第一谷部,而与所述第一峰部及所述第一谷部共同界定出多个漫射空间。
[0009]较佳地,该扩散片是由一紫外线硬化树脂所构成。
[0010]较佳地,该第一扩散微结构的表面粗糙度是介于0.5微米与2.0微米之间,该第二扩散微结构的表面粗糙度是介于0.3微米与1.5微米之间。
[0011 ]更佳地,该扩散片的折射率是介于1.4与1.6之间。
[0012]更佳地,该扩散片的铅笔硬度是介于2B与2H之间。
[0013]更佳地,该入光面及该出光面的表面电阻值是介于1.0 X 111欧姆与1.0 X 116欧姆之间。
[0014]更佳地,该扩散片的厚度是介于11微米与25微米之间。
[0015]更佳地,自该聚光片撕除该扩散片所需的拉力值大于200gf/25mm。
[0016]本实用新型的功效在于:扩散片是通过本身的黏性与聚光片相互紧密黏附,在背光模块的组装过程中,两者不会因彼此之间的相对位移、相互摩擦而导致聚光片因刮伤使得其光学特性受到影响。
[0017]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功效在于:扩散片以及聚光片贴合成单一整合型光学薄膜因厚度增加,使得整体结构强度相对地提高,故较不容易因受到外力而产生薄膜形变。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实用新型整合型光学薄膜之一实施例的一局部侧视示意图;
[0019]图2是该实施例的一制作流程说明图;
[0020]图3是一制程示意图,辅助说明准备步骤3;
[0021 ]图4是一制程示意图,辅助说明涂布步骤4;
[0022]图5是一制程示意图,辅助说明转写步骤5;
[0023]图6是一制程示意图,辅助说明离型步骤6;
[0024]图7是该实施例的第一扩散微结构的多个第一峰部以及多个第一谷部经由扫描式电子显微镜(SEM)所拍摄而得出的影像;
[0025]图8是一侧视不意图,说明包含部分该实施例的一侧光式背光模块;及
[0026]图9是一局部侧视示意图,说明光线进入一扩散片的入光面后的路径。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0028]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整合型光学薄膜之一实施例包含一扩散片I以及一黏附于该扩散片I的聚光片2。该扩散片I由具有黏性的紫外线硬化树脂所构成,本身既是光学结构也是黏贴结构,其折射率是介于1.4与1.6之间,较佳为介于1.45与1.55之间。该扩散片I包括一具黏性以供该聚光片2黏附并且具有一第一扩散微结构111的出光面11,以及一相反于该出光面11并且具有一第二扩散微结构121的入光面12。该第一扩散微结构111具有多个朝该聚光片2凸起形成的第一峰部112,以及多个朝该入光面12凹陷形成的第一谷部113。所述第一峰部112以及所述第一谷部113是在紫外线硬化树脂的加工过程中所形成,能让该扩散片I提供光线漫射的功效。以下将配合图式说明该扩散片I的制程步骤。
[0029]参阅图3,首先进行准备步骤3,制备一基材31,该基材31具有一表面形状与该第二扩散微结构121形状互补的涂布面32,该涂布面32的表面粗糙度较佳为控制在0.3微米与1.5微米之间。
[0030]参阅图4,接着进行涂布步骤4,将一具有黏性的紫外线硬化树脂41涂布于该基材31的涂布面32,使得该紫外线硬化树脂41与该基材31接触的一面形成该第二扩散微结构121。
[0031]参阅图5,再执行转写步骤5,准备一具有该第一扩散微结构111形状互补且材质为金属的模具51,该模具51的转写面52其表面粗糙度较佳为控制在0.5微米与2.0微米之间。使用该模具51于该紫外线硬化树脂41进行转写,且随后以紫外光灯源照射,进行紫外线硬化树脂41的固化以及干燥处理。
[0032]参阅图6,最后进行离型步骤6,除去该模具51并撕除该基材31即可制得该扩散片I。在本实施例中,该紫外线硬化树脂41为一次性黏胶,在撕除该基材31后,该紫外线硬化树脂41具有该第二扩散微结构121的一面即不具黏性,不会在一背光模块(图未示)的组装过程中与一导光板粘黏。另外,可以选择不撕除该基材31而将该基材31做为该扩散片I的入光面12的保护膜,以节省保护膜的使用。需特别注意的是,在转写步骤5时所使用的模具51材质为金属,除去模具51后该紫外线硬化树脂41虽无法黏附于金属物体,但能保持与其他膜材黏附的黏性。
[0033]继续参阅图1,该聚光片2包括一黏附于该扩散片I的出光面11的基板21,以及一设置于该基板21并且具有多个棱柱221的聚光层22。该基板21黏附于部分的所述第一峰部112并且未接触所述第一谷部113,因而与所述第一峰部112、所述第一谷部113共同界定出多个漫射空间114。如此一来,该基板21与该扩散片I之间保有所述漫射空间114形成的间隙而未完全紧密贴合,能确保光线从该扩散片I透出时会先改变行进路径再入射至该基板21,以实现该扩散片I的光线漫射功能。
[0034]参阅图7,为经由扫描式电子显微镜(SEM)所拍摄而得出的由该模具51转写出的所述第一峰部112以及所述第一谷部113所构成的粗糙表面,其表面粗糙度较佳为控制在0.5微米与2.0微米之间。若表面粗糙度小于0.5微米,容易使该扩散片I与该聚光片2贴合后所形成的所述漫射空间114数量不足,导致该扩散片I的扩散效果降低;而表面粗糙度若是大于2.0微米则会降低将该扩散片I自该聚光片2撕除所需的拉力值,导致贴合后的稳定性下降。此外,该扩散片I的厚度较佳为不小于11微米且不大于25微米,若厚度小于11微米容易因受到外力使得该扩散片I破裂;若厚度大于25微米,该扩散片I与该聚光片2贴合后容易因应力不均而导致整体贴合结构产生翘曲,影响其产品质量。该第二扩散微结构121的作用在于,进入该扩散片I的光会先经由该第二扩散微结构121进行第一次漫射,再经由该第一扩散微结构111进行第二次漫射,以增加漫射次数的方式来增进该扩散片I的光漫射效果。另夕卜,经离型步骤6所得出的该第二扩散微结构121除不具黏性外,其表面粗糙度也有要求,较佳为控制在0.3微米与1.5微米之间。若表面粗糙度小于0.3微米较易在背光模块的组装过程中与导光板吸附,影响光学质量;假若表面粗糙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