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安全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66812阅读:82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手术安全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08年的报道,全球每年约2.34亿例手术,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高达3%-16%,大手术后死亡率高达0.4%-10.0%,在各类手术并发症中,至少有50%是可以预防的;在住院患者不良事件中,近50%与手术相关;即使在世界最顶尖的医疗机构,手术安全的已知原则也未完全贯彻。手术作为高风险医疗领域,在医院患者安全管理上历来被列为管理核心、重中之重。

美国麻省总医院就1986年-2004年间发生的400多起医疗事故赔偿案件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由于手术缺陷造成患者伤害的共258起,占58%。其中65%的案件中患者受到严重伤害,23%致患者死亡,25%发生在术前,75%发生在术中,35%发生在术后,31%的案件在医疗多个环节过程中发生差错,62%不止是一位医生发生差错。另外,82%的医疗事故是由系统因素造成的,其中技术能力欠缺占41%,沟通不畅占24%。因此,如何有效降低可预防的患者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整体提升患者手术安全,成为亟待解决的医疗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以有效降低可预防的患者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整体提升患者手术安全的手术安全控制系统。

(二)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手术安全控制系统,其包括主控制平台和手术终端,所述主控制平台包括信息处理单元和主控网络接口,所述手术终端包括安全信息提示单元、安全信息确认单元和终端网络接口,所述主控网络接口与终端网络接口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连接。

优选地,所述安全信息提示单元包括扬声器。

优选地,所述安全信息确认单元包括语音识别装置和/或声纹识别装置。

优选地,还包括语音采集装置及语音分析装置,所述语音采集装置用于分别采集医护人员或患者的声音并提供给语音分析装置,所述语音分析装置用于分析医护人员或患者的语音以辨别医护人员或患者的身份,或者用于分析医护人员或患者的语音特征以辨别医护人员或患者的语音内容。

优选地,所述手术终端还包括报警器。

优选地,所述安全信息提示单元包括计算机输出设备。

优选地,所述安全信息确认单元包括计算机输入设备。

优选地,所述主控网络接口和终端网络接口通过internet或wap网络连接。

优选地,还包括摄像装置,所述摄像装置与主控制平台或手术终端有线或无线连接。

优选地,所述主控制平台或手术终端还包括触发单元。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手术安全控制系统,能够通过主控制平台和手术终端控制医护人员手术进程,避免医护人员遗漏手术安全核查步骤,降低可预防的患者手术伤亡事件发生率,整体提升患者手术安全,同时可以监控医护人员的手术进程,形成手术进程信息,以备后续医疗过程审查与经验总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手术安全控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如下。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手术安全控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手术安全控制系统包括主控制平台和手术终端,手术终端可以根据医院的需要为一个或多个,如图1所示的手术终端1、手术终端2、手术终端3等。主控制平台包括信息处理单元和主控网络接口,手术终端包括安全信息提示单元、安全信息确认单元和终端网络接口,主控网络接口与终端网络接口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主控制平台可以为能够进行信息处理和数据运算的计算机设备,可通过主控网络接口与手术终端的终端网络接口连接,向手术终端发送指令及手术控制信息,并接收手术终端反馈的手术进程信息,对手术过程中的医护人员的手术进程进行强制干预,避免医护人员遗漏相关检查或核对流程,实现手术全程的强制干预。

手术终端的安全信息提示单元用于向医护人员或患者提示手术安全信息,所述手术安全信息可以预存在手术终端中,也可以通过网络从主控制平台获取,安全信息提示单元通过语音或文字显示向医护人员或患者提示手术安全信息,医护人员或患者收到手术安全信息后,通过安全信息确认单元向手术终端反馈安全确认信息,手术终端收到医护人员或患者符合预定标准的安全确认信息后,安全信息提示单元才继续下一步的手术安全信息提示,直至预定的手术安全信息全部提示完毕,以强制干预医护人员或患者在手术进程中的行为。

手术终端还可以通过终端网络接口向主控制平台发送手术进程中安全确认信息及其他手术进程信息,以便主控制平台存储并处理上述手术信息,以备后续医疗过程核查与经验总结。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全信息提示单元包括扬声器。手术终端可通过扬声器向医护人员或患者提示手术安全信息。

在手术室环境中,需要医护人员和患者尽可能少地接触其他物品,以减少细菌感染的机会。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安全信息确认单元包括语音识别装置和/或声纹识别装置。语音识别装置用于识别医护人员或患者利用语言反馈的安全确认信息的具体内容,例如对安全信息提示单元提出的问题回答的为“是”还是“否”。所述声纹识别装置用于医护人员或患者利用语言反馈时识别医护人员或患者的身份,避免同名同性别同年龄的患者进错手术室,或医护人员进错手术室。通过语音识别装置和/或声纹识别装置,可以实现医护人员或患者无接触的安全信息确认,有效减少了细菌感染几率。

为了实现高精度的语音识别或声纹识别,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该手术安全控制系统还包括语音采集装置及语音分析装置,所述语音采集装置用于分别采集医护人员或患者的声音形成样本,并提供给语音分析装置,所述语音分析装置用于分析医护人员或患者的语音特征以辨别医护人员或患者的身份,或者用于分析医护人员或患者的语音特征以辨别医护人员或患者的语音内容。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手术终端还包括报警器。该报警器可以在医护人员或患者反馈的安全确认信息错误或预定时间无反馈时发出警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全信息提示单元包括计算机输出设备,例如液晶显示屏、触摸屏等。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全信息确认单元包括计算机输入设备,例如鼠标、键盘、操纵杆等。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控网络接口和终端网络接口通过internet或wap网络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控制平台或手术终端还包括触发单元。所述触发单元可以集成在安全信息确认单元中或单独设置,在手术遇到紧急情况时,医护人员可以利用触发单元跳过安全信息提示单元的手术安全核查程序直接进行手术操作,避免紧急情况下因手术安全核查程序而延误手术,实现紧急情况下的特事特办。所述触发单元可以集成在安全信息确认单元中,即通过安全信息确认单元来实现,也可以为单独设置的按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该手术安全控制系统还包括还包括摄像装置,所述摄像装置与主控制平台或手术终端有线或无线连接。所述摄像装置可以拍摄手术过程,并可以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将拍摄到的视频发送给主控制平台或手术终端,以便后续医疗事故审查与经验总结。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上述手术安全控制系统,系北京协和医院牵头的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现代手术麻醉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与推广》项目组的重大科研成果。

对于现代手术而言,手术参与的医护人员主要包括护士、麻醉医师和手术医师,手术安全核查流程主要包括麻醉实施前、切开皮肤前和患者离室前三个阶段。为了保证手术成功,三个阶段均需要医护人员对手术安全信息进行核对。然而,由于医疗管理体制的落后,医护人员手术过程中随意操作的问题时常出现,有的医院虽然明文规定了三个阶段前的核查项目,但是由于核查项目众多,对医护人员的控制不严,造成医护人员核查积极性不高,甚至出现事后补填应付了事的现象。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项目组简化核对项目,确保每一项核对项目的必要性,形成以下精准的手术核查项目列表:

一、麻醉实施前阶段,需要医护人员确认以下内容:

1、护士、麻醉医生、手术医师身份;

2、病人姓名、年龄、手术方式、手术部位、是否标记手术部位;

3、患者手术知情同意书及麻醉知情同意书;

4、麻醉机和麻醉药品是否核对完毕;

5、是否给患者进行血氧饱和度监测,该仪器运行是否正常;

6、是否存在气道困难/误吸风险;

7、所需设备/辅助人员是否已就位;

8、患者是否有过敏史;

9、是否已经建立两条静脉通路。

二、切开皮肤前阶段,需要医护人员确认以下内容:

1、护士、麻醉医师、手术医师身份;

2、再次确认患者姓名、手术名称和手术部位;

3、手术医师陈述:手术关键步骤、手术预计时间、手术预计失血量、备血情况;

4、麻醉医师陈述:心肺功能、特殊注意事项;

5、护士陈述:抗生素使用情况、物品消毒完成到位、设备完好到位、、是否已展示必需的影像材料。

三、患者离室前阶段,需要医护人员确认以下内容:

1、护士、麻醉医师、手术医师身份;

2、护士口头确认:

手术器械、敷料和针头清点情况;

手术标本确认(大声朗读标本标签、包括患者姓名、病案号);

确认是否存在设备问题需要解决;

3、手术医生、麻醉医生和护士确认:

确认实际手术名称;术后患者特殊注意事项。

在简化核对项目的基础上,为了控制医护人员的行为,避免事后补填等应付了事的现象发生,项目组决定采用技术手段来干预医护人员的手术进程,通过机器提示安全信息的方式要求医护人员必须按照规定执行,并对机器提示的安全信息进行确认,否则不能进行下一步操作。通过上述技术手段的设置,有效的拦截了手术疏漏情况的发生,保证患者手术安全的同时也保障了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

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有关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做出各种变化和变型,因此所有等同的技术方案也属于本实用新型的范畴,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应由权利要求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