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率的预测模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49474阅读:49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疾病的预测模型,特别是一种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率的预测模型。



背景技术:

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一种主要宿主动物为鼠类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同时也是一种严重威胁疫区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健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之一。据报道,全球五大洲(亚、美、欧、非、大洋洲)已经有大约70多个国家发现了肾综合征出血热病例,但其病例仍然主要集中在欧亚的大陆板块,目前全球肾综合征出血热病例90%主要集中在中国地区,通过分析2005-2015年肾综合征出血热的鼠间的鼠带毒指数资料情况以及人间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变化的情况,进而探讨直接利用鼠带毒指数与人间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率建立的线性回归方程,从而探寻一种能较为精确预测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规律,为肾综合征出血热预防和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无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率的预测模型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率的预测模型。

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按照选定监测生境、捕鼠、计算鼠带毒指数、计算人群发病率、建立预测模型进行。

本发明公开的一种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率的预测模型,是按照下列步骤操作:(1)随机选择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具有代表性的监测生境;(2)根据《全国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方案(试行)》的要求,调查采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指定的“金猫”牌中号鼠夹,规格为120mm×60mm。以夹夜法在居民室内每10m2布夹1个,大于10m2布夹2个的要求进行;在室外以每间距5m,行间距50m的标准布夹1个的标准进行。统一用花生米作诱饵,并对捕捉到的鼠进行编号,并在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微生物实验室的经验丰富的检验专业技术人员采用无菌的方法分别取出鼠肺和鼠血,立即送到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微生物实验室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抗原和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血清总抗体。(3)根据带毒指数=sqrt(带毒率×鼠密度)计算鼠带毒指数;(4)根据监测点年发病率=(年监测点人群中新病例人数/同时期内暴露人口数)×100000/10万,计算人群发病率;(5)根据鼠带毒指数和人群发病率之间的关系建立预测模型。

具体实施方式

(1)随机选择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具有代表性的监测生境;(2)根据《全国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方案(试行)》的要求,本次调查采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指定的“金猫”牌中号鼠夹,规格为120mm×60mm。以夹夜法在居民室内每10m2布夹1个,大于10m2布夹2个的要求进行;在室外以每间距5m,行间距50m的标准布夹1个的标准进行。统一用花生米作诱饵,并对捕捉到的鼠进行编号,并在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微生物实验室的经验丰富的检验专业技术人员采用无菌的方法分别取出鼠肺和鼠血,立即送到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微生物实验室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抗原和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血清总抗体。(3)根据带毒指数=sqrt(带毒率×鼠密度)计算鼠带毒指数(详见表1);

(4)根据监测点年发病率=(年监测点人群中新病例人数/同时期内暴露人口数)×100000/10万,计算人群发病率(详见表1);

表12005年-2015年各年份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率数与鼠带毒指数关系

(5)根据鼠带毒指数和人群发病率之间的关系建立预测模型,2005-2015年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鼠带毒指数和人群发病率变化趋势spearman相关分析,相关系数r为0.912,p为0.0145,提示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率与带毒指数的变化呈线性关系,同时也显示当年的鼠带毒指数与当年的人间肾综合征出血热疫情呈现出较强的相关关系,从而据此建立线性回归方程:发病率=0.0524+3.497×带毒指数(决定系数为0.9584,剩余标准差为0.03547)。

上面对本发明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发明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发明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非实质性的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发明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他场合的,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率的预测模型,属于医学领域,其步骤为选定监测生境、捕鼠、计算鼠带毒指数、计算人群发病率、建立预测模型进行。本发明解决现有技术中无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率的预测模型的问题。本发明直接利用鼠带毒指数与人间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率建立的线性回归方程,从而探寻一种能较为精确预测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规律,为肾综合征出血热预防和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技术研发人员:李青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李青
技术研发日:2017.11.14
技术公布日:2018.03.1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