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音体及汽车用消音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02153发布日期:2019-07-31 10:18阅读:296来源:国知局
防音体及汽车用消音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合于防止噪音的防音体及适合于防止朝汽车内的传播噪音等的汽车用消音器。



背景技术:

以往,关于此种防音体,提出有下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超轻量的防音体。此超轻量的防音体包括吸音层及不通气的共振层,不通气的共振层经由粘接层而粘接在吸音层上。由此,所述防音体通过使吸音层与不通气的共振层在其界面上共振并进行吸音来进行防音。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4-294619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如所述那样构成的防音体包括包含隔着粘接层的吸音层及不通气的共振层的双层结构。

因此,例如若沿着作为汽车的发动机舱与车厢的边界零件的前围板(dashpanel),通过所述防音体的吸音层来配设所述防音体,则发动机舱内产生的发动机声作为噪音,依次穿过前围板及防音体而传播至车厢内。

此处,所述噪音依次传入前围板、吸音层及不通气的共振层中。此时,由于吸音层由毛毡(felt)形成,因此所述吸音层作为空气层发挥功能。因此,在如所述那样噪音依次传入前围板及作为吸音层的空气层中,进而经由粘接层而依次不通气的共振层中的过程中,作为吸音层的空气层对应于隔着前围板的噪音的音压,在与不通气的共振层之间,作为弹簧层发挥功能。

因此,若包含吸音层及不通气的共振层的层叠结构的防音体中的由噪音的空气传播所引起的共振层的振动、与吸音层及不通气的共振层的层叠结构中的由噪音的固体传播所引起的共振层的振动变成反相位,则共振层的振动停止,由此所述防音体的隔音性能根据质量定律(masslaw)而提升。另一方面,若所述由噪音的空气传播所引起的共振层的振动与所述由噪音的固体传播所引起的共振层的振动变成同相位,则共振层的振动变大,由此防音体的隔音性能根据质量定律而恶化。

基于此种现象,在所述防音体中,通常为了提高吸音性能,构成吸音层的毛毡由多根细纤维形成,因此防音体的隔音性能在噪音的高频率区域中提升,但在噪音的从低频率至中频率的区域中下降。

目前,欲从噪音的低频率至噪音的中频率区域改善汽车中采用的防音体的隔音性能的要求强烈。作为针对此要求的对策,可考虑大幅度提高吸音层的质量的方法,但这样的话防音体的质量增大,而违反轻量化的要求。

因此,为了应付如以上那样的情况,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音体及汽车用消音器,所述防音体及汽车用消音器通过使构成层叠有不通气层或通气层的毛毡层的多根纤维中的一部分的纤维的至少粗度增大,而维持轻量化,并大幅度地改善从低频率至中频率的频率区域中的隔音性能。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在解决所述课题时,本发明的防音体具有将多根纤维混合在规定的粘合纤维中所形成的毛毡层(40)、以及层叠在所述毛毡层上的不通气层(50)及通气层(50a)的任一种层。

在所述防音体中,毛毡层的多根纤维的一部分的纤维由比剩余的纤维粗的纤维形成。

通过如所述那样将毛毡层的多根纤维的一部分的纤维设为比剩余的纤维粗的纤维,在噪音的从低频率至中频率的频率区域中,噪音通过空气传播而穿过毛毡层时的不通气层及通气层的任一种层的振动的相位、与噪音经由毛毡层并通过固体传播而传导至不通气层及通气层的任一种层中时的所述任一种层的振动的相位不变成相同的相位,而变成朝相反的相位偏离的相位,从而大幅度地改善不通气层及通气层的任一种层的隔音性能。

由此,所述防音体维持轻量化,且其防音性能在噪音的从低频率区域至中频率的频率区域中,超过质量定律而良好地提升,由此可大幅度地改善隔音性能。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所述防音体中,通气层是具有可发挥与不通气层相同的隔音性能的通气度的通气层。

据此,如所述防音体那样,除将毛毡层的多根纤维的一部分的纤维设为比剩余的纤维粗的纤维的结构以外,通气层的通气度变成如可发挥与不通气层相同的隔音性能的值。

因此,即便此种通气层层叠在毛毡层上,所述通气层也可以与不通气层实质上同样地维持轻量化。另外,基于与所述同样地将毛毡层的多根纤维的一部分的纤维设为比剩余的纤维粗的纤维,可大幅度地改善所述通气层的隔音性能。其结果,防音体的防音性能在噪音的从低频率区域至中频率的频率区域中,超过质量定律而良好地提升,由此可大幅度地改善隔音性能。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所述防音体中,毛毡层的多根纤维的排列以相对于所述毛毡层的两面交叉的方式变成交叉方向排列。

据此,在如所述防音体那样,将多根纤维的一部分的纤维设为比剩余的纤维粗的纤维的毛毡层与不通气层及通气层的任一种层的层叠结构中,毛毡层的多根纤维的排列以相对于所述毛毡层的两面交叉的方式变成交叉方向排列。

因此,与如通常的毛毡层那样沿着所述毛毡层的两面排列多根纤维的情况相比,可大幅度地提高将多根纤维的一部分的纤维设为比剩余的纤维粗的纤维的毛毡层的所述多根纤维的弹性。其结果,不论是不通气层及通气层的哪一种层,与如通常的毛毡层那样沿着毛毡层的两面排列多根纤维的情况相比,均可大幅度地改善将多根纤维的一部分的纤维设为比剩余的纤维粗的纤维的毛毡层对于噪音的隔音性能。

即便不通气层及通气层中的通气层是具有可发挥与不通气层相同的隔音性能的通气度的通气层,也可以同样地达成此种作用效果。

另外,在本发明中,在所述防音体中,也能够以在噪音的从低频率区域至中频率区域的频率区域以内,可通过不通气层及通气层的任一种层来确保超过质量定律的隔音性能的方式,将所述粗纤维的外径设定成规定的外径范围以内的值。

另外,在本发明中,在所述防音体中,也能够以在噪音的从低频率区域至中频率区域的频率区域以内,不通气层及通气层的任一种层的在与其邻接的层之间产生的空气传播及固体传播的各振动相互接近反相位的方式,将所述粗纤维的外径设定成规定的外径范围以内的值。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所述防音体中,

将多根纤维的一部分的纤维由比剩余的纤维粗的纤维形成的毛毡层设为一侧毛毡层,且包括以经由不通气层及通气层的任一种层而与一侧毛毡层相向的方式层叠在所述任一种层上的另一侧毛毡层,

以变得比一侧毛毡层柔软的方式,将包含比作为所述多根纤维的一部分的纤维的粗纤维细的纤维的多根纤维混合在规定的粘合纤维中来形成所述另一侧毛毡层。

据此,如所述那样,一侧毛毡层在噪音的从低频率区域至中频率区域的频率区域中,超过质量定律而大幅度地改善不通气层及通气层的任一种层的隔音性能,除此以外,另一侧毛毡层发挥吸音性能。

其结果,与通过利用包含一侧毛毡层及所述任一种层的双层层叠结构的隔音来进行防音的效果相比,可与利用另一侧毛毡层的吸音相应地进一步改善防音效果。这意味着可通过由一侧毛毡层以及不通气层及通气层的任一种层所产生的隔音效果与由另一侧毛毡层所产生的吸音效果的协同效应,进一步改善防音体的防音效果。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所述防音体中,

将多根纤维的一部分的纤维由比剩余的纤维粗的纤维形成的毛毡层设为一侧毛毡层,且包括以经由不通气层及通气层的任一种层而与一侧毛毡层相向的方式层叠在所述任一种层上的另一侧毛毡层(70),

将多根纤维混合在规定的粘合纤维中来形成所述另一侧毛毡层,

所述另一侧毛毡层以其多根纤维的一部分的纤维具有比作为一侧毛毡层的所述一部分的纤维的所述粗纤维粗的纤维及大的质量混合率的至少一者,且变成与一侧毛毡层实质上相同的硬度的方式形成。

据此,一侧毛毡层及另一侧毛毡层同样地对不通气层及通气层的任一种层的振动协同地发挥作用。因此,一侧毛毡层及另一侧毛毡层均以在噪音的从低频率区域至中频率区域的频率区域中,超过质量定律而大幅度地改善所述任一种层的隔音性能的方式发挥功能。这意味着可在噪音的从低频率区域至中频率区域的频率区域中,进一步提升不通气层及通气层的任一种层的隔音性能。

此处,在所述防音体中,也可以将所述粗纤维的质量混合率设为规定的质量混合率范围以内的质量混合率。

另外,本发明在所述防音体中,

包括:一侧毛毡层(80),将多根纤维混合在规定的粘合纤维中来形成;不通气层及通气层的任一种层(50、50a),层叠在所述一侧毛毡层上;以及另一侧毛毡层(70),以经由所述任一种层而与所述一侧毛毡层相向的方式层叠在所述任一种层上,将多根纤维混合在规定的粘合纤维中来形成;

一侧毛毡层的多根纤维的各纤维包含细纤维,且

另一侧毛毡层以其多根纤维的一部分的纤维包含比一侧毛毡层的所述多根纤维的各纤维粗的纤维的方式形成。

据此,一侧毛毡层比另一侧毛毡层柔软而难以对不通气层及通气层的任一种层的振动造成影响,作为吸音层发挥功能。相对于此,另一侧毛毡层针对不通气层及通气层的任一种层的振动,以在噪音的从低频率区域至中频率区域的频率区域中超过质量定律来改善其隔音性能的方式发挥功能。

其结果,所述防音体即便是包含不具有粗纤维的一侧毛毡层、不通气层及通气层的任一种层及具有粗纤维的另一侧毛毡层的三层层叠结构,也可以发挥对于噪音的良好的防音效果。

此处,通气层也可以是具有可发挥与不通气层相同的隔音性能的通气度的通气层。由此,除所述作用效果以外,通气层可与不通气层实质上同样地维持轻量化,并且防音体的防音性能在噪音的从低频率区域至中频率的频率区域中,超过质量定律而良好地提升,由此可大幅度地改善隔音性能。

另外,另一侧毛毡层的多根纤维的排列也能够以相对于所述另一侧毛毡层的两面交叉的方式变成交叉方向排列。据此,除所述作用效果以外,与如通常的毛毡层那样沿着毛毡层的两面排列多根纤维的情况相比,可大幅度地改善另一侧毛毡层对于噪音的隔音性能。

另外,另一侧毛毡层的多根纤维的排列也能够以相对于所述另一侧毛毡层的两面交叉的方式变成交叉方向排列。

另外,也能够以在噪音的从低频率区域至中频率区域的频率区域以内,可通过不通气层及通气层的任一种层来确保超过质量定律的隔音性能的方式,将所述粗纤维的外径设定成规定的外径范围以内的值。

另外,也能够以在噪音的从低频率区域至中频率区域的频率区域以内,不通气层及通气层的任一种层的在与其邻接的层之间产生的空气传播及固体传播的各振动相互接近反相位的方式,将所述粗纤维的外径设定成规定的外径范围以内的值。

另外,本发明的汽车用消音器是设置在汽车的车体的一部分中的消音器。

在所述消音器中,

包括安装在车体的一部分中的防音体,

所述防音体包括以安装在车体的一部分中的方式将多根纤维混合在规定的粘合纤维中所形成的毛毡层、以及层叠在所述毛毡层上的不通气层及通气层的任一种层,

毛毡层的多根纤维的一部分的纤维由比剩余的纤维粗的纤维形成,且

所述多根纤维的排列以相对于毛毡层的两面交叉的方式变成交叉方向排列。

据此,在噪音的从低频率至中频率的频率区域中,从车体的一部分朝车厢内的噪音通过空气传播而穿过毛毡层时的不通气层及通气层的任一种层的振动的相位、与噪音经由毛毡层并通过固体传播而传导至不通气层及通气层的任一种层中时的所述任一种层的振动的相位不变成相同的相位,而变成朝相反的相位偏离的相位,从而大幅度地改善所述任一种层的隔音性能。

此处,在将多根纤维的一部分的纤维设为比剩余的纤维粗的纤维的毛毡层与不通气层及通气层的任一种层的层叠结构中,毛毡层的多根纤维的排列以相对于所述毛毡层的两面交叉的方式变成交叉方向排列。

因此,与如通常的毛毡层那样沿着所述毛毡层的两面排列多根纤维的情况相比,可大幅度地提高将多根纤维的一部分的纤维设为比剩余的纤维粗的纤维的毛毡层的所述多根纤维的弹性。

根据以上所述,消音器维持轻量化,且不论是不通气层及通气层的哪一种层,与如通常的毛毡层那样沿着毛毡层的两面排列多根纤维的情况相比,均可大幅度地改善将多根纤维的一部分的纤维设为比剩余的纤维粗的纤维的毛毡层对于噪音的隔音性能。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汽车用消音器是仪表板消音器(dashsilencer,ds),

车体的一部分是将所述车体的发动机舱(10)与车厢(20)区分的前围板(30),且

防音体通过毛毡层而从车厢内侧安装在前围板上。

据此,在噪音的从低频率至中频率的频率区域中,从发动机舱朝车厢内的噪音通过空气传播而穿过毛毡层时的通气层及不通气层的任一种层的振动的相位、与噪音经由毛毡层并通过固体传播而传导至所述任一种层中时的所述任一种层的振动的相位不变成相同的相位,而变成朝相反的相位偏离的相位,从而大幅度地改善所述任一种层的隔音性能。

伴随于此,所述防音体,进而仪表板消音器维持轻量化,且其防音性能在噪音的从低频率区域至中频率的频率区域中,超过质量定律而良好地提升,由此可大幅度地改善隔音性能。

此处,如所述那样,毛毡层的多根纤维的排列以相对于所述毛毡层的两面交叉的方式变成交叉方向排列。而且,毛毡层的多根纤维中的一部分的纤维由比其他纤维粗的纤维形成。

因此,与如通常的毛毡层那样沿着所述毛毡层的两面排列多根纤维的情况相比,可大幅度地提高毛毡层的多根纤维的弹性。其结果,不论是不通气层及通气层的哪一种层,与如通常的毛毡层那样沿着毛毡层的两面排列多根纤维的情况相比,均可大幅度地改善毛毡层对于噪音的隔音性能。

根据以上所述,可提供一种可对从发动机舱朝车厢内的噪音发挥良好的防音功能的汽车用仪表板消音器。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汽车用消音器是地板消音器(floorsilencer,fs),

车体的一部分是所述车体的车厢的地板(fl),

防音体插装在地板与以沿着所述地板的方式从车厢的内侧铺设的地板护面(floorcarpet)(20a)之间,且

毛毡层沿着地板来配设,并且不通气层及通气层的任一种层在毛毡层与地板护面之间层叠在毛毡层上来配设。

据此,基于如所述那样多根纤维的一部分的纤维由比剩余的纤维粗的纤维形成、且多根纤维的排列以相对于其两面交叉的方式变成交叉方向排列的毛毡层,即便所述汽车行驶在道路上时从道路中产生的道路噪声、或以从发动机绕入地板的下侧的方式产生的发动机声作为噪音穿过地板而传入地板消音器中,也可以通过具有所述结构的毛毡层,与通气层及不通气层的隔音性能互起作用,从车厢内对所述噪音良好地进行隔音或防音。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汽车用消音器是分隔消音器(partitionsilencer,ps),

车体的一部分是设置在所述车体的后部的后备箱(110),

防音体插装在后备箱的内表面与以沿着所述内表面的方式设置的后备箱衬垫(120)之间,且

毛毡层沿着后备箱的所述内表面来配设,并且所述任一种层在毛毡层与后备箱衬垫之间层叠在毛毡层上来配设。

据此,基于如所述那样多根纤维的一部分的纤维由比剩余的纤维粗的纤维形成、且多根纤维的排列以相对于其两面交叉的方式变成交叉方向排列的毛毡层,即便所述汽车行驶在道路上时从后轮中产生的道路噪声作为噪音穿过后备箱而传入车厢内,也可以通过分隔消音器,利用其毛毡层的隔音性能,与通气层及不通气层的任一种层的隔音性能互起作用,从车厢内对所述噪音良好地进行隔音或防音。

另外,本发明的汽车用消音器是设置在汽车的车体的一部分中的消音器。

在所述消音器中,

包括安装在车体的一部分中的防音体,

所述防音体包括:一侧毛毡层,以安装在车体的一部分中的方式将多根纤维混合在规定的粘合纤维中来形成;不通气层及通气层的任一种层,层叠在所述一侧毛毡层上;以及另一侧毛毡层,以经由所述任一种层而与一侧毛毡层相向的方式层叠在所述任一种层上,将多根纤维混合在规定的粘合纤维中来形成;

一侧毛毡层的多根纤维的各纤维包含细纤维,

另一侧毛毡层以其多根纤维的一部分的纤维包含比一侧毛毡层的所述多根纤维的各纤维粗的纤维的方式形成,且

另一侧毛毡层的所述多根纤维的排列以相对于所述另一侧毛毡层的两面交叉的方式变成交叉方向排列。

据此,一侧毛毡层比另一侧毛毡层柔软而难以对不通气层及通气层的任一种层的振动造成影响,作为吸音层发挥功能。相对于此,多根纤维的一部分的纤维包含比一侧毛毡层的多根纤维的各纤维粗的纤维的另一侧毛毡层针对所述任一种层的振动,以在噪音的从低频率区域至中频率区域的频率区域中超过质量定律来改善其隔音性能的方式发挥功能。

而且,进而由于另一侧毛毡层的多根纤维以相对于所述另一侧毛毡层的两面交叉的方式变成交叉方向排列,因此与如通常的毛毡层那样沿着毛毡层的两面排列多根纤维的情况相比,可大幅度地改善另一侧毛毡层对于噪音的隔音性能。因此,即便是包含不具有粗纤维的一侧毛毡层、不通气层及通气层的任一种层及具有粗纤维的另一侧毛毡层的三层层叠结构,也可以发挥对于噪音的良好的防音效果。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汽车用消音器是仪表板消音器(ds),

车体的一部分是将所述车体的发动机舱(10)与车厢(20)区分的前围板(30),且

防音体通过一侧毛毡层而从车厢内侧安装在前围板上。

据此,另一侧毛毡层如所述那样以其多根纤维的一部分的纤维包含比一侧毛毡层的多根纤维的各纤维粗的纤维的方式形成,且另一侧毛毡层的多根纤维的排列以相对于所述另一侧毛毡层的两面交叉的方式变成交叉方向排列,因此可提供一种即便是包含一侧毛毡层、所述任一种层及另一侧毛毡层的三层层叠结构,也可以对从发动机舱朝车厢内的噪音发挥更良好的防音功能的汽车用仪表板消音器。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汽车用消音器是地板消音器(fs,)

车体的一部分是所述车体的车厢的地板(fl),

防音体插装在地板与以沿着所述地板的方式从车厢的内侧铺设的地板护面(20a)之间,且

一侧毛毡层沿着地板来配设,并且另一侧毛毡层在一侧毛毡层与地板护面之间,经由所述任一种层而层叠在一侧毛毡层上来配设。

据此,另一侧毛毡层如所述那样以其多根纤维的一部分的纤维包含比一侧毛毡层的多根纤维的各纤维粗的纤维的方式形成,且另一侧毛毡层的多根纤维的排列以相对于所述另一侧毛毡层的两面交叉的方式变成交叉方向排列,因此即便是包含一侧毛毡层、所述任一种层及另一侧毛毡层的三层层叠结构,也可以将所述汽车行驶在道路上时从道路中产生的道路噪声、或以从发动机绕入地板的下侧的方式产生的发动机声作为噪音,从车厢内良好地进行隔音或防音。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汽车用消音器是分隔消音器(ps),

车体的一部分是设置在所述车体的后部的后备箱(110),

防音体插装在后备箱的内表面与以沿着所述内表面的方式设置的后备箱衬垫(120)之间,且

一侧毛毡层沿着后备箱的所述内表面来配设,并且另一侧毛毡层在一侧毛毡层与后备箱衬垫之间,经由所述任一种层而层叠在一侧毛毡层上来配设。

据此,另一侧毛毡层如所述那样以其多根纤维的一部分的纤维包含比一侧毛毡层的多根纤维的各纤维粗的纤维的方式形成,且另一侧毛毡层的多根纤维的排列以相对于所述另一侧毛毡层的两面交叉的方式变成交叉方向排列,因此即便是包含一侧毛毡层、所述任一种层及另一侧毛毡层的三层层叠结构,也可以将汽车行驶在道路上时从后轮中产生的道路噪声作为噪音,通过分隔消音器,基于其另一侧毛毡层的隔音性能,与通气层及不通气层的任一种层的隔音性能互起作用,从车厢内良好地进行隔音或防音。

另外,所述各部件的括号内的符号是表示与后述的实施方式中记载的具体部件的对应关系者。

附图说明

图1是应用本发明的汽车用消音器的作为仪表板消音器的第1实施方式的汽车的示意性部分概略剖面图。

图2是图1的仪表板消音器的放大正面图。

图3是图1的仪表板消音器的放大部分纵剖面图。

图4是表示所述第1实施方式中各实施例1~实施例3及比较例a的透过损失与噪音的频率的关系的各图表。

图5是表示所述第1实施方式中各实施例1、实施例4、实施例5及比较例a的透过损失与噪音的频率的关系的各图表。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部分放大剖面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部分放大剖面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部分放大剖面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部分放大剖面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部分放大剖面图。

图11是表示所述第6实施方式中的各实施例及各比较例的结构的图表。

图12是表示所述第6实施方式中的第1毛毡层~第5毛毡层的规格及特性的图表。

图13是表示所述第6实施方式中各实施例6、实施例7及比较例c的透过损失与噪音的频率的关系的各图表。

图14是表示所述第6实施方式中实施例8及各比较例b、比较例c的透过损失与噪音的频率的关系的各图表。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7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部分放大剖面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8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部分放大剖面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9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部分放大剖面图。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0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部分放大剖面图。

图19是以配设在汽车的地板上的状态表示作为本发明的第11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地板消音器的部分放大剖面图。

图20是应用本发明的汽车用消音器的作为分隔消音器的第12实施方式的汽车的后部的示意性部分概略剖面图。

图21是以配设在汽车的行李箱内的状态表示所述第12实施方式中的分隔消音器的部分放大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图1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在此第1实施方式中,表示本发明作为汽车用消音器中的仪表板消音器(以下,称为仪表板消音器ds)而应用于汽车中的例子。

如图1中所示那样,所述汽车包括发动机舱10及车厢20,在所述汽车中,车厢20连接在发动机舱10之后来设置。另外,在图1中,符号e表示配设在发动机舱10内的发动机,符号fw表示所述汽车的前轮。另外,在车厢20内配设有前侧座位s,在所述车厢20的地板fl上铺设有地板片材20a(也称为地板护面20a)。

另外,所述汽车包括前围板30(也称为仪表板(dashboard)30)。所述前围板30以具有图1中所示的纵剖面弯曲形状的方式形成,所述前围板30设置在发动机舱10与车厢20的边界上,将所述发动机舱10及车厢20相互区分。另外,在本第1实施方式中,前围板30例如由厚度0.8(mm)的铁板形成。另外,前围板30在其延伸上端部与车厢20的前挡风玻璃的下缘部连结,此前围板30的延伸下端部与车厢20的地板fl的前缘部连结。

另外,所述汽车包括仪表板消音器ds。如图1中所示那样,此仪表板消音器ds以与前围板30相同的纵剖面弯曲形状,从车厢20侧沿着所述前围板30来组装。另外,在本第1实施方式中,仪表板消音器ds的外形面形状(参照图2)变成与前围板30的外形面形状大致相同。

如图3中所示那样,所述仪表板消音器ds包括毛毡层40及膜层50,毛毡层40从车厢20侧沿着前围板30来安装。膜层50从所述汽车的后侧沿着毛毡层40来层叠。另外,毛毡层40是包含作为多孔质材料的毛毡的吸音层的一种,膜层50是包含单一的膜的不通气层的一种。

毛毡层40是将多根纤维均匀地混合在规定的粘合纤维中来形成。此处,形成所述毛毡层40的多根纤维以沿着所述毛毡层40的两面的方式混合在所述规定的粘合纤维中。在本第1实施方式中,所述多根纤维包含棉、羊毛、麻、丝、尼龙及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以下,称为pet(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这六种纤维,所述棉、羊毛、麻、丝、尼龙及pet的各纤维之中,pet的纤维形成为比棉、羊毛、麻、丝及尼龙的各纤维粗的纤维。另外,作为所述规定的粘合纤维,可列举热塑性或热硬化性的树脂的纤维。

此处,毛毡层40的多根纤维之中,除pet以外的棉、羊毛、麻、丝及尼龙的各纤维包含平均具有20(μm)左右的外径的细纤维,即便粗,也只不过具有30(μm)左右的外径。如所述那样设为细纤维通常是为了确保吸音性。

相对于此,pet的纤维如所述那样,由比此pet以外的棉、羊毛、麻、丝及尼龙的各纤维粗的纤维形成。另外,毛毡层40的单位面积重量及厚度例如分别为1000(g/m2)及20(mm)。

此处,对如所述那样在毛毡层的纤维中包含粗纤维的依据进行说明。如在本说明书的开头所叙述那样,通常在防音体中,为了提高吸音性能,毛毡层仅由多根细纤维形成,因此防音体中的膜层等不通气层的隔音性能在噪音的高频率区域中提升,但在噪音的从低频率区域至中频率区域的频率区域中下降而得不到改善。

在本第1实施方式中,噪音的低频率区域以1/3倍频带的中心频率计为200(hz)~400(hz),中频率区域为400(hz)~1600(hz),另外,高频率区域为1600(hz)~6300(hz)。另外,200(hz)~6300(hz)的频率区域的噪音相当于主要从汽车的发动机中产生的噪音。

因此,为了响应欲在噪音的从低频率区域至中频率区域的频率区域中改善防音体中的不通气层的隔音性能的要求,本发明人等对层叠在不通气层上的毛毡层的结构进行了各种研究,在此研究过程中,着眼于构成毛毡层的各纤维通常均为20(μm)左右的细纤维,试着调查了通过实施将各纤维中的一部分的纤维变更成比剩余的纤维粗的纤维等对策,隔音性能如何变化。

据此,可知若调整毛毡层中的粗纤维的外径或质量混合率,则在噪音的200(hz)~6300(hz)的频率区域之中,从低频率区域至中频率区域的频率区域200(hz)~1600(hz)的范围内,所述隔音性能得到大幅度改善。另外,所述质量混合率是指毛毡层的所有纤维的总质量中所包含的粗纤维或细纤维的质量的混合比例。

此种改善的原因在于:在构成本实施方式中的防音体的包含毛毡层及不通气层的层叠结构中,将毛毡层的多根纤维中的一根纤维设为比剩余的纤维粗的纤维,因此在噪音的从低频率至中频率的频率区域中,由噪音的固体传播所引起的不通气层的振动的相位与由噪音的空气传播所引起的不通气层的振动的相位不变成同相位,而变成偏离的相位,硬要说的话,朝反相位进行变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毛毡层中的粗纤维(pet的纤维)的外径为100(μm),毛毡层的多根纤维中的粗纤维的质量混合率为30(%)。另外,毛毡层中的规定的粘合纤维的相对于粗纤维的混合比为50(%)。

如此构成的毛毡层以如下方式制造。准备多根纤维(pet的粗纤维以及棉、羊毛、麻、丝及尼龙的各细纤维)及规定的粘合纤维作为原料。而且,规定的粘合纤维的混合比为50(%),具有100(μm)的外径的粗纤维的质量混合率为30(%),因此,以20(μm)左右的各细纤维的质量混合率变成70(%)的方式进行调配后,将所述经调配的原料均匀地混合,并且经过加热冷却裁剪等步骤而制成为毛毡层。

另一方面,所述膜层50包含由单一的膜形成的不通气层,作为此膜层50的形成材料,选定尼龙。另外,膜层50的厚度例如为20(μm)。

在如以上那样构成的本第1实施方式中,若发动机e伴随其运转而产生作为噪音的发动机声,则此噪音经由前围板30而传入仪表板消音器ds中。

此处,前围板30由铁板形成,因此已传入前围板30中的噪音由所述前围板30基于其不通气性来部分地隔音后,传入仪表板消音器ds中。

若噪音如所述那样传入仪表板消音器ds中,则此噪音传入与前围板30邻接的毛毡层40中。伴随于此,已传入毛毡层40的噪音由所述毛毡层40基于其多孔质性来部分地吸音后,穿过所述毛毡层40而传入膜层50中。

若噪音如所述那样从毛毡层40传入膜层50中,则由于膜层50具有不通气性,因此所述噪音对应于其音压的等级变动而使膜层50中产生振动。

在此种阶段中,在噪音的从低频率至中频率的频率区域中,噪音通过空气传播而穿过毛毡层40时的膜层50的振动的相位、与噪音经由毛毡层40并通过固体传播而传导至膜层50中时的所述膜层50的振动的相位不变成相同的相位,而变成朝相反的相位偏离的相位。由此,在噪音的从低频率区域至中频率区域的频率区域中,可大幅度地改善所述防音体的隔音性能。

如以上所说明那样,在本第1实施方式中,仪表板消音器ds通过如所述那样构成的毛毡层40与膜层50的层叠结构,可如超过质量定律那样大幅度地改善噪音的从低频率区域至中频率区域的频率区域中的膜层50的隔音性能。

这意味着基于毛毡层40的多根纤维中如所述那样的纤维的粗的外径及质量混合率,在噪音的从低频率区域至中频率的频率区域中,可超过质量定律而良好地提升所述仪表板消音器ds的防音性能。另外,所述仪表板消音器ds的隔音性能在噪音的高频率区域中,与之前同样地可作为质量定律以上的性能来获得。

其结果,即便来自发动机舱10的发动机声作为噪音而传入仪表板消音器ds中,也可以从所述噪音的低频率区域至高频率区域,通过仪表板消音器ds来对所述噪音良好地进行隔音。这意味着从噪音的低频率区域至噪音的高频率区域,可良好地达成仪表板消音器ds对于发动机声的防音效果。

另外,如所述那样,构成毛毡层40的纤维之中,仅pet的纤维变粗,毛毡层40的单位面积重量(质量)不会特别增大。而且,膜层50作为包含单一的膜的不通气层,只不过具有与之前相同的单位面积重量。因此,仪表板消音器ds不会变得比之前重,而适合于轻量化。

此外,将如所述那样构成的仪表板消音器ds设为实施例1,在与噪音的频率的关系中,通过透过损失试验而试着测定了此实施例1的透过损失特性。另外,在所述测定时,准备实施例2~实施例5,并且准备比较例a。另外,透过损失特性是表示插入损失(db)与频率(hz)的关系的特性。此处,插入损失是指从前围板30与毛毡层40的层叠结构的透过损失减去仅前围板30的透过损失所得的仅毛毡层40的透过损失。伴随于此,所述透过损失特性中所述的插入损失也可以称为表示透过损失者。

另外,透过损失特性中的透过损失是传入音与透过音的差,此差越小,声音的透过越多,因此透过损失低且隔音性能欠佳,所述差越大,声音的透过越少,因此透过损失高且隔音性能良好。

所述实施例1~实施例5及比较例a的结构如下所示。另外,所述实施例1~实施例5及比较例a均包括包含毛毡层及膜层的层叠结构,构成毛毡层的多根纤维包含本第1实施方式中所叙述的棉、羊毛、麻、丝、尼龙及pet这六种纤维。另外,所述毛毡层的单位面积重量及厚度分别为约1000(g/m2)及约20(mm)。但是,pet的纤维的结构在各实施例及比较例中互不相同。

另外,膜层在各实施例及比较例中通用,由构成本第1实施方式中所叙述的膜层50的厚度20(μm)的尼龙制的膜形成。

实施例1:

此实施例1是包含与本第1实施方式中所述的仪表板消音器ds相同的层叠结构者,在此实施例1中,毛毡层的六种纤维之中,棉、羊毛、麻、丝及尼龙的各纤维的平均外径为约20(μm)而细,pet的纤维的外径为100(μm)而粗。另外,毛毡层中的pet的纤维的质量混合率为30(%),规定的粘合纤维的混合比为50(%)。

实施例2:

在此实施例2中,毛毡层的六种纤维之中,棉、羊毛、麻、丝及尼龙的各纤维的平均外径为约20(μm)而细,pet的纤维的外径为100(μm)而粗。另外,毛毡层中的pet的纤维的质量混合率为50(%),规定的粘合纤维的混合比为30(%)。

实施例3:

在此实施例3中,毛毡层的六种纤维之中,棉、羊毛、麻、丝及尼龙的各纤维的平均外径为约20(μm)而细,pet的纤维的外径为100(μm)而粗。另外,毛毡层中的棉的纤维的质量混合率为60(%),规定的粘合纤维的混合比为20(%)。

实施例4:

在此实施例4中,毛毡层的六种纤维之中,棉、羊毛、麻、丝及尼龙的各纤维的平均外径为约20(μm)而细,pet的纤维的外径为35(μm)而粗。另外,毛毡层中的pet的纤维的质量混合率为30(%),规定的粘合纤维的混合比为50(%)。

实施例5:

在此实施例5中,毛毡层的六种纤维之中,棉、羊毛、麻、丝及尼龙的各纤维的平均外径为约20(μm)而细,pet的纤维的外径为70(μm)而粗。另外,毛毡层中的pet的纤维的质量混合率为30(%),规定的粘合纤维的混合比为50(%)。

比较例a:

此比较例a具有作为之前的防音体的结构,在此比较例a中,关于毛毡层的六种纤维,也包含pet的纤维的外径在内,与棉、羊毛、麻、丝及尼龙的各纤维的平均外径同样地变成约20(μm)。

然后,针对各实施例1~实施例5及比较例a,在与噪音的频率的关系中,通过透过损失试验而试着测定了透过损失特性。

对实施例1~实施例5及比较例a的透过损失特性进行测定的结果,如图4及图5中所示的各图表1~图表5及图表a分别以折线图表的形式获得。此处,图4表示各图表1~图表3及图表a,另一方面,图5表示各图表1、图表4、图表5及图表a。

此处,在图4中,各图表1~图表3分别表示各实施例1~实施例3的透过损失与噪音的频率的关系,所述各图表1~图表3表示在实施例1~实施例3中,将毛毡层的粗的pet的纤维的外径设为固定,并使pet的纤维的质量混合率变化的例子,图表a表示比较例a的透过损失与噪音的频率的关系。

另一方面,在图5中,各图表1、图表4及图表5分别表示实施例1、实施例4及实施例5各自的透过损失与噪音的频率的关系,所述各图表1、图表4及图表5表示将毛毡层的粗的pet的纤维的质量混合率设为固定,并使粗的pet的纤维的外径变化的例子,图表a表示比较例a的透过损失与噪音的频率的关系。

此处,在图4中,试着将图表1~图表3与图表a进行对比。在图表1中,表示在频率315(hz)以上的高频率区域中,透过失损比由图表a所示的透过损失高。换言之,实施例1基于pet的纤维的外径100(μm)及质量混合率50(%),至少在低频率区域中的315(hz)~400(hz)的范围及中频率区域400(hz)~1600(hz)中,具有优于比较例a的隔音性能。另外,在高频率区域1600(hz)~6300(hz)中,如之前那样,具有良好的隔音性能。这意味着在实施例1中,尤其在低频率区域~中频率区域中隔音性能得到大幅度改善。

另外,在图表2中,表示在频率250(hz)以上的频率区域中,透过损失比由比较例a所示的透过损失高。这意味着实施例2基于pet的纤维的外径100(μm)及质量混合率60(%),至少在低频率区域中的250(hz)~400(hz)的范围及中频率区域400(hz)~1600(hz)中,具有优于比较例a的隔音性能。另外,实施例2在高频率区域1600(hz)~6300(hz)中,如之前那样,具有优于比较例a的隔音性能。

另外,在图表3中,表示在频率125(hz)以上的频率区域中,透过损失比由图表a所示的透过损失高。这意味着实施例1基于pet的纤维的外径100(μm)及质量混合率60(%),至少在低频率区域200(hz)~400(hz)及中频率区域400(hz)~1600(hz)中,具有优于比较例a的隔音性能。另外,实施例1在高频率区域1600(hz)~6300(hz)中,如之前那样,具有优于比较例a的隔音性能。

继而,在图5中,试着将各图表1、图表4及图表5与图表a进行对比。另外,图表1与图4的图表1相同。另外,在图5中,在图表1中,表示在频率约315(hz)以上的频率区域中,透过损失比由图表a所示的透过损失高。

这意味着实施例1基于pet的纤维的外径100(μm)及质量混合率30(%),至少在低频率区域中的约315(hz)~400(hz)的范围及中频率区域400(hz)~1600(hz)中,具有优于比较例a的隔音性能。另外,实施例1在高频率区域1600(hz)~6300(hz)中,如之前那样,具有优于比较例a的隔音性能。

另外,在图5中,在图表4中,表示在频率约315(hz)以上的频率区域中,透过损失比由图表a所示的透过损失高。这意味着实施例4基于pet的纤维的外径35(μm)及质量混合率30(%),至少在低频率区域中的约315(hz)~400(hz)的范围及中频率区域400(hz)~1600(hz)中,具有优于比较例a的隔音性能。另外,实施例4在高频率区域1600(hz)~6300(hz)中,如之前那样,具有优于比较例a的隔音性能。

另外,在图5中,在图表5中,表示在频率约315(hz)以上的频率区域中,透过损失比由图表a所示的透过损失高。这意味着实施例5基于pet的纤维的外径70(μm)及质量混合率30(%),至少在低频率区域中的约315(hz)~400(hz)的范围及中频率区域400(hz)~1600(hz)中,具有优于比较例a的隔音性能。另外,实施例5在高频率区域1600(hz)~6300(hz)中,如之前那样,具有优于比较例a的隔音性能。

根据以上所述,可知实施例1~实施例5在高频率区域1600(hz)~6300(hz)中当然均具有优于比较例a的隔音性能,且在低频率区域中的约315(hz)~400(hz)及中频率区域400(hz)~1600(hz)中,均具有优于比较例a的隔音性能。

这意味着在约315(hz)以上的低频率区域及遍及中频率区域的频率区域以及高频率区域中,实施例1~实施例5均具有优于比较例a的隔音性能,尤其在约315(hz)以上的低频率区域及中频率区域中,隔音性能得到大幅度改善。

另外,除所述实施例1~实施例5以外,准备许多规定的粘合纤维的混合比、pet的纤维的外径或质量混合率不同的实施例,针对所述许多实施例,在与噪音的频率的关系中,通过透过损失试验而试着测定了透过损失特性。

据此,可知在所述许多实施例中,在噪音的从低频率区域至中频率区域的频率区域中,若规定的粘合纤维的混合比为规定的混合比范围(20(%)~60(%))以内的混合比,粗的pet的纤维的外径为规定的外径范围(35(μm)~120(μm))以内的外径,并且粗的pet的纤维的质量混合率为规定的质量混合率范围(25(%)~70(%))以内的质量混合率,则所述许多实施例的透过损失高于比较例a,因此,所述许多实施例在噪音的频率315(hz)~1600(hz)的范围以内可获得超过质量定律的透过损失,具有优于比较例a的隔音性能。另外,所述许多实施例在高频率区域1600(hz)~6300(hz)中,如之前那样,具有优于比较例a的隔音性能。

这意味着在所述许多实施例中,尤其在噪音的从低频率区域至中频率区域的频率区域中,与比较例a相比,隔音性能得到大幅度改善。

将所述规定的外径范围的下限值及上限值设为35(μm)及120(μm)的原因在于:若pet的纤维的外径未满35(μm)或大于120(μm),则噪音的从低频率区域至中频率区域的频率区域中的作为防音体的隔音性能得不到改善。

另外,根据图4的各图表,可知若将粗纤维的外径设为固定,并使粗纤维与规定的粘合纤维的混合比变化,则规定的粘合纤维的混合量越多,隔音性能提升的频率区域越朝高频率区域侧移动。另外,根据图5的各图表,可知若将粗纤维与规定的粘合纤维的混合比设为固定,并使粗纤维的外径变化,则纤维的外径越大,隔音性能提升的频率区域越朝高频率区域侧移动。

(第2实施方式)

图6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此第2实施方式是在所述第1实施方式中所叙述的仪表板消音器ds中,除包含毛毡层40及膜层50的双层的层叠结构以外,附加地采用毛毡层60。

所述毛毡层60经由膜层50而层叠在毛毡层40上,与毛毡层40及膜层50一同形成三层的层叠结构。

构成所述毛毡层60的多根纤维由所述第1实施方式中所叙述的pet、棉、羊毛、麻、丝及尼龙这六种纤维形成。但是,pet的纤维与棉、羊毛、麻、丝及尼龙的各纤维同样地包含20(μm)的细纤维。因此,毛毡层60比如所述那样具有pet的粗纤维的毛毡层40柔软。这意味着与毛毡层40相比,毛毡层60难以对膜层50的振动造成影响。另外,构成毛毡层60的各纤维沿着此毛毡层60的两面变成并行。其他结构与所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

在如此构成的本第2实施方式中,毛毡层60如所述那样经由膜层50而层叠在毛毡层40上。

因此,若来自发动机舱10的噪音与所述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穿过仪表板消音器ds的毛毡层40及膜层50,则此噪音到达毛毡层60中。

此处,毛毡层60如所述那样形成得比毛毡层40柔软,因此毛毡层60难以对膜层50的振动造成影响。因此,与所述第1实施方式中所叙述的情况同样地,在噪音的从低频率区域至中频率区域的频率区域中,主要是毛毡层40控制膜层50的振动来改善作为防音体的隔音性能,另一方面,毛毡层60对于噪音仅发挥吸音性能。

由此,如所述第1实施方式中所叙述那样,在噪音的从低频率区域至中频率区域的频率区域中,毛毡层40超过质量定律而大幅度地改善膜层50的隔音性能,因此噪音基于根据毛毡层40及膜层50的层叠结构的由膜层50所产生的超过质量定律的隔音性能而被隔音后,由毛毡层60来吸音。

其结果,与通过利用包含毛毡层40及膜层50的双层层叠结构的隔音来进行防音的效果相比,可与利用毛毡层60的吸音相应地进一步改善本第2实施方式中所述的仪表板消音器ds的防音效果。这意味着可通过由毛毡层40及膜层50所产生的隔音效果及由毛毡层60所产生的吸音效果的协同效应,进一步改善作为仪表板消音器ds的防音效果。其他作用效果与所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

(第3实施方式)

图7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此第3实施方式是在所述第1实施方式中所叙述的仪表板消音器ds中,除包含毛毡层40及膜层50的双层的层叠结构以外,附加地采用毛毡层70。

毛毡层70经由膜层50而层叠在毛毡层40上,与所述毛毡层40及膜层50一同形成三层的层叠结构。

在本第3实施方式中,与所述第1实施方式中所叙述的毛毡层40同样地,所述毛毡层70由pet、棉、羊毛、麻、丝及尼龙这六种纤维形成,且与毛毡层40同样地,毛毡层70将pet的纤维的外径选定为比剩余的棉、羊毛、麻、丝及尼龙的各纤维的平均外径(20(μm))大的外径。但是,所述毛毡层70在其结构中,在以下方面与毛毡层40不同。

即,毛毡层70中的pet的纤维的外径(或所述外径及质量混合率)以比毛毡层40中的pet的纤维的粗的外径(或所述外径及质量混合率)进一步增大的方式选定。

其原因在于:毛毡层70虽然比毛毡层40薄,但使其变成与所述毛毡层40相同的硬度。由此,毛毡层70对于膜层50的振动发挥与毛毡层40相同的影响力,通过与毛毡层40的协同作用,可在噪音的从低频率区域至中频率区域的频率区域中进一步提升作为防音体的隔音性能。其他结构与所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

在如此构成的本第3实施方式中,毛毡层70如所述那样与毛毡层40一同大幅度地改善膜层50的隔音性能。因此,若来自发动机舱10的噪音穿过仪表板消音器ds的毛毡层40及膜层50而到达毛毡层70中,则可通过如所述那样的两毛毡层70、毛毡层40对于膜层50的隔音性能的协同的改善功能,对所述噪音更良好地进行隔音。其结果,根据本第3实施方式中所述的仪表板消音器ds,可进一步提升对于噪音的防音效果。其他作用效果与所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

(第4实施方式)

图8表示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此第4实施方式是在所述第3实施方式中所叙述的仪表板消音器ds的包含毛毡层40、膜层50及毛毡层70的三层层叠结构(参照图7)中,采用毛毡层80来代替毛毡层40(参照图8)。

在本第4实施方式中,在前围板30与膜层50之间,沿着前围板30来设置毛毡层80。构成此毛毡层80的多根纤维由所述第1实施方式中所叙述的pet、棉、羊毛、麻、丝及尼龙这六种纤维形成。但是,pet的纤维与棉、羊毛、麻、丝及尼龙的各纤维同样地包含20(μm)的细纤维。因此,毛毡层80比如所述那样具有pet的粗纤维的毛毡层40柔软。这意味着与毛毡层70相比,毛毡层80难以对膜层50的振动造成影响,仅发挥吸音性能。其他结构与所述第3实施方式相同。

在如此构成的本第4实施方式中,毛毡层80如所述那样被夹持在前围板30与膜层50之间。此处,毛毡层80如所述那样形成得比毛毡层70柔软,因此毛毡层80难以对膜层50的振动造成影响。因此,毛毡层80遍及噪音的所有频率区域仅发挥吸音性能,因此噪音由毛毡层80吸音后,到达膜层50中。

若噪音如所述那样到达膜层50中,则如所述第3实施方式中所叙述那样,毛毡层70针对膜层50的振动,以在噪音的从低频率区域至中频率区域的频率区域中超过质量定律来改善膜层50的隔音性能的方式发挥功能。

因此,与所述第3实施方式中所叙述的情况同样地,在噪音的从低频率区域至中频率区域的频率区域中,毛毡层70可控制膜层50的振动来良好地改善作为所述防音体的隔音性能。

其结果,如本第4实施方式那样,仪表板消音器ds即便是包含不具有粗纤维的毛毡层80、膜层50及具有粗纤维的毛毡层70的三层层叠结构,也可以发挥对于噪音的良好的防音效果。其他作用效果除由毛毡层40所产生的作用效果以外,与第3实施方式相同。

(第5实施方式)

图9表示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此第5实施方式是在所述第1实施方式中,采用开孔膜层50a来代替膜层50。

所述开孔膜层50a是一种通气层,以具有通气度40(cm/s)以下的通气度的方式由具有多个贯穿孔部51的膜层形成。由此,所述多个贯穿孔部51的开孔径及开孔率以如下方式设定:从噪音的低频率区域至噪音的中频率区域,可使开孔膜层50a基于其振动控制,与膜层50实质上同样地发挥隔音性能。因此,开孔膜层50a基于利用毛毡层40的振动控制,可发挥与所述第1实施方式中所叙述的膜层50实质上相同的隔音性能。

另外,开孔膜层50a并不限定于所述开孔膜层,只要是具有规定的上限通气度以下的通气度的通气层即可。所述上限通气度是指通气度40(cm/s)。其原因在于:若为比所述通气度40(cm/s)高的通气度,则无法确保如不通气层那样的隔音性能。其他结构与所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

在如此构成的本第5实施方式中,若噪音与所述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传入仪表板消音器ds中,则所述噪音由毛毡层40基于其多孔质性来部分地吸音后,穿过所述毛毡层40而传入开孔膜层50a中,继而,与所述第1实施方式中所叙述的膜层50实质上同样地使开孔膜层50a中产生振动。

在此种阶段中,在从低频率区域至中频率区域的频率区域中,噪音通过空气传播而穿过毛毡层40时的开孔膜层50a的振动的相位、与噪音经由毛毡层40并通过固体传播而传导至开孔膜层50a中时的所述开孔膜层50a的振动的相位不变成相同的相位,而变成朝相反的相位适当地偏离的相位,从而大幅度地改善开孔膜层50a的隔音性能。

换言之,即便从毛毡层40的后侧将所述结构的开孔膜层50a层叠在毛毡层40上,在噪音的从低频率区域至中频率区域的频率区域中,也可以与所述第1实施方式实质上同样地改善所述仪表板消音器ds的隔音性能。这意味着从噪音的低频率区域至噪音的高频率区域,可良好地达成仪表板消音器ds对于噪音的防音效果。

另外,即便使用本第5实施方式中所述的开孔膜层50a来代替所述第2实施方式~第4实施方式的任一实施方式中的膜层50,也可以实质上同样地达成所述第2实施方式~第4实施方式的任一实施方式中的作用效果。

(第6实施方式)

图10表示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此第6实施方式是在所述第1实施方式中所叙述的仪表板消音器ds中,采用毛毡层90来代替毛毡层40(参照图3)。因此,如图10中所示那样,本第6实施方式的仪表板消音器ds包含毛毡层90与所述第1实施方式中所叙述的膜层50(参照图3)。

此处,毛毡层90以与所述第1实施方式中所叙述的前围板30相同的纵剖面弯曲形状,从车厢20内侧沿着所述前围板30来安装。另外,膜层50从与前围板30相反侧沿着毛毡层90来层叠。

与所述第1实施方式中所叙述的毛毡层40同样地,将多根纤维(六种纤维)即pet及其他各纤维(包含棉、羊毛、麻、丝、尼龙的各纤维)均匀地混合在规定的粘合纤维中来形成毛毡层90。

此处,形成所述毛毡层90的六种纤维之中,pet的纤维由与形成所述第1实施方式中所叙述的毛毡层40的六种纤维中的pet的纤维相同的粗纤维来形成。另外,所述其他各纤维(棉、羊毛、麻、丝、尼龙的各纤维)由与形成所述第1实施方式中所叙述的毛毡层40的六种纤维中的包含棉、羊毛、麻、丝、尼龙的各纤维相同的细纤维来形成。

但是,在本第6实施方式中,形成毛毡层90的六种纤维与形成所述第1实施方式中所叙述的毛毡层40的六种纤维不同,以与所述毛毡层90的两面大致正交的方式混合在所述规定的粘合纤维中。

在本第6实施方式中,毛毡层90与所述第1实施方式中所叙述的毛毡层40的厚度不同,具有15(mm)的厚度。此毛毡层90以具有与毛毡层40的单位面积重量1000(g/m2)不同的单位面积重量800(g/m2)的方式,由六种纤维形成。另外,在此毛毡层90中,pet纤维的粗度与所述第1实施方式中所述的毛毡层40的pet纤维的粗度同样地为100(μm),pet纤维的含量为50(%)。另外,在此毛毡层90中,所述规定的粘合纤维是含量30(%)的粘合纤维。进而,其他纤维,即棉、羊毛、麻、丝及尼龙的含量为30(%)。

另外,在本第6实施方式中,例如利用兰道机器公司(randmachincorporation)制造的兰道给料机(randfeeder)(商品名),基于烘箱加热处理,形成毛毡层90的六种纤维以在与毛毡层90的两面对应的两面间与所述两面大致正交的方式进行起伏后混合在所述规定的粘合纤维中。由此,将形成毛毡层90的六种纤维以与所述毛毡层90的两面大致正交的方式,即以朝向所述毛毡层90的厚度方向的方式,混合在所述规定的粘合纤维中。这意味着毛毡层90的六种纤维排列在所述毛毡层90的厚度方向上(以下,也称为厚度方向排列)。其他结构与所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

在如此构成的本第6实施方式中,如所述那样,形成毛毡层90的六种纤维以朝向所述毛毡层90的厚度方向的方式混合在所述规定的粘合纤维中。此处,与其他纤维相比,毛毡层90的六种纤维中的pet的纤维由与所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粗纤维形成。

因此,与如所述第1实施方式中所叙述的毛毡层40那样沿着毛毡层的两面排列六种纤维的情况相比,可大幅度地提高毛毡层90的六种纤维的弹性。其结果,与如毛毡层40那样沿着毛毡层的两面排列六种纤维的情况相比,可大幅度地改善毛毡层90对于噪音的隔音性能。针对所述第1实施方式中所叙述的噪音的低频率区域及中频率区域的各噪音成分,可特别显著地达成此种毛毡层90对于噪音的隔音性能的改善。其他作用效果与所述第1实施方式实质上相同。

此外,将如所述那样构成的仪表板消音器ds设为实施例6(参照图11),在与噪音的频率的关系中,通过透过损失试验而试着测定了此实施例6的透过损失特性。如图11中所示那样,实施例6是包含膜层与毛毡层的层叠结构者,在此实施例6中,膜层包含具有单位面积重量30(g/cm2)的不通气层。

另外,所述第1毛毡层是如所述那样包含六种纤维,即棉、羊毛、麻、丝、尼龙及pet的各纤维者,在所述第1毛毡层中,单位面积重量为800(g/cm2),粘合纤维的含量为30(%),pet纤维的粗度及含量分别为30(μm)及50(%),粘合纤维的含量为30(%),其他纤维(棉、羊毛、麻、丝、尼龙的各纤维)的含量为30(%),厚度为15(mm)(参照图12)。

另外,所述第1毛毡层的六种纤维以具有厚度方向排列的方式构成,所述第1毛毡层的杨氏模量为85000(参照图12)。

另外,在所述测定时,准备实施例7、实施例8及比较例b、比较例c。所述实施例7、实施例8及比较例b、比较例c的结构如下所示。

实施例7、实施例8及比较例b、比较例c均为包含膜层与毛毡层的层叠结构者,如图12中所示那样,实施例7、实施例8及比较例b、比较例c各自的膜层是具有单位面积重量30(g/cm2)的不通气层。

另外,如图11中所示那样,实施例7、实施例8及比较例b、比较例c的各毛毡层分别对应于第2毛毡层、第3毛毡层、第4毛毡层及第5毛毡层,与第1毛毡层同样地,所述第2毛毡层、第3毛毡层、第4毛毡层及第5毛毡层均具有800(g/cm2)的单位面积重量、15(mm)的厚度(参照图12)。另外,在所述第2毛毡层、第3毛毡层、第4毛毡层及第5毛毡层的各毛毡层中,粘合纤维的含量及其他纤维的含量均为30(%)(参照图12)。

此处,在实施例7的毛毡层(第2毛毡层)中,pet纤维的粗度及含量为30(μm)及30(%),杨氏模量为25000。另外,在所述第2毛毡层中,其六种纤维的排列变成厚度方向排列(参照图12)。

在实施例8的毛毡层(第3毛毡层)中,pet纤维的粗度及含量为30(μm)及50(%),杨氏模量为25000。另外,在所述第2毛毡层中,其六种纤维的排列变成厚度方向排列(参照图12)。

在比较例b的毛毡层(第4毛毡层)中,pet纤维的粗度及含量为30(μm)及50(%)(参照图12)。另外,所述第4毛毡层的pet纤维的粗度如所述那样比通常粗,但所述第4毛毡层的六种纤维的排列并非厚度方向排列,而变成通常的排列(与第4毛毡层的两面并行的排列)(参照图12)。

另外,在比较例c的毛毡层(第5毛毡层)中,pet纤维的粗度为通常的粗度20(μm)而比第1毛毡层~第4毛毡层的pet纤维细,pet纤维的含量为50(%)(参照图12)。另外,所述第5毛毡层的六种纤维的排列并非厚度方向排列,而变成通常的排列(与第5毛毡层的两面并行的排列)(参照图12)。

根据以上所述,实施例6、实施例7、实施例8及比较例b的各毛毡层的pet纤维比比较例c的之前的通常的毛毡层的pet纤维粗。另外,实施例6、实施例7、实施例8的各毛毡层的六种纤维的排列变成厚度方向排列,但比较例b、比较例c的各毛毡层的六种纤维的排列变成如之前那样的通常的排列,即与各对应的毛毡层的两面并行的排列。

另外,若试着将实施例6、实施例7、实施例8及比较例c各自的杨氏模量进行对比,则与比较例c的杨氏模量相比,实施例6、实施例7、实施例8的各杨氏模量大幅度地增大。

其根据如下的依据。即,如所述那样,实施例6、实施例7、实施例8的各毛毡层的六种纤维的排列与比较例c的六种纤维的排列不同,变成厚度方向排列,因此与比较例c的毛毡层的厚度方向的弹力相比,实施例6、实施例7、实施例8的各毛毡层的厚度方向的弹力显著增大。这是实施例6、实施例7、实施例8的各毛毡层的杨氏模量与比较例c的毛毡层的杨氏模量相比显著增大的依据。

另外,针对各实施例6、实施例7、实施例8及各比较例b、比较例c,在与噪音的频率的关系中,试着测定了透过损失特性。

针对实施例6、实施例7及比较例c的各者,若根据其各测定结果,通过图表来表示透过损失与频率的关系,则可获得如图13中所示的结果。在图13中,图表6表示实施例6的透过损失与频率的关系,图表7表示实施例7的透过损失与频率的关系,另外,图表c表示比较例c的透过损失与频率的关系。

据此,可知在噪音的低频率区域中的315(hz)~400(hz)的范围及中频率区域400(hz)~1600(hz)中,与比较例c的透过损失相比,实施例6、实施例7的各透过损失大幅度地增大。

这意味着与比较例c的隔音性能相比,可大幅度地改善实施例6、实施例7的隔音性能。这是基于在实施例6、实施例7中,除毛毡层的pet纤维比之前的毛毡层(比较例c的毛毡层)的pet纤维粗以外,毛毡层的各纤维的排列与之前的毛毡层的各纤维不同,变成厚度方向排列。另外,实施例6、实施例7在高频率区域1600(hz)~6300(hz)中,如之前那样具有良好的隔音性能。

另外,针对实施例8及比较例b、比较例c的各者,若根据其各测定结果,通过图表来表示透过损失与频率的关系,则可获得如图14中所示的结果。在图14中,图表8表示实施例8的透过损失与频率的关系,图表b表示比较例b的透过损失与频率的关系,另外,图表c表示比较例c的透过损失与频率的关系。

据此,可知在噪音的中频率区域400(hz)~1600(hz)中,与各比较例b、比较例c的透过损失相比,实施例8的透过损失大幅度地增大。

这意味着在噪音的中频率区域中,与比较例b、比较例c的隔音性能相比,可大幅度地改善实施例8的隔音性能。这是基于在实施例8中,除毛毡层的pet纤维比之前的毛毡层(比较例c的毛毡层)的pet纤维粗以外,毛毡层的各纤维的排列与比较例b及之前的毛毡层(比较例c的毛毡层)的各纤维不同,变成厚度方向排列。

另外,比较例b的毛毡层的pet纤维虽然比之前的毛毡层的pet纤维粗,但比较例b的毛毡层的各纤维的排列与实施例8的毛毡层的各纤维的厚度方向排列不同,变成通常的排列(与毛毡层的两面并行的排列),因此根据图14也可以看到与实施例8相比,比较例b的透过损失,换言之隔音性能相当低。

以上,总之除毛毡层的pet纤维比之前的毛毡层粗以外,毛毡层的各纤维的排列与之前的毛毡层不同,变成厚度方向排列,因此至少在噪音的中频率区域中,与比较例b、比较例c相比,实施例6~实施例8的透过损失,换言之隔音性能得到大幅度改善而可显著地增大。

另外,除所述实施例6~实施例8以外,准备许多具有规定的粘合纤维的混合比、pet的纤维的外径或质量混合率不同且将其各纤维设为厚度方向排列的毛毡层的实施例,针对所述许多实施例,在与噪音的频率的关系中,通过透过损失试验而试着测定了透过损失特性。

据此,可知在所述许多实施例中,如所述第1实施方式中所叙述那样,在噪音的从低频率区域至中频率区域的频率区域中,若规定的粘合纤维为规定的混合比范围(20(%)~60(%))以内的混合比,粗的pet的纤维的外径为规定的外径范围(35(μm)~120(μm))以内的外径,并且粗的pet的纤维的质量混合率为规定的质量混合率范围(25(%)~70(%))以内的质量混合率,除此以外,将六种纤维的排列设为厚度方向排列,则所述许多实施例的透过损失高于比较例b、比较例c,因此,所述许多实施例在噪音的频率400(hz)~1600(hz)的范围以内可获得超过质量定律的透过损失,具有优于比较例b、比较例c的隔音性能。

另外,也可知,若至少将毛毡层的六种纤维中的包含粗纤维的pet纤维的排列设为厚度方向排列,则至少在噪音的中频率区域中,与比较例b、比较例c相比,可实质上大幅度改善实施例6~实施例8的透过损失。

(第7实施方式)

图15表示本发明的第7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在此第7实施方式中,除所述第6实施方式中所叙述的仪表板消音器ds(参照图10)中的包含毛毡层90及膜层50的双层层叠结构以外,附加地采用所述第2实施方式中所叙述的毛毡层60(参照图6)。

所述毛毡层60经由膜层50而层叠在毛毡层90上,与毛毡层90及膜层50一同形成包含三层的层叠结构的仪表板消音器ds。

此处,所述第6实施方式中所叙述的毛毡层90如所述那样,其六种纤维中的pet的纤维形成得粗,剩余的棉、羊毛、麻、丝、尼龙的各纤维形成得细。进而,在毛毡层90中,如所述那样,六种纤维以相对于所述毛毡层90的两面大致正交的方式混合在规定的粘合纤维中。

另外,所述第2实施方式中所叙述的毛毡层60如所述那样,作为其六种纤维的pet、棉、羊毛、麻、丝及尼龙的各纤维均由20(μm)的细纤维形成,所述毛毡层60的各纤维沿着所述毛毡层60的两面变成并行。其他结构与所述第6实施方式或第10实施方式相同。

在如此构成的本第7实施方式中,如所述第6实施方式中所叙述那样,毛毡层90的六种纤维中的pet纤维形成得比其他纤维粗,而且,所述六种纤维以朝向所述毛毡层90的厚度方向的方式混合。另外,毛毡层60如所述那样,其六种纤维均形成得细。

由此,如所述第6实施方式中所叙述那样,可大幅度地改善毛毡层90对于噪音的隔音性能。而且,由于毛毡层60的六种纤维均形成得细,因此所述毛毡层60比具有粗的pet纤维的毛毡层90柔软。因此,与毛毡层90相比,所述毛毡层60难以对膜层50造成影响。因此,如所述第6实施方式中所叙述那样,所述毛毡层60对于噪音仅发挥吸音性能。

因此,与通过利用包含六种纤维的排列为大致正交排列且pet纤维变粗的毛毡层90及膜层50的双层层叠结构的隔音来进行防音的效果相比,可与利用毛毡层60的吸音相应地进一步改善防音效果。其结果,可进一步改善作为仪表板消音器ds的防音效果。其他作用效果与所述第2实施方式或所述第6实施方式相同。

(第8实施方式)

图16表示本发明的第8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在此第8实施方式中,除所述第6实施方式中所叙述的仪表板消音器ds(参照图10)中的包含毛毡层90及膜层50的双层的层叠结构以外,附加地采用毛毡层100(参照图16)。

毛毡层100经由膜层50而层叠在毛毡层90上,与所述膜层50及毛毡层90一同构成包含三层的层叠结构的仪表板消音器ds。

除以下的不同点以外,毛毡层100与所述第3实施方式中所叙述的毛毡层70具有相同的结构。

所述不同点如下所示。作为构成毛毡层70的六种纤维的pet、棉、羊毛、麻、丝及尼龙的各纤维以其排列在与毛毡层100的两面对应的两面间与所述两面大致正交的方式进行起伏后,混合在所述规定的粘合纤维中。由此,形成毛毡层100的多根纤维以其排列与所述毛毡层100的两面大致正交的方式混合在所述规定的粘合纤维中。

此处,与毛毡层70的pet的纤维的外径(或所述外径及质量混合率)同样地,毛毡层100中的pet的纤维的外径(或所述外径及质量混合率)以比所述第1实施方式中所叙述的毛毡层40的pet的纤维的粗的外径(或所述外径及质量混合率)进一步增大,换言之,以比毛毡层90的pet的纤维的粗的外径(或所述外径及质量混合率)进一步增大的方式选定。

由此,毛毡层100虽然比毛毡层90薄,但变成与所述毛毡层90相同的硬度。伴随于此,毛毡层100对于膜层50的振动发挥与毛毡层90相同的影响力,且基于与毛毡层90的协同作用,发挥在噪音的从低频率区域至中频率区域的频率区域中进一步提升作为防音体的隔音性能的作用。

此处,与如所述第1实施方式中所叙述的毛毡层40那样沿着毛毡层的两面排列多根纤维的情况相比,可一并大幅度地提高毛毡层100的多根纤维的弹性与毛毡层90的多根纤维的弹性。其结果,与如毛毡层40那样沿着毛毡层的两面排列多根纤维的情况相比,可一并大幅度地改善毛毡层100对于噪音的隔音性能与毛毡层90对于噪音的隔音性能。其他结构与所述第1实施方式、第2实施方式或第7实施方式实质上相同。

在如此构成的本第8实施方式中,毛毡层100与毛毡层90一同基于如所述那样以与其各两面大致正交的方式排列(大致正交排列)多根纤维而成的结构,进一步大幅度地改善膜层50的隔音性能。因此,若来自发动机舱10的噪音穿过仪表板消音器ds的毛毡层90及膜层50而到达毛毡层100中,则可通过如所述那样的两毛毡层90、毛毡层100对于膜层50的隔音性能的协同的改善功能,对所述噪音更良好地进行隔音。其结果,根据本第8实施方式中所述的仪表板消音器ds,可进一步提升对于噪音的防音效果。其他作用效果与所述第1实施方式、第2实施方式或第7实施方式相同。

(第9实施方式)

图17表示本发明的第9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此第9实施方式是在所述第8实施方式中所叙述的仪表板消音器ds的包含毛毡层90,膜层50及毛毡层100的三层层叠结构(参照图16)中,采用所述第4实施方式中所叙述的毛毡层80来代替毛毡层90。

此处,如所述那样,在前围板30与膜层50之间,毛毡层80包含均为20(μm)的细纤维的pet、棉、羊毛、麻、丝及尼龙这六种纤维,并沿着前围板30来设置。因此,毛毡层80比具有pet的粗纤维的毛毡层100柔软,仅发挥吸音性能。其他结构与所述第8实施方式或第4实施方式相同。

在如此构成的本第9实施方式中,毛毡层80如所述那样形成得比毛毡层100柔软,因此毛毡层80难以对膜层50的振动造成影响。因此,毛毡层80遍及噪音的所有频率区域仅发挥吸音性能,因此噪音由毛毡层80吸音后,到达膜层50中。

若噪音如所述那样到达膜层50中,则如所述第8实施方式中所叙述那样,毛毡层100基于相对于其两面的多根纤维的大致正交混合,针对膜层50的振动,以在噪音的从低频率区域至中频率区域的频率区域中,超过质量定律来进一步改善膜层50的隔音性能的方式发挥功能。

因此,与所述第8实施方式中所叙述的情况同样地,在噪音的从低频率区域至中频率区域的频率区域中,毛毡层100可控制膜层50的振动来良好地改善作为所述防音体的隔音性能。

其结果,如本第9实施方式那样,仪表板消音器ds即便是包含不具有粗纤维的毛毡层80、膜层50及具有粗纤维的毛毡层70且具有所述多根纤维的所述大致正交混合的三层层叠结构,也可以发挥对于噪音的更良好的防音效果。其他作用效果除由毛毡层100所产生的作用效果以外,与第8实施方式或第4实施方式相同。

(第10实施方式)

图18表示本发明的第10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在此第10实施方式中,采用所述第5实施方式中所叙述的开孔膜层50a来代替所述第6实施方式中所叙述的膜层50(参照图10)。伴随于此,本第10实施方式中所述的仪表板消音器ds由包含所述第7实施方式中所叙述的毛毡层90及所述第5实施方式中所叙述的开孔膜层50a的双层层叠结构来形成。

所述开孔膜层50a如所述那样,以具有通气度40(cm/s)以下的通气度的方式由具有多个贯穿孔部51的膜层形成,基于利用毛毡层90的振动控制,可发挥与所述第1实施方式中所叙述的膜层50实质上相同的隔音性能。其他结构与所述第7实施方式或第5实施方式相同。

在如此构成的本第10实施方式中,与所述第5实施方式同样地,若噪音传入仪表板消音器ds中,则此噪音由毛毡层90基于其多孔质性来部分地吸音后,穿过此毛毡层90而传入开孔膜层50a中,继而,与所述第1实施方式中所叙述的膜层50实质上同样地使开孔膜层50a中产生振动。

在此种阶段中,在从低频率区域至中频率区域的频率区域中,噪音通过空气传播而穿过毛毡层90时的开孔膜层50a的振动的相位、与噪音经由毛毡层90并通过固体传播而传导至开孔膜层50a中时的所述开孔膜层50a的振动的相位不变成相同的相位,而变成朝相反的相位适当地偏离的相位,从而大幅度地改善开孔膜层50a的隔音性能。

此处,在毛毡层90中,如所述那样,其多根纤维以与此毛毡层90的两面大致正交的方式排列,因此可提高毛毡层90的弹性,因此如所述那样,隔音性能得到大幅度改善。因此,基于此种毛毡层90的隔音性能,噪音由所述毛毡层90隔音后传入开孔膜层50a中,因此仪表板消音器ds能够以更良好的隔音性能对噪音进行隔音。其他作用效果与所述第6实施方式或第5实施方式相同。

(第11实施方式)

图19表示本发明的第11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在此第11实施方式中,表示本发明作为汽车用消音器中的地板消音器(以下,称为地板消音器fs)而应用于汽车中的例子。

地板消音器fs以遍及地板护面20a的整个面的方式,插装在所述地板护面20a与地板fl之间(参照图19)。

地板消音器fs具有与所述第6实施方式中所叙述的仪表板消音器ds(参照图10)相同的结构,此地板消音器fs的毛毡层90沿着地板fl来配设。伴随于此,此地板消音器fs的膜层50被夹持在毛毡层90与地板护面20a之间。

此处,毛毡层90如所述第6实施方式中所叙述那样,其六种纤维中的pet的纤维形成得粗,剩余的棉、羊毛、麻、丝、尼龙的各纤维形成得细。进而,在毛毡层90中,如所述那样,六种纤维以相对于所述毛毡层90的两面大致正交的方式混合在规定的粘合纤维中。另外,如所述那样,膜层50是不通气层。另外,其他结构与所述第6实施方式相同。

根据如此构成的本第11实施方式,基于如所述那样的毛毡层90的结构,即便所述汽车行驶在道路上时从道路中产生的道路噪声、或以从发动机e绕入地板fl的下侧的方式产生的发动机声作为噪音穿过地板fl而传入地板消音器fs的毛毡层90中,也可以通过如所述第6实施方式中所叙述的毛毡层90的隔音性能,与由膜层50所产生的隔音性能互起作用,从车厢内对所述噪音良好地进行隔音或防音。其他作用效果与所述第6实施方式实质上相同。

(第12实施方式)

图20表示本发明作为汽车用消音器中的分隔消音器(以下,称为分隔消音器ps)而应用于汽车的行李箱110中的例子。

如图20中所示那样,行李箱110设置在所述汽车的后部(车体的后部),所述行李箱110包含行李室110a与盖110b。

行李室110a设置在所述汽车的后部内,所述行李室110a以朝上方及后方的两个方向开口的方式,由底壁111、前壁112及左右两侧壁113(图20中仅表示右侧壁113)形成。前壁112从底壁111的前端部朝上方立起。左右两侧壁113从前壁111相互并行地延伸,并且从底壁111的左右两侧端部朝上方立起。由此,行李室110a可从其上方及后方收容行李(未图示)。

盖110b形成为纵剖面l字状,所述盖110b通过其基端部,以可在上下方向上开闭的方式与行李室110a的上侧开口部111的前端部进行铰链结合。由此,盖110b可从行李室110a的上方及后方将其打开/关闭。

另外,行李箱衬垫(trunktrim)120经由分隔消音器ps,以沿着行李室110a的底壁111、前壁112及左右两侧壁113的方式设置在行李室110a内,所述行李箱衬垫120发挥谋求保护行李室110a内的货物或提升美观度的作用。

分隔消音器ps以在行李室110a内沿着其底壁111、前壁112及左右两侧壁113的方式,插装在所述行李室110a的底壁111、前壁112及左右两侧壁113与行李箱衬垫120之间。

分隔消音器ps具有与所述地板消音器fs相同的结构,在行李室110a内,所述分隔消音器ps的毛毡层90沿着行李室110a的底壁111、前壁112及左右两侧壁113来配设。伴随于此,所述分隔消音器ps的膜层50被夹持在毛毡层90与行李箱衬垫120之间。

此处,毛毡层90如所述第6实施方式中所叙述那样,其六种纤维中的pet的纤维形成得粗,剩余的棉、羊毛、麻、丝、尼龙的各纤维形成得细。进而,在毛毡层90中,如所述那样,六种纤维以相对于所述毛毡层90的两面大致正交的方式混合在规定的粘合纤维中。另外,如所述那样,膜层50是不通气层。另外,其他结构与所述第6实施方式相同。

根据如此构成的本第12实施方式,基于如所述那样的毛毡层90的结构,即便所述汽车行驶在道路上时从后轮rw中产生的道路噪声作为噪音,欲从由盖110b关闭的行李室110a的底壁111或左右两侧壁113等穿过行李室110a而进入车厢20内,也可以通过分隔消音器ps,利用其毛毡层90的如所述第6实施方式中所叙述的隔音性能,与膜层50的隔音性能互起作用,从车厢20内对所述噪音良好地进行隔音或防音。其他作用效果与所述第6实施方式实质上相同。

另外,在所述第11(或第12)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代替构成地板消音器fs(或分隔消音器ps)的毛毡层90及膜层50的双层层叠结构,将所述第7实施方式中所叙述的包含毛毡层90、膜层50及毛毡层60的三层层叠结构(参照图15),所述第8实施方式中所叙述的包含毛毡层90、膜层50及毛毡层100的三层层叠结构(参照图16),所述第9实施方式中所叙述的包含毛毡层80、膜层50及毛毡层100的三层层叠结构(参照图17),或所述第10实施方式中所叙述的包含毛毡层90及开孔膜层50a的双层层叠结构(参照图18)用作地板消音器(或分隔消音器)。

在此情况下,在图15或图16的三层层叠结构中,将毛毡层90以沿着地板fl(或行李室110a的底壁111、前壁112及左右两侧壁113)的方式配设在所述地板fl与地板护面20a之间(或行李室110a的底壁111、前壁112及左右两侧壁113与行李箱衬垫120之间),在图17的三层层叠结构中,将毛毡层80以沿着地板fl(或行李室110a的底壁111、前壁112及左右两侧壁113)的方式配设在所述地板fl与地板护面20a之间(或行李室110a的底壁111、前壁112及左右两侧壁113与行李箱衬垫120之间),在图18的双层层叠结构中,将毛毡层90以沿着地板fl(或行李室110a的底壁111、前壁112及左右两侧壁113)的方式配设在所述地板fl与地板护面20a之间(或行李室110a的底壁111、前壁112及左右两侧壁113与行李箱衬垫120之间)。

据此,可与所述第7实施方式~第10实施方式的任一实施方式中所叙述的作用效果实质上同样地达成如所述那样通过地板消音器而从车厢内防止来自地板fl的下侧的噪音的作用效果(或如所述那样通过分隔消音器ps而从车厢内防止来自行李室110a的外侧的噪音的作用效果)。

另外,在所述第11(或第12)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代替构成地板消音器fs(或分隔消音器ps)的毛毡层90及膜层50的双层层叠结构,将所述第1实施方式中所叙述的包含毛毡层40及膜层50的双层层叠结构(参照图3),所述第2实施方式中所叙述的包含毛毡层40、膜层50及毛毡层60的三层层叠结构(参照图6),所述第3实施方式中所叙述的包含毛毡层40、膜层50及毛毡层60的三层层叠结构(参照图7),所述第4实施方式中所叙述的包含毛毡层40、膜层50及毛毡层70的三层层叠结构(参照图8),或所述第9实施方式中所叙述的包含毛毡层40及开孔膜层50a的双层层叠结构(参照图9)用作地板消音器(或分隔消音器)。

在此情况下,在图3的双层层叠结构中,将毛毡层40以沿着地板fl(或行李室110a的底壁111、前壁112及左右两侧壁113)的方式配设在所述地板fl及地板护面20a之间(或行李室110a的底壁111、前壁112及左右两侧壁113与行李箱衬垫120之间)。在图6或图7的三层层叠结构中,将毛毡层40以沿着地板fl(或行李室110a的底壁111、前壁112及左右两侧壁113)的方式配设在所述地板fl与地板护面20a之间(或行李室110a的底壁111、前壁112及左右两侧壁113与行李箱衬垫120之间)。在图8的三层层叠结构中,将毛毡层80以沿着地板fl(或行李室110a的底壁111、前壁112及左右两侧壁113)的方式配设在所述地板fl与地板护面20a之间(或行李室110a的底壁111、前壁112及左右两侧壁113与行李箱衬垫120之间)。另外,在图9的双层层叠结构中,毛毡40以沿着地板fl(或行李室110a的底壁111、前壁112及左右两侧壁113)的方式配设在所述地板fl与地板护面20a之间(或行李室110a的底壁111、前壁112及左右两侧壁113与行李箱衬垫120之间)。

据此,可与所述第1实施方式~第9实施方式的任一实施方式中所叙述的作用效果实质上同样地达成如所述那样通过地板消音器而从车厢内防止来自地板fl的下侧的噪音的作用效果(或如所述那样通过分隔消音器ps而从车厢内防止来自行李室110a的外侧的噪音的作用效果)。

另外,在实施本发明时,并不限定于所述各实施方式或变形例,可列举如下的各种变形例。

(1)在实施本发明时,构成毛毡层的纤维并不限定于所述各实施方式中所叙述的纤维,也可以是丙烯酸、人造丝、聚酯、聚烯烃、聚乙烯、聚丙烯、维尼纶、天然纤维等。

此处,构成毛毡层的纤维的种类并不限定于六种,例如也可以是四种、五种、七种等。

(2)在实施本发明时,在膜层中,形成膜层50的材料也可以是聚乙烯(polyethylene,pe)、聚丙烯(polypropylene,pp)、尼龙等,另外,并不限定于单层,也可以是三层等多层。另外,在隔音片中,形成膜层50的材料也可以是三元乙丙橡胶(ethylenepropylenedienemonomer,epdm)、烯烃、乙烯-乙酸乙烯酯(ethylenevinylacetate,eva)、氯乙烯等。

(3)在实施本发明时,在开孔膜层中,通气层也可以由pe、尼龙、pp等形成,在无纺布层中,通气层也可以由pe、pet、pp、尼龙等形成。

(4)在实施本发明时,毛毡层也可以使其他纤维代替pet的纤维而变粗,另外,变粗的纤维除pet的纤维以外,也可以使其他纤维也变粗,变粗的纤维也可以是多根纤维。

(5)在实施本发明时,毛毡层的各纤维的厚度方向排列并不限定于与所述毛毡层的两面大致正交的排列,只要是在所述毛毡层的两面之间朝与所述两面交叉方向的排列,即交叉方向排列即可。

在此情况下,相对于所述毛毡层的两面的纤维的交叉角度越增大,作为毛毡层的弹力越增大且作为仪表板消音器的透过损失,即隔音性能的改善程度越可提升。另外,所述交叉角度理想的是相对于所述毛毡层的两面超过45度、且为90度以下。其原因在于:毛毡层的弹力之中,朝两面方向的弹力部分变得比朝沿着所述毛毡层的两面的方向的弹力部分大。

(6)另外,在实施本发明时,在所述第12实施方式中,并不限定于如汽车的行李箱那样的后备箱,也可以将分隔消音器ps应用于如小型汽车或客货两用汽车、轻便客货两用汽车等的旅行箱(luggage)那样的后备箱内。另外,伴随于此,行李箱衬垫也可以理解为旅行箱衬垫,通常,所述行李箱衬垫也包含旅行箱衬垫在内可以理解为后备箱衬垫。

(7)在实施本发明时,分隔消音器ps也可以不遍及行李室110a的所有壁中的底壁111、前壁112及左右两侧壁113,例如仅插装在底壁111及前壁112与行李箱衬垫120之间、仅插装在底壁111与行李箱衬垫120之间、或仅插装在前壁112与行李箱衬垫120之间。

符号的说明

ds:仪表板消音器

fl:地板

fs:地板消音器

ps:分隔消音器

20:地板护面

30:前围板

40、60、70、80、90、100:毛毡层

50:膜层

50a:开孔膜层

110:行李箱

111:底壁

112:前壁

113:左右两侧壁

110a:行李室

120:行李箱衬垫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