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66190阅读:12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装置,详细地说,涉及将多个细长气体放电管平行排列而显示任意图像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本发明的申请人等已提出的特许申请2001-27694中,已涉及到将多个细长气体放电管平行排列而显示任意图像的显示装置。
图6示明了这种显示装置。在此图中,标号31为正面基片、32为背面基片、1为气体放电管、2为电极对、3为信号电极。
在细管状的气体放电管1的内部没有荧光体层,封入有放电气体。信号电极3形成于背面基片32上,沿气体放电管1的长向设置,显示电极对2形成正面基片31上,沿着与信号电极3的交叉方向设置。
在俯视地观察此显示装置时,信号电极3与显示电极对2的交叉部成为单位发光区。显示中是将显示电报对2中之一用作扫描电极,在扫描电极与信号电极3之间发生选择放电,选择发光区,利用随着这种发光而于该管内表面上形成的壁电荷,由显示电极对发生显示放电,使荧光体层发光。选择放电是在沿上下方向相对的扫描电极与信号电极3之间在气体放电管1内发生的对向放电,而显示放电则是在平面上平行排列的显示电极对在气体放电管1内发生的表面放电。
在这种排列有许多气体放电管的显示装置中,显示电极对2有图7所示的电极结构或是图8所示的电极结构。
图7的电极结构如前述图6所示,于正面基片31的内表面上形成显示电极对2,在组装时以此显示电极对2与气体放电管1的外壁面接触。
在图8的电极结构中,首先用印刷或蒸镀等方法于气体放电管1的外表面上形成显示电极对,然后于正面基片31上形成供电用电极2a,组装时,使此供电用电极2a与气体放电管1的显示电极对2接触。
但在图7所示电极结构的显示装置中,显示电极2与气体放电管1的接触面积少,有效的电极面积非常之小。从而会有显示电极2之间的放电(间隙)D小,显示亮度暗的问题。
而在图8所示电极结构的显示装置中,需使主体放电管1中形成的显示电极2与供电用的电极2a的位置准直。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在考虑到上述事实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不在气体放电管中形成电极,使显示电极与气体放电管的接触面积增大以提高显示装置的显示亮度。
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包括在内部封入放电气体且设有荧光体层的细长的显示管;与此显示管接触而支承此显示管的支承体;设置于此支承体的与显示管相对的表面上,通过从外部给此显示管施加电压,在显示管内发生放电而进行显示的多个电极;其中,支承体则具有依循着显示管的表面形状而与显示管接触。
根据本发明,支承体具有依循着显示管的形状,由此,电极取依循显示管的表面形状而与显示管接触的结构,于是电极与显示管的接触面成曲面状,使电极与显示管作充分的接触。这样就能充分地确保有效的放电电极的面积,得以提高显示装置的显示亮度。
根据本发明,由于使支承体取依循显示管的形状,而电极则可取依循显示管的表面形状而与显示管接触的结构,从而能使电极与显示管充分接触,由此可以充分地确保有效的放电电极的面积,能提高显示装置的显示亮度。


图1说明本发明显示装置实施形式1的结构。
图2说明本发明显示装置实施形式2的结构。
图3说明正面基片与背面基片两者都是由挠性片材料制成时的显示装置的结构。
图4说明正面基片与背面基片两者都是由挠性片材料制成时的显示装置的结构。
图5例示本发明实施形式2所示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图6示明先前提出的申请中的,将多个细长气体放电管平行排列以显示任意图像的显示装置。
图7示明先前提出的申请中显示装置的电极与气体放电管的接触状态。
图8示明先前提出的申请中显示装置的电极与气体放电管的接触状态。
图中各标号的意义如下1,气体放电管;2,显示电极;2c,连接端子;3,信号电极;4,荧光体层;6,荧光体层用板;21正面基片;21a,正面侧的支承膜;22,背面基片;22a,背面侧的支承膜;23,隔件;24,凹部,26,透明电极;27,总线电极。
具体实施例方式
本发明的显示装置是将多个细长的气体放电管平行排列以显示任意图像的显示装置。平行排列的细长气体放电管其直径虽可任意,但从图像显示角度考虑,通常以直径约0.5~5mm的细长气体放电管适合应用所需。
本发明中,显示管可以是内部封入放电气体且设有荧光体层的细长管,而管的内径与断面形状并无特殊限定。但从上述的图像显示角度考虑,一般宜采用直径约0.5~5mm的细长的气体放电管。本发明的显示管的外壁面上并无必要特制形成电极,但形成有时也可。
电极可以配置于支承体的与显示管相对的表面上。可以从外部给显示管施加电压,通过于显示管内发生放电而进行显示。这种电极可由其相应领域内周知的印刷法或蒸镀法等形成。电极的材料有种种适用的材料,例如可以采用Cu、Cr、Al、Au与Ag等。
本发明中,支承体可以取与显示管接触而支承显示管的结构。电极则可取沿着显示管的表面形状与显示管接触的依循显示管的形状。据此,支承体的形状并无特别限定,可以是平板的形状,也可以是曲面状的。
所述支承体由一对其中至少有一片具有透光性的基片构成,而此显示管则夹持于这种对基片之间,此时这对基片内至少是具有透光性一方的基片可以具有依循显示管表面形状的凹部。
所述支承体是由具有刚性的基片和具有透光的挠性片构成,而此显示管则可夹持于此基片与挠性片之间,此挠性片则取沿显示管表面形状叠层的结构。
所述支承体是由一对挠性片构成而其中至少有一片具有透光性,使这对挠性片按夹持显示管的方式叠层并可沿与此显示管纵向垂直的方向变形。
本发明还提供这样的显示装置,包括由内部封入放电气体且没有荧光体层的许多细长的显示管排列成的细管阵列;与此细管阵列接触而支承细管阵列的支承体;在此支承体的细管阵列相对面上沿着与显示管交错方向配置,从外部对各显示管施加电压使在各显示管内发生显示用放电的许多显示电极对;在支承体的与细管阵列相对的表面上与显示管平行地配置,而同前述显示电极之间发生选择用放电的信号电极;其中所述支承体具有依循各显示管的形状,由此,显示电极对能依循各显示管的表面形状而与各显示管接触。
在上述结构下,所述支承体由一对基片构成而其中至少一片具有透光性,此细管阵列夹持于这对基片之间,同时这对基片内的至少具有透光性的这片基片则具有依循各显示管表面形状的凹部。
所述支承体由刚性基片和透明的挠性片构成,而细管阵列则可夹持于此刚性基片和挠性片之间,所述挠性片则可沿各显示管的表面形状叠层。
所述支承体由一对挠性片构成而其中至少有一个具有透光性,这对挠性片则以夹持该细管阵列的方式叠层。
所述支承体由一对挠性片构成而其中至少有一片具有透光性,同时使这对挠性片以夹持细管阵列的方式叠层并可沿与此显示管的纵向垂直的方向变形。
在上述结构下,具有透光性的挠性片可在其内表面上设置显示电极对。
所述显示电极可由透明电极与金属电极构成。
下面根据附图所示的实施形式详述本发明。当然。本发明并不因此而被限定而是可以有种种变更形式。
实施形式1图1示明本发明显示装置的实施形式1的结构。此图表明沿显示电极2切断气体放电管1时的状态。
图中1为气体放电管、2为显示电极对、3为信号电极、4为荧光体层、6为荧光体层用板、21为正面(观察侧这一面)基片、22为背面基片、23为隔件而2c为连接端子。正面基片21、背面基片22、隔件23全由钠钙玻璃制成。正面基片21与背面基片22具有刚性、能用作排列成阵列状的多个气体放电管1的支承件。在俯视地观察此显示装置时,其电极的布置与图6所示的显示装置相同。
连接端子23形成于隔件23上,是连接到显示电极对2上从外部给显示电极2供电的端子。
正面基片采用透明的玻璃基片,在其内表面上,沿横切气体的放电管1的方向配置的显示电极对形成为沿着气体放电管1的外壁面与气体放电管1接触。
显示电极对2分别由ITO等透明电极和金属组成的总线电极形成。信号电极3由于是设置在不需透光的背面基片22之上,故只由金属形成。这些电极可由相应领域内周知的印刷法或蒸镀法等形成。
在各气体放电管1的内部设置有在上面形或有荧光体层的荧光体层用板6。
本显示装置取通过沿气体放电管1的外壁面作接触配置的许多显示电极对的放电,使气体放电管1内的荧光线层4发光而能在一个气体放电管1内获得多个发光点(显示部)的结构,是由透明的绝缘体(硼硅玻璃)制作的,管径在2mm以下,长度在300mm以上的气体放电管1排列成阵列状组成。
荧光体层用板6由硼硅玻璃制成,成为与气体放电管1的管状容器(玻璃管)独立的结构,在此荧光体层用板6之上形成,荧光体层。于是在玻璃管外部,在荧光体层用板6上涂布荧光体糊,进行烧固而于荧光体层用板6上形成荧光体层4之后,则可将荧光体层用板6插配于玻璃管内。荧光体糊可以利用相应领域内周知的各种荧光体糊,此外,也可不把荧光体层4形成于荧光体层用板6上而直接形成于玻璃管的内壁上。
显示电极对2与信号电极3可以通过施加电压而由管内放电气体发生放电。图中所示的电极结构是在一个发光部位上设置三个电极而由显示电极对发生显示放电的结构,但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取在显示电极2与信号电极3之间产生显示放电的结构。
这就是说,可以用一个显示电极2来取代前述这对显示电极,以之用作扫描电极而于在其与信号电极3之间发生选择放电与显示放电(反向放电)形成的电极结构。
在玻璃管的内壁面上,为了能与具有某个值以上的能量的放电气体碰撞,可以设置产生带电粒子的电子发射膜。
荧光体层4,在对显示电极施加电压后,将激励封入管内的放电气体,而为在此稀有气体原子的去激励过程所发生的真空光紫外光产生可见光。
这样,以正面基片21作为具有与气体放电管形状对应的凹部24的基片,而将显示电极对2形成为横切各凹部24。在这些凹部24中嵌合各气体放电管1而使显示电极对接触气体放电管1的外壁面,通过显示电极对的放电致荧光体层发光而进行显示。由于正面基片21的凹部24的曲面与气体放电管1的曲面相同,正面基片21的显示电极对2的形成面与气体放电管1的外壁面密切接触,而显示电极对2与主体放电管1的接触面积与图8的将显示电极对直接形成于气体放电管1上的结构中的这样的面积相同,这样,即使是于气体放电管1的外壁面上设有由印刷等方法形成电极,也能与形成有电极的情形取得相同的效果。此外,要是不存在准直的问题等,也可在气体放电管1的外壁面上形成电极。
由此可以增大显示电极对2与气体放电管1的接触面积,提高显示装置的显示亮度。
也可在正面基片21中于设置显示电极2的位置配置电极形状的凹部而于其中埋入显示电极2,而不令显示电极2从正面基片21的内侧面突出。这时,可只需埋设透明电极与总线电极中之一(最好是埋设总线电极)。
同样也可在背面基片22中于设置信号电极3的位置配置电极形状的凹部而于其中埋入信号电极3,以使信号电极3不从背面基片22的内侧面突出。
正面基片21上的气体放电管1的固定用粘合剂或粘合带进行。在粘合处,于图7所示的显示电极对2和显示电极对2之间(由于这中间不发生因显示电极之间的放电而称作非放电间隙)设置粘合剂或两面粘接带。当于此位置上设置粘合剂或粘合带时,若采用黑色(暗色)的这种剂或带时,就可以使非放电间隙变暗成为无光照的,而能提高显示装置的对比度。此外,对这种场合的粘合剂或粘接带还可以另设置色膜。
正面基片21出于观察目的需具有透光性,背面基片22则不需透光性而更好是呈暗色以提高背景对比度。此外,由于后工序中不需进行热处理,正面基片21与背面基片可不必要有玻璃那样的耐热性,而可用易于加工的各种轻量树脂(例如丙烯树脂)。
即使是在把树脂用于正面基片21和背面基片22的情形,也可通过采用印刷法或低温喷射法形成电极。
背面基片22也可用来设置与正面基片相同的凹部的基片。这样,对于背面基片22上也设有凹部的情形,由于信号电极3也是与气体放电管1密切接触,从而可以改进选择放电的放电特性。再有,由于气体放电管是牢靠地固定,故可以提高显示装置的耐冲击性。此外,由于气体放电管1的布设简单化了,于是可以提高制造时的工作效率。
实施形式2图2表明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实施形式2的结构。此图表明的也是与实施形式1相同的沿显示电极对2将气体放电管切断时的状态。
如图所示,在此第二实施形式中,以挠性片取代显示装置正面的基片21,其他则与实施形式1相同。
采用透明的膜状片作为此挠性片,这种膜则可采用市售的聚碳酸酯膜或PET(对苯二甲酸乙二醇聚酯)膜。将这种膜状片用作正面侧的支承膜21a,而在此支承膜21a的内表面上则形成由ITO等透明电极与金属总线电极组成的显示电极2。这些电极可由相应领域内周知的印刷法或低温喷射法等形成。
这样,于正面侧的支承膜21a的内表面上形成了显示电极对2,同时对此正面侧支承膜21a用叠层方法使之密切地附着于气体放电管放电管1之上。通过这种方法,实现了依循着玻璃放电管1管面的电极,增广了显示电极对2与玻璃放电管1的接触面积,而得以提高显示装置的显示亮度。
也可以在正面侧的支承膜21a的内表面上配置显示电极2的位置处设置与电极形状相对应的凹部。于其中埋入显示电极2,成为不使显示电极2从正面侧的支承膜21a的内侧面突出的形状。这种情形下可只将透明电极与总线电极的其中之一(最好是总线电极)埋入。
在叠层此正面侧支承膜21a时可以同时采用粘合剂与粘接带。粘合部位则与实施形式1相同。
背面基片22虽采用了玻璃,但并非局限于此,也可以采用易于加工的各种轻量树脂(如丙烯树脂)。
背面基片22可以是设有与图1正面基片21同样凹部的基片。这样,在背面基片22上也设有凹部的情形,由于信号电极3也与气体放电管1密切接触,故可改进选择放电的放电持性。
图3与4说明正面基片与背面基片两方都为挠性片时的显示装置的结构。
上面所述只是正面的基片是挠性片的情形,本例中,则是使正面基片与背面基片两方都取挠性片的情形。
作为此背面的挠性片,与正面情形相同,将透明的膜状片用作背面侧支承膜。
此时,如图3所示,在配置成阵列状的多个气体放电管1之上叠层上正面侧支承膜21a与背面侧支承膜22a。
此外,正面侧支承膜21a采用了透光膜,但背面侧支承膜22a则不必一定要用透光膜。
这样地将气体放电管1夹持于此正面侧支承膜21a与背面侧支承膜22a之结构,如图4中箭头所示,可将显示装置沿着与气体放电管的纵向相垂直的方向弯曲或卷拢,从而能变更画面尺寸。此外,显示装置由于能像竹帘那样卷拢而容易搬运。
图5例示实施形式2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在此制造方法中,首先于正面侧支承膜21a上用光刻法形成ITO组成的透明电极26,然后再由同样的方法形成金属组成的总线电极27(参看图5(a)),由此透明电极26与总线电极27形成单一的显示电极2。
至于背面侧-先于它的玻璃基片上用光刻法形成金属制的信号电极3,然后将气体放电管1临时地固定(参看图5(c))。
此时,将正面侧的支承膜21a对向临时地固定着气体放电管的背面侧玻璃基片22上(参看图5),使正面侧支承膜21a通过叠层方法密附于气体放电管1之上,完成显示装置。
如上所述,通过于基片于设置凹部或采用挠性片,可以增广电极与气体放电管的接触面积,提高显示装置的显示亮度和改进显示装置的放电特性。
权利要求
1.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在内部封入放电气体且设有荧光体层的细长的显示管;与此显示管接触而支承此显示管的支承体;设置于此支承体的与显示管相对的表面上,通过从外部给此显示管施加电压,在显示管内发生放电而进行显示的多个电极;其中,支承体具有依循着显示管的形状,从而沿显示管的表面形状而与显示管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支承体由一对基片构成,其中至少一片是具有透光性的,而此显示管则夹持于这对基片之间,这对基片内至少是具有透光性一方的基片具有依循显示管表面形状的凹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支承体是由具有刚性的基片和具有透光的挠性片构成,而此显示管则可夹持于此基片与挠性片之间,此挠性片则取沿显示管表面形状叠层的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支承体是由一对挠性片构成而其中至少有一片具有透光性,这对挠性片按夹持显示管的方式叠层并可沿与此显示管纵向垂直的方向变形。
5.一种显示装置,包括由内部封入放电气体且设有荧光体层的多个细长的显示管并列排列成的细管阵列;与此细管阵列接触而支承细管阵列的支承体;在此支承体的细管阵列相对面上沿着与显示管及交错方向配置,从外部对各显示管施加电压使在各显示管内发生显示用放电的多个显示电极对;在支承体的与细管阵列相对的表面上与显示管平行地配置的,而在前述显示电极之间发生选择用放电的信号电极;其中所述支承体具有依循各显示管的形状,由此,显示电极对能依循各显示管的表面形状而与各显示管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支承体由一对基片构成而其中至少一片具有透光性,此细管阵列夹持于这对基片之间,同时这对基片内的至少具有透光性的一方基片则具有依循各显示管表面形状的凹部。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支承体由刚性基片和透明的挠性片构成,而细管阵列则夹持于此刚性基片和挠性片之间,所述挠性片则可沿各显示管的表面形状叠层。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支承体由一对挠性片构成而其中至至少有一片具有透光性,这对挠性片以夹持细管阵列的方式叠层并可沿与此显示管的纵向垂直的方向变形。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在具有透光性的挠性片的内表面上设置有显示电极对。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显示电极由透明电极与金属电极构成。
全文摘要
本发明不在气体放电管内形成电极,从而加大显示电极与气体放电管的接触面积。为此本发明提供的显示装置包括在内部封入放电气体且设有荧光体层的细长的显示管;与此显示管接触而支承此显示管的支承体,设置于此支承体的与显示管相对的表面上,通过从外部给此显示管施加电压,在显示管内发生放电而进行显示的多个电极;其中的支承体则具有依循着显示管的表面形状而与显示管接触。
文档编号H01J11/12GK1404091SQ0210582
公开日2003年3月19日 申请日期2002年4月11日 优先权日2001年9月13日
发明者石本学, 篠田传, 渡海章, 山田齐 申请人:富士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