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电质屏障放电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35945阅读:12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介电质屏障放电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灯源(lamp),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介电质屏障放电灯(dielectricbarrierdischargelamp)。
背景技术
:在传统技术中,美国专利第4,837,484号公开一种同心圓筒型介电质屏障放电灯管,此介电质屏障放电灯管包括一内管、一外管、一外电极、一内电极与一放电气体。其中,内管配置在外管的内部,且内管与外管呈共轴配置。外电极位于外管的外表面,内电极位于内管的内表面,而放电气体则配置在内管与外管之间。美国专利第4,837,484号所公开的介电质屏障放电灯管是借由在内电极与外电极之间施以一交流电压,使得放电气体受到激发而发出光线。上述的放电气体为氙(Xe)、氩(Ar)以及氪(Kr)等惰性气体,或是氟(F2)、氯(C12)等卤素气体,而所填入的气体压力通常在143托(torr)480托(torr)之间。介电质屏障放电灯管会因为所填入的气体的种类不同,而发出不同波长(例如是172nm、222nm与308nm)的光线。这些不同波长的光线可以应用在各种不同的用途上。以清洗电子零件为例,为了分解附着在电子零件上的有机化合物,需要波长约为172nm的光线,此时,便可以使用填充有氛气(Xe)的介电质屏障放电灯来进行有机化合物的分解,以达到清洗电子零件的目的。美国专利第4,837,484号所公开的介电质屏障放电灯管的外电极可有许多不同的设计,现介绍如下。日本公开特许公报(特开平)第714554号中公开了一种介电质屏障放电灯管的外电极,此外电极可以提高光输出的空间均匀性、时间稳定性以及发光效率。具体而言,上述的外电极是利用金属线织成的圆筒网状编织结构,而圆筒网状编织结构的外电极在沿着其轴向上具有可伸缩性,且圆筒网状编织结构的外电极可以紧密地套于介电质屏障放电灯管的外管的外表面。相同于日本公开特许公报(特开平)第714554号中所公开的金属线网状编织的外电极结构,在美国专利第5,581,152号中也有所公开。在此篇专利中特别提及为了让网状编织外电极具有优选的伸缩性以及较均匀的网目,其网目孔径通常都不大(约为12mm)。然而,此种外电极,通常由于网目过度细致(例如1~2mm)会降低介电质屏障放电灯管的开口率(意即,第一电极中可通过光的面积除以第一电极中可透光与不可透光的全部面积)。在此情况下,介电质屏障放电灯管内所发出的一大部分光线会被细致的网目所挡住,而无法有效地传递到外管外,进而导致介电质屏障放电灯管的发光强度偏低。除了上述开口率偏低的缺点之外,圆筒网状编织结构的外电极还存在有其它缺点,如金属线的重叠处,因为电极高度增加,通常会阻碍介电质屏障放电灯管内的光线射出,也会导致介电质屏障放电灯管的发光输出效率降低,进而降低灯管的发光强度。在传统网状编织的电极技术中,为了增加该介电质屏障灯管的开口率,通常会使用线径约0.1毫米的细线径的金属线来制作外电极,但使用细线径的金属线将导致外电极的电阻增加,进而增加介电质屏障放电灯管操作时所需的功率消耗。如上所述,由前述的圓筒网状编织结构的外电极中,由于编织用的金属线在其交叉重叠处并未冶金接合,因此,有极高的接触电阻,这也会导致介电质屏障放电灯管操作时功率消耗的增加。再加上,圆筒网状编织结构的外电极在两侧终端部易形成针状或突出点,这也会导致终端部易产生电场集中或不均匀的现象,进而造成外电极终端部产生微等离子体(micro-plasma);因此,无法产生均匀且等间距而稳定的放电丝,进而影响介电质屏障放电灯管的发光均匀性。在曰本公开特许第2003168394号中公开又一种介电质屏障放电灯管的外电极,其主要是以一条金属线以螺旋状来回捆绕于介电质屏障放电灯管的外管的外表面。此种方法的优点为开口率比上述圓筒网状编织结构的外电极较大,金属线交叉的格点数目比较少,且外电极更能紧贴于外管的外表面,避免外电极与外管的外表面之间产生微放电现象,借此可减少功率的耗损以及增加外电极的寿命。然而,由于介电质屏障放电灯管的外管一般为石英管,而石英管的表面相当光滑,所以捆绕的螺旋状金属丝不易固定,因此造成螺旋紋的间距不等,导致放电时电场的不稳定与放电丝摇晃等现象。如此一来,介电质屏障放电灯管的发光均匀度并不佳。另外,同心圆筒型介电质屏障放电灯管传统上也可使用无透光开口的金属板片作为外电极。此传统板片状的外电极通常呈半圓弧状配置在外管外侧,并覆盖约略外管部分的外表面积。也就是说,外管的外表面分为出光区与非出光区,而此无透光开口的金属板片配置在非出光区,出光面则完全无覆盖外电极。由于这种只覆盖外管部分面积的电极会比完全覆盖外管的电极具有较少的放电空间,因此放电管的发光强度会较微弱。另外,在非出光区放电产生的紫外光线,必须再传播到出光区,才能到外界。如此一来,紫外光线传播的距离增长了,而紫外光线在传播过程常会被空间物质所吸收而衰减,因此这种传统无透光开口的外电极也会有光输出效率低与发光强度低的缺点。除了上述的外电极(圆筒网状编织结构外电极、捆绕型螺旋状外电极,或板片状外电极)的制造方法以夕卜,外电极的制作方法亦可采用印刷、电镀、蒸镀、溅镀等方法,其在日本专利第2004127781号与日本公开特许公报(特开平)第2002100324号已有公开。然而,在这些方法中,蒸镀和賊镀的方法操作繁杂且价格高,且以这些方法所形成的外电极为金属膜,其厚度通常只有数微米0im),此会造成外电极的电阻值偏高,导致放电时灯管内电阻功率损耗增加,进而影响介电质屏障放电灯管的发光效率。如上所述,由于所形成的金属膜与外管的热膨胀系数相差非常大(例如铝与石英分别为20与5ppm/K),因此金属膜容易自外管表面剥落。更如上所述,若采用印刷的方式进行金属膜的制作时,通常会添加有机或无机黏结剂,由于这些黏结剂在经过介电质屏障放电灯管所发出的光照射后极易产生微裂缝而劣化,导致这种涂布(coating)型的外电极的寿命不长。因此,需要一种发光效率、均匀性、稳定性以及使用寿命均良好的介电质屏障放电灯。
发明内容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高开口率以及良好的发光均匀性的介电质屏障放电灯。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极板,以改善介电质屏障放电灯的开口率与发光均匀性。为达上述或是其它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介电质屏障放电灯,包括一灯体、一第一电极板、一第二电极板与一放电气体。第一电极板配置在灯体上,且第一电极板具有多个规律且等间距排列的第一透光开口。而第二电极板配置在灯体上,且第二电极板与第一电极板电性绝缘。放电气体配置在灯体内,且位于第一电极板与第二电极板之间。当施加一偏压于第一电极板与第二电极板之间时,灯体内会产生多个等间距排列的放电丝,且所有放电丝所在的位置会被第一电极板所覆盖。为达上述或是其它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电极板,其具有多个规律且等间距排列的第一透光开口。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放电丝的间距为X,而该些第一透光开口的排列间距为D2,其中D2=X/n,且n为正整数。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灯体包括外管与内管。而第一电极板配置在外管的一外表面上,内管配置在外管内,且与外管连接。而放电气体配置在内管与外管之间,且第二电极板配置在内管的一内表面上。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外管的轴心与内管的轴心重合。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外管的轴心与内管的轴心之间距有一偏移量(offset)。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电极板具有多个第一弯曲辅助孔,分布于第一电极板的周围,且环绕第一透光开口外围。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介电质屏障放电灯还包括一线材,而第一电极板具有多个供线材贯穿的穿线孔,且线材适于使第一电极紧贴于外管的外表面上。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线材为单蕊线材或多蕊线材。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线材为电导线或非电导线。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电极板具有多个卡合孔与多个突出部,这些卡合孔位于第一电极板的一侧,而那些突出部由第一电极板的另一侧突出,且那些突出部会卡扣于这些卡合孔中,以使第一电极紧贴于外管的外表面上。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电极板具有多个规律且等间距排列的第二透光开口,且第二透光开口分布于第一透光开口的至少一侧或两对侧。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电极板外围被金属线缠绕着,并紧贴于外管的外表面上。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电极板的一侧与第一电极板的另一侧焊接,并紧贴于外管的外表面上。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第一透光开口与第二透光开口为相似形。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第一透光开口的排列间距为D2,而第二透光开口的排列间距为D3,其中D3-D2/n,且n为正整数。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电极板具有多个规律且等间距排列的第三透光开口,且所有放电丝所在的位置会被第二电极板所覆盖。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灯体为一灯管,而第一电极板配置在灯管的一外表面上,且第二电极板置于灯管内部。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电极板具有多个第一弯曲辅助孔,分布于该第一电极板的周围,且环绕该些第一透光开口外围。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弯曲辅助孔,分布于该第一电极板的周围,且环绕该些第一透光开口的轴向两侧。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弯曲辅助孔,分布于该第一电极板的周围,且环绕该些第一透光开口的径向两侧。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介电质屏障放电灯还包括一线材,而上述的第一电极板具有多个供线材贯穿的穿线孔,且线材适于使上述的第一电极紧贴于灯管的外表面上。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线材为单蕊线材或多蕊线材。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线材为电导线或非电导线。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电极板具有多个卡合孔与多个突出部,这些卡合孔位于第一电极板的一侧,而那些突出部由第一电极板的另一侧突出,且这些突出部会卡扣于那些卡合孔中,以使第一电极紧贴于灯管的外表面上。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电极板的一侧与第一电极板的另一侧焊接,并紧贴于灯管的外表面上。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电极板外围被金属线缠绕着,并紧贴于外管的外表面上。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电极板具有多个沿着灯体轴向以等间距排列的第一透光开口与第二透光开口。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灯体为一平面灯体。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平面灯体包括一上基板、一下基板与多个侧壁。下基板位于上基板的下方,侧壁连接于上基板与下基板之间。而第一电极板配置在上基板的一上表面上,而第二电极板配置在下基板的一下表面上。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透光开口为多边形开口。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电极板的第一透光开口是由蚀刻或冲压加工而成。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这些第一透光开口包括正三角形开口、正方形开口、正六边形开口、菱形开口或是梯形开口。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电极板与第二电极板的材质包括铜、铅、镍、铬、金、钼、银、柏、铁、钛、鴒、钴或上述金属的合金。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放电气体包括气态汞、氦气、氖气、氙气、氩气、氪气、氮气、硒化氢气、重氢、氟气或氯气、溴气、碘气或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气体混合的混合气体。为达上述或是其它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电极板,具有多个规律且等间距排列的第一透光开口。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电极板还具有多个第一弯曲辅助孔,分布于第一电极板的周围,且环绕第一透光开口外围。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电极板还具有多个卡合孔与多个突出部,其中卡合孔位于第一电极板的一侧,而突出部由第一电极板的另一侧突出,当第一电极弯曲时,突出部适于卡扣于卡合孔中。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电极板还具有多个规律且等间距排列的第二透光开口,且第二透光开口分布于第一透光开口的一侧或两对侧。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透光开口与第二透光开口为相似形。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透光开口的排列间距为D2,而第二透光开口的排列间距为D3,其中D3-D2/n,且n为正整数。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透光开口与第二透光开口为多边形。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透光开口与第二透光开口由蚀刻或冲压加工而成。由在本发明的第一电极板上的第一透光开口是以等间距(equidistant)呈规律排列,因此施加偏压于第一电极板与第二电极板之间时,灯体内会产生多个等间距X排列的放电丝。在间距D2与间距人的关系为D2=A/n(n为正整数)时,本发明的介电质屏障放电灯的开口率增大,且发光较均匀。为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优选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图l是依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一种介电质屏障放电灯在轴向上的剖面示意图。图2是依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一种介电质屏障放电灯在径向上的剖面示意图。图3是依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第一电极板的上视示意图。图4是依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介电质屏障放电灯的局部示意图。图5是依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另一种第一电极板的示意图。图6至图IO分别为不同型态的第一电极的上视示意图。图11是第一实施例的又一种第一电极板上视示意图。图12A至图12C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第一透光开口为正六边形时的三种放电丝与间距关系示意图。图13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第一透光开口为正六边形时,第一电极板的线宽与开口率对介电质屏障放电灯发光强度关系图。图14是依照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一种介电质屏障放电灯的侧视图。图15是依照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一种介电质屏障放电灯的侧视图。主要组件符号说明101、102、103:介电质屏障放电灯110、110,、110":灯体112:外管114:内管116:外管外表面118内管内表面120、120a120g:第一电极板122第一透光开口124笫二透光开口130第二电极板140放电气体150第一弯曲辅助孔160线材162穿线孔170卡合孔172突出部180放电丝190灯管192灯管外表面194平面灯体194a:上基板194b:下基板194c:侧壁196:上基板上表面198:下基板下表面Dl:第一透光开口宽度D2:第一透光开口间距D2,第一透光开口的第二间距D3:第二透光开口间距X:》文电丝间3巨d:线宽A~Z、a~e:透光开口中心|V1-V2|:偏压具体实施方式第一实施例图1与图2分别是依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一种介电质屏障放电灯在不同方向(轴向、径向)上的剖面示意图。请参考图1与图2,本发明的介电质屏障放电灯101包括一灯体110、一第一电极板120、一第二电极板130与一放电气体140。其中,灯体110例如是由一外管112与一内管114所构成,第一电极板120配置在外管112的一外表面116上,而第二电极板130配置在内管114的一内表面118上内。值得注意的是,本发明所使用的第一电极板120具有多个规律且等间距排列的第一透光开口122。由图1可知,内管114与外管112是彼此相连接,且内管114与外管112之间会形成有一供放电气体140注入的空间。换句话说,当放电气体140被注入于灯体110内时,放电气体140会位于第一电极板120与第二电极板130之间。此外,第二电极板130与第一电极板120是彼此电性绝缘,当施加一偏压(|V1-V2|)在第一电极板120与第二电极板130之间时,灯体110内的放电气体140会受到所通入的偏压(|V1-V2|)的影响而产生气体放电现象,进而在灯体IIO内产生多个等间距排列的放电丝。由在本发明的第一电极板120具有多个规律且等间距排列的第一透光开口122,因此,所有放电丝所在的位置会被第一电极板120所覆盖。有关于放电丝所在位置的详细控制机制以及第一电极板120的详细结构,将详述于后。在上述的灯体110中,外管112的轴心与内管114的轴心可以是重合。当然,本发明并不限定外管112的轴心必须与内管114的轴心重合;换句话说,外管112的轴心与内管114的轴心之间可以具有一适当的偏移量。图3是依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第一电极板的上视示意图。请参照图3,本发明的第一透光开口122是沿着特定的方向以等间距的方式阵列排列,以正六边形的第一透光开口122为例,其例如是沿着与其任一个边长垂直的方向排列(如涵、^、^的延伸方向),并排列成蜂巢状。由图3可知,在本例中本发明将每一个第一透光开口122的任两个彼此平行的对边所相距的距离Dl定义为第一透光开口宽度。此外,本发明将每一个第一透光开口122的透光开口中心A与最近邻的相等的各个(本实施例为6个)第一透光开口122透光开口中心B、C、D、E、F、G所相距的距离D2定义为第一透光开口间距。在图3所示出的第一电极板120中,任二相邻的第一透光开口122间的第一电极板120的线宽为d,且距离D1、第一透光开口间距D2以及线宽d三者之间的关为D2=Dl+d。图4是依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介电质屏障放电灯的局部示意图。请参考图4,由于本实施例的灯管110是圆柱状,且其外管112的外表面116成圆弧状,因此,第一电极板120需呈巻曲状才能紧贴于外管外表面116上。为了使笫一电极板120能够紧贴于外管外表面116上,本发明可在第一电极板120上形成多个第一弯曲辅助孔150,以使得第一电极板120能够顺利地弯曲且具有适当的弹力。也就是,借着改变第一弯曲辅助孔的大小或其数目分布,可以调整出第一电极板120适当的弯曲弹力。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弯曲辅助孔150分布于第一电极板120的四个側边。也就是说,第一透光开口122分布于第一电才及板120的中间区域,而第一弯曲辅助孔150则分布于第一透光开口122的周围。值得注意的是,第一弯曲辅助孔150除了可使第一电极板120容易巻曲并紧贴于外管112的外表面116夕卜,还可以避免第一电极板120的第一透光开口122在巻曲后发生变形。据此,第一弯曲辅助孔150将可有效地避免第一透光开口122的间距D2产生过度的改变。为了使第一电极板120能够紧贴于外管112的外表面116上,本实施例可利用线材160与穿线孔162的组合将第一电极板120弯曲后再将两侧缝合,来维持第一电极板120的巻曲状态。具体而言,本实施例可在第一电极板120对应于外管112的径向方向的两侧形成具有多个供线材160贯穿的穿线孔162。在线材160贯穿这些穿线孔162之后,线材160会提供适当的拉力,并借由第一电极板120的弹力,以使第一电极板120紧贴于外管112的外表面116上。在本实施例中,线材160例如是单蕊线材或多蕊线材,而线材160可以是电导线或非电导线。当然,本实施例也可使用金属线,以将第一电极板120外围被金属线缠绕着,而紧贴于外管112的外表面116上。除了上述的线材缝合与金属线缠绕的方法外,本实施例也可以采用焊接(例如点焊)的方式使第一电极板120的一侧与另一侧连接,使第一电极板120能够紧贴于外管112的外表面116上。详细地说,若采用焊接的方式来使第一电极板120的一侧与另一侧连接时,所使用的第一电极板120的面积需稍大一些(相较于图4),以使得第一电极板120在配置在外管112的外表面116上后,其一侧能够覆盖于另一侧上,而此重叠的区域便可供焊接之用。除了使用线材160与焊接的方式外,将第一电极板120固定于外管112的外表面116上的方法还可以有其它型态,将纟荅配图5详述于后。图5是依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另一种第一电极板的示意图。请参考图5,第一电极板120a具有多个卡合孔170与多个突出部172,这些卡合孔170位于第一电极板120a的一侧,而那些突出部172由第一电极板120a的另一侧突出。当第一电极板120a配置在外管112的外表面116(示出于图4中)上时,可使突出部172卡扣于这些卡合孔170中,以使第一电极120紧贴于外管112的外表面116(示出于图4中)上。其中,卡合孔170的形状例如是长方形、L字形或T字形的孔洞,而突出部172的形状则搭配卡合孔170的形状而突出于另一側边。换句话说,突出部172的形状以能够顺利与卡合孔170相卡合为原则,本发明在此不多作限制。举例而言,当卡合孔170为T字形时,所搭配的突出部172的形状可以是T字形(意即,前端的宽度比后端宽度为宽的形状)。图6至图IO分别为不同型态的第一电极的上视示意图。请参考图6至图10,除了图3中所示出的正六边形开口之外,本实施例所采用第一透光开口122的形状亦可以是其它型态的多边形开口,例如正三角形(如图6所示)、正四边形(如图7所示)、菱形(如图8所示)与梯形(如图9与图10所示)等规则排列的开口。以下将针对不同形状的第一透光开口122的排列进行详细的描述。请参照图6,以正三角形的第一透光开口122为例,本发明将每一个第一透光开口122的透光开口中心H与最近邻的各个(本实施例为3个)第一透光开口122的透光开口中心I、J、K所相距的距离D2定义为第一透光开口间il巨(即^、HJ、^)。请参照图7,以正四边形的第一透光开口122为例,其例如是沿着与其任一个边长垂直的方向等间距排列(如Z^、丄W的延伸方向)。由图7可知,本发明将每一个第一透光开口122的任两个彼此平行的对边所相距的距离Dl定义为第一透光开口宽度。此外,本发明将每一个第一透光开口122的透光开口中心L与最近邻的各个(本实施例为4个)第一透光开口122透光开口中心M、N、0、P所相距的距离D2定义为第一透光开口间距。在图7所示出的第一电极板120c中,任二相邻的第一透光开口122间的第一电极板UOc的线宽为d,且而距离D1、第一透光开口间距D2以及线宽d三者之间的关为D2=Dl+d。请参照图8,以菱形的^透^^开口122为例,其例如是沿着与其任一个边长平行的方向排列(如^2、^S的延伸方向)。由图8可知,本发明将每一个第一透光开口122的任两个彼此平行的对边所相距的距离Dl定义为第一透光开口宽度。此外,本发明将每一个第一透光开口122的透光开口中心Q与最近邻的各个(本实施例为4个)第一透光开口122的透光开口中心R、S、T、U所相距的距离D2定义为第一透光开口间距。在图8所示出的第一电极板120d中,任二相邻的第一透光开口122间的第一电极板120d的线宽为d,且距离D1、第一透光开口间距D2以及线宽d三者之间的关为D2=Dl+d。请参照图9,以梯形的第一透光开口122为例,其例如是沿着第一透光开口122开口中心V的上下两侧(垂直方向,即「^的延伸方向)或左右两侧(如水平方向,即,的延伸方向)等间距排列。更详细的说,在垂直方向(即r义的延伸方向)上,开口中心为V的第一透光开口122的形状与上下两侧的第一透光开口122(即开口中心为X、Z的第一透光开口122)的形状颠倒,且开口中心V与上下两侧的第一透光开口122的开口中心X、Z所相距的距离D2定义为间距(即^、&)。在水平方向上(即^的延伸方向),开口中心V的第一透光开口122的形状与左右两侧的第一透光开口122(即开口中心为W、Y的第一透光开口122)的形状颠倒,且开口中心V与左右两侧的第一透光开口122的开口中心W、Y所相距的距离D2定义为间距(即^、^)。请参照图10,本实施例与图9的梯形的第一透光开口122相似,梯形的第一透光开口122是沿着与其上底与下底的延伸方向平行及垂直的方向排列(如"6的延伸方向以及ac的延伸方向)。请参照图10,其中梯形的第一透光开口122在垂直方向上是以D2等间距排列,而梯形的第一透光开口122在水平方向上是以间距D2,等间距排列。更详细而言,在垂直方向(即"6的延伸方向)上,透光开口中心a的第一透光开口122的形状与上下两侧的第一透光开口122(即开口中心为b、d的第一透光开口122)的形状颠倒,且开口中心a与上下两側的第一透光开口122的开口中心b、d所相距的距离D2定义为第一间距(即"6、a"),在水平方向上(即"c的延伸方向),透光开口中心为a的第一透光开口122的形状与左右两侧的第一透光开口122(即开口中心为c、e的第一透光开口122)的形状颠倒,且透光开口中心a与左右两侧的第一透光开口122的开口中心c、e所相距的距离D2,定义为第二间^巨(民卩ac、ae)。请参考图3与图6至图IO,在这些图中标示了稳定的放电丝180所在的位置,而在这些图中只显示出稳定放电丝180位置的一小部分,将这一小部分的放电丝位置再以相同分布方式往其四周方向延伸排列,即可布满整个第一电极板120。值得注意的是,全部这些稳定放电丝180的位置均会出现在图上线宽d之内或者是线宽d的交叉位置处。这是由于线宽d或其交叉位置处与第二电极板间的间距会较与第一透光开口122的间距为短(例如,当第二电极板无透光开口时)。如此一来,在这些线宽d之内或者是线宽d的交叉位置处的附近的电场强度会较在第一透光开口122处附近的电场强度为高。所以,当放电丝180出现在那些位置上且以等间距排列时,放电丝180即会稳定且不漂移。也就是说,本发明中以等间距排列第一透光开口122,可使得放电灯101在放电时产生的放电丝180得以呈等间距排列,且所有放电丝180均会被第一电极板120所覆盖,因此具有放电丝180稳定且不漂移的功效。从图3至图IO可知,由于第一透光开口122是沿着特定方向而等间距排列,因此具有这些第一透光开口122的第一电极板(120、120a120f)的图案(pattern)亦十分规则,此时,仅需控制通入介电质屏障放电灯的偏压、频率、介电质屏障放电灯中的气体总压等参数,便可调整介电质屏障放电灯中所产生的放电丝的间距(X),以使得放电丝的间距(X)能够与第一电极板(120、120a~120e)的图案相匹配。如此一来,由于第一透光开口122具有规则性排列,因此当放电灯101放电时,在第一电极板120与第二电极板130间的电场强度也会呈现规则性分布,如此一来,可以使介电质屏障放电灯101产生稳定而不漂移的放电丝。并且使得介电质屏障;故电灯101所产生的放电丝得以被本发明所公开的第一电极板(120、120a120e)所完全覆盖,关在此点在本说明书后面还会再叙述。图11是第一实施例的又一种第一电极板上视示意图。请参考图10,本实施例第一电极板120g与图3所示出的第一电极板120相似,二者主要差异之处在于除了第一透光开口122之外,本实施例第一电极板120g还包括多个第二透光开口124,且第二透光开口124分布在第一电极板120的外管112的径向方向的第一透光开口122的两侧,或者是分布于外管112的轴向方向的第一透光开口122的两侧以及分布于第一透光开口122的四周。由图IO可知,第一透光开口122与第二透光开口124为相似形(similarfigures),第一透光开口122的排列间距为D2,而第二透光开口124的排列间距为D3,其中D3-D2/n,且n为正整数。由于第一透光开口122的排列间距(D2)为第二透光开口124的排列间距(D3)的整数倍,因此,仅需调整介电质屏障放电灯中所产生的放电丝的间距(X),使其与第一电极板120g中的第一透光开口122的排列间距(D2)相匹配即可。详细地说,当放电丝的间距(人)与第一透光开口122的排列间距(D2)相匹配时,放电丝的间距(X)自然会与第二透光开口124的排列间距(D3)相匹配。如上所述,本实施例所公开的第一电极板120的材质例如是铜(Cu)、铝(Al)、镍(Ni)、铬(Cr)、金(Au)、钼(Mo)、4艮(Ag)、铀(Pt)、铁(Fe)、钛(Ti)、鴒(W)、钴(Co)等,或是上述金属的合金,或是其它导电性良好的材质,且其厚度例如是介于0.05毫米至0.15毫米之间。另外,第一电极板120上形成第一透光开口122的方法可以是以冲压或者是以蚀刻方式而形成。值得注意的是,传统的外电极(如圓筒网状编织结构、捆绕的螺旋状金属线)的终端部常有因编织的金属线的端点或转折部所造成的针状突出点产生,因此常会造成放电管端部电场集中的现象,端部电场集中会使得放电管两端的放电比在灯管中央更为激烈,同时放电管两端的放电丝也会不断漂移,如此一来,灯管两端的发光强度会有不均勻现象。而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所提及的第一电极板120不但不会有针状突出点的产生(参考图3、5-10,本发明的第一电极板120轴向两端具有平整的端部)。而且,本发明的第一电极板120与灯体110非永久性接合,因此不会有第一电极120与灯体110间因热膨胀系数不同而产生的剥离现象,因而不会有传统涂布方式的外电极(以印刷、电镀、蒸镀、賊镀方式制作)的寿命不长的缺点。除此之外,本发明的第一电极板120,亦具有比传统金属线编织的网状电极或涂布(coating)型的电极的电阻低,进而可避免不必要电力的消耗,并使介电质屏障放电灯101的发光效率提高的优点。进一步的说明如下本发明的第一电极板120低电阻的原因有以下两点第一、由于其为一整片金属板加工而成的,而网状电极通常为一条线编织而成,除了金属线径较细以外,网线交叉点非冶金接合接触电阻高,另外涂布(coating)型的电极厚度一般仅数微米,所以电阻也非常高。第二、本实施例在第一电极板120于外管112的径向方向的两侧不形成孔洞,或者是形成较中间区域的第一透光开口122为小的孔洞(如第一弯曲辅助孔150),同时开口率较中央区域为低,以使得第一电极板120两侧的电阻值降低。如此一来,可借由第一电极120两侧的协助,而迅速将通入介电质屏障放电灯101的电流送到第一电极板120的中间区域,以达到电流确实分散与降低电极板120两端(一般放电管的偏压是由灯管两端输入的)至中间区域的电阻,进而提高放电灯101的发光效率的效果。以上是针对第一电极板120的设计来进行描述,本发明并不限制第二电极板130的型态。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使用的第二电极板130可以是具有多个规律排列的第三透光开口(未示出),而第三透光开口的排列间距可以根据放电丝所在的位置来决定。原则上,第三透光开口的排列间距的决定方式与第一透光开口122的排列间距的决定方式相同,故在此不再重述。本发明的介电质屏障放电灯101具有灯体110放电时所有的放电丝位置可被第一电极板120覆盖的特点;同时,此特点具有可增加开口率进而提高发光输出效率,以及稳定放电丝进而提高灯体的发光强度的优点。如上所述,本实施例以本发明第一透光开口122为正六角形为例以说明的。图12A至图12C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三种放电丝与间距关系示意图。请参考图12A至图12C,以正六边型的第一透光开口122为例,放电丝180的间距X与第一透光开口122的间距D2之间的关为D2=AAi,且n为正整数。当n=l时,放电丝180的间距X会等于第一透光开口122的间距D2,如图12A所示。当11=2时,放电丝180的间距X是第一透光开口122的间距D2的2倍,如图12B所示。当n=3时,放电丝180的间距X是第一透光开口122的间距D2的3倍,如图12C所示,11=4,5...的情形,可以此类推下去。当放电丝180的间距i是第一透光开口122的间距D2的整数倍时,介电质屏障放电灯101放电时所产生的放电丝180的位置会稳定地固定在如图12A-12C中所画的黑点上。一般介电质屏障放电灯放电时,如果放电丝不会随着时间而改变位置,也就是所谓的放电丝不会任意漂移,而处于具有稳定的状态,则该放电灯会具有较强的发光强度。是故,本发明的介电质屏障放电灯101具有高发光效率的优点。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放电丝180会以等距离(入)的型态出现并固定于如图12A-C中所示的某些第一透光开口122的多边形顶点位置附近,也就是靠近该顶点的线宽d交叉点的中心位置处。这是由于当第一电极板120与第二电极板130之间被施以偏压时,这些线宽交叉点附近空间具有最高电场的原因。因此,如果一放电灯的放电丝180的特性间距入与第一透光开口122的间距D2互相搭配时,这时候放电丝180自然会被固定在第一电极板120与第二电极板130之间电场最强的地方,也就是上述线宽d的交叉点上,如图12A-C中所示放电丝180的位置。反之,在本实施例中,如果第一电才及板120的第一透光开口122的间距D2与放电丝180间距X不匹配时,会造成放电丝180不断来回不定地漂移着,并导致发光强度降低与发光均匀度不佳。因此,为了使介电质屏障放电灯IOI放电时具有稳定而不漂移的放电丝,必需要使第一电极板120与第二电极板130之间电场最强的地方具有等间距周期性的排列,在本发明中第一电极板120具有规则且等间距离排列的开口112即可达此一目的与功效。有关一介电质屏障放电灯具有一特定的放电丝间距入,说明如下根据文献"i"己载,JGuikema等人在PhysicalReviewLetters,Vol.85,No.18,p.3817-3820中提到介电质屏障放电灯所产生的放电丝会以等间距(X)排列,且间距(X)大小与放电电压有关。在本实施例中,更发现间距(人)大小除了与放电电压有关之外,亦与所通入的电流频率以及气体总压有关。举例来说,在本实施例中,输入放电管的交流偏压为5千伏特(KV),交流偏压的频率为18千赫兹(KHz),放电气体为氙气,第一电极板120与第二电极板130间距为6.5mm,当放电气体的气体总压力分别为200托(torr)、300托(torr)、400托(torr)时,介电质屏障放电灯101中所产生的放电丝180的间距X分别为15毫米、12毫米、10毫米。如上所述,因此,可以借由改变施加的周波电压(|V1-V2|)大小、周波频率或放电气体140的气体总压力,来调整介电质屏障放电灯101所产生的放电丝180的间距X。或者,已知某一介电质屏障放电灯的特性放电丝间距X之后,可以借由设计一电极,使其第一透光开口112的排列间距D2相等在此放电丝间距X。如此一来,即可使放电时灯体110所有的放电丝180位置稳定地固定在第一电极的某些线宽d的交叉点(如图12A-12C放电丝180位置所示),也就是说,放电丝180的位置已经完全被第一电极板120所覆盖。再如上所述,既然放电丝间距如此宽(例如在本实施例中即使是最小的情形下也有10mm),因此,外电极的孔洞大小实在不需要如编织的网状电极的网目那般细密(例如l-2mm)。然而,若将网状电极的网目编织到如12mm大,其网孔的排列与间距会不容易控制到非常的精准。而本实施例的实验结果证实开口122的排列与间距需要精准控制才可达到放电丝180稳定的效果,这也就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电极板120的制作方法采用金属板片的精密蚀刻或冲压的原因。下文将举一实施例来说明,在介电质屏障放电灯101的放电气体140的气体总压力为300托(torr),而所产生的放电丝180的间距X为12毫米的条件下,将第一电极板120的第一透光开口122的间距D2分别设计为4毫米、6毫米、8毫米、IO毫米、12毫米。然后,再分别施以同一个偏压(|V1-V2|)在第一电极板120与第二电极板130之间,此时,发现第一电极板120的第一透光开口间距D2为8毫米与10毫米的介电质屏障放电灯101中,所产生的放电丝180会有来回漂移的现象,因而导致介电质屏障放电灯101的发光效率降低。然而,当第一电极板120的第一透光开口间距D2为4毫米(即D2=X/3)、6毫米(即D2=X/2)以及12毫米(即D2-AJ时,介电质屏障放电灯101所产生的放电丝180的位置(如图11A-11C所示)便十分稳定,在此情况下,介电质屏障放电灯101的发光效率十分良好。在本发明一优选实施例中,介电质屏障放电灯101的外管112与内管114的长度例如是300毫米,外管112与内管114的厚度例如是1毫米,而外管112的外直径例如是27毫米,内管114的外直径例如是16毫米,且外管112与内管114的轴心重叠。另外,放电气体140例如是气态汞、氦气、氖气、氙气、氩气、氪气、氮气、硒化氢气、重氢、氟气、氯气、溴气、碘气或以上两种气体(含)以上混合的气体,而所施加的偏压(|V1-V2|)为交流偏压,且偏压大小例如是5千伏特(KV),交流偏压的频率例如是18千赫兹(KHz)。如上所述,以放电气体140为氱气、第一透光开口122的形状为正六边形、线宽d为1.0mm为例,并使用不同的第一透光开口122的间距D2。计算介电质屏障放电灯101的开口率(第一透光开口的总面积除以第一透光开口的总面积与线宽d所覆盖的面积之和),本实施例中开口率约为(D2-d)2/D2)2。并测量172nm紫外光的强度(测量位置为径向距离放电灯外管外表面116正下方4mm,在空气中测量),而得的测量结果如表1。表l<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23</column></row><table>由表1可清楚得知,介电质屏障放电灯101的开口率与第一透光开口间距D2大约成正比关系。如上所述,第一透光开口间距D2除了可以借由改变第一透光开口宽度D1来达成之外,也可以借由改变线宽d来达成。值得注意的是,第一透光开口122的线宽d不宜过度缩小,若第一透光开口122的线宽d过度缩小时,反而会使介电质屏障放电灯101的发光强度降低。例如上述实施例中,以第一透光开口间距D2为12mm的第一电极板120为例,当线宽d由l.Omm降为0.2mm时,虽然开口率由85%增加到97%,然而发光强度却由4.9mW/cm2下降到4.1mW/cm2。上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中,第一透光开口122为正六边形时(请参考图3),其第一电极板的线宽与开口率会影响介电质屏障放电灯发光强度,三者的关系示于图13。请参考图13,可以发现,当第一透光开口间距D2是4毫米,而线宽d是0.2毫米时,介电质屏障放电灯101的发光强度为最高。除上述本发明灯体具有可提高发光强度的优点外,本发明的灯体也具有良好的发光均匀性,表2中条列出在介电质屏障放电灯101的不同测量位置(测量点由放电灯管的其中一端部算起到测量位置的距离表示的),所测量出的发光强度(测量位置在放电灯管的正下方2.0mm)。值得注意的是,表2实验使用的放电灯101的第一电极板具有正六边形的第一透光开口122,且间距D2为4毫米,而线宽d为0.2毫米)。表2<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23</column></row><table>由表2所知,当距离介电质屏障放电灯101的端部越远时,其光强度并未作太大改变。换句话说,介电质屏障放电灯101的全轴长具有良好的发光均匀性。我们也作了以下的实验将上述实验所用的放电灯管换上传统无缝的网状外电极,该网状电极的网目大小约为1.5mm,编织网目采用不锈钢的金属线,线径约为O.lmm。使用此网状外电极的放电灯管,于放电管下方3mm处并于空气中所量到的172nm紫外光强度为5.9mW/cm2。接下来,我们将上述实验所用的放电灯管再换上本发明的外电极板片,该板片的孔洞间距D2(mm)/线宽(d)分别为4/0.2mm,并输入相同的电力功率的情况之下,一样在该放电管下方3mm处量到的光强度值为7.2mW/cm2。由以上的实验数据显示,采用本发明所公开的外电极所得到的放电管发光强度,明显比传统的金属网外电极放电管发光强度高出许多。此原因正如前面说明中所述,因为利用本发明的外电极可有效提高开口率,而且又能同时保持放电丝的间距与其稳定性与强度的原因。第二实施例图14是依照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一种介电质屏障放电灯的侧视图。请参考图14,本实施例的介电质屏障放电灯102不同于第一实施例的介电质屏障放电灯IOI,而主要差异之处在于本实施例所使用的灯体IIO,与图1与图2所示出的灯体IIO不同,本实施例的灯体IIO,是由单一灯管190所构成。当所采用的灯体IIO,是由单一灯管190所构成时,介电质屏障放电灯102的第一电极板120会配置在灯管190的一外表面192上,而第二电极板130则是配置在灯管l卯内部,且放电气体140配置在灯管190内,并位于第一电极板120与第二电极板130之间。本实施例的第一电极板120的设计与第一实施例的电极板120的设计相同,且固定于灯管190的方法也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因此,本实施例的介电质屏障放电灯102的开口率、发光强度与发光均匀性均与第一实施例的介电质屏障放电灯101优于传统的介电质屏障放电灯管。第三实施例图15是依照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一种介电质屏障放电灯的侧视图。请参考图15,本实施例的介电质屏障放电灯103不同于第一实施例的介电质屏障放电灯101以及第二实施例的介电质屏障放电灯102,而主要差异之处在于本实施例所使用的灯体110"与图1、图2与图13所示出的灯体110、110,不同,本实施例的灯体110"为一平面灯体194。在一优选实施例中,平面灯体194包括一上基板194a、一下基板194b与多个侧壁194c,而下基板194b位于上基板194a的下方。其中,侧壁194c连接于上基板194a与下基板194b之间,而第一电极板120配置在上基板194a的一上表面196上,第二电极板130配置在下基板194b的一下表面198上。此外,放电气体140配置在上基板194a、下基板194b与側壁194c所构成的灯体IIO"内,并且位于第一电极板120与第二电极板130之间。本实施例的介电质屏障放电灯103的第一电极板120例如是焊接或扣接方式固定于上基板194a的上表面196。同样地,第二电极板130也以例如是焊接或扣接方式固定于下基板194b的下表面198。至于,第一电极板120上的第一透光开口122的设计与第一实施例的第一电极板120相同。另外,第二电极板130也可以与第一实施例的第一电极板120相同。因此本实施例的介电质屏障放电灯103的开口率、发光强度与发光均匀性均佳。综上所述,由在本发明的第一电极板上的第一透光开口是以等间距(equidistant)呈规律排列,因此,当施加偏压于第一电极板与第二电极板之间时,灯体内会产生多个等间距X排列的放电丝。当第一透光开口D2与间距入的关系为D2-A/n(n为正整数)时,本发明的介电质屏障放电灯具有良好的效能(高开口率、发光均匀等)。虽然本发明已以优选实施例公开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业内人士,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权利要求书所界定者为准。权利要求1.一种介电质屏障放电灯,包括一灯体;一第一电极板,配置在该灯体上,其中该第一电极板具有多个规律且等间距排列的第一透光开口;一第二电极板,配置在该灯体上,其中该第二电极板与该第一电极板电性绝缘;以及一放电气体,配置在该灯体内,且位于该第一电极板与该第二电极板之间,当施加一偏压于该第一电极板与该第二电极板之间时,该灯体内会产生多个等间距排列的放电丝,且所有放电丝所在的位置会被该第一电极板所覆盖。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电质屏障放电灯,其特征在于,该些放电丝的间距为、而该些第一透光开口的排列间距为D2,其中D2-X/n,且n为正整数。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电质屏障放电灯,其特征在于,该灯体包括一外管,其中该第一电极板配置在该外管的一外表面上;以及一内管,配置在该外管内,且与该外管连接,其中该放电气体配置在该内管与该外管之间,且该第二电极板配置在该内管的一内表面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介电质屏障放电灯,其特征在于,该外管的轴心与内管的轴心重合。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介电质屏障放电灯,其特征在于,该外管的轴心与内管的轴心的间距有一偏移量。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介电质屏障放电灯,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电极板具有多个第一弯曲辅助孔,分布于该第一电极板的周围,且环绕该些第一透光开口外围。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介电质屏障放电灯,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电极板具有多个第一弯曲辅助孔,分布于该第一电极板的周围,且环绕该些第一透光开口的轴向两側。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介电质屏障放电灯,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电极板具有多个第一弯曲辅助孔,分布于该第一电极板的周围,且环绕该些第一透光开口的4圣向两侗J。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介电质屏障放电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线材,其中该第一电极板具有多个供该线材贯穿的穿线孔,且该线材适于使该第一电极紧贴于该外管的该外表面上。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介电质屏障放电灯,其特征在于,该线材为单蕊线材或多蕊线材。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介电质屏障放电灯,其特征在于,该线材为电导线或非电导线。12.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介电质屏障放电灯,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电极板具有多个卡合孔与多个突出部,该些卡合孔位于该第一电极板的一侧,而该些突出部由该第一电极板的另一侧突出,且该些突出部会卡扣于该些卡合孔中,以使该第一电极紧贴于该外管的该外表面上。13.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介电质屏障放电灯,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电极板的一侧与该第一电极板的另一侧焊接,并紧贴于该外管的该外表面上。1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介电质屏障放电灯,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电极板外围被金属线缠绕着,并紧贴于该外管的该外表面上。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电质屏障放电灯,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电极板具有多个规律且等间距排列的第二透光开口,且该些第二透光开口分布于该些第一透光开口的一侧或两对侧。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介电质屏障放电灯,其特征在于,该些第一透光开口与该些第二透光开口为相似形。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介电质屏障放电灯,其特征在于,该些第一透光开口的排列间距为D2,而该些第二透光开口的排列间距为D3,其中D3=D2/n,且n为正整数。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电质屏障放电灯,其特征在于,该第二电极板具有多个规律排列的第三透光开口,且所有放电丝所在的位置会被该第二电极板所覆盖。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电质屏障放电灯,其特征在于,该灯体为一灯管,而该第一电极板配置在该灯管的一外表面上,且该第二电极板置于该灯管内部。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介电质屏障放电灯,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电极板具有多个第一弯曲辅助孔,分布于该第一电极板的周围。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介电质屏障放电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线材,其中该第一电极板具有多个供该线材贯穿的穿线孔,且该线材适于使该第一电极紧贴于该灯管的该外表面上。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介电质屏障放电灯,其特征在于,该线材为单蕊线材或多蕊线材。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介电质屏障放电灯,其特征在于,该线材为电导线或非电导线。24.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介电质屏障放电灯,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电极板具有多个卡合孔与多个突出部,该些卡合孔位于该第一电极板的一侧,而该些突出部由该第一电极板的另一侧突出,且该些突出部会卡扣于该些卡合孔中,以使该第一电极紧贴于该灯管的该外表面上。25.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介电质屏障放电灯,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电极板的一侧与该第一电极板的另一侧焊接,并紧贴于该灯管的该外表面上。26.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介电质屏障放电灯,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电极板外围被金属线缠绕着,并紧贴于该外管的该外表面上。27.根据权利要求3或19所述的介电质屏障放电灯,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电极板具有多个沿着该灯体轴向以等间距排列的第一透光开口与第二透光开口。2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电质屏障放电灯,其特征在于,该灯体为一平面灯体。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介电质屏障放电灯,其特征在于,该平面灯体包括一上基板;一下基板,位于该上基板的下方;以及多个侧壁,连接于该上基板与该下基板之间,其中该第一电极板配置在该上基板的一上表面上,而该第二电极板配置在该下基板的一下表面上。3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电质屏障放电灯,其特征在于,第一透光开口为多边形开口。3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电质屏障放电灯,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电极板的第一透光开口是由蚀刻或冲压加工而成。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电质屏障放电灯,其特征在于,该些第一透光开口包括正三角形开口、正方形开口、正六边形开口、菱形开口或是梯形开口。3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电质屏障放电灯,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电极板与该第二电极板的材质包括铜、铝、镍、铬、金、钼、银、柏、铁、钛、鴒、钴或以上金属的合金。3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电质屏障放电灯,其特征在于,该放电气体包括气态汞、氦气、氖气、氙气、氩气、氪气、氮气、硒化氢气、重氢、氟气、氯气、溴气、碘气或以上两种气体或两种气体以上混合的气体。35.—种电极板,具有多个规律且等间距排列的第一透光开口。36.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电极板,其特征在于,还具有多个第一弯曲辅助孔,分布于该第一电极板的周围,且环绕该些第一透光开口外围。37.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电极板,其特征在于,还具有多个卡合孔与多个突出部,其中该些卡合孔位于该第一电极板的一側,而该些突出部由该第一电极板的另一侧突出,当该第一电极弯曲时,该些突出部适于卡扣于该些卡合孔中。38.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电极板,其特征在于,还具有多个规律且等间距排列的第二透光开口,且该些第二透光开口分布于该些第一透光开口的一侧或两对侧。39.才艮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电极板,其特征在于,该些第一透光开口与该些第二透光开口为相似形。40.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电极板,其特征在于,该些第一透光开口的排列间距为D2,而该些第二透光开口的排列间距为D3,其中D3=D2/n,且n为正整数。41.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电极板,其特征在于,该些第一透光开口与该些第二透光开口为多边形。42.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电极板,其特征在于,该些第一透光开口与该些第二透光开口是由蚀刻或冲压加工而成。全文摘要一种介电质屏障放电灯,其包括一灯体、一第一电极板、一第二电极板与一放电气体。第一电极板配置在灯体上,且第一电极板具有多个规律且等间距排列的第一透光开口。而第二电极板配置在灯体上,且第二电极板与第一电极板电性绝缘。放电气体配置在灯体内,且位于第一电极板与第二电极板之间。当施加一偏压在第一电极板与第二电极板之间时,灯体内会产生多个等间距排列的放电丝,且所有放电丝所在的位置会被第一电极板所覆盖。上述的第一电极的设计可以有效地提升介电质屏障放电灯的发光效率。文档编号H01J61/30GK101106058SQ20061010152公开日2008年1月16日申请日期2006年7月12日优先权日2006年7月12日发明者陈俊沐,魏碧玉申请人: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