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96307阅读:10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背光模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 一 种背光模组,尤其涉及 一 种直下式背光模组(Direct TypeBacklight Module)。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显示器的技术也不断地发展,轻薄的平面显示器(FlatPanel Display,FPD)逐渐取代传统厚重的阴极映像管显示器(Cathode RayTube,CRT)。常见的平 面显示器包含等离子显示器(Plasma Display Panel,PDP)与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 LCD),其皆可广泛的应用在个人数字助理、笔记型计算机、移动电话与电视等。
以液晶显示器为例,液晶显示器包含一液晶面板及一背光模组。液晶面板是由两 片透明基板及配置于此二透明基板间的一液晶层所构成,而背光模组则是用以提供此液 晶面板所需的光源,以使液晶显示器达到显示的效果。 一般来说,背光模组可分为直下式 (Direct Type)与侧边入光式(Side IncidentType)两种,其中直下式背光模组通常用于较 大尺寸的液晶显示器中,而侧边入光式背光模组通常用于较小尺寸的液晶显示器中。
由于目前液晶显示器已朝向大尺寸发展,所以大都采用直下式背光模组。现有直 下式背光模组中是利用支撑架将灯管固定在底板上,而支撑架本身则是直接经由双面胶黏 附固定于底板上,所以当单一灯管需要更换时,要先拆卸在灯管上方的扩散板与光学膜才 能进行灯管的更换作业。此外,除了灯管的拆卸或是组装上的不方便外,还很容易会因为灯 管产生的高温而使胶质产生黏性降低的现象,或是因为在长时间使用之后造成支撑架及灯 管之间松脱而影响背光模组的可靠度。 此外,现有直下式背光模组的支撑架与顶针是分开落于底板不同位置,此设计会 减少反射片反射灯管光线的面积,而降低背光均齐度。顺带一提的是,直下式背光模组的光 源通常采用冷阴极荧光灯管(Cold CathodeFluorescence Lamp, CCFL),然而由于冷阴极荧 光灯管体积较大,且灯管是属于易碎的材质,加上在液晶显示装置日趋大型化的发展下,灯 管长度动辄达500 800mm长,因此对灯管提供良好的固定效果及更方便的组装/拆卸支 架结构是背光模组制作上极重要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其可增加反射片反射灯管光线的面积,而增加背光均 匀度,并能易于组装及快速拆卸。 本发明提供另一种背光模组,其可对灯管提供良好的固定效果。 本发明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其包括一框架、多个灯管、一扩散板以及多个支撑结
构。框架具有一底板。灯管配置于框架内,扩散板设置于灯管的上方。支撑结构配置于底
板上。每一支撑结构包括一第一底材、至少一灯管支撑部、一第二底材、至少一灯管固定部
以及至少一顶针。灯管支撑部配置于第一底材上,第二底材邻接第一底材。灯管固定部配
置于第二底材上,其中每一灯管支撑部对应一个灯管固定部设置,用以支撑且固定这些灯管的其中之一。顶针设置于第一底材或是第二底材上,用以支撑扩散板。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上述每一支撑结构的第一底材与第二底材之间还包括有一
滑轨结构。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上述每一支撑结构更包括至少一固定构件,其设置于第一
底材与第二底材之间。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上述固定构件包括一凸出部以及一凹陷部,其分别设置于
第一底材与第二底材的侧表面。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上述框架的底板更包括至少一开口,以及每一支撑结构还 包括至少一扣合件,其设置于第一底材或是第二底材的底部,并且从底板的开口处凸出底 板。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上述背光模组还包括一黏合层,其配置于底板与支撑结构 之间。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上述框架的底板还包括至少一开口,以及每一支撑结构还 包括至少一移动片,其设置于第一底材或是第二底材的底部,并且从底板的开口处凸出底 板。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上述框架的底板还包括至少一第一开口以及至少一第二开 口,以及每一支撑结构还包括至少一扣合件及至少一移动片。扣合件设置于第一底材与第 二底材其中之一的底部,并且从底板的开口处凸出底板而扣在底板上。移动片设置于第一 底材与第二底材另一的底部,并且从底板的开口处凸出底板。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上述背光模组还包括多个光学膜配置于扩散板的上方。
本发明提供另一种背光模组,其包括一框架、多个灯管、一扩散板以及多个支撑结 构。框架具有一底板。灯管配置于框架内,扩散板设置于灯管的上方。支撑结构配置于底 板上,其中每一支撑结构包括一第一底材、至少一灯管支撑部、一第二底材、至少一灯管固 定部、一第三底材以及至少一顶针。灯管支撑部配置于第一底材上,灯管固定部配置于第二 底材上,其中每一灯管支撑部对应一个灯管固定部设置,用以支撑且固定这些灯管之其中 之一。第三底材位于第一底材以及第二底材之间,且第三底材与第一与第二底材邻接。顶 针设置于第三底材上,用以支撑扩散板。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上述每一支撑结构的第一底材与第三底材之间还包括有一 第一滑轨结构,第二底材与三底材之间还包括有一第二滑轨结构。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上述每一支撑结构更包括至少一固定构件,其设置于第一 底材与第三底材之间以及第二底材与第三底材之间。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上述固定构件包括一凸出部以及一凹陷部,其分别设置于 第一底材与第三底材的侧表面,以及第二底材与第三底材的侧表面。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上述框架之底板还包括至少一开口,以及每一支撑结构还 包括至少一扣合件,其设置于第一底材或是第二底材的底部,并且从底板的开口处凸出底 板。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上述背光模组还包括一黏合层,其配置于底板与支撑结构 之间。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上述框架的底板还包括至少一开口,以及每一支撑结构还包括至少一移动片,其设置于第一底材或是第二底材的底部,并且从底板的开口处凸出底 板。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上述框架的底板还包括至少一第一开口以及至少一第二开 口,以及每一支撑结构更包括至少一扣合件及至少一移动片。扣合件设置于第一底材与第 二底材其中之一的底部,并且从底板的开口处凸出底板而扣在底板上。移动片设置于第一 底材与第二底材另一的底部,并且从底板的开口处凸出底板。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上述背光模组还包括多个光学膜,其配置于扩散板的上方。
本发明因采用将顶针、灯管支撑部或灯管固定部与底材(第一底材或是第二底 材)做成一体成型的支撑结构,与现有支撑架与顶针是分开落于底板不同位置相比较,除 了能将现有支撑架与顶针两底材所占面积有效的降低,以增加反射片再利用光线的面积来 增加背光均匀度外,还因为支撑结构是利用模具开模做成一体成型的结构,而降低支撑结 构的制造成本。此外,在本发明中因利用扣合件与移动片的结构来组装支撑结构,除了能让 支撑结构更稳固地与底板结合外,此灯管的固定方式为外部控制,所以当单一灯管需更换 时,不需拆卸扩散板与光学膜即可进行灯管更换作业,因此支撑结构能更容易地组装与快 速地拆卸以进行灯管的维修。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 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图1A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一种背光模组的示意图;图IB为图1A背光模组去除扩散板与光学膜后的示意图;图2A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支撑结构的示意图;图2B为图2A支撑结构开启的示意图;图3A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支撑结构固定于底板的示意图;图3B为图3A支撑结构与底板的分解示意图;图4A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支撑结构固定于底板上的示意4B为图4A底板上的支撑结构开启的示意图;图5A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支撑结构固定于底板的示意图;图5B为图5A支撑结构与底板的分解示意图;图6A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支撑结构固定于底板上的示意6B为图6A底板上的支撑结构开启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图1A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示意图,图1B为图1A背光模组去除扩散板 与光学膜之后的示意图。请同时参考图1A与图1B,本实施例的背光模组100为直下式背光 模组100,其可应用于显示器例如液晶显示器内,其包括一框架110、多个灯管120、一扩散 板130、多个支撑结构140以及多个光学膜160。框架110具有一底板110a,而灯管120配 置于框架110内。扩散板130设置于灯管120的上方,而光学膜160配置于扩散板130的 上方。支撑结构140配置于底板110a上,用以支撑灯管120与扩散板130。
详细而言,扩散板130设置于灯管120上方,其作用在于改善灯管120所提供的面光源的分布,使得出光较为均匀。此外,扩散板130上还配置光学膜片160,一般而言,光学膜片160可以包括菱镜片、扩散片、集光片、保护片或其它膜片,以进一步优化出光效果。
更进一步来说,在本实施例中,支撑结构140是用来支撑灯管120,以防止灯管120下垂与避免灯管120撞击底板110a而破裂。此外,支撑结构140亦可用来支撑扩散板130,以抑制扩散板130与扩散板130上的光学膜160的翘曲与变形,有助于改善背光模组100的出光质量。以下将利用五个不同的实施例来说明支撑结构140。
第一实施例 图2A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支撑结构的示意图。请参考图2A,在第一实施例中,每一支撑结构140包括一第一底材142a、至少一灯管支撑部144、一第二底材142b、至少一灯管固定部145以及至少一顶针146。灯管支撑部144配置于第一底材142a上,第二底材142b邻接第一底材142a。灯管固定部145配置于第二底材142b上,其中每一灯管支撑部144对应一个灯管固定部145设置,用以支撑且固定其中一灯管120。顶针146设置于第一底材142a或是第二底材142b上(图式2A是以顶针146设置于第一底材142a上为例来说明的),且顶针146用以支撑扩散板130 (请参考图1A)。 进一步而言,请同时参考图1A与图2A,顶针146材质可以是金属或是塑料,而顶针146的形状可以是圆柱状或圆锥状,用以支撑扩散板130以抑制扩散板130与扩散板130上的光学膜160的翘曲与变形。因此,在高温的环境下,扩散板130与光学膜160的变形量能够縮小,以降低显示不均(displaymura)的现象。 图2B为图2A支撑结构开启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每一支撑结构140的第一底材142a与第二底材142b之间更包括有一滑轨结构143a,所以当进行灯管120的组装时,可先将灯管120置入第一底材142a上的灯管支撑部144,然后将第二底材142b藉由滑轨结构143a滑入第一底材142a内,且利用第二底材142b上的灯管固定部145将灯管120固定于支撑结构140上。 详细而言,在本实施例中,滑轨结构143a的设计是在第一底材142a的一侧表面设计有一凸出平面,例如L型结构,而第二底材142b则是以一厚平面滑设于第一底材142a的凸出平面上。所以,当单一灯管120需要更换时,只需将第二底材142b利用滑轨结构143a滑退出第一底材142a夕卜,就能使支撑结构140呈现开启状态,便可进行灯管120的更换作业。因此,本实施例能让支撑结构140更容易地组装与快速地拆卸以进行灯管120的维修。
值得一提的是,本发明并不限定第一底材142a与第二底材142b的形态与固定方式,虽然此处所提及的第一底材142a与第二底材142b具体化为L型与一厚平面利用滑轨卡合方式的搭配,但已知的其它能达到同等定位固定效果的结构设计,仍属于本发明可采用的技术方案,不脱离本发明所欲保护的范围。
第二实施例 图3A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支撑结构固定于底板的示意图,图3B为图3A支撑结构与底板的分解示意图。请同时参考图3A与图3B,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相似,其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每一支撑结构140更包括至少一固定构件147,其设置于第一底材142a与第二底材142b之间。固定构件147包括一凸出部147a与一凹陷部147b,凸出部147a设置于第一底材142a的侧表面,而凹陷部147b设置于第二底材142b的侧表面。
请再同时参考图3A与3B,当进行灯管120的组装时,先将灯管120置入灯管支撑部144,然后将第一底材142a上灯管支撑部144的侧边凸出部147a沿着箭头方向插置于第二底材142b上灯管固定部145的侧边凹陷部147b内,然后将整个支撑结构140固定于底板110a上。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背光模组100更可以包括一黏合层150,其配置于底板110a与支撑结构140之间,用以将支撑结构140固定于底板110a上,且灯管120也经由支撑结构140固定于底板110a上。此外,灯管固定部145有效的限制且固定灯管支撑部144上的灯管120,而黏合层150也使支撑结构140能稳定且牢固的固定于底板110a上,所以本实施例可以达到使灯管120能有良好的固定效果。 更进一步来说,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底材142a的一侧表面有一凸出平面,例如L型结构,第二底材142b与第一底材142a为互补的结构,其可卡合于第一底材142a的凸出平面上,例如倒L型结构。值得一提的是,本发明并不限定第一底材142a与第二底材142b的形态与固定方式,虽然此处所提及的第一底材142a与第二底材142b具体化为L型与倒L型利用卡合方式的搭配,但已知的其它能达到同等定位固定效果的结构设计,仍属于本发明可采用的技术方案,不脱离本发明所欲保护的范围。
第三实施例 图4A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支撑结构固定于底板上的示意图。请参考图4A,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相似,其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底板110a更包括至少一第一开口 112a及至少一第二开口 112b,且每一支撑结构140更包括至少一扣合件148及至少一移动片149。扣合件148设置于第一底材142a与第二底材142b其中之一的底部(图式4A是以扣合件148设置于第一底材142a上为例来说明的),并且从底板110a的第一开口112a处凸出底板110a而扣在底板110a上。移动片149设置于第一底材142a与第二底材142b另一的底部(图式4A是以移动片149设置于第二底材142b上为例来说明的),并且从底板110a的第二开口 112b处凸出底板110a。 图4B为图4A底板上的支撑结构开启的示意图。请同时参考图4A与图4B,当进行灯管120的组装时,可先将灯管120置入第一底材142a上的灯管支撑部144,然后将第二底材142b藉由滑轨结构143a滑入第一底材142a内,且利用第二底材142b上的灯管固定部145将灯管120固定于支撑结构140上,然后将整个的支撑结构140固定于底板110a上。
详细而言,当支撑结构140固定于底板110a上时,扣合件148会从底板110a的第一开口 112a处凸出底板110a而扣在底板110a上,而移动片149会从底板110a的第二开口 112b处凸出底板110a。在本实施例中,因利用扣合件148与移动片149的卡扣结构方式,可使灯管120经由支撑结构140牢牢地固定于底板110a上,使得灯管120能有良好的固定效果。 此外,本实施例的灯管120的支撑结构140为外部控制,所以当单一灯管120需更换时,只需拨动移动片149就能使支撑结构140呈现开启状态,便可进行灯管120的更换作业,因此使支撑结构140能更容易地组装与快速地拆卸以方便灯管120的维修。
第四实施例 图5A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支撑结构固定于底板的示意图。本实施例与第二实施例相似,其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每一支撑结构140包括一第一底材142a、至少一灯管支撑部144、一第二底材142b、至少一灯管固定部145、一第三底材142c以及至少一顶针146。灯管支撑部144配置于第一底材142a上,灯管固定部145配置于第二底材142b上,其中每一灯管支撑部144对应一个灯管固定部145设置,用以支撑且固定其中一灯管120。第三底材142c位于第一底材142a以及第二底材142b之间,且第三底材142c与第一底材142a与第二底材142b邻接。顶针146设置于第三底材142c上,且顶针146是用以支撑扩散板130(请参考图1A)。 图5B为图5A支撑结构与底板的分解示意图。请参考图5B,在第四实施例中,每一支撑结构140更包括至少一固定构件147,其设置于第一底材142a与第三底材142c以及第二底材142b与第三底材142c之间。固定构件147包括一凸出部147a与一凹陷部147b,凸出部147a设置于第一底材142a与第二底材142b的侧表面,而凹陷部147b设置于第三底材142c的两侧表面。 更进一步来说,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底材142a的一侧表面有一凸出平面,例如L型结构,第二底材142b的一侧表面有一凹入平面,例如倒L型结构,而第三底材142c与第一底材142a和第二底材142b皆为互补的结构,其可卡合于第一底材142a的凸出平面上与第二底材142b的凹入平面。值得一提的是,本发明并不限定第一底材142a、第二底材142b及第三底材142c的形态与固定方式,虽然此处所提及的第一底材142a、第二底材142b及第三底材142c具体化为L型与倒L型利用卡合方式的搭配,但已知的其它能达到同等定位固定效果的结构设计,仍属于本发明可采用的技术方案,不脱离本发明所欲保护的范围。
请同时参考图5A与5B,当进行灯管120的组装时,先将第一底材142a上灯管支撑部144的侧边凸出部147a插置于第三底材142c —侧表面的凹陷部147b,将灯管120至入灯管支撑部144,然后再将第三底材142c另一侧表面的凹陷部147b插置于第二底材142b上灯管固定部145的侧边凸出部147a内,然后将整个支撑结构140固定于底板110a上。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背光模组100更可以包括一黏合层150,其配置于底板110a与支撑结构140之间,用以将支撑结构140固定于底板110a上,且灯管120也经由支撑结构140固定于底板110a上。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比第二实施例多了一第三底材142c,使得支撑结构140的底
面积变的更大,进而增加了支撑结构140的结构强度。本实施例的支撑结构140,其可应用
于支撑大尺寸液晶显示器的扩散板130及光学膜160,也适于支撑较长的灯管120。此外,
灯管固定部145能有效的限制且固定灯管支撑部144上的灯管120,而黏合层150也使支撑
结构140能稳定且牢固的固定于底板110a上,所以本实施例可以达到使灯管120能有良好
的固定效果。 第五实施例 图6A是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支撑结构固定于底板上的示意图。请参考图6A,本实施例与第四实施例相似,其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底板110更包括至少一第一开口112a及至少一第二开口 112b,且每一支撑结构140更包括至少一扣合件148及至少一移动片149。扣合件148设置于第一底材142a与第二底材142b其中之一的底部(图式6A是以扣合件148设置于第一底材142a上为例来说明的),并且从底板110a的第一开口 112a处凸出底板110a而扣在底板110a上。移动片149设置于第一底材142a与第二底材142b另一的底部(图式6A是以移动件149设置于第二底材142b上为例来说明的),并且从底板110a的第二开口 112b处凸出底板110a。 详细而言,在本实施例中,每一支撑结构140的第一底材142a与第三底材142c之间更包括有一第一滑轨结构143b,第二底材142b与第三底材142c之间更包括有一第二滑轨结构143c。所以当进行灯管120的组装时,可先将灯管120置入第一底材142a上的灯管支撑部144,然后将第三底材142c藉由第一滑轨结构143b滑入第一底材142a内,再将第二底材142b藉由滑轨结构143a滑入已组好的第一底材142a与第三底材142c内,且利用第二底材142b上的灯管固定部145将灯管120固定于支撑结构140上,然后将整个的支撑结构140固定于底板110a上。 更进一步来说,当支撑结构140固定于底板110a上时,扣合件148会从底板110a的第一开口 112a处凸出底板110a而扣在底板110a上,而移动片149会从底板110a的第二开口 112b处凸出底板110a。在本实施例中,因利用这种卡扣结构的方式,可使灯管120经由支撑结构140牢牢地固定于底板110a上,使得灯管120能有良好的固定效果。
图6B为图6A底板上的支撑结构开启的示意图。请同时参考图6A与图6B,由于本实施例的灯管120的支撑结构140为外部控制,所以当单一灯管120需更换时,只需拨动移动片149就能使支撑结构140呈现开启状态,便可进行灯管120的更换作业,因此使支撑结构140能更容易地组装与快速地拆卸。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比第三实施例多了一第三底材142c,使得支撑结构140的底面积变得更大,进而增加了支撑结构140的结构强度。本实施例的支撑结构140,其可应用于支撑大尺寸液晶显示器的扩散板130及光学膜160,也适于支撑较长的灯管120。
综上所述,本发明至少具有下列特征与优点 (1)藉由支撑结构的灯管支撑部与灯管固定部,用以固定灯管,其中仅需藉由简单的固定构件或是卡合件与移动片,便可将灯管牢靠地固定在支撑结构上,因此在组装上较为便利,且利于重工。 (2)同一支撑结构可固定多个灯管,并可改变灯管支撑部与灯管固定部的数量,或是改变支撑结构的底材数量,以因应液晶显示器尺寸的大型化。 (3)支撑结构的第一底材、灯管支撑部与顶针或是第二底材、灯管固定部与顶针,皆利用模具开模做成一体成型的结构,如此可以有效增加反射片再利用光线的面积来增加背光均齐度,有助于改善背光模组的出光质量,且还能降低制造成本。 (4)在支撑结构上配置顶针,用以支撑扩散板与光学膜,以抑制扩散板与扩散板上的光学膜的翘曲与变形,如此有助于改善背光模组的出光质量。 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更动与润饰,故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以申请专利范围所界定的为准。
权利要求
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框架,其具有一底板;多个灯管,配置于所述框架内;一扩散板,设置于该些灯管的上方;以及多个支撑结构,配置于所述底板上,其中每一支撑结构包括一第一底材;至少一灯管支撑部,配置于所述第一底材上;一第二底材,其邻接所述第一底材;至少一灯管固定部,配置于所述第二底材上,其中每一灯管支撑部对应一个灯管固定部设置,用以支撑且固定该些灯管的其中的一个;以及至少一顶针,设置于该第一底材或是该第二底材上,用以支撑所述扩散板。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每一支撑结构的所述第一底材与所述 第二底材之间还包括有一滑轨结构。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每一支撑结构还包括至少一固定构件, 设置于所述第一底材与所述第二底材之间。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构件包括一凸出部以及一凹 陷部,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底材与所述第二底材的侧表面。
5.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的底板还包括至少一开口 ;以及每一支撑结构还包括至少一扣合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底材或是所述第二底材的底部, 并且从所述底板的所述开口处凸出所述底板。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黏合层,配置于所述底板与所 述支撑结构之间。
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其中 所述框架的该底板还包括至少一开口 ;以及每一支撑结构还包括至少一移动片,设置于所述第一底材或是所述第二底材的底部, 并且从所述底板的所述开口处凸出所述底板。
8.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其中 所述框架的所述底板还包括至少一第一开口以及至少一第二开口 ;以及 每一支撑结构还包括至少一扣合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底材与所述第二底材其中之一的底部,并且从所述底 板的所述开口处凸出所述底板而扣在所述底板上;至少一移动片,设置于所述第一底材与所述第二底材另一的底部,并且从所述底板的 所述开口处凸出所述底板。
9.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光学膜,配置于所述扩散板 的上方。
10. —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框架,其具有一底板; 多个灯管,配置于所述框架内;一扩散板,设置于该些灯管的上方;以及多个支撑结构,配置于所述底板上,其中每一支撑结构包括 一第一底材;至少一灯管支撑部,配置于所述第一底材上; 一第二底材;至少一灯管固定部,配置于所述第二底材上,其中每一灯管支撑部对应一个灯管固定 部设置,用以支撑且固定所述些灯管之其中的一个;一第三底材,位于所述第一底材以及所述第二底材之间,且所述第三底材与所述第一 与第二底材邻接;以及至少一顶针,设置于所述第三底材上,用以支撑所述扩散板。
11. 如权利要求io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其中每一支撑结构的所述第一底材与所述第三底材之间更包括有一第一滑轨结构,所述第二底材与所述三底材之间更包括有 一第二滑轨结构。
12. 如权利要求IO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每一支撑结构更包括至少一固定构 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底材与所述第三底材之间以及所述第二底材与所述第三底材之间。
13.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构件包括一凸出部以及一 凹陷部,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底材与所述第三底材的侧表面,以及所述第二底材与所述第 三底材的侧表面。
14. 如权利要求IO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之所述底板更包括至少一 开口 ;以及每一支撑结构更包括至少一扣合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底材或是所述第二底材的底部, 并且从所述底板的所述开口处凸出所述底板。
15. 如权利要求IO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一黏合层,配置于所述底板与 所述支撑结构之间。
16. 如权利要求IO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其中 所述框架的所述底板还包括至少一开口 ;以及每一支撑结构还包括至少一移动片,设置于所述第一底材或是所述第二底材的底部, 并且从所述底板的所述开口处凸出所述底板。
17.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其中 所述框架的所述底板还包括至少一第一开口以及至少一第二开口 ;以及 每一支撑结构还包括至少一扣合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底材与所述第二底材其中之一的底部,并且从所述底 板的所述开口处凸出所述底板而扣在所述底板上;至少一移动片,设置于所述第一底材与所述第二底材另一的底部,并且从所述底板的 所述开口处凸出所述底板。
18. 如权利要求IO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光学膜,配置于所述扩散 板的上方。
全文摘要
一种背光模组,其包括一框架、多个灯管、一扩散板以及多个支撑结构。框架具有一底板,灯管配置于框架内。扩散板设置于灯管的上方。支撑结构配置于底板上,用以支撑灯管与扩散板。每一支撑结构包括一第一底材、至少一灯管支撑部、一第二底材、至少一灯管固定部以及至少一顶针。灯管支撑部配置于第一底材上,第二底材邻接第一底材。灯管固定部配置于第二底材上,其中每一灯管支撑部对应一个灯管固定部设置,用以支撑且固定其中一灯管。顶针设置于第一底材或是第二底材上,用以支撑扩散板。
文档编号F21V17/00GK101725927SQ200810201150
公开日2010年6月9日 申请日期2008年10月14日 优先权日2008年10月14日
发明者傅肇垣, 江政升, 谢忠志 申请人:华映视讯(吴江)有限公司;中华映管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