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07420阅读:10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背光模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背光模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背光模组,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其胶框与背板采 用滑动式定位配合结构的直下式背光模组。背景技术
直下式背光模组已成为目前搭配大型液晶显示器,例如液晶电视,的技 术主流,直下式背光模组的性能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液晶显示器的品质。一 般而言,直下式背光模组包含有背板、位于背板上方的反射板、设置于反射 板上方的若干个灯管、位于灯管上方的扩散板与光学薄膜、以及组装于背板 外围的胶框等,通过胶框与背板的相互扣合可将位于背板上的所有构件均固 定于一起而组成一完整的背光模组。
现有的背光模组的胶框与背板的卡合结构多设计为卡勾式定位。请参阅
图1A与图1B所示的现有技术中胶框与背板的配合结构示意图,其中在背板90 的两长边91、 92及两短边93、 94上均形成有多个定位孔910、 920、 930、 940, 而在上胶框80的两长框边81、 82及一短框边83的内侧对应位置上则设有多个 定位凸台810、 830。现有的背光模组还包含有一下胶框,其与上胶框80共同 构成背光模组中的胶框,由于下胶框的结构与上胶框完全相同,只是组装方 向不同,因此在图式中并未显示出来。在组装时,将上胶框80与下胶框的定 位凸台810、 830卡入背板90上的相库定位孔910、 920中,通过定位凸台810、 830与定位孔910、 920的配合以达到将上胶框80与下胶框锁固于背板90上的目 的。
上述现有的胶框与背板的卡合结构存在有许多缺陷,例如在组装时, 作业人员需要确保每一个定位凸台均己卡入定位孔,若有一个或数个定位凸 台未能正确地卡入定位孔,就必须要重复作业,这样就会造成工时的浪费。 再者,在拆卸时,作业人员需要个别地拆除每一个卡合于定位孔内的定位凸 台,才能将胶框与背板分离开。但是,为能保证胶框与背板之间具有稳定而 牢固的卡合状态,因此定位凸台与定位孔的配合尺寸通常会被设计得非常紧 密,因此使得其拆卸作业极为费时费力,极为不便且十分困难。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式的背光模组,其胶框与背板间的卡合方式可 以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包含有一胶框及一背板, 胶框与背板采用滑动式的定位配合结构,不但定位效果稳固,而且安装拆卸 均十分便捷,从而确保该背光模组的组装品质及组装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目的和优点可以从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技术特征中得 到进一步的了解。
为达上述的目的或是其它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背 光模组,包含 一背板及一第一胶框,其中背板包含相对设置的第一及第 二侧壁,以及相对设置的第三及第四侧壁。第一侧壁上设置有一定位孔;第 四侧壁沿着一第一方向延伸,而第一侧壁则沿着一不平行于第一方向的第二 方向延伸,在第四侧壁上设置有一第一导向槽,第一导向槽包含至少一第一 区段,且第一导向槽的第一区段沿着第一方向延伸。第一胶框包含 一第一 框边,以及相对设置的第二及第三框边。第一框边对应于背板的第一侧壁, 在第一框边上设置有一弹性定位挡块,弹性定位挡块可沿着第一方向插入并 卡合于第一侧壁的定位孔。第二及第三框边分别对应于背板的第三及第四侧 壁,在第三框边上设置有一滑动定位挡块,滑动定位挡块包含有一颈部及一 头部,颈部自第三框边突伸出,并可插入该第一导向槽的第一区段内,并且 在第一区段内沿着第一方向滑动。第一导向槽的第一区段在沿着一不平行于 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的第三方向上具有一高度,而且滑动定位挡块在第三方 向上也具有一高度,滑动定位挡块的高度等于第一导向槽的第一区段的高度。 滑动定位挡块的颈部具有一自由末端,头部自颈部的自由末端延伸而出,头 部包含至少一侧向末端部位,当滑动定位挡块的颈部插入至第一导向槽的第 一区段内时,侧向末端部位卡合于第四侧壁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滑动定位挡块的头部的侧向末端部位 沿着第二方向而与第二或第三框边相距一间距,且其中第三或第四侧壁具有 一沿着第二方向的厚度,其厚度大致上等于滑动定位挡块的头部与第二或第 三框边的间距,以使其得头部的侧向末端部位可接触而啮合至第三或第四侧 壁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滑动定位挡块的颈部及头部均具有一
沿着第一方向测得的宽度,而第一或第二导向槽的第二区段则具有一沿着第 一方向测得的宽度,其宽度大致上等于滑动定位挡块的头部及颈部的宽度, 可供滑动定位挡块的颈部插入第二区段内且头部穿过该第二区段。滑动定位 挡块可沿着第二区段滑动至该第一区段处,以供进一步滑入并卡合于第一区 段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滑动定位挡块的头部具有二侧向末端 部位,这两个侧向末端分别自颈部的自由末端沿相反方向突伸而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弹性定位挡块包含有一支撑部,其自 第一或第二胶框的第一框边突出,可插入至背板的第一或第二侧壁上的定位 孔内。该支撑部具有一自由末端,形成一卡合部,可在支撑部插入定位孔内 时,穿出该定位孔而卡合于第一或第二侧壁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弹性定位挡块的卡合部具有大于定位 孔的截面尺寸,且可以弹性变形,以供在受压变形下穿过定位孔,并可依其 弹性回复原有尺寸而卡合于第一或第二侧壁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弹性定位挡块的卡合包含有至少一弹 性臂,其自支撑部的自由末端倾斜向外并朝向背板的第一或第二侧壁延伸, 以提供弹性变形,供弹性定位挡块穿过定位孔,且其自由末端可在回复原状 下卡合于第一或第二侧壁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弹性定位挡块的卡合部包含有二弹性 臂,分别沿着相反的方向自支撑部的自由末端倾斜向外并朝向背板的第一或 第二侧壁延伸,以提供弹性变形,供弹性定位挡块穿过定位孔,且这两个弹 性臂的自由末端可在回复原状下卡合于第一或第二侧壁上。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在背板的第一、第二侧壁上设置定位孔, 并在第一、第二胶框的第一框边上设置与定位孔相配合的弹性定位挡块,通 过这种方式可在X轴方向上固定住第一、第二胶框。另外,本实用新型的背 光模组还在背板的第三侧壁及第四侧壁上设置第一导向槽及第二导向槽,用 以将第一胶框的滑动定位挡块卡合固定于这些导向槽的第一区段内,通过这
种方式可在Y轴方向和Z轴方向上固定第一、第二胶框。因此,背光模组可以 达到对第一、第二胶框进行全方位固定的效果,而且胶框与背板间的组装及 拆卸均极为简易及方便,可有效提高组装生产效率,并确保背光模组的组装 品质。


图1A是现有背光模组的上胶框与背板组合后,从其中一方向观看所得的 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B是现有背光模组的上胶框与背板组合后,从另一方向观看所得的立 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依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第一胶框、第二胶框及背板 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依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背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依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第一胶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依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第一胶框上的弹性定位挡
块与背板上的定位孔相配合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6是依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第一胶框的滑动定位挡块
与背板上的导向槽相配合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各实施例的说明是参考附加的图式,用以例示本实用新型可用以实 施的特定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J、 「后」、「左」、「右」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 是用来说明,而非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
图2至图6显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的背光模组,其在图中 以参考编号l加以标示。背光模组1包含有一背板10、 一第一胶框20及一第二 胶框30。
背板IO包含有一背板本体IOO,其在本实施例中为一矩形板体,具有二相 对且平行的长边及二相对且平行的短边(均未标号),长边与短边大致上垂直, 但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也可配合特定的需求而为其它的形状。背板IO 包含有一第一侧壁11及一第二侧壁12,分别自其二短边上延伸而出且大致上 垂直于背板本体IOO,背板10另包含有一第三侧壁13及一第四侧壁14,分别自 其二长边延伸出且大致上垂直于背板本体IOO。在本实施例中,由于背板本体 IOO是矩形板体,因此第一及第二侧壁ll、 12是大致上互相平行且相对,第三 及第四侧壁B、 14是大致上互相平行且相对,且第一、第二侧壁ll、 12是大 致上垂直于第三、第四侧壁13、 14。换句话来讲,在本实施例中,位于背板 本体100的长边上的第三及第四侧壁13、 14是沿着一预定的第一方向(即图式
中X轴方向)延伸,而位于背板本体100的短边上的第一及第二侧壁11、 12则 是沿着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即图式中Y轴方向),而此第一方向及第 二方向定义出背板本体100的平面;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侧壁ll、 12、 13、 14自背板本体100垂直延伸而出,而其延伸方向即为与背板本体100垂直的法 线方向(下文中称为第三方向)。但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第二侧壁ll、 12 与第三、第四侧壁13、 14间的夹角不以直角为限,也可为其它合适的角度。
第一侧壁11与第二侧壁12上设有多个长方形的定位孔110、 120,这些定 位孔IIO、 120沿着前述的第二方向配设于第一及第二侧壁11、 12上,且每一 长方形定位孔110、 120的长边均大致上平行于第二方向。
第三侧壁13上设有多个第一导向槽15及第二导向槽16,沿着第一方向间 隔配置于第三侧壁13上,且第一导向槽15的配置与第二导向槽16的配置对称 于第三侧壁13的中心点。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向槽15位于第三侧壁13中较 靠近于第一侧壁ll的一侧,而第二导向槽16则较靠近于第二侧壁12。透过第 一及第二导向槽15、 16的分别设置于第三侧壁13的二侧且呈对称设置,如图3 所示,可有助于沿着二相对的方向将第一胶框20及第二胶框30组装自背板10 上,此将在下文中进一步说明。但可以理解的是,就达成相对设置第一胶框 20及第二胶框30的效果而言,第一导向槽15及第二导向槽16并非一定要呈完 全对称的配置,而是可采用任何相对设置的形式即可,例如二者在第三方向 上的位置可以上下错开,或者各第一导向槽15间的间距及各第二导向槽16间 的间距也可采用不同的问距。
第一及第二导向槽15、 16均包含有二区段,也即每一导向槽15、 16均包 含有一第一区段151、 161及一第二区段150、 160,两个区段是沿着不同方向 延伸,而在两个区段之间具有一非180度的夹角。在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导 向槽15的第二区段150为沿着第三方向开设于第三侧壁13上的长槽孔,具有较 靠近于背板本体100的下方末端及与其相对的上方末端,而第一区段151则为 沿着第一方向开设于第三侧壁13上的长槽孔,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二者大致 上互相垂直,且二者互相连通而构成该第一导向槽15。另外,在所示的实施 例中,第一区段151是自第二区段150的下方末端或邻近于该下方末端之处朝 向第三侧壁13的中心点的方向延伸而出。
第二导向槽16是与第一导向槽15呈对称设置,因此在此实施例中,第二 导向槽16的第二区段160也是沿着第三方向设置于第三侧壁13上,而具有一靠
近于背板本体100的下方末端及一与其相对的上方末端。第二导向槽16的第一 区段161是沿着第一方向自第二区段160的下方末端或邻近于该下方末端之处 朝向第三侧壁13的中心点延伸而出。换句话讲,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向槽 15的第二区段150及第二导向槽16的第二区段160是大致上互相平行且平行于 第三方向,而第一导向槽15的第一区段151及第二导向槽16的第一区段161则 是沿着第一方向且互相相对延伸。
可以理解是的,第一区段151、 161与第二区段150、 160间的夹角并不一 定要为直角,也可为其它不同的角度。
在实施例中,第四侧壁14的结构与第三侧壁13相同,也即第四侧壁14上 也以对称方式设置有多个沿着第一方向配置的第一导向槽17及第二导向槽 18,分别位于第四侧壁14的中心点二侧较靠近于第一侧壁11及第二侧壁12的 部位上,如图3中所示。第四侧壁14的第一导向槽17及第二导向槽18均包含第 一区段171、 181及第二区段170、 180。在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第二导向 槽17、 18的第二区段170、 180是大致上平互相平行且平行于第三方向,且每 一第二区段170、 180均具有一靠近于背板本体100的下方末端及一与其相对的 上方末端。第一、第二导向槽17、 18的第一区段171、 181是从各自的第二区 段170、 180的下方末端沿着第一方向相对延伸。
参阅图2及图4,第一胶框20具有一第一框边21、 一第二框边22及一第三 框边23,分别对应于背板10的第一侧壁11、第三侧壁13、第四侧壁14,在第 一胶框20组合于背板10上时,第一框边21、第二框边22、第三框边23分别环 绕于背板10的第一侧壁11、第三侧壁13、第四侧壁14的外侧外围。由于在所 示的实施例中,背板10的第三侧壁13及第四侧壁14是大致上垂直于第一侧壁 11 ,因此第一胶框20的第二框边22及第三框边23也是大致上垂直于第一框边 21。
另外,在所示的实施例中,由于背板10为一对称的结构,因此根据此实 施例,第二胶框30的结构与第一胶框20类似,也具有第一框边31、第二框边 32及第三框边33,分别对应于背板10的第二侧壁12、第四侧壁14、第三侧壁 13,而在第二胶框30组合于背板10上时,第二胶框30的第一框边31、第二框 边32、第三框边33分别环绕于背板10的第二侧壁12、第四侧壁14、第三侧壁 14的外侧外围。同样的,基于背板10的第三侧壁13及第四侧壁14是大致上垂 直于第二侧壁12,因此第二胶框30的第三框边33及第二框边32也是大致上垂
由于第二胶框30的结构与第一胶框20的结构类似,因此为简化说明起见, 在下文的说明中将仅针对第一胶框20做详细的解释,而这些说明同样也适用 于第二胶框30。另外,在下文中也会针对第二胶框30与第一胶框20不同之处 特别加以说明。
第一胶框20的第一框边21上设置有至少一弹性定位挡块24,其设置位置 是配合于背板10的第一侧壁11上的定位孔110。在所示的实施例中,弹性定位 挡块24的数量配合于定位孔110的数量,即每一弹性定位挡块24均对应于一定 位孔IIO。弹性定位挡块24的结构是可以透过弹性变形而插入至相对应的定位 孔110内,并于插入后透过回复原状而卡合于该定位孔110内,通过这种方式 将第一胶框20的第一框边21结合固定至背板10的第一侧壁11上。
请参照图5所示,在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胶框20的第一框边21上的弹性 定位挡块24具有一支撑部241,自第一框边21朝向背板10的第一侧壁11突伸 出。在本实施例中,该支撑部241是呈柱状,大致上沿着第一方向朝向背板IO 的第一侧壁ll突出,具有一自由末端。支撑部241的截面形状及尺寸是可供自 由插入至背板10的第一侧壁11上的定位孔110。换句话讲,支撑部241的截面 大小不大于定位孔IIO,因此可以不受限制地插入至定位孔110内。弹性定位 挡块24另外包含有一卡合部(未标号),形成于支撑部241的自由末端上,该 卡合部是构造成具有大于定位孔110的尺寸的截面形状及大小,而且可以弹性 变形,因此可透过弹性压縮而使卡合部的截面尺寸缩小,以供穿过定位孔IIO, 并可在穿过定位孔110后依其弹性作用而回复至原有尺寸,进而将弹性定位挡 块 4卡合于定位孔110内。
在所示的实施例中,弹性定位挡块24的卡合部包含有二弹性臂242,该二 弹性臂242自支撑部241的自由末端部向外并朝向第一框边21延伸,所以呈蘑 菇头状。弹性臂242朝向第一框边21延伸的末端呈开放的自由末端,因此弹性 臂242可以轻易地弹性变形。再者,弹性臂242的自由末端朝向第一框边21而 呈向外扩张,所以构成一种倾斜状的结构。当弹性定位挡块24要插入至背板 10的定位孔110内时,弹性臂242可以其倾斜状结构的接触到定位孔110二侧端 壁,并因此而受力向内变形,所以使用者仅需将弹性定位挡块24朝向定位孔 IIO推压,即可使弹性定位挡块24的弹性臂242变形,进而穿过定位孔IIO。在 弹性臂242插入至定位孔110内后,并可依其弹性而自动回复至原来的形状,
进而以其自由末端卡止于定位孔110的二侧端壁上,以将弹性定位挡块24固定 于定位孔110内。透过弹性定位挡块24的弹性臂242卡合于背板10的第一侧壁 ll上,可以有效地防止弹性定位挡块24相对于背板10的第一侧壁11在第一方 向上移动或晃动,因此可以将第一胶框20相对于背板10固定于第一方向上。
弹性臂242的设计也可有助于弹性定位挡块24的自定位孔110上拆卸下 来。在拆卸弹性定位挡块24时,只需要将弹性臂242相向压挤,使其相向变形, 即可使得弹性臂242脱离定位孔110的二侧端壁,进而使得弹性定位挡块24可 以自定位孔110内退出。
请另外参阅图6,第一胶框20的第三框边23上设置有至少一滑动定位挡块 25,其设置位置是配合于背板10的第四侧壁14上的第一导向槽17,在所示的 实施例中,滑动定位挡块25的数目与第一导向槽17的一致,而使每一滑动定 位挡块25配合于一相对应的第一导向槽17。滑动定位挡块25的结构可以在无 阻碍或限制的情形下插入至相对应的第一导向槽17的第二区段170内,并沿着 第二区段170滑动而进入至第一导向槽17的第一区段171内,进而卡合于第一 区段171内。同様的,在第一胶框20的第二框边22上也可选择性地设置类似的 滑动定位挡块(未显示),对应于背板10的第三侧壁13上所开设的的第一导向 槽15,并可以相同的方式插入第一导向槽15的第二区段150内,并滑入而卡合 第一导向槽15的第一区段151内。
在所示的实施例中,滑动定位挡块25呈T型,具有一颈部252,自第一胶 框20的第三框边23上突伸而具有一 自由末端,该自由末端扩张形成一头部 251,使得头部251的二侧末端部位(未标号)自颈部252上沿着相反方向而平 行于第三方向突伸出。头部251与颈部252具有大致上相同的宽度W1 (即沿着 第一方向的尺寸),而其宽度W1是不大于背板10的第一导向槽17 (或15)的 第二区段170 (或150)的宽度W2,但头部251与颈部252具有不同的高度(即 沿着第三方向的尺寸),分别以H1、 H2标示,二者均小于背板10的第一导向 槽17的第二区段170的高度H3,因此滑动定位挡块25的头部251及颈部252可 以插入并穿过背板10的第一导向槽17的第二区段170内,并可使颈部252能沿 着第一导向槽17的第二区段170移动至第一导向槽17的第一区段171处。
另外,颈部252的高度H2大致上相等于第一导向槽17 (或15)的第一区 段171 (或151)的高度H4,但头部251的高度H1则实质上大于第一导向槽17 的第一区段171的高度H4,因此当滑动定位挡块25的颈部252滑入至第一导向
槽17的第一区段171内时,头部251的两侧末端部位则可卡合于背板10的第四 侧壁14中位于第一导向槽17的第一区段171上下两侧的部位上,以将滑动定位 挡块25固定于第一导向槽17的第一区段171。
较佳的是,使得颈部252的高度H2相等于第一导向槽17的第一区段171的 高度H4,这样可以更有效地防止滑动定位挡块25相对于第一导向槽17的第一 区段171在第三方向上移动或晃动,因此可以将第一胶框20相对于背板10固定 于第三方向上。另外,滑动定位挡块25的颈部252沿着第二方向的尺寸,也即 滑动定位挡块25的头部251与第一胶框20的第三框边23间的距离大致上等于 或约略小于背板10的第四侧壁14的厚度(即沿着第二方向的尺寸),因此在滑 动定位挡块25卡合于第一导向槽17的第一区段171内时,可以有效地防止滑动 定位挡块25相对于第一导向槽17的第一区段171在第二方向上移动或晃动,因 此可以将第一胶框20相对于背板10固定于第二方向上。
虽然在所示的实施例中,滑动定位挡块25的形状是T形,但可以理解的是, 滑动定位挡块25也可以具有其它的形状,只要滑动定位挡块25能够插入至第 一导向槽17 (或15)的第二区段170 (或150)内,并滑入而卡合于第一导向 槽17的第一区段171 (或151)内,并可防止滑动定位挡块25跳脱及相对于第 一导向槽17晃动即可。
在组装上,先将第一胶框20相对于背板10设置成使其第一框边21、第二 框边22、第三框边23分别对应于背板10的第一侧壁11、第三侧壁13、第四侧 壁14。接着使第一胶框20的第三框边23 (或第二框边23)上的滑动定位挡块 25插入至背板10的第四侧壁14 (或第三侧壁13)上所开设的相对应第一导向 槽17 (或15)的第二区段170 (或1$0)内。如有必要,移动第一胶框20以使 得滑动定位挡块25沿着背板10的第一导向槽17(或15)的第二区段170(或150) 滑动,到达与第二区段170 (或150)相连通的第一区段171 (或151)处。将 第一胶框20相对于背板10沿着第一方向推压,使滑动定位挡块25进入至第一 导向槽17的第一区段171内,而同时,第一胶框20的第一框边21会朝向背板10 的第一侧壁ll移动,使得第一胶框20的第一框边21上的弹性定位挡块24接触 到背板10的第一侧壁11的定位孔110,进而透过弹性定位挡块24的弹性臂242 的弹性变形而使弹性定位挡块24插入并卡合于背板10的第一侧壁11的定位孔 IIO内。
如前所述,第一胶框20的滑动定位挡块25与背板10的第一导向槽17的第
一区段171间的配合,可以提供在第二方向(Y轴方向)和第三方向(Z轴方 向)上固定住第一胶框20的作用;而第一胶框20的弹性定位挡块24与背板10 的定位孔110间的配合则可以提供在第一方向(X轴方向)上固定住第一胶框 20的作用。因此,第一胶框20可在X轴、Y轴、Z轴方向上做全方位的固定于 背板10上。
另外,依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背光模组l不仅具有如上所述的便利组 装的效果,在拆卸上也同样相当简易。在拆卸上,仅需要将卡合第一胶框20 的第一框边21上的弹性定位挡块24透过前述的变形机制退出定位孔110,再将 滑动定位挡块25沿着第一导向槽17 (或15)的第一区段171 (或151)滑动, 再自第一导向槽17的第二区段170 (或150)滑出,即可将第一胶框20自背板 IO上分离开。
如前所述,依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背光模组1的第二胶框30的结构类 似于第一胶框20,即第二胶框30的第一框边31上也设置有弹性定位挡块(未 图示),且在第二框边32及第三框边33的至少其中一个上设置有滑动定位挡块 (未图示)。第二胶框30的结合至背板10上的操作方式也与第一胶框20相似, 其间的差异仅在于第二胶框30组装至背板10上的方向是与第一胶框20相反。 详细来讲,第二胶框30的第一框边31、第二框边32、第三框边33分别组装于 背板10的第二侧壁12、第四侧壁14、第三侧壁13,而位于第二框边32及第三 框边33上的滑动定位挡块进入相对应的第二导向槽16、 18的第二区段160、 180 内,即可将第二胶框30朝向背板10推压,以使得第二胶框30的滑动定位挡块 进入第二导向槽16、 18的第一区段161、 181内,同时第二胶框30的第一框边 31上的弹性定位挡块透过变形而插入卡合于背板10的第二侧壁12上的相对应 定位孔120内。第二胶框30进行此一推压过程的方向恰与第一胶框20相反。
总的来讲,依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背光模组l,在背板10的第一、第 二侧壁ll、 12上设置定位孔110、 120,并在第一、第二胶框20、 30的第一框 边21、 31上设置与定位孔110、 120相配合的弹性定位挡块24,通过这种方式 可在X轴方向上固定住第一、第二胶框20、 30。另外,依据本实用新型一实 施例的背光模组l,在背板10的第三侧壁13及第四侧壁14上设置第一导向槽 15、 17及第二导向槽16、 18,用以将第一胶框20、 30的滑动定位挡块卡合固 定于这些导向槽15、 16、 17、 18的第一区段内,通过这种方式可在Y轴方向 和Z轴方向上固定第一、第二胶框20、 30。因此,背光模组l可以达到对第一、
第二胶框20、 30进行全方位固定的效果,而且胶框20、 30与背板10间的组装 及拆卸均极为简易及方便,可有效提高组装生产效率,并确保背光模组l的组 装品质。
权利要求1.一种背光模组,包含一背板及一第一胶框,其中背板包含相对设置的第一及第二侧壁,以及相对设置的第三及第四侧壁,其中在该第一侧壁上设置有一定位孔;该第四侧壁沿着一第一方向延伸,而该第一侧壁则沿着一不平行于该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延伸;第一胶框包含一第一框边,以及相对设置的第二及第三框边,其中该第一框边对应于该背板的该第一侧壁,而该第二及第三框边分别对应于该背板的该第三及第四侧壁;其特征在于在该背板的第四侧壁上设置有一第一导向槽,该第一导向槽包含至少一第一区段,且该第一导向槽的第一区段沿着该第一方向延伸;在该第一胶框的第一框边上设置有一弹性定位挡块,该弹性定位挡块沿着该第一方向插入并卡合于该第一侧壁的该定位孔;在该第三框边上设置有一滑动定位挡块,该滑动定位挡块包含有一颈部及一头部,该颈部自第三框边突伸出,并插入该第一导向槽的第一区段内,并且在该第一区段内沿着该第一方向滑动;其中该第一导向槽的该第一区段在沿着一不平行于该第一方向及该第二方向的第三方向上具有一高度,而且该滑动定位挡块在该第三方向上也具有一高度,该滑动定位挡块的高度等于该第一导向槽的第一区段的高度;该滑动定位挡块的颈部具有一自由末端,该头部自该颈部的自由末端延伸而出,该头部包含至少一侧向末端部位,当该滑动定位挡块的颈部插入至该第一导向槽的该第一区段内时,该侧向末端部位卡合于该第四侧壁上。
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滑动定位挡块的该头 部的该侧向末端部位沿着该第二方向而与该第三框边相距一间距,且该第四 侧壁具有一沿着该第二方向测得的厚度,该第四侧壁的厚度等于该滑动定位 挡块的该头部的该侧向末端部位与该第三框边之间的该间距,以使得该头部 的该侧向末端部位接触而卡合至该第四侧壁。
3.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导向槽进一步包 含一第二区段,该第二区段沿着该第三方向延伸而连通于该第一区段,且该 滑动定位挡块的该头部沿着该第三方向延伸,该滑动定位挡块的该颈部具有 一沿着该第一方向测得的宽度,该头部也具有一沿着该第一方向测得的宽度, 该头部的该宽度等于该颈部的该宽度,且该第一导向槽的第二区段具有一沿 着该第一方向测得的宽度,该第二区段的该宽度等于该滑动定位挡块的该头部的该宽度及该颈部的该宽度,以供该滑动定位挡块的该颈部插入该第二区 段内且该头部穿过该第二区段,且该滑动定位挡块沿着该第二区段滑动,以 供进一步滑入并卡合于该第一区段内。
4.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滑动定位挡块的该头 部的该至少一侧向末端部位具有二侧向末端部位,这两个侧向末端部位分别 自该颈部的该自由末端沿相反方向延伸而出。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导向槽进一步包 含有一第二区段,该第二区段沿着该第三方向延伸而连通于该第一区段,且 该滑动定位挡块的该头部的这两个侧向末端部位平行于该第三方向,且该滑 动定位挡块的该颈部具有一沿着该第一方向测得的宽度,该头部也具有一沿 着该第一方向测得的宽度,并等于该颈部的该宽度,且该第一导向槽的该第 二区段具有一沿着该第一方向测得的宽度,并等于该滑动定位挡块的该头部 的该宽度及该颈部的该宽度,以供该滑动定位挡块的该颈部插入该第二区段 内且该头部穿过该第二区段,且该滑动定位挡块沿着该第二区段滑动,以供 进一步滑入并卡合于该第一区段内。
6.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弹性定位挡块包含有 一支罈部,该支撑部自该第一胶框的该第一框边突出,并插入至该背板的该 第一侧壁上的该定位孔内,该支撑部具有一自由末端,该支撑部的该自由末 端形成一卡合部,当该支撑部插入该定位孔内时,该卡合部穿出该定位孔而 卡合于该第一侧壁。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弹性定位挡块的该卡 合部具有大于该定位孔的截面尺寸,且该卡合部可以弹性变形,以供在受压 变形下穿过该定位孔,并依其弹性回复原状而卡合于该第一侧壁。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弹性定位挡块的该卡 合部包含至少一弹性臂,该弹性臂自该支撑部的该自由末端倾斜向外并朝向 该背板的该第一侧壁延伸,以提供弹性变形,并用来供该弹性定位挡块穿过 该定位孔,且该支撑部的该自由末端在回复原状下卡合于该第一侧壁。
9.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弹性定位挡块的该卡 合部的该至少一弹性臂包含二弹性臂,分别沿着相反的方向自该支撑部的该 自由末端倾斜向外并朝向该背板的该第一侧壁延伸。
10.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这些第一方向、第二方向、第三方向互相垂直。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背光模组,包含有背板、第一胶框及第二胶框。背板具有相对的第一及第二侧壁,在第一、第二侧壁上均设有至少一定位孔。背板还具有相对的第三及第四侧壁,在第三、第四侧壁上均设有至少一第一及第二导向槽,每一导向槽均由相互连通且垂直的第一及第二区段所构成。第一、第二胶框均具有第一框边、第二框边及第三框边,其中在第一框边上设置有弹性定位挡块,用以卡合于背板第一及第二侧壁的定位孔内,这样可以在X轴方向上固定住第一、第二胶框。第二、第三框边上设置有滑动定位挡块,可以分别插入第一、第二导向槽的第二区段内,并可进一步滑入并卡合于第一区段内,这样就可以在Y轴方向和Z轴方向上固定住第一、第二胶框。
文档编号F21V15/00GK201184547SQ20082005603
公开日2009年1月21日 申请日期2008年3月6日 优先权日2008年3月6日
发明者杜选民 申请人:苏州璨宇光学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