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34033阅读:19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背光模组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开发背光模组的背光模组装置。
背景技术
背光模组(Back light module)是液晶显示面板(LCD panel)的关键零 部件之一,由于液晶本身不发光,背光模组的功能就在于为液晶面板提供分布 均匀、亮度充足的光源,以使液晶面板能够正常显示影像。所述背光模组由一 系列组件组装而成,其组件主要包括背板、边框、反射板、扩散板等,其中 的反射板、扩散板等被称为光学膜片。
随着背光模组开发的深入,对于各种型号背光模组光学结构的合理性验证 曰益重要,如图1所示,目前对各种型号背光模组光学结构验证需要经过如下 步骤软件建模、光学软件模拟、制作物理样机、对物体样机进行验证。
其中,所述背光模组的型号确定后,首先要对该型号的背光模组进行软件 建模,并在软件模型中确定所述背光模组各个组件的形状、尺寸和位置等参数, 然后将该软件模型导入光学模拟软件中进行模拟,计算出背光模组的出光均匀 性、出光光强等指标,将这些指标与设计期望值进行对比,并根据对比情况确 定所述背光模组的匀光距离、光源间距、光学膜片材料等要素是否合理,如果 不合理,则需要对背光模组的软件模型作出相应的调整。
光学模拟完成后,再手板制作物理样机,其中主要制作的背光模组组件有 背板、边框,制作完成后,将背板与边框组合在一起,并在边框中安装各光学 膜片,从而将这些组件组装成一个背光模组的物理样机,然后对该背光模组物 理样机通电并进行各个指标的测试,如亮度、均匀性、色度等指标。上述亮度、均勻性、色度等指标与所釆用的光学膜片、光源间距及勻光距 离有关,其中匀光距离是指光源与光学膜片之间的距离,如果匀光距离合适, 则从光源发出的光线投射到液晶显示面板上即可形成均匀的面光源。且所述匀 光距离与所述背光模组中的背板和边框之间的距离有关,如果要改变匀光距离, 则要对所述背板和边框之间的距离进行改变。
但是当背光模组物理样机制造完成以后,所述背板和边框的位置关系就确 定了,无法轻易改变,如果要改变,则必须再次手板制作物理样机。而每次手 板制作物理样机耗费的时间都比较长,而且耗费资金比较多,从而导致产品的 开发周期长、开发成本高,不利于提高产品的市场竟争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组装置,利用所述背 光模组装置开发背光模组时,能够方便地改变背光模组的匀光距离,开发周期 短、成本低0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背光模组装置,包括边框,在所述边框上设有一组滑动孔,在所述一 组滑动孔中滑动地穿设有一组滑杆,在所述各滑动孔中还设有一组固定所述滑 杆和边框的定位卡,正对所述边框设有通用背板,在所述通用背板上设有与所 述一组滑动孔正对的一组固定孔,所述一组滑杆还穿i殳在所述一组固定孔中。
为提高所述通用背板的通用性,在所述通用背板中设有至少两组固定孔。
并且,所述各组固定孔具有一个公用的固定孔。
其中,所述各组固定孔为螺紋孔,在所述各滑杆的穿设在所述固定孔中的 一端设有与所述螺紋孔相配合的螺紋。
在所述通用背板上设有至少两组卡孔,所述光源能够卡设在所述至少两组卡孔中的一组卡孔中。
在所述通用背板上设有反射板。
为验证聚光板的聚光效果,在所述边框的边缘处均铰接有聚光板。 在所述聚光板上还设有反射材料层。 为提高精确度,在所述滑杆上设有长度刻度线。 而且,在所述定位卡中设有对齐所述长度刻度线的对准标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背光模组装置,包括有边框,在所述边框上设有一组滑 动孔,在该组滑动孔中滑动地穿设有一组滑杆,即所述边框通过其上的滑动孔 可沿所述滑杆滑动,在所述各滑动孔中还设有一组固定所述滑杆和边框的定位 卡,因此当所述边框沿所述滑杆滑动到适当位置时,可通过所述定位卡将所述 滑杆和边框固定,从而避免两者之间的相对移动,正对所述边框设有通用背板, 在所述通用背板上设有与所述一组滑动孔正对的一组固定孔,所述一组滑杆还 穿设在所述一组固定孔中,这样通过一组滑杆将所述边框和通用背板连接起来, 而且通过沿所述滑杆滑动还可以调节所述边框和通用背板之间的距离,这就可 以调节匀光距离,因此通过该背光模组装置能够方便地改变背光模组的匀光距 离,开发周期短、成本低。

图1为现有技术中开发背光模组时的顺序流程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背光模组装置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定位卡的局部放大视图; 图4为图2所示通用背板的结构示意图5为在图2所示背光模组装置实施例中增设聚光板的结构示意图6为本实用新型背光模组装置实施例中标尺和长度刻度线配合使用的示意图7为利用本实用新型背光模组装置实施例开发背光模组的过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背光模组装置,利用所述背光模组装置开发背光 模组时,能够方便地改变背光模组的匀光距离,开发周期短、成本低。
以下结合附图以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背光模组装置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示意图,在本 实施例中,所述背光模组装置包括边框1,在边框1上设有一组滑动孔,位于边 框1左下角的滑动孔标记为21,按顺时针依次将滑动孔标记为22、 23和24, 在该组滑动孔中滑动地穿设有一组滑杆,与该组滑动孔相对应,将穿设在滑动 孔21中的滑杆标记为31,依此类推,其余滑杆依次标记为32、 33和34,在滑 动孔n中设有能够固定滑杆和边框的定位卡41,同理,在滑动孔22、 23和24 中也分别设有固定卡(未图示),正对边框1设有通用背板5,在通用背板5上 设有一组与边框1上的一组滑动卡正对的固定孔,位于通用背板5左下角的固 定孔标记为51,与上述情况类似,按顺时针依次将固定孔标记为52、 53和54, 所述各滑杆还分别对应地穿设在所述各固定孔中。
其中,由于所述各滑杆分别滑动地穿设在边框1上的各滑动孔中,因此通 过所述各滑动孔,边框1可以沿着所述滑杆滑动,当边框l滑动到预先设定的 位置时,各滑动孔中的定位卡将边框1和所述滑杆相固定,以避免两者之间的 相对移动,完成边框l的固定后,即可在通用背板5上设置光源,在边框1中 承载光学膜片和液晶显示面板,然后对由该背光模组装置组成的背光模组进行 各项指标的测试,其中,如果测试结果不达标,需要改变背光模组装置的匀光 距离时,可以松开所述定位卡,然后对边框1和通用背板5之间的距离进行调节,将边框1调整到另一个位置后,再重新进行各项指标的测试,上述过程可 以反复进行,直至所述匀光距离合适为止,最后记录该边框1和通用背板5之 间的距离值备用。
由于在该背光模组装置中,可以方便地改变所述边框1和通用背板5之间
的距离,因此,利用所述背光模组装置开发背光模组时,能够方便地确定合适 的背光模组匀光距离,开发周期短、成本低。
其中,本实施例的边框1由四个棱边拼接而成。由于所述光学膜片和液晶 显示面板是设置在边框1的卡槽中的,有些光学膜片如扩散板,以及液晶显示
面板硬度较高,难以发生变形,因此在装入一体型的边框中或^v—体型的边框 中取出时难度较大,而将边框1制成拼装形式则有利于所述光学膜片和液晶显 示面板的装入和耳又出。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边框1也可以由两
个呈"7"字状的直角型棱边4并-接而成,或者由一个呈"["状的棱边和一个直 线型棱边拼装而成。
如图3所示,以定位卡41为例,本实施例中所述定位卡包括在滑动孔21 侧面设置的螺紋孔,和在该螺紋孔中旋设的螺柱,需要固定边框1时,将所述 螺柱旋紧使所述螺柱紧紧抵靠在滑杆31上,这样就能对边框1和滑杆31进行 固定,避免两者之间的相对移动,需要调整边框1的高度时,首先要松开定位 卡41以及其他定位卡,将边框1移动到设定的位置后,再将定位卡41以及其 他定位卡锁紧。
而且,从图2中可知,为了能够方便准确地确定边框1和通用背板5之间 的距离值,在所述各滑杆上还设有长度刻度线,图2显示了在滑杆31上设置的 长度刻度线,通过所述长度刻度线,不仅能够获得边框1和通用背板5之间距 离的精确数值,而且根据所述各滑杆上的长度刻度线,在调节边框l的过程中,通过对准各滑杆上的长度刻度线,还能够使边框1保持平齐。
如图4所示,而为了便于阅读识别所述长度刻度值,在所述各定位卡中还
设有对齐所述长度刻度线的标尺,通过标尺的比对减小了使用者肉眼观察产生
的误差,因此能够准确的阅读识别所述长度刻度值。
作为对本实施例的一种改进,所述背光模组装置中包括有一组边框,该组
中的各边框上均设有一组滑动孔,该组边框适用于不同型号的背光模组,当所 述背光模组的型号改变时,只需更换不同的边框即可,使用方便。而且,相应 于所述各边框,在通用背板5上设有与所述各组滑动孔对应的各组固定孔,这 样,更换边框后,只需要将滑杆装入与更换后的边框相应的固定孔中即可,不 需要更换背板,使得所述背光模组装置在使用时更加方便。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通用背板5上的各组固定孔具有一个公用的固 定孔,由上述可知,为适应不同型号背光模组的应用需要,所述背光模组装置 中包括有一组边框,在通用背板5中设有与所述各组边框对应的各组固定孔, 本实施例中的通用背板5上具有两组固定孔,其中,第一组固定孔为51、 52、 53和54,第二组固定孔为51、 52' 、 53'和54',第一组固定孔和第二组固 定孔具有一个公用的固定孔51,这种设置方式不仅使得可以在通用背板5上设 置较少的孔,而且能够使较多的孔集中在通用背板5的边缘处,为后续在通用 背板5上安装光源时预留足够的空间。
为使所背光模组具有较高的光线利用率,通常在背光模组的背板或边框上 设置聚光板,如图6所示,为了模拟所述聚光板的聚光效果,在所述背光模组 装置中边框1的靠近边框1中心的内侧边上连接有聚光板6,聚光板6向通用背 板5的中心处倾斜。聚光板6的顶端与边框1的内侧边粘接在一起,底端与通 用背板5粘接在一起,且聚光板6可以通过顶端与边框1之间的粘接处调整聚光角度。调整角度前可先将相互粘接的聚光板6与通用背板5撕开,完成角度 调整后,再将聚光板6与通用背板5相粘接。最终确定聚光效果最好时的聚光 角度后,记录该聚光角度值备用。
更进一步地,为提高反射效果,可以在聚光板6上设置一层反射材料层, 相应地,在本实施例所述的背光模组中,也在所述聚光板6上设置反射材料层, 从而能够验证各种反射材料的反射效果,并最终确定一种适合使用的反射材料。
在本实施例中,为便于所述各滑杆和所述各固定孔之间的装配,将所述各 固定孔加工成螺紋孔,而在各滑杆的一个端部加工螺紋,安装时,将所述各滑 杆拧入与其相对应的各固定孔中即可,拆装方便而且能够实现通用背板5和所 述各滑杆之间的固定连接。
作为对本实施例的另一种改进,在通用背板5上还设有至少两组卡孔,所 述背光模组装置中的光源可以卡设在其中的一组卡孔中,而每组卡孔就代表一 种光源排布方式,将光源卡设在不同的卡孔中,就可以实现不同的光源排布方 式,由前所述可知,背光模组的各项指标不仅与匀光距离有关,还与光源的牌 布方式有关,利用通用背板5上的各组卡孔,能够得到多种光源排布方式,如 果在某一种光源排布方式下所述背光模组的各项指标达标,则记录该种光源排 布方式备用。
为了提高光线的利用率, 一般都在所述背光模组的背板上设置反射板,为 了验证所述反射板的反射效果,本实施例中在通用背板5上设有反射板,通过 在本实施例背光模组装置中检测通用背板5上反射板的反射效果,最终确定一 种应用于背光模组中的反射板。
在本实施例中,边框1的四周均设有凹槽,光学膜片可以方便地从所述凹 槽中取出或放入,方便更换光学膜片。如图7所示,利用所述背光模组装置开发背光模组的过程如下
1、 软件建模
首先依据显示面板的整屏尺寸要求,设计光源在背光模组背板上的排布方 式,然后依据光源的排布方式,设定光源距离光学膜片(如扩散板、扩散膜) 的高度。另外,还要依据整机对背光模组背板的结构要求,确定螺丝孔、凸包 等尺寸和位置,接着依据背板和光学膜片以及显示面板的尺寸进行用于承载光 学膜片的边框的设计。
2、 光学模拟
完成软件建模后,需要在光学模拟软件中对所建模型进行模拟。模拟时首 先设定好结构、材质、光源等参数,然后对模型进行模拟计算,对背光模组的 出光特性(如亮度、均匀性等)进行分析。但是利用光学软件的模拟一般不够 准确,只能为背光模组的设计提供参考值,因此仍然需要对光学模拟的数据进 行验证。
3、 背光模组装置验证
根据光学模拟软件给出的参考值,在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背光模组装置中对 背光模组的结构进行验证。首先在所述通用背板5上设置欲验证的反射材料和 光源排布,然后利用所述边框1承载欲验证的光学膜片,根据某一型号的背光 模组设定好所述背光模组装置的结构,最后通电对该背光模组装置进行光学测 试。如果光学测试未达标,则更改匀光距离、光源排布方式、光学膜片等参数, 直至达标为止。
4、 试产
达标后,根据所述背光模组装置的结构制作背光模组,进行小批量试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 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 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所述的保护范围为准。
权利要求1、一种背光模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边框,在所述边框上设有一组滑动孔,在所述一组滑动孔中滑动地穿设有一组滑杆,在所述各滑动孔中设有一组固定所述滑杆和边框的定位卡,正对所述边框设有通用背板,在所述通用背板上设有与所述一组滑动孔正对的一组固定孔,所述一组滑杆还穿设在所述一组固定孔中。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背光模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通用背板中 设有至少两组固定孔。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各组固定孔具 有一个公用的固定孔。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边框的边缘 处均铰接有聚光板。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模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聚光板上设 有反射材料层。
6、 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 滑杆上设有长度刻度线。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模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定位卡中设 有对齐所述长度刻度线的对准标尺。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背光模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各组固定孔为 螺紋孔,在所述各滑杆的穿设在所述固定孔中的一端设有与所述螺紋孔相配合 的螺紋。
9、 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 通用背板上设有至少两组卡孔,所述光源能够卡设在所述至少两组卡孔中的一 组卡孔中。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背光模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通用背板 上设有反射板。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背光模组装置,涉及光学装置领域,为使利用所述背光模组装置开发背光模组时,能够方便地改变背光模组的匀光距离,缩短开发周期,降低开发成本而设计。所述背光模组装置,包括边框,在所述边框上设有一组滑动孔,在所述一组滑动孔中滑动地穿设有一组滑杆,在所述各滑动孔中设有一组固定所述滑杆和边框的定位卡,正对所述边框设有通用背板,在所述通用背板上设有与所述一组滑动孔正对的一组固定孔,所述一组滑杆还穿设在所述一组固定孔中。本实用新型可用于开发背光模组。
文档编号F21V21/14GK201322275SQ20082018994
公开日2009年10月7日 申请日期2008年12月11日 优先权日2008年12月11日
发明者谭树民, 郭大勃 申请人: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