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液晶显示器背光模组的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液晶显示器背光模组的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液晶显示器零组件的结构,特别是指一种 液晶显示器背光模组的结构。背景技术:
背光模组为LCD (液晶显示器)面板的关键零组件之一,由于液晶本身 不发光,背光模组的功能即在于供应充足的亮度与分布均匀的光源,使其能 正常显示影像。
如图1所示,是目前LCD面板所用的B/L (背光模组)灯管处的剖面图, 此图主要示出了背光模组30,该背光模组30包括作为光源的灯管32、灯罩 34、背板36,以及反射片37和导光板38。反射片37位于导光板38的一侧 面,灯管32安装在灯罩34内,并且灯管32、灯罩34、以及反射片37和导 光板38由背板36固定。背光模组30被胶框20固定住。灯管32发出的光经 过灯罩34的反射进入导光板38中,再经过反射片37及导光板38上网点的 综合作用,从而形成平面出光。图中灯罩34右上方及右下方的两个圆柱体表
示灯管32引出的低压导线321。
目前,LCD显示器通常采用CCFL(Cold Cathode Fluorescent Lamp,冷阴 极荧光灯)灯管组做为光源。
从图l中可以看出,目前液晶显示器的背光模组的基本结构是将灯管分 别放在灯罩内作为光源,平行放置在导光板和发射片的上下两端,导光板将 灯管的线光源转变为面光源,提供均匀的背景光源。而这种传统的背光模组 的结构,由于导光板和灯管之间有距离,使光在传输过程中有损失,发光效 率不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能提高 灯管发光的光能利用率的液晶显示器背光模组的结构。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 一种液晶显示器背光模组的结构,包括作为光源的灯管、背板,反射片和导光 板,反射片位于导光板的背面,所述反射片和导光板由背板固定,其
特征在于所述灯管直接内嵌于导光板内。 该实用新型可进一步具体为
所述导光板的顶端和底端分别开设一圆筒形槽,所述灯管内嵌在 该圓筒形槽内。
所述导光板的顶面及底面分别贴上反射条。
本实用新型液晶显示器背光模组的结构的优点在于结构简单, 提高灯管所发的光的光能利用率,提高背光亮度,达到提高液晶显示 屏的亮度的效果。
下面参照附图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图1是现有液晶显示器背光模组的灯管处的剖面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液晶显示器背光模组的灯管处的剖面结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导光板贴上反射条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同时参阅图2,此图主要示出了背光模组1,本实用新型液晶 显示器背光模组的结构的改进点在于将灯管直接内嵌于导光板内, 导光板两侧(灯管内嵌方向)贴上反射条,从而省略了灯罩。具体结 构如下所述。
该背光模组1包括作为光源的灯管12、背板16,以及反射片17 和导光板18。反射片17位于导光板18的背面,导光板18的顶端和 底端(图未示)分別开设一圆筒形槽182,所述灯管12内嵌在该圆筒 形槽182内,请同时参阅图3所示,该导光板18的顶面及底面分别 贴上反射条19,所述反射片17和导光板18由背板16固定。背光模 组10被胶框2固定住。灯管12发出的光直接进入导光板18中,再 经过反射片17及导光板18上网点的综合作用,从而形成平面出光。 灯管12向导光板18顶面及底面发出的光,也经过反射条l9反射回 导光板18中,减少了光在传输过程中的损失,又将光全部反射在导 光板内,提高灯管所发的光的光能利用率,达到提高液晶显示屏的亮 度的效果。
权利要求1.一种液晶显示器背光模组的结构,包括作为光源的灯管、背板,反射片和导光板,反射片位于导光板的背面,所述反射片和导光板由背板固定,其特征在于所述灯管直接内嵌于导光板内。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器背光模组的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光板的顶端和底端分别开设一圆筒形槽,所述灯管内嵌在该圆 筒形槽内。
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晶显示器背光模组的结构,其特征 在于所述导光板的顶面及底面分别贴上反射条。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液晶显示器背光模组的结构,包括作为光源的灯管、背板,反射片和导光板,反射片位于导光板的背面,所述反射片和导光板由背板固定,其特征在于所述灯管直接内嵌于导光板内,所述导光板的顶面及底面分别贴上反射条,省略了灯罩。本实用新型液晶显示器背光模组的结构的优点在于结构简单,提高灯管所发的光的光能利用率,提高背光亮度,达到提高液晶显示屏的亮度的效果。
文档编号F21V19/00GK201368956SQ200820229439
公开日2009年12月23日 申请日期2008年12月13日 优先权日2008年12月13日
发明者刘湘琼, 玮 施, 禧 林 申请人:福建捷联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