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直下式背光源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92369阅读:12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直下式背光源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直下式背光源组。
背景技术
在平面显示领域,传统的阴极射线管(Cathode Ray Tude, CRT)因为高辐射、高 功耗、大体积、低分辨率、体积笨重,已逐步被越来越先进的液晶显示(Liquid Crystal Display, LCD)所取代。目前LCD显示屏的背光源的结构主要有侧光式和直下式,除了以冷阴极荧光 管(Cold-Cathode Florescent Lamps, CCFL)为主外,采用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 Diode, LED)为背光源也逐渐成为市场的新宠,但是,为了获得较高的亮度和较好的均一度 (尤其在大尺寸液晶电视方面),现有技术中的直下式背光源主要采用全LED灯或者全CCFL 灯,采用全LED灯的背光源由于采用的LED灯数量太多,价格昂贵,而采用全CCFL灯的背光 源不环保,且厚度比较厚,从而增加IXD显示屏的厚度,使IXD显示屏不美观。

实用新型内容鉴于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直下式背光源 组,包括前框、面板Panel、中框支架、光学模片组、灯管支架、反射片和后框,所述光学模片 组、所述灯管支架和所述反射片依序叠加固定在所述中框支架内,所述灯管支架上有至少 一个与冷阴极管CCFL灯分布位置相对应的凹槽,所述CCFL灯放置在所述凹槽中,所述后框 上固定有至少一个发光二极管LED灯条,所述LED灯条上的LED灯等间距排列,所述反射片 上设置有与所述LED灯位置相对应的通孔,使所述固定在所述后框上的LED灯与所述放置 在所述凹槽中的CCFL灯交叉分布。相应地,所述直下式背光源组还包括用于控制所述CCFL灯的第一控制单元;以及用于控制所述LED灯条上的LED灯的第二控制单元。相应地,所述直下式背光源组至少包括一个第二控制单元。相应地,所述LED灯为RGB混光LED灯。相应地,所述后框上固定有至少一个发光二极管LED灯条具体为所述后框上通过螺丝或者散热胶方式固定有至少一个LED灯条。实施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在灯管支架上设置与CCFL灯分页位置相对应的凹槽,将CCFL灯放置在该凹槽中,在后框上固定至少一个LED灯条,LED灯 条上的LED灯等间距排列,并将反射片设置有与LED灯位置相对应的通孔,使固定在后框上 的LED灯与放置在所述凹槽中的CCFL灯交叉分布,通过这种交叉使用LED灯和CCFL灯,减 少CCFL灯的数量,降低整个背光源的高度,从而减少LCD显示屏的厚度,实现整机比传统采 用CCFL背光源更薄,再结合LED灯使功耗更低,对比度更高,低成本实现区域调光(Local Dimming)功能。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 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 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直下式背光源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直型CCFL灯与LED灯交叉组合的效果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 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 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 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参见图1,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直下式背光源组的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所述直下式背光源组包括前框11、面板Panell2、中框支架13、光学模片组14、灯管 支架15、反射片16和后框17。前框11位于Panell2上,灯管支架15上有至少一个与CCFL 灯分布位置相对应的凹槽,CCFL灯放置在该凹槽中,后框17上固定有至少一个发光二极管 LED灯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该固定方式可以采用螺丝或者散热胶方式,LED灯为RGB混光 LED灯,该LED灯条上的LED灯等间距排列,反射片16位于灯管支架15下方,其作用是将 泄露的光线反射回去,减少光的损失,反射片16上设置有与LED灯位置相对应的通孔,使固 定在后框17上的LED灯与放置在凹槽中的CCFL灯交叉分布,通过若干条LED灯条来填充 CCFL灯之间相对暗的区域。光学模片组14、灯管支架15和反射片16依序叠加固定在中框支架13内,然后将 前框ll、Panell2、中框支架13和后框17依序叠加固定,组合成直下式背光源组,其灯管支 架15上的CCFL灯与底框17上的LED灯交叉组合后的一种效果如图2所示,图2为本实 用新型图1中直型CCFL灯与LED灯交叉分布的效果示意图,需要说明的是,图2中所示的 CCFL灯与LED灯的数量和排列方式只是一种具体实施例,在实际操作过程中,CCFL灯与LED 灯的形状及数量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改变,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需要说明的是,直下式背光源组还包括第一控制单元和第二控制单元,第一控制 单元用于控制CCFL灯,灯管支架15上的CCFL灯全由一个第一控制单元控制;第二控制单 元用于控制LED灯条上的LED灯,每个灯条单独由一个第二控制单元控制,这样可以根据画 面情况单独调整某条LED灯条的亮度,从而实现Local Dimming的功能,实现节能、高对比 度的效果。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直下式背光源组,通过在灯管支架上 设置与CCFL灯分页位置相对应的凹槽,将CCFL灯放置在该凹槽中,在后框上固定至少一个 LED灯条,LED灯条上的LED灯等间距排列,并将反射片设置有与LED灯位置相对应的通孔, 使固定在后框上的LED灯与放置在所述凹槽中的CCFL灯交叉分布,通过这种交叉使用LED 灯和CCFL灯,减少CCFL灯的数量,降低整个背光源的高度,从而减少IXD显示屏的厚度,实现整机比传统采用CCFL背光源更薄,再结合LED灯使功耗更低,对比度更高,低成本实现 Local Dimming 會邑。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 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 范围。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 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权利要求一种直下式背光源组,包括前框、面板Panel、中框支架、光学模片组、灯管支架、反射片和后框,所述光学模片组、所述灯管支架和所述反射片依序叠加固定在所述中框支架内,其特征在于,所述灯管支架上有至少一个与冷阴极管CCFL灯分布位置相对应的凹槽,所述CCFL灯放置在所述凹槽中,所述后框上固定有至少一个发光二极管LED灯条,所述LED灯条上的LED灯等间距排列,所述反射片上设置有与所述LED灯位置相对应的通孔,使所述固定在所述后框上的LED灯与所述放置在所述凹槽中的CCFL灯交叉分布。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源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直下式背光源组还包括 用于控制所述CCFL灯的第一控制单元;以及用于控制所述LED灯条上的LED灯的第二控制单元。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源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直下式背光源组至少包括 一个第二控制单元。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源组,其特征在于,所述LED灯为RGB混光LED灯。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源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框上固定有至少一个 发光二极管LED灯条具体为所述后框上通过螺丝或者散热胶方式固定有至少一个LED灯条。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直下式背光源组,包括前框、面板Panel、中框支架、光学模片组、灯管支架、反射片和后框,所述光学模片组、所述灯管支架和所述反射片依序叠加固定在所述中框支架内,所述灯管支架上有至少一个与冷阴极管CCFL灯分布位置相对应的凹槽,所述CCFL灯放置在所述凹槽中,所述后框上固定有至少一个发光二极管LED灯条,所述LED灯条上的LED灯等间距排列,所述反射片上设置有与所述LED灯位置相对应的通孔,使所述固定在所述后框上的LED灯与所述放置在所述凹槽中的CCFL灯交叉分布。采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方案,可以低成本实现Local Dimming功能,使整机厚度更薄,功耗更低,对比度更高。
文档编号F21Y113/02GK201589140SQ20092026163
公开日2010年9月22日 申请日期2009年12月17日 优先权日2009年12月17日
发明者姚进, 李明勇, 林盖科, 陈延庆 申请人:康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