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立使用的散热结构、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98081阅读:13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直立使用的散热结构、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散热结构,尤指用于背光模块的散热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制造技术快速发展,其具备有轻 薄、省电及无辐射线等优点,使得液晶显示器大量地被应用于各种有显示需求的电子装置, 例如个人数字助理器(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笔记型计算机、数字相机、数字 摄录像机、计算机屏幕及液晶电视等等。由于液晶显示装置中的液晶显示面板为非自发光 性的显示面板,需要借助背光模块所提供的光线才能产生显示画面的功能。背光模块主要分为两类一是直下式,另一是侧光式。背光模块主要包括一背板、 一光源模块及一光学组件。背板用以承载光源模块及光学组件。光源模块产生的光线进入 光学组件以产生均勻的面光源,供液晶面板使用。无论直下式背光模块或是侧光式背光模 块,均有散热需求,并且多以背板作为散热的重要途径。于直下式背光模块中,其光源模块 通常包含多个灯管,直接均勻分布于光学组件,故光源模块整体产生的热大致上均勻分布, 且背板上的热分布亦大致上算是均勻。但于侧光式背光模块中,其光源模块通常仅包含单一灯管或是直线排列的多个点 光源(例如LED),设置于光学组件的一侧,故光源模块整体产生的热将局限在相对小的区 域内(即接近光学组件侧边),背板上的热分布则明显不均,并且绝大部分的热集中在前述 的区域附近,显示出光源模块与背板间的热传效率不彰。为解决此热分布不均的问题,故通 常另以一吸热块实体连接光源模块及背板,用以迅速将光源模块于运作中产生的热传递至 背板上。此虽可改善光源模块与背板间的热传效率,但对背板而言,热源(可视为吸热块与 背板连接部分)仍然集中,能传导至背板远离此热源之部分的热仍属有限,故背板远离此 热源之部分能吸收的热有限,其能产生与环境温度的温度差亦有限,造成其能产生的散热 效用亦较差。对此情形,目前亦有以热导管耦接光源模块及背板,以将光源模块产生的热迅速 地传递至离光源模块较远的背板部分,进而达到使背板上的热分布均勻的目的。然基于一 般对热导管使用的知识,为增加热传效率即增加热导管数量,故此方案需使用为数不少的 热导管,造成成本显著增加。若为控制成本而限制使用热导管的数量,将使背板上的热分布 的均勻性大打折扣,散热效率改善有限。因此,目前采用热导管辅助散热的方案,即陷入成 本显著增加或散热效率改善有限的两难中。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直立使用的散热结构,以提供一背光模块的一光 源模块较佳的散热机制。本发明的散热结构的一较佳实施例包含一背板及一热导管。该热导管耦接该背板 并包含一吸热部及一散热部。该吸热部位于该背板的一侧边部,该散热部自该吸热部弯折以向上并向该背板的中间部位延伸,该光源模块设置于该吸热部上。该热导管内的工作流 体于该吸热部吸收该光源模块于运作中产生的热,并于该散热部释放其所含的热以回复至 液态。由于该散热结构使用于直立状态,故液态的工作流体可同时利用重力及该热导管内 壁上的毛细结构回流至该吸热部,以继续下一个散热循环。明显地,本发明的散热结构考虑 到实际使用者状态,对热导管配合重力设计适当的结构形态,使得在使用相同数量的热导 管的情况下,本发明的散热结构明显地具有较高的散热效率。再者,本发明解决公知技术中 陷于零件成本增加或散热效率改善有限的两难的问题。上述的散热结构,其中,该背板与一水平面具有一夹角60 120度。上述的散热结构,其中,该第一吸热部与该第一散热部连接使该第一热导管呈一 L 形,该第一散热部的纵向长度大于该第一吸热部的纵向长度。上述的散热结构,其中,该侧边部位于该背板的下侧。上述的散热结构,其中,该第一热导管包含一第二散热部,该第二散热部自该第一 吸热部弯折以向上并向该背板的中间部位延伸。上述的散热结构,其中,该第一散热部与该第二散热部分别与该第一吸热部连接
使该第一热导管呈一U形。上述的散热结构,其中,进一步包含一散热体,设置于该第一吸热部上以同时与该 光源模块及该第一吸热部耦接。上述的散热结构,其中,该侧边部弯折形成一凹槽及一缘部,该第一吸热部至少一 部分设置于该凹槽中,该缘部耦接该光源模块。上述的散热结构,其中,进一步包含一第二热导管,该第二热导管耦接该背板并包 含一第二吸热部及一第三散热部,该第二吸热部位于该侧边部,该第三散热部自该第二吸 热部弯折以向上并向该背板的中间部位延伸,其中该光源模块同时设置于该第一吸热部及 该第二吸热部上。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直立使用的背光模块。本发明的背光模块的一较 佳实施例包含一导光板、一光源模块及一散热结构。该散热结构包含一背板及一热导管。该 热导管耦接该背板并包含一吸热部及一散热部。该吸热部位于该背板的一侧边部,该散热 部自该吸热部弯折以向上并向该背板的中间部位延伸。该导光板设置于该背板及该热导管 之上,该光源模块设置于该吸热部上且位于该导光板的一侧。因此,本发明的背光模块具有 前述散热结构的散热机制,亦即具有明显高于公知技术中侧光式背光模块的散热效率,不 再赘述。上述的背光模块,其中,该背板与一水平面具有一夹角60 120度。上述的背光模块,其中,该第一吸热部与该第一散热部连接使该第一热导管呈一 L 形,该第一散热部的纵向长度大于该第一吸热部的纵向长度。上述的背光模块,其中,该侧边部位于该背板的下侧。上述的背光模块,其中,该第一热导管包含一第二散热部,该第二散热部自该第一 吸热部弯折以向上并向该背板的中间部位延伸。上述的背光模块,其中,该第一散热部与该第二散热部分别与该第一吸热部连接
使该第一热导管呈一U形。上述的背光模块,其中,进一步包含一散热体,设置于该第一吸热部上以同时与该光源模块及该第一吸热部耦接。上述的背光模块,其中,该侧边部弯折形成一凹槽及一缘部,该第一吸热部至少一 部分设置于该凹槽中,该缘部耦接该光源模块。上述的背光模块,其中,更包含一第二热导管,该第二热导管耦接该背板并包含一 第二吸热部及一第三散热部,该第二吸热部位于该侧边部,该第三散热部自该第二吸热部 弯折以向上并向该背板的中间部位延伸,其中该光源模块同时设置于该第一吸热部及该第 二吸热部上。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显示装置。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一较佳实施例包含 一基座、一面板及一背光模块。该背光模块包含一导光板、一光源模块及一散热结构。该散 热结构包含一背板及一热导管。该热导管耦接该背板并包含一吸热部及一散热部。该吸热 部位于该背板的一侧边部,该散热部自该吸热部弯折以向上并向该背板的中间部位延伸。 该导光板设置于该背板及该热导管之上,该光源模块设置于该吸热部上且位于该导光板的 一侧。该背板设置于该基座上,该面板设置于该导光板之上。同样地,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具 有前述散热结构的散热机制,亦即具有显高于公知技术中使用侧光式背光模块的显示装置 的散热效率,不再赘述。上述的显示装置,其中,该基座设置于一水平面上,该背板与该水平面具有一夹角 60 120度。上述的显示装置,其中,该第一吸热部与该第一散热部连接使该第一热导管呈一 L 形,该第一散热部的纵向长度大于该第一吸热部的纵向长度。上述的显示装置,其中,该侧边部位于该背板的下侧。上述的显示装置,其中,该第一热导管包含一第二散热部,该第二散热部自该第一 吸热部弯折以向上并向该背板的中间部位延伸。上述的显示装置,其中,该第一散热部与该第二散热部分别与该第一吸热部连接
使该第一热导管呈一U形。上述的显示装置,其中,进一步包含一散热体,设置于该第一吸热部上以同时与该 光源模块及该第一吸热部耦接。上述的显示装置,其中,该侧边部弯折形成一凹槽及一缘部,该第一吸热部至少一 部分设置于该凹槽中,该缘部耦接该光源模块。上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更包含一第二热导管,该第二热导管耦接该背板并包含一 第二吸热部及一第三散热部,该第二吸热部位于该侧边部,该第三散热部自该第二吸热部 弯折以向上并向该背板的中间部位延伸,其中该光源模块同时设置于该第一吸热部及该第 二吸热部上。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散热结构、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利用重力对其热导管进 行结构形态设计,使得整体散热效率较公知技术的散热结构显著提升,解决公知技术中成 本、效率两难的问题。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散热结构的一较佳实施例所绘示的示意图2为根据图1中散热结构于热导管的夹角大于90度所绘示的示意图;图3为根据本发明的散热结构的另一较佳实施例所绘示的示意图;图4为根据本发明的散热结构的另一较佳实施例所绘示的示意图;图5为根据本发明的散热结构的另一较佳实施例所绘示的示意图;图6为图5中散热结构于热导管的夹角大于90度所绘示的示意图;图7为根据图5中散热结构于热导管的夹角小于90度所绘示的示意图;图8为根据图5中散热结构的热导管改使用图1中热导管所绘示的示意图;图9为根据本发明的背光模块的一较佳实施例所绘示的局部剖面图;图10为根据本发明的背光模块的另一较佳实施例所绘示的局部剖面图;图11为根据本发明的背光模块的又一较佳实施例所绘示的局部剖面图;图12为根据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一较佳实施例所绘示的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1、3 散热结构 2 光源模块5、6、7背光模块 9 显示装置12背板14热导管
16散热体22基板
24发光二极管34热导管
52导光板92基座
94外壳96面板
122侧边部123侧边部
124侧边部142吸热部
144散热部146夹角
342吸热部344第一散老
346第二散热部348夹角
1222凹槽1224缘部
1422纵向长度1442纵向长度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以更进一步了解 本发明的目的、方案及功效,但并非作为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限制。请参阅图1,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散热结构的一较佳实施例所绘示的示意图。散 热结构1是用于一背光模块中,以将背光模块的光源模块2 (以虚线表示于图中)于运作中 产生的热散逸出去。散热结构1包含一背板12及三个热导管14(仅标示其一)。每一个 热导管14均耦接至背板12并包含一吸热部142及一散热部144。吸热部142位于背板12 的一侧边部122 (以虚线框示出其范围),散热部144自吸热部142弯折以向上并向背板12 的中间部位延伸,其中光源模块2同时设置于各个吸热部142上。散热结构1于运作上是以直立的方式使用,背板12实质上是与水平面具有一夹 角,约在60 120度之间。藉此,热导管14的工作流体于位于较低位置的吸热部142吸收 光源模块2于运作中产生的热以成为气态,接着移动至位于较高位置的散热部144以释放其所携带的热,进而冷凝为液态。由于散热部144的相对位置较高,因此液态的工作流体可 利用重力加速经由毛细结构回流至吸热部142,以进行下一个吸热、散热循环。因循环被加 速,故整体散热效率提升。于本实施例中,三个热导管14均完全相同,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例如吸热部142 与散热部144的长度、热导管14的全长等,均可视实际产品而设变;又,实作上热导管14 的设置数量亦可依产品规格设计,以求最经济的散热。于实际产品中,其可能包含多个热 导管,原则上仅需其中的一热导管符合前述热导管14的说明,即可发挥提升散热效率的功 效。另外,于本实施例中,吸热部142与散热部144连接以使热导管14实质上呈一 L形, 原则上,散热部144的纵向长度1442 (longitudinal length)大于吸热部142的纵向长度 1422,亦即于呈管状结构的热导管14中,散热部144的管长度大于吸热部142的管长度,因 此散热部144的热传递面积大于吸热部142的热传递面积,使得气态的工作流体可有较大 的接触面积散热;同时,较长的散热部144亦有助于充分利用背板12的散热功能。此外,吸热部142的延伸方向与散热部144的延伸方向间形成一夹角146,为能有 效利用重力,此夹角146原则上等于或大于90度。如图1所示,夹角146为90度的情形; 或如图2所示,夹角146则大于90度。于实作上,此夹角146的设定宜视实际产品试验的 结果。又,前述吸热部142的向背板12中间部位延伸非指仅延伸至该中间部位,其延伸的 长度应视产品设计所需而定。于本实施例中是用于单侧光源的背光模块中,但本发明不以 此为限。请参阅图3,图3为根据本发明的散热结构的另一较佳实施例所绘示的示意图。图 3中散热结构是应用于双侧光源的背光模块中,故与图1中的散热结构1相较,图3中散热 结构再于另一侧边部124 (相对于原侧边部122)增加设置与原侧边部122的热导管14结 构形态相同的多个热导管。于图3中,此两组热导管14为对称设置,故热导管14的散热部 144的纵向长度1442需小于图1中热导管14的散热部144的纵向长度1442。于实作上, 此两组热导管14亦得交错设置。请参阅图4,图4为根据本发明的散热结构的另一较佳实 施例所绘示的示意图。图4中散热结构与图3中散热结构不同之处在于图4中散热结构的 两组热导管14是交错设置;此时,图4中热导管14的散热部144的纵向长度1442可大于 图3中的散热部144的纵向长度1442。补充说明的是,虽然图3及图4中的夹角146为90 度,但前述关于夹角146的说明,亦可适用于图3及图4中,不另赘述。请参阅图5,图5为根据本发明的散热结构的另一较佳实施例所绘示的示意图。散 热结构3与图1中散热结构1主要不同之处在于热导管的设置位置及结构形态。散热结构 3的热导管34(仅标示其一)包含一吸热部342、一第一散热部344及一第二散热部346。 吸热吸342设置于背板12的下侧的侧边部123。第一散热部344及第二散热部346均自吸 热部342弯折以向上并向背板12的中间部位延伸,使得热导管34实质上呈一 U形。同样 地,热导管34的工作流体于位于较低位置的吸热部342吸收光源模块2于运作中产生的热 以成为气态,接着移动至位于较高位置的第一散热部344或第二散热部346以释放其所携 带的热,进而冷凝为液态,再利用重力加速经由毛细结构回流至吸热部342,以进行下一个 吸热、散热循环。与散热结构1的热导管14相较,散热结构3的热导管34具有两个散热部 344、346,故拥有较多的接触面积散热,并且,热导管34的散热部344、346实质上垂直,故可 充分利用重力,使得热导管34的工作流体的回流速度显大于热导管14的工作流体的回流 速度;但本发明仍不排除散热部344、346非垂直的情形。如图6所示,图6的散热结构大致与图5的散热结构3相同,但图6的散热结构的热导管34的散热部344、346与吸热部342 的夹角348大于90度。又如图7所示,图7的散热结构大致与图5的散热结构3亦相同, 但图7的散热结构的热导管34的散热部344、346与吸热部342的夹角348小于90度。补充说明的是,吸热部342或吸热部142 (请参阅图1的散热结构1)的设置位置 的选择是基于应用的背光模块采用的光源模块2的设置位置而定,本发明不以前述实施例 为限。此外,散热结构3的热导管34亦得采用散热结构1的热导管14的L形结构形态,同 样可获得较佳于散热结构1的散热效率,如图8所示。另外,于图8中,热导管14虽仅有一 个吸热部142与一个散热部144,但前述关于散热部344、346与吸热部342的夹角348的说 明于此处吸热部142与散热部144的夹角146亦有适用,不另赘述。请并参阅图1及图9,图9为根据本发明的背光模块的一较佳实施例所绘示的局 部剖面图,其剖面位置请参阅图1中X-X线。于图9所示的实施例中,背光模块5包含散热 结构1、光源模块2及导光板52。散热结构1的说明已如前述,不再赘述。光源模块2设置 于热导管14的吸热部142上。光源模块2包含一基板22及多个设置于基板22上的发光 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 LED) 24 ;在此实施例中,发光二极管为侧光型发光二极管 (side view LED) 24,基板22可为印刷电路板,如金属基印刷电路板(Metal Core PCB),有 助于热传导。导光板52设置于背板12及多个热导管14之上,并且光源模块2位于导光板 52的一侧,使得发光二极管24发射的光线(以箭头绘示)自该侧进入导光板52。关于散 热结构1的直立使用及热传递说明,请直接参阅前述相关说明,不再赘述。请参阅图9及图10,图10为根据本发明的背光模块的另一较佳实施例所绘示的局 部剖面图。与背光模块5不同处主要在于背光模块6的散热结构1尚包含一散热体(heat sink) 16,设置于吸热部142上以同时与光源模块2及吸热部142耦接。散热体16的几何 尺寸可配合光源模块2的基板22设计成单一长条状,或是配合吸热部142设计成多段,但 本发明不以此为限。补充说明的是,原则上热源(即光源模块2)直接接触吸热部142可获 得较佳的热传递效率,然为配合LED组件不同的发光方向,例如背光模块6的发光二极管24 为一正光型发光二极管(top view LED),基板22可能无法直接地、全面地接触吸热部142, 故另以热导体(即散热体16)作为主要热传递的媒介,其中基板22的一侧边仍可接触吸热 部142,亦有辅助热传递的效果。请参阅图10及图11,图11为根据本发明的背光模块的又一较佳实施例所绘示的 局部剖面图。与背光模块6不同处主要在于背光模块7的散热结构1未使用散热体16,而 将背板12的侧边部122弯折形成一凹槽1222及一缘部1224,吸热部142部分设置于凹槽 1222中,缘部1224耦接光源模块2。于本实施例中,凹槽1222的两侧壁原则上夹住至少一 部分的吸热部142,故缘部1224自基板22吸收的热亦可有效传递至吸热部142,此设计利 用现有背板12部分材料作为主要热传递的媒介,省去背光模块6的散热体16。补充说明的是,前述关于背光模块5、6、7虽以散热结构1为例,但实作上亦可以应 用其它实施例的散热结构,并且前述关于散热结构1的变体的说明亦适用于其它实施例的 散热结构,不待赘述。另外,各组件间的耦接得以导热胶或导热片填充其间,例如基板22与 吸热部142间、基板22与散热体16间、吸热部142与凹槽1222的侧壁间等等,藉以排除接 触接口不平整的问题,进而增加热传导效率。于前各实施例均可适用,不另复述。因此,配备有本发明的散热结构的背光模块5、6、7可拥有优于先前技术中一般背光模块的散热效率,有效率的散热除可降低发光组件的接面温度(junction temperature),以延长使用寿命,并能降低其环境温度,以避免影响其本身其它电子组件或 其它邻近设置的电子组件的运作。请参阅图1、图9及图12,图12为根据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一较佳实施例所绘示 的示意图。显示装置9包含一基座92、一外壳94、一面板96及前述背光模块5。外壳94与 基座92连接,面板96及背光模块5及其它电子组件设置于外壳94内。背光模块5的散热 结构1的背板12可直接设置于基座92上或藉由固定于外壳94以达到设置于基座92上的 效果,面板96设置于背光模块5的导光板52之上。关于背光模块5的说明请参阅前述各 实施例的相关说明,不另赘述。于使用上,基座92原则上设置于一水平面上,例如桌面、地 面等,使得背板12能呈直立状态使用,其与该水平面间夹角的关系可直接参阅前述关于散 热结构1的说明。于实际应用上,前述基座92亦可设变为固定架,例如固定于墙面上,亦能 使背板12能呈直立状态使用。同样地,具有散热结构1的显示装置9具有好的散热效率,使得显示装置9整体的 运作稳定度及使用寿命均能长于使用公知散热结构的显示装置。此外,本发明的显示装置 不以前述显示装置9为限,于实作上,显示装置亦得使用前述其它实施例的散热结构或是 背光模块5、6、7的结构或其它基于前述说明的变形结构。因此,本发明的散热结构、背光模 块及显示装置利用重力对其热导管进行结构形态设计,使得整体散热效率较公知技术的散 热结构显著提升,解决公知技术中成本、效率两难的问题。当然,本发明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 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发明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 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一种直立使用的散热结构,用于一背光模块,该背光模块包含一光源模块,其特征在于,该散热结构包含一背板;以及一第一热导管,耦接该背板并包含一第一吸热部及一第一散热部,该第一吸热部位于该背板的一侧边部,该第一散热部自该第一吸热部弯折以向上并向该背板的中间部位延伸,其中该光源模块设置于该第一吸热部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背板与一水平面具有一夹角60 120 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吸热部与该第一散热部连接使 该第一热导管呈一 L形,该第一散热部的纵向长度大于该第一吸热部的纵向长度。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该侧边部位于该背板的下侧。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热导管包含一第二散热部,该第 二散热部自该第一吸热部弯折以向上并向该背板的中间部位延伸。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散热部与该第二散热部分别与 该第一吸热部连接使该第一热导管呈一 U形。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含一散热体,设置于该第一吸 热部上以同时与该光源模块及该第一吸热部耦接。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该侧边部弯折形成一凹槽及一缘部,该 第一吸热部至少一部分设置于该凹槽中,该缘部耦接该光源模块。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含一第二热导管,该第二热导 管耦接该背板并包含一第二吸热部及一第三散热部,该第二吸热部位于该侧边部,该第三 散热部自该第二吸热部弯折以向上并向该背板的中间部位延伸,其中该光源模块同时设置 于该第一吸热部及该第二吸热部上。
10.一种直立使用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包含一背板;一第一热导管,耦接该背板并包含一第一吸热部及一第一散热部,该第一吸热部位于 该背板的一侧边部,该第一散热部自该第一吸热部弯折以向上并向该背板的中间部位延 伸;一导光板,设置于该背板及该第一热导管之上;以及一光源模块,设置于该第一吸热部上且位于该导光板的一侧。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背板与一水平面具有一夹角60 120 度。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吸热部与该第一散热部连接 使该第一热导管呈一 L形,该第一散热部的纵向长度大于该第一吸热部的纵向长度。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侧边部位于该背板的下侧。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热导管包含一第二散热部,该 第二散热部自该第一吸热部弯折以向上并向该背板的中间部位延伸。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散热部与该第二散热部分别 与该第一吸热部连接使该第一热导管呈一 U形。
16.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含一散热体,设置于该第一 吸热部上以同时与该光源模块及该第一吸热部耦接。
17.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侧边部弯折形成一凹槽及一缘部, 该第一吸热部至少一部分设置于该凹槽中,该缘部耦接该光源模块。
18.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一第二热导管,该第二热导管 耦接该背板并包含一第二吸热部及一第三散热部,该第二吸热部位于该侧边部,该第三散 热部自该第二吸热部弯折以向上并向该背板的中间部位延伸,其中该光源模块同时设置于 该第一吸热部及该第二吸热部上。
19.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一基座;一背板,设置于该基座上;一第一热导管,耦接该背板并包含一第一吸热部及一第一散热部,该第一吸热部位于 该背板的一侧边部,该第一散热部自该第一吸热部弯折以向上并向该背板的中间部位延 伸;一导光板,设置于该背板及该第一热导管之上;一光源模块,设置于该第一吸热部上且位于该导光板的一侧;以及一面板,设置于该导光板之上。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基座设置于一水平面上,该背板与 该水平面具有一夹角60 120度。
21.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吸热部与该第一散热部连接 使该第一热导管呈一 L形,该第一散热部的纵向长度大于该第一吸热部的纵向长度。
22.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侧边部位于该背板的下侧。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热导管包含一第二散热部,该 第二散热部自该第一吸热部弯折以向上并向该背板的中间部位延伸。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散热部与该第二散热部分别 与该第一吸热部连接使该第一热导管呈一 U形。
25.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含一散热体,设置于该第一 吸热部上以同时与该光源模块及该第一吸热部耦接。
26.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侧边部弯折形成一凹槽及一缘部, 该第一吸热部至少一部分设置于该凹槽中,该缘部耦接该光源模块。
27.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一第二热导管,该第二热导管 耦接该背板并包含一第二吸热部及一第三散热部,该第二吸热部位于该侧边部,该第三散 热部自该第二吸热部弯折以向上并向该背板的中间部位延伸,其中该光源模块同时设置于 该第一吸热部及该第二吸热部上。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揭露一种直立使用的散热结构、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该背光模块包含该散热结构、一导光板及一光源模块。该散热结构包含一背板及一热导管。该热导管耦接该背板并包含一吸热部及一散热部,该吸热部位于该背板的一侧边部,该散热部自该吸热部弯折以向上并向该背板的中间部位延伸。该导光板设置于该背板及该热导管之上,该光源模块设置于该吸热部上且位于该导光板的一侧。该显示装置包含该背光模块及一面板,该面板设置于该导光板之上。本发明的散热结构、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利用重力对其热导管进行结构形态设计,使得整体散热效率较公知技术的散热结构显著提升,解决了公知技术中成本、效率两难的问题。
文档编号F21V29/00GK101949527SQ20101050155
公开日2011年1月19日 申请日期2010年9月29日 优先权日2010年9月29日
发明者张志伟, 杨虹凌, 许博淳 申请人: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