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下式背光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15898阅读:13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直下式背光模块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背光模块,特别是关于一种增加灯源的组装定位、对位结构的直下式背光模块。
背景技术
近年来,传统的阴极射线管显示器(即俗称的CRT显示器)已渐渐地被液晶显示器所取代,主要原因在于液晶显示器所释放出的辐射量远远小于CRT显示器,另外,液晶显示器在这几年的制造成本已有显著降低,这也是液晶显示器逐渐成为电视或计算机屏幕市场主流的原因。液晶显示器可区分为液晶面板及背光模块两大部份,而背光模块通常会按照屏幕的大小尺寸而分别使用直下式背光模块或侧边式背光模块。请参照图1,图1所示为习知直下式背光模块的相对位置示意图。如图1所示,一直下式背光模块1包括有多个灯源14、一扩散板15、一扩散膜16、一增亮膜17及一背板单元13。其中,该些灯源14及背板单元13 设置于扩散板15的下侧面,背板单元13可用以容置该些灯源14 ;在此,灯源14为冷阴极荧光灯管(Cold Cathode Fluorescent Lamp, CCFL),其用以发射出可见光,并用于照明。扩散膜16及增亮膜17均位于扩散板15的上侧面,且扩散膜16设置于扩散板15与增亮膜17 之间。背板单元13包括有一框架体133、多个孔洞1333及多个结合架135,该些孔洞1333 位于框架体133上,结合架135可与孔洞1333相对应而插设至孔洞1333内。再来,请同时参阅图广图2,图2所示为习知直下式背光模块的组装示意图。如图 1与图2所示,先将多个结合架135插设至孔洞1333内,使结合架135牢牢地固定在框架体 133的上侧面,再将多个灯源14架设固定于结合架135上,如此,透过结合架135的结合固定,即可使灯源14稳固地与背板单元13的框架体133相结合,不会产生晃动、脱落的状况。然而,背板单元13的组成组件过多,组装工时较长,且结合架135容易有受热变形导致灯源14移位、光学品味降低的问题;而且,结合架135的开模、制造、产品良率、损坏维修等问题,也是造成经济成本无法进一步下降的主因。因此,如何降低背板单元13的零件数目,简化其组装流程与工时,用以进一步地提升直下背光模块1的整体良率与降低制造成本,这是本领域具有通常知识者努力的目标。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主要目的是降低背板单元的零件数目,简化其组装流程与工时。本实用新型另一目的是进一步提升直下背光模块的整体良率与降低制造成本。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直下式背光模块,其包括有多个灯源、一扩散板、一增亮膜及一背板单元,扩散板包括有一出光面及一入光面,入光面与出光面分别位于扩散板的相对应两面,该些灯源及背板单元设置于扩散板的入光面侧,且背板单元用以容置该些灯源,增亮膜设置于扩散板的出光面侧,直下式背光模块进一步地包括有多个对位结构,该些对位结构设置于背板单元内侧面,每一对位结构与一灯源相对应设置而相邻接。如上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模块,其中,每一对位结构的周边外缘与一灯源的周边外缘相对应。如上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模块,其中,对位结构凸出或凹入背板单元。如上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模块,其中,每一对位结构均包括有至少一定位点,每一灯源均包括有至少一定位洞,当对位结构与灯源相邻接时,定位点位于定位洞内;且定位点位于定位洞内呈紧配合状态。如上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模块,其中,每一对位结构均包括有至少一定位洞,每一灯源均包括有至少一定位点,当对位结构与灯源相邻接时,定位点位于定位洞内;且定位点位于定位洞内呈紧配合状态。如上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模块,其中,每一对位结构均包括有一接头容置槽,每一灯源均包括有一电接头,当对位结构与灯源相邻接时,电接头位于接头容置槽内。如上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模块,其中,多个灯源间藉由至少一连接结构而相连接,多个对位结构间藉由至少一容置通道而相连接,当多个灯源邻接至多个对位结构时,连接结构位于容置通道内。如上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模块,其中,直下式背光模块更包括有一扩散膜,扩散膜设置于增亮膜与扩散板之间。藉此,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模块可以降低背板单元的零件数目,简化直下式背光模块的组装流程与工时,用以进一步提升其整体良率并降低制造成本。为使熟悉项技艺人士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及功效,兹藉由下述具体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对本实用新型详加说明如后。

图1所示为习知直下式背光模块的相对位置示意图。图2所示为习知直下式背光模块的组装示意图。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直下式背光模块的示意图。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直下式背光模块的示意图。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直下式背光模块的示意图。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直下式背光模块的示意图。标识说明1 直下式背光模块13 背板单元133 框架体1333 孔洞135 结合架14:灯源15 扩散板16 扩散膜[0034]17 增亮膜[0035]3、4、5、6 直下式背光模块[0036]33、43、53、63 背板单元[0037]331、431、531、631 对位结构[0038]332,532 容置通道[0039]438,638 接头容置槽[0040]439、639 定位点[0041]34、44、54、64 灯源[0042]448、648 电接头[0043]449、649 定位洞[0044]541 连接结构[0045]35、45、55、65 扩散板[0046]35A 出光面[0047]35B 入光面[0048]36、46、56、66 扩散膜[0049]37、47、57、67 增亮膜。
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3,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直下式背光模块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一直下式背光模块3,其包括有多个灯源34、一扩散板35、一扩散膜36、一增亮膜 37及一背板单元33。其中,扩散板35包括有一出光面35A及一入光面35B,出光面35A位于扩散板35的上侧面,入光面35B位于扩散板35的下侧面,因此,入光面35B与出光面35A 分别位于扩散板35的相对应两面。增亮膜37设置于扩散板35的出光面35A侧,因此增亮膜37设置于扩散板35的上方。扩散膜36亦设置于扩散板35的上方,且扩散膜36设置于增亮膜37与扩散板35之间,用以进一步地增加光线的混光、扩散效果。该些灯源34及背板单元33设置于扩散板35的入光面35B侧,且背板单元33用以容置该些灯源34。为了改善习知的缺点,降低背板单元33的零件数目,简化其组装流程与工时,用以进一步地提升直下式背光模块3的整体良率与降低制造成本,本实用新型的直下式背光模块3进一步地包括有多个对位结构331,该些对位结构331设置于背板单元33上侧面,亦即该些对位结构331设置于背板单元33朝向直下式背光模块3内部的一侧面,使每一对位结构331分别与一灯源34相对应设置;如此,在组装直下式背光模块3时,只要将每一灯源34与一对位结构331相靠近、邻接,多个灯源34即可藉由该些对位结构331的校准、对位而快速的达到定位、安置的目的。在本实施例中,灯源34为冷阴极荧光灯管(Cold Cathode Fluorescent Lamps, CCFL),对位结构331为凹入背板单元33的凹槽状结构,因此每一灯源;34均可置于一对位结构331内,除了具有快速组装、定位的目的之外,还有防止灯源34松动、摇动的功效。此外,如图3的放大图所示,多个灯源34间可藉由一连接结构(本图未绘示)而相连接,连接结构可以是电性连接用的软排线(Flexible Flat Cable,FFC),或者是安装固定用的连接固定结构;多个对位结构331间藉由一容置通道332而相连接,容置通道332亦为凹槽状结构,且容置通道332垂直地贯通多个对位结构331。如此,当多个灯源34靠近、邻接至多个对位结构331时,多个灯源34的连接结构即可置于容置通道332内;因此容置通道332也具有辅助安装、定位的功效。藉此,当多个灯源34设置于背板单元33的对位结构 331内时,即可射出光线,使光线往上射出,再依序通过扩散板35、扩散膜36、增亮膜37,用以作为一液晶显示器(未绘示)的背光源。本实用新型还有其它实施例。请参阅图4,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直下式背光模块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直下式背光模块4包括有多个灯源44、一扩散板45、 一扩散膜46、一增亮膜47及一背板单元43。在此,相类似的结构便不再赘述。如图4的放大图所示,本实施例的灯源44为发光二极管灯条(Light Emitting Diode, LED),每一灯源44的其中一端部包括有一定位洞449 ;每一对位结构431内均包括有一凸出于对位结构 431槽底的定位点439。定位点439为圆柱体,定位洞449为圆形孔洞,当对位结构431与灯源44相邻接时,定位点439即可置于定位洞449内,因此定位点439可与定位洞449相契合、耦接,达到辅助安装、定位的功效。在较佳实施例中,定位点439位于定位洞449内呈紧配合(过盈配合)状态;还有,每一对位结构431的周边外缘与一灯源44的周边外缘,其轮廓、大小及厚度均大致相同,因此灯源44置于对位结构431内时,呈相对应而契合;甚至灯源44与对位结构431呈紧配合状态,如此可达更好的安装、定位功效。还有,每一灯源44上还可更进一步地设置有一电接头448 (electrical connector),电接头448用以提供灯源 44 一电压来源或电流来源;每一对位结构431还可更包括有一接头容置槽438。当灯源44 与对位结构431相邻接时,电接头448即可藉由形状、轮廓的契合、耦合而设置于接头容置槽438内,用以辅助灯源44的安装、定位;在较佳实施例中,电接头448位于接头容置槽438 内时亦可呈紧配合状态。也就是说,在图4的实施例中,当灯源44置于对位结构431内时, 定位点439可与定位洞449相契合,电接头448可与接头容置槽438相契合,故可大幅提升灯源44的定位、对位效果,方便工厂作业人员的安装、配置,用以节省工时,降低生产成本。请参阅图5,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直下式背光模块的示意图。如图 5所示,直下式背光模块5包括有多个灯源M、一扩散板55、一扩散膜56、一增亮膜57及一背板单元53。其中,本实施例的多个灯源M间藉由一连接结构541而相连接,连接结构Ml 可以是电性连接用的软排线或是安装固定用的连接固定结构;多个对位结构531间藉由一容置通道532而相连接。当多个灯源M邻接、靠近至多个对位结构531时,多个灯源M即可设置于多个对位结构531内,且连接结构541可同时位于容置通道532内。藉此,本实施例亦可实现前述功效。请参阅图6,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直下式背光模块的示意图。如图 6所示,直下式背光模块6包括有多个灯源64、一扩散板65、一扩散膜66、一增亮膜67及一背板单元63。其中,本实施例的对位结构631凸出背板单元63,且每一对位结构631的上侧面还设置有一定位点639及一接头容置槽638 ;每一灯源64的下侧面还设置有一定位洞 649及一电接头648。因此,当直下式背光模块6的组装工厂实施组装时,即可藉由明显而凸出的对位结构631,而顺利地使多个灯源64邻接、靠近至多个对位结构631内,且每一灯源64即可透过定位洞649、定位点639的契合,以及电接头648、接头容置槽638的契合,而准确无误地定位在对位结构631的正上方,不会产生偏移或装配错误情事。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还可以改变定位点、定位洞的设置位置,例如将定位洞设置于对位结构的上侧面,将定位点设置于灯源的下侧面,如此,当对位结构与灯源相靠近、邻接时,定位点也同样可以位于定位洞内,使灯源与背板单元的组装达到对位、定位的功效。还有,定位点、定位洞的数目也可以是多个。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直下式背光模块,无需藉由习知的结合架,即可快速、正确无误地组装灯源与背板单元,故可以降低背板单元的零件数目,简化直下式背光模块的组装流程与工时,用以进一步提升其整体良率并降低制造成本,所以具有实用性及商业应用的潜力。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具体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所揭露的具体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更动与润饰,其所作更动与润饰皆属于本实用新型的范畴。
权利要求1.一种直下式背光模块(3,4,5,6),其包括有多个灯源(34,44,54,64)、一扩散板(35, 45,55,65)、一增亮膜(37,47,57,67)及一背板单元(33,43,53,63),该扩散板包括有一出光面及一入光面,该入光面与该出光面分别位于该扩散板的相对应两面,该些灯源及该背板单元设置于该扩散板的入光面侧,且该背板单元用以容置该些灯源,该增亮膜设置于该扩散板的出光面侧,其特征在于该直下式背光模块包括有多个对位结构(331,431,531,631),该些对位结构设置于该背板单元内侧面,每一对位结构与一灯源相对应设置而相邻接。
2.如权利要求1项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每一对位结构的周边外缘与一灯源的周边外缘相对应。
3.如权利要求1项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些对位结构凸出或凹入该背板单元。
4.如权利要求1项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每一对位结构均包括有至少一定位点(439、639),每一灯源均包括有至少一定位洞(449、649),当该些对位结构与该些灯源相邻接时,所述定位点位于所述定位洞内。
5.如权利要求4项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点位于所述定位洞内呈紧配合状态。
6.如权利要求1项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每一对位结构均包括有至少一定位洞,每一灯源均包括有至少一定位点,当该些对位结构与该些灯源相邻接时,所述定位点位于所述定位洞内。
7.如权利要求6项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点位于所述定位洞内呈紧配合状态。
8.如权利要求1项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每一对位结构均包括有一接头容置槽(438、638),每一灯源均包括有一电接头(448、648),当该些对位结构与该些灯源相邻接时,所述电接头位于所述接头容置槽内。
9.如权利要求1项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多个灯源间藉由至少一连接结构(541)而相连接,多个对位结构间藉由至少一容置通道(332、532)而相连接,当多个灯源邻接至多个对位结构时,所述连接结构位于所述容置通道内。
10.如权利要求1项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直下式背光模块更包括有一扩散膜(36,46,56,66),该扩散膜设置于该增亮膜与该扩散板之间。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直下式背光模块(4),其包括有多个灯源(44)、一扩散板(45)、一增亮膜(47)及一背板单元(43),该扩散板包括有一出光面及一入光面,该入光面与该出光面分别位于该扩散板的相对应两面,该些灯源及该背板单元系设置于该扩散板的入光面侧,且该背板单元用以容置该些灯源,该增亮膜设置于该扩散板的出光面侧,该直下式背光模块进一步地包括有多个对位结构(431),该些对位结构设置于该背板单元内侧面,每一对位结构与一灯源相对应设置而相邻接。
文档编号F21V19/00GK202140908SQ20112021320
公开日2012年2月8日 申请日期2011年6月23日 优先权日2011年6月23日
发明者周清裕, 李全发, 林忠志, 王铭禧 申请人:冠捷投资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