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背光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40408阅读:13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背光模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背光模组,特别涉及一种具有粘接层的背光模组。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类终端产品的普及及用户对个性化要求的不断增强,使得移动终端厂商为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而推出差异化的产品,尤其是如超薄、大屏幕、工业、美学设计对终端产品的内部零部件可靠性要求提出更高的指标。虽然现有的组装装配方式有铁塑一体化、卡扣装配的方式,但随着移动终端的智能化、差异化需求,现有技术已经不能满足。背光模组包括光源、导光板、框架等组件。请参考图1,为现有背光模组框架卡扣设计结构示意图。图中,产品核心组件金属框架11与背光胶框12通过卡扣方式固定,但由于无法完全固定使得组装装配过程容易产生松动等不良现象,且在运输及振动试验会因此出现金属件与塑胶件脱离现象;其次,由于移动终端逐步推行窄屏、超薄、大屏的设计以及可靠性要求的提高,使得卡扣方案由于结构的限制不能适用。请参考图2,为现有背光模组框架铁塑一体化设计结构示意图,图中,金属框架11与背光胶框12通过铁塑一体化方式成型最终固定,其好处是很好的解决了卡扣结构的限制,但铁塑一体化具有一个最大的弊端,即弯曲变形效果差。而随着液晶显示装置对高解析度、高视觉效果、超薄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得铁塑一体化不能够最好的解决由此带来的显示效果质量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背光模组,不仅使金属框架与背光胶框连接更为紧密,不易产生松动,同时还让连接之后的框架能更好的弯曲变形。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种背光模组,包括承载背光部件的框架;所述框架包括背光胶框和金属框架;所述金属框架套接所述背光胶框,所述的套接面上设置粘接层。进一步地,所述粘接层为双面胶。进一步地,所述粘接层为粘性涂层。更进一步地,所述的金属框架套接所述背光胶框的套接面包括金属框架底边和金属框架内侧壁,所述粘接层设置在所述金属框架底边和/或金属框架内侧壁。更进一步地,所述的双面胶为一条,设置在所述金属框架的至少三个相邻的金属框架底边,或者设置在所述金属框架的至少三个相邻的金属框架内侧壁。更进一步地,所述的双面胶为至少两条,设置在所述金属框架的至少三个金属框架底边,或者设置在所述金属框架的至少三个金属框架内侧壁。更进一步地,所述的双面胶的初始剥离力大于等于3N/cm。更进一步地,所述双面胶的材质基材为PET。更进一步地,所述的金属框架套接所述背光胶框的套接面包括金属框架底边和、金属框架内侧壁,所述粘接层设置在所述金属框架底边和/或金属框架内侧壁中;涂层涂覆在所述金属框架的至少三个金属框架底边,或者涂覆在所述金属框架的至少三个金属框架内侧壁。本实用新 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金属框架与背光胶框套接面设置粘接层,使框架本身避免了采用卡扣结构说产生的固定不牢,容易松动、脱落等问题,提高了框架连接的紧密性;同时还解决了采用铁塑一体化结构产生的弊端,使框架具有较好的弯曲变形性;进一步提高了背光模组的强度、降低了背光模组的厚度以及宽度。

图I为现有背光模组框架卡扣设计结构示意图;图2为现有背光模组框架铁塑一体化设计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背光模组的实施例一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背光模组的实施例二结构示意图;图5a为本实用新型双面胶设置方式一的示意图;图5b为本实用新型双面胶设置方式二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实施例一背光模组包括光源、导光板、反射膜、框架等组件。请参考图3,本实用新型背光模组的实施例一结构不意图。背光模组的框架可分为金属框架11与背光胶框12两部分。金属框架套接背光胶框,而通过在两者的套接面上设置一粘接层31,使两者更紧密的连接。而粘结层的材料,可以选用常见的双面胶,在本实施例中,为更方便装配,将基材为PET的双面胶设置在金属框架的底边上,为使粘接更为牢固,所用双面胶初始剥离力应大于等于 3N/cm。请参考图5a本实用新型双面胶设置方式一的示意图及图5b本实用新型双面胶设置方式二的示意图。双面胶的具体设置方式则有两种设置方式一为图5a所示的双面胶51设置方式,图中双面胶设置为一条,且头尾相接的设置在金属框架的底边的一圈上。此设置方式为较优的设置方式,除此之外,根据这一设置思路,还可以设置在金属框架的至少三个相邻的金属框架底边上。设置方式二 为图5b所示的双面胶51’设置方式,图中双面胶为4条,分别设置在金属框架各底边上。此设置方式也为较优的设置方式,除此之外,根据这一设置思路,还可以用至少两条的双面胶设置在金属框架的至少三个金属框架底边上。实施例二 请参考图4,为本实用新型背光模组的实施例二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粘接层31的材料依旧选择基材为PET的双面胶,其初始剥离力应大于等于3N/cm。但为了减小框架的厚度,进一步减小背光模组的厚度,所以将双面胶设置在金属框架内侧壁上。而双面胶的具体设置方式也有两种,与实施例一中双面胶的设置方式除了设置位置的不同,其他设置内容都相同,因为实施例一中做了详细阐述,这里就不做赘述。实施例三在本实施例中,粘接层的材料依旧选择基材为PET的双面胶,其初始剥离力应大于等于3N/cm。但为了进一步增加金属框架与背光胶框的连接紧密性与稳定性,所以将双面胶同时设置在金属框架底边和金属框架内侧壁。而双面胶的具体设置方式也有四种请参考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中的双面胶两种设置方式,在本实施例中,金属框架底边的双面胶设置可以采用实施例一中设置方式一及设置方式二两种设置方式,而金属框架内侧壁也可以采用实施例二中的设置方式一及设置方式二两种设置方式,通过组合我们可知,在本实施例中,双面胶的设置方式可以有四种,即金属框架底边采用方式一,金属框架内侧壁采用方式一;金属框架底边采用方式二,金属框架内侧壁采用方式二 ;金属框架底边采用方式一,金属框架内侧壁采用方式二;金属框架底边采用方式二,金属框架内侧壁米用方式一。实施例四在本实施例中,套接面上粘接层的材料还可以选用粘性涂层,而粘性涂层所涂覆的位置可以在金属框架底边或者金属框架内侧壁,也可以同时涂覆在金属框架底边和金属框架内侧壁上。而为了确保涂覆后具有良好的连接紧密性,所以进一步,在金属框架的至少三个金属框架底边应进行涂覆,或者在金属框架的至少三个金属框架内侧壁进行涂覆。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背光模组,包括承载背光部件的框架;所述框架包括背光胶框和金属框架;所述金属框架套接所述背光胶框,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套接面上设置粘接层。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粘接层为双面胶。
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粘接层为粘性涂层。
4.如权利要求I或3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金属框架套接所述背光胶框的套接面包括金属框架底边和金属框架内侧壁,所述粘接层设置在所述金属框架底边和/或金属框架内侧壁。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金属框架套接所述背光胶框的套接面包括金属框架底边和金属框架内侧壁,所述粘接层设置在所述金属框架底边和/或金属框架内侧壁。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双面胶为一条,设置在所述金属框架的至少三个相邻的金属框架底边,或者设置在所述金属框架的至少三个相邻的金属框架内侧壁。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双面胶为至少两条,设置在所述金属框架的至少三个金属框架底边,或者设置在所述金属框架的至少三个金属框架内侧壁。
8.如权利要求2、5、6或7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双面胶的初始剥离力大于等于3N/cm。
9.如权利要求2、5、6或7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双面胶的材质基材为PET。
10.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金属框架套接所述背光胶框的套接面包括金属框架底边和金属框架内侧壁,所述粘接层设置在所述金属框架底边和/或金属框架内侧壁中;涂层涂覆在所述金属框架的至少三个金属框架底边,或者涂覆在所述金属框架的至少三个金属框架内侧壁。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背光模组,包括光源、导光板、框架等组件。其框架可分为金属框架与背光胶框两部分。在金属框架与背光胶框的套接面上设置有一粘接层。本实用新型可以使背光模组框架结合更为紧密,不容易松动;同时使背光模组具有较好的弯曲变形性,通过粘接层的设置,进一步提高了背光模组的强度、降低了背光模组的厚度以及宽度。
文档编号F21S8/00GK202371570SQ201120463748
公开日2012年8月8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21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21日
发明者李剑平 申请人:深圳市德仓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