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二极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55330阅读:15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发光二极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发光二极管,更详细而言,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包含定位结构的发光二极管。
背景技术
现今市面上已广泛应用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 LED)作为照明光源,其中为能扩大或集中LED的光线,通常会将透光材料,例如硅胶,通过模具直接挤制而成形于LED的基座上,以作为调整LED光线投射方向的灯罩。然,此种灯罩成形方式,常使得灯罩无法准确定位于LED的光源中心上,而导致无法有效控制LED光线投射的方向。再者,灯 罩和基座之间易因无法紧密接合而产生缝隙,LED所发出的光线将会从缝隙散射出去,进而容易产生LED漏光现象且亦会减低LED光线预定投射区域的亮度。有鉴于此,提供一种发光二极管能使其灯罩准确定位并紧密固定于发光二极管的基座上,以有效控制发光二极管的光线方向并减少光能量的浪费,便为此业界亟需努力的目标。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光二极管,可通过一定位结构使灯罩准确地对位于发光单兀的光源中心而设于发光二极管基座上。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光二极管,可通过一遮光环的设置而防止发光单元所发出的光线自灯罩和基座的接合处向外散射。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发光二极管,其包含一基座、至少一发光单元、一灯罩、一定位结构及一遮光环。基座包含一容置空间形成于基座的一上表面;至少一发光单元设置于容置空间内,并与基座电性连接;灯罩设置于基座上以罩盖发光单元;以及定位结构包含一第一定位部及一第二定位部,第一定位部设置于基座的上表面且位于容置空间以外,第二定位部设置于灯罩的一下表面;其中第二定位部与第一定位部相互嵌合,使灯罩的下表面贴附于基座的上表面,而遮光环设置于基座的上表面,并环设于灯罩的一底部。为让上述目的、技术特征及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以较佳的实施例配合附图进行详细说明。

图I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分解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立体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剖面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另一分解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分解示意图;及[0013]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分解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I发光二极管11基座111第一基板Illa内凹弧角112第二基板112a上表面113容置空间114上表面12发光单元13灯罩131下表面132底部14定位结构141第一定位部142第二定位部15遮光环2发光二极管21基座211第一基板211a内凹弧角212第二基板213容置空间214上表面22发光单元23灯罩231下表面24定位结构241第一定位部242第二定位部25遮光环3发光二极管31基座314上表面32发光单元33灯罩331下表面34定位结构[0052]341 第一定位部342 第二定位部35 遮光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通过实施方式来解释本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发光二极管。需说明者,在下述的实施例以及附图中,关于实施方式的说明仅为阐释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而非用以直接限制本实用新型,同时,以下实施例及图式中,与本实用新型非直接相关的元件均已省略而未绘示,且图式中各元件间的尺寸关系仅为求容易了解,非用以限制实际比例。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为一发光二极管1,如图I、图2及图3所示。其中,图I绘示发光二极管I的分解示意图,图2为发光二极管I的立体示意图,图3为发光二极管I的剖面不意图。发光二极管I包含一基座11、一发光单兀12、一灯罩13、一定位结构14及一遮光环15,以下将进一步详述发光二极管I的结构及组装方式。基座11包含一第一基板111、一第二基板112及一容置空间113,第一基板111迭置于第二基板112上,第一基板111的至少二对角分别为一内凹弧角111a,以露出第二基板112的上表面112a。于发光二极管I加工过程中,加工系统可夹持第一基板111的该二内凹弧角111a,使得基座11可固定不动而方便进行后续加工。容置空间113形成于基座11的上表面114上,于本实施例中,基座11的上表面114即为第一基板111的一上表面。其中,内凹弧角Illa并无大小及角度上的限制,故可因应产品的需求进行调整。第二基板112的一上表面112a具有电路布局(图未示出),第一基板111的二内凹弧角Illa可使上表面112a的电路布局部分显露于外,藉此,本实施例于实际组装时,可将正电极及负电极直接电性连接至上表面112a的所述显露于外的电路布局,以节省加工时间,同时亦将增加发光二极管I的美观度。发光单元12设置于容置空间113内,并与第二基板112上表面112a的电路电性连接。于本实施例中,仅绘示单一发光单元12作为举例,然若使用者欲增强光源的亮度,亦可增设多个发光单元12至容置空间113内,以因应产品的需求调整,于此并不对发光单元的数量做任何限制。灯罩13可通过定位结构14而设置于基座11上以准确罩盖发光单元12,且灯罩13由一透光材质所制成,发光单元12所发出的光线适可经由灯罩13而向外投射。其中,灯罩13的底面积大于容置空间113的面积且小于第一基板111上表面114的面积。更详细地说,本实用新型的定位结构包含一第一定位部及一第二定位部,第一定位部具有数个定位孔,第二定位部具有数个定位柱,所述定位柱对应嵌合于所述定位孔,且第一定位部及第二定位部的数量均不少于2个。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定位部141为二定位孔且对称设置于第一基板111的上表面114,且第一定位部141位于容置空间113之外,第二定位部142为二定位柱且对称设置于灯罩13的一下表面131。经由第一定位部141的二定位孔与第二定位部142的二定位柱相互嵌合,以使灯罩13的下表面131贴附于第一基板111的上表面114,藉此,灯罩13便可准确定位于发光单元12的光源中心或容置空间113之中心,以有效控制光线的投射方向。[0062]须说明的是,熟知本实用新型技术领域者应可轻易推及将第一定位部141置换为具有二定位柱,第二定位部142置换为具有二定位孔,如图4所示,再利用所述定位柱对应嵌合于所述定位孔,亦可达到使灯罩13准确定位的目的。于定位结构14的其他实施例中,熟知本领域技术者亦可推及其他数量的第一定位部141及第二定位部142。当灯罩13通过定位结构14而设置于基座11上后,将遮光环15设置于基座11的上表面114并环绕设置于灯罩13的一底部132,如图3所不。遮光环15为一不透光材质制成,因此可避免发光单元12的光线自灯罩13及基座11间的缝隙散射出去且可使灯罩13与基座11更紧密贴合。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2如图5所示,其为发光二极管2的分解示意图。本实施例的技术特征大多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本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2同样具有一基座21、一发光单兀22、一灯罩23、一定位结构24及一遮光环25。第一定位部241为二定位孔,其中第一定位部241对称设置于第一基板211上表面214且位于容置空间213以外,第二定位部242为二定位柱且对称设置于灯罩23的一下表面231。经由第一定位部241的·二定位孔与第二定位部242的二定位柱相互嵌合,以达到使灯罩23准确定位的目的,其他相同之处于此不再赘述。然须特别说明的是,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主要差异在于,第一基板211的四隅分别具有一内凹弧角211a,以方便在发光二极管2加工的过程中,通过加工系统夹持第一基板211的四个内凹弧角211a来固定基座21,以利后续加工。其中,内凹弧角211a并无大小及角度上的限制,故可因应产品的需求进行调整。同样地,第二基板212的一上表面具有电路布局(图未不出),第一基板211的四内凹弧角211a可使第二基板212的该上表面的电路布局部分显露于外,藉此,本实施例于实际组装时,可将正电极及负电极直接电性连接至该上表面的所述显露于外的电路布局,以节省加工时间,同时亦将增加发光二极管2的美观度。请续参图6,其绘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3的分解示意图。本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3同样具有一基座31、一发光单兀32、一灯罩33、一定位结构34及一遮光环35,发光单元32适可与基座31电性连结,而第一定位部341为二定位孔且对称设置于基座31的上表面314,第二定位部342为二定位柱且对称设置于灯罩33的一下表面331,经由第一定位部341的二定位孔与第二定位部342的二定位柱相互嵌合,以达到使灯罩33准确定位的目的,本实施例的技术特征大多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相同,于此不再赘述。然须特别说明的是,第三实施例与第一、第二实施例的主要差异在于,发光二极管3的基座31仅包含一基板,该基板上可具有一电路布局(图未不出),发光单兀32设置于基板的上表面314上,故第一定位部341可避开该电路直接形成于该基板上,除此之外,其他各元件间的相应位置及组装关系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于此不另赘述。参阅上述各实施例后,熟知本领域技术者亦可推及第一定位部及第二定位部的其他类似实施例。举例而言,第一定位部可为多个定位孔,并沿着容置空间环状设置于基座的上表面,而第二定位部可对应于灯罩的下表面环状设置多个定位柱,此为所属领域具有通常知识者可以其他排列方式加以替换,在此不作限制。综上所述,相较于习知发光二极管而言,本实用新型发光二极管的灯罩可利用定位结构直接以孔柱嵌合的方式固定于基座上,藉此可使灯罩精准地对位于基座上,使光线得以一预定方向进行投射,且可简化并加速发光二极管的装配过程,进而提升发光二极管的良率,并降低生产成本,再者,经由遮光环的设置,亦可减少光线散射,以降低发光二极管的漏光现象并提升发光二极管的亮度。 上述的实施例仅用来列举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以及阐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并非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畴。任何熟悉此技术者可轻易完成的改变或均等性的安排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主张的范围,本实用新型的权利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书为准。
权利要求1.一种发光二极管,包含 一基座,包含一容置空间,其中该容置空间形成于该基座的一上表面; 至少一发光单元,设置于该容置空间内,并与该基座电性连接; 一灯罩,设置于该基座上以罩盖该发光单元;以及 一定位结构,包含一第一定位部及一第二定位部,该第一定位部设置于该基座的该上表面且位于该容置空间之外,该第二定位部设置于该灯罩的一下表面; 其中该第二定位部与该第一定位部相互嵌合,使该灯罩的该下表面贴附于该基座的上表面。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定位部具有数个定位孔,该第二定位部具有数个定位柱,所述定位柱对应嵌合于所述定位孔。
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定位部具有数个定位柱,该第二定位部具有数个定位孔,所述定位柱对应嵌合于所述定位孔。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一遮光环,设置于该基座的该上表面,并环设于该灯罩的一底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该基座具有一第一基板及一第二基板,该第一基板设置于该第二基板上,该基座的该上表面为该第一基板的一上表面,该第一基板的至少二对角分别为一内凹弧角。
6.一种发光二极管,包含 一基座,包含一容置空间,其中该容置空间形成于该基座的一上表面; 至少一发光单元,设置于该容置空间内,并与该基座电性连接; 一灯罩,设置于该基座上以罩盖该发光单元;以及 一遮光环,设置于该基座的该上表面,并环设于该灯罩的一底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该基座更包含一定位结构,该定位结构包含一第一定位部及一第二定位部,该第一定位部设置于该基座的该上表面且位于该容置空间之外,该第二定位部设置于该灯罩的一下表面,该第一定位部与该第二定位部相互嵌合,使该灯罩的该下表面贴附于该基座的上表面。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定位部具有数个定位孔,该第二定位部具有数个定位柱,所述定位柱对应嵌合于所述定位孔。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定位部具有数个定位柱,该第二定位部具有数个定位孔,所述定位柱对应嵌合于所述定位孔。
10.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该基座具有一第一基板及一第二基板,该第一基板设置于该第二基板上,该基座的该上表面为该第一基板的一上表面,该第一基板的至少二对角分别为一内凹弧角。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其包含一基座、至少一发光单元、一灯罩、一定位结构及一遮光环。基座包含一容置空间形成于基座的一上表面;至少一发光单元设置于容置空间内,并与基座电性连接;灯罩设置于基座上以罩盖发光单元;以及定位结构包含一第一定位部及一第二定位部,第一定位部设置于基座的上表面且位于容置空间之外,第二定位部设置于灯罩的一下表面;其中第二定位部与第一定位部相互嵌合,使灯罩的下表面贴附于基座的上表面,而遮光环设置于基座的上表面,并环设于灯罩的一底部。
文档编号F21V17/10GK202691646SQ20122020837
公开日2013年1月23日 申请日期2012年5月10日 优先权日2012年3月14日
发明者吴俊德, 黄家增, 张琇茹 申请人:华新丽华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