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明装置、液晶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40631阅读:17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照明装置、液晶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具备有导光板及发光元件的照明装置、具备有该照明装置的液晶显示装置及具备有该液晶显示装置的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具备有透射型的液晶面板的液晶显不装置如不于图8地,具有相对于导光板80的成为光入射部80a的侧端面配置有发光元件89的照明装置8,在导光板80的光出射面80b侧重叠配置光学片180及液晶面板10。在如此的照明装置8中,采用具备有正交于光入射部80a的安装面881的光源用基板88,在采用在如此的光源用基板88的安装面881安装有发光元件89的构成的情况下,若发光元件89的光轴倾斜则成为亮度不匀等产生的原因。于是,提出对导光板80及光源用基板88以第I框架40的底板部45进行支持的构成(参照专利文献I)。并且,在记载于专利文献I的照明装置8中,采用使底板部45凹陷而在比对导光板80进行支持的面低的位置设置基板支持部456,使导光板80的端部部分性地重叠于光源用基板88的构成。专利文献I特开2004— 273185号公报可是,在示于图8的构成中,在导光板80的端部,存在第I框架40重叠于导光板80的背面80c的部分和光源用基板88重叠于导光板80的背面80c的部分,并在如此的部分中光的反射率和/或漫射(扩散)程度不同。因此,有在从导光板80出射的照明光产生亮度不匀的问题点。并且,虽然有在导光板80的背面80c设置反射片187的情况,但是该情况下,因反射片187之中,与底板部45相接的部分187a、重叠于间隙的部分187b和与光源用基板88相接的部 分187c的高低差等原因而反射片187挠曲,存在产生亮度不匀的问题点。

实用新型内容鉴于以上的问题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即使在采用对导光板及光源用基板以框架的底板部进行支持的结构的情况下也能够对亮度不匀的产生进行抑制的照明装置、具备有该照明装置的液晶显示装置及具备有该液晶显示装置的电子设备。为了解决所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涉及的照明装置特征为:具有导光板、多个发光元件、光源用基板和台阶部,所述多个发光元件使发光面朝向该导光板的成为光入射部的侧端面且沿着所述侧端面配置;所述光源用基板俯视与所述导光板的所述光入射部分离地配置,具备与成为所述光入射部的所述侧端面相交叉的安装有所述多个发光元件的安装面;所述台阶部与所述光源用基板的所述导光板侧的端部抵接。在本实用新型中,导光板与光源用基板设置于俯视不重叠的位置,且在俯视不与导光板重叠的位置、即与所述导光板的所述光入射部分离地设置有与光源用基板的导光板侧的端部抵接的台阶部。因此,因为光源用基板高精度地定位,所以光源用基板总是配置于俯视相邻于导光板的光入射部的位置,不会与导光板重叠。从而,因为反射性和/或漫射性在导光板的背面侧的整体为同等,所以难以产生亮度不匀。并且,即使在导光板的背面设置有反射片的情况下,反射片也因为不与光源用基板重叠,所以不会因光源用基板产生挠曲等。因此,难以产生起因于反射片的挠曲的亮度不匀。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具有导光板支持部和基板支持部,所述导光板支持部在俯视与所述导光板重叠的区域中在所述导光板的与光出射方向相反侧相对于所述导光板的所述光出射方向对相反侧的面进行支持,所述基板支持部在俯视与所述光源用基板重叠的区域中在与所述安装面相反侧相对于所述安装面对相反侧的面进行支持;在所述导光板支持部与所述基板支持部之间设置有所述台阶部。根据如此的构成,因为导光板及光源用基板以适当的姿态受支持,所以能够相对于导光板对发光元件以适当的姿态进行配置。在本实用新型中,能够采用如下构成:具有框架,该框架相对于所述导光板在该导光板的与所述光出射方向相反侧具备有底板部;在该框架的所述底板部,形成有所述导光板支持部、所述基板支持部及所述台阶部。在本实用新型中,能够采用如下构成:具有框架,该框架相对于所述导光板在该导光板的与光出射方向相反侧具备有底板部;在该框架的所述底板部,形成有以俯视与所述导光板重叠的区域对所述导光板进行支持的导光板支持部及所述台阶部。在本实用新型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构成:具有框架,该框架相对于所述光源用基板在所述导光板的与光出射方向相反侧具备有底板部;在该框架的所述底板部,形成有以俯视与所述光源用基板重叠的区域对该光源用基板进行支持的基板支持部及所述台阶部。在本实用新型中,也可采用如下构成:具有第I框架部,该第I框架部相对于所述导光板在该导光板的与光出射方向相反侧具备有第I底板部,在该第I框架部的所述第I底板部形成有所述导光板支持部;具有第2框架部,该第2框架部相对于所述光源用基板在该光源用基板的与所述安装面相反侧具备有第2底板部,在该第2框架部的所述第2底板部形成有所述基板支持部。该情况下,优选:形成有所述导光板支持部的所述第I框架部的所述第I底板部与形成有所述基板支持部的所述第2框架部的所述第2底板部俯视部分性地重叠。根据如此的构成,存在2个框架的光出射方向上的位置精度高的优点。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所述基板支持部从所述导光板支持部看朝向与所述光出射方向相反侧凹陷。根据如此的构成,能够对导光板的厚方向上的发光元件的位置进行优化。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在所述多个发光元件的各自中,与所述光源用基板相反侧的端部位于比所述导光板的光出射面低的位置。根据如此的构成,能够谋求照明装置的薄型化。在本实用新型中,能够采用如下构成:所述台阶部的深度尺寸与所述光源用基板的厚度尺寸相等。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台阶部的深度尺寸也可以比所述光源用基板的厚度尺寸小。根据如此的构成,能将按该量将发光元件设置于高的位置等,使发光元件的高度位置一致于导光板。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在所述多个发光元件的各自中,所述发光面位于比所述光源用基板的所述导光板侧的端部更靠所述导光板侧。根据如此的构成,能够将光入射部与发光元件的距离设定得比光入射部与光源用基板的距离窄。本实用新型中,优选:具备有所述基板支持部的所述框架具备相对于该基板支持部在与所述导光板相反侧从所述底板部竖立的侧板部;所述光源用基板的与所述导光板相反侧的端部抵接于所述侧板部。根据如此的构成,因为能够采用将光源用基板夹持于台阶部与侧板部之间的构成,所以能够对光源用基板可靠地进行固定。应用了本实用新型的照明装置能够用于液晶显示装置,如此的液晶显示装置具备重叠配置于所述导光板的光出射面侧的液晶面板。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可用于液晶电视机等电子设备。

图1是具备有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I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液晶电视机(电子设备)的说明图,其中的图1 U)、图1 (b)是示意性地表示液晶电视机的外观的说明图及表示液晶显示装置的电构成的框图。图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I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整体构成的说明图,其中的图2 (a)、图2 (b)是液晶显示装置100的立体图及分解立体图。图3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I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100进一步详细地进行了分解时的分解立体图。图4 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I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100沿着图1 (a)的A—K'线进行了剖切时的剖面图。图5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100沿着图1 (a)的A—K'线进行了剖切时的剖面图。图6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3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100沿着图1 (a)的A—K'线进行了剖切时的剖面图。图7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4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100沿着图1 (a)的A—K'线进行了剖切时的剖面图。图8是现有的液晶显示装置的说明图。符号的说明8. 照明装置,10. 液晶面板,40. 第I框架(框架),40a. 第I框架部(框架),40b. 第2框架部(框架),45、45&、4513. 底板部,80. 导光板,80a. 光入射部,80b. 光出射面,80c. 背面,88. 光源用基板,89. 发光兀件,89a. 发光面,100..液晶显示装置,IOOa..图像显示区域,451..导光板支持部,452..基板支持部,453. 台阶部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在液晶电视机用的液晶显示装置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方式进行说明。还有,在以下的说明中进行参照的附图中,用于使各层和/或各构件在图面上成为可以识别的程度的大小,按每各层和/或各构件地使比例尺不同。并且,在以下的说明中,与参照图8进行了说明的构成的对应容易理解地,在相对应的部分附加相同的符号进行说明。[0035]并且,以下的说明中,以在导光板和/或液晶面板的面内方向互相交叉的方向的一方(不于附图的导光板和/或液晶面板(显不面板)的长边延伸的方向)为X轴方向,以另一方(不于附图的导光板和/或液晶面板的短边延伸的方向)为Y轴方向,以交叉于X轴方向及Y轴方向的方向(不于附图的导光板与液晶面板叠层的方向)为Z轴方向。并且,在以下进行参照的附图中,以X轴方向的一方侧为Xl侧,以另一方侧为X2侧,以Y轴方向的一方侧(配置液晶面板的伸出部分的方向)为Yl侧,以与此相对置的另一方侧为Y2侧,以Z轴方向的一方侧(朝向导光板的背面的方向)为Zl侧(下侧),以与此相对置的另一方侧(照明光和/或显示光出射侧/光出射方向)为Z2侧(上侧)而示出。(实施方式I)(整体构成)图1是具备有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I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液晶电视机(电子设备)的说明图,图1 (a)、(b)是不意性地表不液晶电视机的外观的说明图及表不液晶显示装置的电构成的框图。示于图1 (a)的电子设备2000为液晶电视机,具有显示装置100和/或电视机用的框架2010等。液晶显不装置100具有后述的液晶面板10 (显不面板)、对显不面板10供给图像信号的图像信号供给部270和对显示面板10供给照明光的照明装置8。并且,液晶显示装置100具有对在液晶面板10中延伸于X轴方向的扫描线进行驱动的扫描线驱动电路104和对在液晶面板10中延伸于Y轴方向的数据线进行驱动的数据线驱动电路101。关于扫描线驱动电路104及数据线驱动电路101,能够采用双方内置于液晶面板10的构成。并且,能够采用扫描线驱动电路104及数据线驱动电路101之中的一方内置于液晶面板10,另一方内置于COG安装于液晶面板10的驱动用IC的构成。并且,能够采用扫描线驱动电路104及数据线驱动电路101之中的一方内置于液晶面板10,另一方内置于安装到电连接于液晶面板10的电路基板的驱动用IC的构成。进而,能够采用扫描线驱动电路104及数据线驱动电路101的双方内置于与液晶面板10分体的驱动用IC的构成等。在本方式中,照明装置8具有重叠配置于液晶面板10的导光板80、沿着导光板80的侧端面之中的成为光入射部80a的侧端面配置的多个发光元件89、安装有多个发光元件89的光源用基板88和对发光元件89进行驱动的光源驱动部280。在本方式中,液晶面板10为横长的四边形,具有4条边10a、10b、10c、10d。这些边10a、10b、10c、IOd之中,边IOa为位于Y轴方向的一方侧Yl的长边,边IOb为位于Y轴方向的另一方侧Y2的长边,边IOc为位于X轴方向的一方侧Xl的短边,边IOd为位于X轴方向的另一方侧X2的短边。对应于如此的形状,导光板80具有4个侧端面801、802、803、804。这些侧端面801 804之中,侧端面801位于Y轴方向的一方侧Yl的长边,侧端面802位于Y轴方向的另一方侧Y2的长边,侧端面803位于X轴方向的一方侧Xl的短边,侧端面804位于X轴方向的另一方侧X2的短边。在本方式中,导光板80的4个侧端面801、802、803、804之中,以短边方向(Y轴方向)相对置的2个侧端面801、802成为光入射部80a。因此,发光元件89沿着导光板80的2个侧端面801、802 (光入射部80a)的各自排列,光源用基板88沿着导光板80的2个侧端面801、802 (光入射部80a)的各自延伸。(液晶显示装置100的具体性构成)图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I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100的整体构成的说明图,图2 (a)、(b)是液晶显示装置100的立体图及分解立体图。图3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I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100进一步详细地进行了分解时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I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100沿着图1 (a)的A— A'线进行了剖切时的剖面图。在图2、图3及图4中,本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100基本具备称为所谓的背光源装置的照明装置8和重叠配置于该照明装置8的顶面的透射型的液晶面板10。在液晶显示装置100中,照明装置8具备在下侧(Z轴方向的一方侧Zl)覆盖导光板80的背面地配置的金属制的第I框架40 (下金属框)、在第I框架40的上方对液晶面板10的端部进行保持并包围照明装置8进行保持的树脂制的第2框架30 (树脂框架)和配置于第2框架30的上侧(Z轴方向的另一方侧Z2)的金属制的第3框架50 (上金属框)。第2框架30具有对液晶面板10的端部进行保持并包围液晶面板10的周围的矩形框形状,在本方式中,第2框架30包括对应于液晶面板10的4条边按4条边的每边地分割的4个框架板31、32、33、34。在本方式中,第2框架30为黑色,通过作为光吸收构件而起作用,防止在照明装置8内的杂散光的产生。框架板31、32、33、34分别具备在框架板31、32、33、34的外表面侧延伸于下方的侧板部311、321、331、341,从侧板部311、321、331、341的上端缘朝向内侧弯曲的上板部315、325、335、345 (端板部)和从上板部315、325、335、345进一步伸出到内侧的突板部312、322、332、342。并且,在上板部315、325、335、345形成突出到上方的凸部317、327、337、347。因此,在框架板31、32、33、34,通过突板部312、322、332、342和凸部317、327、337、347形成台阶部313、323、333、343,通过如此的台阶部313、323、333,343与突板部312、322、332、342而定位液晶面板10。并且,在突板部312、322、332、342的下侧,配置照明装置8的导光板80等。第I框架40通过相对于SUS板等的薄金属板的压力加工等而形成。第I框架40具备底板部45和从底板部45的外周缘竖立的4个侧板部41、42、43、44,成为顶面进行开口的矩形的箱状。第2框架30的侧板部311、321、331、341重叠于如此的第I框架40的侧板部41、42、43、44的外侧。第3框架50与第I框架40相同,也通过相对于SUS板等的薄金属板的压力加工等而形成。第3框架50具备矩形的上板部55 (端板部)和从上板部55的外周缘弯曲到下方的4个侧板部51、52、53、54,成为底面进行开口的矩形的箱状。侧板部51、52、53、54重叠于第2框架30的侧板部311、321、331、341的外侧。在上板部55,形成台阶部56,在如此的台阶部56,形成使从液晶面板10出射的光进行出射的矩形的窗550。在如此的第3框架50中,上板部55覆盖第2框架30,台阶部56覆盖液晶面板10的显示光出射侧之中的外周端部整周。如此地构成的第3框架50、第2框架30及第I框架40通过螺钉(未图示)等而结合,在内侧对液晶面板10和/或照明装置8进行保持。更具体地,在第2框架30的突板部312、322、332、342与第3框架50的台阶部56之间夹持液晶面板10的端部。并且,在第2框架30的突板部312、322、332、342与第I框架40的底板部45之间夹持反射片187、导光板80和光学片180 (漫射片182,棱镜片183、184)的端部。因此,光学片180的端部成为被夹持于第2框架30的突板部312、322、332、342与导光板80之间的状态。在此,在第2框架30的突板部312、322、332、342的底面,贴附柔性片92。从而,当组装液晶显示装置100时,隔着柔性片92支持照明装置8。并且,当组装液晶显示装置100时,照明装置8的光学片(漫射片182,棱镜片183、184等)由柔性片91按压,不会产生浮动和/或位置偏离。(液晶面板10的构成)如示于图2、图3及图4地,液晶面板10具有四边形的平面形状,具备形成有像素电极(未图示)等的元件基板11、相对于元件基板11隔着预定的间隙对置配置的对置基板12和使该对置基板12与元件基板11相贴合的矩形框状的密封材料14。在如此的液晶面板10中,液晶层13保持于以密封材料14包围的区域内。元件基板11及对置基板12包括玻璃基板等的透光性基板。在元件基板11中,多条扫描线(未图示)延伸于X轴方向,另一方面多条数据线延伸于Y轴方向,对应于扫描线与数据线(未图示)的交叉处,设置开关元件(未图示)及像素电极(未图示)。在本方式中,对置基板12配置于显示光的出射侧,元件基板11配置于照明装置8侦U。并且,在对置基板12中,在与元件基板11相对置的面,沿着密封材料14的4条边的内缘,形成包括矩形框状的遮光层的框缘层(未图示),通过框缘层的内缘限定的区域为图像显示区域100a。还有,第3框架50的上板部55的内缘处于框缘层的宽度方向的中间位置,第3框架50的窗550与图像显示区域IOOa及框缘层120的内缘部分重叠。液晶面板10 构成为 TN (Twisted Nematic,扭曲向列)方式、ECB (ElectricallyControlled Birefringence,电控双折射)方式或者 VAN (Vertical Aligned Nematic,垂直对齐向列)方式的液晶面板,在元件基板11形成像素电极,在对置基板12形成共用电极(未图示)。还有,在液晶面板10为IPS (In Plane Switching,平面内开关)方式、FFS(Fringe Field Switching,边缘场开关)方式的液晶面板的情况下,共用电极设置于元件基板11侧。并且,元件基板11相对于对置基板12有时也配置于显示光的出射侧。在液晶面板10的顶面重叠配置上偏振板18,在液晶面板10的底面与照明装置8之间配置下偏振板17。在本方式中,元件基板11比对置基板12要大。因此,元件基板11在Y轴方向的一方侧Yl中具有从对置基板12的端部伸出的伸出部分110,在如此的伸出部分110的顶面连接多块柔性布线基板200。柔性布线基板200连接于包括刚性基板的电路基板250,在如此的电路基板250,安装构成参照图1进行了说明的图像信号供给部270的控制用IC (未图示)和/或构成光源驱动部280的光源驱动用IC (未图示)。照明装置8具备重叠配置于液晶面板10的底面侧的导光板80和使发光面89a朝向导光板80的光入射部80a而从光入射部80a的一方端侧(X轴方向的一方侧XI)朝向另一方端侧(X轴方向的另一方侧X2)排列的多个发光兀件89。在本方式中,多个发光兀件89安装于沿着光入射部80a延伸于X轴方向的光源用基板88的安装面881。发光元件89为出射白色光的LED (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使光源光成为发散光而出射。在本方式的照明装置8中,导光板80的侧端面801、802、803、804之中,以Y轴方向相对置的2个侧端面801、802用作光入射部80a。因此,多个发光元件89使发光面89a朝向导光板80的2个光入射部80a (侧端面801、802),从2个光入射部80a (侧端面801、802)的各自的一方端侧朝向另一方端侧而排列。并且,2块光源用基板88沿着2个光入射部80a (侧端面801、802)延伸,在如此的2块光源用基板88的各自的安装面881安装多个发光兀件89。[0055]在本方式中,导光板80为包括丙烯酸树脂、聚甲基苯乙烯树脂、聚碳酸酯树脂等的透光性的树脂板,在导光板80的背面80c (与光出射面80b相反侧的面/相反面)与第I框架40的底板部45之间重叠配置反射片187。用于导光板80的树脂板通过挤压成型和/或注射模塑成型等而形成。并且,在导光板80的顶面(光出射面80b)与液晶面板10之间重叠配置漫射片182、棱镜片183、184等的光学片。漫射片182包括具备将二氧化硅微粒等分散于丙烯酸树脂和/或聚碳酸酯树脂等的而成透光性树脂的涂层的片。在本方式中,2块棱镜片183、184配置为,彼此的棱线相正交。因此,从导光板80的光出射面80b出射的照明光在通过漫射片182漫射到全部方向之后,通过2块棱镜片183、184,产生在液晶面板10的正面方向具有峰值的指向性。在导光板80中,在反射片187所处的背面80c,作为漫射图形,形成多个包括延伸于X轴方向的线状的细微的凹部的凹槽。在本方式中,凹槽的密度,随着离开发光元件89而变高。因此,从导光板80出射的照明光的强度分布与离开发光元件89的距离无关地均匀化。在本方式中,光源用基板88配置为,安装发光元件89的安装面881正交于导光板80的光入射部80a。因此,发光元件89的发光面89a使出射光轴朝向与安装面881平行的方向。在此,光源用基板88具有在沿着光入射部80a延伸的板状的金属板(支持板)887的安装面881侧与绝缘层一起设置布线图形和/或焊盘(land)的结构。如此的构成能够通过使树脂基材层、布线图形及绝缘保护层等按该顺序叠层而成的柔性布线基板888贴合到金属板887的安装面881侧而实现。从而,布线图形及安装发光元件89的芯片的焊盘从金属板887电绝缘。在本方式中,金属板887包括铝板,金属板887确保光源用基板88的机械性强度,并且还作为从发光元件89发出的热的散热板而起作用。(第I框架40的底板部45等的构成)一边以图4为中心进行参照,一边对导光板80的侧端面802所处之侧的第I框架40的底板部45的构成和/或光源用基板88的固定结构等进行说明。还有,在本方式中,虽然在导光板80的侧端面801侧也设置发光元件89和/或光源用基板88,但是因为侧端面801的构成与侧端面802侧的构成基本相同,所以关于侧端面801的构成将说明进行省略。如示于图4地,在本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100及照明装置8中,光源用基板88配置于俯视相邻于导光板80的侧端面802 (光入射部80a)的位置,安装有发光元件89的安装面881正交于侧端面802 (光入射部80a)。在此,发光元件89的发光面89a位于比光源用基板88的导光板80侧的端部884更离开导光板80的位置。当将如此的光源用基板88设置于第I框架40的底板部45上时,在本方式中,在底板部45,设置以俯视与导光板80重叠的区域对导光板80进行支持的导光板支持部451和比导光板支持部451凹陷于下方(与发光元件89所处之侧相反侧)而对光源用基板88进行支持的基板支持部452。在本方式中,基板支持部452的内底部为平坦面,构成光源用基板88的背面882的金属板887在面接触状态下重叠于基板支持部452的内底部。因此,能够使以发光元件89产生的热介由光源用基板88的金属板887及第I框架40的底板部45高效地散放。在本方式中,基板支持部452的深度尺寸w与光源用基板88的厚度尺寸t相等。因此,导光板支持部451与光源用基板88的安装面881处于相同或者基本相同的高度位置。从而,发光元件89的上端部89t (发光元件89的与光源用基板88相反侧的端部)处于比导光板80的光出射面80b更低的位置,不比导光板80的光出射面80b更突出于上方。在此,导光板支持部451与基板支持部452俯视隔开预定的距离G,导光板80与光源用基板88俯视完全不重叠。并且,在本方式中,因为在导光板80与导光板支持部451之间设置反射片187,反射片187设置于与导光板80重叠的位置,所以俯视与光源用基板88完全不重叠。还有,在本方式中,导光板支持部451形成为浅的凹部,导光板支持部451与基板支持部452之间的部分成为比导光板支持部451稍微突出的凸部。并且,本方式中,在第I框架40的底板部45,在导光板支持部451与基板支持部452之间,通过基板支持部452的导光板支持部451侧的端部形成台阶部453,在本方式中,光源用基板88的导光板80侧的端部884抵接于台阶部453。因此,光源用基板88的位置即发光元件89的位置通过台阶部453限定。并且,第I框架40中,相对于基板支持部452在导光板支持部451的相反侧从底板部45竖立有侧板部42,光源用基板88的与导光板80侧相反侧的端部885抵接于侧板部42。如此地配置的光源用基板88例如通过螺钉等与基板支持部452的底部固定。并且,光源用基板88也可以相对于侧板部42或者底板部45之中的基板支持部452与导光板支持部451之间的部分通过粘接剂等固定。(本方式主要的效果)如以上进行了说明地,在本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100及照明装置8中,因为导光板80及光源用基板88都支持于第I框架40的底板部45,所以相对于导光板80能够对发光元件89以适当的姿态进行配置。并且,光源用基板88设置于在第I框架40的底板部45凹陷的基板支持部452,光源用基板88的导光板80侧的端部884抵接于基板支持部452的台阶部453。从而,因为光源用基板88高精度地定位,所以光源用基板88总是配置于俯视相邻于导光板80的光入射部80a的位置,不与导光板80重叠。因此,因为反射性和/或漫射性在导光板80的背面80c侧的整体为同等,所以难以产生亮度不匀。并且,本方式中,虽然在导光板80的背面80c设置反射片187,但是反射片187因为不与光源用基板88重叠,所以不会因光源用基板88产生挠曲等。因此,难以产生起因于反射片187的挠曲的亮度不匀。并且,因为光源用基板88设置于在第I框架40的底板部45凹陷的基板支持部452,所以通过对基板支持部452的深度尺寸w进行优化,能够使发光元件89的高度位置一致于导光板80。并且,因为光源用基板88设置于在第I框架40的底板部45凹陷的基板支持部452,所以发光元件89的上端部89t (发光元件89的与光源用基板88相反侧的端部)处于比导光板80的光出射面80b更低的位置,不比导光板80的光出射面80b更突出于上方。因此,能够谋求照明装置8的薄型化。并且,因为光源用基板88处于被夹持于台阶部453与侧板部42之间的状态,所以能够可靠地将光源用基板88固定于预定的位置。(实施方式2)图5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100沿着图1 (a)的A—A'线进行了剖切时的剖面图。还有,本方式的基本性构成因为与实施方式I相同,所以在相同的部分附加同一符号,将它们的说明进行省略。虽然在实施方式I中,采用基板支持部452的深度尺寸w与光源用基板88的厚度尺寸t相等的构成,但是在本方式中,如示于图5地,基板支持部452的深度尺寸w比光源用基板88的厚度尺寸t要小。因此,光源用基板88的安装面881处于比导光板支持部451更高的位置。从而,能够将发光元件89设置于比实施方式I高的位置等,能够使发光元件89的高度位置一致于导光板80。即使在该情况下,在本方式中,发光元件89的上端部89t (发光元件89的与光源用基板88相反侧的端部)也处于比导光板80的光出射面80b更低的位置,不比导光板80的光出射面80b突出到上方。因此,能够谋求照明装置8的薄型化。(实施方式3)图6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3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100沿着图1 (a)的A—K'线进行了剖切时的剖面图。还有,本方式的基本性构成因为与实施方式I相同,所以在相同的部分附加同一符号,将它们的说明进行省略。虽然在实施方式I中,发光兀件89的发光面89a位于比光源用基板88的导光板80侧的端部884远离导光板80的位置,但是在本方式中,如示于图6地,发光元件89的发光面89a位于比光源用基板88的导光板80侧的端部884更靠导光板80侧。因此,根据本方式,能够将导光板80的光入射部80a与发光兀件89的距离设定得比光入射部80a与光源用基板88的距离窄。(实施方式4)图7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4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100沿着图1 (a)的A—K'线进行了剖切时的剖面图。还有,本方式的基本性构成因为与实施方式I相同,所以在相同的部分附加同一符号,将它们的说明进行省略。虽然在实施方式1、2、3中,在第I框架40的底板部45设置有导光板支持部451、基板支持部452及台阶部453,但是在本方式中,如示于图7地,第I框架40包括内侧的第I框架部40a (框架)和外侧的第2框架部40b (框架)。因此,第I框架40的底板部45包括第I框架部40a的底板部45a和第2框架部40b的底板部45b。从而,导光板支持部451形成于第I框架部40a的底板部45a,基板支持部452形成于第2框架部40b的底板部45b。并且,侧板部42等形成于第2框架部40b。在此,第I框架部40a的底板部45a与第2框架部40b的底板部45b俯视在来自导光板80的光出射方向部分性地重叠,在本方式中,第I框架部40a的底板部45a的端部在Z轴方向的另一方侧Z2 (来自导光板80的光出射方向/参照图2等)重叠接触于第2框架部40b的底板部45b的端部。因此,因为第I框架部40a的底板部45a与第2框架部40b的底板部45b在Z轴方向的相互的位置具有高的精度,所以即使在通过2个框架(第I框架部40a及第2框架部40b)形成第I框架40的情况下,也能够相对于导光板80对发光元件89的Z轴方向的位置以高的位置进行设定。并且,因为第I框架部40a的底板部45a的端部在Z轴方向的另一方侧Z2 (来自导光板80的光射方向/参照图2等)重叠接触于第2框架部40b的底板部45b,所以通过第I框架部40a的底板部45a的端部,形成光源用基板88的导光板80侧的端部884抵接的台阶部453。(实施方式4的变形例)虽然在所述实施方式4中,利用第I框架部40a的底板部45a的端部而形成有台阶部453,但是也可以在第I框架部40a中,使形成有导光板支持部451的底板部45a的端部部分性地弯曲而形成台阶部453。并且,也可以在第2框架部40b中,使形成有基板支持部452的底板部45b的端部部分性地弯曲而形成台阶部453。(其他的实施方式)虽然在所述实施方式I 4中,使导光板80的侧端面801侧及导光板80的侧端面802侧双方成为光入射部80a,但是也可以在仅侧端面801、802之中的一方成为光入射部80a的液晶显示装置100中应用本实用新型。虽然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将照明装置8用作液晶显示装置100的背光源装置,但是也可以用作各种标牌的背光源装置等。(向电子设备的装载例)虽然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搭载有液晶显示装置100的电子设备2000,对液晶电视机进行了例示,但是除了液晶电视机以外,也可以采用在个人电子计算机的显示器、数字标牌、汽车导航装置、便携用信息终端等的电子设备的显示部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液晶显示装置100。
权利要求1.一种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导光板; 多个发光元件,其使发光面朝向该导光板的成为光入射部的侧端面且沿着所述侧端面配置; 光源用基板,其俯视与所述导光板的所述光入射部分离地配置,具备与成为所述光入射部的所述侧端面相交叉的安装有所述多个发光元件的安装面;和台阶部,其与所述光源用基板的所述导光板侧的端部抵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导光板支持部,其在俯视与所述导光板重叠的区域中在所述导光板的与光出射方向相反侧相对于所述导光板的所述光出射方向对相反侧的面进行支持,和 基板支持部,其在俯视与所述光源用基板重叠的区域中在与所述安装面相反侧相对于所述安装面对相反侧的面进行支持; 在所述导光板支持部与所述基板支持部之间设置有所述台阶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框架,该框架相对于所述导光板在该导光板的与光出射方向相反侧具备有底板部; 在该框架的所述底板部,形成有所述导光板支持部、所述基板支持部及所述台阶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框架,该框架相对于所述导光板在该导光板的与光出射方向相反侧具备有底板部; 在该框架的所述所述底板部,形成有在俯视与所述导光板重叠的区域对所述导光板进行支持的导光板支持部及所述台阶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框架,该框架相对于所述光源用基板在所述导光板的与光出射方向相反侧具备有底板部; 在该框架的所述底板部,形成有在俯视与所述光源用基板重叠的区域对该光源用基板进行支持的基板支持部及所述台阶部。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第I框架部,该第I框架部相对于所述导光板在该导光板的与光出射方向相反侧具备有第I底板部, 在该第I框架部的所述第I底板部形成有所述导光板支持部; 具有第2框架部,该第2框架部相对于所述光源用基板在该光源用基板的与所述安装面相反侧具备有第2底板部, 在该第2框架部的所述第2底板部形成有所述基板支持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形成有所述导光板支持部的所述第I框架部的所述第I底板部与形成有所述基板支持部的所述第2框架部的所述第2底板部俯视部分性地重叠。
8.根据权利要求2、3、6或7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板支持部从所述导光板支持部看朝向与所述光出射方向相反侧凹陷。
9.根据权利要求广7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多个发光元件的各自中,与所述光源用基板相反侧的端部位于比所述导光板的光出射面低的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广7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台阶部的深度尺寸与所述光源用基板的厚度尺寸相等。
11.根据权利要求广7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台阶部的深度尺寸比所述光源用基板的厚度尺寸小。
12.根据权利要求广7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多个发光元件的各自中,所述发光面位于比所述光源用基板的所述导光板侧的端部更靠所述导光板侧。
13.根据权利要求3、5、6或7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有所述基板支持部的所述框架具备相对于该基板支持部在与所述导光板相反侧从所述底板部竖立的侧板部; 所述光源用基板的与所述导光板相反侧的端部抵接于所述侧板部。
14.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权利要求广13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具备重叠配置于所述导光板的光出射面侧的液晶面板。
15.—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具备权利要求14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即使在采用对导光板及光源用基板以框架的底板部进行支持的结构的情况下也能够对亮度不匀的产生进行抑制的照明装置、具备有该照明装置的液晶显示装置及具备有该液晶显示装置的电子设备。在液晶显示装置(100)及照明装置(8)中,光源用基板(88)设置于在第1框架(40)的底板部(45)凹陷的基板支持部(452),光源用基板(88)的导光板(80)侧的端部(884)抵接于基板支持部(452)的台阶部(453)。因此,因为光源用基板(88)高精度地定位,所以光源用基板总是配置于俯视相邻于导光板的光入射部的位置,不会与导光板重叠。并且,反射片因为不与光源用基板重叠,所以不会因光源用基板产生挠曲等。
文档编号F21V8/00GK202992881SQ20122040348
公开日2013年6月12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15日 优先权日2011年8月17日
发明者百濑洋一, 浦野信孝 申请人: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