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块与显示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2863024阅读:216来源:国知局
背光模块与显示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背光模块与显示装置。该背光模块包括:一底框、一导光板、一发光条以及一支撑条;底框具有一底板;导光板配置于底板上,且具有一底面、一出光面与一入光侧面,其中底面与出光面相对,入光侧面连接底面与出光面;发光条包括一软性电路板与多个发光组件,其中该些发光组件成排配置于软性电路板的一安装面,安装面位于该排发光组件的两侧的部分分别为一第一区与一第二区;支撑条具有相对的一底部与一顶部,其中底部附着于底板上,顶部附着于安装面的第一区,出光面邻近入光侧面的部分附着于安装面的第二区,该些发光组件位于支撑条与入光侧面之间。本实用新型可确保背光模块的光学特性在理想状态,进而让显示装置具有较佳的显示质量。
【专利说明】背光模块与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背光模块与显示装置,且特别涉及一种使用了发光条的背光模块与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0002]目前的电子装置大多会配置显示模块以提供最佳的人机界面。然而,部分显示模块的显示面板本身无法发光,故在显示面板下方需配置背光模块以提供显示画面所需光线。传统的背光模块主要包括了光源与导光板,光源发出的光从导光板的一侧进入而从导光板的出光面射出而进入显示面板。
[0003]图1是一种公知背光模块的局部剖示图。请参照图1,在组装公知背光模块100时,是先将导光板110以及环绕导光板110四周的胶框120组装于底框130内。接着,再将发光条140贴附于胶框120上,并使发光条140上的发光组件142位于胶框120与导光板110的入光侧112之间。然而,由于贴附发光条140时,发光组件142是朝下配置的,因此难以确认发光组件142与入光侧112之间的距离是否保持在理想值。发光组件142与入光侧112之间的距离会影响从导光板110的出光面射出的光线的亮度的分布是否均匀。换言之,公知背光模块100的设计会导致背光模块100的光学特性无法有效控制在理想状态。
[0004]因此,需要提供一种背光模块与显示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可解决公知背光模块的光学特性无法有效控制的问题。
[000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可解决公知显示装置所使用的背光模块的光学特性无法有效控制的问题。
[0007]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块包括:一底框、一导光板、一发光条以及一支撑条;该底框具有一底板;该导光板配置于该底板上,且具有一底面、一出光面与一入光侧面,其中该底面与该出光面相对,该入光侧面连接该底面与该出光面;该发光条包括一软性电路板与多个发光组件,其中该些发光组件成排配置于该软性电路板的一安装面,该安装面位于该排发光组件的两侧的部分分别为一第一区与一第二区;该支撑条具有相对的一底部与一顶部,其中该底部附着于该底板上,该顶部附着于该安装面的该第一区,该出光面邻近该入光侧面的部分附着于该安装面的该第二区,该些发光组件位于该支撑条与该入光侧面之间。
[0008]本实用新型的显示装置包括:一显示面板以及一背光模块;其中该显示面板配置于该背光模块上,该背光模块包括:一底框、一导光板、一发光条以及一支撑条;该底框具有一底板;该导光板配置于该底板上,且具有一底面、一出光面与一入光侧面,其中该底面与该出光面相对,该入光侧面连接该底面与该出光面,该导光板位于该底板与该显示面板之间;该发光条包括一软性电路板与多个发光组件,其中该些发光组件成排配置于该软性电路板的一安装面,该安装面位于该排发光组件的两侧的部分分别为一第一区与一第二区;该支撑条具有相对的一底部与一顶部,其中该底部附着于该底板上,该顶部附着于该安装面的该第一区,该出光面邻近该入光侧面的部分附着于该安装面的该第二区,该些发光组件位于该支撑条与该入光侧面之间。
[000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支撑条的底部与顶部的距离实质上等于导光板的厚度。
[001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顶部与安装面的第一区分段地彼此附着。
[001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背光模块还包括反射片,配置于导光板与底板之间。
[001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支撑条的底部与顶部的距离实质上等于导光板与反射片的总厚度。
[001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底框还具有侧板。侧板连接于底板的边缘。侧板向外弯折形成支撑片。支撑片附着于安装面的第一区。
[001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背光模块还包括双面胶。支撑片藉由双面胶附着于安装面的第一区。
[001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支撑片的表面具有对位线。软性电路板的边缘对齐对位线。
[001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背光模块还包括胶框,配置于底板上而与支撑条共同环绕导光板,且将导光板压附于底板上。
[001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显示装置还包括垫条,配置于软性电路板与显示面板之间。
[0018]基于上述,在本实用新型的显示装置与背光模块中,发光条附着于导光板,发光组件与入光侧面的距离可以得到精确地控制,因此确保背光模块的光学特性在理想状态,进而让显示装置具有较佳的显示质量。
[0019]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一种公知背光模块的局部剖示图。
[0021]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局部剖示图。
[0022]图3是图2的显示装置在远离发光条的一侧的局部剖示图。
[0023]图4是图2的背光模块的分解图。
[0024]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局部剖示图。
[0025]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0026]100:公知背光模块232、332:软性电路板
HO:导光板232A、332A:安装面
112:入光侧232A1、332A1:第一区
120:胶框232A2:第二区
130:底框234:发光组件
140:发光条240:支撑条
142:发光组件242:底部
50:显示装置244:顶部
52:显示面板250:反射片
200、300:背光模块260:双面胶
210、310:底框270:光学膜片
212、312:底板280:垫条
220:导光板290:胶 框
222:底面314:侧板
224:出光面314A:支撑片
226:入光侧面314A1:对位线
230、330:发光条
【具体实施方式】
[0027]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局部剖示图。请参照图2,本实施例的显示装置50包括显示面板52与背光模块200。显示面板52配置于背光模块200上。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200包括底框210、导光板220、发光条230以及支撑条240。底框210具有底板212。导光板220配置于底板212上,且具有底面222、出光面224与入光侧面226。底面222与出光面224相对。入光侧面226连接底面222与出光面224。本实施例以底面222平行于出光面224且垂直于入光侧面226为例,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此。导光板220位于底板212与显示面板52之间。发光条230包括软性电路板232与多个发光组件234。发光组件234成排配置于软性电路板232的安装面232A。成排配置的发光组件234是指发光组件234按规律沿着一个方向排列,这些发光组件234可以排成单排或多排。安装面232A位于这排(单排或多排)发光组件234的一侧(例如图2中的左侧)的部分为第一区232A1,而安装面232A位于这排(单排或多排)发光组件234的另一侧(例如图2中的右侧)的部分为第二区232A2。支撑条240具有相对的底部242与顶部244。底部242附着于底板212上。顶部244附着于安装面232A的第一区232A1。在此所说的附着以黏着为例,但不局限于此。出光面224邻近入光侧面226的部分附着于安装面232A的第二区232A2。发光组件234位于支撑条240与入光侧面226之间。
[0028]从上述可知,发光条230的软性电路板232附着于导光板220的入光侧面226旁,因此发光条230的发光组件234与导光板220的入光侧面226之间的距离可以得到精确地控制。如此一来,发光组件234所提供的光线可以按照原先设计的光路从入光侧面226进入导光板220,并从导光板220的出光面224射出而进入显示面板52。由于发光组件234与入光侧面226之间的距离精确地控制在理想值,从出光面224射出的光线的亮度也会有均匀的分布,使显示装置50具有较佳的显示质量。
[0029]在本实施例中,背光模块200还包括反射片250,配置于导光板220与底板212之间。反射片250可将从导光板220的底面222射出的光线反射回导光板220内,以提高背光模块200的光利用率。本实施例的支撑条240的底部242与顶部244的距离实质上等于导光板220与反射片250的总厚度。在此,两者实质上等于是指在排除了制造公差之类的常见变量后两者相等的意思。藉由这样的设计,可让支撑条240的顶部244与导光板220的出光面224的高度相同,以提供发光条230的软性电路板232共平面的两个支撑面。在未绘示的实施例中,若未配置反射片,则可让支撑条240的底部242与顶部244的距离实质上等于导光板220的总厚度,同样可以提供发光条230的软性电路板232共平面的两个支撑面。
[0030]本实施例中,支撑条240的顶部244与软性电路板232的安装面232A的第一区232A1分段地彼此附着。也就是,不论是利用双面胶260或其他任何形态可提供附着力的手段,支撑条240的顶部244与软性电路板232的安装面232A不需要连续不断地彼此附着,而可选择分段地彼此附着,如此可降低当需要重工或维修时的困难度。当然,支撑条240的顶部244与软性电路板232的安装面232A的第一区232A1也可以从头到尾连续不断地彼此附着。另外,出光面224邻近入光侧面226的部分也可以利用双面胶或其他任何形态可提供附着力的手段附着于安装面232A的第二区232A2。
[0031]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200可还包括多个光学膜片270,配置于导光板220的出光面224,以进一步提升背光模块200的光学特性。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200还可包括垫条280,配置于软性电路板232与显示面板52之间。垫条280可隔绝显示面板52与发光条230,以避免工作状态时呈高温状态的发光组件234过度靠近显示面板52而损坏显示面板52。
[0032]图3是图2的显示装置在远离发光条的一侧的局部剖示图,而图4是图2的背光模块的分解图。请参照图3与图4,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200还可包括胶框290,配置于底板212上而与支撑条240共同环绕导光板220。胶框290将导光板220压附于底板212上,且胶框290可与底框210卡合。胶框290与垫条280共同支撑显示面板52。
[0033]接着请参照图2与图4举例说明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组装方式。在组装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200时,首先将反射片250置放于底框210的底板212上。另外,将发光条230的软性电路板232附着于导光板220的出光面224邻近入光侧面226的部分。在结合发光条230与导光板220时,可翻转发光条230与导光板220,以便于直接观察发光条230的发光组件234与导光板220的入光侧面226之间的距离并作调整。反之,在组装如图1的公知背光模块100时,由于导光板110与胶框120都已经组装于底框130内,因此无法单独翻转导光板110与发光条140,也就无法直接观察并精确控制发光组件142与入光侧112之间的距离。此外,垫条280与支撑条240也可先附着于发光条230上。
[0034]接着继续参照图4,将已经彼此附着的导光板220、发光条230、垫条280与支撑条240共同置放于底板212上,其中导光板220位于反射片250上。之后,将胶框290置入底框210内,并利用胶框290将导光板220压附于底板212上。另外,也将光学膜片270置放于导光板220的出光面224。至此,即大致完成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200的组装。由上述内容可知,藉由改变胶框290的设计或是直接取消胶框290的使用,发光条230可以在导光板220置入底框210内之前就先与导光板220结合,以确保背光模块200具有较佳的光学特性。
[0035]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局部剖示图。请参照图5,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300与图2的背光模块200相似,差异在于本实施例的底框310具有底板312与侧板314,且侧板314向外弯折形成支撑片314A。侧板314连接于底板312的边缘。支撑片314A附着于发光条330的软性电路板332的安装面332A的第一区332A1。换言之,本实施例的发光条330不仅固定于导光板220与支撑条240,还固定于底框310的支撑片314A。另外,支撑片314A的表面还可设置对位线314A1,而软性电路板332的边缘可对齐对位线314A1,以进一步提升发光条330的组装位置的精确度。
[0036]综上所述,在本实用新型的显示装置与背光模块中,由于发光条附着于导光板,因此发光条上的发光组件与导光板的入光侧面的距离可以得到精确地控制。藉此,可确保背光模块所提供的面光源的均匀性,进而提升显示装置的显示质量。
[0037]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实施例公开如上,然而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应当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视所附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所界定者为准。
【权利要求】
1.一种背光模块,该背光模块包括: 一底框,该底框具有一底板; 一导光板,该导光板配置于该底板上,且具有一底面、一出光面与一入光侧面,其特征在于,该底面与该出光面相对,该入光侧面连接该底面与该出光面; 该背光模块还包括一发光条,该发光条包括一软性电路板与多个发光组件,其中该些发光组件成排配置于该软性电路板的一安装面,该安装面位于该排发光组件的两侧的部分分别为一第一区与一第二区;以及 一支撑条,该支撑条具有相对的一底部与一顶部,其中该底部附着于该底板上,该顶部附着于该安装面的该第一区,该出光面邻近该入光侧面的部分附着于该安装面的该第二区,该些发光组件位于该支撑条与该入光侧面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支撑条的底部与该顶部的距离实质上等于该导光板的厚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顶部与该安装面的该第一区分段地彼此附着。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背光模块还包括一反射片,该反射片配置于该导光板与该底板之间。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支撑条的底部与该顶部的距离实质上等于该导光板与该反射片的总厚度。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背光模块还包括多个光学膜片,该多个光学膜片配置于该导光板的 该出光面。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底框还具有一侧板,该侧板连接于该底板的边缘,该侧板向外弯折形成一支撑片,该支撑片附着于该安装面的该第一区。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背光模块还包括一双面胶,其中该支撑片藉由该双面胶附着于该安装面的该第一区。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支撑片的表面具有一对位线,该软性电路板的边缘对齐该对位线。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背光模块还包括一胶框,该胶框配置于该底板上而与该支撑条共同环绕该导光板,且将该导光板压附于该底板上。
11.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 一显示面板;以及 一背光模块,其中该显示面板配置于该背光模块上,该背光模块包括: 一底框,该底框具有一底板; 一导光板,该导光板配置于该底板上,且具有一底面、一出光面与一入光侧面,其特征在于,该底面与该出光面相对,该入光侧面连接该底面与该出光面,该导光板位于该底板与该显示面板之间; 该背光模块还包括一发光条,该发光条包括一软性电路板与多个发光组件,其中该些发光组件成排配置于该软性电路板的一安装面,该安装面位于该排发光组件的两侧的部分分别为一第一区与一第二区;以及 一支撑条,该支撑条具有相对的一底部与一顶部,其中该底部附着于该底板上,该顶部附着于该安装面的该第一区,该出光面邻近该入光侧面的部分附着于该安装面的该第二区,该些发光组件位于该支撑条与该入光侧面之间。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支撑条的底部与该顶部的距离实质上等于该导光板的厚度。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顶部与该安装面的该第一区分段地彼此附着。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背光模块还包括一反射片,该反射片配置于该导光板与该底板之间。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支撑条的底部与该顶部的距离实质上等于该导光板与该反射片的总厚度。
16.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底框还具有一侧板,该侧板连接于该底板的边缘,该侧板向外弯折形成一支撑片,该支撑片附着于该安装面的该第一区。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背光模块还包括一双面胶,该支撑片藉由该双面胶附着于该安装面的该第一区。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支撑片的表面具有一对位线,该软性电路板的边缘对齐该对位线。
19.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背光模块还包括一胶框,该胶框配置于该底板上而与该支撑条共同环绕该导光板,且将该导光板压附于该底板上。
20.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 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显示装置还包括一垫条,该垫条配置于该软性电路板与该显示面板之间。
【文档编号】F21V17/10GK203500982SQ201320676916
【公开日】2014年3月26日 申请日期:2013年10月30日 优先权日:2013年10月30日
【发明者】林义炘 申请人:纬创资通股份有限公司, 纬视晶光电(昆山)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