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车的照明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2869911阅读:173来源:国知局
机动车的照明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机动车的照明装置(1),其包括:-第一光导体(12),用来借助全反射来传播光线,其中在该光导体(12)中传播的光线碰触到该光导体(12)的光退耦面(18)上,并且至少部分地在相对置的光输出面(20)的方向上反射且从该光导体(12)中输出来;-至少一个第二光导体(24),用来借助全反射来传播光线,其中来自第二光导体(24)的光线通过中间耦合耦合到第一光导体(12)中。从第二光导体(12)通过光输出面(30)输出的光线通过第一光导体(12)的光退耦面(18)进入该第一光导体中。在第一光导体(12)的光退耦面(18)和第二光导体(24)的光输出面(30)之间形成有气隙(32)。
【专利说明】机动车的照明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机动车的照明装置。该照明装置包括:
[0002] -第一光导体,用来借助全反射沿着第一光导体的纵向延伸部位来传播光线,其中 纵向延伸部位比横向延伸部位大很多倍。第一光导体具有在纵向延伸部位的一个区域上延 伸的光退耦面,该光退耦面将入射到它上面的光线引导到第一光导体的光输出面上,该光 输出面基本上与该光退耦面相对置;并且
[0003] -至少一个第二光导体,用来借助全反射沿着该至少一个第二光导体的纵向延伸 部位来传播光线,其中该至少一个第二光导体具有光输出面,至少一部分光线通过该光输 出面从该至少一个第二光导体中输出。该至少一个第二光导体相对于第一光导体这样设 置,使第二光导体的光线通过中间耦合输入第一光导体中。

【背景技术】
[0004] 由现有技术已知各种用于机动车的照明装置。因此人们将它们分为前大灯和灯。 前大灯设置在车辆的前面范围中。除了通过使其它交通参与者看到车辆来获得交通安全以 夕卜,该前大灯尤其还用来照亮车辆前方的车道,其形式尤其是近光灯、远光灯、雾灯或其它 任意的(例如自动适应的)光分布(例如市区用灯、高速公路灯、局部远光灯、标记灯等), 以便改善车辆驾驶员的视线。
[0005] 所述灯大多通过使其它交通参与者看到车辆来获得交通安全。因此,车辆前面范 围内的头灯例如当作日间行车灯、闪光灯或位置灯来用,而车辆尾部范围内的尾灯例如当 作刹车灯、倒车灯或闪光灯来用。这些头灯在此集成在前大灯中,但它们也可构成为单独的 灯并且设置在车辆的前面范围内。灯能够满足一个或多个发光功能。在尾灯中通常集成着 多个发光功能。
[0006] 照明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用来产生光线的光源,其形式例如是白炽灯、气体放电灯 或半导体光源。此外它们还包括至少一个主光学器件,用来使产生的光线束集起来。主光 学器件可构成为反射器(凹镜),它借助常规的镜像来反射光线。但该主光学器件也可作为 透光体由玻璃或塑料构成(所谓的附加光学器件),其中然后在进入该透光体时和/或在从 该透光体中输出时通过折射来实现光线的束集,和/或通过在透光体外部边界面上的全反 射来实现光线的束集。
[0007] 此外还已知的是,在照明装置中应用光导体,进入该光导体中的光线通过全反射 传播(也就是传导),并且通过定义的光退耦面这样偏转,使光线在预设的光输出面上从光 导体中输出。尤其在基本上构成为棒状的光导体中,该光线在此能够通过光导体的端面耦 合。但附加地或备选地,也能够在沿着光导体的纵向延伸部位的范围内通过所谓的中间耦 合来耦合光线。下面原则上将光线在光导体中的耦合称为中间耦合,该耦合不是在光导体 的端面上进行的。
[0008] 光导体通常还构成为由玻璃或塑料构成的透光体。光导体的材料能够是刚性的, 或者到一定程度是挠性的。光导体能够在类似光源的照明装置中应用,其中为光导体自身 以及光导体的光输出面的形状的造型而言提供了大的活动余地。因此通过应用光导体,为 照明装置的设计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独特的造型可能性。
[0009] 中间耦合是指光线在任意的位置、但不是在端部耦合到棒状的光导体中。光线优 选耦合到光导体的可见区域中。光导体中的中间耦合例如从DE 10 2010025 208 Al已知。 这里示出的照明装置具有第一光导体,其具有光输入面、光退耦面和光输出面。第二光导体 对此构造成使光线通过中间耦合耦合到第一光导体中。为此,第二光导体借助其光输出面 基本上相切地贴合到第一光导体的光输入面上。这两个光导体在此形状配合地相互连接。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光导体结构的这两个光导体作为一体化的压铸件制成。但它相当复 杂且需要大规模的规划,尤其为了实现一体化的光导体结构的脱模。光导体结构的制造可 能通过铸件侧凹而变得困难。但这两个光导体也可单独地制造。
[0010] 这种具有已知的光导体结构的照明装置的缺点是,如果光导体结构构成为多件式 的,即光导体构造得相互独立,则光导体之间的连接位置是干扰位置(StOTste] le),在该 干扰位置上光线以不期望的方式从光导体中退耦。因此降低了光导体结构的效益或效率。 此外,通过该干扰位置不受控制地输出的光线还会给观察者带来光导体结构的不均匀的外 观。在冷却状态下,该连接位置还可作为黑暗面明显看到,并且使光导体产生视觉上不美观 的、不均匀的外观。


【发明内容】

[0011] 从所述现有技术出发,本发明的目的是,尽量简单且成本低廉地制造包括至少两 个光导体的光导体结构,其中一个光导体在中间耦合的路径中将光线耦合到另一光导体 中,并且该至少两个光导体这样彼此连接,使来自一个光导体的光线尽量有效地耦合到另 一个光导体中。
[0012]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从前述类型的照明装置中出发建议,从该至少一个第二光导 体输出的光线通过第一光导体的光退耦面进入第一光导体中,并且在该至少一个第二光导 体的光输出面和第一光导体的光退稱面之间形成气隙。
[0013] 在此优选的是,在第二光导体的光输出面上设置有退耦元件。
[0014] 已知的是,这些光导体具有全反射的特性。全反射出现在不同光学厚度的两个介 质之间的边界面上。在此,如果光线的入射角或碰触角就边界面而言低于特定的边界角,则 光线在边界面上进行全反射。该边界角取决于这两个在边界面上汇集的介质的各自所选材 料。
[0015] 根据本发明,该至少一个第二光导体的光输出面和第一光导体的光退f禹面之间的 气隙的作用是,避免光导体之间的干扰位置(如同在现有技术中已知的一样)。因此,在断 开状态下以及在接通状态下都不能看到第一光导体和该至少一个第二光导体之间的过渡。 如果通过该至少一个第二光导体输入第一光导体中的光线的光通量小于导入第一光导体 中的光线的光通量,则在接通状态下产生了尤其均匀的外观。第一光导体的外观以这种方 式不会通过经由该至少一个第二光导体输入的光线产生干扰。
[0016] 第一光导体和该至少一个第二光导体是单独的部件,它们能够无问题地制造。铸 件侧凹能够通过单件制造来避免。在装入状态下,该至少一个第二光导体例如通过机械装 置相对于第一光导体保持就位。可设置机械装置,使这两个光导体相互地保持。该机械装 置可以是外壳,它容纳着该至少一个第二光导体。该外壳在第二光导体的光稱合面和光退 耦面上具有孔口。该外壳的功能是,将第二光导体保持就位。附加或备选的是,可以使第二 光导体借助定位横档和/或固定夹板来固定。第一光导体安放在该至少一个第二光导体的 光退耦面上。通过从侧面设置在第一光导体上的鳍状物(Finne)或通过固定夹板将第一光 导体压在第二光导体上,因此相互互补的棱镜在第一和第二光导体上相互咬合。第一光导 体容纳在轨道状的U形型材或类似型材中。该轨道状的U形型材在安放第二光导体的位置 上具有孔口。第一光导体通过定位横档和/或止动夹板进行固定。第一和第二光导体的互 补棱镜之间的气隙由于公差原因没有最佳的制造性。此外,该气隙能够通过第一和/或第 二光导体的棱镜山谷状部和/或棱镜尖顶中的特意设置的突出部来确保。
[0017] 在本发明的照明装置中,从该至少一个第二光导体中输出的光线通过第一光导体 的光退耦面输入第一光导体中。这意味着,第一光导体的光退耦面在此区域中不仅将在第 一光导体中传播的光线偏转到光输出面上,而且同时构成用于第一光导体的光输入面。
[0018]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规定,该至少一个第二光导体的光输出面具有结构,该结构 与第一光导体的光退耦面的结构互补。该结构必须满足两个目的:
[0019] 一方面必须能够使光线从该至少一个第二光导体进入第一光导体中。为此,该结 构能够相对于到来的光线局部地具有至少一个这样倾斜设置的光输入面,在该光输入面中 来自该至少一个第二光导体的光线碰触角超出了直至全反射的边界角,以便在这种情况下 避免全反射并且可使光线进入第一光导体中。光线除了可能的折射效应以外,基本上无阻 挡地通过进入第一光导体中。
[0020] 另一方面,传播的光线在第一光导体中在第一光导体的结构上退稱(即沿着光输 出面的方向反向),因此光线在光输出面上离开第一光导体并因此离开整个光导体结构。为 此,该结构能够相对于到来的光线局部地也具有至少一个这样平缓设置的光退耦面,在该 光退耦面中光线的碰触角低于直至全反射的边界角,以便在这种情况下使光线通过全反射 偏转到光输出面上。
[0021] 为此规定,第一光导体的光退耦面具有棱镜结构。在此尤其优选的是,棱镜结构在 沿着第一光导体的纵向延伸部位设置的纵截面中构成为三角形,尤其锯齿形。棱镜列优选 设置在第一光导体的纵向方向上。但与现有技术相比,还可能的是,在第一光导体的纵向方 向上并排设置多个棱镜列,其中每个棱镜列都优选垂直于第一光导体的纵向延伸部位进行 延伸。这些单个的棱镜列在此能够构造得不同。棱镜结构的锯齿形状是尤其优选的。锯齿 通常具有两个不同斜度的齿面,它们能够以这样的角度设置,即一个齿面具有必要的斜度 以使光线从该至少一个第二光导体中进入,而另一个齿面具有必要的平缓度以实现在第一 光导体中传播的光线的全反射。
[0022] 在此还可能的是,第一光导体在退耦面上具有多个在第一光导体的纵向延伸部位 中并排设置的、相互平行延伸的棱镜列,其中这些棱镜列分别横向于第一光导体的纵向延 伸部位进行延伸。因此,两个或超过两个的第二光导体能够并排地设置在第一光导体上。光 线以相同的原理(借助气隙)输入第一光导体中,好像只有一个第二光导体将光线耦合到 第一光导体中。多个第二光导体在第一光导体上的结构以及来自多个第二光导体的光线的 耦合的优点在于,通过单个的第二光导体耦合的光通量相对较小,因此确保了,在第一光导 体中传播的光线的光通量明显大于通过第二光导体耦合的光线的光通量。因此,在接通状 态下产生了光导体结构的尤其均匀的外观。
[0023] 对此补充地规定,单个棱镜列具有不同的棱镜结构。因此例如在需要时能够产生 光线的不同退I禹方向,因此光线以不同的方向从第一光导体中输出。
[0024] 此外还规定,第一光导体基本上构成为棒状的,并且在至少一个端面上具有光输 入面。该至少一个第二光导体能够在纵向延伸部位的走向中为实现中间耦合相切地贴靠在 第一光导体上,以便在第一光导体中通过额外的光线来增强由这些端面传播的光线。
[0025] 在光导体结构中,第一光导体也可构成为弯曲的。第一光导体在此也可这样弯曲, 即它构成为环状的。第一光导体最终还能够构成为封闭的光导体-环。在此可实现环状的 光输出面,用于从光导体结构中输出的光线。
[0026] 因为第一光导体是由光导体结构构成的光输出面,并且光输出面的形状由第一光 导体的形状确定,所以光输出面能够在纵向和横向延伸部位中几乎任意地构成,这能够使 整个照明装置的从外面可看到的设计特征化。
[0027] 此外还规定,该至少一个第二光导体构成为弯曲或直线的,并且在端面上具有光 输入面。该至少一个第二光导体的形状对于光导体结构的可从外部看到的设计来说起次 要作用,因此该至少一个第二光导体的构造能够与机动车中的结构和技术条件相匹配。第 二光导体优选至少局部地跟随着第一光导体的走向,以便能够借助中间耦合耦合到该光线 中。
[0028] 此外还规定,第一光导体的端侧的光输入面和该至少一个第二光导体的端侧的光 输入面分别配备有至少一个光源,这些光源发出不同颜色的光线。因此例如可能的是,第一 光导体在光输入面上配备有发白光的光源(优选发白光的发光二极管),并且该至少一个 第二光导体在光输入面上配备有发黄光的光源(优选发黄光的发光二极管)。因此产生的 可能性是,通过接通从属于第一光导体的白光源,例如能够通过该光导体结构产生日间行 车灯或位置灯。通过接通从属于该至少一个第二光导体的黄光源,能够借助相同的光导体 结构例如产生闪光灯。在闪光灯运行时,例如可以从第一光导体中交替地发出黄光(闪光 灯)和白光(日间行车灯或位置灯)。在光导体结构的闪光灯运行时,从属于第一光导体 的白光源能够变暗。当然为了能够增强每个光输入面的光通量,还可配备多个光源。此外 还可考虑的是,例如为了实现尾灯,黄的、红的和/或白的光线能够在光导体结构中相互组 合。具有多个不同颜色的光源的构造是有利的,即通过同一个光输出面能够实现不同的发 光功能。
[0029] 该至少一个第二光导体的光线还可用来修整第一光导体中的光线。尤其是沿着第 一光导体在其纵向延伸部位上具有可见的颜色转移,直到出现不期望的甚至不再满足法律 要求的颜色。通过该至少一个第二光导体的额外的光线供应,能够避免此后果。也就是说, 通过该至少一个第二光导体不仅提高且持久保持了在第一光导体中传导的且通过其光输 出面发出的光线的亮度,而且还能够持久保持光色。
[0030] 本发明的照明装置优选用来产生至少一个发光功能。上述实施例涉及发光功能在 机动车前面范围内的实施。当然还可能的是,发光功能能够以相同的方式在尾部区域中实 现和组合。因此,例如第一光导体能够配备有用来产生倒车灯的白光源。该至少一个第二 光导体能够配备有用来产生闪光灯的黄光源,和/或配备有用来产生尾灯的红光源。尾灯 和刹车灯的组合也是可能的,其中所有所用的光源都必须发红光。
[0031] 在此理念的改进实施方案中可以规定,第一光导体的端侧的光输入面和/或该至 少一个第二光导体的端侧的光输入面分别配备有至少两个发出不同颜色的光线的光源。因 此,第一光导体和该至少一个第二光导体能够在各自的光输入面上配备有发白光的光源和 发黄光的光源。在运行时,该至少一个第二光导体的光源可以通过激活具有相同颜色的光 源来实现第一光导体的各功能。通过暂时有针对性地接通对于该发光功能所需的光色不同 的光线,能够激励地接通和断开日间行车灯或位置灯。
[0032] 此外还规定,照明装置包括多个第二光导体,其中第二光导体的光输出面依次设 置在第一光导体的纵向延伸部位中。如果例如第二光导体的光线用来产生闪光灯,则每个 第二光导体都能配备有发黄光的光源。通过第二光导体的依次设置的光输出面,例如能够 实现所谓的拖曳式闪光器(ein wischender Blinker)。为此,依次设置的第二光导体的光 源连续地依次接通,因此产生优选在车辆的拐弯方向上移动的闪光信息。其它交通参与者 能够良好地解读这种闪光信息,并且提高公众的交通安全性。
[0033] 此外还规定,横向于该至少一个第二光导体的纵向延伸部位来观察,该至少一个 第二光导体的横截面尤其在光输出面的区域中随着与光输入面的间距的增大而缩小。由此 提高了光线从该至少一个第二光导体进入第一光导体中的效率,因为有尽可能多的光线能 够从该至少一个第二光导体传递到第一光导体中。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34] 下面结合附图阐述了本发明的有利的实施例。其中:
[0035] 图1在示意图中示出了机动车的照明装置;
[0036] 图2在立体图中示出了机动车的照明装置的光导体结构;
[0037] 图3在细节图中示出了图1的光导体结构的第一光导体的第一实施方式;
[0038] 图4在细节图中示出了图1的光导体结构的第二光导体;
[0039] 图5示出了第一和第二光导体之间的区域,并且示出了光线从第二光导体进入第 一光导体中;
[0040] 图6示出了第一和第二光导体之间的区域,并且示出了在第一光导体中传播的光 线的全反射;
[0041] 图7示出了光线在第一和第二光导体中的可能的光线走向;
[0042] 图8在横截面图中不出了图1的光导体结构的第一光导体的第二实施方式;
[0043] 图9示出了光导体结构的一个构造方案,其具有实现为凹陷部和突出部的棱镜结 构;
[0044] 图10示出了光导体结构的一个构造方案,其具有只实现为凹陷部的棱镜结构;以 及
[0045] 图11示出了光导体结构的一个构造方案,其具有只实现为突出部的棱镜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0046] 图1在示意图中示出了本发明的机动车的照明装置1,它示例性地构成为前大灯。 照明装置1包括优选由塑料制成的前大灯壳体2。前大灯壳体2在光输出方向3中具有光 输出孔4,该光输出孔通过透明的防尘盖5封闭,以防止灰尘、污物或湿气渗入照明装置1的 内部。防尘盖5由塑料或玻璃构成,并可构成为不具有起光学效应的元件的透明板,或构成 为具有起光学效应的元件的散光板,例如以柱面透镜或棱镜的形式构成。
[0047] 两个光模块6和7设置在照明装置1的内部。在此,光模块6能够产生例如近光 灯,该光模块为了产生远光灯能够按已知的方法转化。光模块7可例如用来产生雾灯。
[0048] 此外,在照明装置1的壳体2中设置有光导体结构10,它的纵向延伸部位比横向延 伸部位大很多倍。光导体结构10的光输出面20指向光输出方向3。光导体结构10优选用 来产生至少一个发光功能,例如日间行车灯、闪光灯、位置灯、轮廓标志灯和/或任意的其 它发光功能。
[0049] 本发明的照明装置1也能够设置在机动车的尾部范围中。在此省略了光模块6和 7,其中照明装置1只用来产生发光功能,例如尾灯、刹车灯、倒车灯或闪光灯。相应的发光 功能优选通过光导体结构10产生。
[0050] 本发明的照明装置1也能够包括多个光导体结构10,这些光导体结构能够构造得 不同。
[0051] 图2在立体图中示出了照明装置1的光导体结构10。光导体结构10优选用来在 机动车的前面和/或尾部范围内产生发光功能。
[0052] 光导体结构10包括第一光导体12,其基本上构成为弯曲的。第一光导体也可构成 为棒状或环状的,亦或构成为封闭的环。图3详细地示出了第一光导体12。该第一光导体 12具有比横向延伸部位大很多倍的纵向延伸部位,并且优选由玻璃或透明塑料制成。该第 一光导体12具有全反射的特性。
[0053] 第一光导体12具有第一光输入面14,其设置在第一光导体12的至少一个端侧上。 至少一个光源16设置在光输入面14之前。光源16发出的光线优选例如通过相应的光学 器件在光输入面14的方向上束集地进行引导。
[0054] 此外,第一光导体12还具有光退耦面18,在第一光导体12中传播的光线在光输 出面20的方向上通过全反射偏转。为此,光退耦面18具有棱镜结构22,尤其具有锯齿状 的结构(见图5和6)。棱镜结构22沿着棱镜列中的第一光导体12的纵向延伸部位延伸。 光退耦面18在图3中在第一光导体12的整个纵向延伸部位上延伸。但还可能的是,至少 使第一光导体12的端部区域(朝向端面)不具有光退耦面18。光输出面20用来传递事 先碰触到光退耦面18的光线,即在该光线碰触到光退耦面18之后并且在通过光输出面20 离开光导体12之前,该光线横穿光导体12。其它光线应该也在边界面23上在光输出面20 的范围内全反射。
[0055] 在图2的实施例中,光导体结构10具有两个第二光导体24,它们在第一光导体12 的光退耦面18的范围内相切地贴靠在第一光导体12上。图4详细地示出了第二光导体 24。第二光导体24基本上构成为弯曲的。第二光导体24优选由玻璃或透明塑料构成,并 且具有全反射特性。
[0056] 第二光导体24具有光输入面26,其设置在第二光导体24的至少一个端侧上。至 少一个光源28设置在光输入面26之前。光源16发出的光线例如通过相应的光学器件优 选在光输入面26的方向上束集地进行引导。
[0057] 此外,第二光导体24具有光输出面30,其具有棱镜结构22',尤其具有锯齿状的结 构(见图5)。棱镜结构22' 一方面是退耦元件,光线在该退耦元件上直接离开光导体24。 这一点与第一光导体12不同,在第一光导体中光线在退稱面18的退稱兀件22上反射并且 通过相对置的输出面20离开光导体12。在第二光导体24中设置在输出面30上的棱镜结 构22'沿着棱镜列中的光导体24的纵向延伸部位延伸。光输出面30优选只在第二光导体 24的纵向延伸部位的局部区域上延伸。第二光导体24的光输出面30的锅齿状结构22'构 造得与第一光导体12的光退稱面18互补。在第二光导体24的光输出面30和第一光导体 12的光退耦面18之间形成有气隙32 (见图5)。在装入状态下,第二光导体24必须为此例 如通过机械装置相对于第一光导体12保持就位。为此目的,能够使用合适的机械装置(未 不出)。这一点可例如包括封皮、定位横档和/或固定夹板,其使第二光导体24相对于第一 光导体12定位并且固定。第一光导体12例如容纳和保持在轨道状的U形型材或类似型材 中。
[0058] 在光输出面30的范围内,光线能够通过气隙32和光退耦面18经由中间耦合进入 第一光导体12中。这意味着,第一光导体12的光退稱面18在第二光导体24的相对置的 光输出面30的范围内是第一光导体的另一光输入面36,它沿着第一光导体12的纵向延伸 部位进行设置。
[0059] 除了光输出面30和光输入面26以外,第二光导体24的其余面是边界面34,在第 二光导体12中传播的光线能够在所述边界面上通过全反射进行传导。
[0060] 第二光导体24优选这样构成,即它横向于纵向延伸部位尤其在光输出面30的范 围内缩小了横截面面积,并且朝光输入面26具有增大的间距(见图7的附图标记d和d')。
[0061] 结合图5至7阐述了光导体结构10的工作方式。根据本发明,在第二光导体24的 相对置的光输出面30的范围内,第一光导体12的光退f禹面18也具有另一光输入面36的 功能。
[0062] 通常适用的是,全反射出现在不同光学厚度的两个介质之间的边界面上。在此,如 果光线的入射角d或碰触角(相对于边界面的表面法线进行测量的角)就边界面的法线而 言低于特定的边界角,则边界面上的光线从光学上更厚的介质朝光学上更薄的介质进行全 反射。该边界角取决于这两个在边界面上汇集的介质的各自所选材料。
[0063] 在本发明的照明装置1中,第二光导体24的边界面通过光输出面30构成。表面 法线在图5中用附图标记30'表示。结合图5,阐述了光线从第二光导体24到第一光导体 12的稱合。在第二光导体24中传播的光线38碰触到锅齿结构22的齿面40,该齿面构成 光输出面30。该光线28这样倾斜地碰撞到该齿面40 (光线38的碰触角α低于用于实现 可能的全反射的边界角),使得该光线从第二光导体24中输出,而不是进行全反射。光线 38从第二光导体24中输出,并且横穿间隙32,然后除了可能的折射效应以外,基本上无阻 挡地通过光输入面36进入第一光导体12中。
[0064] 结合图6,阐述了光线从第一光导体12借助光退稱面18的退稱。在第一光导体 12中传播的光线42如果平缓地(以如此大的碰触角α )碰触到锯齿结构22的齿面44,以 致光线42在光退耦面18上沿光输出面20的方向进行全反射。
[0065] 图7概括地描述了光导体结构10中的多个可能的光线走向。光线42是在第一光 导体12中传播的光线。在碰触角α平缓时(即碰触角α大于用于全反射的边界角),该 光线42在边界面23或光退耦面18上反射(在以附图标记46标出的区域中)。光退耦面 18这样构成,在第一光导体12中传播的光线只能落在锯齿结构22的平缓设置的齿面44 上。因此,光线42相对平缓(以相对较大的碰触角α )落在边界面23或光退耦面18上, 并且在该处全反射。如果光线42足够倾斜地(以相对较小的碰触角α )碰触到表面18 ; 23上,则这些光线从光导体12中输出(在以附图标记48标出的区域中)。
[0066] 光线38首先在第二光导体24中传播。在碰触平缓时(即碰触角α大于用于全反 射的边界角),该光线38在边界面34上反射(在以附图标记50标出的区域中)。在进一 步的走向中,光线38能够碰触到第二光导体24的锯齿结构22'的倾斜设置的齿面40上。 在此要低于用于全反射的边界角,使得光线从第二光导体24中输出,并且横穿气隙32,并 且进入第一光导体12 (在以附图标记52标出的区域中)。随后,光线38在第一光导体12 中继续传播,好像它从前面进入第一光导体12中一样。因此在第二光导体24中呈现出,光 线在设置在光导体12的端部之间的范围内传输到第一光导体12中。第二光导体24的光 线还可用来尤其在色彩方面修饰第一光导体12中的光线。
[0067] 光导体结构10能够发出不同颜色的光线,以产生不同的发光功能。为此规定,第 一光导体12的光输入面14和第二光导体24的光输入面26分别配备有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线的光源16或28。因此例如可能的是,光输入面14上的第一光导体12配备有发白光的光 源16(优选发白光的发光二极管),并且光输入面26上的第二光导体24配备有发黄光的光 源28 (优选发黄光的发光二极管)。因此产生的可能性是,通过接通从属于第一光导体12 的白光源16,例如能够在照明装置1中产生日间行车灯或位置灯。通过接通从属于第二光 导体24的黄光源28,能够借助相同的光导体结构10例如产生闪光灯。为了增强光电流,每 个光输入面14或26也可配备多个发出相同颜色光线的光源16和/或28。
[0068] 所提到的在机动车的前面范围内将白光源和黄光源结合起来只是一个例子而已。 光导体结构10能够应用在车辆前面范围和/或尾部范围内的照明装置1中。因此对于尾 部范围来说也可实现发光功能的各种组合,例如由倒车灯和闪光灯构成的组合,或者由尾 灯和刹车灯构成的组合,或者由倒车灯和尾灯构成的组合。还可在照明装置1中实现超过 两种发光功能,因为连接到第一光导体12上的第二光导体24的数量不受限制。每个第二 光导体24都能将特定强度和颜色的光线耦合到第一光导体12中,从而由第一光导体12发 出的光线能够产生相应的发光功能。第一光导体12的发光功能要么通过一个第二光导体 24的光线产生,要么通过多个第二光导体24的光线产生。附加地,用来产生发光功能的光 线还可在第一光导体10的至少一个端部上稱合。发光功能的各发光强度和光色能够根据 法律规定进行调整。
[0069] 但是,第二光导体24也可在需要时增强在第一光导体12中产生的光线的光强。因 此第一光导体12例如能够产生红色的尾灯。通过接通第二光导体24的红色光源28 (通过 它提供了额外的光线),能够在需要时产生刹车灯。
[0070] 此外还可能的是,至少一个光输入面14和26配备有多于一个的发光二极管,其中 单个的发光二极管在光输入面14和/或26上发出不同颜色的光线。
[0071 ] 光导体结构10可具有多个第二光导体24 (见图2),这些第二光导体依次设置在第 一光导体12的纵向延伸部位中。如果例如第二光导体24的光线用来产生闪光灯,则每个 第二光导体24都能配备有发黄光的光源28。通过第二光导体24的依次设置的光输出面 30,例如能够实现所谓的拖曳式闪光。为此,不同的第二光导体24的光源28例如连续地依 次接通,因此产生优选在车辆的拐弯方向上移动的闪光信息。
[0072] 图8以横截面图不出了光导体结构10的第一光导体12的第二备选实施方式。在 此,第一光导体12在光退耦面18上具有两个相互平行地在第一光导体12的纵向方向上延 伸的棱镜列54、56。在这些棱镜列54、56上能够分别设置各一个第二光导体24,其中第二 光导体24的光输出面30的结构构造成与第一光导体12的各棱镜列54、56互补。在此还 这样设置第二光导体24,使得在第二光导体24的光输出面30和第一光导体的光退稱面18 之间形成有气隙32 (未示出)。因此,两个或超过两个的第二光导体24能够平行地设置在 第一光导体12上。光线按相同的方式输入第一光导体12中,好像只构成一个棱镜列(如 同图2至7所示的一样)。单个的棱镜列54、56在此例如分别具有不同的棱镜结构,并且因 此产生不同的退耦方向58、60。
[0073] 图9示出了与图5的结构类似的、由第一光导体12和第二光导体24构成的结构。
[0074] 第二光导体24具有棱镜结构22',其实现为第二光导体的边界面中的凹陷部。第 一光导体12具有棱镜结构22,其从第一光导体的边界面上突出来并且是相应突出的棱镜 结构22。
[0075] 第一光导体12和第二光导体24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这样设置,即第二光导体24的 边界面(其具有实现为凹陷部的棱镜结构22')与第一光导体12的边界面(其具有突出的 棱镜结构22)相对置。
[0076] 实现为凹陷部的棱镜结构22'以及实现为突出部的棱镜结构22在此都这样构成 和设置,即,实现为凹陷部的棱镜结构22'的边界面与突出的棱镜结构22的边界面相对置, 使得(从实现为凹陷部的棱镜结构22'的边界面输出并且通过位于这两个光导体之间的气 隙而碰触到突出的棱镜结构22的边界面上的)光线38在该处倾斜地(即以相对于表面法 线呈很小的角度)碰触,以使该光线进入第一光导体12的边界面的突出的棱镜结构22中 凹陷部。该棱镜状的突出部22和凹陷部22'的结构优选总是精确地使实现为凹陷部的棱 镜结构22'与实现为突出部的棱镜结构22构成配合副。这种配合副的特征在于,从实现为 凹陷部的棱镜结构22'中输出的光线输入实现为突出部的棱镜结构22,因此该凹陷部22' 与该突出部22通过该光线耦合,并且凹陷部22'通过种光线不与其它突出部耦合,并且该 突出部22通过这种光线不与其它凹陷部耦合。因此,突出部22在第一光导体12中的位置 通过凹陷部22'在第二光导体24中的位置、从第二光导体24中输出的光线38的光输出方 向以及第一光导体12和第二光导体24之间的间距d来确定。因此,该光线总是通过正好 两个相互明确对应的棱镜结构从一个光导体耦合到另一光导体中。
[0077] 在所示的构造方案中这些突出部并不是实现为与凹陷部互补的负片(Negative), 而与该构造方案不同的是,这些突出部恰恰还可以成型为凹陷部的负片。与这些构造方案 无关的是,第二光导体能够如此紧密地设置在第一光导体之前,以致这些突出部伸入凹陷 部中。在此分别重要的是,该结构可实现从一个光导体中的退耦,并且能够耦合到另一光导 体中。该间距能够是最小的,亦或是几毫米。
[0078] 两个光导体12和24之间的间距可实现更大的制造公差,并且可在第一光导体中 实现额外的退耦棱镜,以影响光分布。
[0079] 如同人们由于光程的可逆性能够立即看到的一样,第一光导体12具有实现为凹 陷部的棱镜结构,并且第二光导体24具有实现为突出部的棱镜结构。
[0080] 光导体12的横向于主要光传播方向的横截面能够是圆形的和/或矩形的。
[0081] 图10不出了由第一光导体12和第二光导体24构成的结构的另一构造方案。 [0082] 第二光导体24具有棱镜结构22',其实现为第二光导体的边界面中的凹陷部。第 一光导体12具有棱镜结构22,其同样实现为光导体(在此是第一光导体12)的边界面中的 凹陷部。
[0083] 第一光导体12和第二光导体24在此同样这样设置,即第二光导体24的边界面 (其具有实现为凹陷部的棱镜结构22')与第一光导体12的边界面(其同样具有实现为凹 陷部的棱镜结构22)相对置。
[0084] 这些分别实现为边界面中的凹陷部的棱镜结构22和22'在此都这样构成和设置, 即第二光导体24的棱镜结构22'的边界面与第一光导体的棱镜结构22的边界面如此相对 置,使得(从棱镜结构22'的边界面中输出并且通过位于这两个光导体之间的气隙而碰触 到棱镜结构22的边界面上的)光线38在该处如此倾斜地(即以相对于表面法线呈很小的 角度)碰触,以使该光线进入第一光导体12的边界面的棱镜结构22中。该棱镜状的凹陷 部22和22'的结构优选总是精确地使实现为凹陷部的棱镜结构22'与同样实现为凹陷部 的棱镜结构22构成配合副。这种配合副的特征在于,从棱镜结构22'中输出的光线输入棱 镜结构22中,因此该凹陷部22'与该凹陷部22通过该光线耦合,并且凹陷部22'通过种光 线不与第一光导体12的边界面中的其它凹陷部耦合,并且该凹陷部22通过这种光线不与 第二光导体24的边界面中的其它凹陷部耦合。因此,凹陷部22在第一光导体12中的位置 通过凹陷部22'在第二光导体24中的位置、从第二光导体24中输出的光线38的光输出方 向以及第一光导体12和第二光导体24之间的间距d来确定。因此,该光线在此也总是通 过正好两个相互明确对应的棱镜结构从一个光导体耦合到另一光导体中。
[0085] 在此还重要的是,该结构可实现从光导体中的退耦,并且能够耦合到另一光导体 中。该间距能够是最小的,亦或是几毫米。
[0086] 两个光导体12和24之间的间距可实现更大的制造公差,并且可在第一光导体中 实现额外的退耦棱镜,以影响光分布。
[0087] 在此也适用的是,光导体12和/或24的横向于主要光传播方向的横截面能够是 圆形的和/或矩形的。
[0088] 图11示出了由第一光导体12和第二光导体24构成的结构的另一构造方案。
[0089] 第二光导体24具有棱镜结构22',其实现为第二光导体的边界面中的突出部。第 一光导体12具有棱镜结构22,其同样实现为光导体(在此是第一光导体12)的边界面中的 突出部。
[0090] 第一光导体12和第二光导体24在此同样这样设置,即第二光导体24的边界面 (其具有实现为突出部的棱镜结构22')与第一光导体12的边界面(其同样具有实现为突 出部的棱镜结构22)相对置。
[0091] 这些分别实现为边界面中的突出部的棱镜结构22和22'在此都这样构成和设置, 即第二光导体24的棱镜结构22'的边界面与第一光导体的棱镜结构22的边界面如此相对 置,使得(从棱镜结构22'的边界面中输出并且通过位于这两个光导体之间的气隙而碰触 到棱镜结构22的边界面上的)光线38在该处倾斜地(即以相对于表面法线呈很小的角 度)碰触,以使该光线进入第一光导体12的边界面的棱镜结构22中。该棱镜状的突出部 22和22'的结构优选总是精确地使实现为突出部的棱镜结构22'与同样实现为突出部的棱 镜结构22构成配合副。这种配合副的特征在于,从棱镜结构22'中输出的光线输入棱镜结 构22,因此该突出部22'与该突出部22通过该光线耦合,并且突出部22'通过这种光线不 与第一光导体12的边界面中的其它突出部耦合,并且该突出部22通过这种光线不与第二 光导体24的边界面中的其它突出部耦合。因此,突出部22在第一光导体12中的位置通过 突出部22'在第二光导体24中的位置、从第二光导体24中输出的光线38的光输出方向以 及第一光导体12和第二光导体24之间的间距d来确定。因此,该光线在此也总是通过正 好两个相互明确对应的棱镜结构从一个光导体耦合到另一光导体中。
[0092] 在此还重要的是,该结构可实现从一个光导体中的退耦,并且能够耦合到另一光 导体中。该间距能够是最小的,亦或是几毫米。
[0093] 两个光导体12和24之间的间距可实现更大的制造公差,并且可在第一光导体中 实现额外的退耦棱镜,以影响光分布。
[0094] 在此也适用的是,光导体12和/或24的横向于主要光传播方向的横截面能够是 圆形的和/或矩形的。
[0095] 对于所有构造方案来说适用的是,光导体横截面除了圆形形状(如圆圈或椭圆) 以外,还能具有形状为直线的侧面边界。在此,这些几何形状也可混合地出现,例如以具有 倒圆的角的矩形作为光导体的基本几何形状。
【权利要求】
1. 一种机动车的照明装置(1),包括 -第一光导体(12),用于借助全反射沿着第一光导体(12)的纵向延伸部位来传播光 线,其中所述第一光导体的纵向延伸部位比该第一光导体(12)的横向延伸部位大很多倍, 并且其中所述第一光导体(12)具有在纵向延伸部位的一个区域上延伸的光退耦面(18), 该光退f禹面将入射到其上的光线引导到第一光导体(12)的光输出面上(20),该光输出面 基本上与该光退耦面(18)相对置;并且 -至少一个第二光导体(24),用于借助全反射沿着该至少一个第二光导体(24)的纵 向延伸部位来传播光线,其中该至少一个第二光导体(24)具有光输出面(30),至少一部分 光线通过该光输出面从该至少一个第二光导体(24)中输出,其中该至少一个第二光导体 (24)相对于所述第一光导体(12)设置成,使第二光导体(24)的光线通过中间耦合输入第 一光导体(12)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光导体的光输出面上设置有退耦元件,从该至 少一个第二光导体(24)输出的光线通过第一光导体(12)的光退耦面(18)输入所述第一 光导体(12)中,并且在该至少一个第二光导体(24)的光输出面(30)和第一光导体(12) 的光退耦面(18)之间形成气隙(32)。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光导体(24) 的光输出面(30)具有结构(22'),该结构与第一光导体(12)的光退f禹面(18)的结构(22) 互补。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照明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导体(12)的光退耦 面(18)具有棱镜结构(22)。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照明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棱镜结构(22)在沿着所述 第一光导体(12)的纵向延伸部位设置的纵截面中构成为三角形、尤其锯齿形。
5. 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导体 (12)在退耦面(18)上具有多个在第一光导体(12)的纵向延伸部位中并排设置的、相互平 行延伸的棱镜列(54、56),其中这些棱镜列(54、56)分别横向于第一光导体(12)的纵向延 伸部位进行延伸。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照明装置(1),其特征在于,各个棱镜列(54、56)具有不同的 棱镜结构。
7. 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导体 (12)基本上构成为棒状的,并且在至少一个端面上具有光输入面(14)。
8. 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导体 (12)构成为弯曲的。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照明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导体(12)构成为环 状的。
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照明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导体(12)构成为封 闭的环。
11. 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 光导体(24)在端侧上具有光输入面(26)。
12. 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 光导体(24)构成为弯曲的。
13. 根据权利要求7和11所述的照明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导体(12)的 端侧的光输入面(14)和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光导体(24)的端侧的光输入面(26)分别配备 有至少一个光源(16 ;28),所述光源发出不同颜色的光线。
14. 根据上述权利要求7、11或13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 一光导体(12)的端侧的光输入面(14)和/或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光导体(24)的端侧的光 输入面(26)分别配备有至少两个发出不同颜色的光线的光源(16 ;28)。
15. 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照明装置(1) 包括多个第二光导体(24),其中所述第二光导体(24)的光输出面(30)依次设置在所述第 一光导体(12)的纵向延伸部位中。
16. 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1),其特征在于,横向于该至少一个 第二光导体(24)的纵向延伸部位来观察,该至少一个第二光导体(24)的横截面(d、d')尤 其在光输出面(30)的区域中随着与光输入面(26)的间距的增大而缩小。
17. 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照明装置(1) 能够产生至少一个发光功能。
【文档编号】F21W101/00GK104459869SQ201410479840
【公开日】2015年3月25日 申请日期:2014年9月18日 优先权日:2013年9月18日
【发明者】T·克莱纳 申请人:汽车照明罗伊特林根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