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249452阅读:184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光源模块,且特别涉及背光模组及其在显示装置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背光模组中通常会使用多个发光二极管作为光源。然而,由于每一个发光二极管的光场角度有限,因此导致导光板在对应的两个相邻发光二极管之间的位置处出现暗带与出光亮度不均匀的问题。另一方面,当导光板在制作上出现瑕疵时,从入光面进入导光板的光线会无法传递至离入光面较远的位置,从而使得光线在折射出导光板后的方向不一致且光能量不集中,进而导致辉度不佳而影响导光板的光学外观。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就是提供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其具有良好的出光质量。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提出一种背光模组。该背光模组包括光源以及导光板。该光源包含电路板以及多个发光二极管,且这些发光二极管设置在电路板上。该导光板邻设于光源。该导光板包含本体以及多个调光结构区。其中,该主体具有入光面以及连接入光面的主表面。这些调光结构区位于主表面上,且每一个调光结构区具有第一区以及第二区。第一区包含相互平行的多个第一斜向结构,其中每一个第一斜向结构相对于光源倾斜,且具有第一斜率。第二区包含相互平行的多个第二斜向结构,其中每一个第二斜向结构相对光源倾斜,且具有第二斜率。其中,第一斜向结构相对于第一轴线正向倾斜,第二斜向结构相对于第一轴线反向倾斜。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上述每一个调光结构区分别对应于每一个发光二极管。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上述第二斜向结构与第一斜向结构对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实施例,上述每一个第一斜向结构具有第一表面以及第二表面。其中,第一表面面向光源,第二表面背向光源。而且,第一表面的面积大于第二表面的面积。同样地,每一个第二斜向结构具有第三表面以及第四表面。其中,第三表面面向光源,第四表面背向光源。而且,第三表面的面积大于第四表面的面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实施例,上述第一斜率的绝对值等于第二斜率的绝对值。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实施例,上述主表面为出光面。而且,导光板还包括多个条状结构,这些条状结构设置在主表面的未设置调光结构区的位置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实施例,上述每一个条状结构的延伸方向垂直于入光面。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实施例,上述主表面为反射面。而且,导光板还包含多个点状结构,这些点状结构设置在主表面的未设置调光结构区的位置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实施例,上述第一区与第二区沿着垂直于第一轴线的第二轴线排列设置。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还提出一种显示装置。此显示装置包含前述背光模组以及显示面板。其中,显示面板位于导光板的前方。由上述可知,本实用新型主要涉及在导光板上设置调光结构区,且该调光结构区具有不同倾斜方向的第一斜向结构与第二斜向结构。由此,通过设计第一斜向结构与第二斜向结构,可提高光线的传播路径,并可使每一个发光二极管所产生的光线在进入导光板后充分混合,进而可达到提升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整体的辉度以及出光均匀度的效果。附图说明为了更完整地了解实施例及其优点,现参照并结合附图进行下列描述,其中:图1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背光模组的局部立体示意图;图2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背光模组的局部装置示意图;图3A示出沿图2的A-A剖面线所剖切的局部剖面示意图;图3B示出沿图2的B-B剖面线所剖切的局部剖面示意图;图4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背光模组的局部装置示意图;以及图5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照图1及图2,其分别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背光模组的局部立体示意图以及局部仰视图。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模组100包含导光板200以及光源300。光源300包含电路板320以及设置在电路板320上的多个发光二极管340,其中,这些发光二极管340与电路板320电性连接。光源300设置在导光板200的一侧,并可产生射至导光板200的光线。如图1所示,导光板200包含主体220以及设置在主体220上的多个调光结构区240。调光结构区240主要用来增大每一个发光二极管340的出光角度,以使两个相邻的发光二极管340之间的光线充分混合,进而提高导光板200在对应的两个相邻的发光二极管340之间的位置处的辉度。此外,通过设计调光结构区240,可增加光线的行进距离,以达到提升背光模组100整体亮度的目的。优选的,调光结构区240的位置分别与发光二极管340的位置对应。也就是说,每一个调光结构区240位于对应的发光二极管340的前方,但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想要说明的是,图2所示的虚线方框仅用来示意本实用新型所指的其中一个调光结构区,该虚线方框本身并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结构。请继续参照图1及图2,在本实施例中,主体220包含入光面222以及至少一个主表面。在本实施例中,主表面有两个,其中一个主表面为反射面224,另一个主表面则为出光面226。反射面224与出光面226分别连接于入光面222的相对两侧。如图1所示,调光结构区240排列于反射面224靠近入光面222的位置。如图1及图2所示,每一个发光二极管340具有第一轴线S1与第二轴线S2。在此所指的第一轴线S1为通过每一个发光二极管340的出光面的中心线。而且,每一个发光二极管340沿着第二轴线S2排列。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轴线S1垂直于第二轴线S2。如图1所示,每一个调光结构区240包含第一区242以及第二区244,且第一区242以及第二区244沿着平行于第二轴线S2的方向排列。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区242包含多个第一斜向结构242a。每一个第一斜向结构242a相对第一轴线S1正向倾斜,且具有第一斜率。同样地,第二区244包含多个第二斜向结构244a。每一个第二斜向结构244a相对于第一轴线S1反向倾斜,且具有第二斜率。也就是说,第一斜向结构242a的倾斜方向与第二斜向结构244a的倾斜方向相反。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斜向结构242a的第一斜率的绝对值可以等于第二斜向结构244a的第二斜率的绝对值。也就是说,第一斜向结构242a与第二斜向结构244a为对称结构。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斜向结构242a的第一斜率也可不同于第二斜向结构244a的第二斜率,以符合不同的设计需求。请同时参照图2及图3A,其中图3A示出沿图2的A-A剖面线所剖切的局部剖面示意图。想要说明的是,为了清楚地表示第一斜向结构242a的剖面,图3A的剖面图以垂直于第一斜向结构242a的延伸方向的方向来剖切表示。如图3A所示,每一个第一斜向结构242a具有第一表面243a以及第二表面243b。其中,第一表面243a面向对应的发光二极管340,第二表面243b背向对应的发光二极管340。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表面243a的面积大于第二表面243b的面积。而且,第一表面243a的坡度比第二表面243b的坡度小。由此,当光线从入光面222进入导光板200时,第一表面243a可反射光线并增加光线的行径距离,进而将光线导引至可视区(activearea)A1中。另请同时参照图2及图3B,其中图3B示出沿图2的B-B剖面线所剖切的局部剖面示意图。想要说明的是,为了清楚地表示第二斜向结构244a的剖面,图3B的剖面图以垂直于第二斜向结构244a的延伸方向的方向来剖切表示。如图3B所示,每一个第二斜向结构244a具有第三表面245a以及第四表面245b。其中,第三表面245a面向对应的发光二极管340,第四表面245b背向对应的发光二极管340。在本实施例中,第三表面245a的面积大于第四表面245b的面积。而且,第三表面245a的坡度比第四表面245b的坡度小。由此,当光线从入光面222进入导光板200时,第三表面245a可反射光线并增加光线的行径距离,进而将光线导引至可视区A1中。如图1与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反射面224设有多个点状结构224a。这些点状结构224a位于反射面224的未设置调光结构区240的位置处。由此,通过点状结构224a可增加导光板200整体的出光辉度以及出光均匀度。由前述可知,通过相对于每一个发光二极管340的第一轴线S1倾斜的第一斜向结构242a与第二斜向结构244a,除了可增加光线的传播路径外,还可增大每一个发光二极管340的入光角度,使得每一个发光二极管340所产生的光线能够充分混光,进而提升背光模组100整体的出光效果。另请参照图4,其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背光模组的局部装置示意图。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模组400大致上与前述背光模组100相同,差异仅在于背光模组400的导光板500具有不同的结构设计。如图4所示,导光板500包含主体520以及设置在主体520上的多个调光结构区540。优选地,调光结构区540的位置分别与发光二极管340的位置对应,但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在本实施例中,主体520包含入光面522以及至少一个主表面。在本实施例中,主表面有两个,其中一个主表面为出光面524,另一个主表面则为反射面。出光面524与反射面分别连接于入光面522的相对两侧。如图4所示,调光结构区540排列于出光面524靠近入光面522的位置。想要说明的是,图4所示的虚线方框仅用来示意本实用新型所指的其中一个调光结构区,该虚线方框本身并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结构。请继续参照图4,在本实施例中,调光结构区540同样包含第一区542以及第二区544。第一区542包含多个第一斜向结构542a,且第二区544包含多个第二斜向结构544a。想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的第一斜向结构542a与第二斜向结构544a的设计方式分别与前述图1至图3B的第一斜向结构242a与第二斜向结构244a相同,所以在此不再赘述。在本实施例中,出光面524设有多个条状结构524a。这些条状结构524a位于主表面例如出光面524的未设置调光结构区540的位置处。优选地,这些条状结构524a的延伸方向垂直于入光面522。由此,通过条状结构524a可提升导光板500整体的亮度以及出光均齐度,但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这些条状结构524a的延伸方向也可以依据实际需求加以改变,而不局限于垂直于入光面522。另请参照图5,其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侧视图。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600包含如图1所示的背光模组100以及显示面板610。如图5所示,显示面板610设置在背光模组600的导光板200的出光侧。由此,显示装置600通过导光板200上的调光结构区240同样可达到导引光线与均匀化光线的目的,所以在此不再赘述。想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以图1所示的背光模组100应用于显示装置600的示例仅用来作为示范说明,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前述其他实施例的导光板,例如导光板500也可应用于显示装置以产生同样的效果。由上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可知,本实用新型主要涉及在导光板上设置调光结构区,且该调光结构区具有不同倾斜方向的第一斜向结构与第二斜向结构。由此,通过设计第一斜向结构与第二斜向结构可提高光线的传播路径,并可使每一个发光二极管所产生的光线在进入导光板后充分混合,进而可达到提升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整体的辉度以及出光均匀度的效果。虽然本实用新型已经以实施方式进行如上公开,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应当可作各种更改与修饰,因此本实用新型应当以权利要求所界定的保护范围为准。【符号说明】100背光模组200导光板220主体222入光面224反射面224a点状结构226出光面240调光结构区242第一区242a第一斜向结构243a第一表面243b第二表面244第二区244a第二斜向结构245a第三表面245b第四表面300光源320电路板340发光二极管400背光模组500导光板520主体522入光面524出光面524a条状结构540调光结构区542第一区542a第一斜向结构544第二区544a第二斜向结构600显示装置610显示面板A1可视区S1第一轴线S2第二轴线。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