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角度可调的分体式光控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02879发布日期:2018-08-04 16:10阅读:17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照明灯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角度可调的分体式光控灯。



背景技术:

为了人们的方便和安全,很多公共场所都会安装照明灯具,传统的灯具一般是通过手动开关来控制灯具的使用状态,十分不便。随着技术的发展,市场上出现了带有光控功能的灯具,这种灯具可以通过检测环境光的强弱来判断是否需要开启照明功能,更加智能方便。但是,在现有技术中,灯具设计实现智能感光控制一般做法是在灯体上设计空间来安装光控感应器,而在这种结构下,光控感应器会因灯具安装角度的变化而影响感光效果和灵敏度,且灯具仰角的变化可能会造成防水失效,并且,这种结构还增大了灯具的体积。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感光效果、灵敏度好,体积小的角度可调的分体式光控灯。

本实用新型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角度可调的分体式光控灯,包括灯体、光控感应装置、光控支架、安装支架,所述灯体与所述安装支架通过阻尼结构转动连接,所述光控感应装置通过所述光控支架固定安装在所述安装支架上,所述灯体与所述光控感应装置电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光控感应装置包括一端设有开口的壳体和设于所述壳体内的光控传感器,所述壳体上还开设有透窗,所述透窗的位置与所述光控传感器的光线采集处的位置相对应,所述壳体固设于所述光控支架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灯体与所述光控感应装置通过电缆线电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透窗处设有透光片,所述电缆线上设有防水接头,所述防水接头与所述壳体的开口端固定连接,与所述透光片一起使所述壳体内的空间构成密闭空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光控支架包括用于安装所述光控感应装置的支撑部,用于与所述安装支架固定连接的安装部,以及连接所述支撑部和所述安装部的弯折部,所述支撑部上开设有安装孔,所述支撑部、安装部、弯折部均呈薄板状。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壳体的开口端横截面为直径小于或等于所述安装孔的直径的圆形,所述壳体上除其开口端之外的其它部位横截面的最大尺寸均大于所述安装孔的直径;所述壳体的开口端上设有外螺纹,穿过所述安装孔与螺母配合将所述壳体紧固于所述支撑部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支撑部与所述安装部相互垂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支撑部包括彼此相连且相互垂直的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上均开设有所述安装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安装部、弯折部一体成型。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阻尼结构为阻尼转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角度可调的分体式光控灯,包括灯体、光控感应装置、光控支架、安装支架,所述灯体与所述安装支架通过阻尼结构转动连接,所述光控感应装置通过所述光控支架固定安装在所述安装支架上,所述灯体与所述光控感应装置电连接。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光控感应装置通过光控支架固定安装在安装支架上,即使灯体的角度发生变化,光控感应装置的位置也不会发生变化,感光效果和灵敏度不会受到影响,且由于采用分体式设计,灯体的体积会更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角度可调的分体式光控灯的拆解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角度可调的分体式光控灯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灯体,2-光控感应装置,3-光控支架,4-安装支架,5-电缆线,6-阻尼结构,21-壳体,31-支撑部,32-弯折部,33-安装部,51-防水接头,211-透窗,311-第一支撑件,312-第二支撑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如图1所示,一种角度可调的分体式光控灯,包括灯体1、光控感应装置2、光控支架3、安装支架4,灯体1与安装支架4通过阻尼结构6转动连接,光控感应装置2通过光控支架3固定安装在安装支架4上,灯体1与光控感应装置2电连接。

灯体1与安装支架4通过阻尼结构6转动连接,当由于光照需求发生改变而转动灯体1使其角度相对于安装支架4的位置发生变化时,由于光控感应装置2通过光控支架3固定安装在安装支架4上,光控感应装置2的位置并未发生变化,从而不会由于位置的变化而造成其所接收到的环境光发生变化,保证了光控感应装置2的感光效果和灵敏度,以及其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进而达到更好的光控效果。而且,由于光控感应装置2设于灯体1之外,灯体1的体积会更小。

如图2所示,光控感应装置2包括一端设有开口的壳体21和设于壳体21内的光控传感器,壳体21上还开设有透窗211,透窗211的位置与光控传感器的光线采集处的位置相对应,壳体21固设于光控支架3上。

壳体21可以有效地保护光控传感器,同时,与光控传感器的光线采集处的位置相对应的透窗211可以保证光控传感器能没有干扰地接收到环境光。而且,壳体21还便于光控传感器设于光控支架3上。

灯体1与光控感应装置2通过电缆线5电连接。

透窗211处设有透光片,电缆线5上设有防水接头51,防水接头51与壳体21的开口端固定连接,与透光片一起使壳体21内的空间构成密闭空间。

透光片能够保证光控传感器正常接收到环境光,同时,还可以与电缆线5的防水接头51一起将壳体21内的空间变为密闭空间,使光控感应装置2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确保了光控传感器工作的稳定性。

光控支架3包括用于安装光控感应装置2的支撑部31,用于与安装支架4固定连接的安装部33,以及连接支撑部31和安装部33的弯折部32,支撑部31上开设有安装孔,支撑部31、安装部33、弯折部32均呈薄板状。

壳体21的开口端横截面为直径小于或等于安装孔直径的圆形,壳体21上除其开口端之外的其它部位横截面的最大尺寸均大于安装孔的直径;壳体21的开口端上设有外螺纹,穿过安装孔与螺母配合将壳体21紧固于支撑部31上。

在安装过程中,壳体21的开口端穿过安装孔,直至壳体21的其它部位接触支撑部31致使开口端无法继续移动,将螺母通过外螺纹旋合到开口端上直至螺母紧压支撑部31,壳体21即可紧固与支撑部31上。

支撑部31与安装部33相互垂直。

安装部33平行固定于安装支架4上,支撑部31与安装部33垂直可以保证光控感应装置2在安装在支撑部31上时有足够的空间。

支撑部31包括彼此相连且相互垂直的第一支撑件311和第二支撑件312,第一支撑件311、第二支撑件312上均开设有安装孔。

光控感应装置2既可以安装在第一支撑件311上,也可以安装在第二支撑件312上,多个可选择的安装位置利于用户根据光照环境等因素选择更加合适的光控感应装置2的安装位置,使光控感应装置2能更好地工作。同时,多个可选择的安装位置使光控感应装置2在安装时受到外部空间的限制更小。

安装部33、弯折部32一体成型。

阻尼结构6为阻尼转轴。

在使用时,可以通过转动阻尼转轴来调整灯体1的角度并使其能停留在其行程范围内的任意角度,从而改变光照的区域,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仍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