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LED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281901发布日期:2020-12-15 08:22阅读:51来源:国知局
一种LED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申请是2018年12月07日提交中国专利局、申请号为201822047444.7、发明名称为“一种led灯”的分案申请。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led灯,属于照明领域。



背景技术:

led灯因为具有节能,高效,环保,寿命长等优点而被广泛采用诸多照明领域中。led灯作为节能绿色光源,高功率led的散热问题益发受到重视,由于过高的温度会导致发光效率衰减,高功率led运作所产生的废热若无法有效散出,则会直接对led的寿命造成致命性的影响,因此,近年来高功率led散热问题的解决成为许多相关者的研发重要课题。

现有技术中的led灯一般包括光源、散热器、电源、灯壳和灯罩,光源与散热器固定,电源设于灯壳内,灯壳与散热器连接,灯壳包括用于连接灯座的灯头。现有技术中的led灯具有以下缺点。

1、散热器的设计不合理:在仅采用被动式散热的情况下,且散热器在一定的重量限制条件下,其无法某些解决大功率led灯的led的散热问题,导致led工作时的热量无法及时散去,长时间下会影响led的寿命。

2、电源的设置不合理:对于led灯,对电源的散热同样重要,如果led灯工作时,电源产生的热量无法及时散去,则会影响一些电子组件(特别是热敏感度高的元件,如电容)的寿命,从而影响整灯的寿命。通常,现有技术中的散热器与电源之间无有效的热管理,将会导致散热器的热和电源的热之间相互影响,例如,授权公告号为cn203190364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中,公开了一种双通道空气对流灯具散热结构及使用其的par灯,其散热鳍片与容纳电源的腔体(腔体的一部分直接形成于散热器上)之间,光源与容纳电源的腔体之间均无有效的热隔离,散热鳍片及光源产生的热容易通过热传导直接进入腔体,而影响腔体内的电源。

有鉴于上述问题,以下提出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led灯,以解决上述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led灯,其特征在于,包括:

灯壳,所述灯壳包括灯头和灯颈,所述灯头与所述灯颈连接;

被动式散热组件,所述被动式散热组件包括散热器,所述灯壳与所述散热器连接;

电源,所述电源位于所述灯壳内,所述电源包括电源板和电子组件,所述电子组件设于所述电源板上;以及

灯板,其连接在所述散热器上,所述灯板包括led芯片,所述电源与所述led芯片电连接;

所述led灯的侧面的外轮廓以一轮廓线绕led灯的轴线360度回转而形成所述led灯的外轮廓,所述轮廓线包括所述灯颈的轮廓线和所述散热器的轮廓线,所述灯颈的轮廓线具有一斜率,所述散热器的轮廓线具有一斜率,所述灯颈的轮廓线的斜率的绝对值大于所述散热器的轮廓线的斜率的绝对值。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灯壳的内腔中形成第一散热通道,

所述第一散热通道以对流时的烟囱效应而对所述电源散热。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第一散热通道在所述灯壳的一端具有第一进气孔,而所述灯壳上相对的另一端具有散热孔。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散热器包括散热鳍片和散热底座,所述散热鳍片和所述散热底座中形成第二散热通道,所述第二散热通道具有第二进气孔,空气从所述第二进气孔进入后,通过所述第二散热通道,最后从所述散热鳍片之间的空间流出。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灯颈轮廓线的顶点到底点的连线代表所述灯颈的轮廓线。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灯颈的顶部的中心到底点的连线代表所述灯颈的轮廓线。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散热器的轮廓线的顶点到底点的连线代表所述散热器的轮廓线。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散热器的顶部的中心到底点的连线代表所述散热器的轮廓线。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灯颈的轮廓线的斜率的绝对值大于2。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灯颈的轮廓线的斜率的绝对值为2.5~5。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散热器的轮廓线的斜率的绝对值小于3。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散热器的轮廓线的斜率的绝对值为1~2.5。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灯颈的轮廓线为内凹的曲线。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散热器的轮廓线为外凸的曲线。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led灯的轮廓线为一“s”形曲线。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灯颈的轮廓线的任意点符合以下公式:y=-ax+k1+h,

其中,其中k1为常数,h为所述散热器的高度,a为所述灯颈的轮廓线的斜率。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散热器的轮廓线的任意点符合以下公式:

y=-bx+k2,

其中,k2为常数,b为所述散热器的轮廓线的斜率。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灯颈的高度大于所述散热器的高度的80%以上。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包括以下任一效果或其任意组合:

(1)灯颈的斜率的绝对值大于斜率的绝对值。因此,总体上来看,灯颈的轮廓线比散热器的轮廓线更陡。对灯颈来说,在所需设置电源的空间一致的情况下,为保证灯颈内对流时的烟囱效应,需要灯颈保持一定的高度,如果灯颈的轮廓更平(斜率小),在保持相同的高度情况下,灯颈的内部体积会增加,然而对于电源实际空间并无实际的帮助。对散热器来说,为了保证散热效果的情况下,来控制整灯的高度,因此,需要将散热器1设置的更平(斜率小),以控制其整体的高度,另外散热器更平(斜率小)时,当散热面积相同的前提下,散热器的下部会具有更多的用于led芯片散热传导的面积。

(2)灯颈的外轮廓为内凹的曲线,因此在向下过程中,灯颈的尺寸的增加幅度增加,以使得最终灯颈的底部具有较大的尺寸了与散热器结合,也就是说,散热器的上部的起始位置可获得较大的尺寸。

(3)散热器的外轮廓为外凸的曲线,因此在向上过程中,散热器的尺寸的减小幅度递增,因此,散热器的下部的尺寸衰减较慢,因此,下部具有更多的可用于散热的散热鳍片的面积。

(4)灯颈的高度大于散热器的高度的80%以上。由于灯颈与散热器在轴向上时分离的,两者无重合,因此灯颈内的电源受散热器1的影响较小,因此,当灯颈的高度大于散热器的高度的80%以上时,可获得更多的空间来设置电源,而这部分电源受散热器影响较小。另外,当灯壳内的电源通过对流方式达到散热效果时,灯颈高度的设置,可保证灯壳的高度,以保证对流散热时的烟囱效应。

(5)通过第一散热通道的设置,可以此带走第一散热通道内的热量(电源工作时产生的热。

(6)通过第二散热通道的设置,可增加对散热器的对流散热,而通过第一散热通道和第二散热通道的设置,增加了整灯自然对流的效率,使得散热器相应的所需的散热面积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中led灯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led灯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的led灯的分解示意图;

图4是led灯的剖视结构示意图,显示第一散热通道及第二散热通道;

图5是图1的led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6是是图5去掉光输出表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施例中的灯罩的端面的示意图;

图8a至图8g是一些实施例中的灯罩的示意图;

图9是图1的led灯去掉灯罩的仰视图;

图10是本实施例散热鳍片与led芯片的配合示意图;

图11是一些实施例中散热鳍片与led芯片的配合示意图;

图12a是本实施例中电源的立体图一;

图12b是本实施例中电源的立体图二;

图12c是本实施例中电源的立体图三;

图12d是本实施例中电源的主视图;

图13是本实施例中的led灯的主视图;

图14是一些实施例中的led灯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下面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下文中关于方向如“轴向方向”、“上方”、“下方”等均是为了更清楚的表明结构位置关系,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垂直”、“水平”、“平行”定义为:包括在标准定义的基础上±10%的情形。例如,垂直通常指相对基准线夹角为90度,但在本实用新型中,垂直指的是包括80度至100以内的情形。另外,本实用新型中所述led照明灯的使用情况、使用状态,指的是led灯以灯头竖直向上的垂吊方式的使用情境,如有其他例外情况将另做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led灯的主视图。图2为图1的led灯的剖视图。图3为图1的分解示意图。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所述led灯,包括:散热器1、灯壳2、灯板3、灯罩4及电源5。本实施例中,灯板3以贴合的方式连接在散热器1上,以利于灯板3工作时产生的热量快速传导至散热器1。具体的,于一些实施例中,灯板3与散热器1铆接,于一些实施例中,灯板3与散热器通过螺栓连接,于一些实施例中,灯板3与散热器1焊接固定,于一些实施例中,灯板3与散热器1黏接固定。于本实施例中,散热器1连接于灯壳2,灯罩4罩设在灯板3外,以使灯板3的光源产生的光通过灯罩4而射出,电源5位于灯壳2的内腔中,且电源5与led芯片311电连接,以对led芯片311供电。

如图4所示,显示本实施例中的led灯的剖视图。如图2和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灯壳2的内腔中形成第一散热通道7a,且第一散热通道7a在灯壳2的一端具有第一进气孔2201,而灯壳2上相对的另一端具有散热孔222(具体开设于灯颈22上部)。空气从第一进气孔2201进入,并从散热孔222排出,以此,可带走第一散热通道7a内的热量(主要是电源5工作时所产生的热量)。具体从散热路径来讲,电源5中的发热组件工作时产生的热量,先以热辐射的方式将热量传递至第一散热通道7a中的空气中(发热组件附近的空气),外部空气以对流的方式进入第一散热信道7a,从而带走内部的空气而进行散热。其他实施例中,也可通过在灯颈22上开设散热孔222而直接进行散热。

如图1、图2和图4所示,散热鳍片11、散热底座13中形成第二散热通道7b,第二散热通道7b具有第二进气孔1301,空气从第二进气孔1301进入后,通过第二散热通道7b,最后从散热鳍片11之间的空间流出。以此,可带走散热鳍片11上的热量,加速散热鳍片11的散热。具体从散热路径来讲,led芯片311产生的热量热传导至散热器1,散热器1的散热鳍片11将热量辐射至周围空气,第二散热通道7b对流散热时,带走散热器1内的空气而进行散热。

如图1和图4所示,散热器1设置第三散热通道7c,第三散热通道7c形成于两散热鳍片11之间或同一散热鳍片11延伸出的两个片体之间的空间,两散热鳍片11之间的径向外侧部分构成第三散热通道7c的入口,空气从led灯的径向外侧的区域而进入到第三散热通道7c中,并带走散热鳍片11辐射到空气的热量。

图5为本实施例中的led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显示散热器1与灯罩4的结合。图6为图5去掉光输出表面43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和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灯罩4包括光输出表面43和端面44,端面44上设有透气孔41,空气通过透气孔41而进入到第一散热通道7a和第二散热通道7b。led芯片311(图6中所示)发光时,光线穿射过该光输出表面43,而从灯罩4射出。本实施例中,光输出表面43可选用现有技术中的透光材质,比如玻璃、pc材质等。本实用新型所有实施例中所称的“led芯片”,泛指所有以led(发光二极管)为主体的发光源,包括但不限于led灯珠、led灯条或led灯丝等,因此本说明书所指的led芯片组亦可等同于led灯珠组、led灯条组或led灯丝组等。

图7显示本实施例中灯罩4的端面44的示意图。如图7所示,透气孔41的截面面积总和与端面44的整体面积(端面44单侧的面积,如远离led芯片311的一侧)的比值为0.01~0.7,优选的,透气孔41的截面面积总和与端面44的整体面积的比值为0.3~0.6,更优选的,透气孔41的截面面积总和与端面44的整体面积的比值为0.4~0.55,通过将透气孔41的面积与端面44面积的比值限定在上述的范围内,一方面可保证透气孔41的进气量,另一方面,可确保透气孔41的面积大小是在保证端面44的结构强度的情况下进行调整的。当透气孔41的面积与端面44面积的比值为0.4~0.55时,既可确保透气孔41的进气量,以满足led灯的散热需求,又可使得透气孔41不至于影响到端面44的结构强度,防止端面44在开设透气孔41后因碰撞或挤压而变得容易破损。

如图7所示,透气孔41的最大内切圆直径小于2mm,优选为1至1.9mm。如此一来,一方面可防止昆虫进入,且可以阻止大部分灰尘通过,另一方面,透气孔41还能保持较好的气体流通效率。换句话说,也可以是,透气孔41定义一个长度方向和一个宽度方向,即,透气孔具有长度和宽度,长度尺寸大于宽度尺寸,而透气孔最宽处的宽度小于2mm,于一实施例中,最宽处的宽度为1mm至1.9mm。另外,透气孔41最大处的宽度大于1mm,如果小于1mm,则空气需要更大的压力才能进入透气孔41,因此将不利于空气流通。

图8a至图8g显示一些实施例中各种透气孔41的形状。如图8a至图8g所示,具体来说,透气孔41可选用圆形、长条形、弧形、梯形、菱形中的其中一组或多组的组合的形状。如图8a所示,如果透气孔41选用圆形,则其直径小于2mm,以达到防止昆虫进入,阻止大部分灰尘通过,且还能保持较好的气体流通效率的作用。如图8b和图8c所示,如果透气孔41选用长条形或弧形,则其宽度要小于2mm,以到达上述技术效果。如图8d所示,如果透气孔11d选用梯形,则其下底要小于2mm,以到达上述技术效果。如图8e所示,如果透气孔41选用圆角长方形,则宽度要小于2mm,以到达上述技术效果。如图8f和8g所示,透气孔41还可以选用三角形或水滴形,且其最大内切圆要小于2mm。

一些实施例中,透气孔41在端面44上分布有若干个。如,透气孔41可以是沿端面44周向环形分布有若干个,以此,可以是气流更加均匀的进入。又如,透气孔41可以是在端面44的径向方向上分布有若干个。透气孔41也可以采用不对称的方式分布。

以图8a为例,图8a中,端面44上具有两条虚线,内圈的虚线代表第一进气孔2201投影到端面44的位置,内圈的虚线内的区域为第一部分(第一开口区433),外圈与内圈之间的区域为第二部分(第二开口区434),本实施例中,第一进气孔2201在led灯轴向上投影到端面44所占的区域形成第一部分(第一开口区433),而端面44上的其他区域形成第二部分(第二开口区434),第一部分上的透气孔41的面积大于第二部分上的透气孔41的面积。这种设置方式,利于使大部分空气进入第一散热通道7a,从而更好的对电源5进行散热,防止电源5的电子组件受热而加速老化。上述特点同样适用于上述其他实施例中的透气孔41。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进气孔2201在led灯轴向上投影到端面44所占的区域形成第一部分(第一开口区433),而端面44上的其他区域形成第二部分(第二开口区434),第一部分上的透气孔41的面积小于第二部分上的透气孔41的面积。以此,可更好的对散热鳍片11进行散热,以利于led芯片311的散热,防止led芯片311处形成局部的高温区域。具体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面积,可根据实际散热需求进行选择。

在某些应用中,对于整个led灯可能存在重量限制。例如,当led灯采用e39灯头时,led灯的最大重量限制到1.7千克以内。因此,除去电源、灯罩、灯壳等部件后,于一些实施例中,散热器的重量被限制在1.2千克以内。对于某些大功率的led灯,其功率为150w~300w,其流明数可达到20000流明至45000流明左右,也就是说,散热器在其重量限制内,需要消散来自产生20000至45000流明的led灯所产生的热。在自然对流散热情况下,一般1w的功率需要35平方厘米以上的散热面积。而以下实施例,设计目的是在于在保证电源5的设置空间及散热效果的情况下,降低1w功率需要的散热面积的,进而在散热器1重量限制及电源5限制的前提下达到最佳的散热效果。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led包括或仅被动式散热组件,该被动式散热组件仅采用自然对流和辐射等主要方式进行散热,而没有采用主动式散热组件,例如风扇等。本实施例中的被动式散热组件包括散热器1,散热器1包括散热鳍片11及散热底座13,散热鳍片11呈放射状均匀的沿散热底座周向分布,且与散热底座13连接。当led灯使用时,led芯片311所产生的热量以热传导的方式将至少一部分热量传导至散热器1,散热器1的至少一部分热量通过热辐射和对流的方式散到外部空气中。散热器1的径向上的外轮廓,其直径在高度方向向上时,其外轮廓的直径递减或大致上呈递减的趋势。以此可更好的与灯具配合。

本实施例中,在采用被动式散热的情况下(无风扇),led灯的功率(瓦)与散热器1的散热面积(平方厘米)的比值为1:20~30之间,也就是说,每瓦需要20平方厘米至30平方厘米的散热面积做散热。优选的,led灯的功率与散热器1的散热面积的比值为1:22~26之间。更优选的,led灯的功率与散热器1的散热面积的比值为25。灯壳2的内腔中形成第一散热通道7a,且第一散热通道7a在灯壳2的一端具有第一进气孔2201,而灯壳2上相对的另一端具有散热孔222。空气从进气孔2201进入,并从散热孔222排出,以此,可带走第一散热通道7a内的热量。散热鳍片11、散热底座13中形成第二散热通道7b,第二散热通道7b具有第二进气孔1301,空气从第二进气孔1301进入后,通过第二散热通道7b,最后从散热鳍片11之间的空间流出。以此,可带走散热鳍片11辐射至周围空气的热量,加速散热鳍片11的散热。通过第一散热通道7a和第二散热通道7b的设置,从而增加了自然对流的效率,使得散热器1相应的所需的散热面积降低,使led灯的功率与散热器1的散热面积的比值在2030之间。本实施例中,led灯整灯的重量小于1.7kg,给led灯提供大约200w(300w以下,优选的,250w以下)的电能时,led芯片311被点亮,且至少发出25000流明的光通量。

led在发光时,会产生热量。在led的热传导设计时,关键的参数之一是热阻,热阻越小,则代表热传导越好。热阻的影响因素大致有导热路径的长度、导热面积及导热材料的导热系数。用公式表示如下:

热阻=导热路径长度l/(导热面积s*导热系数)。

也就是说,导热路径越小、导热面积越大、导热系数越高,则热阻越低。

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中,灯板3包括至少一led芯片组31,led芯片组31包括led芯片311。

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中,灯板3在其径向上被分为内周圈、中间圈和外周圈,而led芯片组31相应的设于内周圈、中间圈和外周圈,也就是说,内周圈、中间圈和外周圈均设置有相应的led芯片组31。另一角度来讲,灯板3包括三个led芯片组31,这三个led芯片组31分别设于灯板3的内周圈、中间圈和外周圈。内周圈、中间圈和外周圈上的led芯片组31均包括至少一个led芯片311。如图9所示,限定4条虚线,最外侧两条虚线间限定的范围为外周圈的范围,最内侧两条虚线间限定的范围为内周圈的范围,而中间两条虚线间限定的范围为中间圈的范围。其他实施例中,也可将灯板3分为两圈,而led芯片组31相应的设于这两圈中。

如图9所示,设于同一圆周或大致上位于同一圆周上的若干led芯片311组成一led芯片组,而灯板3上设有若干组led芯片组31,同一led芯片组31中,相邻两个led芯片311的中心距为l2,任一组led芯片组31的任一颗led芯片311,其与相邻的led芯片组31中最接近的一个led芯片311的中心距为l3,其符合以下关系:l2:l3为1:0.8~2,优选为l2:l3为1:1~1.5。以此使得led芯片311的分布更加均匀,以达到出光均匀的目的。

图10为本实施例中散热鳍片11与led芯片311的配合示意图。如图9和图10所示,本实施例中,至少一散热鳍片11沿led灯的轴向投影至led芯片组31所在平面时,该散热鳍片11的投影至少接触led芯片组31中的至少一个led芯片311。具体的,至少一散热鳍片11沿led灯的轴向投影至led芯片组31所在平面时,该散热鳍片11的投影至少接触内周圈、中间圈或外周圈的led芯片组31中的至少一个led芯片311。如图10所示,图中散热鳍片11的投影接触一led芯片311,如图中箭头所指,为该led芯片311与该散热鳍片11的散热路径,如图11所示,图中散热鳍片11的投影不接触图示中的led芯片311,如图中箭头所指,为该led芯片311与该散热鳍片11的散热路径,可明显看出,后者的散热路径较前者更远,因而,通过使散热鳍片的投影至少接触内周圈、中间圈或外周圈的led芯片组31中的至少一个led芯片311,使该led芯片311的导热路径变短,以此使得热阻降低,更利于热传导。优选的,散热鳍片11沿led灯的轴向投影至led芯片组31所在平面时,任意一散热鳍片11(第一散热鳍片111或第二散热鳍片112)的投影至少接触led芯片组31中的至少一个led芯片311。

本实施例中,外周圈的led芯片组31对应到的散热鳍片11的数量大于内周圈的led芯片组31所对应的散热鳍片11数量。此处所指的对应,指的是led灯轴向方向投影关系,比如外周圈的led芯片组31在led灯的轴向投影到散热鳍片11处时,外周圈的led芯片组31所对应到的是相对外侧的散热器1的散热鳍片11。本处的外周圈的led芯片组31具有更多数量的led芯片311,因此对其散热时,需要更多的散热鳍片11(面积)来做散热。

图12a~图12c为本实施例中的电源5的各个方向的立体图,图12d为本实施例中电源5的主视图。电源5与led芯片311电连接,并用于对led芯片311供电。如图12a~图12c所示,电源5包括电源板51和电子组件,电子组件设于电源板51上。

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灯壳2包括灯头23、灯颈22与内套21;灯头23与灯颈22连接,灯颈22连接内套21。其中,内套21位于散热器1的内部(led灯轴向上,内套21全部或大部分,比如内套高度上的80%以上不超过散热器1),灯颈22则是露于散热器1的外部。通过内套21、灯颈22的设置,以此提供足够的空间来容纳电源5,并进行散热,特别是大功率的led灯的电源5(大功率的led灯的电源相对小功率的led灯,其电源组成更复杂,总体尺寸更大)。灯颈22和灯头23中均包括有电源5的部分,灯颈22和灯头23的高度之和大于散热器1的高度,以此以提供更多的设置电源5的空间,且灯颈22和灯头23与散热器1是分离的(轴向上不重叠,相比而言,内套21被包覆在散热器1内),因此灯颈22和灯头23内的电源5受散热器1的影响较小(散热器1的热不会沿径向传导至灯颈22和灯头23内)。另外,灯颈22的高度设置,利于第一散热通道7a的烟囱效应,可保证第一散热通道7a内的对流效率。在其他实施例中,灯颈22的高度至少为散热器1高度的80%以上,以达到上述的功效。内套21为隔热材料,用于防止散热鳍片的热与电源的热相互影响。

如图2所示,第二进气孔1301位于散热器1的下侧且径向上对应于散热器1的内侧或内部,也就是说第二进气孔1301对应于散热鳍片11的内侧或内部,而散热鳍片11的内侧或内部则是对应于灯壳2的内套21的外壁(散热鳍片11径向的内侧靠近或直接抵接在内套21上),因此对流的空气从第二进气孔1301进入后,在上升过程中沿内套21外壁而对流,同时对散热鳍片11的内侧或内部和内套21的外壁径向散热,从而起到隔热的作用,也就是说,可防止散热器1的热量通过内套21的外壁而传导至内套21的内部,进而影响电源5。由上可知,第二散热通道7b不仅可以加速散热鳍片11的散热,还起到隔热的作用。第二进气孔1301相比led芯片311来说,第二进气孔1301相比任意一led芯片311而更靠近led灯径向的内侧。

如图13所示,显示本实施例中led灯的外轮廓,建立直角坐标系,以led灯的轴向为y轴,以led的径向为x轴,以led灯底面中心为原点。led灯的侧面的外轮廓以一轮廓线绕led灯的轴线360度回转而形成led灯的外轮廓(不包含灯头23)。轮廓线包括灯颈22的轮廓线和散热器1的轮廓线。

其中,灯颈22用于容纳电源5,主要以对流方式对其内的电源5进行散热,灯颈22的轮廓线具有一斜率a,a为常数。如图13所示,当灯颈22的轮廓线为曲线时,可以虚拟一直线来代表灯颈22的轮廓线的大致的斜率。比如,取灯颈22轮廓线的顶点到底点的连线l1来代表灯颈22轮廓线,或者取灯颈22的顶部的中心到底点的连线l2来代表灯颈22轮廓线。本实施例中将取灯颈22轮廓线的顶点到底点的连线l1来代表灯颈22轮廓线,以作说明。

其中,散热器1主要用于以传导方式对led芯片311进行散热,散热器1的轮廓线具有一斜率b,b为常数。如图13所示,当散热器1的轮廓线为曲线时,可以虚拟一直线来代表散热器1的轮廓线的大致的斜率。比如,取散热器1的轮廓线的顶点到底点的连线l3来代表散热器1轮廓线,或者散热器1的顶部的中心到底点的连线l4来代表散热器1轮廓线。本实施例中取散热器1的轮廓线的顶点到底点的连线l3来代表散热器1轮廓线,以作说明。

本实施例中,斜率a大于斜率b,或者斜率a的绝对值大于斜率b的绝对值。因此,总体上来看,灯颈22的轮廓线比散热器1的轮廓线更陡。对灯颈22来说,在所需设置电源5的空间一致的情况下,为保证灯颈22内对流时的烟囱效应,需要灯颈22保持一定的高度,如果灯颈22的轮廓更平(斜率小),在保持相同的高度情况下,灯颈22的内部体积会增加,然而对于电源实际空间并无实际的帮助。对散热器1来说,为了保证散热效果的情况下,来控制整灯的高度,因此,需要将散热器1设置的更平(斜率小),以控制其整体的高度,另外散热器1更平(斜率小)时,当散热面积相同的前提下,散热器1的下部会具有更多的用于led芯片311散热传导的面积。

本实施例中,斜率a的值大于2,优选为2.5~5,更优选为3~4,最优选为3.2~3.8。以使灯颈22内对流散热时具有更好的烟囱效应。

本实施例中,斜率b的值为小于3,优选为1~2.5,更优选为1.4~2,最优选为1.5~1.9。以使散热器1的下部具有更多的面积用于传导。

本实施例中,led灯的轮廓线为连续的线条,即灯颈22的轮廓线的底部与散热器1的轮廓线的顶部是相接的。其他实施例中,轮廓线可以是多段式的线条(如图14所示),比如,灯颈22的轮廓线的底部与散热器1的轮廓线的顶部具有间隔,因此轮廓线整体上是不连续的。

本实施例中,灯颈22的轮廓线为内凹的曲线,也就是说,将灯颈22的轮廓线的顶点和底点的连线虚拟一直线,灯颈22的轮廓线全部位于该直线的内侧(靠近led灯轴线的一侧),而散热器1的轮廓线为外凸的曲线,将散热器1的轮廓线的顶点和底点的连线虚拟一直线,散热器1的轮廓线全部位于该直线的外侧(远离led灯轴线的一侧)。而轮廓线为平滑或大致平滑的曲线,以避免形成夹角而割手,另一方面来讲,可使对流的空气沿led灯的外部的对流更加顺畅。本实施例中的led灯的轮廓线大致为一“s”形曲线或倒“s”形曲线,该曲线包括灯颈22上的曲线和散热器1上的曲线。灯颈22上的曲线和散热器1上的曲线共同形成“s”形或倒“s”曲线。需要说明的是,灯颈22和散热器11的结合处,可能会形成夹角,以破坏曲线的部分的平滑性,但是大致上来看,轮廓线整体还是呈平滑状的。另外,灯颈22与散热器1也有可能是分离的(比如灯颈22与散热器1保持一定的间隔),也就是说,灯颈22上的曲线和散热器1上的曲线是断开的,但是大致上来看,轮廓线整体还是呈平滑状的。灯颈22的外轮廓为内凹的曲线,因此在向下过程中,灯颈22的尺寸的增加幅度增加,以使得最终灯颈22的底部具有较大的尺寸了与散热器1结合,也就是说,散热器1的上部的起始位置可获得较大的尺寸。散热器1的外轮廓为外凸的曲线,因此在向上过程中,散热器的尺寸的减小幅度递增,因此,散热器1的下部的尺寸衰减较慢,因此,下部具有更多的可用于散热的散热鳍片11的面积。其他实施例中,灯颈22的外轮廓可以是直线段,而散热器1的外轮廓为曲线,另外,该直线可以与led灯平行。其他实施例中,灯颈22的轮廓线和散热器1的轮廓线可以均为直线段或多点直线段的组合。

本实施例中灯颈22的轮廓线的任意点符合以下公式:

y=-ax+k1+h,

其中k1为常数,h为散热器1的高度。

散热器1的轮廓线的任意点符合以下公式:

y=-bx+k2,

其中,k2为常数。

本实施例中,当led灯的整体的宽度尺寸控制在100mm至220mm时,k1的值为100至200。k2的值为100至200。举例来讲,当led灯的宽度尺寸最大为200mm时,k1的值为140~150,k2的值为170~200。

本实施例中,灯颈22的高度大于散热器1的高度的80%以上。由于灯颈22与散热器1在轴向上时分离的,两者无重合,因此灯颈22内的电源5受散热器1的影响较小,因此,当灯颈22的高度大于散热器1的高度的80%以上时,可获得更多的空间来设置电源5,而这部分电源受散热器1影响较小。另外,当灯壳2内的电源5通过对流方式达到散热效果时,灯颈22高度的设置,可保证灯壳2的高度,以保证对流散热时的烟囱效应。

应该理解,以上描述是为了进行图示说明而不是为了进行限制。通过阅读上述描述,在所提供的示例之外的许多实施方式和许多应用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都将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本教导的范围不应该参照上述描述来确定,而是应该参照所附权利要求以及这些权利要求所拥有的等价物的全部范围来确定。出于全面之目的,所有文章和参考包括专利申请和公告的公开都通过参考结合在本文中。在前述权利要求中省略这里公开的主题的任何方面并不是为了放弃该主体内容,也不应该认为实用新型人没有将该主题考虑为所公开的实用新型主题的一部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