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框架立式短应力线轧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85239阅读:22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无框架立式短应力线轧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冶金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立式轧钢机。
背景技术
现有立式轧机多为大、小框架式,小框架固定在一个大框架上,框架重量大、机械加工难度及加工量大、成本高,大、小框架重量达30吨,如美国摩根式立式轧机。不仅如此,由于框架轧机轧辊辊组装在一个闭合的框架(小框架)内,更换辊组(轧钢机的工作机构)时,须从框架侧面窗口抽出。另外,框架式立式轧机辊缝的调整是采取固定1个轧辊,调整另一个轧辊的方式,在轧钢机辊缝开度频繁调整(为适应轧钢件尺寸的变化)过程中和换辊后,轧制线(即两辊中心线联线的平分线)都要变化,其结果导致轧制事故频繁发生。为避免此缺点,实际生产过程中不得不频繁塞入垫片等方法加以粗略调整,降低了设备的工作效率且不精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为了解决框架式立式轧机框架重量大、机械加工难度及加工量大、成本高的问题,同时解决框架式立式轧机辊缝调整过程轧制线变化频繁,调整困难、降低了设备的工作效率的问题。
一种无框架立式短应力线轧机,其特征在于本轧机包括换辊液压缸1、换辊小车2、轧钢机辊组3、立柱4、蜗轮升降机构5、凹槽旋转锁紧机构6、U型架7、转动转耳8、连接螺栓9。辊组安装将辊组3放在换辊小车2上,换辊液压缸1工作,将辊组3推入U型架7中,转动转耳8和连接螺栓9与U型架7构成凹槽旋转锁紧机构6,将辊组3固定在一起(转耳的作用,在轧制过程中防止辊系跳动,保证其轧制线固定)。辊组更换将连接螺栓9拧开,转动转耳8与U型架7脱开,用液压缸推出辊组。辊组与U型架通过液压缸锁紧在立柱上(如图7中4所示)。
立柱4上下设有正、反丝扣,通过安装在丝扣上的螺母可实现对称调整。
本发明采用对称调整结构,轧制力作为一对对称内力而互相抵消,框架不受力。因此可以将闭合框架上盖去掉,只留多半个框架即U型架,如图5中的7所示。辊组可自由左右装入或撤出U型架。在美国摩根式立式轧机中是不能采用U型架结构的,因为,框架式立式轧机轧制时的轧制力是靠框架承受的。无框架立式短应力线轧机虽然U型架不承受轧制力,但U型架与辊组之间还是需要固定的,否则辊组会在U型架内左右滑动。为此本发明采用一种凹槽旋转锁紧机构6将辊组锁紧在立柱4上。
本发明取消了轧机本身的框架(牌坊又称小框架)和固定整个轧机的大框架,因此结构简单,重量轻,加工操作及换辊方便,成本低,而且实现了对称调整。


图1所示为美国摩根式立式轧机的正视图。
图2所示为美国摩根式立式轧机的侧视图。
图3所示为无框架立式短应力线轧机结构的正视图。
图4所示为无框架立式短应力线轧机结构的俯视图。
图5所示为无框架立式短应力线轧机结构的侧视图。
图6所示为无框架立式短应力线轧机凹槽旋转锁紧机构6附视图。
图7所示为无框架立式短应力线轧机装配总图。
图8所示为无框架立式短应力线轧机结构侧视图中M部位放大图。
图9所示为无框架立式短应力线轧机结构俯视图中N部位放大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辊组安装将辊组3放在换辊小车2上,换辊液压缸1工作,将辊组3推入U型架7中,转动转耳8和连接螺栓9与U型架7构成凹槽旋转锁紧机构6,将辊组3固定在一起(转耳的作用,在轧制过程中防止辊系跳动,保证其轧制线固定)。辊组更换将连接螺栓9拧开,转动转耳8与U型架7脱开,用液压缸推出辊组。辊组与U型架通过液压缸锁紧在立柱上(如图7中4所示)。
权利要求
1.一种无框架立式短应力线轧机,其特征在于本轧机包括换辊液压缸(1)、换辊小车(2)、轧钢机辊组(3)、立柱(4)、蜗轮升降机构(5)、U型架(7)、转动转耳(8)、连接螺栓(9);辊组安装将辊组(3)放在换辊小车(2)上,换辊液压缸(1)工作,将辊组(3)推入U型架(7)中,由构成凹槽旋转锁紧机构(6)的转动转耳(8)、连接螺栓(9)、U型架(7)将辊组(3)固定在立柱(4)上;立柱(4)上下设有正、反丝扣。
全文摘要
一种无框架立式短应力线轧机,属于冶金设备领域。其特征在于本轧机包括换辊液压缸(1)、换辊小车(2)、轧钢机辊组(3)、立柱(4)、蜗轮升降机构(5)、U型架(7)、转动转耳(8)、连接螺栓(9);辊组安装将辊组(3)放在换辊小车(2)上,换辊液压缸(1)工作,将辊组(3)推入U型架(7)中,由构成凹槽旋转锁紧机构(6)的转动转耳(8)、连接螺栓(9)、U型架(7)将辊组(3)固定在立柱(4)上;立柱(4)上下设有正、反丝扣,通过安装在丝扣上的螺母实现对称调整。本发明取消了轧机本身的框架(牌坊又称小框架)和固定整个轧机的大框架,因此结构简单,重量轻,加工操作及换辊方便,成本低,而且实现了对称调整。
文档编号B21B13/00GK1733379SQ20051008628
公开日2006年2月15日 申请日期2005年8月25日 优先权日2005年8月25日
发明者钟廷珍, 钟建瑜, 谭亮, 杨清华 申请人:北京科技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