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穿带自适应修正热轧精轧机组辊缝的方法

文档序号:3188312阅读:29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利用穿带自适应修正热轧精轧机组辊缝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热轧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修正热轧精轧机组辊缝的方法。
背景技术
热轧板带厚度控制系统在整个生产过程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其效果直接影响到成品质量。具有完善的厚度控制系统的轧机生产出的带钢厚度精度可以控制在士30 士50 μ m范围之内。众所周知,带钢的头部厚度精度依赖于设定计算的精度。所以要提高带钢的厚度精度,必须提高构成设定功能的基本数学模型,如材料的变形抗力、温度计算、轧制力计算、轧件弹跳的精度。但是,在设定计算中采用的模型大多是由工程法导出的,模型精度不可能很高。为了提高模型的设定精度,热连轧机组经常利用穿带自适应来修正后续机架的辊缝,它是提高带钢头部厚度精度的有效方法,目前主要的技术流派有德国西门子和日本三菱。德国在80年代开发了穿带自适应技术,以精轧道次计划预计算为基准,根据前一机架的实际值即辊缝和轧制力,计算Fl F3内后续机架的空载辊缝,从而对后续机架的轧制力和辊缝同时进行修正。按照其设计思路,带钢进入到F3机架之后,后续的机架辊缝的修正将不进行。该控制方式实际使用下来,由于同时修正辊缝和轧制力,造成控制效果不稳定,且带钢进入F3之后,对F4机架的修正经常无法到位,反而造成F4机架辊缝位置的控制不能有效锁定。日本现在以Fl F3机架实际值对F4 F7机架进行一次性辊缝修正。这种方法较之德国的技术模型控制精度高一些,但也没有充分利用Fl F3的实际值数据与设定数据的相对大小分不同情况进行精确的动态控制。对于热轧精轧机组的模型控制来说,辊缝的设定准确率是直接影响带钢厚度等的最主要因素,通常的学术交流讨论较多的是轧制力模型、辊缝模型等,而穿带自适应功能则研究较少。在部分已有的精轧模型控制相关理论书籍中,虽然也有对穿带自适应等控制方法的粗略描述,但没有公开的详细、有针对性的讨论文献及报道资料。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利用穿带自适应修正热轧精轧机组辊缝的方法,采用前三个机架实测与设定轧制力的偏差信息,判断变形抗力的调整类型,并分不同类型求得变形抗力调整量,最后求得后续机架的辊缝调整量并进行动态设定,从而提高带钢的头部厚度控制精度。一种利用穿带自适应修正热轧精轧机组辊缝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确定第一、二、三机架轧制力偏差
(AF13 A^zj Δ/3),并设定阈值Α,根据检测得到的第一机架实际轧制力/广τ,第二机架实际轧制力^ct ,第三机架实际轧制力,并根据初始设定的第一机架预设轧制力F严,第二机架预设轧制力//〃,第三机架预设轧制力/严、由公式(1)计算得到第一、二、三机架轧制力偏差AFs)
权利要求
1. 一种利用穿带自适应修正热轧精轧机组辊缝的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确定第一、二、三机架轧制力偏差(AZ13 AZjj Δ/5),并设定阈值Α,根据检测得到的第一机架实际轧制力,第二机架实际轧制力/广7 ,第三机架实际轧制力FfT ,并根据初始设定的第一机架预设轧制力F严,第二机架预设轧制力Λ皿,第三机架预设轧制力/;『,由公式(1)计算得到第一、二、三机架轧制力偏差(Δ/^Δ/。Afs),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穿带自适应修正热轧精轧机组辊缝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阈值A取值为5%。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穿带自适应修正热轧精轧机组辊缝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步骤四中计算基准变形抗力调整量^Ti和经验参数调整量Si1时,当选用策略没有用到第三机架轧制力偏差Δ巧时为第一、二机架的平均值,当选用策略用到第三机架轧制力偏差Δ巧时为第一、二、三机架的平均值。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利用穿带自适应修正热轧精轧机组辊缝的方法,其特征是计算经验参数调整量时,当选用策略三时SKml、SKm2、的值取他们绝对值的负值;当选用策略四时5 、SC^n2、SKm3的值取他们的绝对值。
全文摘要
本发明属于热轧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修正热轧精轧机组辊缝的方法。一种利用穿带自适应修正热轧精轧机组辊缝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确定第1~3机架轧制力偏差;步骤二、确定对设定变形抗力造成影响的参数;步骤三、确定四种变形抗力调整策略,并根据偏差方式选用相应的调整策略;步骤四、根据测量得到的第1~3机架的实际轧制力计算得到第1~3机架的变形抗力调整量,通过第1~3机架的变形抗力调整量得到第4~7机架的变形抗力调整量;步骤五、最后根据厚度增量方程计算得到第4~7机架的辊缝调整量。本发明对轧制产品的尺寸精度及合格率、轧机的稳定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较广泛的推广价值。
文档编号B21B37/58GK102233358SQ20101015057
公开日2011年11月9日 申请日期2010年4月20日 优先权日2010年4月20日
发明者张健民, 朱海华, 李维刚, 陈龙夫 申请人: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