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带磨同步加工数控车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75975阅读:52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带磨同步加工数控车床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测量仪器,尤其涉及一种车带磨同步加工数控车床。
背景技术
在制作凹印辊筒过程中,凹印辊筒的外圆、两个端面和两个过渡圆弧都必须在数控车床上加工完成。对于外圆的加工,由于加工的精度要求很高,需要进行粗加工和精加工,现有技术一般是分为两个工序,分别在车床和磨床上分两次加工才能完成。现有的数控车床上只可以实现一次装夹完成外圆、两个端面和两个过渡圆弧的加工,存在着以下不足1)、在加工左端面和右端面、左圆弧和右圆弧时,都需要不同的刀具才能完成加工,加工时数控电动刀座要经常换刀才能实现左右端面和圆弧的加工。影响加工时间和效率。2)、电动刀座在更换刀具时,会产生重复定位误差(0. 004-0. 012mm),不能满足产品高精度的加工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车带磨同步加工数控车床。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车带磨同步加工数控车床, 包括数控车床本体,车床本体上设有车床滑板,其特征在于在车床滑板上安装有气动马达、第一刀座和第二刀座,在气动马达的转轴上安装有砂带磨头,在第一刀座上安装有第一车刀和第二车刀,在第二刀座上安装有气缸,在气缸的活塞杆前端连接有第三车刀。所述的第一刀座设置在车床滑板的一侧,所述的第二刀座设置在车床滑板的另一侧,所述的气动马达设置在第一刀座和第二刀座之间。所述的第一车刀和第二车刀并排间隔设置,间距为29_30mm。本发明车带磨同步加工数控车床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使其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的优点和特点1、实现了在一台机床上完成车和磨加工的两个工序,效率高,技术稳定可靠。2、机床加工过程中没有空行程、固定刀座减少了换刀时间,所以单机的加工交率
很1 。3、固定式的刀座有消除了转动刀座重复定位的误差,加工的尺寸精度高。4、精车和磨削同时加工的效率和工艺结合的好。5、气动马达可以无级调速,磨削效果可以调节。


图1是本发明车带磨同步加工数控车床的局部正视结构示意图2是本发明车带磨同步加工数控车床的局部侧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参见图1、图2,本发明车带磨同步加工数控车床,包括数控车床本体(未图示出来),车床本体上设有车床滑板1,在车床滑板1上安装有气动马达2、第一刀座3和第二刀座4,在气动马达2的转轴上安装有砂带磨头5,在第一刀座3上安装有第一车刀6和第二车刀7,在第二刀座4上安装有气缸8,在气缸8的活塞杆前端连接有第三车刀9。其中的第一刀座3设置在车床滑板的一侧,第二刀座4设置在车床滑板的另一侧, 气动马达2设置在第一刀座3和第二刀座4之间。使得第一车刀6和第二车刀7位于车床滑板的一侧,第三车刀9位于车床滑板的另一侧,而砂带磨头5位于第一车刀6和第二车刀 7之间。本发明中的第一车刀6和第二车刀7并排间隔设置,间距为29_30mm。如图1、图2所示,本发明车带磨同步加工数控车床用于加工凹印辊筒a,其中的第一车刀6负责车凹印辊筒的右端面和右过渡圆弧、第一车刀6和第二车刀7的间距的大于辊筒的园弧、所以车刀6加工时车刀7不会发生干涉(碰到工件);可以伸缩的第三车刀9 负责车凹印辊筒的左端面、左圆弧和外圆粗车、加工时第三车刀9的刀尖比车刀6与车刀7 高,所以车刀9加工时第一车刀6和第二车刀7同样不会碰到工件;第二车刀7与砂带磨头 5用于同时精车磨加工凹印辊筒的外圆,第二车刀7与砂带磨头5加工时车刀7缩后,车刀 6刀尖比车刀7靠后,所以也同样避免了干涉。
权利要求
1.一种车带磨同步加工数控车床,包括数控车床本体,车床本体上设有车床滑板,其特征在于在车床滑板上安装有气动马达、第一刀座和第二刀座,在气动马达的转轴上安装有砂带磨头,在第一刀座上安装有第一车刀和第二车刀,在第二刀座上安装有气缸,在气缸的活塞杆前端连接有第三车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带磨同步加工数控车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刀座设置在车床滑板的一侧,所述的第二刀座设置在车床滑板的另一侧,所述的气动马达设置在第一刀座和第二刀座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带磨同步加工数控车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车刀和第二车刀并排间隔设置,间距为29-30mm。
全文摘要
一种车带磨同步加工数控车床,包括数控车床本体,车床本体上设有车床滑板,在车床滑板上安装有气动马达、第一刀座和第二刀座,在气动马达的转轴上安装有砂带磨头,在第一刀座上安装有第一车刀和第二车刀,在第二刀座上安装有气缸,在气缸的活塞杆前端连接有第三车刀。本发明用于加工凹印辊筒,实现了在一台机床上完成车和磨加工的两个工序,效率高,技术稳定可靠。
文档编号B23B11/00GK102485381SQ20101057184
公开日2012年6月6日 申请日期2010年12月3日 优先权日2010年12月3日
发明者姚根龙 申请人:上海运申制版模具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