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球笼内腔冷挤压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19773阅读:32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内球笼内腔冷挤压模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领域,具体是一种内球笼内腔冷挤压模具。
背景技术
内球笼和外球笼统称为球笼,是称作“等速万向节”,是轿车传动系统中的重要部件,其作用是将发动机的动力从变速器传递到两个前车轮,驱动轿车高速行驶。内球笼胚件经过初步锻造后,得到半成品,再经皂化处理后,需要进一步作加工,使其内腔成型,最终得到成品。内球笼的内腔一般采用冷挤压工艺成型,就是把内球笼放在模腔中,在室温下,通过压力机上固定的冲头向内球笼施加压力,使内球笼产生塑性变形而使得其内腔成型。由于内球笼的受到轴向的压力,如果在模具上对内球笼进行轴向固定,那 么内球笼受到挤压而发生畸形变化,得不到最终的产品。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内球笼内腔冷挤压模具,通过弹性安装在模具上的棘爪对工件进行自动脱模,实现作业自动化。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内球笼内腔冷挤压模具,包括有上、下模板和下模座,所述的下模座固定安装在下模板上,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凹模,围绕凹模的四周分别设有内、外抱模,所述下模座的两侧分别固定安装有螺杆,所述的螺杆上螺合有压盖,所述的压盖上设有通孔,压盖压置在外抱模的端面上,所述的内、外抱模和压盖将凹模固定在下模座上,所述下模座的侧壁上设有径向台阶孔,台阶孔内设有棘爪,所述棘爪的前端延伸到凹模的下端口 ;包括有弹簧,所述弹簧的一端与棘爪的末端相连,弹簧的另一端顶靠在台阶孔的台阶面上;所述上模板的下表面固定安装有底座,所述的底座上通过连接块固定有朝向凹模的冲头。所述的内球笼内腔冷挤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凹模内放置有工件,所述冲头下移,穿过压盖上通孔并伸入到凹模内挤压工件,所述棘爪的端部顶靠在工件的底部。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可靠,工作效率高,通过弹性安装在模具上的棘爪对工件进行自动脱模,实现作业自动化,避免了工件发生变形,保证了成型质量,产品精度高,且加工的成品使用寿命长。

图I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I,一种内球笼内腔冷挤压模具,包括有上、下模板I、2和下模座3,下模座3固定安装在下模板2上,包括有凹模4,围绕凹模4的四周分别设有内、夕卜抱模5、6,下模座3的两侧分别固定安装有螺杆7,螺杆7上螺合有压盖8,压盖8上设有通孔15,压盖8压置在外抱模6的端面上,内、夕卜抱模5、6和压盖8将凹模4固定在下模座3上,下模座3的侧壁上设有径向台阶孔,台阶孔内设有棘爪9,棘爪9的前端延伸到凹模4的下端口 ;包括有弹黃10,弹黃10的一端与棘爪9的末端相连,弹黃10的另一端顶罪在台阶孔的台阶面上;上模板I的下表面固定安装有底座11,底座11上通过连接块12固定有朝向凹模4的冲头13。凹模4内放置有工件14,冲头13下移,穿过压盖8上通孔15并伸入到凹模4内挤压工件14,此时工件14受压并在凹模4内下移,当工件14下移到棘爪9的端部时,由于弹簧10的弹力作用,棘爪9挡在工件14 口部,保证工件14不会随冲头13 —起上移,使得工件14自动脱模,最终使得工件14的内腔成型。·
权利要求1.一种内球笼内腔冷挤压模具,包括有上、下模板和下模座,所述的下模座固定安装在下模板上,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凹模,围绕凹模的四周分别设有内、外抱模,所述下模座的两侧分别固定安装有螺杆,所述的螺杆上螺合有压盖,所述的压盖上设有通孔,压盖压置在外抱模的端面上,所述的内、外抱模和压盖将凹模固定在下模座上,所述下模座的侧壁上设有径向台阶孔,台阶孔内设有棘爪,所述棘爪的前端延伸到凹模的下端口 ;包括有弹簧,所述弹簧的一端与棘爪的末端相连,弹簧的另一端顶靠在台阶孔的台阶面上;所述上模板的下表面固定安装有底座,所述的底座上通过连接块固定有朝向凹模的冲头。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内球笼内腔冷挤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凹模内放置有工件,所述冲头下移,穿过压盖上通孔并伸入到凹模内挤压工件,所述棘爪的端部顶靠在工件的底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内球笼内腔冷挤压模具,包括有上、下模板和下模座,下模座固定安装在下模板上,包括有凹模,围绕凹模的四周分别设有内、外抱模,下模座的两侧分别固定安装有螺杆,下模座的侧壁上设有径向台阶孔,台阶孔内设有棘爪,棘爪的前端延伸到凹模的下端口;包括有弹簧,弹簧的一端与棘爪的末端相连,弹簧的另一端顶靠在台阶孔的台阶面上;上模板的下表面固定安装有底座,底座上通过连接块固定有朝向凹模的冲头。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可靠,工作效率高,通过弹性安装在模具上的棘爪对工件进行自动脱模,实现作业自动化,避免了工件发生变形,保证了成型质量,产品精度高,且加工的成品使用寿命长。
文档编号B21C25/02GK202591272SQ20122016388
公开日2012年12月12日 申请日期2012年4月17日 优先权日2012年4月17日
发明者张红喜, 倪明光 申请人:安徽铖友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